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教学设计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分苹果》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分苹果》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的小猴子邀请我们大家去家里做客,我们不能空着手去呀,看,老师带了什么礼物?(课件出示:苹果图)。

  生:苹果。

  师:数一数,几个苹果呢?

  生数:10个(课件出示:10)

  师:小猴子要想吃到这10个苹果可不容易,我们得出道题考考它才行。出道什么题呢?有了,让小猴子分苹果。(课件出示课题),请他把这些苹果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次,都写出把10分成了几和几。猜猜看,小猴子能会分吗?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一)探究10的组成

  1、导学

  (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分法),师:说说小猴子把10个苹果分成了几和几?

  生:小猴子把10个苹果分成了1和9。(课件出示)

  2、激学

  师:小猴子只会这一种分法,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它想出更多的分发吗?

  生:能。

  师:那就让我们帮帮它吧。

  3、操作体验10的组成

  (1)、师提出操作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用10个小圆片分一分,另一人记录分成了几和几。看谁的分发多而且分得有顺序。

  (2)、生合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生汇报,师课件出示10的组成。

  4、学儿歌(课件出示)。

  5、小练习:

  给数字卡片找朋友

  填一填10的组成。

  (二)整理10的加减法算式

  1、课件出示狮子带来的问题:

  □+□=10

  2、生独立思考,回答,师按一定顺序板书。

  3、找一找算式中的朋友。

  4、卡片口算

  5、同样方法学习

  10-□=□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连动物大王都难不倒你们,下面跟老师做个“伸手对口令”的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三、应用拓展,寓学于嬉

  1、游戏:伸手对口令

  师:我出3

  生:我出7 3+7=10

  ……

  生生合作

  2、看图列算式。

  3、爬台阶

  课件出示图,生提出图中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4、小猫钓鱼

  出示,给图起名字——数数几条小鱼——提出图中有关10的加减法问题并解决。

  5、找一找

  找老师要送给大家的礼物:学生做题卡的题,把得数按顺序连起来后发现是一个电话号码。(老师的电话号码)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

  说说你学习了什么?

  在儿歌中结束课程。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

  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主题图,小圆片或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图片)小熊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

  生:好。

  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教师板书问题)

  二、问题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把12个苹果分成4堆,每堆3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

  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

  ……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

  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

  ……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

  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

  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

  ……

  四、实践应用

  出示试一试的1、2 、3题。

  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生:可以排4排,每排4人。

  生:可以排3排,每排8人。

  生:可以排2排,每排12人。

  教师小结。

  练习设计:第32页的分一分、33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 3 个。

  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 6 盘。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3

  一、情景导入(把十个苹果贴成10的形状)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 。瞧,咱们着一堆苹果,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

  师: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点两名学生说说分法。

  师:小朋友们都想帮老师分苹果,这样吧,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来分一分,摆一摆,看谁分的方法最多。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垫很多,但是有很多都是一样的,还有很多分法有的同学没找出来。现在老师教同学们一个又快又好的方法,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像老师这样来分。

  师:在第一堆先放一个苹果 ,第二堆放9个苹果 (生用小棒分)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10-9=1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10-8=2

  .........

  4、凑十歌

  师:通过刚才的分苹果,我们知道了1和9组成十,2和8,3和7,4和6,5和5组成十。怎样能快速的记住这些呢?老师把他们编成了凑十歌

  帮同学们来记,请看:

  出示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学生齐读,自由读,记凑十歌。

  5、对数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对数的游戏,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师:在我们的中处处都 有数学,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记下老师出示的每张中算题卡的得数。强调只记得数,按顺序记,这些数字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记错。(得数连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

  四课堂小结

  板书:分苹果 

  12 3 4 5

  9 8 7 6 5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9+1=10 8+2=10 7+3=10 6+4=1010-5=5

  10-1=9 10-2=8 10-3=710-4=6

  10-9=1 10-8=2 10-7=310-6=4

  凑十歌:

  一九一九 二八二八三七三七四六四六五五凑成

  好朋友 手拉手真亲密一起走一双手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4

  (教科书第34页到第35页)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学具准备

  苹果图片、小棒、挂图、写着题目的小黑板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知

  出示小熊的挂图,师:今天,小熊过生日想请小动物们吃苹果,(出示苹果图片12个)小朋友们快来帮小熊分苹果吧!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小黑板:小熊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利用学具分一分,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小黑板;

  1、 如果准备了三个盘子呢?

