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1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3)、1立方分米(dm3)、1立方厘米(cm3)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二)(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练习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1课时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加减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1/5×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1/5×3表示什么(表示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1/5×3=1/5+1/5+1/5=3/5;

  学生2:1/5×3=

  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2、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2页3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5×3=1/5+1/5+1/5=3/51/5×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想想做做1)?

  谈话:小红想当一名小导游,这不,她正准备去导游学校参加面视呢,让我们和小红一起去导游学校看看吧!

  你能说出小红从家去导游学校的路线吗?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注意要用准确的方位词语。

  指名1人汇报(点课件)你怎么知道是东北方向?西北方向?

  到了导游学校大门口,看到这样一则招聘启事(教师读)你想成为一名小导游吗?只要你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满3张这样的奖章,你就能获得一张导游证。想参加吗?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新知。

  谈话:作为导游,首先要学会用准确的方位词语给游客叙述游览路线,游客小明和小芳在去南山公园旅游时遇到了难题,我们来帮帮他们。

  这是南山公园的平面图,(多媒体出示例题中南山公园的平面图)。

  (1)辨认平面图的方向。

  谈话: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仔细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的相对位置吗?指名回答。

  (2)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请你试着说一说。

  学生说,点课件: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然后沿东北方向走到艺术广场,接着向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园,最后向西走,从西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多媒体相机显示行走路线)。

  2.试一试。

  (1)谈话: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帮她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显示小芳的行走路线.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可以说得很清楚。

  (2)谈话:假如你也到南山公园,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先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相互评一评。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指名2人回答。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然后给自己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能准确地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的路线了,下面我们给小动物们当一回小导游。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多媒体出示)

  (1)谈话: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吗?

  (2)谈话: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能说出理由吗?

  (3)提问: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轮流由一人提问、其余同学回答,集体评议,全班交流。

  过渡:刚才的几位小导游当得都很好。作为小导游,还要了解有关公交线路的知识。

  2. 认识公交车路线图(想想做做第3题)。

  公交车都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线。这是1路和2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图。(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用教鞭指)快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提问: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2路公共汽车呢? (用教鞭指,全班读站点)

  (3)谈话: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第一中学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3. 认识环行车的路线图(想想做做第4题)。

  在公共汽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车是环行车。环行车的起点和终点在一起。你见过吗?

  (介绍3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

  (1)谈话:10路车是市内的环行车。这是它两个方向上的站牌。

  仔细观察:10路车的起点和重点在哪?

  现在的位置在哪?

  左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右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去少年宫,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在右边站牌下等车能到10路吗?

  小结:所以,乘环行车最关键的是要看清站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目的地,认清环行车的行驶方向,确定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候。

  过渡:在前面的小导游知识的学习中,大家都很认真,下面是我们小导游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你瞧!

  4. 认识城市平面图(想想做做第5题)。

  (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

  (1)谈话:这是城市平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各点表示各个单位。建设路是南北走向的,其他路呢?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

  (2)谈话:现在大家对这张平面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吗?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可以重点请1个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小组活动。

  第(1)(2)题全班集体回答。

  第(3)题指名说。第(4)题指名用教鞭边指边说。第(5)题自由说。

  小结: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同学们在前面的小导游考核中表现都很突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收获吧,有哪些小朋友已经获得了2枚奖章,奖励一张导游证,其他小朋友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看时间定)

  谈话: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莫愁湖公园的平面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设计好你们的游览路线,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尽可能走比较近的路线。(用红笔划出)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3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4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课时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是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上,去理解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例题去自觉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材分析:基于面积和周长的所学知识,从而比较面积周长不同。

  学情分析:全班2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基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另外5名学生中,3人掌握面积如何计算,2人掌握周长如何计算。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笔;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手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板书

  周长: 面积: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4×4 4×4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黑板出示:

  周长:(12+3)×2 周长: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 答:周长是24厘米.

  面积: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用直尺画出下列两图形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合并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8+5+5)×2 面积:(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P.80第6、7、8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5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给定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并能根据解出的数据结合现实问题提出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审题,读懂表格和题意,列方程,体会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题目中的表格和题意,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出(1)(2)班各有多少人,这是问题的核心部分。

  难点;正确的构思出盘活资源的方法,以及最后的脑筋急转弯式的提问

  三 教学流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回忆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关键步骤是什么?

