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绝句》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绝句》教案(通用23篇)

《绝句》教案 篇1

  一.看画吟诗,吟诗想画。

  我听说二(5)班的小朋友学习古诗特棒,老师想考考你们。行吗?我们就来个看画吟诗。看到这幅画,你想到哪首诗?(课件出示)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能看画吟诗。古代的诗人更了不起,读着他们的诗,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绝句》中去,欣赏诗中所描绘的画。

  二.初读古诗,复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出示整首诗)请你至少读3遍。第一遍读时,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第二遍读注意把诗读通顺,第三遍读,要求更高一些,要注意诗的节奏,开始吧。

  2.复习生字。(1)读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五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课件出示生字,学生逐一认读)。(2)读词:白鹭 包含 东吴 西岭  停泊 漂泊 泊车泊船(把后面的四个词再读一读)猜一猜,你知道这里的“泊”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绝句,这可是由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哦。

  3.指名读诗:老师很想听你们读诗,你们能读给我听吗?个别读——集体读。及时评价)。

  4.认识诗人。你知道杜甫吗?(生介绍杜甫,师小结。)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什么地方的景色吗?一千多年前,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再加上草堂周围景色很美,他的心情非常舒畅。有一天,他正在桌前研读诗文,忽然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循声望去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再读古诗,绘幅彩画。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一个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边听边在脑子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看谁看到的画面最美,好吗?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美丽的草堂。(老师配乐朗诵。)

  师:孩子们,你乘着想象的翅膀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预设一:我好像听到了黄鹂在叫。你怎么知道黄鹂在叫呢?理解“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想听听她的歌声吗?黄鹂在歌唱什么呢?你喜欢这样的黄鹂吗?喜欢的话就读一读这句诗吧! 

  预设二:我好像看到了白鹭。(白鹭在干吗呢?说说白鹭飞翔时的样子。想象一下你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自由地快活地飞翔,飞过——飞过——飞向蔚蓝色的天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白鹭,你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感觉。来读出这种感觉。

《绝句》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

  2、反复吟诵诗句结合插图,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再学习二首杜甫的绝句。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唐代有两位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杜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人说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

  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特点:四句,每句字数相等,分五言、七言。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他在他的成都草堂时所作,那时震撼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心境已由沉闷变得开朗,当他重返成都草堂,看到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附近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快。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事先没有拟好题目,故就用绝句这种诗歌的体裁名称作题。

  二、自学古诗

  1、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朗读两遍,注意把诗读通顺。

  2、大家读得很投入,谁愿意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 听听他们读得好不好?

  评价:好在哪里?还有哪儿读得不够好?

  注意七言绝句的2、2、3节奏。

  齐读

  3、读诗一定要读出诗的韵味来,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我们一起来听听。

  边听边想象,这首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听着这充满感情的诵读,我们仿佛也来到了杜甫的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贴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5、这美丽的春景,杜甫只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我们真该好好地品味品味,再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

  三、理解诗意

  1、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不知同学们能否结合插图初步理解它的意思,如果你已经读懂了,不妨把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考考你的同伴,如果你还没读懂,那请你结合这幅图试着读懂它,实在弄不懂可以提出来请教别人。

  2、交流:都读懂了吗?还有问题要提出来的?

  (1)(理解1、2句)

  指导用欢快的语调来读

  (2)诗人用词精练,仅仅两句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你能找到诗中描写色彩的词吗?

  (黄、翠、白、青)

  同学们,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这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春天景物独特鲜明的色彩特征,使我们读诗时,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你能不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来描述眼前的美景。老师给你提供这样一个句式,当然你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说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空;

  柳树 ;黄鹂 ;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理解3、4句

  “千秋”指时间长久,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理解“含”,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西岭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可以理解为镶嵌 。

  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仿佛在镶嵌在窗柜里的一幅画,多美啊,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泊:停靠。

  “万里”指路途遥远,万里船:从遥远的地方航行来的船只。

  商船能从遥远的东吴沿着长江穿过三峡到达杜甫草堂前的岷江,一路畅通说明了什么?

  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心情怎样?

  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好这一句。

  现在能不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诗人推开窗户,向远处看,只见 ,低头看近处,又见 。此时诗人的心情 。

  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理解了诗的大意,体会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诵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想象着美丽的春景,你们的心情怎样?