  2、 如果准备了六个盘子呢?

  3、 如果准备了二个盘子呢?

  4、 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上问题,并进行解答、交流方法。

  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订正。

  三、交流探索

  师:从帮小熊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

  {对于知识可以进行一定的概括,让学生更一目了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轻松,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一、 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 学生看题,说题意。

  2、 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动手实践。

  3、 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 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并请个别学生尝试分析题目。

  2、 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 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 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 小组合作:编一题简单的应用题。

  3、 小组展示应用题,集体修正,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4、 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 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列式计算)

  2、 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

  3、 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 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四、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请了解的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d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请了解的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提问:为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六、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

  (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4—35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具准备: 课件 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今天,欢欢请小朋友们做客,她准备了一些苹果来招待小朋友(课件),她请的小朋友有北北,京京,迎迎.你你.看到这幅图和听了老师的描述,你知道欢欢是怎么样招待小朋友的吗?你能用含有数字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课件:欢欢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说一说方法,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课件;每个盘子放两个,可以放几个盘子?

  (三) 还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讨论出不同得分法,摆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用平均分得语言叙述出来,同时课件演示可能出现得分法.

  小结:

  从帮欢欢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概括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一)、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口头解答。

  3、课件演示订正。

  (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看题,动手分一分。

  2、用语言叙述平均分得方法。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问题,试着解决。

  3、集体订正,给予及时的评价.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用平均分得语言叙述出来。

  3、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把你学到的哪个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 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北师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分苹果”课本第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观察、语言表达、动手的能力。

  3、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教学重、难点:10的组成与合成。

  教具:多媒体课件 红苹果10个 卡片10张 若干红花

  学具:10份(10个 ) 表格(10份)

  一、 复习

  师:同学们,轻轻地拿出听课本,我们开始听算了,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 听算

  3+4= 4+4= 3+6= 5+2= 3+2=

  7-3= 8-4= 9-3= 7-5= 5-2=

  (2)口答卡片中的题目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那你们做得对吗?那现在由老师来检查一下,谁能最快答对卡片中的题目,我就把这张卡片奖给谁,行吗?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真棒!不过,老师发现还有很多同学用手指在慢慢地算,老师希望这些同学在家多多练习,相信不用多久你也会和其他同学一样棒的,能做到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1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出示主题图中的(1)

  师:图上有什么呢? (叙述要求完整)

  生:图上有10个苹果。

  师:说得真棒!(同时点击课件出示“10个苹果”)咦?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小猴。

  师:对了,猴妈妈今天出了一道题给小猴,你看小猴正在发愁呢?你们想不想帮帮它?

  生:想!

  师:那好,不过我们应该先来看看猴妈妈出了什么题目是吗?

  大家注意了,看清楚哟!(点击出示“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好,你们现在知道了猴妈妈出的题目了吗?叫一位同学来说说是什么题目?

  生:把10 个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师:真棒!噢,原来猴妈妈是让小猴分苹果呢!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咦?这又是谁来了?

  生:机灵狗。

  师:对了,机灵狗和你们一样都是来帮助小猴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是怎样帮小猴的吗?

  生:想!

  师:好,请大家认真听,认真看!

  (出示课件:放录音,边放边演示10个苹果分成9个一堆,1个一堆。)

  【放录音】机灵狗:我把10个 分成9个一堆,1个一堆

  师:同学们,机灵狗是怎样帮小猴呢?它是怎样分苹果的呢?

  生:左边9个,右边1个。

  生:把10个分成9个一堆,1个一堆。

  师:说得真棒!其他同学也来说一说,好吗?

  (鼓励大家都来说一说。)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师:也就是说10可以分成1和9,而1和9合起来就是10,对吗?

  生:对。

  师:看到机灵狗的这种分法,你会想到哪些算式呢?

  生1:1+9=10,9+1=10

  生2:10-9=1,10-1=9

  师:那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有。

  师:那我们也来帮小猴,分分苹果吧。

  不过,在分苹果之前,我要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把老师的要求听得最清楚。比比看。我们把图片代替苹果在4人小组里分一分,每个同学都要开动脑筋分一分,每分一次,小组长就把分法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分的同学还要说出有关10的加减法,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你们小组中有同学分的时候有困难,小组长可以帮帮他。好,听明白的,4人小组活动起来吧。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学生4人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活动尽量让每个小组都完成后再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做的,展示给大家看看?

