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看似乖巧 点赞 分享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学后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知道成语的比喻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运用读书记号。

  教学难点:理解更赢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成语故事中概括出成语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能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通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了解学习本课的训练点。

  这个单元我们进一步明确读书做记号的好处,并统一几种读书记号,以便今后学习。

  2.默读"学习提示",思考:

  ①读懂了什么,用……划出。

  ②不懂的,用"——"标出。

  (2)交流自学体会,明确:

  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学做读书记号。

  ②介绍了几种常用读书记号:用"…"标出重点词句;用"——"标出疑难问题;用(1)(2)(3)……标自然段序号;用""分段。

  (3)做读书记号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读书时做些读书记号,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习惯。养成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我们边读边思。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3.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间:课题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理解的难点是"之")

  (2)故事中的"鸟",是哪一种鸟(大雁)关于大雁的生活习性,你知道些什么?

  4.自学课文,学做读书记号:

  (1)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用""划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2)学习生字,通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习题3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5.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词,学生相互提醒字音,形上的难点。

  字音:更(多音字)、嘣(后鼻音)。

  字形:比较"羸"与"赢","哺与"崩"。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酌情处理,重点词可随文理解。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

  (3)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分段指名朗读并评议。

  6.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谁的什么事?

  讨论:课文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分段。

  7.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对于一些主要问题共同做好读书记号,下节课解决。

  如:为什么说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更羸根据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8.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部分课堂作业。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

  2.深入质疑,释疑,理解最后一段四句话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

  2.更羸魏国

  回忆上节课的疑问,明确学习目标。

  3.学习第一段

  默读:完成课后习题2

  做读书记号,讨论思考题。

  理解重点句: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①这只大雁有什么特点与你们平时知道的大雁有什么不同;

  ②朗读指导。

  (2)更赢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①指导朗读;

  ②引导深入质疑。

  (为什么一听到"嘣"的声响,忙往上飞,为什么飞了两下,就直掉下来)

  4、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1)什么叫"能手"

  (2)"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很多人都知道他。从哪些地方能看出。

  (3)你还知道什么能手

  5、学习第二段: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遗漏第1课时的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第二段,做好读书记号。

  (3)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展开讨论。

  (4)(追问)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他不但箭术炉火纯青,更是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规律。他能从大雁的飞行速度推断它的健康状况;大雁的声声鸣叫推断它的快乐忧伤,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作业:

  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有能力的背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结合课文,看图想象,复述《惊弓之乌》这个成语故事。

  (上限:创造性地复述。下限:按课文顺序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更羸,魏王的不同语气。

  (2)分角色朗读,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领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很有把握)

  "你有这样的本事"(惊讶,难以置信。)

  "我可以试一下。"(虽有把握,但很谦和。)

  "真有这样的本事!"(吃惊,赞叹。)

  2.看图复述《惊弓之乌》。

  (1)这幅图画的是更羸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看图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自定复述目标:①在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行为表现,还可以加头补尾;②按课文的顺序,用课文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3.揭示喻意。

  (1)"惊弓之鸟"什么意思(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2)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到的故事中看到过这种人吗?

  小结: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经不起挫折,是不可取的。

  听写词语: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更羸、魏国

  作业:

  作业本4、7题。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惊弓之鸟(北师大版教案+说课设计)

  10 惊弓之鸟(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10 惊弓之鸟 

  10 惊弓之鸟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叫——(生读题)《惊弓之鸟》

  这“惊”——(生接)是害怕。对!这“弓”(生自由答)是弓箭、弓弦的意思。这“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

  师:那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

  生:害怕弓弦声的鸟。

  生:被弓弦声吁怕了的鸟。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字词的含义,理解课题的意思)

  师:同学已预习课文的生字,读读——(卡片认渎)

  悲惨can愈合yu 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

  魏国嘣beng 注意后鼻音

  孤单失群,失,什么意思?

  生:离开,孤零零的,离开了大家。

  师:示“更赢”。(读lei)

  生:我记住”赢”是“亡、口、月、羊、凡”组成。

  师:挺好。我们接着自己学。听清要求——

  生: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板书,1.、2.~~~、——?)

