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2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 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 l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                  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练习(视情况完成)

  (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参考答案:

  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望发了财的弟弟回来,能带给他财富。“我”的父母在对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什么不同。

  3、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说话”。

  4、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而沮丧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6、A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 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 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   

  2.作者简介  莫泊桑:  

  3.检查预习情况。  

  4.给加点字注音  

  撬开(      )  煞白(      )  诧异(      )  牡蛎(      )(      )  别墅(      )  

  褴褛(      )(      )  女婿(       )  嘟哝(      )(        )  

  5、解释词语  

  拮据  褴褛  阔绰  恭维  张皇   端详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狼狈不堪  

  二、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速读全文, 复述故事梗概,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填写图表)   

  三、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并指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2)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3)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问题探究

  1. “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讨论文中的悬念设置:

  ① 找出文中设计悬念的地方,并说说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五、总结学习收获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六、拓展延伸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小说阅读专项训练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指挥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梵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XX年广东省中考题目)

  1、 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2、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位语言。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咪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4、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理解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学生自己理出小说情节发展过程,教师着重指导分析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表现人物提示主题的作用。

  2、描写人物的各种写法,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规纳、教师着重点拨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3、本课的设计程序为:

  ⑴速读──提炼情节──感知内容。

  ⑵精读──品细节──析人物。

  ⑶研读──规纳主题──引发联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速读──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文学家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的小说;“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伤口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发人深思的。”今天,我们就打开其中的一扇窗口,看看能引起怎样的思考。(板书课题、作者)

  二、常规检查,读准提示中的字音

  拮据(jié jū)栈桥(zhàn qiāo)煞白(shà bái)撬开(qiào kāi)诧异(chà yì)牡蛎(mú lì)褴褛(lán lǚ)

  三、整体感知:速读──提炼情节──感知内容

  要求: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个阶段的内容。

  明确:非利普夫妇赶、盼、骂、躲于勒。

  四、讨论分析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明确:

  1、设置悬念:

  作者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非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重盼,悬念由此而起。

  2、巧用插叙:

  插叙于勒在非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

  3、情节意外:

  本文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五、总结

  这个情节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受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品细节──析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析人物的心理状态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文中“初步打动”“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都表现了非利普夫妇的爱虚荣的特点。不同之处:非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怕伤胃”来掩盖自己的面子。

  2、“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这家伙的底细吗?”

  明确: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动作和评议描写,把将要问的事情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漏了马脚,又要摆出一副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3、“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明确:这些表情、评议描写了非利普确定是于勒时,从“神色不安”到“脸色苍白”“煞白”,两眼从“不寻常”到“呆直”,说话哑着嗓子,又结结巴巴,又嘟哝,特别是听了船长的话之后那段丧魂落魄的独白,活现出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绝望的狼狈相,暴露其性格的虚伪。

  4、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明确:发财梦使母亲不愿想念这是真的。

  5、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明确:此时表现母亲很惊恐,但仍存一线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6、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明确: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他的语言和心态变化,一层层发展,直至毕露无遗了。

  二、精读课文,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变化非利普夫妇的态度非利普夫妇的特征语言行动贫坏蛋、流氓、无赖打发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富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候 贫卖牡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骂、躲避

  三、概括本文的主题

  明确:情不如钱;金钱至上。

  四、联想练习

  如果非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百万富翁于勒正在吃牡蛎,他们将会怎样?写成200字以上的短文。

  五、结束新课

  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板书】

  非利普夫妇{赶盼骂躲}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小说的阅读方法来归纳本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认识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简介作者 

  二. 范读课文 

  三. 初步感知  

  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四. 初步梳理小说的情节、人物 

  五. 讨论主题 

  小说意在揭示什么主题? 

  有人这样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这部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于这种理解你是a.同意;b.不同意;c.不完全同意;d.不理解 

  1. 分组讨论 

  2. 代表发言 

  3. 教师梳理 

  六. 小结 启迪思维 

  七. 拓展想象 

  板书:    菲利普夫妇  于勒  “我”          人物       

  憎恨害怕   奉为福星   深恶痛绝 

  (赶)      (盼)     (躲)    情节       

  生活拮据                          环境       

  可悲?  可怜?   深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篇小说,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说明,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我的叔叔于勒》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教学说明:《我的叔叔于勒》有太多的教学价值,我是如何选取其核心教学价值的呢?我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因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我简单处理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精巧的构思”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亮点,“细致的描写将扭曲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扭曲的人性将法国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知识目标: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      格。学会欣赏短篇小说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话题讨论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法:

  1、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我的教学,就是从这些疑点开始的我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让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简单地去批判任何一种人生。

  2、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追求立足文本,通过鼓励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和扎扎实实地咬文嚼字走进文本深处我不断地把学生推到文字的“悬崖”面前,让他们不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尝试着不断设置两难处境,让阅读介入学生的生活我相信科尔伯格的话:让他们产生两难处境,让他们的灵魂颤抖每一个选择都是挣扎,都是冒险,都是精神生命的参与唯有这样,师生生命才能产生共振,才能获得高峰体验那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

