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锥的认识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锥.

  教学活动2  动手实践  探索特征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锥,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特点.

  (2)用笔画一画圆锥,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底面1个 ( 圆)

  侧面1个 ( 曲面)

  4.学习圆锥的高.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顶点1个 高1条)

  (4)师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测量圆锥的高.使学生明确:圆锥顶点至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教学活动3 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活动4 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布置:

  用硬纸做一个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七、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底面1个 ( 圆)

  侧面1个 ( 曲面)

  顶点:1个

  顶点至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只有1条

  概述《圆锥的认识》这部分选自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锥的特征。

  2.知道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共55人,其中直升生50人,插班生5人,本人已跟班4年,和学生配合教为默契。因此本节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本节课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主要是通过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圆锥体的特征。

  2、采用合作教学法在体积推导这个环节中,变知识的直接接受为科学的自主探究,变教师的直观演示为学生亲手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

  3、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地出现有层次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实验(演示)教具、学具:每生准备三角形小旗1面 、长方形小旗1面、小剪刀1把、胶水1支。

  2、教学支持资源:多媒体课件、圆锥体

  3、网络资源  :圆锥形物体图片

  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总的效果来说还比较满意,准备得比较扎实,备课时间充分,课堂流程也比较熟练,学生准备充足,教学目标达成率较高。由此,让我认识到,要讲好一节课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充分得吃透教材,备教材,备学生,达到烂熟于心,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帮助和总结

  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及新课标导向,要求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教授完原有知识内容,学生减负的同时,给了教师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回顾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比较满意,准备得比较扎实,备课时间充分,课堂流程也比较熟练,学生准备充足,教学目标达成率较高。由此,让我认识到,要讲好一节课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充分得吃透教材,备教材,备学生,达到烂熟于心,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心的三维目标,让学生能够 在我的引导 下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能够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化,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存在物体的特征上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根据生活中上些近似于圆锥形状物体的辨别,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但是我在驾驭和处理教材能力上还有些欠缺,课堂中各环节上时间的分配不科学,以致最后练习时间比较仓促,没有达到最优时间配置。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3-24页内容,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圆柱与圆锥的比较,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测量圆锥的高,

  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难点】:会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圆柱有什么特征?

  2、说出下面立体图形的名称。

  3、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哪些知识?

  二、关键点拨

  1、圆锥的特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2、圆锥大小的研究

  (1)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

  ②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一个高、一个低,你又发现了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高有关)

  3、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不同意见?

  (2)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5)画高,标上字母h。

  4、圆锥高的测量

  (1)如果圆锥的高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你们小组测出来是多少?你们呢?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你们是怎么测的?来,上台演示一下。大家是这样测的吗?

  (3)师问: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

  (4)为什么垫板要放平,尺子要竖直?(其实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把看不见的高平移到圆锥外面来测了。教师作图示范。)

  (5)学生再测红色圆锥体的高。有没不同意见?

  5、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应该是什么形状呢?

  (2)验证:究竟谁说得对?让学生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验证。强调圆锥体的侧面展开是扇形。教师把图贴在黑板上。

  6、想象,对圆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出示直角三角板:把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紧贴桌上,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8厘米和6厘米。(1)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多少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以短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教学反思和体会: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课例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命题网络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

  本课例从“你知道数学是专门研究什么内容的吗?”“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3、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荷兰着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般的人,包括学生,他们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

  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信息,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第二课时          本册总课时:16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实践应用,深化知识

  应用一  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如:一个圆锥形铁锤的底面积是24厘米,高是10厘米,这个铁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     直接利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解答     1/32410=80立方厘米 

  应用二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如: 计算右图的体积

  分析     先根据公式s=π r²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1/3sh进行计算。

  解    ①、3.143²=28.26平方分米 

  ②、1/328.268=75.36立方分米 

  应用二 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出示课本的例题

  解:(1)、沙锥底面积:3.14(4÷2)²12.56

  (2)、沙锥体积:1/312.561.2=5.024立方米 

  二、课堂练习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23—24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高的测量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具准备:圆柱体、圆锥体;垫板;直尺、大三角板;直角三角形卡片,一面画有鸟,一面画有笼子的长方形卡片,筷子;圆柱形铅笔,削笔器。

  学具准备:圆锥体模型、垫板﹑直尺;萝卜或橡皮泥做的圆锥;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猜想新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身体长的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生答:铅笔)

  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铅笔的形状是我们学过的哪种几何形体?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柱的有关知识?