  这些都叫“读书记号”,其实,不少同学平时也已经在用了,是吗?好,我们开始自学。

  生:(自学,做读书记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生:八个!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生:我有疑问的!(指书)我觉得这样写不妥当!

  生:我也有疑问的……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2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生:我在“射箭能手”下面打上“~~~~~”。

  生:(自由接话)我也是的,我也是的!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打上“?”的

  生:(静场)

  师: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看看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再接,仍表示没有疑问)

  师:那么,老师请教大家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有知道吗?(众都说不知道)那么,怎么不打上“?”呢?(生笑,并问,什么地方?)

  师: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山西一带。以后,可要认真读呀!好,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以一个学生可能疏忽的词作例子,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读书记号,而且促进形成认真钻研课文的习惯)

  师:刚才你们打“~~~”的是哪个词?(生齐答,射箭能手)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射箭能手”?读一读,用~~~表示。

  生:(读,并做“~~~”记号)

  师:请读: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举手说)x x把“更赢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也打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吧?

  师:你们认为呢?

  生:(自由答)不该划!应准确i

  师:对,我同意。应准确。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该读出更赢的气魄是吗?

  生:我来试试:“大王!……”

  师:怎么样?

  生:还可以,但不是更赢,还是他自己!

  师:我来试试?(范读)

  生:(评价)很不错!

  师:谢谢。你们再试试。(生练)

  (x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抓时契机进行引导,促进孩子提高。)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

  师: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我们给他改!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一生悟,大du‘‘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生立即进入自由议论、热烈)

  生a:不改!作者用“射”,自有他的道理,读下去自然会明白。

  生b:不用改!这不是错误,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c:不改!这是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越读,越有味道。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写,激起我们读者的兴趣,吸引我们往下学!

  继续学!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x设置一个“研究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的研究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全体参与、全体投入。)

  生:(纷纷将团好的课本递给老师看。)对吗?是吗?

  师:(巡视,批改,给学生以肯定与否定的表示,对团错的学生示意再想想。……)

  师:一齐说,哪个字: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齐说,七嘴八舌地)“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师: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对,我们好好地读一遍,行吗?

  生:(较整齐地朗读了第四自然段)

  师:不错!(打开投影)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画的是课文第四段中哪一句话?

  生:(立即看书,并主动动笔)

  师:哪句话?

  生:大雁忙往上飞……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大雁忙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生纷纷举手,但不是绝大多数)

  师:不着急,还是请你从课文中划出来。(生又投入课文中)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划的词句都在……

  生:第八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两句。

  师:对,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

  生:“它一听到弦响,jll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读得好!请大家看黑板,我们看看谁说得清楚……

  我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嘣”的一声,所以……

  (生接上:心里害怕)  (板书嘣害怕)

  生: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板书往上飞)

  生: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板书裂开)

  生: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直掉下来。(板书直掉下来)

  师: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试着说说。

  生:(经过准备后,一组同学一个接一个练习说话)

  师:能变一种形式说吗?先说结果,再说原因——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

  生:能:能:(很自觉地投入先果后因的句式练习)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楚!(打开投影,试动了一下)是活动的,谁能把它受惊后的活动演示一下?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师:(x,来演示,大家仔细看!我们说“嘣”后你就表演,明白吗?)

  生:(齐)嘣——演示的同学让“惊弓之鸟”忙往上飞,然后又让它“直掉下来”!

  师:对不对?是这样吗?

  生:(齐)对!

  师:这个“忙”和“直”演示得特别好,是吗?

  生:(笑)

  (x无论是句式的练习,还是词义的演释,尽量都让孩子们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同伴的评价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谁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指名)小a,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小a(楞了一下,摇摇头)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小a的“嘣”?(众楞了,又顿悟!)

  生:(齐)不是!不是!它怕的就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淮拉弓,只要有“嘣”的声响,它就会怕:对吗?小a拉出“嘣”,他也会掉,是吗?

  生:(响亮地)是!

  师:(故作不解)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

  事,谁都有,小a也有,更赢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纷纷发言:更赢有本事的,有本事的。)

  师:更赢的本事是什么?你能用这个句式写话吗?