  选择一组,由小组长看着表格来说,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摆苹果,摆出一种分法,老师就板书有关的加减法。学生汇报时,要求叙述完整。

  师:上来汇报的同学可像刚才机灵狗那样来介绍分苹果的方法。可以边分边说:10个苹果可以分成2个一堆,8个一堆。

  2+8=10,8+2=10,10-2=8,10-8=2

  10个苹果可以分成3个一堆,7个一堆。

  3+7=10,7+3=10,10-7=3,10-3=7

  10个苹果可以分成4个一堆,6个一堆。

  4+6=10,6+4=10,10-6=4,10-4=6

  10个苹果可以分成5个一堆,5个一堆。

  5+5=10,10-5=5

  10个苹果可以分成10个一堆,0个一堆。

  0+10=10,10+0=10,10-0=10,10-10=0

  学生汇报后,课件演示,把所写的10的加减法填入加减法的表格之中,并读1回。

  师:我们帮小猴想了几种分法呀?嗯,同学们真棒!小猴要我谢谢大家的帮忙,还说要向你们学习呢!

  四、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让我们来玩玩游戏吧,好吗?

  1、互相报数游戏(巩固10的加法)

  师:我们来玩互相报数的游戏,我报出一个数,你们也报出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的和一定是10,明白了吗?

  ①师生一起活动。

  ②请同学上来比一比。

  ③同桌之间活动。

  2、摘苹果的游戏(巩固10的减法)

  师:还想不想玩其它的游戏呢?那好,我们来玩摘苹果的游戏(出示苹果树),树上有几个?(10个)好,现在叫同学来摘,想摘几个就摘几个,不过要边摘边说,最后还要说说算式,行吗?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开心吗?那你们在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呢?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表达、思考体会平均分的含义;进而体会分的不同策略。

  3、我认为: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方法。进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通过通过操作、表达、思考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分的方法的多样性,且有不同的策略。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谈话: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个热身游戏。麻花路线,乘法口诀为秘诀,看谁又快又准。(小结)口诀熟了,有什么好处?(你能知道学习的目的,了不起!)

  接下来,我们再次一同发觉学习的目的,好吗?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出示课件12个苹果)

  现在要把苹果放在4个盘子上,想一想怎样分才合适?说说理由

  学生讨论,汇报不同想法。

  板书:平均每个盘子放4个,并突出“平均”两字。

  探索活动,感知“平均分”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怎么放?

  (1)引生说一说。*(学生可有不同的方法:一个一个放;两个两个放;三个三个放

  (2)全班活动,用学具独立分一分,学生汇报分的方法

  2、12个苹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请你们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展示、汇报分的结果

  活动二:自主分

  1、以上你们已经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4盘和6盘,还可以平均分分成几盘?小组讨论试分,每盘是几个?

  学生汇报:还可以平均分2盘、3盘和12盘,对有剩余的分法也要鼓励。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想才能想的完整?(学生讨论:有序的思考)

  3、升华,深化

  小组讨论:分得的盘数与每盘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能运用已学的乘法知识想一想吗?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习题一作为重点进行指导。首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反馈。

  追问:还可以怎样装袋?如果每袋装4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如果每袋装5个呢?

  习题2、3留做作业

  拓展思考题4看看每排几个人?有几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做操?(24个)

  还可以怎样排?同桌合作用学具摆

  每排2人,可以排12排;每排3人,可以排8排;每排4人,可以排6排;

  每排6人,可以排4排;每排8人,可以排3排;每排12人,可以排2排;

  每排24人,可以排1排;

  教学反思:

  作业:预习下一课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学会两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些东西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实物,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难点: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实物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实物投影图片或挂图:(1)“分苹果”主题图;(2)“试一试”中的第1、2、3、4题。

