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通用7篇)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1

  简 易 方 程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和验算的方法,能正确解方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再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文峰大世界推出学生用品大展销,这里是选取其中的几件。

  商品上标价分别为(字母表示的为商品价格不知道的):

  上衣 65元      巧克力 y元

  钢笔 40元      皮鞋  60元

  书  x元       文具盒 20元

  如果拿100块钱去买商品,用钱的结果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等于)

  如果请你自己购物的话,你准备选择什么

  把你的购买情况与用钱结果用式子表示出来。纯茨隳苄炊嗌伲?br>选取生列出的算式:  65+40=100  65+x<100 y+60  x+y等等

  二、观察讨论:把上面的式子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

  1.小组讨论,介绍如何分。

  2.教师指出:像这些用等号连起来的算式我们都叫它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师板书。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方程。(板书课题)

  4.提问:这里哪些算式是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用集合圈圈出方程。

  知道了什么是方程,你能写出一些方程来吗?试试看,在随练本上写出一个方程。

  5.汇报:说说你写的方程是怎样的?

  提问:如65+x是方程吗?为什么?

  由此看出: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师:65+x=100、65+58=123都是等式,一个是方程,一个不是方程,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可以用一句话或者图来表示吗?

  三、方程史话

  说起方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都知道《九章算术》是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是十部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是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方程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方程的解法,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九章算术》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取得在全世界领先发展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它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四、解方程

  1.师:大家知道这些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练习求未知数,指名板演。(两题)

  师讲解:这是我们学过的求未知数x,当x=?时这个方程两边才相等,所以我们把x=?就叫做是这个方程的解。提问:另一道方程的解是多少?

  刚才我们求这个方程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因此,我们在解方程时写个“解”字。师补充写解。

  其实我们以前求未知数x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解方程。

  2.选出方程的解,并画上横线。

  x+8=30 (x=38 x=22)

  x=5是方程(   )的解。15x=3 6x=30

  12-x=8 (x=4 x=20)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方程的解的?

  3.检验

  师: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代进去的方法算一算,如果它的等式结果和右边相等,说明是正确的,这种就是方程的检验方法。

  请大家把书翻到80页,看一下方程的检验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的格式,自己任意挑选一题进行检验。

  五、巩固练习

  做个游戏,好吗?

  1.分组出五题判断题,写出式子,可以是方程,也可以不是方程的,考考其他组,看看哪个组编的题最好。

  2.求出最好这组中的两道方程中的解,并检验。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2

  下面以四年级数学《简易方程》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写作内容及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简易方程》说课稿,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第三步设计为:

  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3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要先写“解”)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4、解方程的原理:

  (1)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5、方程的检验过程:

  检验:方程左边 =……                       

  =方程右边

  所以, x=…是方程的解。

  6、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7、和倍或差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设一倍的量为x,另一个量根据倍数关系表示为几x。再根据两个量的和或差列出方程。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4

  时     间: 10月28日

  地     点:五年级办公室

  主  备 人:张

  记     录:张

  参加人员:五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主    题:第四单元《简易方程》集体备课

  过    程:

  张: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使学生有一次接触初步的袋鼠思想,这既是对所学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其中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重点也是难点。

  研   讨:

  李洪霞: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在此之前,学生解题一般用算术式,通常称之为算术法,本单元,首先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大的转变。用算术法解逆向思维的题目,难度较大,而方程法则是把未知数和已知数相同对待,让未知数也参与运算,将逆向思维转为顺向思维,大大降低了思想难度。因此,初学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数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

  周主强:抓列方程解题的关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找等量关系的专项练习,为列方程解题扫清障碍。

  总    结:

  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并能及时对错误的结果进行订正。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 例3. 练习十三 第7—12题。

  教学目标:

  1.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 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① 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三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

  ② 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

  ③ 4.5x + x = ( ) 5.8x – x = ( )

  运用了扫盲运算定律?

  2. 口答:

  根据下面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地球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学生:① 海洋面积约为多少亿平方千米?

  ② 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

  ③ 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让学生把第③个问题算出答案。

  1.5 + 1.5 × 2.4 = 5.1 (亿平方千米)

  或 1.5 ×(1 + 2.4)= 5.1 (亿平方千米)

  3. 教学例3

  ① 引入新课(出示例3的条件)

  ② 比较例3和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回答:数量关系相同,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 + 海洋面积 =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 × 2.4

  ③讨论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a 怎样设未知数? b 怎样列方程?(学生讨论教师训视)

  ④ 交流各种解法引导学生便于思考:列方程两方面进行考虑

  ⑤重点讨论下面解法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 + 2.4x = 5.1 (这一步应用了什么条件)

  (1 + 2.4)x = 5.1(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1 – 1.5 = 3.6(亿平方千米)(利用了和的关系)

  2.4x = 1.5 × 2.4 = 3.6 (利用了倍数关系)

  ⑥ 另一种方程怎么列(学生分组讨论)(过程略)

  ⑦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除带入原方程解以外,还可以检验和是否等于5.1

  巩固练习

  1、 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 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以上两题只列方程不解

  3、 练习13 (4、6、7题 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作业: 练习十三(8 ——12题)

  课后记: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6

  开学两周了,经过开学后的适应,教学工作已经逐步进入了正常轨道。其实说是适应,只是我的适应,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开学综合征",开学近两周他们都表现得很棒!本来刚开学,担心孩子们收不回心来,一直布置很少的一点家庭作业,甚至有时候只是布置预习而已。当然,这样做也许也确实让孩子们能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开学倦怠或反感情绪。

