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通用4篇)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篇1

  第 13 课时

  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第1课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7页“整理与反思”及98-99页“练习与实践”1-6

  课型

  复习

  本单元教时数:30     本教时为第 13 教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

  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

  量角器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  要提出求:

  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学生讨论出示下表:

  直线

  射线

  线段

  相同点

  都是直的

  不同点

  端点

  无

  一个

  两个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

  学生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学生讨论

  学生画直线。

  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

  完成教科书第98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1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

  (4)完成第4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学生列举

  学生小组交流

  观察、思考、联想

  学生讨论

  引用、联想

  独立思考

  实践操作、作图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名称

  角

  角

  角

  角

  角

  图形

  特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98页“练习与实践” 第5题

  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

  (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98页“练习与实践” 第6题

  5、补充练习:

  判断:

  (1)一条直线5千米。

  (2)经过两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

  (3)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

  学生思考回答

  填表,交流

  指名学生演示,思考然后讨论、交流

  学生练习

  学生说

  学生画角后比较

  学生练习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板书

  课后感受

  第 14 课时

  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第2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7-98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98-99页“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课型

  复习

  本单元教时数:30     本教时为第14  教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的高,理解三角形的分类,理解有关特殊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回顾整理

  1、教师提出要求:请大家回忆以下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

  让学生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教师进一步要求: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

  先分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一类: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的平面图形)

  3、教师追问: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都可称作什么图形?(多边形)如果把多边形进一步分类你打算怎样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4、出示操作题:

  (1)画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再在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作高。

  (2)先在小组里说说什么是这些图形的高,怎么画这些图形的高。再全班交流。

  (3)画一个圆,再在画出的圆中画出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4)先在小组里说说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怎么画圆心、半径和直径。再全班交流.

  画图形,交流

  交流

  思考后回答

  画图操作

  交流

  画图操作

  交流

  二、拓展深化

  (一)三角形

  1、教师提出要求: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想到什么?小组同学交流后,全班交流

  2、出示下面的图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理解下面这个图形的?

  (2)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追问:能不能找到一个三角形,它既不是锐角三角形,也不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4)讨论: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3、出示下面的图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4)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达?(引导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可能全都相等,有可能是其中的两条边相等,还有可能互不相等。)那么,三角形边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4、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8题:让学生先各自选一选,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完成第9题:学生先各自算算,填填,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画图答题

  指名回答

  选选,

  说说

  算算,填填,说说

  (二)四边形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提问:你能试着画一个示意图来表示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吗?

  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交流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呈现下图

  (1)讨论: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再回答)

  (2)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强调“只有”)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长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

  ③正方形一定是长方形。

  ④长方形一定是长方形。

  4、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回答

  尝试画图

  交流

  讨论、回答

  指名回答

  三、练习与实践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7题:学生画好后指名说作图过程。2、完成第10题:引导学生先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让学生交流,体会不同的方法。

  3、完成思考题:学生先再图中画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的个数并说一说各是什么三角形,老师指导学生:先数单个三角形,再数由两个或几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三角形。

  生独立完成

  讨论操作交流

  画画数数说说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平面图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课后感受

  第 15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0-101页

  课型

  复习

  本单元教时数:30     本教时为第15  教时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经历回忆和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知识

  1.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2.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你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请你说一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

  板书:s=ab   s=a2  s=лr2

  4.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你能根据推导过程进行整理吗?

  5.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p100的网络图.

  6.提问:通过整理,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说说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口答

  举例说说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

  回忆计算公式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整理过程说说体会

  三、展开练习,应用深化

  4.折一折

  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5.填一填

  p.101第3题

  6.估一估,测一测

  出示图形,估计图形周长和面积,再测量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7.选一选

  (1)用一根长4米的绳子将一只羊栓在一根木桩上,这只羊最多能吃到(    )平方米的草。

  a、6.28   b、12.56  c、25.12  d、50.24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a、2   b、4  c、8  d、6.28

  (3)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分别围成圆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面积,

  (       )

  a、圆面积大  b、正方形面积大c、同样大    d、无法确定

  8.比一比

  p.101第5题

  比较以后,追问思考过程

  7.摆一摆

  用12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学生操作思考

  学生折纸

  在课本上填空,并口答是怎么想的。

  估计后再测量、计算

  选择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分组讨论

  动手操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考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图中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取近似值3)

  2.万大伯家用65米长的竹篱笆在一块靠墙的空地上围了一个花圃(如图),这个花圃的面积是(     )平方米。

  板书

  30米

  课后感受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 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 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 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 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 计算

  1. 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篇3

  执教:南丰市山小学 彭清华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第2单元和第4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判断并使用长度单位“cm”和“m”。

  2、能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更熟练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3、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准确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图案是由许许多多的图形组成的”,并能正确数出图形的个数。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会估计并准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2、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数出图案中图形的个数。

