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教学设计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分桃子》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分桃子》教学设计(通用19篇)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二年级上册教材32、33页分一分与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数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听童话故事对不对?(对)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小猴的故事。森林里住着小猴皮皮一家。猴爸爸特别疼爱他的两个猴宝宝,他经常给猴宝宝代一些好吃的、好玩的。一天,猴爸爸在果园李摘了8个桃子带回家。猴宝宝可高兴了,一会就吃完了。猴哥哥吃了5个,猴弟弟皮皮吃了3个。(老师边说边贴)猴哥哥高兴的舔着嘴唇,皮皮可不高兴了,皮皮为什么不高兴呢?

  生:它们吃到的果子的个数不是同样多,皮皮就觉得特别不公平。

  师:小朋友怎么分这8个桃子才公平呢?

  生:应该是每只小猴分4个桃子。

  师:请你来分一分。(学生上台分桃)

  师:好的,通过他这一分,现在每只小猴拿到的桃子是不是同样多了?(是)

  师:都是几个?

  生:4个。

  二、探索新知

  1、分一分

  师:现在猴爸爸拿了6各木块要小猴皮皮分成2堆,你们猜猜小猴皮皮会怎么分?

  生1:我觉得小猴会分成3个一堆,两堆都是3个。

  生2:我觉得小猴也许会一个木块为一堆,另一堆5个木块。

  师:你分的两堆没有一样多。

  生2:可猴爸爸只说把木块分成两堆,又没有规定要两堆一样多。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只说分成2堆是可以有多种情况的,还可以怎么分?

  生3:也可以分成2个一堆,另一堆4个。

  师:原来猴爸爸出的这道题有多种答案。现在猴爸爸说,你们拿出8个圆片,自己动手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样多。小猴皮皮一听,说:“这太简单了!”一会就分完了,你们知道小猴皮皮是怎么分的吗?请一个同学上台分一分。(学生上台操作)

  师:要分成4堆,要先拿几个?

  生:4个。

  师:然后怎么分?

  生1:每堆分一个积木。

  师:你是一个一个地分,这样每次都会同样多,8个积木正好分完,每堆有几个?

  生:2个。

  生2:我是每次拿2个,放一堆。

  师:你为什么一次拿2个放一堆?

  生:因为8里面有4个2。

  师:你真了不起!

  2、游戏:刚才我们一起分完了8个积木,现在你们能自己按要求分一分小棒吗?(能)现在小组4人做游戏——分小棒。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对。每人15个小花瓣,分成3堆,每堆的花瓣个数一样多,你们组有几种分法。

  ①学生分组活动自由分。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分法。

  ③班际交流,并展示分法。

  3、认识“平均分”

  师:有一群小猫辛苦地钓了一天鱼,可它们满心欢喜地看着锅里的鱼,却犯了愁,你们想帮助小猫吗?(想)我们打开课本32页看看小猫们到底遇上什么难题?

  (学生独立观察 ,理解图意,然后集体交流)

  生:有12条鱼,要分给4只小猫。而且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问每只小猫分到几条?

  师:你们会解决这道问题吗?用小棒试着摆一摆,说一说。

  (黑板上画4个圈表示4只小猫。)

  生边摆边说:有4只小猫,我先拿出4根小棒,每只小猫分一根,然后再拿4根,每只小猫再分一根,最后4根小棒再每只小猫分一根,正好分完。

  师:你说得很好。然后我们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把8个积木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样多,有12条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分得同样多……都是把东西分成几堆(几只),分得结果都要同样多。把东西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让学生读一遍。

  师:把8个积木分成4堆,每堆要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把8个积木怎样分成4堆?

  生:平均分成4堆。

  师:谁能完整说一说?

  生:把8个积木平均分成4堆。

  师:(出示小黑板)把10朵花分成2束,每束分得同样多,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把10朵花平均分成2束。

  三、巩固运用

  师: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1、小狗分骨头。

  让学生看分一分第3题,请一名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强调:分什么,怎么分)

  2、试一试第1~4题。

  (1)试一试第1小题。教师引导学生先讲一讲一双筷子有几根,然后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2)试一试第2小题。先让学生讲明题意,再动手圈一圈,填一填。

  (3)试一试第3小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你是怎么分的。

  (4)试一试第4小题。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让学生理解体会分的过程有时不能正好分完。会有剩下无法再平均分的数。

  (5)思考题。

  先小组讨论“一半”表示什么。

  独立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

  集体交流反馈。

  四、质题问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是平均分的数学现象,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深刻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除法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分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从而初步体验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析: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能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 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2、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评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全面、科学,符合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如其分。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理解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 “分桃子”、 “拼奥运会五环形”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智慧星多颗、桃子图片一个、猴子头饰四个。

  学具:圆片、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的片断。

  师:孙悟空大闹蟠桃盛会后,给他的儿孙们带回好多好多的蟠桃,把小猴子们乐坏了。这么多桃儿,该怎么分呢?这可愁坏了孙悟空。让我们来帮帮孙悟空分桃子,好吗?(师在板书“分”的后面贴桃子图片)

  评析:教学情境的创设很独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操作探究与体验感悟

  (一)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

  1、动手分桃子,体会“分”的不同形式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每只小猴可能吃几个桃子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帮它分一分。同桌合作,一个分,一个做记录。(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分法:

  1和7、7和1、2和6、6和2、3和5、5和3、4和4、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演示课件)。

  2、初步体会平均分。

  师在演示课件时有意停在1和7这种情况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小猴的表情:刚才谁认真看了,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只小猴哭了)为什么它会哭呢?(引导学生说出它得到的桃子少,很不满意)

  师:同学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中,哪一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接受呢?

