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米的认识

米的认识

挑衅炫耀 点赞 分享
米的认识

微信扫码分享

米的认识(精选12篇)

米的认识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板书:)猜一猜,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 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 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 8  )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 6  )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  1  )米

  跳绳长大约是( 2  )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米的认识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1   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          作业 :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米的认识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 (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 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最佳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米的认识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米的认识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一8页.

  教学目的:

  1.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了解汽车一小时要跑很远,公路上里程牌标志有多远和汽车时速限制标志,走一走学校田径场的跑道一圈长有多长,学校跑道跑两圈半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口答)

  ①做一做: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双人书桌的长度是120( ).

  2,旗杆的高度是300( ).

  3,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②填空:

  2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300厘米=( )米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它在们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应用

  1,认识千米的实践活动的安排

  汽车一小时要跑很远

  公路上里程牌标志

  汽车时速限制标志

  2,认识1千米有多长.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4,(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50米,沿操场(一圈25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学校田径场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沿着跑道走4圈就是( 1000 )米.也就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 (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4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12分钟).

  板书:走12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南门口你们一定很熟悉吧,从南门口到侯家塘新一佳约1千米.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南门口到侯家塘新一佳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评: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它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③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 还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 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样表示

  三,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在马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练习:8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练一练

  1,冰箱的高度是140 ( ).

  a 厘米 b 米 c 千米

  2,世界上最大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将使慈溪到上海的路程缩短

  200( ).

  a 厘米 b 米 c 千米

  3,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街头到天台距离27( );

  数学课本厚7( );

  学校跑道长250( );

  成人3小时行15( ).

  4,填空:6000米=( )千米

  9000米=( )千米

  2750千米=( )千米( )米

  5830千米=( )千米( )米

  7308千米=( )千米( )米

  5,

  说说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2.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图略)

  七,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 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 (1米有2步)

米的认识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倾听能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一定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准备:一人一张光盘,一把直尺。同桌一份活动物品(2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2张识字卡片,一块磁铁,一颗象棋子),一张记录表。

  教学预设:

  一、引入

  1、估计老师有多高?说说怎么想的?

  2、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我们在测量哪些物体的时候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测量书本的宽度,是多少厘米?

  4、看来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要想比较准确地知道数学书的宽度,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齐读。)

  ( 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引导孩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趣而自然。并通过孩子们自己测量发现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体验到需要一个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由此明确了学习毫米的必要性,简单而深刻。)

  二、展开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大家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哪到哪是1毫米长呢?

  2、电脑演示放大的直尺,认识1毫米的长度。

  3、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拿起铅笔用笔尖点着数一数。(板书:1厘米=10毫米)2厘米呢?5厘米呢?10厘米呢?

  4、画出1毫米的长度。对1毫米长的线段你有什么感受?

  不用尺子画1毫米,同桌检验,并马上修正。

  5、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让孩子们先尝试着自己在尺上找一找1毫米,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通过找一找,点一点,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感受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

  1、测量光盘的厚度,看看够不够1毫米?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光盘,慢慢地把光盘抽出来,两个手指之间的这条小缝的高度大约就是1毫米。看着这条小缝,看着这个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毫米概念的基础上,让每个孩子们通过光盘用手来感受1毫米的厚度是直观而有效的。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进一步强化了1毫米的概念。)

  2、如果老师要大家比划出2毫米的厚度,你们打算怎么做?4毫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把2张光盘叠加就是2毫米的结论,初步感受了单位累加的数学思想,同时也让孩子们对几毫米的长度有了初步的体验。)

  3、小小估测员:

  a、请大家估计一下,你们觉得那样物品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你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后,给予学生充分比较的材料,让他们从中找出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物体。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可以借助光盘的厚度进行比较,使他们感受到估计时需要先建立一个估的标准,同时感受比较、用已知来探求未知的重要数学方法和思想。)

  b、借助光盘我们认为1分硬币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那么其它物品的厚度分别是几毫米呢?你们也能估计一下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交流估计结果和估计方法,一人交流其余学生做评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估计策略的应用和创造。在操作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教师的组织有序让孩子们的操作交流真实而有效,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c、到底估得准不准确呢?我们一起用尺来验证一下,并做好记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交流测量结果。

  若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物体,测量的结果会不一致呢?