  师将这支铅笔放入削笔器中旋转后拿出,问:这支铅笔还是圆柱体吗?如果从他们的分界处横截断开,被削过的部分是什么形状?(生:圆锥体)。我们所学的圆锥体都是直圆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研究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圆锥形状的认识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

  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画面(教材23页图)你在画面中发现了什么?请用铅笔沿着实物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看来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引导观察特征

  1﹑请同学们拿出你收集的圆锥体,看一看﹑摸一摸﹑观察圆锥的面有什么特征?把你观察到的结果写在学习卡上。(生汇报,教师板书)

  2﹑圆锥的侧面展开

  通过你们的观察,认识了圆锥各部分名称,发现了圆锥面的特征,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锥?制作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老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发现。(生利用书后附页2的材料制作圆锥)

  把你们做好的圆锥举起来给老师看看,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生汇报,师板书: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3﹑圆锥的形成

  师:你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收获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吗?这是一个长方形,一面画上了一只鸟,一面画上了一个鸟笼,你有什么办法让鸟儿飞进鸟笼?(生答:以长方形卡片的长边为轴转动,生操作)。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转出一个圆锥体吗?(生选择直角三角形卡片,以直角边为轴转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不难发现:圆锥和圆柱都是旋转体。

  4﹑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老师这有两幅圆锥体实物图(课件展示),圆锥的几何图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看(课件演示),画图时看不见的部分应怎样画?这就是圆锥的几何图。

  5﹑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无数条高。请看我手中的圆锥体(用萝卜削成的圆锥),你能看见﹑摸到它的高吗?怎样才能看到它的高呢?(生回答:切开)

  师演示:将圆锥横切,切出两个圆面,问:“看到圆锥的高了吗?”(生回答:纵切),师引导学生说出必须沿着底面直径垂直切开。

  师演示:将圆锥沿着底面直径垂直切开。问:“切出了两个什么形的面?”(生答:三角形),现在你能找到它的高了吗?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圆锥的高?这样的高有几条呢?(师板书:只有一条高)为什么只有一条高呢?(引导学生说出圆锥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圆心,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现在把你的发现记在学习卡上。

  b﹑画高

  请同学们画出圆锥的高。

  c﹑测量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切开来量取它的高,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边演示边汇报。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d﹑阅读文本

  他们说的对不对,请阅读教科书24页第二部分内容。

  师:这么小的圆锥我们可以测出它的高,换一个大一点的圆锥,比如圆锥形沙堆﹑煤堆﹑稻草堆,你有什么好方法测量他们的高呢?

  小结:真是实践出真知。是啊 ,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如果一个方法解决不好,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法,也许你会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6﹑圆柱和圆锥的区别

  观察学习卡,同桌交流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实践联系,巩固提高

  1﹑对错我来判

  (1)因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所以圆锥的高也有无数条( )

  (2)圆锥的底面是个椭圆( )

  (3)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展开后是个半圆形( )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 )

  2﹑图形我会辨

  (1)下面各图哪些是圆锥体

  (2 )下面各图中圆锥的高画得正确吗?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你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了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请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底面是个圆

  两个面

  侧面是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圆锥    一个顶点

  一条高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一、“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的特征?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地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这个物体叫圆锥。(板书: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形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小结: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2、了解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拿出圆锥学具,同桌互相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

  (2)了解圆锥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小结: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华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形,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圆锥。

  (4)认识圆锥的高。

  教师: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的距离,那么,圆锥的高在哪里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圆锥有多少条高呢?为什么?

