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微信扫码分享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通用9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沙漠中奇观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

  3.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带有的一定的文艺色彩

  4.积累有关沙漠的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作者是怎样解释“魔鬼的海”和“鸣沙”现象的

  2.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艺色彩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作思路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沙漠,人们的脑海里会闪现出不同的画面来,同学们的脑中会出现哪些与沙漠有关的画面:在一望无际的沙海里,一队骆驼迎着太阳由远方而来;狂风不息,飞沙走石,烈日炎炎,寸草不生的沙尘暴天气……你想了解这些沙漠奇观吗?你想探觅它们的缘由吗?让我们一起跟随竺可桢去体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竺可桢

  [设计意图]导语用相关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紧扣课文内容,容易产生共鸣。

  三、整体感知课文:生速读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进行字词练习。

  2.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板书: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现象

  明确:“魔鬼的海”是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映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的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鸣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而发声的。

  [设计意图]:从全文把握沙漠的奇怪现象及成因,内容浅显,无阅读障碍,可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信息。

  四、精读课文:

  1.通过朗读、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师:这些奇怪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板书)

  魔鬼的海:温差和光线的折射、反射

  鸣沙、温度、外力、摩擦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明确:

  可穿插以下问题:

  ①“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一样吗?

  ②“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能否省略?为什么?

  (不能,省略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关于“鸣沙”现明,在1961年还未达成共识。)

  ③通过说明得出什么结论?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 ,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④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距今已几十年了,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沙漠奇怪现象吗?

  生回答后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师:大家都知道有个月牙泉吧,她就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 自古说水火不相容,沙漠清泉难共存。但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沙漠之中,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受到风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不因干旱而枯竭。是否奇怪?

  XX年连云港中考试卷课外阅读选了张抗抗的《沙之聚》,里面有这样的描述“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这是否也很奇怪?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应立足于文本,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探究等活动弄清科学道理、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特别是月牙泉的奇特和张抗抗文章中蕴含的情趣,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把本来枯燥的理论说明得生动有感。

  2.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发现4.5两节先简述现象再说明道理的特点,并板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

  3.过渡语: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只写这两节就已把问题说清楚了,能否把前面的内容删去?

  生朗读、讨论、交流

  师明确:不能。法显、玄奘两个都是历史上知名人物,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万里跋涉走过各处;行文有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联系旧知:

  《奇妙的克隆》中孙悟空的拔一把猴毛变成猴子。

  《凡尔赛宫》中引用富盖建豪宅被判刑,路易十四用他的人马建宫殿。

  《蓝蓝的威尼斯》中介绍圣马克广场的来历时引用马可和《马可福音》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部分重在分析结构,师讲解应深入浅出。回顾以前学过课文中引用历史故事的写法,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融合贯通,既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又能引起学生共鸣。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及说明方法

  过渡语: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语文很有文艺色彩,即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

  (提示:从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修辞、用词上考虑)

  示例:

  1.修辞:设问  作用:为了让读者清楚说明的条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激发探求真相的欲望。

  2.用词:绘声绘色的词。如:“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六、深入感悟

  过渡语: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试谈沙漠与我们经济、生活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提示:

  沙漠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利用风力发电,变废为宝。

  沙漠植物: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准噶尔盆地的梭梭林、沙拐枣、仙人掌、骆驼刺等。

  沙漠宝藏:石油、食盐、碱、矿产。

  响沙湾旅游区:滑沙、骑骆驼探奇、跳伞、打靶、沙浴、划船、听鸣沙、住蒙古包、品尝美酒、聆听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由课文引申出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尝试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深入思考。

  结束语:沙漠虽给人类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效益,但它也是我们一大敌人,如:沙尘暴给人们健康带来威胁,沙漠还侵吞着我们的农田,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建设。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类服务。

  七、布置作业:

  1.必做:学案“知识巩固”部分

  2.选做:阅读本单元诵读欣赏蒲松龄的《山市》,用本节课学到的科学道理去解释这一奇怪现象。

  附: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2

  zfc730327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谢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

  “呜沙”。)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明确:(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可参见课后第二题。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乌,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③打比方。④作诠释。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⑥承上启下。)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某一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作者邮箱:

  [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教学。

  戳(chu )穿 海市蜃(sh n)楼 玄奘(z ng)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写法显和玄奘两个人物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感受。然后具体描述了他们文章中的可怕现象: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么悲惨!这些描述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发读者的兴趣。

  四、阅读第二部分。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

  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其实沙漠里并不像法显他们说的那样恐怖,我们的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好几次横穿沙漠,并没有什么鬼怪。这说明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是可以正确解释的。

  他们之所以感到如此恐怖,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条件太差了。他们是单枪匹马,一人独行,而现在的条件就优越得多,或是驼队,或是汽车飞机的支援。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预习4、5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略)

  二、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1、阅读第4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具体的解释(见书本)

  2、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三、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来看,兼有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还有一些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等,文章还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加点词用得好的理由。

  具体的分析见书本。

  四、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五、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一和三。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还是有许多生物的。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如石油。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理想之地,因为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2气候地貌与生活:热带高地和沙漠视频欣赏

  3、古诗中的沙漠

  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9、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0、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无数铃声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感受沙漠

  欣赏一组沙漠图片,并用语言描绘你对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结: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

  揭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五、走进沙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人是怎样看待沙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想。

  古人的恐惧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吤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真=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探究原因:客观原因:古人穿过大沙漠时人力不足、物质匮乏。(人不过七八个,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谈不上汽车飞机的支援。)

  主观原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了解。

  问题探讨:1.课文描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魔鬼的海”和“鸣沙”

  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用一种方式向别人详细地介绍“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方式一视频解读

  方式二、文字解读

  1、什么是海市蜃楼?

  要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者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者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象,这种现象在 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

  2、鸣沙是怎样发出声音?

  要点:只要沙漠的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吹拂或人马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争鸣苑:

  观点一: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和上面、下面的干燥沙土层就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观点二: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方式三、图示解读

  方式四、图片解读

  六、拓展

  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讲给同学们听听

  1、 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2、 沙漠绿洲: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融化后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即涌出地面。另外,远处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这沙漠的低洼地带。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这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就应运而生、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3、 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七、思考

  1、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奇怪现象—————原因

  魔鬼的海          光作怪

  (海市蜃楼)                    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流动的沙:鸣沙    声音作怪

  3、世界十大沙漠

  ①撒哈拉沙漠,  

  ②阿拉伯沙漠,  

  ③利比亚沙漠  

  ④戈壁沙漠,  

  ⑤巴塔哥尼亚沙漠  

  ⑥鲁卜哈利沙漠  

  ⑦卡拉哈里沙漠,  

  ⑧大沙沙漠,

  ⑨塔克拉玛干沙漠,

  ⑩澳大利亚沙漠,

  4、“撒哈拉”之迷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还发现了5000幅以上刻有人生活场面的壁画。这些都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

  5、撒哈拉森林

  一个伐木工人去应征工作,工头:“你去前面的森林试试看。”过了1分钟....

  工头:“哇!1分钟20棵,太厉害了!你以前在哪里工作的?”

  工人:“撒哈拉森林。”

  工头:“没听说过,我只听过撒哈拉沙漠。”

  工人:“对啊,后来改名字啦!”

  八走出沙漠

  1、沙漠的形成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土地,加上局部性的战争又毁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这些都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2、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

  3、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4展示沙漠植物图片

  不要小瞧这些面目丑陋的植物朋友们。它们可是我们征服沙漠的急先锋。有一天当它们成为沙漠里的常客,我们就离征服沙漠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就记住这些朋友们的名字和模样。

  5、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习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6、竺可桢先生的夙愿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7、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定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向沙漠进军》

  阅读全文,完成填空与结构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1) 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 风和沙

  2) 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 游击战和阵地战

  3) 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

  4)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 水(主要武器是水)

  5) 如何去利用沙漠? 风和日光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3、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法:1、运用基础知识理解分析

  2、 动手操作演示实验

  学法:1、合作讨论

  2、动手实践

  教学要点:做好演示实验,提高授课主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教具:幻灯片、小镜子、植物标本、水碗、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有这么领导和老师光临我们的课堂,大家不感到高兴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着名科学家竺可桢所写的事理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希望大家收获多多!(幻灯显示课题及作者、设计者)

  2、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3、学习目标揭示:(教者范读)

  ①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②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③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4、过渡: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沙漠的图片,领略一下沙漠风光。(幻灯显示图片)

  过渡性提示:那么,在这茫茫的沙漠里,究竟会发生哪些奇怪的现象呢?请同学们在看书之后,寻找相关的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放声朗读)

  三、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分组计论,可自由组合)

  1、本文主要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2、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古人为什么把沙漠描述得那么可怕?作者为何引用这些传说?