  四、背诵古诗(配乐)

  杜甫不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也许就是杜甫的魅力吧,让我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飞回唐朝,飞到杜甫的草堂去看一看。只见大诗人杜甫正坐在草堂的窗前,欣赏着迷人的春色,屋外杨柳依依,呈现出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微风习来,柳枝随风飘舞。显得格外婀娜多姿,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一群白鹭排成一行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好象要与青天相接。看着看着,诗人又把眼光转向窗外巍峨的西岭,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忽然他把目光投向门前的岷江,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船只是来自遥远的东吴,啊,天下总算太平了,想到这儿,杜甫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背诵)

  五、拓展学习

  杜甫的绝句是一组诗,这只是其中的第三首,老师还收集了另外两首

  《绝句》(其一)《绝句》(其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自选一首学习、交流、汇报。

  六、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三首绝句,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其实杜甫的诗歌内容相当广泛,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大多是描写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风貌和他个人的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建议同学们课后再去找几首杜甫的诗来读读,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

《绝句》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 篇5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绝句》教案 篇6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翠柳,

  一行/白鹭/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qing。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一、第一教时: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一、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四、课前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步入“与古人同行。”还是老样子,进行“背诵古诗擂台赛”。

  一、揭示课题。

  1、设境激趣

  2、板书课题

  3、背景简介

  课前,刘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杜甫大诗人的资料,谁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他一生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那时,一场战乱刚过,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师简介“安史之乱”)杜甫写的这首诗就是反映当时太平环境下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

  1、点明学法

  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师生齐说五步骤。)

  [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感受意境。第三步、理解古诗。第四步、读出感情。第五步、背诵默写。]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

  2、读通古诗

  (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评议。)

  3、小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

  四、感受意境。

  1、选择方式,感受诗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3、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4、描述意境

  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学生说)

  五、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

  师: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些美表现出来吗?

  (先自己读一读--读给小伙伴们听--指名读)

  2、录音范读

  3、感情朗读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六、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2、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3、默写古诗

  七、总结

《绝句》教案 篇7

  之一

  夏冰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绝句》教案 篇8

  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乡中心小学 陈刚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案 篇9

  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浙教版义务教材第十册《春日》《游园不值》

  教学志南的《绝句》我是从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开始的。

  因为学校正处于在外过渡期间,使用不了任何教学手段,我便让学生捧起了书。我对学生说:“仔细看看书上的图画,看看画的是什么季节,图上画了些什么?”插图画得简洁明了,学生几乎不费什么劲儿就看出个八九不离十,争着说:“画的是春天的景象,有小桥、和尚、河水、小船、柳树、高山……”有人说河对岸是杏花,有人说是桃花,这两种花都是粉红色的,仅从图上看确实难以说清楚,我对学生说:“仅从图上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都可以算对。”河边系小船的树,学生都看到了,我不满足学生仅称之树,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树干及枝叶,要求学生猜猜大树的年龄,学生说,大树树干上又很多皱褶,估计年龄很大,是老树。至于小船,我问学生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船?学生说,这是一只带篷子的小船,用一根绳子栓在老树上。关于和尚,我又问学生,和尚在干什么?猜猜和尚的年龄。学生说,和尚在过桥。这是个老和尚,因为他手里又一根拐杖。好了,图上画的,学生都看到了、说到了,该让学生读诗了。

  “各位同学,图画上方的诗写的就是图画上的内容,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我对学生说。

  学生大声读了起来。

  我叫停了学生,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后说说自己有没有读错的字词或者读破的句子。

  刚播放完录音,就有学生举手了。学生说:“‘系’字我读错了,录音中读‘xì’,我读成‘jì’了。”他的话得到了其他学生的附和。我微笑着说:“‘系 ’是个多音字,这里为什么读‘xì’而不读‘jì’呢,学完这首古诗后,请大家来回答。”也有学生说其他错误类型的,都是一些因个人粗心或能力不足造成的,没有过多的拓展开。

  说实话,诗中一些词语对于学生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短篷、杖藜、杏花雨、杨柳风”,但,我之所以一开始花一些功夫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就是要以图促读的,图画的形象性总是高于文字的,有了图画的辅助,学生一定能“猜”出这些词语的意思。

  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诗中有一些词语比较难理解,但我们刚才观察了插图,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理解这些难词,愿意尝试一下吗?”学生地胃口被调动起来了,大声回答“愿意!”