  五、教学设想:

  1、本课为一节文学欣赏课。

  2、本课的教学,追求教学思路最简化。

  3、课前准备工作:

  学生预习要求:(1)给生字注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看课后练习题,概括课文的情节。

  (3)浏览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与细节。

  对教师的要求:

  (1)    精细的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内容提炼。

  (2)    个性化的阅读课文,对课文的细节内容有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并介绍作者的背景知识。

  2、教学内容之一:让我们讨论一个大话题: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如果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话,最好如何分?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说明:①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落实整体把握课文的阅读要求。因为要知道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学生便要阅读课文,便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概括,这样就将学生引入了课文。因为要知道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学生便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与主题方面对课文不同部分的表达作用进行揣摩,这样就将学生更深入的带到课文之中。

  ②课堂教学以静读为主,学生占有大量的阅读思考的时间,然后就是师生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和交流。

  3、教学内容之二:让我们讨论六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6.船长的作用欣赏。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说明:①这是六个微型话题,用以落实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品读,每个话题也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②选择话题时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得体,要认真的突现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二要多角度、多侧面,尽可能以点带面,加强对课文学习内容的覆盖。③这样的话题能够更深层次的将学生引入课文,让学生细读文本,从而突现课文的欣赏与训练的价值。④课堂活动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在对话中教师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教学的深度逐渐显现。⑤教学活动采用学生自由选择话题与教师展开对话的形式。

  这样的设计,要求教师对每一个话题都要做准备足够的对话内容。

  四、教学内容之三:小结---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 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设计这个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欣赏短篇小说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的教学主张是: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

  八、教学评价及反馈

  1)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归纳、概括等。

  (2)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语言、表情、答题情况等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表现情况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篇说课稿根据新课标以及教参,结合本人平时的理论积累撰写的,必然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6

  武秋惠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评价的能力。  

  2、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应聘上的演员准备演出:设计好动作、神态等,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想象一下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于勒  

  怕  

  盼  

  遇  

  躲  

  教学分析与反思:  

  本教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并用语言、表情等来激励学生,切不可求全责备,以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整个准备、招聘、演出、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在总结或小结的时候,适当地补充、点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教学设想

  一、作者莫泊桑的生平与创作以及对理解分析作品有关的一些资料,可向学生作些介绍。

  二、教学前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课文后的有关资料,先熟悉课文、领会内容,做好必要的预习准备。

  三、本文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不是本文的主人公,这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难点。于勒当初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浪荡子,应该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也值得同情。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他先前的恶行和后来潦倒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

  四、教学中要讲清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由盼望到躲避的心态变化的核心是金钱,一切随着钱而变化,让学生认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造成的罪恶——灵魂被腐蚀,兄弟遭离弃。

  五、教学中必须紧扣情节的大起大落,分析菲利普夫妇身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挖掘出他们共性中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之一。

  六、课文有删节,除了删去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外,中间也有一些删节(主要是对达佛朗司家这样一些下层人物的虚荣心和可怜相的讽刺)。

  开头和结尾这两部分,有助于说明故事的缘起和作品中“我”的怜悯行为的原因。现把这两部分原文附后。

  原文开头部分: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是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你听。事情是这样的:”(下面接课文的开头)

  原文结尾部分: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七、课文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童年时代起,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开始阅读和写诗。1870年,中学毕业后到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征。退伍后,1873年在海军部任职,1878年入教育部工作。1890年后,他心情阴郁,悲观失望。1892年自杀未遂,次年逝世。

  莫泊桑在创作上曾得到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死后,得到侨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帮助。70年代后,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莫泊桑1880年完成了小说《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从这时开始到1889年的十年间,创作有短篇小说近300篇、中长篇小说、游记约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等,长篇小说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的暴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结构和布局都很严谨,故事情节巧妙,引人入胜,文笔简练,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一切随着金钱而转移的丑恶本质。

  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订正、总结: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全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

  菲利普有三个子女,那时全家五口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可是,每星期日他们都要到海边去,企盼期待于勒回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船开进口来,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作者写菲利普及其一家人是多么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来啊。这些描写中交代了他们去散步的用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期待着他回来?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九段),故事的发展:赞扬于勒。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

  这部分,先概括介绍于勒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作者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交代之后,接着具体插叙于勒的情况: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这在穷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恶”。菲利普夫妇把于勒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在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花光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之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了。

  于勒去美洲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回我父亲的损失”。于勒这第一封信,使菲利普一家人“深切感动”,被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两年后,菲利普又接到于勒写的第二封来信,信上说:“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

  这部分写出了于勒从“全家的恐怖”转化成“全家惟一的希望”的过程和原因。转化的关键是于勒的两封来信,转化的原因是钱财。于勒的第二封来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