  学生很快会找到:每只猴子分给4个桃子这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接受。

  师:为什么这种分法两只猴子都接受呢?(引导学生说同样多、一样的、分平了。)(师相机板书:同样多)

  师:同样多、一样的、分平了都是一个意思,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平均分。这样分很公平,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我们看看小猴会怎样?(课件显示:每只小猴子抱着4个桃子,高兴得跳起来。)

  (二)把18个桃子分给三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同样多。

  1、导入:两只猴把分给自己的4个桃子高高兴兴地领回去了,别的猴子可着急了。我们接着把剩下的两堆桃子分一分吧!

  2、分一分,体会分法的多样化:

  师: 18个桃子要分给闻讯赶来的3只猴子(课件出示),怎么分才能让3只小猴都满意,为什么?(同样多)现在请同学们用小木棒来代替桃子,分一分。组长扮演孙悟空分桃子,其他3名同学扮演小猴。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师:哪个组愿意上来分一分?(四人小组走上讲台, 孙悟空扮演者负责分,向同学介绍分的方法。)

  总结:平均分的时候有很多方法。

  (三)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四只小猴。

  1、导入:猴哥三抱着桃子蹦蹦跳跳地走开了。又来了四只小猴眼巴巴地瞅着最后一堆桃儿。

  2、圈一圈,平分桃子。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代替桃来分。如果一时找不到小棒或其他实物代替桃,怎么办?其实,大家还有一个本领--画图。现在,请每位同学都在本子上画12个小圆圈代表12个桃儿,然后试一试能不能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表示分桃的过程及结果。

  (独立思考,并汇报各种画法。)第一种画法:

  把桃子4个圈在一起,,也就是每只猴子都能从圈里分到一个桃子,圈了三次,一共得到3个桃。

  第二种画法:

  把桃子3个圈在一起,因为有12个桃,我们有4只小猴,想到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所以每只小猴一次就能分3个桃。

  师给予表扬。

  评析:

  教学方式方法有创造性,灵活多样,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实践与运用

  (一)拼奥运五环形

  (放flash动漫:福娃盼奥运)出示五环旗。

  师:谁认识这是什么标志?(奥运会会旗)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我国奥运健儿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高兴吗?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师:我们再来看奥运会会旗,它是由几个圆环组成的?老师这有一些圆环,让我们把它们拼成奥运五环吧。

  出示习题: 可以拼成个。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二) 分筷子(数学书33页第一题)

  师:我们学会了“平均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找到好多“平均分”的问题。出示有双筷子。

  师:这里有几双筷子呢?要想很快知道有几双筷子,你用什么方法?(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三)整理铅笔

  (课件显示:摆放杂乱的14枝铅笔及2个铅笔盒。)看着这些摆放乱七八糟的铅笔,你有什么想法?(把它们收起来,放进铅笔盒。)

  师: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那么,平均每盒放几枝呢?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四) 课件出示33页第5题:

  师:小明家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一天早晨,花园里飞来了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快来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来飞走了一半,一半是几只?还剩几只呢?(8只)飞走的和剩下的(师生齐)一样多。

  评析:

  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四、反馈评价,深化感悟

  小组合作分智慧星(有的小组是8颗星、有的小组是9颗星)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呢?

  (8颗星的小组):8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

  (9颗星的小组):9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还剩1颗。

  师问:剩下的这颗星还能不能继续平均分了?(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也有分不完的情况。)

  (老师把这颗星奖励给发言积极的学生)

  评析:

  能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突破“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这一教学难点。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请你仔细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8 4

  4

  18 6

  6

  6

  12 3

  3

  3

  3

  同样多

  教学反思 :

  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

  课例点评:

  本节课开始提出了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后来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了怎样分得同样多,进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学会了对数目少的物体进行平均分。

  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生动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画面显示生动、形象,使学生倍受感染,教学效果很好。

  2.教师在教学重点的地方,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分法多样,而且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全班学生心情愉悦,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教师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发散了思维。

  今后还要加强课前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调查,以及课后的数学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好数学。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2.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小熊笨笨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因为他的新房子造好了,他准备了许多食物招待他的好朋友们——小猴、小猫和小狗。可是当笨笨把桃子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时,兄弟两个闹了起来。快,让我们来给他帮帮忙吧!

  (出示课题:分桃子)

  二、操作体验,感知新授

  1.活动一:分桃子。

  师(出示下图):这里有几个桃子?(8个)有几只猴子?(2只)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

  生1:猴哥哥吃到7个,猴弟弟吃到1个。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

  生2:猴哥哥吃到6个,猴弟弟吃到2个。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

  生3:猴哥哥吃到5个,猴弟弟吃到3个。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生4:猴哥哥和猴弟弟都吃到4个。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可以让两只猴子都满意?

  生5:猴哥哥分到4个,猴弟弟也分到4个。

  生6:两只猴子都分到4个桃子。

  生7:两只猴子各分到4个桃子。

  师:大家都认为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可以让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满意,为什么呢?

