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通用13篇)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3~54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景理解方程的意义——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的核心之一,即建模。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从生活情景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即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教学准备:flash课件,天平,不同质量的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这儿有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1—13,你们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到,老师也能猜到你抽到的这张扑克牌是什么,谁愿意试试?

  生: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牌面)。

  师:请将扑克牌代表的数先乘2,再加上3,再把所得的和乘5,最后减去25,看看结果是多少?

  生算后报出结果,教师利用列方程快速求出结果,报出牌面的数字。待学生无限惊讶时,引导学生猜想:“老师怎么能这么快知道同学们手中的牌呢?”

  生:你一定是倒推的,将得数加上25,除以5,减去3,再除以2。

  师:你知道其中的秘密了,真了不起!老师能这么快知道你们抽的是什么牌,是因为数学王国的一位新朋友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能认识它。

  [评析:用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方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课最后一环节的“游戏揭密”不仅沟通了数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更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方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情景呈现,抽象模型

  1.师:老师这有一台简易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了解些什么?

  生1:天平可以称物体的质量;

  生2: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借助天平边演示边问)在天平的左盘放上两袋100克的食物,右盘放上一个200克的砝码,天平怎么样了?

  生:平衡了。

  师:会不会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天平现在的状况?

  生:100+100=200。

  师:这么个简单的式子,能表示天平现在的状况?

  生:能。

  师: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表示的是什么?

  生:左边表示食物的质量,右边表示砝码的质量。

  师:(指着算式说)正因为食物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所以天平平衡了。

  2.师:将左盘的食物换成两袋30克的食物,天平还平衡了吗?

  生:不平衡。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盘物体质量不相等。

  师:谁能用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这种不平衡?

  生:30+30<200。

  3.师:是呀,因为两盘物体质量不相,所以天平就不平衡,那么,怎样才能使它平衡呢?

  生1:可以在左盘加上一些物体。

  生2:也可以换一个砝码。

  师:你们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什么?

  生:使左右两盘物体的质量相等。

  师:这儿有一袋小豆,它的质量不知道,我们可以怎么表示?

  生:可以用字母表示、可以用x表示。

  师将这袋x克的小豆加在轻的一端,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状态并用式子表示。

  生:60+x=200。

  师:60+x表示的是什么?200表示的是什么?

  生:60+x表示的是左盘物体的质量,200表示仍然是砝码的质量。

  4.师出示一盒牛奶,告诉学生它的质量是275克,让学生猜想如果将它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会怎样?

  提示学生用式子表示(275>200),然后请一位同学将盒内的牛奶喝掉一些。

  师:这盒学生奶被喝掉了多少克?

  生:不知道x克,a克……

  师:剩下的牛奶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

  生:(275-x)克。

  师:如果将剩下的牛奶放回天平左盘,天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又可以用什么式子表示呢?

  生思维活跃,猜想出以下三种情况:可能平衡,用275-x=200表示;也可能是275-x>200,也就是说剩下的牛奶还是比砝码重。还可能是剩下的牛奶轻些,可以用275-x<200来表示。

  师:同学们都理解了这些式子两边的含义,并用正确的符号连接起来。

  三、引导分类,构建概念

  1.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式子来描述天平的平衡情况。你能按天平的平衡情况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

  (生讨论,师巡视)

  组1:我们是按是否含有未知数来分的,将60+x =200,275-x=200,275-x=200,275-x<200分为一组,其余的分为一组。

  组2:我们组将平衡的分为一类,大于200的分为一类,小于200的分为一类。

  组3:我们和组2分的差不多,只是将平衡的分为一类,将不平衡的分为一类。

  师拖放课件上的式子,按学生的汇报将不平衡的归到一起。

  师:(指着含有等于号的式子)像这样的含有等于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板书:等式)其它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

  [评析:等式是一个冰冷的数学概念,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对等式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现实情境,如天平称物的状态。而此处教师的处理没有沟通学生具体情境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于体会等式的本质含义。]

  师: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两个含有字母。

  师:这些字母表示——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称之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研究方程的意义。

  [评析:从实际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让学生用数学的符号把要说的话(两件事情等价)表达出来,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的简洁方式表达生活现象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更渗透了建模思想。]

  师:能说说什么叫方程?(生齐读概念)

  师:联系刚才的操作,说说你对方程的理解。

  生1:方程就是表示平衡。

  生2:方程表示两边相等。

  生3:方程还要含有未知数。

  生4:方程是等式。

  师:那么,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等式包含了方程。

  生2:方程一定是等式。

  师:如果画这样一示等式,那方程应该画在哪里?

