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精选21篇)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

  (文学常识要求扎实学好,以记为主。)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1.语段选自________(人名)的小说《父母的心》,他是________(国家)小说家。2.语段中写两口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痛哭失声表现了父母什么样的心理。3.财主夫人最后说,“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财主夫人所指的“父母之心”是什么呢?4.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那句话的?  (北京崇文区中考题)成长的桥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的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②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说“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碴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③也许智商有限加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样,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以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烧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联系上文,抓住人物性格要抓住关键性句子,即父母给予“我”的爱的句子)5.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甲]、[乙]两处应填的恰当的词语是什么?[甲]处填________,[乙]处填________。6.第②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母亲为什么转怒为喜?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8.文中多处写父母给予“我”的爱,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9.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自然段是第________段。10.“成长的桥”在文中指________。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作用是________。11.文章详写的是哪件事(从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详写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川端康成  日本2.失去女儿后的痛苦,为自己行为感到惭愧,及对财主夫人的歉意的复杂心理。这样感情心理从下文夫妻对财主夫人的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同意送孩子是基于对孩子的爱,而反复三次换孩子表面看来有各种理由,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孩子的爱,而失去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所无法承受的,这一句“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说出父母真实的想法,表现父母伟大的爱。3.对孩子真诚、无私、不能割舍的爱。开始财主夫人对于这对夫妻几次三番换孩子是有看法的,但每次换孩子的理由,都让人无法拒绝,尤其是最后一次,夫妻哭着要回女儿的那段对白,深深打动了财主夫人,让她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是任何金钱无法换取的。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主题的认识,还有学生对于亲情的感情升华。答案虽可以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父母的爱是伟大,有了这种爱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中考真题演练的这七道题目分别考查人物心理描写能力,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对文章句子的感受体验,结构把握分析,整体理解能力,修辞的表达效果,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记叙文能力的综合考查。第5题考心理,甲处表现焦虑,乙处表现惊喜,可选用同义词填写。第6题母亲的“怒”是因“我”打碎花瓶,“喜”是因“我”诚实可爱,抓住这两点即可。第7题可从诚实、心眼好、理解父母、读书自觉等方面概括“我”的特点。第8题须扣住父母给予“我”的爱的句子,再作分析,既有客观要求,又有主观发挥。第9题中的过渡段是全文的第4自然段,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第10题对“桥”的喻义把握可结合全文理解为父母温厚的爱。结尾在表达上生动形象地强调了父母之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第11题可列出要点概括:(1)“我”因故受伤昏迷(起因)。(2)父母的声音叫唤把“我”拉回鸟语花香的世界(经过)。(3)“我”刻苦读书,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结果)。详写的作用是突出了父母温厚的爱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这一中心。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2

  一、《父母的心》以对话方式表述的好处。

  有口语交际的现场感,巧妙的“开场白”,每次反悔的理由编得头头是道,父母之心的平凡而伟大之处因此跃然纸上。

  二、能不能用概叙交代上述故事,好处又在哪里?

  练习一中提供了概叙方式。好处是笔墨更省俭,如《背影》的前半部分就可以为后面的中心部分腾出篇幅。

  以上一二两点详见练习一解答。三、结合《背影》《慈母情深》中的类似事例,理解《养母》中所说的“小气”和“纯粹的人”。她(他)们在家庭、亲人中何曾小气过?尤其是母亲往往是家庭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者。她(他)们是最为本色的父母,纯粹在朴实无华。

  详细参见练习二解答。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7),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五、积累

  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学生互相交流。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写作特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七、布置作业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准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累本上,准备课堂交流。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 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 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能由一波三折的故事及与中国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比较中去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能发出身边的爱的故事。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儿子是不是她不爱儿子了?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导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父母的心,怎么解释? 