  生8: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

  生9:因为这种分法两只猴子不会打架。

  生10:这种分法更公平、合理,因为两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一样多。

  师:对了,这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因为两只猴子分到的桃子同样多(也就是一样多)。

  (板书:同样多 一样多)

  师:像这样,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样多(或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活动二:分鱼。

  师:两只猴子分到了同样多的桃子,可高兴了!现在该给谁分食物了?

  生:小猫。

  师: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课件出示),该怎样分呢?你能帮笨笨分一下吗?

  生:能。

  师: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条鱼,动手分一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分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如下:

  a.有一条一条地分的,分三次。

  b.有两条两条地分的,分两次,最后一次分一条,刚好分完。

  c.有三条三条地分的,分一次。

  师:这些分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认识:不管怎么分,“平均分”要求的结果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3.活动三:分骨头。

  师:小猴和小猫都分到了食物,还剩下谁没有分到食物呀?

  生:小狗。

  师:笨笨准备了多少根骨头?(生数出:18根)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师:你能给笨笨帮个忙吗?

  师: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32页,思考“分一分”的第三题,并拿出铅笔在书上分—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每只小狗平均分到了几根骨头?

  生:6根。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分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刚才我们在帮笨笨分食物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并且也学会了自己动手进行平均分,你们高兴吗?(高兴)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深化

  1.分筷子。

  一双筷子有2根,12根筷子可以平均分成几双?请同学们动手圈一圈。

  2.分铅笔。

  14枝铅笔平均放在两个笔盒里,平均每个笔盒放几枝?

  3.拼奥运五环。

  每个五环由5个圆环组成,20个圆环可以拼成几个五环?

  4.分气球。

  有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剩下的一个还能分吗?剩下两个能分吗?三个呢?四个呢?为什么?

  师(总结):平均分里有刚好分完的,还有现在这种平均分之后有剩余的。

  5.拓展:小蜜蜂。

  师:什么是一半?16的一半是几?8的一半是几?4的一半是几?2的一半是几?

  四、小组活动

  插花:把12枝花插在花瓶里,要使每个花瓶里的花同样多,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枝?需要几个花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五、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呢?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桃子—平均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教材从“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一个“分一分”即“平均分”的活动,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括思考对于认识除法意义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并能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4、教学难点:体会理解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5、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猴子头部图片、糖果、大红枣等。

  学具:圆片、三角形等。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分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从而初步体验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喜欢小动物、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出示图片、课件,同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活动中仍用同一个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实践运用阶段从分实物、分学具,到观察课件思考,再到举生活实例,最后体会“剩余”,体现循序渐进原则。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同时启发学生今后继续留心身边事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你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对了,喜欢吃桃子。有一天,有这么两只小猴子(贴图)它们俩下山去玩耍,路过一座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它们俩非常高兴,就飞快的爬上树,一会儿就摘了8个大桃子(板书:8),这时它们打算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打开课件),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把你的猜想用8个圆片学具摆出来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分8

  1、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份,看谁想出的分法最多。

  2、 指名汇报分法。

  (板书:

  8

  ︷

  1 7

  2 6

  3 5

  4 4 )

  3、师: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到小组里讨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能让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4、学生汇报:

  (板书:一样多)

  (二)分9

  师:这时猴爸爸从桃园里走了出来,它摘来了9个桃子(板书:9),想要分给自己的3个孩子(贴图),快来告诉猴爸爸,怎么分才能让3个孩子都满意,为什么?

  (板书:  9

  ︷

  3 3 3

  同样多 )

  (三)分12

  1、 师:说来也巧,猴妈妈也在桃园里,它摘来了12个桃子,把它分给了自己的孩子,结果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桃子,想想看,猴妈妈分给了几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呢?请你拿出12个圆片学具到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分。

  2、小组活动。

  3、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分法?

  4、学生汇报。(板书:

  12

  ︷

  12

  6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

  (四)小结:

  师:刚才我们帮助谁干什么了?(帮助小猴分桃子!)(板书课题:分桃子)像我们刚才这样,分东西的时候,每份一样多或者说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指名说。

  三、实践运用:

  (一)指名分糖果(实物投影)

  1、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块糖果吧。(10块)谁能把这些糖果平均分成2份?谁能把这些糖果分成5份,每份一样多?

  2、学生到前面来分。

  3、师:他们分的对不对?

  (二)全体分三角形学具:

  1、师:请你拿出15个三角形学具,把它平均分成3份。再分成5份,每份同样多。

  2、生分师巡视,随时指导。

  (三)出示课件:14只小手套

  师:这里有许多只小手套,正等着你的巧手去整理呢。一副手套是什么意思呀?对了,一副手套就是两只手套。谁能很快看出有几副手套呢?

  生:(齐说)7副!

  (四)课件出示33页第3题:

  1、 师:同学们快看,这里的圆环比刚才的小手套还要多。这个画面就是33页的第3题。请你打开33页找到第3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把答案填在书上。

  2、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指导。

  3、师:谁来说一说你拼成了几个这样的图案?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4、生汇报分法和做法。

  师:老师觉得这个图案好面熟,你熟悉它吗?你在哪儿见过它?(在奥运会上见过它。)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居世界第几位?(第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感到真骄傲!

  (五)课件出示33页第5题:

  师:老师家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一天早晨,花园里飞来了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快来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来飞走了一半,一半是几只?还剩几只呢?(8只)飞走的和剩下的(师生齐)一样多。

  (六)出示课件:下列哪种情况是平均分,哪种情况不是,为什么?