  生:应该画在里面。

  (师完善韦恩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明晰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如果教师能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再通过集体探究得出一个大家一直认同的关系图,不但会使学生的思维出于一种激活状态,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四、形式判断,加深认识

  1.师:大家对方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刚才的情景中,我们列出了两个方程。(指着黑板上已有的两个方程),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任意写几个方程吧!

  (生在练习纸上写,叫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

  2.师:同桌间互相检查一下,看大家列的都是方程吗?再看黑板上这几位同学写的。都是方程吗?

  学生写的方程没有错误的,还出现了用不同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方程,师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判断。

  师:大头儿子也写了两个式子,可是不小心被墨水给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生:第一个一定是方程,第二个则不一 定。

  师:同意吗?为什么?

  生;从第一个没有被墨水弄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它是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了,所以它一定是方程;而第二个则要看墨迹处的情况而定,如果墨迹处是未知数,则是方程,如果是6则只是一个等式。

  师:(鼓掌)说得太好了!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任意写几个方程,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判断题的设置。让抽象的方程定义融入一种生动的思辨情境中,使学生在对“被墨迹掩盖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释中,形成对方程外部特征的深刻印象。]

  3.师:看来,大家对方程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方程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方程“史话”) 方程历史的第一页是由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揭开的。据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文献——埃及的林特草卷记载,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

  中国人对方程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专门以“方程”命名的一章,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

  在很长时期内,方程没有专门的表达形式,而是使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叙述它们。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师:随着数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充,方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方程的类型也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发展。但是,无论类型如何变化,各种各样的方程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很多以前用算术方法解起来很难的问题,用方程解起来就轻而易举呢。

  『评析:精美课件所展示的一段简短的“方程史话”,既让学生了解到一种新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又沟通了数学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联系,凸现了数学的文化特征,学生的学习视野也由此而变得开阔起来。]

  五、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师:下面咱们来玩个小游戏!这是用电脑模拟的天平,请把天平下方的材料拖放到天平上,要求大家看到天平的状况就能列出一个方程来。

  由于电脑操作的原因,学生尝试多次,天平未出现平衡。

  师:你觉得要让大家能列出方程来,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让天平平衡。

  师:别着急,再试试。

  生操作后出现情况①:左盘两个x克,一个20克,右盘一个50克。情况②:左盘两个x克,一个y克,一个50克,右盘z克。

  师:能列出方程吗?

  师:你们列出的方程是?(2x+20=50,x+y+50=z)

  当学生列出方程后,师启发学生讲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表示什么?

  生:分别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

  师:大家看,这个方程两边都含有未知数,这么复杂的方程都能列出来,大家真了不起。

  2.师:其实,不单是天平的平衡问题,我们研究许多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发现其中的未知数不是孤立的,它们与一些已知数之间有相等的关系,可以列出方程。

  师:你能根据下面这两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快速列出方程吗?

  生汇报:3x=36。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x表示的是三盒彩笔的总枝数,36也是表示的三盒彩笔的总枝数,所以我那样列。

  师:有道理!第二幅图呢?

  生l:60+x=200。

  师:说说你的想法1 60+x表示的是什么,200表示的是什么?

  生:60+x表示的是这条线段的长度,200也是表示这条线段的长度。

  师:这个方程刚才出现过,(指黑板上已经列出的方程)同样一个方程.在这里表示的是长度相等,刚才表示的是什么?

  生:质量相等。

  师:你们能不能再举个例子,让大家也能列出一个这样的方程来呢?