  2.创设情境:请你大声朗读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作出补充: 

  父母的心是 ,因为…… 

  [学生读课文,整理自身观点,全班交流] 

  3.归纳: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之心 

  二.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内容 

  过渡:在课前我们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片片断,影片非常感人,但与文章不同的是,妈妈送走了小强,课前老师布置了思考题:妈妈送走小强,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谈谈你的看法。现在请你将自己的思考亮出来。 

  [学生将课前思考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归纳:妈妈送走小强也是出于对小强的爱 

  2. 组织辩论: 

  过渡: 

  老师就有疑惑了,要请大家为老师解疑: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出示要求] 

  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总结评价: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小强的妈妈忍痛送走小强,无一不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投影:口头小创作:爱是…… 

  三.拓展:发掘生活中的真爱 

  1.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与大家分享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的爱。 

  2.拓展: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请你来谈谈。 

  课后学习: 

  将生活中的爱的故事形成文字,做在周记本上。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之心 送 

  爱是…… 

  送走小强也是对小强的爱 不送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6

  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函馆hán      濑户lài         褴褛lǎnlǚ      酬谢chóu不妥tuǒ     禁不住jīn         拮据jié         剜wān掺菜 chān        庇护bì        祷告dǎo   熬煎jiān 2. 多音字 3. 形似字 4. 词语褴褛:衣服破烂。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酬谢: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剜:(用刀子等)挖。这里是瞪的意思,表示不满。    庇护:袒护,保护。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恩重如山:恩德像山一样深重。形容恩德极大。  纯粹: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5. 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1924年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毕业。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二)学习目标《父母的心》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本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②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 《养母》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①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文章,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三. 教师建议《父母的心》这篇文章,不像梁晓声的文章和作者此前的一系列文章那样,充满了描写和形容。作者好像有意回避直接表述感情,全文除了开头有一些有限的人物衣着和场景的描写以外,几乎没有渲染,基本上是一些相当简洁的叙述。然而,全文却并不因如此简略而缺乏动人的感染力。原因在于,作者把全部功夫都用在了对话当中。这对父母的感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对话却充满了潜在力量,读者不难从对话的空白中,想象出这对父母的情感震荡。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学习时要注意,课文通过这对父母前后四次的对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 《养母》我们已经从《背影》和《慈母情深》中看到,具有伟大爱心的父母,本身却是平凡的。杨新雨的这一篇《养母》,则更从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母亲,就她本身的自然形象来说,肯定不是伟大的,就她的感情来说,更是与伟大相去甚远。作者非常坦率地总结:与许多文艺作品中那些深明大义的乃至大义灭亲的、胸怀宽广的母亲形象相比,她是没法比的。作者所写的母亲,不但不是伟大的,相反,她身上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甚至有一些渺小的东西。渺小和伟大,无私和自私,相反相成,构成了这个母亲的动人形象。 四. 课文讲解《父母的心》(一)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二)文章思路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富人向穷父亲要一个孩子,而且开出十分优越的条件,穷父亲不是一口答应,也不是一口回绝,而是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这是一折。商量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是先给一个大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一折。