  4、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说明它们的?

  5、课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互动,讨论、提问、明确:

  1、幻灯显示图片: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

  2、学生回答,后幻灯显示。内容略。

  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用几面小镜子做一个理解性的演示实验,演示“魔鬼的海”及“海市区蜃楼”的形成原因,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和理解。

  3、①更形象具体地说明沙漠的可怕程度量

  ②引出下文科学的解释;

  ③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

  4、幻灯片显示说明方法。

  5、幻灯片显示:逻辑顺序。(动画呈现理解过程)

  四、拓展与延伸:

  <一>科学发现之旅

  提示语: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些奇怪的现象呢?

  学生自由发言。

  幻灯显示,并运用科学原理解释,特别重视做演示实验:

  1、筷子折弯

  2、水流旋转

  3、盛夏公路上的“水面”

  4、藤本植物的旋转

  5、神秘的“鬼火”

  演示实验:1、用水碗、筷子做道具,让学生观察并寻求科学和解释。

  2、引领学生观察实物,分析原因。

  3、类似“魔鬼的海”。

  4、展示实物标本,让学生注意观察,尝试分析形成原因。

  5、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二>揭示神秘面纱(幻灯显示)

  1、筷子折弯—光的折射

  2、水流旋转—地球自转

  3、盛夏公路上的“水面” —光的折射与反射

  4、藤本植物的旋转—趋光性、遗传性

  5、神秘的“鬼火” —磷的燃烧

  <三>人类未解之谜

  提示语:那么,我们人类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幻灯片显示:

  1、神秘的麦田怪圈

  2、百慕大三角洲

  3、神秘的ufo

  4、是否有外星人

  5、宇宙内是否有第二个地球

  6、宇宙到底有多大

  7、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幻灯显示相关图片:麦田怪圈、百慕大三角洲、ufo

  五、归纳总结:

  能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还了解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自然是奇妙无穷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奇怪现象,作为一外现代人,我们还能象古人一样讲迷信吗?当然不能。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科学的思维展望未来!

  幻灯显示:再见!

  播放音乐,在音乐声中下课。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6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

  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3、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

  方法。

  教学重点:

  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㈠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 奇景瑰观、 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 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

  ㈡、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㈢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㈠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㈡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  请同学朗读课文

  2、  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 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 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 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㈠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2、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见附录)

  ㈢上网操作,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㈣解答相关思考问题

  五、布置回家作业 

  1、  将“沙漠求生”的问题写成一段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2、  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3、  课外自学《向沙漠进军》等有关沙漠情况的资料,以组为单位自编班刊小报《半亩方塘》特刊——“沙海探奇”

  附录:沙漠求生记

  一、个案内容

  1、 炎热的八月,你乘坐的小型飞机在撒哈拉沙漠失事,机身严重撞毁,将着火焚烧。

  2、飞机燃烧前,你们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从飞机中领取物品。

  3、问题:在飞机失事中,如果你们只能从十五项物品中,挑选五项。在考虑沙漠的情况后,按物品的重要性,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解释原因。

  二、 沙漠情况

  1、飞机的位置不能确定,只知道最近的城镇是附近七十公里的煤矿小城。

  2、 沙漠日间温度是40℃,夜间温度随时骤降至15℃。

  三、 假设

  1、飞机上生还人数与你的小组人数相同。你们装束轻便,只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运动裤和运动鞋,每人都有一条手帕。

  2、全组人都希望一起共同进退。

  3、机上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四、物品清单 (请从以下十五项物品中,挑选最重要的五项):