  生:李师傅一天加工60个零件,王师傅一天加工x个零件,他们一天共加工200个零件。

  师:60+x=200能表示这位同学所说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生:能!

  师:这个方程又是表示什么相等?

  生:李师傅一天加t的零件个数加上王师傅一天加工的零件个数等于他们一天加工的零件总个数。

  师:看来,只要是涉及未知数的等量关系,都可以用方程表示。

  [评析:方程的意义不在于方程概念本身,而在于方程的思想——用已知量的观点处理未知量,寻找等量关系,构造一种模型。教师力求让学生在同一种数学情境中寻找不同的等量关系,用相同的方程解释不同的数学情境,理解方程在右两边所表示的量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思辨的状态中体验到方程是表达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说些什么,我们一起去听听!

  (播放课件)

  师:你能从小头爸爸和大头儿子谈话中,选取一些信息列出方程吗?

  (师收集几张练习纸,投影展示。)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列出了37-a=28这样一个方程,请这位同学说说你选择了哪几条信息,为什么这样列?

  生:我根据爸爸今年37岁,儿子今年a岁,他们俩相差28岁列出的这个方程。爸爸的年龄减去儿子的年龄,就等于他们俩相差的年龄。

  生:我想,a+28表示大头儿子的年龄加上28岁,也就是小头爸爸的年龄,而爸爸的年龄是37岁。

  师:这里还有一位同学列的是a+28=37,37-28=a怎么想的?

  生2:我是把爸爸的年龄减去他们相差的年龄,就是儿子的年龄了。

  师:有道理!大家看看,这三个方程都是根据这一组信息列出的,像37—28=a这样的方程,和我们以前学的算术方法的思路是一样的,未知数没有参与运算,今后我们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不列这样的方程。

  师:再看这位同学列出9-x=3这样一个方程。能说说你的想吗?

  生1:9-x表示大头儿子给了爸爸x张扑克后自己有多少张,3就是爸爸的张数。

  生2:我不同意,儿子给了爸爸x张后,爸爸应该增加了x张,不止3张了。我列的是9-x=3+x。

  师:9-和3似分别表示的是儿子给了爸爸x张后两人扑克牌的张数,这时他们的张数才是一样多的。

  师:还记得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和你们玩的游戏吗?同学们第一次抽了一张牌。按照规定的方法计算后得到60,老师就是根据你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列出了一个方程(2x+3)×5-25---60,然后解出这个方程,从而快速判断出你们抽的牌是什么。至于怎么解方程,正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内容,相信大家有了今天的基础,大家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方程”这位朋友的!

  [评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就是寻找等量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利用具体的生活情境显示一些等量信息,其目的并非求得学生列出正确的方程,而是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渗透寻找和利用等量关系的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适当地铺垫。]

  [总评:

  方程是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方程的概念、方程的思想已作为“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方程的意义”是代数知识的起始性知识,也是学生从算术思维飞跃到代数思维分析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数量关系的重要栽体。方程是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与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相等关系是现象,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是本质特征。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形特征——“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

  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揭示“方程的意义”,必须借助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去帮助学生寻找相应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的概念。在本课例中,教师借助天平称物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当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保持平衡:当天平两边物体质量不相等时,天平不平衡的现象,并运用代数式表达这一现象。理解等式的具体含义是学生学习方程的生长点,教师反复利用天平称物这一情境,并分析天平两端物体质量与天平是否平衡的关系,这样,便以鲜明的直观形象沟通了

  “平衡”与“等式”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并利用模拟天平设置一种“可以写成方程”的情景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方程的特征认识有一种意识上的飞跃。创设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写出方程,这是多数数学教都会采用的巩固理解概念的手段,而本例中,教师更强调让学生说说情境里的等关系。分析方程的各个部分,解释方程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系,这就使得学生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向本质。]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区分等式与方程。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建构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培养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语言描述、概括应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游戏,相信你们也一定玩过。看--(课件演示两学生玩跷跷板)

  生:(兴奋地说)跷跷板!

  师:这个游戏里也含有数学问题。瞧!他俩为什么不玩了?