  (1)有两棵水草,每棵水草下面有6只小蝌蚪在游动。

  (2)一只小兔分到4个蘑菇,另一只分到5个蘑菇。

  (3)有9只蚂蚁,每3只划一只小船。

  (4)15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5枝。

  每个花瓶上方飞着2只大蝴蝶。

  (5)两个盘子里各有3个苹果,第三个盘子里有5个苹果。

  (七)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平均分的问题呢?谁来说一说?

  (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平均分大红枣。有的能平均分,有的有剩余,从而体会剩余是怎么回事。

  四、课堂小结

  师:请你仔细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对了,同学们积极动脑动手,解决了生活中需要分一分的问题,重点学习了平均分,今后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道继续留心身边事物,看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都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好不好?

  板书设计

  分桃子

  8 912

  ︷ ︷︷

  17 3 3 3 12

  266 6

  354 4 4

  443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一样多 同样多 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2—33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单元的学习.

  2.引导学生从"小猴分桃子"的情景人手,安排"分一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与求知欲.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小组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勇争第一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

  ◇教学突破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图片(或小棒)引

  导学生亲自动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平均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

  个用语,不能用固定的语言表述,可以用"同样多","一样多"等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来代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物:若干糖果;若干纸圆片(或小棒).

  2.图片:"分桃子"的主题教学主题图.

  ◇学生准备

  若干纸圆片(或小棒).

  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提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出示教学挂图,安排活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体验平均分

  的过程.

  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

  1.思考问题,在情景中进入新课.

  2.观看教学挂图,参与活动,体会学习

  的乐趣.

  3.分组操作学具,动手操作,积极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4.完成练习,体验和掌握平均分.

  5.巩固知识,完成练习.

  一,设置场景,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我们班上有多少名同学呀

  2.拿出准备好的糖果,引导提问:老师这里有50颗糖果,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分呢 3.组织学生把糖果分给大家. 4.谈话引入新课,提示今天学习的内容

  1.齐声回答:50名(假设).

  2.思考后,兴高采烈的回答:每一位同学一颗.

  3.很高兴地领糖果.

  4.认真听讲,仔细想想分糖果的细节,与分糖果有关.

  二,创设情景,解决实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分桃子"的主题图,制造问题:

  两只小猴子到小熊家作客,小熊拿出8个桃子招待小猴子,请同学们想一想,每只小猴子能吃到几个桃子呢

  2.提示学生用手中的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说怎么分.

  3.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第32页"分一分"的内容,讨论解决小猫,小狗遇到的问题,听取全班汇报.

  4.指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完成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1—3题,在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1.认真观看主题图,思考老师的提问.

  2.认真动手操作,举手回答,说出各种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圆片摆一摆,在小组内交流方法,由代表汇报结果.

  4.积极参加活动,采取连一连,圈一圈或摆一摆的方式完成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三,解决新问题,完成思考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并引入新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每次平均分东西以后,都正好将东西分完呢

  结合教材第33页第4题的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分气球的活动.

  请学生思考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

  向学生解释"一半"的概念,指导学生完成第33页第5题.

  总结本课内容.

  思考老师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寻求得到正确的讲解.

  利用小圆片进行分气球,发现在每人分得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剩余的气球.

  齐声回答,并了解到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剩余的情况.

  认真听讲,了解到"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解决疑问后,完成练习题.

  回顾本课知识,初步了解平均分.

  本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桃子,知道即使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同学们在学习中利用小棒和小圆片,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内容,仔细思考,用小木棒摆一摆,将10个小木棒平均分一分,有多少种分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人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融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善于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本内容北师版第三册分桃子的内容(第32-33页).

  教材分析:分桃子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桃子”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

  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规律,不强求公式化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本节课是由学生的分物体的经验开始出发,让学生体会日常的随意分和技巧上的平均分的区别。以及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意义的情景,采用操作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从学生个体出发,经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合作,再回到个体的过程学习过程。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去思索、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改以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长期渗透于实践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水平,本节课在设计小猫分鱼的活动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

  3、关注学生的认知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画圈的方法,取代小棒进行分鱼的操作。这是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

  4、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本节课有所体现。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同分法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5、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设置有任务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反馈与交流、成果展示与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3、培养学生在有任务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含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通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学生兴趣。(2分钟左右)

  出谜语:小姐生来嘴儿歪,粉红脸蛋擦起来;麻脸娃娃肚里藏,五月仙果人人爱。

  师:猜一猜是什么?

  谁最爱吃桃子呢?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教学,较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10分钟左右)

  1、课件展示(一):猴妈妈及8个桃子

  师:猴妈妈摘了一些桃子,准备分给她的猴宝宝吃。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

  【设计意图: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

  师:猴妈妈可能会怎样分呢?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请你先来猜一猜。

  生1: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设计意图:由于分的数目较小,程度好的学生会脱口而出,每个猴子分4个,这时,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并让起说出分的理由。如果学生能说出几个任意分的情况,老师也给予肯定 ,可以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这样分的效果。在这个环节里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猴妈妈到底是怎样分的?

  课件展示(二):猴妈妈将桃子按7个和1个分给了2只小猴子,其中一只分的少的猴子很伤心。

  师:小猴子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分到7个桃子的猴子非常高兴,另一只猴子很难过。

  师:为什么伤心、难过呢?