  在图画的“诠释”下,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原先弄不清的“粉红花”也被“确认”为杏花了

  在此基础上,诗文大意学生也很快明白了。

  我问学生“古木阴中系短篷”的大意,学生说:“古树的树荫下系着一只带篷的小船。”我又问道:“大家查差词典,看看这里的‘系’为什么读‘xì’而不读 ‘jì’?”结合诗文理解与词典解释,学生得出了答案:“读”‘jì’时只有一个解释:打结;扣,不符合诗意。读‘xì’时,有个解释:栓;绑,能与诗意相符。这里‘系’读“xì”音是合适的。”

《绝句》教案 篇10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绝句》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一,开篇揭题

  同学们从小学古诗,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老师想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诗的意境

  和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你选择其中一幅画,配上一首诗,并能有感情地吟诵.(指

  名学生看图朗诵)

  2,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唐诗——《绝句》(电脑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教学诗句

  (一)读

  1,请你试着把这首诗读一读,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利.

  2,检查:两个同学试读,纠正字音.

  谁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3,再来细细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哪些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句打上" ".(二)交流

  1,鸣:叫.

  2,翠柳:碧绿的柳枝.

  3,黄鹂:也叫黄莺,叫的声音很好听.

  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在碧绿的柳枝上鸣叫.

  4,白鹭:也叫鹭鸶,能涉水捕食鱼虾.

  5,上青天:飞上蓝天.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白鹭飞上蓝天.

  (三)质疑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什么意思

  2,老师(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诗人是从什么地方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3,理解"千秋雪"就是千年不化的白雪;"万里船"就是东吴与成都相隔十分遥远,从东吴行船到成都经过了千万里路.

  4,整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山顶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客船.

  三,根据诗的意境,想象作画,巩固理解

  过渡:的确,这短短的一首绝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要是能用彩笔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啊!请你边读诗边画画,把诗中描绘的情景展现出来.

  1,学生作画.

  2,指名学生谈谈为什么这么创作.(展示学生的画,请他对照着画面说出对诗的理解)

  3,其他同学的画课后把它完成,并做成精美的卡片收藏起来.

  4,看图背诵古诗.

  (配乐)过渡:正如这位同学所画的那样,诗人从草堂向外远眺,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蓝天.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山顶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客船.诗人把这动,静,远,近的景物描绘的错落有致,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美好的风景图,一首千古传诵的绝句.

  师生共同配乐背诵《绝句》.

  四,了解作者及写诗的背景

  1,关于这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2,生自由发问:作者是谁 为什么以"绝句"为题 等等.

  3,教师讲解.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对唐诗的研究,不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要通过课外的阅读,丰富知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是诗的国度,让我们一起来继承这流传了一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唐诗.

《绝句》教案 篇12

  【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望庐山瀑布》诗中写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绝句》教案 篇13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 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quot;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绝句》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绝、迟、江、泥、燕”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诵读古诗。难点是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瞧!(cai配乐)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一阵春风吹来,花开了,草绿了,阵阵香味迎面扑鼻。冰冻了一个冬的土地,被温暖的阳光晒得湿湿的,软软的。燕子双双飞来飞去,忙着衔泥做巢,岸边的沙滩上,一对对鸳鸯睡得可真香,好象正在享受这美妙的春光。唐代诗人杜甫欣赏着这迷人的春色,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

  (板书)jué

  绝句  这个字谁来读?“绝”。

  绝句就是最简短的古诗,每首四行,每行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是五言绝句。

  想知道诗人杜甫(板书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美丽的春天吗?让我们轻轻地翻开书,板书p68,看谁翻得又轻又快。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朋友的帮忙,多读几遍,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古诗中还藏着一些生字宝宝呢!

  他们正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很快地找到他们吗?拿出铅笔,在古诗中将这些生字,画上小横线,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画完的同学大声地读几遍。(自由读,同桌互读)

  3现在老师把他们请出来了,(生字卡片)谁想和它们交朋友?

  (指名认读生字,全班齐读)

  4生字我们会读了,生字宝宝手拉手,带来了这些词语、词组你会读吗?先自由地读一读吧!(cai出示:读一读)

  5认读词语。

  迟日: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词,谁来读,你来读,其余同学听?(评价:读得准,声音真响亮):迟日:就是春天的太阳。(前几天就是大晴天,前几天的太阳就是迟日。)春天太阳暖暖的,谁再来读?