  生1:一边的学生太重,另一边的学生太轻。

  生2:两边的同学体重不一样,不能正常玩。

  师:如果让你玩,你想怎么玩?为什么?

  生:我会找一个和我体重一样的同学玩,这样跷跷板就会平衡,玩起来比较轻松。

  师:这位同学用了“平衡”一词,说明跷跷板两边的同学体重是一样重,或者说两边的同学体重是相等的。(板书:平衡、相等)

  师:受跷跷板平衡的启发,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称物体质量的天平。(出示实物天平)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诱导”出了“平衡”,为“等式”概念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操作天平,体验“平衡”的意义

  师:看!这就是一台天平。科学课上见过吧。谁来说一说天平的使用方法呢?

  生:一盘内放物品,另一盘放砝码;当天平的指针指在中央时,表示天平平衡;放砝码时要用镊子……

  师:你的介绍很详细。这架天平太小,后面同学可能看不清楚,我们通过大屏幕看看怎样正确使用天平!

  (课件演示用天平称杯子的质量,老师叙述:在天平的左盘内放所称的杯子,右盘内放砝码,不断调整砝码,使天平平衡。)

  师:天平的指针指在中央,表示天平平衡了,也就是天平的左边=右边,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个杯子的质量是100克。 (板书:1只杯子=100克)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体会平衡的含义,下面我们要四人一组,用简易天平称物品的质量。要想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称之前,一定要认真听听活动规则。(课件出示)

  师:谁能用洪亮的声音给大家读一读。

  生:同学们好,现在我来说一下活动规则:

  活动一:拿出一袋物品放入托盘,另一盘放入砝码,调试至天平平衡,则称出该物品的质量;

  活动二:再放入另一袋物品一起称,调试砝码至天平平衡,再将称得的结果填入记录单。

  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既抓紧时间又遵守规则。祝同学们活动顺利!

  师:老师再送给你们三个字:低、轻、静。小组合作时声音要低;放物品和砝码时动作要轻;活动结束要静。孩子们赶快行动吧!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老师巡视参与指导,约5分钟。)

  [评析: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干什么,怎么做;“低、轻、静”三个字即是对学生小组学习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

  师:同学们在称物品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说明大家会合作学习。现在请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你们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在活动一中称得:大米=20克;在活动二中称得:20+黄豆=70克。(板书:20克+黄豆=70克)

  师:看他们小组听得多认真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哪一个小组跟他不一样,请上来汇报。

  生2:我们小组在活动一中称得:黄豆=10克;在活动二中称得:10+绿豆=110克。(板书:10克+绿豆=110克)

  ……

  师:我刚才看到同学们写出很多像这样的式子,下面我们只选取其中两个式子来进行研究学习。

  师:这些式子都是用等号连接的。数学上就把“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板书:等式)

  师:其实,“等式”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过去已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时就得到许多“等式”,如 6×7=42就是等式,你们见过的等式太多了,谁能说几个?

  生1:50+30=80、36÷4=9……

  生2:75-10=60、20×5=100、14+6=20……(板书:20×5=100)

  师:这些式子都表示左右两边相等,所以都是等式。

  [评析: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就是“等式”,其含义是“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要有分工,要有一定的数学思维价值,用“一个数学式子表达一次天平称重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含量,是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的尝试实践。]

  三、引入未知数,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分组体验了用天平称物品质量的过程,我们回顾刚才的过程,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师:刚才称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现在向杯子里倒水,看发生了什么情况?

  生1:天平两边不平衡。

  生2:天平一边高,一边低。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向杯子加(倒)了水。

  师:我倒了多少水?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倒的水有多少,刚学过的知识,该怎样表示?

  生:(异口同声)用字母x表示。(板书:x)

  师:对,这正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当然还可以用其它字母来表示,如:y、z等都可以。

  师:左盘中杯子和水的质量怎样用式子表示呢?

  生:100+x 。(板书:100+x)

  师:100+x这个式子左盘中水杯的总的质量。再看天平,你有办法让它平衡吗?

  生:在右盘中再加砝码。

  师:看,我加了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吗?哪端重?