  (5)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螚直接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互相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测量方法?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粮堆或沙堆,又该怎样测量它的高呢?

  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展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以同桌为单位,利用教材的图示动手制作圆锥或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物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精巧。

  2、对比提升。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

  2、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各部分的名城、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23-24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知识点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

  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圆锥体的镜头。同学们举手抢答出圆锥体物体。

  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认识近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结论:

  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学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

  (一)圆锥的认识 

  1.演示动画“圆锥的形成”

  (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

  (2)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分别闪烁底面半径和高。

  2.教师提问:

  (1)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

  3.学习圆锥体。

  提问:

  (1)圆锥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4.教师小结:

  (1)(演示动画“圆锥体的认识”)

  (2)测量圆锥的高。

  ①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②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教学圆锥体的特征:

  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学生回答圆柱特征。

  学生观察、触摸圆锥体模型,感受圆锥体有几个面。学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学生讨论并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总结方法:用大小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三、巩固反馈

  1.请你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2.请你说出圆锥的特征.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圆锥各部分名称.

  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圆锥体的特征

  学生总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圆   锥   的   认   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圆锥的特征;2、做圆锥。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学习内容:课本第23、24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具、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学习观察圆锥的高,突破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3、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三、利用课程资源: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思考

  一、激趣导入,明确定标。

  1、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把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

  2、揭示课题,板书:圆锥的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二、自学互动,探究新知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习方式:自学,动手操作,小组讨论。

  学习任务:

  活动一:初步感知圆锥体。

  (电脑出示多媒体课件:圆锥形实物图)

  学习方式:观察、小组讨论

  学习任务:

  (1)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2)圆锥体的透视图。(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小结:看来圆锥体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活动二:认识圆锥的特征。

  学习方式:自学,动手操作,小组讨论

  学习任务:

  (一)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1)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同桌互相指认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

  (二)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2)动手实验,剪一剪,展开。

  (3)课件动态演示圆锥侧面展开过程,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三)画圆锥的平面图。

  (1)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2)师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o、底面半径r。

  活动三:认识圆锥高

  学习方式:自学,动手操作,小组讨论。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圆锥的高在哪里呢?(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2、想一想:圆锥有多少条高呢?为什么?

  3、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①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②  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③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同座位互相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如果是圆锥形的粮堆或沙堆,又该怎样测量它的高呢?)

  5、旋转活动: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硬纸,快速转动它,看一看想象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表述)

  三、巩固测评,实践运用,

  1、填空。

  2、谁的手最巧。

  以同桌为单位,利用课本第123页的图示动手制作圆锥体或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物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精巧。(多媒体课件演示)

  3、对比提升。

  师: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今天,你学到的什么知识?整理本节课并说出是你是怎样学到的?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本册总课时:1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图片: 

  2、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看到过哪类似这些物体的形状后,自由发挥。如:

  2、认识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看一看、摸一摸,观察 

  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学们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2)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4、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四、动手操做

  五、课堂练习

  1、

  2.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

  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

  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

  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

  5、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演示。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

  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 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1、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和模型。

  2、多媒体演示课件。

  学具准备:自己带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

  2、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认识它们吗?你眼睛看到 的是不是一定正确呢?

  3、电脑演示,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平面图形变成了立体图形了呢?是无眠眼睛出错了吗?

  4、认识这些图形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无眠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1)你有办法将一个圆柱变成一个圆锥吗?

  (2)下面我们还是小组来研究圆锥的特点。

  (3)你能找到圆柱的高吗?怎样测量?有几条?为什么?

  (4)滚一滚圆锥,你 有什么发现?

  (5)你能比较完整的说一下圆锥的特征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9页练一练。

  2、分别出示钢管、压路机和玻璃台面(电脑出示),找出它的底面和高。

  3、练习十五第2题。

  4、转一转。电脑演示,小旗旋转一周所成的形状。并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圆锥有什么关系。

  四、作业

  课本20页练习五4.

