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精选16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习。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温故知新

  1、什么是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              )字母公式:

  或长方体的体积=(              )字母公式:

  3、圆的面积=(              )字母公式:

  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圆分割成若干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的(            ),长方形的等于圆的(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所以圆的面积等于(               )。

  二、自主学习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         )

  3、思考: 1)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    )没变,(     )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      ),(        )的大小没有改变。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     ).

  2)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   ),高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         )乘(    )来计算。

  用字母表示:(                  )

  4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①已知(                             )求(             )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因为(                  )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题目中的(               ),还要注意先统一(   )。

  ④解出此题,代公式计算。

  3、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

  4、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

  5、自学p20例6,,

  6、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与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7、做书上21页1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快。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并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填表: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积?该怎样求?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对转化的思想方法和“等积变形”已有所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旧知停靠点;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猜想、类推、对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另外,就情感的角度而言,通过学生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由此,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使学生能总结和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3、渗透转化、等积变形、极限的数学思想。

  4、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用到等积变形、对应、以及逻辑推理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提问法等,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方法有:观察法、思考法等。

  教学用具:圆柱模型,装水的杯子等

  这节课主要有五大环节

  一、实验引入

  师:我们来观察一个现象,把小圆柱放入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变了变了,水面上升了.

  师:水面为什么上升

  生: 小圆柱浸没在水中,将水挤压上升,求小圆柱的体积也就是求上升水面的体积,即圆柱体积.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积怎样计算

  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师:出示课件,根据课件演示逐步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师:咱们大家理解自己推导的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了吗 下面我们

  50210=10500(cm3)

  答:圆柱形钢材体积为10500cm3

  四、巩固运用

  1,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

  底面积(m2) 15 6.4 0.05

  高(m) 3 4 2

  圆柱体积(m3)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积的推导方法及计算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v= s h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

  高是2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50210=10500(cm)

  答:圆柱形钢材体积为10500立方厘米。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7

  1、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

  2、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发展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学习重难点: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圆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8页。完成下列各题。

  (思考一分钟,然后将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试一试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温馨提示:想一想,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教师点拨:

  圆柱的底面是   形,可以分成许多相等的   形,然后再把圆柱按照这些扇形,沿   切开,拼起来,就近似一个       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分的份数必须是偶数),拼起来的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一个         体。长方体的体积= (          ) 因此:圆柱体的体积=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用h表示圆柱的高,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温馨提示:在计算过程中,有的并不是直接给出圆柱的底面积,而是给出底面半径或直径,我们应先求出        ,再求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                    或               。

  二、合作探究  填一填: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一个圆柱体,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6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体积是84立方厘米,底面积21平方厘米,高是(      )。

  3、已知圆柱谷桶里底面半径是3米,高4米,它的底面积是(       ),容积是(          )  立方米。

  4. 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4分米,当高是(    )分米时,它的体积是62.8立方分米。

  5. 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三、学以致用  判断:(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1.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它的体积一定是6立方厘米.(  )

  2.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  )

  3.求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求水桶的体积。 ( )

  4.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

  四、自我挑战台 闯关随我来,红星等你摘

  第一关   基础知识面对面2颗红星等你摘  ★★

  1、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蓄水池是圆柱形的,从里面量,底面面积为31.4平方分米,高为2.8分米,这个水池能容多少升水?

  恭喜你轻松闯过第一关,请摘红星★★(     )颗。

  第二关 基本技能现场演4颗红星等你摘★★★★

  1、一个圆柱形水桶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桶内装满了水,求水面高是多少分米?(水桶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2、有一个高为6.28分米的圆柱体的机件,它的侧面积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机件的体积.

  恭喜你顺利闯过第二关,请摘红星(     )颗。

  第三关  综合能力展示台  6颗红星等你摘★★★★★★

  5、把一根长1.5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6、.一段圆柱形的钢材。长60厘米。横截面直径10厘米。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佩服你勇闯第三关,请摘红星(     )颗。

  通过连闯三关,你共摘取红星(      )颗,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 : 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5,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2、巩固反馈

  填表(单位:厘米)

  底面积  高 体积

  6      3

  0.5    8

  8      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5、拓展练习

  (1)、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   s    h

  或v=πr²h

  设计理念: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圆锥体积的基础。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把教学设计定位在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我尽量使其体现达到最大化,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

  1、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2、直观教学,先利用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3、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直尺  细绳  计算器。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了解圆柱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迁移、观察演示等活动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具准备:圆柱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也学习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下你对圆柱的了解吗?(抽3—5人口述)

  生:…………

  师:刚才几位同学已经把我们对圆柱的认识、了解作了介绍。那么你们还想不想对圆柱了解更多呢?你们还想了解圆柱的那些知识呢?

  生:……我们还想了解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

  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以前,请你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吗?

  生: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说得好,那么究竟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不过在研究之前,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甲: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个公式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将圆沿着直径剪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将这些扇形重新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即πr,宽等于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s=πrr=πr2。

  生乙、丙:口叙圆面积推导过程。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计算。

  [简评]由复习原学知识作铺垫,自然引入本课时研究的内容,即融汇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时新知。

  二、教学新课。

  1、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师(出示圆柱体教具):我这儿有一个圆柱体,我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虽然各人说法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想办法将圆柱体转换成我们能求体积的形体(长方体)。那么怎样转换呢?