  学生:每人准备24个学具水果、6个小塑料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数学故事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师:二年级2班要举行一次数学故事会,大家都准备了有趣的数学故事,邀请了老师,还买了水果。出示“分苹果”主题图(只要出示12个水果,不出示盘子),引导学生观察,数出苹果数为12个。师:这些苹果该怎样装盘呢?1、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个别说,其余听。2、学生倾听与思考 1、以故事会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平均分”上。 2、在倾听与思考中明确学习主题——两种方式的平均分。二、故事会准备——分苹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集体交流与筛选归纳(1) 策略之一:先规定盘子数再分。①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6个。②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4个。③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3个。④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2个。(2) 策略之二:先规定每盘的苹果数再分。①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分成6盘。② 每个盘子里放3个,可以分成4盘。③ 每个盘子里放4个,可以分成3盘。④ 每个盘子里放6个,可以分成2盘。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水果,取出12个,在桌子上摆一摆,分一分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分苹果的过程。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通过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思考、提问,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故事会采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 数学故事之一——小熊装苹果。(1) 出示“试一试”中的第1题的图片。(2) 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问题举例:① 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② 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③ 如果有2个袋子,每袋装几个?④ 如果有4个袋子,每袋要装几个,还剩几个?……2、 数学故事之二——小松鼠装松果。(1) 出示“试一试”中的第2题的图片。(2) 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问题举例:①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② 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③ 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④ 有9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3、数学故事之三——小兔背萝卜① 如果6只小兔都背萝卜,平均每只小兔背2根。② 如果每只小兔背3根萝卜,需要4只小兔才能运走。…… 3、 数学故事之四——排队做操。(1) 出示“试一试”中的第4题的图片。(2) 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排?① 可以采用的办法:用学具摆、用笔在纸上画、想乘法口诀等。② 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同的排法:③ 每排4人,排6排;④ 每排6人,排4排;⑤ 每排3人,排8排;每排2人,排12排;每排12人,排2排。 1、学生观察后个别讲故事:小熊摘了10个红红绿绿的大苹果,它要装进口袋里背回去。2、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其余学生通过用学具装、摆、或用铅笔圈、连,或请学过的乘法口诀帮忙等,尽快找到答案,然后举手抢答。 1、学生观察后讲故事:小松鼠真能干,它从松树上摘下了18个松果。它想把这些松果装到篮子里运回家去。2、此次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成员思考后抢提问题,再思考或操作探索后抢答问题。 1、学生自己读题讲故事,完成填空。2、交流与订正答案。3、看图片,谈体会。 1、学生观察后同桌交流信息:每排8人,共3排,8×3=24(人)。2、小组内合作探究。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能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使后进生也能尝试成功的快乐。 3、激发思考,培养学生想学,乐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体验成功,学有所得。四、故事会延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的故事会不仅是内容精彩,故事会上还处处充满着挑战,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你愿意把观察到的生活中“平均分”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吗? 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五、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平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 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具准备:12个苹果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讲述小熊摘苹果的情景,出示课题:分苹果。

  师:小熊为了庆祝十岁生日,和妈妈一起来到果园中,打算摘一些苹果,分给他的好朋友们,小朋友们,你愿意帮他分一分吗?生略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小熊分苹果。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1)电脑出示12个苹果图,师:小熊家来了4个客人,他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生答略

  (同时,贴出12个苹果,板书贴出“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字条)

  先孩子们独立分,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请学生来板演不同的分法(可能有1个1个分的,2个2个分的,3个3个分的等等)并说一说。

  之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说。教师引导学生能完整地说出平均分这种含义,即: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现在小熊家又来了两个客人,小熊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好朋友,聪明的你,愿意帮帮小熊吗?动手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分完后小组互相说一说,请个别学生说,大家一起说说。(12个苹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请学生来板演,并说一说。

  2) 师:刚才我们很热心的帮助小熊,表现非常好!现在张老师也想考考你,有没有信心?

  多媒体课件: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 )盘?(同时贴出相应字条)

  学生动手分,然后互相说一说

  学生板演,大家一起说。教师引导让孩子们体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

  3)小结:从帮小熊分苹果中,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以闯关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学生会更感兴趣!)

  一、个人尝试(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 学生看题,说题意。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动手实践。

  3、 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 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分析题目。

  2、 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 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 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 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3、 鼓励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 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2、思考:还可以怎么排?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

  3、 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 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教后感:

  首先,能较好的理解教材,操作突出;其次,针对问题解决做到了算法多样化;并能较好的突出算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我想象的好一些!

  不足:如果可以个性化的处理教材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把第1课时和本节课并作一课时,感觉就不会那么单调了,效果会更好!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装傻,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多一点空间给学生,从而也不会认为的降低难度,可以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另外,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适当的家大课堂的作业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2、通过独立操作(小数目的平均分)与合作交流,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教学关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苹果图片 盘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看,谁来了?智慧老爷爷不但来看同学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把12个苹果卡片很整齐地贴在黑板上)智慧老爷爷要求: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咱们班最爱吃苹果的四个同学。怎么分?

  (生动手分一分。)

  你怎么分得这么快?