  老师也感受到了春天的太阳好暖和啊,照在人身上好舒服啊!你来读。

  春天的太阳照在人身上,舒服极了.你来读。

  春天,太阳暖暖的,万物都复苏了,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我们一起读。

  泥融:春天太阳暖暖的,你们看冰冻的泥土融化了,这个词谁来读?

  泥土被晒得湿湿的,软软的,谁再来读?

  老师用手摸一摸泥土好软,好滑啊!还有谁想读!

  难怪小燕子它做巢了。我们一起读。

  沙暖:春天的太阳暖暖的,阳光照在沙滩上,这个词,谁来读。

  春天的太阳暖暖的,沙滩被晒得暖融融的,谁再来读?

  用手摸一摸,沙子热乎乎的,真舒服啊!还有谁想读?

  沙滩好暖和啊!好舒服啊!要是能美美地睡上一觉,那就更棒了,全班一起读。

  燕子:春天天气真暖和,你们看谁来了?指名读。(轻声)

  小燕子托着剪刀似的尾巴飞来了,多么活泼啊!谁再来读?

  小燕子真可爱啊,一边飞一边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谁还想读?

  小燕子飞到这,你来读。小燕子飞到那,你来读。

  小燕子都飞到我们教室中间来了啊!(一起读)

  鸳鸯:小燕子飞来了,还有谁来了?

  指导读(字音读得准)。相机介绍:看过鸳鸯吗?(cai图片并简单介绍生活在水中的一种水鸟,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成双成对的在水边玩耍、瞧!这对鸳鸯,他们正聚在一块说着悄悄话呢?可爱吗?我们一起读。)

  这里还有一个词组朋友。谁会读?

  江山丽:这个词谁会读?

  三个字的词,怎么读,听老师读一读。谁再来试一试?(好、准)

  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小动物也出来了!你在春天还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春暖花开,花红柳绿,祖国的江山很美很美!这就叫“江山丽”。谁再来读?

  男生读,女生读。我们一起读。

  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语美美地读一遍。

  6生字、词组我们都会读了,读得这么好,现在咱们再来读读古诗, 看着大屏幕自己读。看谁读得更流利.(学生自由读)

  7现在谁愿意把古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如果我读得好,就请你们给我点掌声,鼓励鼓励我。

  8老师配乐朗读古诗。读完后请学生评议。

  知道我为什么读得好吗?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是在了解了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逐行反复练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读得这么好。你们想读好古诗吗?

  现在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一学好吗?

  三、感悟诗意,品读古诗。

  (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

  (板书)“迟日江山丽,”

  1谁愿意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啊

  2老师听出来了,你的“迟日”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大太阳,暖暖的,谁会像他这样读?你来读。春天的太阳好暖和啊!照在人身上舒服极了。还有 谁来读?

  3哎呀,老师看到你就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呢!

  4春天太阳暖暖的,万物复苏了,祖国的山河很美,很美。还有谁来读?

  5你的“丽”读得真好啊,老师都看到了好多美丽的景色。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

  7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都仿佛站在温暖的阳光之下,沐浴着温暖的春光,美丽极了,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全班读

  8我们通过读,感受到了太阳的温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这就叫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春天里不仅有美丽的太阳,春风也来了。谁愿意读第2行诗?

  (板书)“春风花草香。”

  1春天的风轻轻的!谁来读?

  2春天的风柔柔的!谁来读?春天的风真轻柔啊!把小朋友的脸蛋都吹红了。

  3春天的风像小姑娘的手一样,她轻轻地抚过花园,,花园里的花儿

  都开了,你都闻到了什么花香了?

  (拓展顺势练读,春天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好香啊!你来读。

  迎春花黄黄的,也很香!你来读。

  玉兰花白白的,香极了!你来读……。                  

  4春天的花真香啊!满教室都飘着花香。我们一起读。

  5春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花开了,草绿了,到处生机勃勃。

  谁愿意把1、2两行连起来读个大家听?(我们一起读,美美地读。全班读)

  (三)学习第三行诗.

  春天,不光有美丽的花,绿绿的草,小动物也加入了这春的聚会。

  (cai视频:你们看,谁来了?对啊!春天的使者小燕子飞来了。

  1这就叫出示:泥融飞燕子 谁来读?