  生:没有平衡,杯子一端重。

  师:这说明杯子加水的质量大于200克。这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还可以用数学式子简单地表示为:l00+x>200。(板书:l00+x>200)

  师:要想平衡怎么办?

  生:还可以继续加砝码。

  师:我又加了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吗?说明什么?怎样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

  生1:没有平衡。

  生2:左盘重,说明杯子和水的质量小于300克。

  生3:可以用100+x<300表示。

  师:它表示什么?(板书:100+x<300)

  师:你还有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生:把右托盘中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

  师:可以换砝码,试一试看,怎么样?

  生:天平平衡了。

  师:说明了什么?用式子怎么表示?

  生1:说明杯子和水重250克。

  生2:可以用100+x=250来表示。

  师:100+x=250就准确地表达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板书:100+x=250)

  师:刚才我们已知道“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想一想,下面哪个式子是等式?

  生:我认为100+x=250是等式。

  师:为什么?这个等式和前面的等式有什么不同?

  生:因为它用等号连接,表示两边相等。这个等式和其他等式比多了一个未知数。

  师:观察的很仔细,找得非常准确!就因为在这个等式中多了一个未知数,就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方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师:什么叫方程呢?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同桌互相交流,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师:看黑板,请你默默地读一读,品味品味这句话的关键词。

  生1:等式。

  生2:未知数。

  师:英雄所见略同。

  师:请大家朗读一遍。

  师:很好,再来一遍。

  师:你觉得方程有什么特征?先独立想一想,想好了,同桌再相互交流。

  生1:这个式子必须是等式,用等号“=”连接。

  生2:等式中一定要有未知数。

  师:我同意你们的观点。抓住了关键词,找出了方程的特征。

  师:你能把黑板上的这两个有未知量的等式改写成方程吗?(两生板演)下面的同学自己写一些方程。

  师: 看这位同学写出的是方程吗?(集体举手判断)

  师:谁来读一下自己写的方程。(集体举手判断)

  师:同桌互相判断,有问题的快速改正。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像100+x=250是方程,那么这两个式子(l00+x>200,100+x<300)你认为它们是方程吗?为什么?

  生:不是方程,因为它们不是等式。

  师:是的,它俩叫不等式。等上中学我们会学习它的。

  [评析:利用多媒体回顾小组学习过程,梳理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形象具体,影响深刻,帮助学生建立“平衡就是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等式”是表述其相等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进一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方程的特征,现在打开课本第54页“做一做”,是方程的画对号,完成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结果)

  学生全部判断正确。

  师:再来个快速判断,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手势打出vx)

  35+65=100 x-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师:你们这么快,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能说出窍门吗?

  生1:我是根据方程的特征来判断的。

  生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

  师:这是科学的方法,真能学以致用!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式子,你能挑出等式吗?(课件出示)

  2、下列各式那些是等式?

  ①45+32=77 ②5÷x=12 ③3x-4=22 ④2×21=42

  ⑤a+b=90  ⑥y÷6

  生1:①、②、③、④、⑤是等式。

  师:在这些等式中,哪些是方程?

  生2:5÷x=12、3x-4=22、a+b=90是方程。

  师:通过这个图,你能说说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同桌互相交流。

  生3: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简练、明了。

  师:其实方程就隐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发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试试看!(课件出示)

  3、在生活中体会方程

  衣:妈妈带50元钱给我买了一件t恤后,还剩下26元。

  食:小强去麦当劳,买了一袋薯条和一个l0元的汉堡,一共用了l5元。

  住: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个人住一个房间,多少个房间能住102人?

  行: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谢家湾站时,有13人下车,18人上车,车上还剩36人。

  师:你想试哪一个?

  生1:我想试“衣”。(生读题)

  师:能用方程来表示吗?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未知数代表的是什么?

  生2:x+26=50

  生3:50-x=26

  师:这是方程。

  生4:x代表t恤的价钱。

  生5:我想试“食”。 我是这样写的x+10=15,x代表的是一袋薯条的价钱。

  生6:我想试试“行”。

  师:你能直接口答吗?