  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这个办法好,值得大家学习。嘿,老师刚把话说完,机灵狗不服气了,它说:“这不就是昨天学过的平均分吗,我这里有一个难题,你们敢和我挑战吗?”(师边讲边把机灵狗贴在智慧老爷爷的旁边,机灵狗的问题是:“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机灵狗提出的新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平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盘”。

  二、提供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1.小熊分苹果。(第34页试一试第1题)

  小熊把家中吃不完的10个苹果拿来了,要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小黑板出示:(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

  2.小松鼠分松果。(第35页第2题)

  (出示小松鼠采松果的挂图,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然后投影出示:(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2)有六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让学生独立解答,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方框内。

  3.小兔运萝卜。(第35页第3题)

  (出示教材第35页第3题“小兔运萝卜”的挂图)这六只小兔子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伯伯收萝卜呢!它们费了好大的劲,拔到12根萝卜。唉,它们怎么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那是什么难题呀?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再利用这个具体情境,想一想还可以提出哪些平均分的数学问题。

  三、活动延伸,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均分”的问题?在咱们学校生活中有吗?(师边问边出示课本35页第4题的挂图,引导生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四、赋予学生总结评价的权利

  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他说得好吗?(让学生参与评价。)

  板书设计:

  分 苹 果

  平均分有两种情形:

  1、一种是平均每盘放几个?

  2、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盘?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2

  分苹果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教学难点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主题图,小圆片或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出示图片)小熊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生:好。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生: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问题)二、问题探究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把12个苹果分成4堆,每堆3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教师给予评价鼓励。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三、体验感悟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 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四、实践应用出示试一试的1、2 、3题。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生:可以排4排,每排4人。生:可以排3排,每排8人。生:可以排2排,每排12人。教师小结。练习设计:第32页的分一分、33页的试一试。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 3 个。

  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 6 盘。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40—41页,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苹果若干、小苹果图、苹果树、小刺猬运苹果图。

  学具准备:每生10根小棒(或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动中思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果子成熟的季节,小刺猬的苹果园大丰收,长满了苹果。小刺猬高兴极了,摘了10个苹果奖赏自己,它想分两天吃完,有几种分法?小朋友愿不愿帮帮它?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创设了故事情境,通过语言铺陈渲染,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并且让学生从小剌猬的角度去分苹果,激发其求知欲,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1、分苹果

  师(出示实物):请看这10个苹果分两天吃完,可以怎么分?(请一小朋友上来分)

  你能把刚才分的过程说出来吗?你能不能再提个数学问题?会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算式。略)

  你还能提出其它的数学问题吗?会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算式。略)

  师:真了不起,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还会解答,老师奖你们一人一颗智慧星。

  2、分学具。

  师:除了这一种分法,还有没有其它的分法?请小朋友用学具代表苹果分一分,并提出问题试着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想到什么说什么。比比谁的分法最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算式,并整理板书如下:

  ①9+1=10 ②8+2=10 ③7+3=10 ④6+4=10 ⑤5+5=10

  1+9=10 2+8=10 3+7=10 4+6=10 10-5=5

  10-1=9 10-2=8 10-3=7 10-4=6

  10-9=1 10-8=2 10-7=3 10-6=4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这么多方法。

  3、师:看这组算式(第①组)有哪些数字?(1、9、10)也就是1和9合起来凑成10。同样的方法得出(2、8) (3、7) (4、6) (5、5)。

  学生完成40页练习:

  1

  2

  3

  4

  5

  9

  + =10

  10

  10 — =

  (评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教学时,教师没有过多生硬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设计了形式多样如“分苹果”、“分学具”等实践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宽松氛围,给足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听一听、填一填等活动,亲历10的加、减法算理。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了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二、课间游戏,玩中学

  师:合起来是十的数有这么多,咱们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老师这里有一首《凑十歌》想不想学?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两5相凑就满10。

  (评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创造性地编出了游戏儿歌——《凑十歌》。孩子们在民主、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记住了10的分解与组成。)

  三、课中游戏,乐中悟

  1、分完了果子,老师带你们去果园的智慧宫里走走,看看热闹不热闹?老师先探探路,看看前面有什么?引出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说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再往智慧宫里走走,还有什么?原来有一棵苹果树(每个苹果上有一道口算题),长满了苹果,谁答对了,苹果就送给谁。(练一练第2题)

  3、智慧宫里真热闹,它的小主人来了,瞧,它准备去干什么呢?(往小兔家送苹果)教育学生:好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来分享。

  师:小刺猬正上台阶呢,总共有10级台阶,它爬到了第1级上,还有几级呢?你会算吗?生说:10-1=9(一组喊加油,一组说算式)。师:小刺猬爬上第2、3、4……级呢?

