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圆片、学生课前调查并收集一些教据。

教学设想: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个步骤。

课一开始,便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图,让学生观察想象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有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推想、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让深长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为学生提供了好多圆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去,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一过程的设计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在练习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也发现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再次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借助多媒体和学具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氛围中积极探索,从而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多媒体出示图,师讲述:这是一个长方体容器,用三个闸门把这个容器平均分成4格在里面盛上高度不等的水,请想像一下,如把这几个闸门打开,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2.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3.小结:(多媒体演示)看,打开闸门,高处的水往低处流,最终水面高度相等,这个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

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平均高度”是怎么形成的?(水从多的地方移到少的地方。)

(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过程。)

师归纳: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评析:“水往低处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也特别熟悉。此处,借助学生熟悉的这种自然现象来引入新课,一方面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从中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拿出圆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要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