  更赢的本事不是而是。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第六段,完成练习六的第二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写。

  (x将作业设计成梯度形式,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练习)

  生:(作业)

  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师:完成的,可以先读给大家听。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只嫁弓之鸟。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从雁鸣声中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不错,谁再说说。

  (继续巡视,继续讲评)

  这“一眼识破”用得好,你读一下: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一眼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乌。

  师:好吗:(众:好!)“这是一只”改成“那是一只”更妥,是吗?

  生:对,因为大雁远在天上。

  师:好,做完的同学自由交流,我们第一节课学到这里。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学习——

  (生接):惊弓之乌。

  请大家考虑一下,更赢是根据什么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

  生:(纷纷举手)

  师:不忙回答,请大家翻开书,请在第一段,准确地划出答案。

  生:(认真地划句)

  师:答案是——请一生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对吗(生:对2)一齐读——

  师:慢慢地飞是因为边飞边鸣是因为——原因在课文(生抢接——第八段)

  师:(笑。对抢者说)以后请别抢着答,让大伙儿也想一想。

  好。现在,在第八段划答案,并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师:x x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生写: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师:(评价)因为它受过箭伤,所以它飞得慢(板书:飞慢)

  生:(补充)我认为“孤单失群”也是飞得慢的原因。因为它没有领头雁的带领。

  师:你理解得很深。课文中说它——叫得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

  同学们看,最后一段话,第一句话是写什么?

  (指名):飞得慢是更赢看出来的,叫得惨是他听出来的。

  师:说明他看得仔细,听得很认真。大雁飞得慢你看不看得出来。

  生:看得出来。

  师:这不稀奇。叫得惨你听不听得出来。

  生:听不出来。

  师:请念第二句话。(生念)(众笑!)它叫得那么惨,你们念得那么愉快?再念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看得出吗?听得出吗?有这样的本事吗?

  生:没有!常人是没有这种本领的!

  师:更赢有这种本事。更赢不但而且(示黑板)谁能按这个要求说话。请准备一下,写在课文旁边。

  生:(思考、书写、举手)

  生a:更赢不但能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而且马上作出用弦声吓它的决定。

  生b:更赢不但知道它是惊弓之鸟,而且马上想出吓它的办法。

  生c:更赢不但善于分析,而且能果断作出决定。

  师:说得好!我们来看:这“飞……,叫……”是更赢观察出来的。

  飞得慢受过箭伤

  嘣

  叫得惨孤单失群

  观察分析判断

  师:准备一下,再来一次。

  生:(再读,再评)

  师:这次大家满意了吧!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篇课文是先讲结果,再讲原因的。能用“||”符号将课文分成两大段吗?

  生:(立即投入分段练习)

  师:(“巡视”分段情况)说说第一段( )节——( )节。第二段( )节——(

  )节。分对的请举手。(生举手)好,都正确!

  师:现在,我们来练习“对话”了。你们喜欢演更赢,还是喜欢演魏王?

  生:更赢!魏王!(意见不一)

  师:要不,我先演更赢,我们不读提示语,就开始“对话”了:“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a:“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生绘声绘色地表演,众鼓掌)

  生b:“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生动,众鼓掌)

  师:我往下演了,你们一齐问。

  生:“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傲慢地)当然!

  生:(众一楞,随即叫起来。)老师,你台词错了。和书上不一样!

  师:(不服地)更赢是否肯定能把那只惊弓之鸟吓下来?

  生:是的。

  师: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把更赢的话改成“当然!”我实事求是吗!

  生:你太不合情理了!

  生:怎么不合情理?

  生:你面对的是大王,能这样放肆?

  生:再说,究竟能不能射下来,还没有把握呢?

  生:更赢是个很谦恭,很尊重事实的人,不会说“当然“。

  师:说得对极了!在大王面前,更赢说话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谦虚、有礼。再说,当时大雁还没掉下来呢!

  师:我再来念:“我可以试一下。”这次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读“拍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过渡)

  生:“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你这“啊!”读得捧极了!读出了魏王的惊讶,非常到位,再来一次!

  生:(大受鼓励,又来了一次。)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生:(顿时来劲)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师: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生:(热烈议论)

  生a:我说!是更赢害它,是更赢的“嘣”!

  生b:我不同意。更赢根本没碰到它,是先前那个猎人,大雁的伤是以前受的。生c:以前那个猎人又没射死它,它不是活得好好地,在飞吗?