  4、小朋友真棒,智慧宫里的问题都难不倒大家。现在我们来进行手指游戏。

  师:我出9 。生:我出1。师:9+1=10。生:1+9=10。师:10-9=1。生:10-1=9。(同桌之间练习)

  (评析: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能把巩固知识的练习巧妙地溶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思辨,不仅实现巩固10的加减法,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摘苹果与小刺猬送苹果的游戏,又一次使全体同学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学习状态,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掀起高潮,每个小朋友都想试一试。学生在意扰未尽的情绪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对下次数学课的期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树自信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认为自己表现得非常棒的小朋友用小手自豪地拍拍自己的胸脯,认为自己表现得非常出色的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大拇指。

  你认为老师表现得怎样?认为老师表现得好的小朋友请举起你的小手。

  (评析:在课堂结束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畅谈收获,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以梳理。同时引导学生“评一评”、“夸一夸”等评价形式,让学生在肯定自我、表扬他人的同时,树立自信,学会鉴赏他人,使其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评: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钻及创造性地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执教的“分苹果”具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课伊始,趣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分苹果、分学具,亲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课之中,趣渐浓;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凑十歌、闯智慧宫、找朋友(连线)、摘苹果、小剌猬送苹果、出数等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下课了,学生还舍不得离去(说:“老师这堂课真好玩!”“老师我还想上这样的课”……),课已尽,趣扰存。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及时评价,亲切自然。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真诚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或认可,或激励,不足之处委婉地指出。如课中我们时时会听到“小手真巧”、“小朋友真能干”、“真棒!”等等这样及时、恰切的评价,这些激励性语言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除了师生间的评价,还有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努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4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游戏《分苹果》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分苹果”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要求会比较的底,但是在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小来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数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五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卡纸水果,首先,我将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小朋友就会按五个五个来数,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20个苹果跟15个犁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苹果贴贴纸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让幼儿过来进行比较苹果跟犁多几个,犁跟西红柿多几个,。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20个苹果跟15个梨多,就是20比15多,也就是20比15大,依次说苹果和梨,梨和西红柿的大小关系.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5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课堂上先让学生预习了一下,让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四、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领会平均分的意义;体会分东西有不同策略。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表达、思考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分东西的方法的多样性,且有不同的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谈话:今天,老师要招待很多来听课的客人,买了很多苹果。

  课件显示一袋苹果,让全班学生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12个苹果)

  现在要把苹果放在4个盘子上,想一想怎样分才合适?

  小组讨论:(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但重点引导讨论平均分。)

  板书:“平均”

  二、探究活动,感知“平均分”

  活动一:按要求“分一分”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

  老师示范。谁愿意帮老师分一分,并指名分一分,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是怎样分的?

  请一两个同学做示范:分一分。

  (学生分的时候可以有多种方法)

  生1:我每盘分2个,还剩4个

  师:那还可以继续分吗?

  生1:可以

  生2:我每盘分3个,刚好分完

  师:为什么刚好分完?

  生2:因为三四十二

  2、全班活动。全班同学用学具,独立分一分。汇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

  3、12个苹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请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独立分,展示、汇报分的结果。

  生3:12个苹果,每盘2个,可以分6盘.

  活动二、自主“分一分”

  1、你能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几盘呢?小组合作交流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想才能想得完整?

  生4:可以分成2盘,每盘6个.也可以分成6盘,每盘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二六十二来分的

  师:非常好

  生5:我觉得可以分成4盘每盘3个,或分3盘每盘4个.

  师:你也是想的乘法口诀吗?

  生5:是

  --------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通过分一分的具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分的过程.感受到什么是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这样不仅将乘法口诀与平均分联系起来,帮助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进一步体会到不同除法算式有不同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平均分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与同学密切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前准备

  电脑软件、实物投影、以及师生操作用的苹果图片、小圆片、小棒等.

  教学设计

  一、探究新知.

  1、准备:教师设计一组电脑动画,组成一个小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小朋友去红红家里做客,妈妈端来一些苹果,请同学们数一数,妈妈端来几个苹果?旁边有几个盘子?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请学们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吧.

  小组交流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3、第二次分苹果.

  师:如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怎样分?

  学生讨论并动手试分一下.

  教学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4、对比讨论:

  对这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教学点评:通过对比小结,渗透除法的含义,突出两种分法的共性:“平均分”.