  2读:喔!这只小燕子不太高兴,它飞不动了。谁来读?

  3这只小燕子,好高兴啊!飞得可真快啊!谁能像他这样读?

  4你的“飞”读得真好,谁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多么活泼的燕子啊!

  51、2横排的小燕子飞起来。评:哎呀!你们是不是要去捉虫子啊!

  6来!3、4横排的小燕子也飞起来。评:你们是不是要去筑巢啊!

  7所有的小燕子我们都飞来了!我们一起读,读出小燕子的高兴和喜悦吧!

  还有谁来啦?

  (四)学习第四行。

  1谁来读读第四行诗?

  评价:你的睡读得好,鸳鸯睡得好舒服,

  2鸳鸯睡得真甜啊!

  3谁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

  沙滩暖和极了,它都不想起来了。

  4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这么多小动物都出来享受春天的美景,现在咱们连起来齐读两行诗,有没有信心读好?

  5春天里,除了小燕子和鸳鸯外,还会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呢?

  6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么多的小动物们都出来了,他们都

  加入了这春的聚会,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来我们再一起来读最后一句。

  7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现在咱们把全诗连起来,加上课题和作者没有信心读好?

  看着老师的板书自由地读。(1-2分钟)

  8指名读 评价 下面一个同学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9全班一起像他这样,加上动作美美地读。

  老师都想给你们加上音乐了。一起配乐读。

  四、熟读古诗,背诵表演。

  看着同学们背得如痴如醉的样,我想这些画面一定牢牢地记在脑海

  里了,不看书,就看图,有没有信心背下来,快准备准备吧。(喜欢的方式来背诵)

  (指名背,小组背,全班背)

  五、课堂延伸,古诗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绝句》,

  老师还带来了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想不想读一读啊!   

  早春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自由地读一读吧。

  2、指名读,评一评,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3、师范读介绍诗意。京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4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 篇15

  师:如果我想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画,你们觉得,我应该画哪些景物呢?说说为什么?

  【《课标》指出应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想,既然可以从图画到文字,那就可以从文字到图画。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生初步理解诗句中描述了哪些事物。让生帮帮老师完成图画,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读古诗,思考的积极性。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的确让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地学习。同时,学生已经懂的,就不用再教。所以,让学生先说应该画什么,其实也能看一看学生能读懂些什么。能够比较好地了解学情,从而展开下一步教学。】

  生:画两只黄鹂和柳树。因为古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师用白色粉笔画两只黄鹂、一棵柳树。)

  师:还要画点什么?

  生:画船。因为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中有“船”。 (师用白色粉笔画上船)

  生:画一座房子。

  师:为什么呢?

  生:要画房子才能画窗子。第三句诗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应该有窗户。(师用白色粉笔画上房子和窗子。)

  生:还要画一行白鹭。

  师:“一行”怎么画?

  生:就是画一排白鹭。

  师:(师画上一排白鹭在飞翔。)哦,一行的意思就是——

  生齐:一排。

  【用一行怎么画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一行就是一排。再用画的一排白鹭,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叫“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再读读古诗,看看还应该画点什么?

  生:画一座雪山。第三句诗中有“千秋雪”。(师画上雪山)

  师:这句诗中,还含有这座雪山的名字,你发现了吗?

  生:千秋雪。(许多学生表示赞同,显然不理解千秋雪的意思。)

  师:孩子们想想一年有几个秋季?

  生齐:一年有一个秋季。

  师:所以也有人把一年说成一秋。这里的一秋,其实就是指

  有部分生齐答:一年。

  师:有人就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对一个人的思念。你说说,一天不见,就像隔了多久没见了?

  生齐:三年。

  师:三秋,就是三年。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千秋雪了吗?

  生:就是有千年的积雪。

  【本以为学生能很快找出“西岭”,毕竟西岭雪山还是挺出名的。没想到学生却答出了“千秋雪”,我也想过学生可能不懂这个词的意思。准备在后面理解,而此时,已经反应出这个问题了,我便顺势逐步引导让学生明了其意。当我看到只有部分学生齐答一秋就是一年时,很快意识到,学生不是不知道一年只有一个秋天,而是想明白这一点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我举了一个例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帮助学生理解了“秋”字在此的意思。】

  师:是不是真的指有千年的积雪呢?