当天傍晚又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三天又要来索回小女儿。这又是一折。三次调换,写法也各不相同。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在“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三)写作特点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对话之妙在于,是为了表现“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这是文章开头就声明了的。但是,文章的主要的篇幅却是描述伟大的父母是如何出卖孩子的。如果从概念出发,既然父母之爱是伟大的,一开始就拒绝富人的要求不是更干脆吗?但是,那样一来就显得简单。因为这一对父母处在一种极其困难的境地:“无力抚养”。突然来了这样一个机遇,既可以让孩子过上富贵的生活,又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日后的富贵是毫无疑问的。于是父母答应转让自己的儿子给富人。全部对话表明,这种考虑,虽然并不是轻率的,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悔。这说明,起初的答应只是一时的、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这里有个心理问题,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理性的,但是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的骨肉,理性的决策就顶不住感情的折磨了。所有这一切,读者从父母二人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到。但是,父母三番五次地反悔,至少是在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承认割舍不了骨肉以前,都是把自己的真实的意图掩盖起来的。孩子的父母总是用种种借口,声称不是自己后悔,舍不得,而是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把老大给别人,次序不对;老二很像婆婆,对不起婆婆。种种借口,不管编得多么头头是道,读者却越来越感到不能成立,很笨拙,欲盖弥彰。越是明显地笨拙,越是感到父母爱心的深厚。更可爱的是,就父母亲本身来说,种种借口都努力编得似乎天衣无缝。与其说是要骗过富人,不如说要骗过自己。但是,在读者看来,越是理由不充分、有漏洞,越是显出爱子心切。花样一变再变,却是欲盖弥彰,最后连起码的面子都没有顾及了。干脆承认自己是舍不得,割舍不了,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这叫层层透底。动人的效果就是由全文的层层透底构成的。 《养母》(一)文章主旨与当代一些散文大家相比,杨新雨好像不太重视选择重大题材,他的视线所及尽是凡人小事,如早市上的车夫、信访局门前的老妇、路遇的普通警察、大桥下相恋的少男少女、养母养父等等。那些仿佛沉淀了许久的细节,有些琐屑,有些平淡,有些灰暗,细细品读,却是那般真切,那般动人,那般回味无穷。杨新雨笔下的那个养母,虽是在写他自己对养母的一份怀念之情,然而让人共鸣、令人感动的却是天下儿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同样的真情。 (二)文章思路《养母》开篇平淡无奇:“我的养母,是个很小气的人,至少在我们村里,许多人都这么认为。”罗列了几件养母对外人“小气”的琐事后,笔锋一转:“然而,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她认定的亲人自然首先是养父和我,其次是她的兄姊几家人。她每做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亲眼看着她的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虚虚地不断张合着,你喝一口汤吸溜下去,她也随着吸溜一下,似乎在协助着你吃。”“记得有一次看见养母推磨,磨着掺了玉米轴的玉米,这种面我当然是不吃的,自然都是养母的,我却记不起来,多会儿看见她吃这种东西,她的情形我是不注意的。”只这两处细节,就让我们黯然神伤,直想掉泪。作家在不动声色平实自如的讲述之后,对这位在困难时代忍辱负重养育了自己的母亲如此动情地倾诉着:“养母,我恩重如山的母亲,您没有文化,而我如今身处都市的文化圈中,却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三)写作特点杨新雨的散文,就文章风格而言是朴素平和的,好像是深宅大院里用上了百年的老红木家具,漆水已经脱尽,让人看到的是不再有装修的本色。景物描写和人物素描性质的笔墨均很少,好像只是一种平淡了的记述,但读起来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恰又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件和呼天抢地地迸发,杨新雨笔下大多是短章,就像我们在街市上行走,看到什么都是片断的,不固定的,一闪一闪的,但杨新雨偏偏会在这片断的瞬间捕捉到让你心动的东西。《养母》一文。这篇散文行文是朴素的,但情感却是华彩的,那个农村的、善良的、小气而可爱的养母一点点在你面前清晰起来,这是杨新雨的一篇代表作,也可说是新的散文。杨新雨的散文好在文字是合适而服帖的,几乎没有张扬的成分,但说到文章,打动人的从来都不应该是文字,文字只能引起人们修辞学意义上的激赏之情,一篇文章打动人并不是文字所能担当了的,这篇散文打动人的还是作家的情致。他朴素的文字让人能够品咂出滋味,也显出一种情致。杨新雨行文顿得住,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依情,杨新雨的散文最好的地方是不做作,文字上感觉没有用力,这倒显得大气。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本题意在比较两种写法各自的好处。采取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背影》中主要表现在前半部分,即父亲嘱咐茶房送我,与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等等。《背影》这样处理,是因为文章的重心、中心在父亲爬上爬下月台买橘子。后面买橘子的过程,尤其是攀爬月台一幕写得很细、很具体。 省略细节的叙述方式照样能把事情说得很清楚,这从《背影》的前半部分以及本题中关于“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就可看出。而且,显得文字比较洗炼,笔墨比较节省。