  家庭经济上已经陷入困境的菲利普夫妇,把于勒当成了救世主那样殷切盼望着他回来。

  于勒有十年之久没有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菲利普家的人们长期切盼着、幻想着于勒回国来,认为这是“十拿九稳的事。”这也说明菲利普家处于可悲又可怜的境地。

  这个被菲利普全家殷切期盼着、千呼万唤仍不见出来的于勒,到底怎么了?这给读者造成悬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变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二十至四十七段),故事的高潮:与于勒邂逅相遇。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料意外地在船上见到了“衣服褴褛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

  于勒的来信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婚礼后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在船上意外的遇见了于勒。他们乘坐的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给他们撬开牡蛎,菲利普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急于模仿装阔,要请妻女吃牡蛎。菲利普夫人怕花钱,把男孩若瑟夫留在自己身边,而菲利普则带着女儿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这时,菲利普“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他惊奇的发现这个卖牡蛎的人非常像于勒。他把这事告诉妻子,她“也怕起来”,但嘴里还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菲利普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去把事情弄个清楚”。她再次去看过后,吓得“哆嗦”了。接着,菲利普去找船长打听了解情况,证实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菲利普夫妇立即从盼望于勒变为害怕、咒骂于勒。

  第四部分(第四十八至四十九段),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穷水手又回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

  布置作业 

  1.把应掌握的词语抄写一遍,并理解掌握其音、形、义。

  2.熟读全文,并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3.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品的主题思想。

  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语言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检查学生熟读课文的情况。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编写的课文结构提纲。

  二、转入新课,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1.小说的题目和主题。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其实于勒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才是主要人物。小说采用叙述者的口吻叙写。“我”是线索人物。菲利普没有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小说中的“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构成小说情节的变化,是为刻画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服务的,在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小说的题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揭露和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

  2.人物形象。

  提问: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吗?谁是主人公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我”、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叙述者和线索人物,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于勒原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他把自己的家产挥霍光了,又花了他哥哥菲利普的一大笔钱,被认为是坏蛋、流氓和无赖,他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于是被送到美洲去冒险。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发了财,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还说发了财就回家来,同哥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勒于是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称他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后来,菲利普在船上遇见他穿着褴褛衣服在卖牡蛎,大为惊恐,菲利普的妻子咒骂他是“贼”、“流氓”。

  于勒当初的浪荡行为应当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在船上卖牡蛎像个乞丐,也值得同情。他的行为、命运和遭遇,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像: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

  菲利普是一个小职员,生活拮据。接到于勒的两次来信后,就把原先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和“全家的恐怖”的弟弟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全家惟一的希望”。从此,菲利普夫妇就把改变全家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弟弟于勒身上,把于勒的来信当成了他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以此来夸耀。后来,10年于勒没再来信,可“希望却与日俱增”。菲利普“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菲利普夫人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现实是严酷的,事情并不是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于勒并没有发财。菲利普在游船上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穷水手。他们紧张、害怕、暴怒。骂于勒是“贼”、“流氓”。菲利普夫人骂道:“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菲利普夫妇从自私的目的出发,以金钱为目标,对于勒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穷——富——穷。这正暴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的腐蚀和毒害,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堕落,亲兄弟遭离弃。她连儿子若瑟夫多给于勒10个铜子作为小费也要怒骂不止。

  菲利普和他的夫人,两人的性格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妻子比丈夫更为精明、泼辣、冷酷,而且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如在船上与于勒相遇时,菲利普感到慌乱,缺少主意。其妻子则边咒骂边带领全家离开。她说:“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她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先叫全家人“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接着,他们换船离开了。

  3.写作特点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有人物内心独白和作者从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又如菲利普认出了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穷水手,怕他(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了看”穷水手旁的女儿女婿,是怕被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这相遇对菲利普来说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况太凄惨,菲利普一家十多年来的美梦突然破灭了。菲利普还害怕这个穷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希望破灭后带来的慌乱痛苦。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得透彻深刻惟妙惟肖。小说开始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在船上遇见时,看到于勒那贫穷的样子,就像躲瘟疫那样躲开他。这对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由于于勒穷富的变化,可截然不同的分为三个阶段:穷→富→穷。

  作者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很有层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见穷水手这段为例:

  菲利普无意中刚遇见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对其妻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他还是不下放心,让妻子亲眼去看看,把事情弄个清楚。

  菲利普向船长打听于勒情况后,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表现出丧魂失魄、惊恐狼狈的神态。

  (2)构思巧,情节曲折。

  莫泊桑十分重视小说的结构布局,尤其是短篇小说,大都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本文就是这样。

  小说开端部分写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给读者留下悬念;于勒是谁?这家人为什么这么热切盼望回来?

  小说发展部分,重点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也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于勒在海外干什么?发了多大财?为什么10年不来信也不回来?