  生:因为妈妈分的不公平,因为分到7个的猴子可以吃很常时间,而分到1个的猴子一下就吃完了,所以它很伤心。

  学生动手分桃子。

  师:猴妈妈知道自己分得不公平,可是到底怎样分才算公平呢?猴妈妈想请同学们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请学生在印有小猴子的白纸上分一分8个桃子卡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台展示了学生各种不同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移多补少分……,便于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法是多样的,但分的结果是相同的,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结果的统一化。既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好多办法。在汇报自己的分法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小结:刚才这几个小朋友的分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一个的分、有的是两个两个的分,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先分1个桃子,再分3个桃子。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师:猴妈妈觉得小朋友分得太公平了,就按这样的方法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又有什么反应呢?

  3、课件展示(三):两只小猴子每人分4个桃子,都非常的开心。

  师:它们为什么会都很高兴呢?

  生: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分很公平。

  老师随机板书:

  同样多、一样多。

  【设计意图:体会平均分与随意分的区别,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在这里,老师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平均分的分法,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

  三、创设小猴子请客的情境,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含义。(15分钟左右)

  活动一:小猫分鱼

  1、师:小猴子吃到了桃子非常的开心,邀请小猫来做客,并且准备了又肥又鲜的小鱼。小猴子接受了分桃子的教训,要给每只小猫分的小鱼同样多。(课件显示:4只小猫和12条小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请小朋友和它们一起来分小鱼。

  小组活动要求: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怎样分每只小猫得到的鱼是同样多的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分的同样多,在合作动手去分鱼!完成后请一小组上台来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是为教学来服务的,是教学的一个手段,为了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必须设计有任务的学习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任务明确,活动过程中目标指向性就强,完成任务的效率就高。】

  2、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个选择,可以用卡片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电脑操作熟练的小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

  这里在汇报的时候,可能出现多种分法,如一条一条的分、两条的分,还有的可能是三条三条的分。还有可能会运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进行平均分(这时应该表扬,用乘法口诀只用一次就完成任务了,分的真够快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汇报的时候,需要演示,可以是小组的一名代表,也可以是两个小组成员,一个操作,一个解说。这是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一个良好机会。】

  4、小结:像这样每只小猴子分的桃一样多、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这种分的方法就叫——平均分。也就是说: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后,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完成由操作经验到表象认识的过渡。】

  5、联系生活,举例说说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说那些分法是平均分,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二:小狗分骨头

  好客的小猴把小狗也请来了!

  1、课件显示:三只小狗和排列整齐的18根骨头。

  师:有多少根骨头?

  生:横着数每排有9根骨头,有2排,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二九十八,一共18根骨头。

  师:谁来说一说这次小猴要把18根骨头怎样分给3只小狗?

  生: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

  师: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的最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学生动手分骨头,并在小组内交流是如何平均分的。

  3、展示学生平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独立活动,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画圈、连线的方法,这是继前两个操作活动的提升,一个自我提高运用的活动,目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平均分的最佳方法来分物体】

  4、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平均分的三次活动的体验,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归纳、总结的能力。这里不做很高要求,只要能说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地“一样多、同样多”就可以。】

  四、解决问题。(10分钟左右)

  师:今天同学们收获特别多,在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了平均分东西,你们真能干!老师这儿也有一些问题(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组五环图),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吗?看一看都有哪些问题呢?

  课件课本33页:试一试。

  要求:用圈一圈、连一连、或利用学具分一分,自己选择方法,独立完成1、2、3题结果。

  学生独立做,后汇报。

  经历分东西的过程,并动手填写内容解决简单的问题。(注意提醒学生看清楚练习的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可以用课件演示。】

  单独出示: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先放手给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引导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再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的活动,有意识地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了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做了铺垫】

  五、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去欣赏别人的意识。】

  六、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有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材分析:《分桃子》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桃子”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在这里不做强求:只要能说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就可以。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学习“活动化”的理念,注重活动的“内化”与提升。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经验构成了学生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不仅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更关注他们在做什么,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怎样实现由实际操作有效的转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注重“活动内化”。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过程中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

  (通有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问题。

  课件展示:(一):周末小猪请好朋友来做客的情境。

  课件演示:来了大小两只猴子,小猪拿出8个桃子。出示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进行猜测。说出几种可能。

  然后用卡片代替代替桃子来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问题:8个桃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通过猜测的过程,体现出把8个桃子任意分答案的多样性。二年级的学生,如果直接让其复述图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不改变情景图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点故事情节,加上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并揭示课题--分桃子】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交流分的结果:

  师:你猜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

  2、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师:出示两只猴子一只分到7个桃子,一只猴子分到1个桃子的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两只猴子的表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自然会回答:有的高兴,有的不高兴。

  这时师追问:怎样分2只猴子都满意?同位讨论。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择机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怎样分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3、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同桌做小猴子分桃子的游戏,要求: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要分的同样多!