这既可以让出篇幅确保中心部分的展开(如《背影》),又可以在这样的叙述过程中适当增加认为需要多说几句的内容,比如《背影》前半部分叙说“我”的心理活动、本题“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把重点放在第三次就属于这种情形。  《父母的心》的中心乃至全部就是这场对话。着力写好这场对话,写好它的细节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我们阅读这场对话,至少有两个感受是突出的。一是父母之心的伟大之处跃然纸上,舍弃哪个孩子都不是,所有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最后只好干脆承认,宁可一起饿死也不愿割舍一个亲骨肉。二是这对“穷夫妇”具有很高的口语交际水平,当然这实际是作者的表达水平。第一次说“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表明这以下的更换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接班人”及“次序不对”的更换理由也使人觉得言之成理,不致产生别的怀疑,所以财主夫人爽快同意了。第二次反悔先检讨自己,以退为进,“简直没法跟你说”,表面是否定,实质趁势把自己的想法说出。这样说话的好处是减少对立性,就像现在有些人提意见的开场白:“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后面的“我就实话跟你说吧”也同样是减少对立性。其次是策略上作出调整,改由做母亲的出面,一是好说出“对不起当家的”这句话,以增加同情的分量,二是女性可以更好地表现失魂落魄之情状,把引起同情做足。再次,也说了一条不致对方生疑还会再换的理由,即五岁的二儿子会记得父母,最小的女孩尚少不更事。第三次反悔,难度大多了。因此,既要更突出情感性理由,又要更突出对自己行为的检讨、自责。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夫妇俩失声痛苦,哭到对方主动问了才开口,这同情已有了一半。开口陈述时,表面上是检讨、自责,实质是巧妙解释反悔的正当性、合理性。在这解释中自然带出对自己几乎丧失父母之心的自责(冷酷无情),这是最重要的,于是才有了“宁可饿死”的十分感人的、不可置疑的表白。 第二题写养母“小气”,该文第1~7自然段有很多事例,此处不摘录。《养母》中关于“小气”问题所发的议论为:“我想,她的心全部投放在自己亲人身上,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给外人了。是不是可以说她的爱是小气的?哪一个家庭不是因为有了“小气的爱”,才有最真切的幸福呢?她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她其实只是对自己小气。《背影》中类似的表现有: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拣座位,再三嘱咐茶房照应“我”。《慈母情深》中类似的表现有:为“我”讨回小人书,少三本也不行,不让“我”给她买罐头。“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如《背影》中不顾力不胜任为儿子买橘子,如《慈母情深》中毫不犹豫地两次给儿子买书的钱(那么艰苦条件下挣来的血汗钱),等等。结合上述材料,对“纯粹的人”的理解可从两个角度切入:①面对家庭,面对亲人,他(她)具有“毫不利己”之心,其实在这样的亲人、家庭范围内,也具有“专门利人”之心。②尽管他(她)们都有“小气”之类的缺点,但他(她)们是最称职、最本色的父母,乃至是家庭中最具有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每一个家庭都因此而有着最真切的幸福。因此,他们(她们)“纯粹”在为父为母的本色,也就是做人的本色上。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禁不住      拮据         剜         掺菜  庇护        祷告         熬煎 二、解释下列词语。褴褛:失魂落魄:如数奉还:酬谢: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a. 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b. 当然行!(              )c. 怎么啦?(             )d.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 四、理解下面句子。1. 就为这一件普通的衣服,她在全村几百户人家挨门挨户查问了个遍,弄得我觉得很没面子。 2. 哪一个家庭不是有了“小气的爱”,才有了最真切的幸福呢?  五、根据下面提供的事件评价“养母”。1. 问遍全村人,为“我”找衣服。2. 对家人和一般客人盛两种饭。3. 给家人吃好的,自己吃差的。4. 祷告和祝福“我”和养父。 六、根据《父母的心》回答下面的问题。1. 文章开头写人物的外貌有何作用? 2. 那对夫妇为什么答应把自己的儿子给那位夫人? 3. 财主夫人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道理? 4. 你对文中的那对夫妇和那个财主夫人的行为有何看法?请写出自己的见解。不少于200字。 七、阅读。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节选自胡适《我的母亲》1. 在“我”的眼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母亲对“我”的管束有哪几种方式? 3. 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4. 请你评析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   【试题答案】一、jīn  jié wān  chān bì  dǎo   jiān  二、衣服破烂。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按原来的数目归还。 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三、a. 祈使句  b. 感叹句   c. 疑问句    d. 陈述句 四、1. 突出养母对“我”的关怀,十分看重自家的东西,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2. 说明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家庭幸福的关键。五、1. 十分看重自己家的东西。2. 认为亲情很重要。3. 对家人关怀备至。4. 对亲人爱的特殊寄托方式。六、1. 体现贫富差距。2. 自己养不话,为了儿子有好的生活。3. 亲情能感动任何人。4. 略。七、1. 勤劳;任劳任怨;严厉。2. 说教;责罚。3. 有教育方法,不伤我的自尊心。4. 有封建落后的一面,也有开明大度的一面。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7