  (二)新授

  1 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课本第34页习题7.3的第2题。

  长风乐园的门票规定如下表所列:

  某校初一(1)(2)两个班共104人去游长风乐园,其中(1)班人数较少,不到50人,(2)班人数较多,有50多人,经估算,如果两个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省不少钱,问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购票人数

  1-50

  51-100

  100人以上

  每人门票价

  13元

  11元

  9元

  2由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分析等量关系,讨论解题方法:

  x+y=104

  13x+11y=1240

  设:初一(1)班有x人,初一(2)班有y人,由题意得

  x=48

  y=56

  (三)展开

  1在同学门解出问题的前提下再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假如一瓶饮料3元,空瓶回收价为13个1元,聪明的你能出一个点子盘活这1240元,让两个班的`学生都有门票和饮料吗?请你简要说明一下你的好点子!

  两个班104人作为一个团体购票,需要 1049=936 元,

  节省了 1240-936=304 元,

  买饮料需要 1043 =312 元,相差8元

  喝完之后将空瓶收回,则回收价为10413 =8元,刚刚好!

  反思:这是纯数学的思考方式,没有实际意义,饮料是进去后边玩边喝的,不应当像在完成任务似的在门口就喝完回收,如果由老师(或班长)先垫上8元,同学们就能把饮料带进公园了,但不能随手乱丢,必须带到门口兑换(环保教育)。

  2脑筋急转弯:

  假如(1)班想要单独买票,请你帮他想出一个比较经济的购买方案:

  简单说明

  初一(1)班48人原想买48张票需要:4813= 624 元,

  但若买51张票,每张只需11元, 只要:5111=561 元,节省了 624-561=63元,更经济

  至于多出的3张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无所谓

  四 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数学知识?

  (2)对你影响最深的问题是哪一个,你有什么看法?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6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xx年与20xx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xx年只数 + 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 - 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xx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直接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只数和1980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减少坡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 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xx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xx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xx年的只数与20xx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xx年的只数3+100=20xx年的只数

  列式为: 3X+100=1000 (板书)

  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xx年的只数。)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合作学习的基础,第三幅情景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10x=1600 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 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2题重点使学生明确要根据天平平衡时左边质量=右边质量的关系列出方程;第3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学会看余数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复习准备:

  8.746保留一位小数约,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B、讲授新课:

  出示例1: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10.9亿吨。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理解题意,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10.9÷6.2≈1.8

  3、题目要求我们商怎样?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商应该除到哪一位?(学生独立完成)

  4、横式1.8前面用什么符号?为什么?答语要注意什么?

  例2:一台织布机12小时织布62.5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审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

  2、讨论:竖式商除到哪一位?为什么?

  C、巩固练习:

  计算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45÷179.9÷101

  D、师生归纳:

  1、学生讨论:计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学生归纳后,集读P-55最后一段。

  E、强化练习:

  1、P-40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第一题。

  F、课堂小结:

  1、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要截取商的近似值还要注意什么?

  G、布置作业:P-40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课后小结:

  本课是建立学生已经掌握如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知道列竖式计算时商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列竖式计算,有地同学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学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理解除到哪一位,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数为数多一位,从而归纳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其实,在教学中,我还忽略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最好在课的结束时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我取商的近似值,在实际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9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结合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安排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段。首先,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剪纸作品,介绍其艺术特点,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与剪纸的密切联系形成认识。然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独立或分小组自由进行创作,最后进行交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学生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 剪刀 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就是它们创造出了中国民间文化剪纸,又叫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出自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作品。

  2、板书:奇妙的剪纸

  3、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4、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5、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①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其实在民间艺人创作中是有区别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②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分类。学生分类可能很多,只要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而分类。

  ③小结: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有哪些?

  ④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评:剪纸作品既可以根据图案内容分类,也可以根据图案是否对称分类,目的是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2、研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当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对折检验。)

  ②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

  ③提问:同学们,这样漂亮的图案,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展示,发现这个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

  ④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几张纸片。(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事项)

  【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验证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总结出剪纸与轴对称图形的密切联系。】

  三、作品创作。

  (一)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课件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a、一次对折 b、沿外边画轮廓线 c、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④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

  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总结:a、对折要整齐 b、画样要美观 c、用剪要(二)二次创作

  1、课件出示62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屏幕上的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的好。

  ②教师巡视指导,请完成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同学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它的折法进行剪纸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沿对角线折或两次对折。)

  2、课件出示课本63页沿对角线折法。

  ①学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谈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③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3、课件演示63页长方形纸剪花边叠剪图案。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评:通过尝试创作使学生明确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创作。

  1、出示课件。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阳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第二类阴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第三类阴阳混刻。

  2、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4、展评作品。

  【评:教师简要介绍剪纸艺术的创作分类,学生结合欣赏重新认识剪

  纸艺术的灵活多变,为独立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充分运用合作交流,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拓展,知识得到延伸。】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却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前面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中心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

  【评: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规律性的知识。】

  五、课后作业。

  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原理,制作完成一组可爱的动物的花边,装饰班里的墙报。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10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面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

  参观小明在家做的什么家务。(课件出示 ,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关于2的乘法口诀你能背出几句呢?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编写的吗?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明一边摆一边说的什么? 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在准备摆之前听清楚几个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3.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观察算式和刚才板书的口诀有什么关系?