  生:不是真的指一千年,这是夸张。

  有生立即补充:老师讲过,就像李白的诗就喜欢用夸张。

  师:哦,你知道有哪些诗句运用了这样的写法吗?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白发三千丈。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就讲夸张这种写作手法可能有点超前。但是从今天的课堂生成来看,不可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曾就“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大概讲了一下李白的夸张。没想到学生在此能够利用迁移,帮助自己理解诗句。而且在班上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后,激发了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还能举出自己积累的诗句,尽管达到这样水平的学生不多,但看到了留给学生发展空间的效果。】

  师:再读读诗句,说说,这座雪山的名字。

  生:西岭。

  师:对,就是西岭雪山。(许多知道西岭雪山的孩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师小结引导读书要联系生活实际,并让去过的孩子讲讲西岭雪山的位置。

  【准确预估学情非常重要,但的确有点难。觉得简单的问题雪山的名字,孩子没能一下答对。觉得他们不理解的夸张的写作手法,他们居然答得很好。所以,在课前做足准备太重要了。】

  师:孩子们,老师画得好看吗?你们说说,我应该给这些景物添上什么颜色呢?

  学生回答柳树应该是绿色的,从而能弄懂了"翠柳"一词;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根据学生回答,师涂上相应颜色。

  师:还可以涂点什么颜色呢?

  生:雪山应该是白色的。

  生:把船涂成灰色。

  师:可能是灰色吧,因为诗句中没有写到船的颜色。可还有一处颜色在诗句中提到了,再读读诗句,看看还能添点什么颜色。

  生:我觉得应该把天空涂成蓝色。

  师:蓝色的天空在诗句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齐:青天。

  师引导学生理解、积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

  【课标在低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一般来说天是蓝色的,孩子们知道。但青天的意思理解起来就有点困难。这样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补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内容,就又是对孩子理解能力的一种信任。补充的这句话,不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青天”就是蓝天,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崔峦老师在他的长篇报告《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曾这样说:低年级可以把重点放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上。以上教学环节便是借助了图画,通过给古诗配插图的方式,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展现在图画上面了。这样设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字词,比只用单一的讲解,只从字面上理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绝句》教案 篇16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 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一、第一教时: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2004-01-26]

《绝句》教案 篇17

  一、用典故引入,姚老师给大家讲个谜语故事,这谜底啊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中。

  话说古代,有一位厨师不但菜烧得好,还会舞文弄墨。有一位书生不太相信想要考考他,就给了厨师两个鸡蛋和几根葱,让厨师烧几个菜。厨师二话没说就烧了起来。还说他做的四道菜的菜名分别是一首诗的四句话。

  第一道菜:厨师先打了两个鸡蛋,取了两个蛋黄烧熟,放在盘子里,再在盘子的上方加两根葱,这就是厨师烧的第一道菜。(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菜名是什么:两个黄鹂鸣翠柳)。

  第二道菜:厨师将鸡蛋青在水里煮了煮,然后一块一块切碎,将蛋青摆成一行放在盘中,端到了书生面前,告诉书生这是第二道菜。(学生们主动举手猜谜: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三道菜:厨师将剩下的蛋白放在锅中炒一炒,盛在盘中,放到书生面前,这就是第三道菜。(学生们争先恐后猜谜: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四道菜:这时,材料已经没有了,怎么办?厨师灵机一动,烧了一锅清汤,再在上面放了几片蛋壳,送到书生面前,告诉书生这是第四道菜。(学生们异口同声的猜出:门泊东吴万里船)

  书生本来是要为难厨师,没想到这么一会儿功夫厨师给他上了四道菜,而且每道菜意境深远,四道菜的菜名正好引用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绝句》,(课件出示)这时的书生对厨师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厨师:“高!高!高!”