  川端康成〖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8

  基础题

  1.“数”字有三个读音:a.shǔ  b.shù  c.shuò,下面的成语中加粗的“数”应读什么音?在括号内写上序号。(6分)

  (1)数不胜数(    )                     (2)如数奉还(    )

  (3)数典忘祖(    )                     (4)数见不鲜(    )

  (5)数米而炊(    )                     (6)数一数二(    )

  2.给加粗词注音并解释这个词。(2分)

  (1)无精打采(    )________

  (2)衣衫褴褛(    )________

  3.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3分)

  (1)那位父亲咀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    )

  (2)财主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混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

  (3)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幕你们。(    )

  4.有些同学往往用一字开花(也称滚雪球)的方法来积累词语。请用课文中“如数奉还”的“如”开花,看看你能写出多少个含“如”的成语或四字短语。(不少于10个)(2分)

  5.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2分)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6.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题目。(4分)

  一位有钱的太太虽然年过四十,但还没有孩子。她看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衣衫褴褛,带着三个孩子,日子很艰难。这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她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了一番后,女佣便来到那位父亲的跟前说:“________________”

  (1)高贵的夫人是怎样吩咐女佣的?请想像一下,把夫人吩咐的话写出来。

  (2)女佣将怎样对那位父亲说,请你设计一下至少有几种说法,把你认为最得体的一种填在下面。

  7.这篇小说在收入课文时作了修改,例如:原文开头有这样一段议论:(10分)

  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者母亲,试试看。

  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怀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么温暖、多么广阔,直到现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万千、激动不已的吗?啊,用不着闭上眼睛,你们大家无论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双亲之恩吗?

  这个故事肯定也是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

  请问课文将这段开头完全删去好不好?

  8.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10分)

  9.给下面文字续写一句话。(6分)

  对一个年近古稀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子女们对父母为他们创造幸福所表示的感激更为高兴的事了,反之,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8分)

  11.《父母的心》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人,当代________家,他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968年获________文学奖。(7分)

  综合题

  《战国策》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认为课文中父母不愿把儿女给富人,是不是失策?(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a(2)b(3)a(4)c(5)a(6)a   2.(1)cǎi神采(2)lán lǚ(衣服)破烂  3. (1)嘴(2)魂(3)慕  4.如数家珍  如芒在背  如获至宝  如花似玉  如花似锦  如出一辙  如愿以偿  如丧考*  如此而已  如虎添翼  如上所述  如法炮制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如胶似漆  如雷贯耳  如鸟兽散  如日中天  如汤沃雪  如蚁附膻  如意算盘  如影随形  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不限于此,只要10个即可)5.不论  况且  如果  这些关联词的运用使语气显得诚恳而委婉。  6.(1)夫人对女佣说:“你去与那位有三个孩子的父亲协商一下,能否把他的一个孩子给我做孩子,我给他一百元。孩子长大后还可以继承我的家业。你说话可要婉转一些啊。”(2)女佣的说话至少有这样几种:a.你这三个孩子真可爱,不过看来你的生活拮据,想不想改善一下困境?b.看来你有这么多的孩子,生活一定不容易,想不想改善一下?c.你在哪里发财?有三个孩子真福气!d.孩子这么多,真有福气!e.你孩子这么多,虽说是福气,但生活也不容易啊!(不止这5种)在这5种中d项最得体,因为这句话使孩子的父亲听了有好感,而且引而不发,让孩子的父亲自己吐出苦衷,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意图。  7.这段文字原放在小说开头,意在抒发感情和揭示主题。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作品,作品的主题一般通过故事和人物来揭示的,故没有必要在开头发表这样一段议论。删去后既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又节省了篇幅。  8.感情色彩起了变化。“脏”表现孩子的父母懒惰,不爱整洁,带贬义;而“破旧”是一个中性词,只表现“穷”的一面。  9.示例:没有比看到子女对父母漠不关心、冷酷无情并且忘记父母给他们带来幸福更伤心的了。(只要意思对且语气上下连贯都可)  10.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11.川端康成  日本  小说  伊豆的舞女  雪国  千羽鹤  诺贝尔