  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写菲利普一家急切期盼着的于勒,没有成为富翁、突然出现的是一个穷水手。这结局出乎菲利普一家人的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情节发展的主线,一个悬念扣一个悬念,一步步把情节推向高潮。小说巧妙而又符合生活真实的悬念和结局,容纳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反复无常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金钱。但是,他们那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性却是不变的。

  布置作业 

  1.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

  3.思考、回答课后的练习题,重点是二、三、四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8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复习   主备:施分明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课时:3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复习目标:  

  1、赏析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    

  2、品析精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主旨。  

  (一)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的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  

  2.“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答:                                                                                                                    

  3.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4.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答:                                                                                                                                            

  5.“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答:                                                                      

  (二)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4. 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据                                                

  5. 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6. 这段文字写出了“我”家经济的        (从原文中找一个词),小说之所以一开始就从“我”家庭经济的拮据写起,原因:                                            

  。  

  (三)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7.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  

  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  

  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8. 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  

  (四)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9.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10. 为什么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  

  。  

  11. “福音书”的含义是基督徒称《新约》为福音书。这里借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家里人“怎样的心理?  

  。  

  12. 最后一段中“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这句话,有照应上文的作用,它照应的句子是“                                                    ”。  

  13. 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五)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4. 划线段落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15. 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                   。  

  16. 斜体加粗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人物的        描写。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父亲         

  的心理状态。  

  (六)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她说完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17.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这句话与小说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  

  18. 文中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  

  19.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共同的性格特点是                           。在对待落魄的于勒态度上两个人的表现有所不同,父亲                   ,母亲则显示出了                             。  

  20.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属于人物的          描写,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它强调了                               ,表现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冷酷做法的不满,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七)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21. 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22.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a.升;b.跳;c.现;d.钻)出来。”这个句子是环境描写,文中还有一句环境描写的句子是“                    

  ”。这两句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  

  23. 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  

  24.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     

  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                              

  。  

  25.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  

  a、所有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文中的“我”,都是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说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c、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这个人物形象。  

  26.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  

  3.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  

  4.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  

  5.心理描写。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  

  (二)4.jie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5.有人请吃饭是……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6.拮据     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三)7.b    8.表现菲利普盼望于勒,实际上也是盼望金钱的望眼欲穿的心理。  

  (四)9.排比 10.因为接到于勒的两封信后,全家人认为他一回来就能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情况。  

  11.表现了“家里人”对尽快过上富裕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向人夸耀的虚荣心。  

  12.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13.a  

  (五)  

  14.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15.怕多花钱         16.神态    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的心理状态。  

  (六)  

  17.这些话说明,金钱的势力无孔不入,有时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这从另一侧面表现   

  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阴暗面。  

  18.不一样。第一个“狼狈”指“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穷困到了极点。  

  19.冷酷、自私、惟利是图    失望、惶恐    更精明、处乱不慌。  

  20.心理   反复   不满   同情     于勒和菲利普之间亲兄弟的血缘关系  

  (七)  

  21.略  

  2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  

  23.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4.自私、冷酷、虚伪、惟利是图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5.d       

  26.(1)第一人称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2)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9

  课型:讲读                                                     课时:2

  知识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2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能力目标: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谈出自己的新见解来。 

  教育目标:教学生正确对待金钱,体味人性的重要。

  重点难点:1、理解人物性格。 

  2、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策略方法:导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160 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 、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2 、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 、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 、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 、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 、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 、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         忆         遇         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 、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 、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 、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     正直的人                贼) 

  4 、为什么   要躲开于勒?(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 、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 1 )、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 2 )、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 3 )、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       虚荣       唯利是图         冷酷 

  ( 4 )、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师画这个图形象个什么字?(生答:象个“人”字)那么这个“人”字规范吗?(生答:不规范,是畸形的。)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到这里,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具体而完整的认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问大家,你们敢不敢与莫泊桑比试一下,(敢!)好,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 

  1 、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 2 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 、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 1 分钟。 

  3 、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

  课后记:在教学过程 中,纪辰想我提出了几个很尖锐的问题,关于于勒本质和菲力普夫妇的做法到底是否合理,因而我决定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自由探讨,自由发言,怎么说都可以,而不把小说定位在某一点上。我自认为效果很不错。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2、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3、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这是为什么?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按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请同学们复述故事。

  3、思考下列的题:

  ⑴于勒是怎么一个人?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⑵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于勒,这是什么原因?读了这篇小说,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小组讨论思考题,推荐代表发言。

  1、试结合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坏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终于被“打发”到美洲。后来,据说在那里发了财,来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并回法国和哥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子后,重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终被弃之家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这个“发了财”的﹑“好心人”的于勒一旦回来,“境况就不同了”。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订了上千种计划”,“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巩固提高