  小朋友们,聪明的厨师用他的智慧做出了美味的菜肴,画家用他们的妙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我们也用自已的理解来品味感受这首诗吧。一齐读读课题吧。(点课件)绝句是一种旧诗的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分别叫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杜甫又被人们叫做“诗圣”。(板书)

  二|、初读体味诗歌。(课件出示诗)

  1、自己读读这首诗,有困难的字词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记记字形。并借助书上的注解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岭-鸣等字的正音)读词,黄鹂,白鹭、(鹂和鹭比较,)翠柳、(三个词都是表示颜色的词加上名词组成的),西岭(岭的第三声),窗户。这个窗字很难写,(点课件)哪个地方要注意,范写窗,写的时候不仅要写的正确,还要写的美观,自己在田字格里写一个。读窗字。

  3、透过这个窗,(边说边画)诗人看到了什么?赶快到诗中去找一找。用———划一划。

  二、扣住“窗”展开

  a.黄鹂点课件出示,两个黄-----一行白--------。

  1、瞧,黄鹂,白鹭、翠柳,青天,老师都把他们画在了黑板上,看,我把他们画对了吗?(加上黄鹂,白鹭)要不要加上呢?是啊,黄鹂一唱一和多有趣多热闹啊!白鹭喜欢排好队伍一起飞,瞧,他们飞得多整齐。

  2、虽然诗人加上两个和一行,让这景色显得更美了,可老师觉得如果加上颜色就一定更美了,到句子中把表示颜色的词用---找出来,告诉老师:我想给———涂上——。(指导说色,可以用嫩黄-翠绿、雪白,蔚蓝,把色彩说丰富)。

  3、哇,加上了颜色,景色果然比刚才还要美了(板书色),谁想把这美景用你的读来送给我们?指名读,闭上眼睛,你看到了吗?

  4、读的真美啊,杜甫把春天写的那么诱人,让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美景。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你还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好听吗?你从诗句中的哪个字上也发现了?(鸣)是啊,鸣就是清脆的叫。(板书声)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5、谁还想读后半句?指导读。能把上字读的更好些吗?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你让我看到了。联起来读一读,齐读。看,诗人在窗前看到两个黄鹂一唱一和,举目远眺,一行白鹭飞上蓝天。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由近而远的美景啊!(板书远,近)谁来告诉我们这美景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6、课件出示,说话练习:春天真是一幅美丽的画!我看到了——————————,听到了——————,啊,春天————-!(指导说诗中的,还可以说生活中的)

  b,窗含西岭点课件出示,窗含。。门泊。。。

  1、透过窗,诗人看到了窗含,,。

  2、自己再来读读这句诗,看看有什么想问老师的。

  3、随机介绍西岭,(课件图)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巍峨的西岭,现在我们叫他岷山,岷山上常年尽是皑皑白雪,这白雪积在山顶上,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所以,诗人说千秋雪,指的就是西岭上多年不化的积雪。这千秋指的很多年,可真的是一千年吗?

  4、早春之际,西岭上的积雪就像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印在窗上,窗和景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吗?诗句中含的的意思你能体会了吗?对啊,不就是包含嘛!

  5、指名读,千秋表示时间很长。

  6、你还透过窗,看到了什么?

  7、随机介绍东吴。东吴指的是当时的吴国,也就是现在我们浙江江苏一带。你知道诗人杜甫这时在哪吗?杜甫此时回到了家乡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东吴和成都的距离可谓是路远迢迢,行程万里。(课件)所以诗人说万里船,指的就是这些停在江上的商船,诗中哪个字就是停的意思?这些商船住来于四川和江浙,要经过很多很多的路。这里的万和千都不是真的指数量,在古诗的写作手法中,叫虚指。(板书)像这样的写法,我们还学过?(三千。落九天,深千)

  8、诗人透过窗,看到了西岭上的雪,江上的船,诗人有一种怎样的感觉?(静静的;高兴的)他会想些什么呢?小朋友们,诗人的高兴不仅仅因为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更是因为(课件出示)诗人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刚刚结束了一场战乱——“安史之乱”,老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太平的生活,饱经战火的国家此刻又出现了繁忙的商船云集的景象。杜甫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能不喜悦,不高兴呢!

  9、谁来联起来读一读,指导读,读出喜悦的心情。齐读。

  10、诗中黄鹂和白鹭的灵动和静静的山静静的船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不妙吗?(板书动,静)

  11、让我们来听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美吗?

  12、老师还有一个小秘密呢想告诉你呢。七言绝句在诵读的时候可讲究了,你听出来了吗?请你试着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课件出示)齐读。指导七言绝句的停顿。这样读就更有韵味了。配乐读。

  四、拓展

  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写了春天的——、——、你知道他还写过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诗吗?

  (课件出示),读诗。说春天的景物。

  瞧,春天来了。(放课件春的图),小朋友你有什么好词想送给春天?