  五、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六、全课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这部份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2.教材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教材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前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在教学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策略及教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主动的教学情境中,集体讨论归纳出圆锥的特征。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首先和同学们玩个游戏: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把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高速旋转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

  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板书课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九的第2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有步骤地建立图形与相应实物、模型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参与圆锥概念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在实践与操作中感悟圆锥的特征。从而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促进迁移,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细化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突出在立体几何知识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根据几何学的发展史,课标教材的编排顺序,以及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使我感到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远比平面几何的学习要困难许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会正确进行下面(如图)两两之间的六种转化。即文字表述与立体实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立体实物与平面示意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平面示意图与文字表述之间的相互转化。

  其中以不会正确进行立体实物与平面示意图之间的相互转化由为突出。

  我认为在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细化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

  通过案例研究,我认为不同的学生对于“半抽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此有必要将“半抽象”做进一步的解释:

  ( 1 )能够看懂或识别学过的立体实物的平面示意图;

  ( 2 )能够根据立体实物的名称或文字的描述,展示出相应的平面示意图。

  平面示意图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学生来说,不是一看就会的,需要安排教学时间,选择教学的时机,使平面示意图起到帮助由具体到抽象的过度。

  在《圆锥的认识》这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示范画圆锥的平面示意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圆锥、从圆锥实物上剥下侧面、为一个圆锥侧面配底面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关注圆锥实物、平面示意图与文字表述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思维的外化,帮助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渐提升。

  (二)设计不同层面的各种活动,突出学生从感悟体验逐步到建立表象的过程。

  体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经历,体验学习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体验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去做、用身体体验、用心灵感悟。针对立体几何课堂教学,体验视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动手操作,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主动地感悟体验,多角度建立圆锥的表象。

  在《圆锥的认识》这节课上,我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实物、欣赏图片、触摸圆锥学具、在实物上指出圆锥的高、在示意图上标出圆锥的高、用语言描述圆锥的高以及用不同的扇形围圆锥侧面比较高等环节上,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逐步深化对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数学 12 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教材中安排的最后一个立体图形,教学要求是认识圆锥,会计算圆锥的体积。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是将圆锥的认识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安排在一课时完成,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为什么不能在一节课只安排认识圆锥,借助圆锥这一载体,通过对圆锥特征更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过渡,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呢?因此,我选择了后者。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圆锥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五年级时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六年级学习的圆和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外形是圆锥形状的,但这个看似司空见惯的几何形体,学生对它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呢?为了能够掌握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我对 80 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96.3% 的学生对圆锥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能从众多外形不同的具体实物中,挑选出外形是圆锥的实物,53.8% 的学生能列举出像跳棋、冰淇淋、漏斗等外形是圆锥的实物,但 86.2% 的学生对于圆锥的侧面知之甚少,从问卷中还可以确定,学生对于圆锥与棱锥、圆锥与圆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有 20% 的学生认为把圆锥画在纸上就是画一个三角形。除了问卷调查,我还先后与 12 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明显地感到学生不了解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不确认圆锥是否有高,参与访谈的学生中有 66.7% 的学生认为圆锥的母线就是圆锥的高。

  (三)前测后的启示

  根据前测结果及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能使教师采用更行使有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对于学生分不清圆锥与与棱锥、圆锥与圆台,不了解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对圆锥高的错误认识等信息,我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圆锥特征的认识上,并试图预设认识高的教学环节,以动手操作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圆锥的母线不是圆锥的高,从而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另外针对有些学生认为把圆锥画在纸上就是画一个三角形的错误看法,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看不懂示意图,不会在头脑中想象立体图形的样子,于是我就将增加立体实物与平面示意图之间的转化,即加强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然,由前测中显现的数据,不难看出不同学生对于圆锥认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而生成的感悟也不尽相同,所以我打算在本节课中采取分层式教学,以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1. 教学方式:本节课以体验探究法为主,辅以讲解法、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看实物、看图片、摸学具、剪教具、围圆锥侧面等活动,都是在帮助学生体验圆锥的特征。学习圆锥各部分名称及认识圆锥高的环节是以迁移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