  综合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关键在一个“理”上,如果说得充分则可得“优”;如果说得尚好,则可得“良”;如果一般化,则得“中”;如果言之无理,则得“下”。本题在论述时要求紧紧结合课文来谈,同时可适当引用名人名句,如果能结合生活实例就更好。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情况导入。

  老师提问:

  1、  能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  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

  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体感知。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

  出示课件:

  1、  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  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老师再讲一个发生在自己母亲身上的真实事情:我的母亲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时,母亲都会重复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小时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贫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镇上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家。但是母亲一逮着机会,就会偷偷地逃回家,每当回到家时,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时,那个亲热劲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好景不长,被自己的父母发现后,马上就被送回“镇上的那个家”。无论母亲如何哀求,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虽然母亲也看到父母的眼泪,但每次她的父母都会咬紧牙,把她送回去。每次讲到这儿,都会老泪纵横。我知道,这将是母亲一生的痛,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因此,我觉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造成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手中的补充资料《母爱无言》,阅读后,思考:

  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分别体现了什么?(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

  2、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和相似点?

  3、联系自己,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

  阅读后思考交流。

  四、情感升华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这种父母亲情,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并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

  同学交流,明确。

  请同学们用手中智慧的笔,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学学古人,写一段话,来颂扬这种淳朴美丽的情感。

  学生先自写,然后小组交流,按组推荐一至二篇,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并说出推荐的理由,然后请同学点评。

  五、老师总结

  同学们写得非常有真情实感。都把对父母的爱纷纷诉诸于笔端。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文中的主人公因为有父母的浓浓爱心,相信他们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健康幸福地生活着。同时也衷心祝愿我们每位师生的家庭和睦,亲情芬芳。

  请欣赏flash 课件:《让爱住我家》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课上的习作精心修改后,誊抄在作文本上。

  2、根据文末,发挥想象,补写一个结尾,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0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父母的心》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父母的心》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媒体:投影仪、胶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情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 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出示投影)

  三、 整体感知

  1、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

  2、 学生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 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3、 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写出你的看法。

  提示:父母的心是 。

  教师归纳并板书:

  父母的心

  送长子                                    换女儿

  换次子                                     要女儿(一波三折)

  浓浓的爱心 淡淡的哀怨

  四、 品味情节,把握主题

  1、 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2、总结评价: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口头小创作:爱是 (出示投影)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教师适当补充:爱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爱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爱是雨中的一把伞;爱是夜里的一盏灯;爱是儿女眼中的依恋,;爱是父母无私的心灵……)

  3、 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a、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4、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五、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以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2他们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现,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真的饿死在一起。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续写,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2、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课后让大家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投影部分)

  例如: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

  请你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父母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并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同步导学第85页基础训练一○1——○3题。

  2、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父母的心》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1

  一、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一)师:读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似乎隐藏着什么? 

  生:父母对儿女的关心。 

  师:简单的说,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大略地说,教师随机作了点拨。 

  (二)学生听课文录音,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时间 决定 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时间       决定      理由 

  当天傍晚     ……       …… 

  次日早晨          ……              …… 

  次日傍晚          ……              …… 

  三日上午          ……              …… 

  师提示:这三次理由都很有说服力吗? 

  学生回答主要观点:三次理由前后之间很矛盾,基本上是借口。 

  二、核心词替换:父母的 

  (一)师请学生替换一个词,小组讨论。 

  (二)学生上台写一写: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词语有: 

  理由   关心   犹豫   心灵深处   苦衷    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共同探讨: 

  1、关于两个“理由”: 

  师画了一道线将两个“理由”连接起来,问:两个同学都写了“理由”,谁写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第一个学生说——父母都讲的是理由,都是借口…… 

  第二个孩子说——父母都是用一些理由,说明自己的真心…… 

  2、关于“关心”: 

  师:谁写了“关心”? 