  学生活动。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进展,分法的多样性,以便为下一步的提问作到心中有数。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

  【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角色,更能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关键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来体会平均分的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不过这里,由于所要平均分的数目小,学生刚开始就会用4个4个的分。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最原始的做法是一个一个的分,这里应注意体现。】

  4、老师小结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可以一份1个,一份7个,也可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比如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表示)

  并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通过操作的活动感受到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对于平均分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这时可以把平均分上升为理论,明确告诉学生“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然后,示范怎样用符号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下一步学生完成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的转变做铺垫。】

  5、通过小猫分鱼,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

  出示4只小猫、12条鱼及要求,让学生复述图意,想办法进行平均分,老师制造困难,没有卡片了,怎么体现出分的过程。

  提醒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用符号来代替实物或卡片,把平均分的过程表现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会用圆形、三角形代替,还可能会直接的用文字写出来,也有的可能脱离不了实物,这样也可以,都要给予肯定。因为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这里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只是一个尝试,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小数目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比较的简单,所以这里加深了一点难度,算是一个小的实验。

  无论用什么方法进行的平均分,都要给予肯定。

  然后展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狗分骨头。

  3、出示习题的1、2、3题!

  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很快的知道有几双筷子?

  4、完成习题的第2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独立活动,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画圈、连线的方法,这是继前两个操作活动的提升,一个自我提高运用的活动,目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平均分的最佳方法来分物体】

  四、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去欣赏别人的意识。】

  五、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和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2页—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经历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1)能按要求把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会用自己的话叙述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分法的多样性。(2) 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在分一分活动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8个、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

  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两兄弟合作,一共摘了8个桃子。刚开始,两兄弟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现在,他们却为了“分桃子吃”发起愁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分一分吗?(课件呈现猴子兄弟摘桃子的情境。)

  2、揭示课题:

  分桃子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3)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4)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分法当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能让猴子兄弟都满意?(得出结论:分得同样多最公平)板书:同样多或一样多

  (5)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板书:平均分

  2、分小棒,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把6个小棒分成两堆,怎么分?

  (2)学生开始摆学具,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自己分的过程,说一说哪种分法叫“平均分”?为什么?

  3、分小鱼,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1)课件出示“小猫的一家”情境图(教材32页“分一分”第2题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一共有多少条小鱼?多少只小猫?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只小猫要吃同样多的小鱼,每只小猫能吃几条?(3)先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小鱼自己分一分,然后找几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分法。

  4、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32页“分一分”第3题的骨头图片,先引导学生数数有多少根骨头,再看看要分给多少只小狗。

  (2)思考: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3)同桌商量着用学具摆一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一次平均分。也可以像刚才“分小鱼”的同学那样,采用多种分法去分。

  (4)小组汇报。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试一试”第1题。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全班同学圈一圈。

  2、“试一试”第2题。教师说分铅笔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画,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试一试“第3题。先让学生拿出搜集到的“奥运五环”的含义,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并且进行热爱体育、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圈,然后圈一圈,并填空。

  4、“试一试“第4题。

  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要求学生一一对应的分一分,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然后填空。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桃子

  同样多或一样多

  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9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且,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 学习目标

  1.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说课内容。原文略有改动。)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qing,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qing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习,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进学生生活。这样安排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符合课标对练习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与生活应当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今天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用处,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并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反思总结,适时升华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机会,这里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并通过反思悟出新的数学问题,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另外本节课还注意到板书内容的条理性、概括性、整体性、直观性等。

  整节课贯彻愉快教育精神,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2

  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中,利用远程资源创设以下几个情境。

  1.问题情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和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综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如从开始的扮演猴子妈妈为两个猴子分8个桃子,拓展为如何为2 个猴子分6朵小红花,再拓展为如何将6朵小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以及创设了“尝试平分12个小朋友”的数学游戏,使全班学生的情趣盎然,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的不同分法,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生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为学生努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3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光听你们说,我可不信。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模仿一个动物的叫声或动作,也可以说出它喜欢的食物,让我们猜猜是谁?

  生模仿小兔的动作、小牛的叫声,另一个学生让大家猜喜欢吃竹子的动物是谁。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

  师:看来呀,你们对小动物是非常的熟悉。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师生问好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课前我与你们的交流,知道你们都喜欢和小动物做朋友。今天在这节数学课上,我给你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看看是谁?(课件出示小猪在家中的画面)是一只胖乎乎的小猪,它的名字叫皮皮。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一大早,皮皮就起床了,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正耐心地等待着朋友的到来。

  (画面中的桌面上没有放置皮皮准备的食物,所以在下面的情节中突然出现了桃子,学生感觉有些突然。)

  最先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两只猴子)

  生:小猴。

  师:看到小猴来了,皮皮特别高兴,赶紧拿出了他们喜欢吃的桃子。皮皮想把这八个桃子全部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会分到几个呢?这个问题可把皮皮难住了?我们来帮它分桃子,好吗?(板书: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建立“平均分”概念

  (1)分桃子

  师:请同学们拿出八个圆片来代替桃子分成两堆,看看你能想出哪种分法?分完后,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基本上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你的分法介绍给大家。

  生:我是一堆是四个,另一堆也是四个。

  师:(板贴分法图示)同学们还有别的分法吗?

  生:我是把圆片分成两行摆的,一行四个。

  师:听了她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王毅,你的分法和黑板上的那种是一样的。

  师:是呀,可能你的摆的位置与同学有区别,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不作答。

  师:除了同学们桌面上摆的分法,你还能想到别的分法吗?