  在知识方面,原来担心孩子们对方程会有不适应或抵制情绪,结果孩子们都表现不错。方程解法的繁琐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厌倦,因为虽说解方程书写步骤较多,但规律明显,顺向思维不需要过多的思维过程,抓住关键词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主要的问题是形如12-X=5或56÷X=14这样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很别扭,而用传统的方法又怕孩子混淆。其实这个问题教材在设计时早有考虑,原则上这种类型的方程不做要求,因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题目。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自己会列出这样的方程,只好临时先提醒孩子尽量避免列出X在减数或除数位置上的方程。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刻意回避这种问题,而是考虑到孩子们对现在的方法还不够熟练,不宜教给他们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解法,这个问题且等孩子们熟练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再说吧!反正教材是不要求做这种题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时,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选择。最近一直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所以孩子们想当然地每道题都列方程解答。教材上虽然有一道题目是指导孩子体验理解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区别,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顺向思维列式的就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捷,用逆向思维考虑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比较简捷。可能是由于初学,或者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比较困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孩子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慢慢来,不要急。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7

  一  教学内容

  1.用字母表示数

  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  本单元的作用

  1.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

  具体的物(3个苹果)----数(3)----字母(用字母a表示3)

  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常量)--用一个符号表示可变的、抽象的数(变量)

  2.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运算定律、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

  (1)算术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a.逆向思考;b.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

  (2)代数方法是数学的一般方法,在这里学习方程,可先行渗透代数方法。

  课标对这方面内容的规定和说明: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四  和义务教材对比,有以下不同:

  1. 解方程的方法。

  九义教材: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改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思路更统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归结为“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同一个数(除法时此数不能为0)”。

  从已有的实验来看,方程解法的这种改变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在培训过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可这种改变。

  2. 方程的类型

  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验教材删去了a-x=b 、a÷x=b的方程基本类型(不是不能解,是解答过程比较麻烦,如果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一是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列出其同解方程,如x+b=a、bx=a)。

  增加了a(x±b)=c的类型。

  3. 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九义教材:先独立学习解方程,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难点分散。

  实验教材: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程是根据现实素材而列出来的,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稍复杂的方程”部分,两者完全融合。

  具体内容

  标题

  例题安排

  第

  1

  节

  用字母表示数

  例1

  用字母表示数

  例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第

  2

  节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等式基本性质一

  等式基本性质二

  解 方 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解形如x±a=b的方程

  例2

  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

  例3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方程ax±b=c及其应用

  (一)用字母表示数

  【例1】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

  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巩固用符号、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数,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从符号表示逐渐过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

  【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 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优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规律,二是叙述方便。在这儿,字母不止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是表示一般的数。

  2. 两字母相乘的表示法。

  3. 教材上只给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法,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定律。

  【“你知道吗?”】介绍单位名称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面积单位可放在例3平方的表示法以后再教学。

  【例3】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1. 两个过程:用公式表示面积、周长公式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具体到抽象),而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具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则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这儿要多加训练,后面解方程的验算就是一个代入求值的过程。

  2. 平方的表示,数与字母相乘的表示。

  【例4】代数式

  1用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也可以表示爸爸与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法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

  3. 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

  4. 代入求值。

  【练习十】

  出现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第6、7题的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单价人、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二)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1. 通过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活动引出方程概念,与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

  2. 前面已经有了列代数式的基础,因此天平左边的代数式学生比较容易列出来。

  3. 通过两边物体轻重的直观比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

  4. 根据方程的概念自己写一些方程,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可。

  5. 天平原理(等式性质)

  (1)利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两条原理(在方程中相当于作同解变换):

  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其中第二、四个图蕴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边只留下一种物体,在解方程时,最终目标是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

  解方程

  6.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给出现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

  (2)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后面要学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

  7. 解基本的方程

  【例1】x+a=b

  1. 情境相对简单,利用直观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点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

  2. 天平原理的直观演示与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对应。

  (1)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减3”这一问题,目的是使方程一边只剩下未知数。

  (2)验算。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

  【例2】ax=b

  1. 具体过程同例1。“除以几”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图自行探索。

  2. x-a=b、x÷a=b这两种类型的解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不出专门例题,在“做一做”中出现。

  3. 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骤也要求学生自行总结。

  【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

  1. 结合现实情境。

  2. 先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

  3. 由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4.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

  1. 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如把“半小时”写成“30分”,把“1.8千克”化成“1800克”。

  2. 渗透环保教育。

  【练习十一】

  第8~11题结合生活实际,取材面宽。

  (三)稍复杂的方程

  【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1. 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

  2. 结合平时司空见惯的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

  3. 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

  4. 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练习十二】

  1. 素材比较丰富,渗透许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如动物的奔跑速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天安门广场面积、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等。

  【例2】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1. 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2. 两个方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2x+2.8×2=10.4到(2.8+x)×2=10.4实际是运用了初中的“合并同类项”,而从后者到前者实际是“去括号”的过程。

  3. 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

  4. 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0.4和2.8+x=5.2的组合。

  5. 教学时,可改变条件,先从2x+2.8×3=13.2引入,再把3千克梨改成2千克梨,再在此基础上列出第二个方程。

  【例3】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1. 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

  2. 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

  3. 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4.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5. 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练习十三】:可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第6题,如果设第一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x+1)=97,如果设第二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1)+x=97。第8题,利用不同的已知信息可列出不同的方程,如利用“我比你大24岁”,则方程为3x-x=24,如利用“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的3倍”,则方程为x+24=3x。

  四  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4. 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