  生:一次次把孩子要回来,表面是理由,实际是关心…… 

  3、关于“犹豫”: 

  师:关心中流露出犹豫,为什么? 

  生:文章做感人的也是父母的犹豫…… 

  4、关于“苦衷”: 

  师:说说“苦衷”。 

  生:父母每次都有理由,迫不得已的时候把孩子送出去,实在是有苦衷,太贫穷。 

  5、关于“心灵深处”: 

  师:说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吧。 

  生:父母的心里真的是很难受……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点拨,评价。) 

  教师出示:元稹诗句:遣悲怀——谁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 

  二、孩子的心情 

  (一)播放《我的兄弟姐妹》片段,学生思考: 

  1、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片段? 

  2、孩子的心是怎样? 

  学生交流: 

  1、哥哥送妹妹的镜头。手足亲情,难以分割…… 

  2、哥哥奔跑的镜头。送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想念自己死去的父母,心里更加悲痛…… 

  (二)回到课文。大屏幕出示: 

  时间         孩子       心情 

  当天傍晚 

  次日早晨 

  次日傍晚 

  三日上午 

  学生一一对应,小组讨论文章中被送出孩子的心情。 

  讨论后交流: 

  1、老大心里非常悲伤。如果把我送掉可以让他们生活的更好…… 

  2、老二:心里难过,还是自己牺牲算了 。师提示:此时老大心里此时怎么想?生:犹豫…… 

  3、老三女孩:心里难过,为了家庭的好,让其它的兄弟姐妹过上好日子…… 

  4、吃奶的孩子:她目击了整个过程…… 

  教师点评:幸亏最后的结果又团聚了! 

  (三)学生朗读阅读材料:《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 

  师:此文与《父母的心》相比,都是让子女离开自己,但一去一留之间,你认同怎样的父母之心?父母三次把孩子送出去,三次与一次是有区别的,这样的父母你认同吗? 

  生:认同。父母是生活所迫,极其矛盾…… 

  师:最后把孩子都要了回来,最后说什么?有什么可行性方案吗?(学生读了最后一段,教师提示:所谓可行性方案就是一家六口饿死吗?) 

  生:不会认同。我会想,难道妈妈不喜欢我了吗?我们愿意和父母一起饿死吗?有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 

  师:你觉得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对不对?这样的父母之心作者本人怎么看呢? 

  大屏幕出示本文开头,学生读读: 

  “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者母亲,试试看。 

  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怀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么温暖、多么广阔,直到现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万千、激动不已的么?啊,用不着闭上眼睛,你们大家无论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双亲之恩么? 

  这个故事,肯定也是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海港开往遥远的北海道函馆的船上。” 

  三、作者的心结: 

  师:结合川端康成的年谱研究:为什么川端康成赞美这样的父母之心? 

  生交流:  

  1、从小失去父母,渴望父母的感觉…… 

  2、从小是孤儿,过度的缺乏,希望得到补偿 

  教师进行了随机点评。 

  四、读者的心裁: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做? 

  学生交流: 

  1、师;请一位父亲说。学生:我会跟孩子讨论,征求意见…… 

  2、师:请一位母亲说。学生:我会为他们着想,把他们送走。虽然分隔两地,可他们还是我生出来的……(教师点评:替换为一种理性的爱,爱可能会有区别……) 