  生:我想可以一个猴子得到3个,另一个猴子得到5个。

  师板贴这种分法的图示。

  其他同学受到了这个同学的启发,又说出了两种分法:(1)一只猴子得到两个,另一只得到6个。(2)一只猴子得到一个,另一只能到七个。

  老师都相机板贴分法图片。

  (在学生动手操作圆片分一分的环节,没想到学生都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这也许与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分物经验有关。同时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也不够恰当。如果我问:“看看你能想出几种分法?”这样学生是不是就会主动探究其他的方法,而不至于显得那样被动。)

  师:同学们帮助皮皮想出了这么多种的分法,真不简单。老师真带来了几个果子,下面我就扮演皮皮,请两个小朋友扮演小猴,表演一下分桃子,好吗?

  在表演分桃子时,老师给一个同学一个桃子,另一个同学七个桃子,看到那个同学因桃子多要抱不住了,台下的同学很多笑了。

  师:看到我这样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不够意思了!

  师笑着问:怎么不够意思了?说说看。

  生:你给一个同学那么多,另一个同学那么少。

  师:是这样啊。那你们发现黑板上还有哪种分法与刚才表演的差不多。

  (这里意在通过“演一演”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当时老师只选了一种分法,学生交流得不是很充分,情感调动得不到位。我可以接着移动两个同学手中的果子,但是还是一个多一个少的情况,让学生发表意见,达到对老师的做法特别不满的效果,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做一个更好的情感铺垫。)

  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其中的三种。师相机移动图片归类。

  师:这几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堆多,另一堆少。

  师:是的,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一堆多,另一堆就会相应的少,像这样的分法叫做随意分。(板书:随意分)

  师:看来按照刚才的分法,小猴不会满意,那你建议皮皮怎样来分呢?

  生:两个都能到四个。

  师:按照这种分法,我们可以说两只小猴分的怎样?

  生:同样多。

  生:分得相等了。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分的同样多,分得相等了,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它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师:皮皮接受了大家的建议,按照平均分的方法来给两只小猴分桃子,看看这回他们满意吗?

  师点击画面,出现小猴都喜笑颜开的画面。

  师:大家看到小猴们高兴地笑容,这回他们再也不会说皮皮偏心了。皮皮这种公平待人的做法也得到了森林里小动物的赞扬。

  师:在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一个“分”字,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学问吧!人们在分配的时候有时会选择随意分,有时也会用到平均分。

  (2)分木块

  师:两只小猴吃完了桃子,还玩起了小木块,看这有六块小木块分成两堆,怎么分?(课件出示题目)

  生逐一汇报三种分法。

  师:哪种分法属于平均分?

  生:每堆都是三个。

  师:看来同学们真和平均分交上了朋友。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

  2、深入理解“平均分”

  师:我们帮助皮皮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再来看看皮皮打算如何帮小猫、小狗分它们喜欢吃的食物。

  (1)分鱼活动

  课件出示课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题

  师:在这个画面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说出有四只小猫,有12条鱼,还有要解决的问题。

  师:大家注意到了盆里的鱼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不一样。有粉色的,有黄色的,还有蓝色的。

  师:对了,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种类的鱼。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小组长数出三种颜色的圆片太代替小鱼,带领组员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很多小组是把四种颜色的圆片凑到一起,每人分了三个,每人分的都是一样的颜色。

  师组织汇报。

  生:我们小组有四个人每人拿出一种凑成12个,每人就分三个。

  师:同学们看屏幕,盆里的鱼一共有几种?

  生:三种。

  师:那你们12条鱼不是有四种颜色了吗?同学们再看,王雅思的手中有黄色的鱼,肖赫男手中有吗?那能说他们的鱼分的同样多吗?

  很多学生听到老师的话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那你们说,要想做到平均分小鱼,要注意什么呢?

  生:每个小鱼的条数一样。

  生:每只小猫分到的鱼的颜色也是相同的。

  (在分鱼的活动中,我指导学生看图中的信息时还是不够细致,学生发现了鱼的颜色不同,却没有真正的数一数每种鱼有几条,所以小组在准备学具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我让孩子们临时凑学具,增加了难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我想,可以预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三种颜色共12条鱼的图片,这样学生操作起来会容易些,活动效果会更好)

  师:那下面请小组再重新分一次。

  集体订正后,课件呈现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的图上试做。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生在书上圈的时候都能注意到每只小猫得到三条鱼,同时他们所得鱼的种类也是一样的。看来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入了。)

  (2)分骨头活动

  课件出示题目

  师:我们刚才帮助了小鱼分平了小鱼,还学到了新方法,现在又有三只小狗争着抢骨头吃,你就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在书上圈画。教师巡视。

  师: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每只小狗分6根?

  生:我是把上面的9个圈在一起,下面的九个圈在一起。

  师:同学们,想想这样符合题目的意思吗?

  生:这样就有两只小狗都分到9根骨头,而另一只却什么也没有。

  师:这就不是

  生: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深化认知

  1、分筷子

  出示教材第三十三页第一幅图

  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师:现在每两根筷子是一双,一共有六双,实际上这属于两种分法?

  生:平均分

  (原来的设计中“装铅笔”的练习,由于本节课的操作活动多,加之前面的分鱼活动耗时较多,所以我临时删减了)

  2、分气球

  师通过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在书上圈一圈、连一连。

  指名汇报后

  师:这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了?

  生:不能了,那样就有一个小朋友多了,那三个小朋友就少了?

  师:如果剩两个呢?

  生:也不能分了,有两个小朋友多,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少了?

  师:剩三个呢?

  生:还是不行。

  师:如果我想接着平均分,至少还得有几个?