  生:将圆柱体先切成若干块,然后再重新拼成长方体。

  师:怎样切,怎样拼?

  生:沿底面直径切开,然后再拼起来。

  生:(学生多人发表意见)…………

  生:沿圆柱的底面直径切开,使切面与底面垂直。这样切分成若干个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再将这些切分下来的每一块重新拼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学生在说的同时用教具将切、拼的过程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师:刚才这位同学演示得很好。现在让老师再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突出分的份数多与少对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影响)。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师:如果我们分成成百上千份,甚至更多,再拼起来,你想象一下它的形状会怎么样?

  生:就是长方体。

  师: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再用教具演示切、拼的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圆柱的底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

  生:圆柱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高。

  (多媒体演示)将圆柱切拼成一个长方体,突出强调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的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高的关系以及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口叙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以及其底面积、高和体积的关系。

  师:谁来完整地叙述一下刚才多媒体演示的过程?

  生:将圆柱体切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生:用字母v表示体积,s底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表示为:v =  s底  h = s底h

  (学生分组,相互口述以上转化及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得出的过程)

  (学生分组口述以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

  圆柱体     (拼成的)长方体

  底面积    =      底面积

  高      =        高

  体积     =       体积

  因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为:v =  s底  h = s底h

  [简评]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述,利于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记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先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

  师: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好,那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那些条件有关?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圆柱的底面积,而是告诉其底面的周长(或半径、直径)以及圆柱的高,你能计算它的体积吗?如何计算?

  生: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或半径、直径),可以先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根据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生: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或半径、直径),求圆柱底面积的方法是……

  师:完全正确,那我们现在就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简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3、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

  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积是9平方分米,高是8分米;      (2)底面半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直径8米,高3米;                (4)底面周长18.84厘米,高6厘米;

  (5)底面积15平方米,高30分米;          (6)侧面积10平方米,底面半径5米。

  以上各题的练习,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考察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如第(5)题涉及的计量单位换算,同时也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第(6)题的计算。

  待多数学生进入第(6)题的计算时,抽学生6人将自己的解答板书在黑板上。

  师生一同订正以上练习。

  [简评]及时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的印象,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4、求异探讨训练。

  师:看来前5个小题的计算情况还好,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列式并计算正确,这很好。看来同学们对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确掌握得较好。但在计算第6题时,很多人都遇到了麻烦,为什么呢?

  生:因为根据侧面积和底面半径计算高非常麻烦,结果要么只能用分数表示,要么只能取近似值。

  生:其实如果不算出高的具体结果,而用一个式子表示高,倒也不麻烦,但写出来的式子比较繁。

  师:那么有没有简单可行的办法呢?

  生:……

  师: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通过讨论,你们想到了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

  生:我们从计算公式的转换上找到了圆柱体积计算的另一个公式,这就是:v=s侧r。

  师:不错,那你们能不能把公式转换的过程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呢?

  生:行。(该小组的同学相互补充完整)由于圆柱的体积v = s底h,而s底=πr2,所以v =πr2h=πr hr,又由于πr h=πdh=s侧,于是得到v=s侧r。

  师:同学们认为刚才这个组的同学说得怎么样?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1

  4、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5、比较一下例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第一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第二例题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 “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 h=4cm (2)r=1cm h=5cm (3)d=6cm 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2、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4、拓展练习:

  (1)填表: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

  2.想一想,提问:什么叫做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

  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可以归纳为: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想一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面积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那么,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二、新授:

  叙:以上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叫做割补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自学。

  演示并提问:

  (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因为: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为:v==sh

  运用以上公式,完成练习题。

  (注意:单位要统一,要认真审题,认真计算。)

  动脑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已知如下条件,如何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s、高h→→体积v==

  (2)底面半径r、高h→→体积v==

  (3)底面直径d、高h→→体积v==

  (4)底面周长c、高h→→体积v==

  强调:圆柱的体积v=sh=r²h,在没有告诉底面积和高时,要先找底面半径和高,应用v=r²h去计算。

  三、巩固练习.(填表)

  hvs=20平方分米

  4分米

  r=5厘米

  10厘米

  d=8分米

  6分米

  c=12.56米

  2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回答得非常好,下去以后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作业设计:完成习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5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16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引导:(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

  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温故知新,自学课本

  1、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怎样计    算的?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谈话:因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计算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直接    用体积单位去量呢?

  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

  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

  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3、自学课本

  谈话: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

  启发: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平均分成16份圆柱学具拼一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学生阅读课本后,全班交流。)

  引导:我们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

  谈话: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引导:长方体。

  谈话: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也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演示圆形的转化过程,边出示、边交流)

  【设计意图】在不能用体积单位直接量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三、合作交流 发展能力

  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引导: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说得很好,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哪里不太像?

  引导:长都是许多弧线组成,不是直的。

  谈话:这里我们把圆柱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

  启发:可以分成32等分、64等分(多媒体课件演示)128等分……

  谈话: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引导: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

  谈话: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就越接近于直线段,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四、师生合作 归纳结论

  谈话:从分割、拼接的操作过程中,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1)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谈话:要求圆柱的体积,我们只要求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汇报:(2)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3)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交流: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 s h         (板书)

  引导: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现在请同学们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

  谈话: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我们把圆柱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体。

  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了我们前两个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