  1、一支闪光信号灯(内置四个电池) 2、 一把军刀 3、一张该沙漠区的飞行地图 4、七件大号塑料雨衣 5、一个指南针 6、一个小型量器箱(内有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7、一把45口径手枪(已有子弹) 8、三个降落伞(有红白相间图案) 9、一瓶维他命丸(100粒装) 10、十加仑饮用水 11、化妆镜 12、七副太阳眼镜 13、两加仑伏特加酒 14、七件厚衣服 15、一本《沙漠动物》百科全书

  2004年3月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绿洲变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它告诉我们,在远古时候,整个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险家预言,沙漠地下蕴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遗体,现在已经变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这说明,如果这里一直是沙漠,是不会有储量丰富的石油的。撒哈拉东部有一个名叫“恩阿杰尔”的高原,在当地土语中,“恩阿杰尔”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地质学家在那里发现的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证明,大约6500年以前,这些树在这里生长过。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连山谷发现的壁画。壁画有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长颈鹿,有急弛如飞的羚羊,有缓缓而行的黄牛,有大象和河马,有手持弓箭的猎人,有静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员和奇特的神像,还有劳动和舞蹈的情景。壁画最小的有几厘米见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锗红色勾线,然后涂上各种颜色,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日晒风吹,却颜色不腿。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艺术,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也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7

  a 基础储备卷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1.给下面的字注音(15分)

  玄(     )   奘(     )   戈(    )    蔚(     )   顷(      )

  戳(     )   酷(     )   蜃(    )    屿(     )   蓄(      )

  凹(     )   循 (     )  折光(  )    驼(     )   僧(      )

  2.解释下列词语(5分)

  光怪陆离

  渴不可耐

  可望而不可即

  戳穿

  海市蜃楼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玄奘  岛欤  蓄养  b.弋壁  蔚蓝  干燥

  c.原故  魔鬼  倒映  d.吹拂  磨蹭  抽搐

  4.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5分)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    )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___________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a.如果……而……或……便  b.只要……且……和……便

  c.只要……而……和……就  d.只要……而……或……便

  5.选出填入下面句子中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5分)

  (1)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____________在地面上。

  (2)蔚蓝的天空____________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3)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____________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

  a.(1)倒映(2)倒栽(3)倒影  b.(1)倒栽(2)倒影(3)倒映

  c.(1)倒挂(2)倒映(3)倒影  d.(1)倒栽(2)倒影(3)倒映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7.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现象说清楚的?(10分)

  b 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课内问题探讨(21分)

  ①名词解释(2分)

  海市蜃楼                                                               

  鸣沙:                                                                 

  ②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

  ③“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3分)

  ④请你比较一下,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⑴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⑵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⑶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⑤从本文发表至今四十多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还了解到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

  2.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一)向沙漠进军

  沙漠地区空气干zào____________(躁燥 

  噪),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liú____________(溜馏镏)水和盐。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①根据拼音选字填空。

  ②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这一小节所讲内容为_____(a.沙漠的危害b.沙漠的改造c.沙漠的利用)(2分)

  ④给这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____________。(2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层义(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⑤第②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为____________。(2分)

  a.下定义、列数字  b.分类别、列数字c.作比较、列数字  d.摹状貌、列数字

  ⑥沙漠地区利用日光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⑦最后一句中如将加点词“估计”去掉,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

  ⑧沙漠地区可以利用日光取得的资源有哪些?(2分)

  (二)

  ①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乃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通过人造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生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加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了伊东的位置在向前移动。到震前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位置13.6厘米。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控测仪中,接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①本文主要说明了(    )(2分)

  a.地震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b.如何减少地震的损失

  c.新发现的预测地震的方法  d.地震的预测是复杂的

  ②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2分)

  ③人们为了准确的预报地震,采用了人造地球卫星和计算机,人造地球卫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计算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分)

  ④选文第③段举“伊东地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⑤最后一段提到的“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是指哪些预测方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2分)

  ⑥从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的角度,说说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作用。(4分)

  (1)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

  (2)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45亿美元。

  ⑦选文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星期日上午,班级团支部组织团员到社区为老人开展服务活动,而你没有准时赶到,耽误了大家的出发时间,你该怎样对大家说呢?(5分)