  假设在船上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请你设想一下众人的反应。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小说要借助形象表现主题。于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从他身上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于勒展开。因此,本课时先从分析于勒的形象入手,可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也为其他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1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体会蕴涵于文字中深刻主旨;辨析小说主要人物,并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锻炼起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概括能力和相应的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深深领悟到亲情重于一切,金钱不能成为生活主宰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辨析主要人物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研读课文,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课文,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评读课文,与人物对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2

  两条线索  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多年经历是暗线。文中明线暗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织,达到高潮。

  两拨悬念  小说的开端部分,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一家为什么要散步?于勒是谁?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这一连串的问号,让读者心情迫切地急于看下文。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为什么于勒会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这个希望之星究竟发了多大的财?究竟会给这一家带来多大的幸福?为什么一等10年不回来?他们的美梦是否实现?作者再次把读者的胃口吊足。

  两个对比  其一,前两部分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呼之而出;而到第三部分,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其二,第二部分中的插叙亦让人物言行前后反照。真假美丑,作者毋庸评述,读者已一目了然。

  两面描写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而对于勒仅有几笔正面描写,多是侧面描写。

  两处映衬  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烘托出人物快乐而骄傲的心情。快到哲尔赛岛时,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烘托人物满怀失望和沮丧的心情。

  两点争议  主题存异:一说作品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一说这篇伦理小说是面“生活的镜子”,揭示了生活中某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灵魂。主人公存异:一是菲利普夫妇;一是于勒。

  ------------------------------------------------------------

  作者单位 湖北沙洋县长林中学(语通初中/2004-11)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课前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3、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要点:默读,感知文意,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多角度把握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新课

  心就象是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学生发言,导入新课)

  二、预习交流:

  1、请说出本课中你认为值得注意的字词。(或说读音,或说意思。)

  栈( )桥 牡蛎( )煞( )白 撬( )开 诧( )异

  褴( )褛( )拮( )据(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2、说说你所了解的莫泊桑, 教师最后补充。

  三、快速默读,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活动:

  1、请以( )于勒的格式,在括号内添加不同的动词 ,理清小说的情节安排。 示例:(盼)于勒

  2、圈点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四、研读细节,初步感知小说主题: 同桌合作,共同探究:

  1、请同学们给这些称呼分类,看看这些称呼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2、在这其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同桌讨论,发言)

  3、教师小结:以小说的情节作结。并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4、学生试拟横批,感知文章主题。

  五、真情采访,多角度感悟主题。

  1、情境设置:

  主题:消失的亲情 采访人物:菲利普夫妇、若瑟夫、于勒

  2、角色分配:一名学生模拟节目主持人,另三名学生分别模拟菲利普、克拉丽丝、若瑟夫,

  3、采访内容: 提出的问题以课文为依据,主持人自行设计。

  参考问题: 请问菲利普先生: 1、于勒是你弟弟?(是) 2、你们有多少年没见了?(很多年了) 3、这些年有没有想过他?(想过,毕竟我们是亲兄弟啊!) 4、既然想他,为什么不愿意见他?(怕他想回来和我们住在一起) 5、一家人住在一起不好吗?(那当然不好,他那么穷,回来会拖累我们的。我们经济也不好,拖不起的)

  那我想问问克拉丽丝太太,如果于勒想回来同你们住在一起,你会同意吗? (那当然不会同意了) 为什么?(他那么穷,听说他以前还行为不正,糟蹋钱,我们经济情况也不好,是经不起他拖累的。再说如果让我的邻居和朋友们知道我有这样一个讨饭的穷亲戚,别人也会笑话我们的,会看不起我们的,我可不想这样。)

  看来想让菲利普夫妇接受于勒的确很困难。那么小若瑟对于此事是什么看法呢? 请问小若瑟夫:你赞成你父母的做法吗?(不赞成) 你对于勒叔叔是什么态度? (我很同情他) 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会落得下场?(想过,我知道这与他自己不争气有很大关系,但是他毕竟是我的亲叔叔,年纪也好运么大了,在外面一个人生活,的确让我很同情,只要他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想我们一家人会住在一起的。)

  听了他们的话,我也想听听于勒是什么意见。下面请导播帮我们接通于勒所在社区的电话。 电话始终无人接听,也许于勒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家人,也许于勒为了生计正四处奔波,不能守候在话机旁等我们的电话,我们也无法了解于勒现在的想法,在这里,我们也只能祝愿他们一家人能化解以前的恩恩怨怨,早日团聚。让曾经消失的亲情再次重现。

  4、观后思考: 菲利普夫妇不愿接受于勒的原因是什么? 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持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发言)

  5、师感言,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小说主题。

  六、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1、如何正确看待金钱与亲情的关系?