  生d:是那群大雁,干嘛不回来找找它?要不,它也不会这么孤单失群了!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立即接)不要当惊弓之鸟!(众笑,你是鸟吗?)

  生:心理素质要好。不要自己吓自己。

  生:不要太心虚了,否则会自投罗网。

  师:“自投罗网”?(学生笑,插话,你是坏人啊:)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

  这个作业,不知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写作业。(提醒写字姿势)

  (x恰当穿插进行书面练习,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动静搭配,说、写结合)

  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做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a: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不会丧命。

  生b: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不自己吓自己,就不会命归黄泉。

  生c: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冷静、沉着,就平安无事。

  师:好!这个“只要……就”,立即就检验出大家的学习水平。这每句句子都正确,哪一句比较优秀?

  生:第三句!用词简炼,意思明确!

  师:我同意。

  课文已经学完了。能总结一下,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立即举手)……

  师:建议大家先想想,理一理,做个准备,然后再有条理地说。

  (x教师适时作引导,教会学生有条理的按要求发言。)

  师:准备好了?好,请发言。

  生:我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了读书时做读书记号。

  师:很好!学会做读书记号,(指黑板)这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希望大家常用。

  生:学会了本课的字词,特别记住了这个“赢”怎么写。

  师:真的,能默给大家看吗?

  (生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赢”)

  生:我学会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应该说“我懂得了……”或“我明白了……”是吗?

  生:我能把大家说的作个总结:

  1.学会了读书要作读书记号。

  2.学会本课的字词,像孤单失群、悲惨、愈合等……

  3.明白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生:我补充,学会了用“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知道这篇课文按“结果、原因”分段。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全面,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现在——

  下课!(众笑)

  板书:

  飞得慢——受过箭伤——裂开

  叫得惨——孤单失群——往下飞

  害怕

  更赢——射箭能手

  害怕——直掉下来

  嘣 惊弓之鸟

  (根据1996年12月9日浙江省电教馆录像课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

  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

  生1:更羸是射手。

  生2:更羸是猎手。

  生3:更羸是能手。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的意思。

  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

  (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 

  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

  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李广的人……

  (学生打断:我知道李广的故事。讲述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拔弓射箭的故事。) 

  师:还有一首诗叫《塞下曲》专门说这件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一齐背诵《塞下曲》)

  师:我知道的你们都知道,老师遇到你们真是三生有幸。中国有一个李广,外国也有一个射箭能手,他就是绿林好汉——罗宾汉(学生打断)。

  生:(很是自豪)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学生讲述罗宾汉比赛射箭的事)。

  师:李广是射箭力量之猛,罗宾汉是射箭之准,那么更羸射箭怎么样呢?

  生1:更羸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

  生2:更羸射箭很神奇。

  二、复述训练,把握故事

  师: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

  (板书: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师:自己练习说一遍,等一会儿不看书说。(学生练习) 

  生1: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师:这样说不错,但有问题吗?

  生2:有,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所以是“慢慢地飞来”,还边飞边鸣。

  师:那怎么说呢?

  生2:(语气比较平淡)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不错。不错就是“马马虎虎”,谁再说?

  生3:(语速较慢,有萋萋惨惨的味道)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好。我们继续说下去。(板书:更羸告诉魏王……) 

  生4: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5: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说话的语气比较自信) 

  师:大王是一国之君,更羸能这样说话吗?(用对一般人说话的态度读了更羸的话)

  生5:(幡然醒悟,抢着说)应该有些讨好的意思,很自信但不能露出来,要含蓄些。

  师:你体会得深刻,你能说好吗?(学生说得不错) 

  师:(继续板书:魏王不信,于是更羸……果然……)大家练一下,等一会儿不看书再说。

  生6: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 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说完整了。谁能再说?

  生7: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更羸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在大家疑惑之际,还是他自己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请同学们读最后一节。

  (板书:观察 分析 推理 判断) 

  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指着板书)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他注意——观察(板书)正确,——分析(板书)合理,还——推理(板书)入情,最后判断(板书)正确。

  师:谁上台按这一顺序给最后一节分层。

  (一生上台,划分层次,分好层次后,老师引读这一节,并指导学生背诵这一节。) 

  三、“挑刺”训练,课堂练笔

  师:《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比如第9节,大家读一读,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

  生:(大吃一惊,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

  师: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多读多思。一读,能读出毛病;一思,能看出缺陷。又如,课文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一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当堂练写后,老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教师当“更羸”,学生作“魏王”,进行对话。) 

  师:它飞得慢……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1:(恍然大悟的样子)“啊,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异功能呢?”

