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观察物体》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观察物体》说课稿(精选8篇)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1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一、说教材,说学情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不等于美术课,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与纯粹的美术上要求的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此课例是要通过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让学生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历,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无固定形状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同样,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组织反映空间观念的数学材料

  本课设计了五组材料。1.依次出现冰箱的三视图,运用反例,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2.让学生将从家中带来的玩具、用品等实物摆放在桌上,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3.利用课件提供的具体生活情境──三个小朋友从不同角度给熊猫照相及小老鼠看水壶等小朋友喜欢的画面。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相关的练习。5.动手操作摆积木的游戏。

  (二)设计体现空间观念的呈现方式

  先从看图片到猜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对三维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想象能力,一种更高水平更复杂的空间概括能力。因此,课一开始设计的“猜一猜”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再从看实物到画出它的一个面,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坐在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画面不同。然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感知的升华。最后通过搭积木的练习,利用课件出示的三视图,让学生想一想,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物体的表象摆出来,由面到体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教学策略

  1.学生已有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对物体的认识学生并不是一点没有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在课一开始就遵循这个原理,猜冰箱、画实物、动画演示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渐渐地靠近。

  2.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多样化。过去,比较强调用算式加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其实,表达数学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如此。本课就是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回忆(照相、穿球鞋)、对实物的观察(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人)、动手操作(画画、搭正方体)、猜测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3.空间概念的培养需要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小房子,并且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再和同组的四个小朋友交流所画、所想、所思,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观察物体”时,主要是从简单生活用品(玩具、汽车、茶壶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进行观察,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形状。这部分内容则是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难点是: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手机不同的面,让学生猜猜物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接着通过观察福娃玩具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不同。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图形,通过电脑动态演示物体不同面的组成,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的不同面,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例如,导入课程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手机、福娃不同的面,让学生去观察,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个手机为什么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出示手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图)

  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这分别是什么物体?为什么都是手机,但形状却不一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请同学们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呢?你喜欢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并指名回答。

  师出示福娃公仔,并做简单说明。

  学生仔细观察。师出示从正面、侧面、上面、后面拍摄的福娃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福娃的哪一面?是课件上的哪张图片?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2、换位观察

  听老师口令,请几名学生按顺时针的方向换位观察物体,你们现在看到的福娃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形状看到了福娃的哪一面?

  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的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全面观察

  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规则:听清楚老师说哪个小组要看福娃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

  (三)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出示一个每个面的颜色都不相同的礼品盒。

  猜一猜:从任何一个位置来看这个礼品盒,你认为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引导学生观察验证。

  师;大家仔细观察礼品盒,你能看到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颜色或是什么数字?(生回答)

  师: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可能看到1个面,可能看到2个面,最多可能看到3个面。请你们再看看身边的其他物体,会不会也是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呢?

  抽答。

  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讨论活动,你又知道了什么?(板书:最多能看到3个面)

  (四)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三个面的名称

  谁能上来选择一个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位置,并用手摸一摸看到的三个面。

  谁能给这三个面分别取个合适名字呢?

  (教师板书)

  2、指导学生随意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说说它的三个面。

  (五)层次练习,应用拓展

  第87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至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反馈交流讲评。

  五、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位置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同一个物体的形状不同。

  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二年级下学期已初步学习的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能力目标: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难点是: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它是物体的哪一面,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 积极参与,自主探索新知

  本节课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参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创设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究,体验空间观念和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 现场观察,活动贯穿全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找到教室里的一个物体,先选定一个位置,说说看到了哪几个面,再换一个位置,再说说看到了哪几个面,通过观察活动,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

  4、 多元评价,调控学生情绪

  在评价时,注重从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等多方面作出评价,有教师评、小组评、大家评等形式,以“大拇指”获得的多少来进行小组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保持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来谈一谈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主要由以下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有一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会立刻接着往下背。这时我就出示古诗: “横看成岭,你知道‘看’字还能怎么说吗?”有学生会说出“观察”。于是我便随机引入课题“观察物体”。

  接着我出示一个玩具小熊,和学生们打招呼,说:“嗨,大家好,我是小熊维尼。你们认识我吗?你们对我熟悉吗?你能指出我的正面、侧面和背面吗?”

  (学生们和“小熊”一问一答,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二) 创设情境,初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图书柜等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说一说图书柜等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在哪儿,自己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

  (在说出正面、侧面和上面之后我随即板书出来,然后播放出轻快的音乐,学生们就在音乐声中进行活动。)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出示一个六面涂有不同颜色的正方体礼物盒,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礼物盒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在哪儿呢?

  学生在讨论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借此说明:生活中有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已经约定俗成了,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图书柜那样,但是像礼物盒这样,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把正对着大家的一面称为正面。

  3、知识应用

  让学生说说洗衣机、电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三) 自主探究,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1、活动中质疑

  再进行一次观察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一个物体,先选定一个位置,说说看到了哪几个面,再换一个位置,再说说看到了哪几个面。观察结束后,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会说: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面是不一样的。

  2、活动中验证

  “是这样的吗?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以电脑显示屏为例,让三个坐在不同角度的学生说一说,并比较为什么他们回答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猜猜老师看到了哪几个面?为什么老师能看到正面、侧面,还能看到上面呢?让学生也站起来看一看。

  小结得出: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就不一样。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变换位置来观察物体,并在活动中质疑、验证,使学生充分体会观察的位置与观察到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活动中,我还兼顾到观察、辨析能力较一般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活动中运用

  (在质疑、验证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

  ⑴照相

  现在高科技产品已经越来越普及。利用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好奇心,我带来了一部数码照相机。我对学生说:“你们想拍照片吗?”学生会情绪高涨“想!”“那你们可要听仔细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帮另一位同学来拍照片,拍出来的照片要既能看到他的正面又能看到他的侧面。其余同学判断他站的角度是否正确。”正当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之时,我趁热打铁,说“你们其他同学一定也很想照相吧。这样,我来帮你们拍一张合影,好不好?我想拍一张你们的正面照你们怎么站?我要拍你们的侧面照你们怎么站?我要拍你们的背影呢?