  2、说话训练: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七、课堂总结: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堂作结,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情况即兴作结。

  八、布置作业:写一篇作文,反映和发掘身边的社会人际关系(提示:类似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4

  一、 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因而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保证教学在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2、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强调语言积累与表达,培养自信、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同学关于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的问题,各执一词。 

  (二) 设置情境 

  1、 今天这堂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辩论赛,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辩论的话题就是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2、 想像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同样的遭遇后,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a、正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你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这么做; 

  b、反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你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 

  (三) 展开辩论 

  1、准备 

  a、公布各项规定 

  时间:八分钟 

  程序:自由辩论——总结陈辞 

  规则:①有序轮流发言 

  ②文明展开辩论 

  ③发言简明扼要 

  辩手:全体同学 

  裁判:本教师 

  b、根据观点不同分组,(可能持正方观点,认为“可以躲开”的同学人数少,可集中于第一组)讨论交流,准备比赛。 

  2、比赛 

  比赛过程分为正反两方,气氛较为热烈。双方都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分析、阐述:正方,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分析了他们的行动的出发点——金钱;反方,站在作者或善良大众的立场,主要以亲情力量使自己的观点稳住阵脚。 

  3、点评 

  a、表扬 双方表现均十分精彩 

  b、宣布比赛结果 

  经双方同学的精辟阐述,双方的观点都得到了确立,能证明各自观点的合理性。因此,赢得比赛的是——正方和反方。 

  c、比赛意义 

  这场辩论赛其实是两股力量的抗衡——金钱与亲情的争斗。我们发现,在菲夫妇的世界里,当金钱与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金钱永远战胜亲情;而在作者或善良大众的世界里,亲情永远战胜金钱。由此,我们也无意中挖掘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小说主题。 

  d、小说主题 (由学生总结发言)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 原创交流 

  a、引言 

  前一节课上的阅读后,同学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故事进行了富有个性的续写。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有的深沉地表达了对小说的主题的深刻思考,有的则通过喜剧性的结局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情感。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在文章中,将自己对亲情,对金钱的看法与观点具体通过故事表现了出来,也把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思考融入字里行间,让老师欣慰看到了同学思想上的成长。 

  b、作品小组交流,推荐。 

  c、创作者上台朗诵作品。教师或学生穿插点评。 

  (五) 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对于金钱或亲情相关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息过,有许多相关的优秀作品,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将平日所读在此进行推荐交流。 

  莫泊桑《项链》《漂亮朋友》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高尔基《童年》 

  《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吴敬梓《儒林外史》 

  学生介绍部分课外阅读的文章或名著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法 莫泊桑) 

  战胜 

  ╓┈┈┈┈┈┈┈┈┈┈┈┈┈┈┈┈┈┈┈┈┈╖ 

  ↓ 善良的人们(读者、作者) ┃ 

  金钱┈┈┈┈┈┈┈┈┈┈vs┈┈┈┈┈┈┈┈┈┈亲情 

  ┃ 菲利普夫妇 ↑ 

  ╙┈┈┈┈┈┈┈┈┈┈┈┈┈┈┈┈┈┈┈┈┈╜ 

  战胜 

  教学反思 

  课后,学生在日记本里写道:“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又在轻松愉快中上完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喜欢这堂课,而我很欣慰,因为他们的作品不仅语言精彩,见解也富于独特性与深刻的内涵,是三年来坚持不懈的写作训练与积累给了他们今天的辉煌。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为了引导学生善于在学习中总结、积累与自学,在课堂伊始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十分钟的“热身赛”,即辩论赛,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协作精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课堂伊始时的思维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XX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 检查预习——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 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四 发散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六 作业布置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局(躲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字词、文学常识掌握情况

  二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三 研读文章

  讨论: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 课堂练习——创新写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 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      于勒        “我”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           

  可悲? 可怜? 深思……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________国著名文学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以于勒的命运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四、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菲利普夫妇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

  教学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6

  一、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二、课型:自读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 1 、理清故事情节; 

  2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五、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性格。 

  六、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方法:导读法       讨论法 

  八、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九、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160 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 、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2 、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 、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 、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 、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 、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 、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         忆         遇         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 、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 、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 、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     正直的人                贼) 

  4 、为什么   要躲开于勒?(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 、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 1 )、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 2 )、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 3 )、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       虚荣       唯利是图         冷酷 

  ( 4 )、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师画这个图形象个什么字?(生答:象个“人”字)那么这个“人”字规范吗?(生答:不规范,是畸形的。)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到这里,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具体而完整的认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问大家,你们敢不敢与莫泊桑比试一下,(敢!)好,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 

  1 、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 2 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 、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 1 分钟。 

  3 、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

  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2、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利用名言导入: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2、检查复习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②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3、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 jū阔绰:chuò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牡蛎mǔ lì褴褛lán lǚ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准备复述故事。

  2、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3、师生共同点评。

  我小的时候,家住勒阿弗尔,生活拮据,只能勉强糊口。我的父亲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回来,但也挣不了多少钱。我还有两个姐姐。

  但在每个星期日,我们都要到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是。

  原来我的叔叔叫于勒,是家中的祸害,品行不好。后来他被打发到美洲,却成为了我们家的希望。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收到了于勒叔叔的来信,于勒叔叔诚恳地表示一发财就会回来。所以,这封信成了我们全家的福音书。父亲母亲也一直期盼着于勒叔叔发了财后回来。