  生2:(激动得很)“高!真高!世界上竟有你这样的天才!”

  生3:(颇有君王风度,说得不紧不慢)“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生4:(惊讶)“啊!原来如此。看来,你真是射箭高手!”

  生5:(激动,一边说,一边点头、摸胡子,很像大王)“了不起!了不起!佩服!佩服!有你,我就可以得天下了。”

  师:这个故事叫“惊弓之鸟”,形容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弓响,就会受到惊吓。还有个成语跟它意思相近,就是“强弩之末”(板书:强弩之末)。这个成语讲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弱了,连薄绸子都穿不透。“惊弓之鸟”“强弩之末”一般都连用,比如:“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日本侵略者成了惊弓之鸟、强弩之末。

  师:同学们有兴趣的回家把“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 18、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学后记:

  本课抓住两点进行训练:

  1、为什么更羸只拉以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了?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弄清之中的逻辑关系,领悟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思考的精神;

  2、感情朗读训练,更羸的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魏王的话读出什么语气?然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训练。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更羸说的话,明白个中推理;

  2、练习人物对话,从对话中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3、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意,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学生收集与惊弓之鸟意思相近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惊弓之鸟》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谁来复述一遍?

  2、就是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所以魏王便邀请更羸去郊外打猎,发生什么事情了,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边听边思考:

  更羸与魏王外出打猎时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样对魏王说的?

  2、汇报,更羸看得怎样?(仔细)

  就是因为更羸看得仔细所以他对魏王说什么?

  3、指导朗读:

  更羸的话,读出自信,胸有成竹的感觉。

  三、学习第3~8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更羸真的能把大雁射下来吗?)

  2、魏王也不信,他说什么了?(理解什么叫做“信不过”)

  3、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看课件)课文中哪一段描写刚才的情景的?(5)

  4、女生读,找出那一个字直接导致大雁掉下来的?(嘣)

  5、就因为“嘣”的一声响,大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6、比较句子。

  7、看到这样的情景,魏王是怎么说的?他的神态怎样?(理解:大吃一惊)

  四、学习第9段

  1、假如是你跟魏王去打猎,你有这样的本领让大雁掉下来吗?那更羸一定是神仙,否则他为什么会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他是怎样判断的?

  2、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更羸是如何判断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文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分析的?

  4、课件展示大雁是群居性的候鸟,当孤单是的情景又是如何。

  5、讨论: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6、练习用:

  “因为……所以……”说话。

  五、谈收获

  1、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从更羸身上学习到什么?

  2、从大雁身上你懂得什么?

  六、练习对话

  1、请用直线画出更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魏王的话,自己先读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拓展延伸

  1、日常生活中你有遇到过类似“惊弓之鸟”的事情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查阅成语词典找出与“惊弓之鸟”意思相近的成语,谁来说说?

  3、出示教师收集的。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看:飞得慢 害怕

  更羸 听:叫得悲 裂开

  掉下来

  〖教学反思〗

  由于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采用说成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积极回答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情理中引入新课。之后,同学们充满渴望的自由读课文。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喜欢谁就多读一读他的话。”在读文中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同时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通过理清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大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能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评价〗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 

  二、鼓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三、宽容学生

  教师能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学生。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

  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

  (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2)读了这个句子,你了什么?(同桌交流)

  (3)出示练习“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5、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省编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具准备:

  活动幻灯片一框,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纸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尝试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惊弓之鸟》,我们知道题目中“惊”的意思是“害怕”,“弓”的意思是“弓弦声响”,“之”的意思是“的”,“惊弓之鸟”连起来的意思是“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铺垫导法: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词句加——,不懂词句加——?(符号板书)

  3.朗读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

  4.设疑争论:

  ①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用错了?

  ②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③讨论可以怎样改?

  ④讨论是否真要改?