  (3))寻找2的.乘法口诀的秘密。

  4.读一读、记一记。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摘苹果(口诀基本练习)

  2、猜一猜(口诀与算式基本练习)

  两个盘子里分别放了5个苹果,上面用白纸盖住,猜一猜每个盘子有几个苹果,并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和所用的乘法口诀。

  3、独立完成作业第三题,师巡视批改。

  4、你知道吗?(关于口诀的一些历史资料)

  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的又对又快……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考评课,也是进入新校被校领导所认识的第一次展示的机会。虽然没有试讲(试讲是我一贯比较反对的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但是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课后想起遗憾的地方还是不少加上李老师的诊断思路清晰了许多。

  关键处: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11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42例4、例5

  教学对象:奉化市实验小学三(4)班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有机渗透数学推理思想、应用意识与反思意识。

  教学历程

  一、引入

  1、教师谈话切入

  师:走进奉化实验小学,宋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气特别

  旺。我从奉化实验小学网页中了解到,本学期实验小学学生数为1875人,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男生有525人,女生有475人(出示信息);如果想知道实验小学比我校小学部学生数多几人,你能用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计算吗?看谁写的算式多。

  2、学生列式交流:

  1875-525-475=875 1875-(525+475)=875

  1875-475-525=875 1875-(475+525)=875

  师:能看懂这些算式吗?你也是这样想的?

  2、师生过渡小结

  学生简介列式思路,教师指出:不管是先减去男生还是先减去

  女生,都要连续减去两个数;不管是男生加上女生再减还是女生加上男生再减都是减去两个数的和。今天我们研究的话题与这有关。

  【教师巧妙地抽取学生熟悉的学校总人数比较引入,亲切自然,在引入环节进行适时小节点拨,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得以呈现。】

  二、展开

  3、对比计算感知

  320-64-36= 320-(64+36)=

  100-37-45= 100-(37+45)=

  147-47-78= 147-(47+78)=

  187-28-87= 187-(28+87)=

  在同桌校对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

  师: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等于号,使等式成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他的意思是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师:是这样吗?其他算式也符合他的意思吗?

  师:这位男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

  一条规律来,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把老师要讲的心里话也说出来了。

  【借助于对比计算,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相互交流,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显得自然、大方。】

  4、举例验证猜想

  师:刚才从三组计算中大家发现了一条规律,这仅仅是大家的

  猜想而已。是不是这三道算式凑巧呢?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那好,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两分钟写算式,自我验证。

  师:你写的'算式与我们前面的猜想相符的同学,请朝老师笑一笑。

  全体学生笑脸,以示意认同。

  教师指向一名男生,问:老师发现你笑得特别开心,你写对了几道?

  生:我写了4道。

  师:写对了4道及4道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刚才每位同学在两分钟里都平均写对了4道,全班40位同学就写了近160道。如果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写吗?写的完吗?想象一下,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

  交流:

  生1:a-b-c=a-(b+c)

  生2:x-y-z=x-(y+z)

  ……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看书深化规律。

  【从“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极限,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看书整合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虽然,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

  5、变式深入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好吗?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

  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给你右边的算式,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最后计算出结果。愿意试试吗?

  出示变式练习:

  513-76-24=513-( + )=

  188-(89+46)=188- - =

  2847-(847+629)= =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

  顺手的感觉?

  生1: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

  生2:找不到感觉。

  师: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否则对

  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再进行题量训练,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不着痕迹地落实了“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6、判别选用规律

  出示:

  576-133-67 2791-(791+652)

  458-(87+258) 965-(266+134)

  逐题反馈交流,对“458-(87+258)”简算进行质疑,借助

  于引入部分的“1875-(525+475) 1875-525-475

  1875-475-525”进一步理解;对“965-(266+134)”进行反思性辨识。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我认为书上讲的“依次减去”不妥,有的时候可以调个

  头。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

  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运用规律;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老师提出质疑,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

  【简要的巩固练习,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反例对比、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

  三、反思

  师: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还有一点,老师要告诉大家,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庆贺一下!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渡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介绍介绍,可以吗?

  生1: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

  生2:多猜想,多验证,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

  生3: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

  ……

  师: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再次谢谢大家!

  【别居心裁的小节,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篇12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