  后来,有一个公务员看上了我的二姐,并且在看过了于勒叔叔的来信后决定和我姐姐订婚。于是,父母决定在婚礼后,全家一起到泽西岛去作一次小小的旅游。可是,巧的是在去泽西岛的船上,我们一家遇见了已经苍老的于勒叔叔。她穿得破破烂烂,而且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现在只能在船上靠卖牡蛎维持生计。

  向船长了解过一些情况后,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有一次发生了变化,他们担心于勒叔叔又拖累我们。为了避免在遇见于勒叔叔,我们只能换了另一条船回来。

  从此以后就再没见到过于勒叔叔了。

  4、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开端:(1——4),盼于勒(在海边栈桥上等待)

  第二部分发展:(5——19),赞于勒。

  第三部分高潮:(20——47),见于勒。(买牡蛎)(在海船上相遇)

  第四部分结局:(48——49),躲于勒。(乘另一艘船)

  四、布置作业:练习六。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吗?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理清故事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厌……盼……躲)

  说说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于勒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四品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板书:

  于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

  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

  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点拨: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

  二重点研讨

  《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②心中默念叔叔;

  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三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表达训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五作业布置

  展开联想,续写《我的叔叔于勒》,300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9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⑴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⑵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示例:拮据栈桥褴褛狼狈不堪

  2、理解:

  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

  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1、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3、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四、感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迁移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六、推荐作业

  1、写一篇作文,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20

  一.导语 :

  金钱能够影响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现在,在我们周围,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资产阶级私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我们之所以能够时常感受到温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爱中,可是有些人为了钱放弃了爱。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在金钱面前失去了自我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接着关注着一家人。

  二.回顾上节课部分内容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这个故事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6-7段)于勒花光了自己的钱,又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夫妇的一部分,于是菲利普夫妇把他打发到美洲去。

  2(3、4及8-18段)于勒在美洲发了财,来信说希望赔偿菲利普一家的损失。

  3(19-49段)菲利普一家在哲尔塞岛见到破了产,沦落为以卖牡蛎为生的于勒。

  三.讲授新课

  (一)(实物投影出示一个圆)这个圆代表一张脸,是菲利普夫妇的脸。请结合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内容,给菲利普夫妇画出不同的脸谱。并讲讲:

  (出示要求)  这张脸是什么表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情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什么态度 

  1 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白纸,我们先画第一个阶段的脸谱

  (1)(由学生在纸上画出脸谱,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按以上要求对所画出的脸谱图加以解释)                                                                                                                           

  明确:这个阶段应是一张愤怒的脸,因为于勒占用了他们的钱。

  (2) 在这个时候,对于勒有怎样的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

  2 画第二阶段的脸谱并演示、讲解

  明确:应是一张笑脸。他们每天都在盼望着富翁于勒会突然回来,好改变他们一家贫困的生活状况,并且已经打算好盖别墅了。

  这时对于勒又有怎样的称呼

  明确: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

  3 第三个阶段是全文的重点内容(25-49段)我们对这部分做细致地研读。

  (1)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2)结合这部分内容给菲利普夫妇画脸谱

  明确:这部分菲利普夫妇内心活动比较丰富,他们的表情可以是:

  慌张:怕水手是于勒;怕女婿看出来

  愤怒、害怕:见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怕他再来连累他们

  失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泡汤了

  狼狈:怕于勒认出他们,改乘圣玛洛号回家。

  (3)这部分对人物形象地刻画采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明确:语言描写:菲利普夫妇的对话

  动作描写:如“向旁边走了几步”“赶紧向我们走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神态描写:“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突然暴怒起来”……

  (4)这时对于勒的称呼改成了什么

  明确:我的弟弟、这个小子、贼、讨饭的、那人、流氓

  (二) 通过多种描写,把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1小说的情节,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对于于勒,他的什么在变?

  明确:经济地位:穷——富——穷

  2 随着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在他挥霍了他自己的和菲利普的钱之后,他们把他打发到了美洲。用一个字概括“赶”

  当得知于勒发了财,而且愿意赔偿他们的损失之后,又总是到海边等他回来。“盼”

  再次见到于勒时,它已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穷水手,于是菲利普夫妇不仅恶语相加,回来时还改乘另一艘船,以免再遇见他。“躲”

  于勒的经济地位在变,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随之变化,对他的称谓也在变化着。

  (三)小说对菲利普夫妇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你觉得他想表现什么主题?

  明确:1 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对于勒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于勒的不同的经济地位,也就是说由钱来支配的。

  2表现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的家产(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基础),是于勒的恶行,将他们一家拖累到贫困的境地。

  菲利普夫妇将于勒打发到美洲(是当时的习俗),不然怎样对付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难道要养他一辈子?