  2.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三十个书写格) (5分)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答案

  a卷:1.xuán  zàng gē wèi qǐng chuō  kù  shèn yǔ xù  āo xún  zhé tuó 

  sēng2.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渴不可耐:口渴得不能忍受。可望而不可即:只能望见而不能接近。即:*近戳穿:说破、揭穿海市蜃楼: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3. 

  d(a项中的“欤”应为“岛屿”,b项中的“弋”应为“戈壁”,c项中的“原”应为“缘故”。)4. d5. 

  d(倒影的主语是“天空”,是“影子”在地上;“倒映”是映射在空中,修饰对象不同。)6. 

  a(b错在不是时间顺序,而是逻辑顺序;c错在不是驳斥古人的说法,而是说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是说明文;d不是较多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应是设问诠释。)7. 

  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二是“鸣沙”。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关于“魔鬼的海”,作者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并以海边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作类比,说清楚了这一奇怪现象,关于鸣沙,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又引述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说明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的道理。

  b卷: 

  1、①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找出阐释的语句,并能辅以图示)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②集中体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感情,让读者触目惊心,激起探求欲望,引出下文③不相同,理由见课文④⑴空中用看不见,地面用看不到,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飞鸟和走兽显得工整。⑵更,语气更强烈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⑶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律,戳穿,显得更有力。更准确。⑤略。2.(一)①燥馏②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③c④b⑤(1)说明沙漠地区日光照射强烈和日照时间长的特点。(2)指出人类利用沙漠日光的特点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⑥日光照射强烈日照时间长⑦去掉“估计”说明不只是猜测。⑧电蒸馏水盐(二)①c②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减少震级造成的损失。③大面积观测快速综合分析资料④说明地震前震区的地理位置会发生移动,也说明地震是可以预测的。⑤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包括:地震前可测量到震区地热温度普遍升高,可测量到震区地理位置发生移动,还可以测到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⑥(1)“最”强调了地震对人类危害之大,“之一”则说明地震是人类严重自然灾害中的一种。(2)“据不完全统计”说明每年超过45亿美元的损失,并不是地震给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全部,实际上这种统计是不完全的。⑦举例子

  c卷:1.略2. 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最后演变成京剧。 或京剧是在徽剧融合汉调、秦腔、昆曲之后,逐渐演变而成的。  

  此 试卷 是由 haizi68 发表 联系email: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8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字音字形

  (一)字音

  玄奘(zàng)      戈(gē)壁      海市蜃(shèn)楼    呈(chéng)现

  (二)形近字

  戳(chuō):戳穿 戳脊梁骨  截(jié):截断 截然不同  戮(lù):杀戮 戮力同心

  词语解释

  净是沙:副词,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只。

  不胜:不能忍受。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开小差:私自离开队伍。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受得住,禁得起。

  可望而不可即:靠近,接近。

  作怪:作祟(suì),迷信的人指鬼神跟人为难。

  呈:呈现,显出,露出。

  怪异:奇异。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文章的题目点明说明内容,“奇怪”一词,引起人们的探求知识的愿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结构分析

  第一节: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第二节:以设问开头,暗含着对法显、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第三节: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第四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第五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的“鸣沙”现象。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段解] 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万里跋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法显和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虽相隔二三百年,“可怕”的感受却完全一致;“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可见他们的说法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愚昧和盲从。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鉴赏]“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将沙漠写得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将沙漠写得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段解]这部分作者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对这一沙漠现象他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娓娓叙说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2、重点语句点拨

  (1)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理解:“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身份的交代,寓含着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设问句,启人深思,引人入胜。

  (2)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理解: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部分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理解:这是一个递进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

  3、主题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做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4、写作特点

  (1)示异释疑,吸引力强

  文章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起笔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惧”的景象吸引读者,而后,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奥秘:“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文章由浅入深,由解说小疑到解说大疑,如开始时只是从古今装备条件对比的角度,指出由于法显、玄奘们“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连清水食品都不足,自然“十分困苦”,而后才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说,进入文章主体核心部分。“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个递进句式,也含着被解说现象愈益奇特,解说愈来愈深的意思。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解说声音作怪现象时,是“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而谈,可见还未形成共识,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2)语言准确生动,可读性强。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解说严谨,事情真实,画面逼真,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多姿多彩而富于趣味,值得读者体味。