  (让学生根据要求站位置,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⑵观察礼物盒

  我先出示一个礼物盒,对学生说:“你们想要这个礼物盒吗?先猜猜这个礼物盒最少能看到几个面?多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在哪儿可以看到?”部分学生可能会说出正确答案,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这时,我让需要讨论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并可以“实地考察”验证。

  “实地考察”之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礼物盒,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将礼物盒的各个面一一拆开并展开再拼凑起来,然后转换角度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拆分拼凑,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面的个数不一样。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练习巩固

  完成书上“想想做做”。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五) 总结延伸

  1、 谈话: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 再次出示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学完了这节课之后,联系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想一想,它和我们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也可以请教你的爸爸妈妈。

  (将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在二年级上册,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为以后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作准备。第二学段是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位置关系和形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使学生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面,一次观察最多只能观察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通过观察、想像、操作等数学活动,能够而且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但他们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从三个不同方向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具、学具准备和过

  (一)教具、学具的准备

  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充分。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学生也准备了相应的学具,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贯穿整堂课,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1、教学例1。

  通过观察长方体物体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分以下两步进行。

  (1)提供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观察时,通过学生的示范,使观察姿势不正确的学生明白自己为何很难只看到一个面,强调视线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说一说自己从这几个方向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

  2、教学例2。

  例1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的,例2是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先让学生分别观察球体和圆柱,说说看到了什么形状。再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想像一下,从不同角度看,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形状进行验证。

  三、教学研究重点

  本学期的教学研究重点是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课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例2时,教师呈现球体和圆柱的组合形体,让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与关系时,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给出的形状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观察物体”时,主要是从简单生活用品(玩具、汽车、茶壶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进行观察,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形状。这部分内容则是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能力目标:

  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难点是: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手机不同的面,让学生猜猜物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接着通过观察福娃玩具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不同。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图形,通过电脑动态演示物体不同面的组成,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的不同面,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例如,导入课程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手机、福娃不同的面,让学生去观察,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个手机为什么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出示手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图)

  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这分别是什么物体?为什么都是手机,但形状却不一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请同学们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呢?你喜欢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并指名回答。

  师出示福娃公仔,并做简单说明。

  学生仔细观察。师出示从正面、侧面、上面、后面拍摄的福娃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福娃的哪一面?是课件上的哪张图片?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2、换位观察

  听老师口令,请几名学生按顺时针的方向换位观察物体,你们现在看到的福娃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形状看到了福娃的哪一面?

  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的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全面观察

  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规则:听清楚老师说哪个小组要看福娃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

  (三)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出示一个每个面的颜色都不相同的礼品盒。

  猜一猜:从任何一个位置来看这个礼品盒,你认为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引导学生观察验证。

  师;大家仔细观察礼品盒,你能看到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颜色或是什么数字?(生回答)

  师: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可能看到1个面,可能看到2个面,最多可能看到3个面。请你们再看看身边的其他物体,会不会也是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呢?

  抽答。

  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讨论活动,你又知道了什么?(板书:最多能看到3个面)

  (四)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三个面的名称

  谁能上来选择一个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位置,并用手摸一摸看到的三个面。

  谁能给这三个面分别取个合适名字呢?

  (教师板书)

  2、指导学生随意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说说它的三个面。

  (五)层次练习,应用拓展

  第87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至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反馈交流讲评。

  五、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体会提高观察物体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观察物体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测、试验、分析、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物体的观念,体会从单一角度观察物体所得的结果是不全面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渗透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原则,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5、德育渗透:

  通过观察物体,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看待问题、事物和人物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进而形成不健全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1、教法的选择: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突破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并能概括这一规律。选择“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具准备: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具的准备必须充分,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小药箱和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3、教学组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要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强化方法就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以问题引导,组织学生互动,教师及时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观察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首先是小组合作观察药箱和其他立体图形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观察物体,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活动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个环节: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三)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四)深入巩固,活动拓展;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7

  下面是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 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  ,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

  的什么。

  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选一张小狗图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狗,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6、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体。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认识对称图形

  1、引导分类,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首先教师通过分礼物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份礼物里有四个对称图形和一个不对称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后把它们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分类方法,当有学生说出把梳子分一类,老虎、蝴蝶、树叶、七星瓢虫四种图形分一类时,引导全体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确实都是一样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接着电脑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找藏在对称图形里的一位线朋友,请同学给这位线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动认识对称轴。

  电脑演示对称轴

  最后教师示范画对称轴

  3、(接着)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学,不经教师提示而直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后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第二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并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美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对称的。

  (四)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对称图形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并利用对称性质创作出美丽的图形,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照片,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各位置的名称。

  3.发现法 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玩具。通过自主探索的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感受到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熊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照片,为什么同一只小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的照片。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小朋友(背面)是谁?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朋友的什么位置。照相是每个学生所熟知的,但从照片上不能一下子看出对象是本班中的哪位同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初步参与感知的过程。

  3、本位观察。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对象。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熊的样子选照片,说一说。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熊,为什么他们照片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熊,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二)联系生活实际

  1、比比谁的反应快(做一做)

  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设想: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在的探索空间,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书上例6完成,书上连线

  3、猜一猜游戏。

  分别出示从前面拍摄课室的图、从上面看的桶、从左右前后位置看都一样的杯子、侧面的纸。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猜测,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应用拓展。

  1、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观察物体》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