  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困窘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后来他们遇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怎么办呢?认下他,等于生活更加困窘,等于扼杀了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

  菲利普夫妇有他们难言的苦衷,他们生活得很无奈。

  (四)最后我们看一个练习题:想象,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这个写作练习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板书:

  于勒               菲利普夫妇

  穷                    赶

  变          富                    盼

  穷                    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21

  词语解释题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福音书:

  2、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计较:

  3、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文雅:

  4、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郑重其事:

  参考答案:

  1、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消息。

  2、计算,比较。

  3、文雅:这里指姿势优美。

  4、这里指严肃认真。

  选择题 

  一、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________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________,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3、对于叔叔回国这桩________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4、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________,就问:“哪个于勒?”

  a. 分文不值 为期不远 十拿九稳 迟疑不决

  b. 一干二净 为期不远 十拿九稳 莫名其妙

  c. 一干二净 指日可待 大快人心 捉摸不透

  d. 分文不值 指日可待 大快人心 烦躁不安

  二、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b.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c.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d.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参考答案:

  一、b 二、d

  阅读测试题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c ②d 

  2.不一样。第一个“狼狈”指“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穷困到了极点。

  3.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作者写“我”(即若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4.侧面描写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对照前面的一段景物描写一并讲解。“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

  5.①“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结构全文。②“我”又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③“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6.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一样。但是从排列顺序分析,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在“叔叔”前加一“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22

  《我的叔叔于勒》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学习目标】

  1、感悟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情节中发现多维的深刻主题

  2、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描写方式

  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基础积累】

  1、字词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3、小说的情节由_____ 、___、_____和_____构成。

  4、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国著名文学家           的短篇小说集《                》。

  6、本文以                           为主线,以                      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                     关系。

  7、本文的主人公是                 。

  8、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        )——高潮(          )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

  【感受课文】

  1、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2、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课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准确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并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

  菲利普: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菲利普夫人: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4、文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遇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菲利普夫妇才能指挥全家“安然脱险”,设想假如那个卖牡蛎的于勒偶然间抬起头来,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课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

  a  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  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  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  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5、读完课文之后,巧妙的情节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久久的在你的脑海里回旋,你可以考虑下面的问题:

  (1).我最感兴趣的细节

  (2).我最感兴趣的人

  (3).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4).我眼中的若瑟夫

  (5)、我眼中的于勒

  6、关于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分析】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

  四、语段分析

  1、朗读从开头至“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品味:

  (1)“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把这话改为“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其实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吗?

  (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删去这句话,有什么影响吗?

  (4)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是怎样表现的?

  2、朗读“果然,十年之久·····风俗习惯”,品味: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写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把这句话改为:“对于勒叔叔回国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一些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买一处住所。”好吗?

  3、分角色朗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品味:

  (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把这段改为“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你看错了·····对吧?’”不是更合理些吗?

  (2)“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删去加着号重的话,不是更为简洁些吗?

  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c、 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d、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e、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①    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②    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③    c句中的“他们”指谁?为什么怕“他们”看出来?

  2、阅读第39—47段,然后答题:

  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2、文中对于勒的肖像描写透露出于勒哪些方面的情况?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你认为这分别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

  5、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7、“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8、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9、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1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

  七、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2.在文中用“—  —”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   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b.怕他吃了要生病。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a.关心、爱护孩子。b.自私、庸俗。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a.有些话不能说。b.不知说什么好。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a.对孩子不溺爱。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感悟人生】

  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创新写作】

  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

  5.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23

  李 波

  在设计教案时,导入  新课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达到自然而新颖的目的,我时常设计多种不同的导语 ,然后通过比较、实践来求得最佳的导入  效果。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  方法一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个山也,梁也还是那个梁……爹是爹来娘是娘……”我听后感觉很幼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此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里,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亘久不变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应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岿然不动。但有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很多时候,面对金钱和地位,亲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他们的兄弟情意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板书课题,学习新课。(这种导入  思路加强了课内外的勾连,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文章之前导入  的话,会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刻。但这只是教师的个性化的理解,能否激起学生的共鸣,存在不确定性。)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  方法二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却寥寥无几。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一生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魅力。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通过交待作者和其创作的风格来导入  新课,侧重知识性,这是最传统最常规的导入  方法,适合于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初步感知之后。很多名家在设计导入  时常常用此方法。但这种说教式的导入  ,学生不太感兴趣,容易流于形式。)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  方法三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并不会像大家想得那样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这种导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这种思考中来,容易触发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更容易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去。所以这是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容易说好的话题,将文本和生活进行链接,触发了学生的情思。)

  通过试讲和在实际教学中的验证,第三种方法效果最好,受到学生的青睐。

  由此可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小的导入  却蕴含着深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我们意蕴丰厚的课堂上,具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我们应该不断地拓展思路,更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贴近生活,走向开放,充满艺术性。

  由《我的叔叔于勒》导语 设计引发的思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