  你有什么话想送给春天呢?

  春天,————————————————————————————————————。

  课后,我们也去写写春天的小诗,好吗?

《绝句》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会认“绝、迟、融、燕”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古诗吗?谁老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春天的古诗,它是由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写的。

  板书诗题,齐读。

  二、授新

  1.借助拼音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2.春天的鸟儿可真多,看,小燕子非来了,还给我们带来了字宝宝。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3.看书上的图,听老师读古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燕子和鸳鸯。

  4.鸟儿们多喜欢这美丽而温暖的春天呀!谁愿意来读后两行诗?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分组读。

  5.不仅鸟儿多,花也开了,草也绿了,闭上眼睛闻一闻,你闻到花香了吗?谁老读一读前两行诗?

  6.哪个小诗人愿意把整首诗读给我们听?指名读。全班读。

  7.试着背诵古诗。比赛背诵。

  三、课堂练习:

  1.复习生字。

  2.背诵古诗比赛。

  四、布置作业:

  课后去找一找,我有没有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绝句》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有关本课的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小朋友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教师随机评价)

  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古诗你们都会读了,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赶快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因为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从古诗里跑出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第一个跑出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生字“鹭”“柳”“窗”“鸣”)

  四、再读古诗

  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1、指名读。

  2、齐读。

  3、老师读。 

  4、齐读。 

  五、感悟古诗

  小朋友,刚才我们反复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1、两个黄鹂鸣翠柳:

  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嬉戏,多开心呀!它们可是春天的小使者,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着这句诗,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也开始繁忙起来,你能从诗中哪一句看出人们忙起来了?这船只停在江边,他们在等待什么呢?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小结:

  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他还有一首写春天的诗呢!(课件出示《绝句》)。

  他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春天。(课件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课件出示“作业选选选”)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还可以翻翻课外书籍,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春天。

《绝句》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在听音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画画想像等环节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背诵诗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字眼,通过想象,听音乐,画画,练读等等方法明诗意,并在朗读中悟诗情,让学生在美好动人的春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泥融飞燕子”的繁闹,和“沙暖睡鸳鸯”的悠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会背这首诗吗?两个黄鹂……(学生接背)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绝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绝句》(课件出示课题),它的作者也是杜甫。

  绝句在这课是生字,但它们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大家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读一读。

  二、初读,读准字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来读一读。

  2、指导认读词。

  这首诗中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认读词,(课件出示鸳鸯的图片和文字)大家读读。

  这就是鸳鸯,是一种水鸟,看,它们羽毛的颜色多美丽呀!在诗中的诗句是沙暖睡鸳鸯。咱们一起读一遍。

  3、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诗的内容),要注意把字音读准,读出诗的节奏来。自由读。指名读。

  三、多种感官参与,感悟诗意。

  1、读完这首诗,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呀?

  2、你从这首诗的什么地方感到这是春天呀?快找一找。

  默读,边读边画。

  指名汇报。

  指导:其实诗中还有两个词也能说明描写的是春天。泥融。“融”查字典理解。还有一个是迟日。古代有一本书叫《诗经》,上面有一句诗是:春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太阳照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春天的太阳成为迟日。

  3、如果让你把这首诗画成画,你认为这幅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和同组同学商量一下,一起完成这幅画。

  师巡视指导,指出不足。

  4、展示:贴到黑板上,给大家说说你们都画了什么。

  都谁把春风画出来了?

  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把这首诗表达的意境画出来了吗?

  5、下面,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像春天的美景。

  看,这是不是你头脑中的画面啊?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山河多么美丽!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天变暖了,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呢。一对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下面我们再跟着音乐读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景。

  6、杜甫用短短的四句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这么美的诗一定要背下来。

  四、古诗中还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课件出示,美丽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古诗内容)

  五、作业。

  1、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绝句

  迟日江山丽,

  学生的画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 篇21

  之三

  建新小学 田燕芳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  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绝句》教案 篇22

  南仓中学    

  石雪峰

  【教学目标 】

  1、 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 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 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3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 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2、 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 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 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 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 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 引入《绝句》

  三、 讲解《绝句》

  (一) 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 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 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 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近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近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 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 作业 :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绝句》教案 篇23

  作者:田燕芳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0

  《绝句》教学设计二

  建新小学 田燕芳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XX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之韵——小学古诗教学资源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绝句》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