  5、体验拓展

  (1)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①                                                                           

  ②                                                                           

  ③                                                                           

  (2)文中提到《西游记》中的人物,请你选取一个人物,说说这个人物的性格,并举例证明。

  答案:(1)【解析】 古诗的扩写不等于翻译,要运用描写。【答案】 略

  (2)【解析】 考查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答案】略

  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二是“鸣沙”。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关于“魔鬼的海”,作者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并以海边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作类比,说清楚了这一奇怪现象。关于“鸣沙”,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又引述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说明“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的道理。

  第二题:把课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是不好的。这可以从用词的准确与变化等方面来作些分析。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律。“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有力。

  第三题:这个话题,同学们谈论起来一定相当热烈。请同学们注意:不能只谈沙漠的奇怪现象,还要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第四题:读书“三到”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提出来的,他并且指出“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戳穿(    )   玄奘(    )   蜃楼(    )   戈壁(    )

  酷热(    )   蔚蓝 (    )   万顷(    )  倒映(    ) 

  2、辨形组词

  燥(     )             磨(     )             戈(     )             蔚(     )       

  躁 (     )            摩 (     )            弋 (      )          慰(     )      

  3、填写短语

  单枪(  )马   光怪(  )离      汪洋万(  )

  空中楼(  )   可望而不可(  )  海市(  )楼       

  4、下列句子表达妥当的一项是(   )

  a.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纷纷滚落下来

  b.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渡新疆塔克拉马干大戈壁

  c.沙漠里边虽然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d.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了错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关联词语,恰当的是(   )

  (   )要我感谢什么人,(   )只能感谢一次,(   )我想把着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们,(    )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沉闷可怕。

  a.无论    因为    所以    但是    b.如果    而且    那么    假如

  c.如果    那么    而且    因为   d.假如    然而    那么    由于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第五段答题

  1、“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是                                           ,

  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2、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

  3、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4、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

  5、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看,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说说这种文体特点。         

  三、课内迁移探究(10分)

  当时法国士兵在沙漠中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又叫做海市蜃楼。

  1、“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一句中“深深”的言外之意是                           

  2、 这段文字引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13、 简要说明沙漠中“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                                     

  4、 这里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15、“空中楼阁”我们没见过,现实中的楼阁你一定见过,请你用简短的文字介绍你见过的楼阁。(要求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四、课外拓展阅读(中考题)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是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XX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2、阅渎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加点词“近2XX年间”强调了 “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5、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6、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五、中考题

  ①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乃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通过人造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生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加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了伊东的位置在向前移动。到震前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位置13.6厘米。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控测仪中,接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1.本文主要说明了(    )

  a.地震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b.如何减少地震的损失

  c.新发现的预测地震的方法  d.地震的预测是复杂的

  2.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3.人们为了准确的预报地震,采用了人造地球卫星和计算机,人造地球卫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计算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举“伊东地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5.最后一段提到的“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是指哪些预测方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6.从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的角度,说说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作用。

  (1)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

  (2)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45亿美元。

  7.选文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片段作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沙漠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诗扩展成一段写景的话。(不少于100字)

  答案一、  1、chuō  zàng  shèn  gē   kù   wèi   qǐng   yìng  2、干燥 急躁  磨坊  摩擦 戈壁  游弋  蔚蓝  慰问  3、匹 陆、顷 阁 即  蜃   4、d 5、b  

  二、

  1、指见到怪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引用法   2、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3、鸣沙。⑴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晒得火热,⑷沙粒移动摩擦。 4、由现象到本质。 5、事理说明文

  三、1、揭示事物奥秘并非易事,科学发现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3、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比上面一两米温度高许多;因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了错觉4、作诠释5、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清楚地说明建筑物。答案略 

  四、1、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2、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以上被采伐和毁掉;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3、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①水土流失②动物家园遭受破坏,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均可。

  5、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标语用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答案】略 