  这些苹果你还可以怎样分?

  教学点评:在组织平均分的同时,不规定统一的方法,有学生自主来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教学点评: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尝试练习

  1、(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袋.

  (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把结果填在方格内.

  教学点评: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拓展

  1、(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个篮子.

  (2)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个松果.

  可以让学生圈一圈,把结果填在方格内.

  教学点评:两种不同分法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于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同时可以了解一下学生的思维水平.

  2、需要只小兔才能运走?

  学生可以边动手操作边讨论.

  教学点评: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发散提高.

  同伴对说游戏:还可以怎么排?

  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探索不同的排法.

  教学点评: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平均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分东西的有关知识.

  教学点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8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 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展开教学.

  师:秋天到了,笑笑家的苹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今天,笑笑提着篮子摘了10个下来,孩子们你们能帮笑笑把苹果分成两堆吗 (出示10个苹果)

  2,分苹果.

  生1:有两堆苹果,一堆9个,另一堆1个,(板书10 )

  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2:一共有多少个

  生3:列式为9+1=10.

  生4:还可以列式1+9=10.

  生5,一共有10苹果,左边有9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

  生6:可以列式为10-9=1.

  生7:一共有10个苹果,右边有1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

  生8:可以列式为10-1=9.

  3,小组合作探究,列出算式.

  用小棒代替苹果,四人小组合作分苹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问题提得好.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板书 10

  一组孩子提出分成10和0,教师相机作引导,指出,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释,就是正确的.

  二,引入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出数游戏"评出合作最好的小组.

  2,游戏.

  3,出示卡片 两个合作,一人遮几个,问另人,我遮住了几个

  三,小结.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20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发展他们的数感。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例(过生日)出发,设计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创设了12个苹果怎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分小圆片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新课程改革中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从而使学生感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体验数学”。另外我还在整堂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小动物的游戏”,带出了多种有效的练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节课学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摆脱学具操作,应用乘法口诀进行平均分了。

  《分苹果》教学反思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在这么大的一间教师里上课有这么多老师听课你一定想说些什么?谁说的好我就把苹果送给谁?

  师:选两人 悄悄的把苹果都分给他们。

  问:我想请你们猜猜,他们俩各有几个苹果?

  引出课题:分苹果

  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1 .小组合作(卡片苹果)

  2.老师提要求

  (1)四人一组,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其他同学说怎样分.

  (2)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列出算式

  3.小组汇报分苹果的情况

  4.小组讨论

  (1)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

  9+1=10 1+9=10 10-1=9 10-9=1

  (2)把10个苹果分成8和2,你想到什么算式?

  ……

  (3)你们还能想到什么算式?

  10-0=10  10+0=10  0+10=10  10-10=0

  三、轻松一刻

  活动一

  拍手歌:如同学们,我问你,1和几组成10?

  活动二:拿着樱桃卡片找朋友,樱桃数量凑成10,同时说出两道加法算式。

  四、巩固练习:(小猫钓鱼)

  完成书上的练习,巩固10的减法。

  五、猜老师的电话号码

  小组比赛;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把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

  六、作业 把家长的电话也编成加减法给同学或老师猜

《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22

  一、教学内容: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认真的参与数学活动。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视频展示台 每个小组一张表格 每位同学自备12张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动画情境

  今天,老师带大家参加嘟嘟熊的生日聚会,大家高兴吗?(高兴)为了招待大家,嘟嘟熊买来了好多种水果,请同学们看一看,算一算,都买了什么?有多少个?

  (课件依次出现三把香蕉,七串樱桃)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小动物嘟嘟熊引入,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并通过帮助嘟嘟熊计算各种水果的个数,有效地复习了乘法口诀,为下边的分一分活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活动一:分苹果

  1、嘟嘟熊还买来了苹果,可是,它遇到了一个小难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小熊、12个苹果、4个盘子)

  猜一猜:嘟嘟熊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出示:平均每盘放( )个。)

  谁能读一读嘟嘟熊的问题?