  生7:x-13+18=36,x代表的是车上原有的人数。

  生7:我想说最后一个“住”。102÷3=x,x代表的是房间数。

  师:习惯上都把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左边。也可以这样表示3x=102

  师:刚才我们用方程表达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也可以用日常生活来描述方程。

  (课件出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方程。

  ①y+19=54

  ②x-14=36

  ③z-13十15=37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说。

  生1:我想说第2个,我有一些钱,买学习用品花了14元,还剩36元。

  师: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生2:我想说第1个,我有一些零花钱,妈妈又给了我19元,一共有54元。

  师:要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

  生3:我想说第3个,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百货大楼站时,有10人下车,12人上车,车上还剩30人。

  师:先下后上,文明乘车。

  ……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认为大家确实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学习了,很好!

  [评析: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练习。安排五次练习,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保证学生练习时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五、课堂总结、评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生2:我会区分等式和方程。

  生3:我知道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师:抓住了重点,概括的简洁明了。

  师:你觉得,你或者你的同伴在这节课上表现如何?

  生5:我的同桌听课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

  师:在日常生活中,方程还存在着很多的奥妙,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今天的合作非常愉快,谢谢同学们,下课!

  [总评:数学教学要要体现生活化,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按照情景创设—“玩跷跷板”引出“平衡”、组织学生实践“称重”体验“天平平衡”理解“等式”含义、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衡”—“不平衡”—“平衡”理解方程的意义、多层次练习、课堂总结评价五个主要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亲身体验,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建立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辨析、表述、讲述等练习方式巩固理解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3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平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4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21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玩过翘翘板了吗,如果你和爸爸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翘翘板摇晃不平衡)

  师:怎样才能保持两边平衡呢?(让妈妈也加入)

  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的时候,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的玩游戏了。

  三、探究新知

  1、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平)

  2、介绍:(出示天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卡片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平就不平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平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平两边不平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平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平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432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24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其他式子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课堂练习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要学习好数学,需掌握好方程,教师可多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课程内容。也可让学生观察生活,建立课堂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6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习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 具:

  教学天平、小黑板。

  学 具:

  自制的简易天平、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被除数=( )○( )

  (6)除数=( )○( )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 (2)3x=69

  (3)17—x=0.6 (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平,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平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 (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 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 3x=234 x—10=35 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习“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四、练习

  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4)36是方程x÷3=12的解。 ( )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除数=( )○( )

  (6)被除数=( )○( )

  3.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10—x=0.42 4.5x=27 x十5.8=16.4

  x÷28=76 2÷x=0.5 x—8.75=4.65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7

  师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师: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师: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师: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生:平衡

  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师: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生:(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师: 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生: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反思:本节课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天平到抽象的方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大飞越,要让学生达到由具体到抽象的真正理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变为渗透思想,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本节课巧妙地把天平与方程中“相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调整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对方程的意义有了较好的理解。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的心态,有一个敢干质疑的精神。在本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解决的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时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了新知,在交流中提高了准确表达能力,这样不仅使课堂有了活气,学生放得开,学得活,而且从思想上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分解.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8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 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 ——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设置情景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执教,《方程的意义》一课时通过天平的演示: 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低视的动手能力,但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平,起码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但是,学生已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算术法解题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关系时表示时可能存在困难,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

  课堂上让学生借助于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等式概念,并举出新的生活实例进行强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还可以,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较清晰、会说;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感知等式

  1、出示天平:

  师:认识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称物体的重量、使得左右平衡)

  生:天平是用来称物体的重量的。

  2、鸡蛋天平图

  a、演示:平衡

  在左放两个鸡蛋,右放上100克砝码,天平平衡。

  师:天平这时怎么呢?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平衡了,说明这两个鸡蛋重100克。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生:50+50=100(板书:50 + 50 = 100或 50 × 2 = 90)

  师:谁来给这种式子起个名字吗?

  生:可以叫等式。(板书:等式)

  b、演示:天平不平衡

  师:左边拿走一个鸡蛋,天平会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就不平衡了,说明左右两边不相等。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呢?

  生:50<100(板书)

  师:这是等式吗?