  2. 教学手段:观察实物、触摸学具、动手制作、对照比较

  3. 技术准备:图片欣赏、动画演示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与圆锥在特征方面的异同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经历圆锥特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与态度:在猜测、游戏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4.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

  5. 教学难点:体会圆锥的母线不是圆锥的高。

  四、教学过程 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生活引入

  突出需求

  展示圆锥形状的实物

  观看圆锥形状物体

  的图片

  二、探究交流学习特征

  自主探索,了解圆锥的各部分

  示范画圆锥的透视图

  教师引领,从不同角度观察

  巧妙迁移,自学圆锥的高

  出示实物,哪些物体上有圆锥?

  高脚酒杯(圆锥)、盒装饼干(三棱柱)、儿童饮品(四面体)、标志物(圆锥)、盒装方便面(圆台)、瓶装醋(四棱锥)、漏斗(圆锥)。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是圆锥形状的?

  (准备好:圆锥形跳棋和圆锥形可爱多,配合学生发言,出示实物)

  拿出学具,根据你以往学习的经验,试着说说圆锥都有哪些部分?

  看一看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摸一摸圆锥的侧面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盒装方便面(圆台)、瓶装醋(棱锥)的外形为什么不是圆锥?

  首先画出底面(用椭圆表示),

  标出底面圆心,

  其次在过圆心的垂线上画出顶点,

  最后将顶点与底面连接。

  这里有一个跳棋的棋子,从哪个角度观察,能得到下面的图①、图②、图③?

  出示等高的一个圆柱与几个圆锥,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先想一想什么叫圆柱的高?再议一议什么叫圆锥的高?

  在黑板上画出圆锥的高。说一说圆锥有几条高,为什么?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从生活引入。

  丰富学生观察素材的种类和角度。

  配合学生举例进行课件演示,并补充一些不能展示实物的圆锥形物体图片,适当开阔学生的眼界。

  学生小结圆锥特征后,再利用特征进行二次判断。

  教会学生看圆锥的示意图,并渗透顶点与底面的位置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同时展示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枚棋子的 3 种情况,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的完整。

  从圆柱的高迁移圆锥的高,学生探究自然,难度较小。先指出高,后说明什么是高,再画出黑板上的高,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学生操作量高的过程后,课件演示测量的一般方法,既是对学生操作的一个小结,同时生动的给出了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填一填比较圆柱与圆锥的异同

  找一找

  选出相应的

  底面与侧面

  猜一猜谁旋转以后可能形成圆锥

  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猜一猜、试一试、剪一剪。

  圆锥

  圆柱

  底面个数

  高的条数

  侧面形状

  出示一个扇形和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形,观察扇形可能与哪一个圆正好组成一个圆锥?

  猜一猜,看一看。哪个平面图形旋转以后(如图),将得到圆锥?

  将圆锥横截或纵切成两部分,切开后的截面会是什么形状?

  用填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简单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在游戏中,渗透圆锥各部分的关系,明确比较的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

  利用课件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假想, 避免了语言描 述的 繁杂,最直观的表现出圆锥的产生过程。

  由平面图形经旋转后得到立体图形,是小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在此配合课件演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

  四、拓展认识,适度延伸

  围一围,感悟的圆锥的母线不是高

  出示同一个圆中的 3 个大小不同的扇形,用这 3 个扇形围圆锥的侧面, 3 个圆锥的高会一样吗?

  通过围一围圆锥的侧面,让学生初步体验,半径相同圆心角不同的扇形,围出的圆锥,高不相同。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学生评价部分:

  1.知识与能力评价(问卷)

  ( 1 )填空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的外形是圆锥形的;圆锥的底面是 _________ 形,侧面是 _________ 形;圆柱有 _________ 条高,圆锥有 _________ 条高。

  ( 2 )选择

  将一个圆锥,沿着平行底面的方向切截,截面是 _________ ;

  三角形 圆形 长方形

  用一个 _________ 三角形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锥。

  直角 锐角 钝角

  2.过程与方法评价(问卷)

  用纸做一个圆锥;

  用橡皮泥做一个圆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访谈)

  ( 1 )你喜欢这节数学课吗?喜欢哪个环节?