  “平均”是什么意思?(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

  这节课,我们就帮嘟嘟熊分苹果。(出示课题)

  (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步展现主题图的内容,让孩子们认真观察,理解图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2、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苹果图片,分一分,摆一摆。

  学生活动。

  汇报,并找同学们上台演示自己的分法。

  (学生汇报时,一定要先展示自己分的过程,再汇报结果)

  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

  无论哪种分法,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所能达到的知识层面自然也有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不同的分法。在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分层次进行汇报,对他们的不同方法老师没有去强行统一。尽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选择最优化方案。在此环节,老师为了突出最优化方案,对一下给每个盘子分三个<利用乘法口诀>的同学,浓墨重彩地表扬,并让其他同学重复,有意识地进行了强调和引导。在下面的学习中,孩子们都开始使用口诀来解决“分一分”问题。)

  3、看到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聪明,机灵的米老鼠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随着悦耳的音乐出现一只机灵的米老鼠。)它还带来了一个数学问题。

  (卡通动物米老鼠伴着优美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又一次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件出示:如果每两个放一盘,可以放( )盘)

  (可以放6盘。)

  是不是6盘呢?让我们分一分,验证一下。

  (同学们自己进行验证)

  学生汇报。

  (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验证”一下的活动,让孩子们从一定程度感受到数学的严谨与准确。)

  4、小组活动

  (出示表格,教师指着表格进行讲解)

  刚才,我们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2个放一盘,可以放6盘。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

  下面,我们来小组合作。(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自己先想一想,在动手试一试。

  (2)小组内交流。

  (3)组长作好记录,把不同的分法填入老师发的表格。

  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地最好,想出的方法最多!

  (组长汇报,强调平均)

  (这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让孩子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并通过小组活动这一形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尤其是通过对完成表格的分析,让孩子们对口诀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初步感受一种数学的对称。)

  5、看到这些苹果图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2个苹果,如果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在老师所提的问题中,渗透有余数除法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平均分时,有时候会有剩余。)

  6、小结。

  刚才,我们共同分了苹果,知道12个苹果平均分,有时候正好分完,有时候还会有剩余。

  (通过多个要求来分12个苹果,使孩子们对“等分”与“包含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尽管老师没有提出这两个名词,但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其具体分法,并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活动二

  分好了苹果,嘟嘟熊的好朋友小松鼠来了。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松鼠带来的还有数学问题呢!

  (课件依次出现2道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做游戏。

  嘟嘟熊还邀请的有动物客人,大家看,是谁?(课件出示小兔图片)小白兔不仅来作客,还要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大家想做游戏吗?(想)老师这儿有16根红萝卜,我们玩儿的游戏,名字就叫:小白兔,分萝卜。

  (老师根据要求,请同学们来到讲台上,佩带准备好的兔子头饰;并请其他同学当裁判。)

  1、16根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根?

  (请2只小兔)

  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2、16根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根?

  (再请2只小兔)现在是几只小兔?(4只)

  把萝卜平均分给他们,会怎样?

  学生活动。

  3、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兔子头饰,谁愿意来当这只小兔?(请一个孩子)现在是 几只小兔?(5只)把16根萝卜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几根?

  5只小兔商量。

  (学生商量之后,取萝卜。)

  请一只小兔当代表,告诉大家,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3根)还有一个萝卜,为什么不分了?(不能分,再分,就不平均了。)

  那这根萝卜怎么办?

  (用刀把它分开,再分给小兔子;把它送给老师……)

  (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在玩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在回答“剩下的萝卜怎么办?”时,孩子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把本节课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孩子们想到了继续分,已经涉及到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也有的孩子想到与人分享,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谢谢你!老师很喜欢吃红萝卜,红萝卜富含维生素,俗称小人参。同学们也要多吃啊!”把自然、生活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课程间的整合。)

  五、课堂总结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嘟嘟熊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我们也在分苹果中又学到了许多有关平均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六、拓展延伸

  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同学?(36个)每组6人,我们分了六个小组,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组?

  学生讨论并汇报。

  (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了“分一分”之后,老师把问题引入到上课的同学身上,让孩子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组?”把本节课推上又一个高潮。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想出的分组方法很多,有几种,如每组2人,分18个组;每组3人,分12个组等,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目前的知识基础,但是又似乎在理所当然之中。将近下课,学生还在激烈地讨论,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评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已经成为首要任务。《分苹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显著特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分一分、猜一猜、议一议、玩一玩,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数学活动化。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活动就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教师没有过多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设计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在“分一分”这个主要内容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可爱的卡通动物引出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使原本枯燥的除法初步认识,变得富有情趣,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数学生活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该还原与生活。这节课的结束,教师把新授知识引入学生熟悉、亲切得生活情境——教室上课的同学们,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分一分”的实际意义,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远离单调乏味的习题练习,寻觅数学学习的真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苹果》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