  生:四个

  师:我们在生活中平均分物品的时候,有时会全部分完,有时还会向这样有剩余的,但要注意剩下的比分的份数少。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因为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的时候显得很轻松。这里老师的问题还是显得有些臃肿,可以再简练一些。)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也要和小动物告别了,谁愿意说说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帮助了小猪、小猫、小狗平均分分食物。

  师:能帮助别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生:通过这节课,我还学会了分筷子。

  ……

  师: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课下我们静下心了回忆一下,你遇到过哪些分一分的事情,把属于平均分的简单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一分“,并体会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难点: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关键: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分一分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或小棒)20个(根)。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打扮的漂亮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了,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都有谁呢?(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伙伴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大家,看看都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帮助小熊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分给伙伴们,好吗?

  2、揭示课题:分一分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摆一摆。

  小熊先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请同学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成两堆。

  2.说一说。

  (1) 学生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教师巡视。

  (2)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看谁分得多?

  (3)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1 2 3 4

  8

  7 6 5 4

  3.想一想,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小猴都满意?说说你的想法。

  4.引导小结:都分4个。两只小猴就分得一样多。像这样分得同样多,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平均分”。

  5.分一分:放手让学生分,着重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两只小猴喜滋滋地抱着桃子到一边去了,该给小猫分鱼了。

  1)12条鱼分给4只小猫吃,要想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几条呢?

  想一想怎样给小猫分鱼比较快一些?(用学具代替小鱼来分、连线、圈一圈)

  可把小狗急坏了,汪汪地叫了起来。我们赶紧帮小熊给小狗分骨头吧。

  3)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用你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6、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把6块糖分成2堆;

  2)把12本书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分得4本;

  3)30块饼干6个人平均分。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数一数有几支筷子。

  这些筷子有几双呢?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2.引导学生看图,数一数,说图意。 汇报答案。

  3.看到这些圆环你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数一数有多少个圆环?

  这些圆环可以拼出几个五环图?集体订正。

  4.请学生观察图,叙述图意。

  这次分气球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答案,同时大屏幕显示连线或者画圈的方法。

  剩下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均分一定是全部分完吗?如果分不完,分到什么情况就不能再分了?

  师小结:分不完就是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必须小于份数。

  5.请学生看图,数一数蜜蜂有多少只,结合给出的条件,说说图意。

  “飞走一半”是什么意思?

  请用铅笔圈出飞走的和剩下的,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五、课堂总结。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5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6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7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即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从“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 在参与这些操作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认识。

  3.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帮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为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8

  案例: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看图,弄清已知条件,能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能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加法进行计算。

  教学实录:

  一、师导入:

  看到这幅图,你都想知道那些问题,那些问题不明白?

  二、新授

  师:大猴和小猴开展了劳动竞赛,看谁摘得多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然后想一想,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比一比谁的想法好。

  生先试算再交流:

  生1:我认为大猴摘的多。

  师:为什么你认为大猴摘的多?

  生1:因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个,而小猴只采了6个。

  师:说得有道理,谁能把它说得更清楚一些?

  生2:因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用12×3=36,而小猴采了6个,36比6大,所以大猴采得多?

  师:好!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12×3?

  生2:因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个,一共是3个12,所以用12×3。

  师:小朋友们,他回答得好不好?——表扬!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为大猴和小猴做了一次裁判,大家有没有想一想,要知道它们谁摘的多,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大猴摘了多少个,小猴摘了多少个。

  师:那么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呢?

  (生都积极举手要求回答)

  生:30个。

  师:你是怎样想,怎样算得?

  生:我用36-6=30

  师:36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生:36表示大猴摘的个数,6表示小猴摘的个数。

  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首先要知道哪些?

  生1:首先要知道大猴摘多少个,小猴摘多少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那么图上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呢?请小朋友再仔细看图,再来告诉老师。

  生1:图上告诉我们小猴摘6个,但是大猴没有,只是告诉我们摘了3筐,每筐12个。

  师:小朋友观察很仔细,既然这样,大家想一想,在这道题目中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必须先算出什么?请大家拿出作业本,自己来列式算一算。

  生1板演,其余在作业本上练习:

  生1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师请生1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先要算大猴摘多少个,再算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

  师请几位学生复述。

  师:那么谁摘的少呢?

  生齐:小猴

  师:少多少?

  生齐:30

  师:什么也是30?

  生1:因为小猴比大猴少摘多少个就是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

  师:小朋友们真棒,下面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其它问题吗?

  生1: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个?

  师:求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个,先要知道哪些?先要算什么?

  请小朋友们和同桌说一说再列式计算。(略)

  师:刚才我们已经裁判出大猴摘得多,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谁摘的快。大家先想一想,要说出你的理由。

  生先与同桌交流:

  生1: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摘得多。

  生2: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摘了3筐,而小猴1筐多不满。

  生3: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和小猴是一起去,一起回来的,用的时间一样,大猴比小猴摘得多,所以我认为大猴摘的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谁的说法更合理?

  生齐:生3

  师:是啊!同样的时间里面,谁摘的多,速度肯定快了。就象我们做口算,同样5分钟时间,有的同学做了40题,有的同学做了20题,你认为谁快呢?

  生齐:做40题的同学。

  分析:

  本片断通过做“裁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思维的结果)。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生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发展能力,教师则通过创设情境和利用语言进行必要的引导。

《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19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且,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 学习目标

  1.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桃子》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