  ( 2 )你认为自己学得如何?有哪些收获?

  ( 3 )你还有哪些建议?

  教师自评部分:

  1.学生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并愉快地解决问题 ?

  2.是否捕捉巧用了教学资源 ?  

  3.是否关注了学困生的发展,并给予学生适时、导向性评价?

  评价量规

  学生评价(问卷)部分:

  1.优: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2.优:学生能够用纸围出圆锥的侧面,并封好底面。学生能够用橡皮泥捏出圆锥的形状。

  3.优: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遇到困难能听取他人意见或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评价部分:

  1. 优: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并愉快地完成任务,喜欢这节数课。

  2. 优: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巧妙利用学生的现场生成,捕捉到良好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再思考、再创造。

  3. 优: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正确评价与引导。

  【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通过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圆锥的高,掌握圆柱与圆锥在特征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动眼、动手、动嘴、动脑经历分析对比、综合概括、探索研究,借助猜测、游戏等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鼓励质疑。在教学设计上力争环环相扣,由潜入深,在 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教学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指导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

  一、教学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重点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的机会与时间。在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时,我设计的以下几个层次,有效的帮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

  ( 1 )拿出学具,看一看、摸一摸;

  ( 2 )根据你以往学习圆柱的经验,试着说说圆锥都有哪些部分?

  ( 3 )看一看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摸一摸圆锥的侧面有什么特点?

  ( 4 )利用你发现的圆锥的特征,说一说盒装方便面(圆台)、瓶装醋(棱锥)的外形为什么不是圆锥?

  二、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教学圆锥高的环节上,我通过提供“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巧妙的点拨了“遇到不会的,想会的”数学思想,具体设计如下:

  ( 1 )出示等高的一个圆柱与几个圆锥(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均不同),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 2 )分别指出圆柱与圆锥的高;

  ( 3 )先想一想什么叫圆柱的高?再议一议什么叫圆锥的高?

  ( 4 )在黑板上画出圆锥的高。说一说圆锥有几条高,为什么?

  ( 5 )你有办法测量圆锥的高吗?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不仅认识了圆锥的高,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一种易于运用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分层拓展,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更好的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学生了解圆锥侧面展开是扇形后,我针对圆锥的高与母线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了猜一猜的数学游戏,先出示同一个圆中的 3 个大小不同的扇形,再分别用这 3 个扇形围圆锥的侧面,猜一猜围成的 3 个圆锥的高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一个会高一些?在此进行分层教学,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针对空间观念强的学生:建议他们先想一想围成以后的样子,结合课件选择结论,然后用围一围进行验证;

  针对空间观念一般的学生:建议他们可以先选择 3 个扇形当中的 1 个围一围,能想出其他 2 个围成的样子,就不必把 3 个都围出来;

  针对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小组合作,把 3 个圆锥都围出来,然后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四、教学中的遗憾

  本节课在处理圆锥的切截环节上,不够放手,自始至终引领着学生先想后看,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机会。

  我的新设计是:

  ( 1 )抛出问题,将圆锥横截或纵切成两部分,切开后的截面会是什么形状?

  平行底面方向

  垂直底面方向

  ( 2 )等待思考,给学生想象的时间;

  ( 3 )指导实验,对于空间观念强的学生,他们能想象出切截以后,截面的样子,但需要验证,对于空间观念弱的学生,他们不能想象出切截以后,截面的样子,需要操作,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实验。“同学们,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呢?”启发学生用切窝头等办法进行实验验证。

  ( 4 )用实物揭示切截的结果。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模型,展开后观察,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4)、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根据学生的测量情况,师生总结: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放置;

  <2>阅读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5)转动直角三角形形成圆锥:

  <1>根据你制作的模型,与教师演示的一样快速转动,转动起来是一个圆锥。

  <2>转动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课堂练习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6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