  二.“引导—发现”之一,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

  自然段。

  3.演示: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三.引导—发现”之二,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质疑:“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2.引导:①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边读边划。

  ②学生汇报。③刚才你们读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的最后两句,齐读这两句话。

  3.发现:我们把刚才学的总结一下——

  因为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板书:心里害怕)

  因为心里害怕,所以—(板书:忙往上飞)

  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板书:伤口裂开)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板书:直掉下来)

  4.训练:

  ①出示卡片因为…..所以……,自由练说,开小火车说。

  ②出示卡片那是因为,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引导—发现”之三,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1.假设:从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2.设疑:看来更羸并不高明,还称什么射箭能手?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3.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汇报,(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4.再质疑:更羸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的呢?(板书:判断)

  5.再引导:飞得慢,叫得悲惨,这是更羸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板书:观察)

  6.再质疑:看到这样的现象,更羸会怎么想?

  7.再引导: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再完成作业本4(1)、(2),一生上台完成板书。同时,巩固“孤单”、“愈合”的含义。

  8.归纳:①这“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是更羸——(板书:分析)②教师加上箭头,学生讨论更羸的本事究竟高在何处?③朗读最后一节,读出分析的语气,采用一人读一句方法。

  9.朗读体会:推荐班中学生与老师对读。教师故意出错,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改成“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体会更羸注意身份、谦虚、有礼。

  五.“引导—发现”之四,初步明白“惊弓之鸟”的喻意。

  1.设疑:读了课文之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2.讨论:四人小组。

  3.汇报:

  4.总结: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质疑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在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看来,还得多加锻炼,多上公开课。

  其次,在课外拓展上,所选用的《战国策》中关于“惊弓之鸟”的片断,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用古文段落。由于学生看不懂,而效果低下。

  此时,突然想起窦桂梅老师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如:以弓箭为线索:《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战国策-楚策》。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间魏国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消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失下来的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从中反应出更羸善于思索,并能凭据所见所闻作出准确阐发。全文不但用字极为准确,并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便是:小至更羸对大雁阐发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布局摆设,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干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但反应出更羸善于视察、善于思索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文本的以上解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出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把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肯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更羸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图解文字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图解文字法,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第四板块的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想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第二课时的重要人物是通过研读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着重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第一板块——复现问题,导入新课

  在齐读课题:惊弓之鸟后,老师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是哪两个呢呢?学生反馈,老师利用课件出示这两个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鸟?2)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导入环节,提出这两个问题,既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学习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1、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是一只孤单的大雁等等。

  2、我顺势追问: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请你自由地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在引导学生反馈之后,课件出示句子:“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研读第一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读句,然后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告诉你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学生能够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飞来”和“边飞边鸣”,我相机板书这两个词。最后指导朗读,相机点评:如果学生读得很精神,很有力时,我会说:你这只大雁一点儿都不象受伤的样子;如果学生读得很到位,我会说:看来你上次一定伤得不轻。同时让全班学着他的样子读。

  4、研读第二句:“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句子中的两个“直”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的第一步。我是这样突破的。

  首先指名读,课件点红两个“直”,提问:这两个“直”的意思一样吗?用心读读这句话,然后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出自己这样画的理由,对两个“直”的理解比较正确,都应予以肯定。同时,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形成付板书。

  上飞直

  直往掉

  边飞边鸣下

  5、请大家把这两句连在一起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惊弓之鸟”应该是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两个句子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于是,我又进一步启发: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惊弓之鸟”这样的事情呢?估计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有一次手被开水烫伤了,现在看到开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现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后我总结:对呀,这个“惊弓之鸟”的成语,后来就引申为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的样子。

  【阅读一篇文章,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深入阅读文本。这一板块,我以“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作为切入点,引出对两个重点句的研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既承接了题目“惊弓之鸟”,又为下文的“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埋下伏笔。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过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猎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个,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发现,而更羸却能发现这只大雁呢?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更羸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其实,更羸不仅仔细观察,而且非常善于分析呢。(板书:善于分析)课文哪一自然段写更羸非常善于分析呢?快找出来读一读。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用划出更羸善于分析的句子,并引导反馈,课件出示。

  这两个句子是突破本课难点的一个突破口,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2、研读句子: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

  这个句子不难理解,因此我采用句式变换的方式,让学生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羸善于分析的特点。