  五、1.c  2.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减少震级造成的损失。3.大面积观测快速综合分析资料4.说明地震前震区的地理位置会发生移动,也说明地震是可以预测的。5.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包括:地震前可测量到震区地热温度普遍升高,可测量到震区地理位置发生移动,还可以测到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6.(1)“最”强调了地震对人类危害之大,“之一”则说明地震是人类严重自然灾害中的一种。(2)“据不完全统计”说明每年超过45亿美元的损失,并不是地震给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全部,实际上这种统计是不完全的。7.举例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六、要运用描写,答案:略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9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

  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五、迁移训练

  学生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

  六、小结

  关于“魔鬼的海”,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作者并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的现象。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明确: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和“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而发声。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三、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明确: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四、比较阅读

  推荐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却迥然不同。对比,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谈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

  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

  五、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六、布置作业

  1、 探究、练习一。

  2、《拓展》二、三、四

  3、熟读课文

  [词语汇总]

  不胜其苦:(bù shèng qí kǔ)承受不了痛苦。

  单枪匹马:(dān qiāng pǐ mǎ)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

  戈壁:(gē bì)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光怪陆离:(guāng guài lù lí)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kě bù kě nài)因口渴而忍受不了。

  可望而不可即:(kě wàng ěr bù kě 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近。

  初叶:(chū yè)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

  戳穿:(chuō chuān)①刺穿。②说破;揭穿。文中取义②。

  海市蜃楼:(hǎi shì shèn lóu)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②比喻虚幻的事物。文中取义①。

  饶有兴味:(ráo yǒu xìng wèi)指兴趣很浓。饶,丰富。

  啁啾:(zhōu jiū)拟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随心所欲:(suí xín suǒ yù)随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随心,随着自己的意思。

  臆断:(yì duàn)凭臆测来断定。

  宛然:(wǎn rán) 仿佛,逼真地。

  喈喈:(jiē jiē) 鸟鸣声。

  迥然不同:(jiǒng rán bù tóng)一点儿也不相同。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惊诧:(jīng chà)惊讶诧异。

  牛犊:(niú dú)小牛,也叫牛犊子。

  翌日:(yì rì)次日。

  信步:(xìn bù)随意走动;散步。

  惊愕:(jīng è) 吃惊而发愣。

  兴致勃勃:(xìng zhì bó bó)浓厚兴趣。兴致:兴趣。

  毋宁:(wú nìng)不如。也作“无宁”。

  阅历:(yuè lì)①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②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文中取义②。

  茫昧:(máng mèi) 模糊不清。

  无所不晓:(wú suǒ bù xiǎo)没有什么不明白。

  前所未有:(qián suǒ wèi yǒu)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尖锐:(jiān ruì) ①物体有锋芒,容易刺破其他物体的;锋利。②认识客观事物灵敏而深刻;敏锐。

  ③(声音)高而刺耳。④(言论、斗争)激烈。文中取义③。

  徒然:(tú rán)①白白地;不起作用。②仅仅:只是。文中取义①。

  窒息:(zhì xí)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笃信:(dǔ xìn)忠实地信仰。

  弥补:(mí bǔ)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彗星:(huì xīng)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的长尾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通称扫帚星。

  宽宥:(kuān yòu)宽恕,饶恕。

  臆度:(yì duó)臆测。

  本周所学说明文都是典范的说明文,都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而以举例子、作诠释为主。作者在说明人们认为沙漠可怕时,用法显的《佛国记》里的记载和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的描述。说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时,举19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解释“魔鬼的海”的例子;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叫“鸣沙山”的例子说明沙漠中声音也会作怪,并用亲身经历的例子加以说明。作者在解释“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奇怪现象时,前者借法国数学家和工程师孟奇之口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原理;后者据专家意见说明了“鸣沙”现象的科学道理,前后都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此外,课文还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引用等常见的说明方法。课文第4段解释“魔鬼的海”现象时用“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温度高许多”。说明“海市蜃楼”现象时用了“相差七至八度”;第5段中,“沙高约一百米”等都是列数据说明方法的运用;文中开头用古人进入沙漠,会遇见“恶鬼和火热的风”,认为很可怕,和解放以来我们工作人员横穿沙漠地带并没有见到“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作比较;说明沙漠并不可怕。文章最后引用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语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