  教学难点:

  会估计并准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正确数出图形的个数。

  教法:

  创设情境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知识,发现问题,在小组间的讨论和全班交流中解决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拼一拼),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每人一把),七巧板。

  教学设计意图:

  我在课前认真分析了学生在测量、观察物体、认识图形、图形的拼组这些内容学习时的实际情况,力求系统地、有效地展开这节复习课的教学:首先,出示一幅幅学生熟悉课本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展现学生在《空间与图形》中学习过的知识。然后以“智慧宫”的形式把这些知识点串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一步整理和复习。通过看一看,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反馈出学生在这一内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旧课新上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到达复习课的目的。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好,学得更轻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记忆

  谈话:同学们,请睁大小眼睛,认真观察大屏幕。

  这些画面你们见过吗?

  看着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呢?

  二、进入情境,整理复习

  师:老师把这些知识藏在了智慧宫里面。你们能找到吗?

  同学们你们想首先打开哪一扇门?(根据学生选择,依次点击各扇门,呈现三个不同的知识板块)

  1、复习知识点:长度单位和测量物体

  谈话:看看,谁来欢迎咱们了?

  看见m、cm,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这扇门。

  问题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独立思考)

  ②判断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同桌相互讨论)

  ③动手测量。(先估计,后测量)  

  2、复习知识点:观察物体

  师:同学们又想打开哪一扇门?

  找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中解决问题。

  ①他们看到的分别是哪幅图?并用线连一连。

  ②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又想起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

  3、复习知识:图形知识

  ①认识图形

  ②图形的拼组:数一数各个图形分别有几个?

  师:同学们,你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拼组成一幅图案吗?

  拿出七巧板,动手拼拼看。

  师:谁愿意把你的图案拿给同学们欣赏欣赏。

  师生共赏。

  要求:课后,在小组内相互猜猜,小组成员拼的是什么图案?里面又有哪些图形呢?

  三、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很多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在这节复习课上,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孩子本领可大了,个个都是数学小能手!

  板书设计:

  测量物体

  观察物体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 认识图形

  图形拼组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篇4

  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21世纪新教材》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一课详细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

  一、创设情景

  我们一起变魔术。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 揭示课题

  1、 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

  〖环节意图〗 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 《空间与图形》

  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

  1、 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 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 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争论学生动脑思考,老师在通过实验验证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3、 实验验证:左边三组闭上眼睛,右边三组观察。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把它们放在桌子上,分别放倒。让左边三组同学睁开眼睛,问他们长方体和正方体和刚才相比有什么不同?左边三组同学说:“长方体倒了,正方体没有变化。”再问右边三组的同学是不是这样。右边三组同学争着说:“不是这样!正方形也倒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环节意图〗从学生分类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思想。 这也是培养学生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对比观察等手段让学生自己找到它们的不同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四、巩固复习(游戏)

  1、创设情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朋友“嘟嘟”。它邀请大家参加“闯关大行动”这个节目。顺利通过三关的同学会有小礼物。

  〖环节意图〗可爱的小猴子能激发孩子们关心保护小动物的热情。21世纪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以此作为向学生渗透人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良好契机。好胜心强是儿童的天性,老师抓住儿童这个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吸引他们的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 第一关 知识小屋:先观察再分类。

  〖环节意图〗老师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教学服务。老师先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顺利过关的学生予以表扬。

  2、 第二关 组合变变变: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先用8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长方体,看那个小组摆的最多。再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环节意图〗一方面,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小组内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一起,更有利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的成功往往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开放式的练习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方法比老师要多,老师及时鼓励保护好他们的学习热情。

  4、第三关:智力大比拼 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摆图形(比较难的)看一看说说图形是由几块儿小正方体组成的。简单说明理由。

  〖环节意图〗闭上眼睛增加神秘感,同时也是为了增加难度更好的教学。

  五、联系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到处可见这“几个好朋友”你能说说吗?举例。

  〖环节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六、点题小结

  这节课是如何体现“让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前提。

  兴趣是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十分重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愉快、主动的探索知识、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的空间。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做到了前后呼应。

  如:创设情景这一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摸出物品,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感到有趣。把抽象的图形和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动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有趣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2、多种感官协调发展,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的效率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如:多种  感官协调发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摸自己带的物品;在组合变变变这一环节中体现的最明显。用8个小正方体摆大长方体、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等。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设计“开放式”练习,启发思考,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良机。

  北京市21世纪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设计练习时必须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进行“开放式”练习。要多与学生做情感上的交流,即使学生的回答错误,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想方设法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诱导学生多方面探讨,多方式表达,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如:用8个小正方体摆大长方体、用10个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等。老师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学生的思维不受定势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探索、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阔了,也轻松的学会了。

  如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参与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在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有所提高。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学习的能力。这是老师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我愿意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做一点贡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