  生:不是等式。

  【反思】学生先要观察天平的现象,再独立的思考该如何解答?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后出现的式子70 + x=9070 + x < 9070 + x > 90

  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饮料,糖果天平图

  a、演示:左边70克糖果,右边90克饮料,天平向右倾斜

  师:天平怎么了?说明什么?

  生:饮料比糖果重。

  师:谁来用式子表示?

  生:70 < 90 (板书)

  b、如果在天平的左边加上x克的牙签。

  师:这时天平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一一说出“3种情况”

  师:你能分别用数学的式子表示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70 + x=9070 + x < 9070 + x > 90

  师:这几个式子同上面的式子比,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含有未知数。

  4、教材中的杯、水、砝码天平图。

  a、演示:左边空杯,右边100克砝码,天平平衡。

  师: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个空杯的重量是100克。

  b、师:往空杯中加入水,天平会怎样?

  生:天平会向左倾斜。

  师:有其他可能吗?

  生:不会有其他可能。

  师:可以用y表示倒入的水,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现象吗?

  生:可以用其他的字母。

  生:100+y>100(板书)

  c、演示;往天平的右边加了100克和50克的砝码,天平再次平衡

  师:能不能又用一个式子表示此时的现象呢?

  生:100+y=250(板书)

  师:到底倒入的水有多少克,你能知道吗?

  生:水有150克,因为250-100=150克

  二、主动探究方程的意义

  1、分组尝试、引导分类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这么多的式子,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们分分类吗?把你思考的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各种式子说)

  50+50=100

  50<100

  70 < 90

  70 + x=90

  100+y>100

  100+y=250

  70 + x < 90

  70 + x > 90

  2、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时间、尝试分类

  3、反馈

  (注意: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多指名几位学生说)

  第一次分类:按照等式不等式分

  第二次分类:按既含有字母有是等式分

  a、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b、如果学生按照多种标准分时,指出:“分类一次时只能是一个标准”。

  c、引导学生分

  师:那么按照是不是等式分应该怎么分?

  d、第二次分类:

  师:你能把这些等式再分分类吗?

  4、 概括概念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按自己的标准对式子进行分类。

  (老师把黑板上不是方程的式子擦掉)

  a、教师指着黑板说:那么,像这样的等式我们叫做方程(注意语气语速)。

  (板书: 方程)

  b、你能说说什么叫方程吗?

  c、学生发言,概括出:“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

  【反思】设计分类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学生找到一定的分类标准,自主对式子进行比较,辨别,明确什么是方程。第二,明确“分”的标准虽然不同,但通过连续两次“分”,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在分类过程中,我的打算本是把学生的两种分法的结果一一抄写在黑板上,可由于黑板有些小,我就图简便,第一种分法我就在原算式上调整了位置,没重抄。当学生说到第二种分法的结果时,我们的原始算式没有了,给人一种将第一种分法的结果又再分的错觉,听课的老师有这种错觉,我想学生肯定有的没把两种分法弄清楚。

  三、拓展练习、巩固概念

  1、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书上练习)

  8x=06 x+24+2>102 y÷5=10 n-5m = 15

  17-8 = 9 10<3m 6x +3 = 11+2x 4+3z =10

  提问:在判断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新的体会以下几点:

  学生可能会说:

  (未知数)也可以在等号的右边;

  未知数可以用x、y等多个字母表示;

  一个等式中可以含有多个未知数;

  小结:看来我们要判断是否是方程,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师:认识了方程,以前见过吗?

  师;其实一年级就见过。(生奇怪)比如8+□=10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方程离我们并不遥远。 

  2、讨论、辨析概念

  a、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b、你能用一个图(或表)来形象地反映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吗?