  3、研读句子: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于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组内,四个人轮流当更羸,向大家解释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着请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相机板书:弦响-害怕-高飞-裂开-掉下来

  4、朗读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句子,从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5、听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预计学生会说:更羸你真会观察分析。

  更羸,没想到你真有这样的本领。

  更羸,听你这么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领、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发对更羸的赞叹之情,领悟课文的寓意。】

  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1、放声朗读更羸的话,读出他的特点。

  指名陈诉请示,相机点评。

  2、快速欣赏课文,找出魏王的话,引导朗读,读出他的信不外,读出他的大吃一惊。

  3、分脚色朗读,加深明白。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高乃松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赢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赢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赢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 “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

  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

  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

  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赢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默读后,提出问题: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

  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

  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在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先讲“去打猎”,再讲“雁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赢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更赢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赢的动作,更赢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

  知更赢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赢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赢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

  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

  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

  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况的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么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乌”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复述与

  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出示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1)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更羸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学习第九段。

  为什么他啊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生找出第九段,抽生读。

  默读九段,思考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用波浪线标出他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用因果关系练习说话。

  从而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9段。

  【反思】: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一开始提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这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回答。教师就可直接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更羸经过认真、周密的思考、分析,才胸有成竹地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掉下来了。”所以魏王由当初“不信自己的耳朵”到最后口服心服。由此可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认真读,一边思考、分析,学生才能了解更羸推理的严密性,知道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而心生敬佩。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

  3、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更羸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的训练。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达标规程】整体感知──质疑解惑──理解寓意──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讲了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就让天上飞翔的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2、哪个自然段描叙了更羸只拉弓就让大雁掉下来的经过。(第五自然段)

  二、导学达标

  1、重点段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⑴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在这一段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的问题:

  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为什么直往上飞?大雁拍了两下翅膀,为什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⑵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下来: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以进一步理解“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

  因为它拼命往高处飞,所以……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

  老师边指导学生说,边板书:嘣 害怕 高飞 裂开 掉下,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指名说。

  刚才,我们是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现在,我们变一种形式说,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老师可以给学生举例说明: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然后,让学生练习着说,同桌之间相互练习,然后指名说。

  ⑶ 演示大雁受惊后活动的经过,理解“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

  ① 老师读第五自然段,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可用自己的铅笔盒当大雁。)

  ② 指名上讲台演示,让其他学生说说他演示的好不好。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什么地方不好。

  ③ 老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直”。“直往上飞”是说大雁一个劲儿地往上飞,“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垂直地掉下来。

  ④ 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知道,是课文中的哪个字置大雁于死地的?

  (指名)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声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更羸的本事是什么。

  可先让同桌间相互讨论,然后点名说。

  2、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更羸是怎么知道大雁受过箭伤的:

  ⑴ 更羸是根据什么看出那是一只受伤的大雁的?请大家在第二自然段中划出答案。

  ① 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 我们看到的大雁平时是怎么飞行的?

  ③ 更羸看到的大雁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大雁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

  a、大雁为什么飞得那样慢?

  b、大雁为什么边飞边鸣?

  ④ 学生讨论回答: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惨是因为……

  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中找到的?

  ⑤ 引导学生理解“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第一句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是更羸看到和听到的,第二句话“飞得慢,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是他根据观察进行的分析。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第二句话换一种说法。

  完成练习:

  更羸通过认真的(  ),动脑子(  ),最后判断,只要(  ),这只大雁就能(  )。

  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下更羸的话,认真地体会一下更羸分析得有没有道理。

  ⑥ 如果换成我们,我们知道那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吗?

  我们没有这种本事,更羸却有这种本事。更羸不但(  ),而且(  )。让学生按照这个要求说话,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⑦ 更羸真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⑧ 大家想想,为什么更羸有这种本事,为什么我们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更羸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

  3、扩展思维,理解寓意:

  ⑴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你们说,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小组讨论。

  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大雁之所以丧命是因为它第一次受到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了。“惊弓之鸟”正是由此而来,常用来比喻那些受过惊吓的人,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⑵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紧急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⑶ 总结全文: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飞得慢:受箭伤

  大雁           嘣 害怕 高飞 裂开 掉下

  叫得惨:离同伴

  更羸  观察  分析    判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惊弓之鸟》三年级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