  总结得出:在测量中,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尤其是测量比较小的物体,测量时不可避免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误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测量以毫米为单位的物体时测量结果都会加上“大约”两个字。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在测量小的物体长度时要更加地仔细和认真,尽量的减少误差。(板书:误差   大约)

  (设计意图:估计以后再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应用

  电脑出示:

  (1)活动铅笔芯的图片 、规格和长度。(认识毫米的国际单位符号。)

  (2)眼镜的图片、尺寸大小。

  (3)皮鞋的图片、尺码。

  (4) 广州特大暴雨相关内容。

  课后学习: 究竟什么是降雨量,为什么降雨量要用毫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毫米在生活中并不为人们所关注,在课末安排毫米的应用事例进一步让孩子体验毫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米的认识 篇7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 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 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米的认识 篇8

  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例4、例5,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中的第1—3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设计意图

  千米的认识一课,看起来似乎内容不多,但要真正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选择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米的认识 篇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阳 瑞安

  50千米 38千米

  乐清 灵昆

  45千米 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 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 (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选】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20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 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学校周边的地图:从学校向右走,从校门口—麻行僧街—大榕树—百里东路—市二医大约1千米.从学校向左走,从校门口—一百超市——江心码头—江滨西路—郭公山—勤奋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录象).

  千米和米的换算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

  师: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6000米,能把它们成用千米作单位的吗

  板书:50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习:

  1,9000米=( )千米 800米+2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3千米—1000米=( 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课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四 ,总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 (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00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 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课件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执教:温州市鹿城区百里路小学王逸娴老师

  设计:温州市鹿城区百里路小学王逸娴老师

  指导:温州市鹿城区教师进修与科研中心曾秀真老师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约6000千米.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中国最深的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

  南京长江大桥约长6000米

  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温州市鹿城区"学习主题

  构建"观摩课教案

米的认识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测量游戏:

  师说: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

  师问: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

  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

  师问: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独立探索

  1.认识毫米。

  (1)师问: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师问: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4)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提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练习质疑。

  ①教科书第66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②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7)测量验证:一枚1元硬币大约厚(     )。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 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67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七的第1题。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

  一个墨水瓶高约1(   ) 教室的门高约是2(   ) 宽约是以(   )

  3.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4.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六、课堂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 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 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米的认识 篇11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米的认识 篇12

  一、教学目标 :

  (一)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毫米、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单位进率。

  2、能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3、能选用适当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能估测出具体实物的长度。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辨别分析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利用表格式的题目渗透统计思想。

  (三)情感目标:

  本节课是通过多种活动,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品质,在合作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热爱求知,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方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1毫米、1分米的单位长度的实物,学生准备多种实物、直尺若干。

  四、学生分析:

  学生56人,大多数同学已经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表示出单位长度。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新知,并让新知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同学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及作用。

  六、教学过程 :

  (一)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文具盒、削笔刀、橡皮、铅笔等)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身高是多少吗?他们有多厚吗?现在请你为他们建立一个小档案。用直尺测量它们并且将记录写在本上。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呢?

  学生自由回答;

  生甲:文具盒长17厘米多一点。

  生乙:书的厚度是1厘米多一点。

  生丙:削笔刀的长度是5厘米少一点。

  师说:多一点,少一点,究竟是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毫米。

  揭示课题。

  评析: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二)探求新知

  1、 认识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的长度。

  生:(从1到2,从2到3,从7到8……)

  师:在1厘米长度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有许多小格。

  师:你们发现的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电脑演示每一个1毫米)

  师:请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四人一组:

  观察直尺发现1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得到1厘米=10毫米

  实践操作

  (1) 同桌为一组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到10毫米的不同长

  度,一个同学表示,另一个同学用直尺测量。并且举出相对应的物体。

  (2) 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析: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新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的直观形象,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分米

  实践活动: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让同学感受到用厘米测量时太麻烦了从而引出长度单位分米。

  电脑演示1分米的长度并且用手势表示出来。

  举例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实物。并寻找身体的哪一部分接近1分米。

  评析:教学新知要建立在学生以有的学习经验上,给学生自主钻研的时间,自学新知,是对学生的信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扶到放,正是同学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实践应用:

  1、 电脑出示:

  (1) 直尺测量曲别针图。

  (2) 直尺测量钉子图。(要求说出所对应的刻度)

  2、 在一个信封中装3个线绳,分别是1毫米、1厘米、1分米。让同学闭着眼睛摸出1个,并能说出其长度。

  3、 在没有直尺的情况下,如何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4、 教师说长度学生剪出相对应的长度:3分米、1厘米、5毫米、4分米。

  5、 让同学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任意测自己喜欢的物体,并做记录。

  评析;同学们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

  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的作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比如5毫米、7厘米、7分米、5毫米、4分米。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使人人学了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真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因此,在填适当的单位名称这个练习中全班基本没有填错的

  6、 请同学填出测量的结果

  你的手掌的宽度                  分米

  你的课桌的高度                  分米

  你的手指的厚度                                  毫米

  7、 估测:

  教师拿出软盘、童话书、橡皮、铅笔……让同学估测出大约的长度或厚度

  评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整节课中充分的让同学在实践中获取新知,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充分的提供了同学探索合作的空间,并且使同学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每天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估测的能力。

  板书设计 :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米 =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米的认识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