  ……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0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习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 具:

  教学天平、小黑板。

  学 具:

  自制的简易天平、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被除数=( )○( )

  (6)除数=( )○( )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 (2)3X=69

  (3)17X=0.6 (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平,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平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 (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 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 3X=234 X10=35 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习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四、练习

  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1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新知学习

  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100   x+50=150

  方程   X+50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2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跷跷板吗?看熊二和光头强也在玩跷跷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可以他们的体重悬殊太大了,光头强高高的被挂了起来。看吉吉和图图也来了。光头强和吉吉涂涂坐在一边,熊二坐在另一边,怎么样?对呀,跷跷板正好平衡了,那你们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就是,对,熊二的体重等于光头强+{吉吉+图图的体重,其实在跷跷板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探究方程的意义。

  【新授】

  活动一:

  根据翘翘板的这种现象呀,科学家就设计出了天平。看老师面前就有一个天平,天平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之前我们认识克的时候就认识了她,那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呢?请你来介绍,你介绍的可真全面,请坐,天平有两个托盘,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天平中间有一个指针,天平左右两边物体重量相等的时候,天平就平衡,我们一般是左物右码。

  那我们一起来操作一下天平,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先将右盘上放上100克砝码,再在左盘上放上两个50克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对呀,天平平衡了。谁来用一个式子的来表示呢?请你来说,说的非常准确,请坐,50+50=100。

  活动二:

  那我们一起观察这个算是它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来说目光非常敏锐等号左边和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接下来再来认真观察,老师将左边两个50克的砝码拿下来,在重新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杯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对呀,天平平衡了,也就是说杯子的重量是100克,同学们是这样的吗?那老师带往杯子里倒一些水,又出现了什么情况呀?对呀,天平朝向杯子这边倾斜了,也就是说杯子的重量加水的重量大于100克。那我们再向天平右边放个100克的砝码,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天平还是朝杯子这边倾斜,那你们能用将这个过程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一下嘛,请你来说。说的真不错,请坐。杯子加水的重量大于200克,谁还有更好的方法,来做的最端正的同学,请你来说你的小脑袋可真灵活,请坐。对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水的重量,刚刚我们已经称出了杯子的重量是100克,所以用式子来表示就是x+100大于200。同学们,你们都想到这个方法了吗?你们可真棒,那我们继续操作,我们再向右边托盘放100克的砝码,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呀?来请你来说,说的非常棒,请坐。天平朝向右边托盘倾斜了。那这个过程我没有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呢?对呀,x+100小于300,看来我们刚刚放100克的砝码放过大了,那我们再放一个小一点的试一试。

  我们将这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砝码来试一试。同学们仔细观察,对呀,我们的天平竟然平衡了,那也就是说我没杯子加水的重量等于250克,那我们用算式来表示该如何表示呢?来躲着最端正的同学,请你来说,说的非常棒,请坐x+100=250。同学们可真是太棒了,

  活动三:

  通过我们的共同探索,和一起操作写出了这么多的方式,我们带来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这些算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端正的坐姿来示意老师,看哪个小组的发现又快又好开始。老师看同学们都已经坐端正了,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请你来说观察的非常敏锐,请坐。有的算式是等式,洋浦的是不等式,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等式的两个算式之间他们有什么不同呢?请你来说,这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请坐。第二个算式有一个未知数x,而第一个没有,其实像这种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方程。

  那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呢?对呀,不是。只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也就是说要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我们需要注意哪几点呢?来请你来说,说的非常棒,我们需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

  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那老师这样说你们看对不对?方程是等式,对这样说是正确的,那等式是方程呢?对呀,这样说不正确,因为还需要一个条件,也就是说这个等式里必须含有未知数。

  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些内容,以上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方程的意义。

  【巩固练习】

  那我们看一看这道题,老师买了三本练习本,一共花了2.4元,我都没本练习本价格用x来表示,那又该如何列算式?请你来说好,请多3等于2.4,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数字与字母相乘,其中的称号我们可以省略,数字放在前面,所以是3x等于2.4。是方程吗/对呀,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符合不符合这两个条件是不是等是,对是等式,而且还有未知数。

  【课堂小结】

  不知不解本节课已经接近了尾声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本节课都有那些收获呢?班长你手举得最高你来说,他说啊通过本节课认识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看来啊本节课上特听讲非常认真,请坐!

  【作业布置】

  那接下来老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课下去搜集一下我国古代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呢?下节课一起来交流讨论一下。

  本节课就先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尊敬的各位考官,我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