  3、师:请那位吃奶的小朋友。学生…… 

  五、教师推荐:可以读川端康成的其它文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2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褴褛(    )     吩咐(    )  谢(    )失(    ) (    )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吩付          风度极佳      痛哭失生   无精打彩冷酷无情      如数俸还三、填空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1.“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为什么“难为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当爹妈的心是怎样的心?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藏羚羊跪拜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等,眼下已成了凤毛麟角了。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杀身和慈善在老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一天。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了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里拿来了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睛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传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那只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1.本文中表现文章主题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3.为什么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请根据文中有关内容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老猎人在掩埋了藏羚羊的同时,也埋掉了杈子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文章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①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②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参考答案】一、lán lǚ  fēn fù  chóu  hún  pò  tuǒ二、咐 声 采 奉三、略四、(一)1.因为他们夫妻二人亲口答应将一个孩子给财主夫人,但后来又三番五次的换孩子,现在又不给她孩子了,所以感到难为情。2.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宁可自己吃苦,甚至饿死,也不让孩子受苦。3.“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准确地说明了“一家六口人团聚”是经过几送几换之后出现的,较好的总结了上文的内容。(二)1.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2.一位老猎人枪杀了一只怀孕的藏羚羊(或藏羚羊为保护孩子向老猎人下跪但仍被枪杀)3.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4.在神圣的母爱面前,老猎人良心受到谴责,他内疚、悔恨,决心不再杀害无辜的生灵。5.①政府加大了保护的力度②群众提高了觉悟③藏羚羊的数量增加④藏羚羊的习性有所改变……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3

  级别:市级开课时间:20041014开课班级:八(1)班

  开课教师:储红仙

  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由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情况导入  。

  老师提问:

  1、  能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  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

  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体感知。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

  出示课件:

  1、  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  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老师再讲一个发生在自己母亲身上的真实事情:我的母亲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时,母亲都会重复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小时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贫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镇上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家。但是母亲一逮着机会,就会偷偷地逃回家,每当回到家时,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时,那个亲热劲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好景不长,被自己的父母发现后,马上就被送回“镇上的那个家”。无论母亲如何哀求,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虽然母亲也看到父母的眼泪,但每次她的父母都会咬紧牙,把她送回去。每次讲到这儿,都会老泪纵横。我知道,这将是母亲一生的痛,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因此,我觉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造成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手中的补充资料《母爱无言》,阅读后,思考:

  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分别体现了什么?(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

  2、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和相似点?

  3、联系自己,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

  阅读后思考交流。

  四、情感升华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这种父母亲情,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并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

  同学交流,明确。

  请同学们用手中智慧的笔,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学学古人,写一段话,来颂扬这种淳朴美丽的情感。

  学生先自写,然后小组交流,按组推荐一至二篇,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并说出推荐的理由,然后请同学点评。

  五、老师总结

  同学们写得非常有真情实感。都把对父母的爱纷纷诉诸于笔端。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文中的主人公因为有父母的浓浓爱心,相信他们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健康幸福地生活着。同时也衷心祝愿我们每位师生的家庭和睦,亲情芬芳。

  请欣赏FLASH 课件:《让爱住我家》

  六、布置作业 。

  1、把自己课上的习作精心修改后,誊抄在作文本上。

  2、根据文末,发挥想象,补写一个结尾,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 人物 顺序 表情 理由 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 夫妻二人 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贫穷 付钱

  第二天早上 父亲 二子 无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 妻子 女儿 不好意思 婆婆太大了 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 夫妻二人 全要回 痛苦 太小冷酷 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 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准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累本上,准备课堂交流。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 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 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6

  (文学常识要求扎实学好,以记为主。)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1.语段选自________(人名)的小说《父母的心》,他是________(国家)小说家。2.语段中写两口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痛哭失声表现了父母什么样的心理。3.财主夫人最后说,“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财主夫人所指的“父母之心”是什么呢?4.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那句话的?  (北京崇文区中考题)成长的桥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的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②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说“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碴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③也许智商有限加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样,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以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烧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联系上文,抓住人物性格要抓住关键性句子,即父母给予“我”的爱的句子)5.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甲]、[乙]两处应填的恰当的词语是什么?[甲]处填________,[乙]处填________。6.第②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母亲为什么转怒为喜?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8.文中多处写父母给予“我”的爱,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9.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自然段是第________段。10.“成长的桥”在文中指________。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作用是________。11.文章详写的是哪件事(从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详写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川端康成  日本2.失去女儿后的痛苦,为自己行为感到惭愧,及对财主夫人的歉意的复杂心理。这样感情心理从下文夫妻对财主夫人的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同意送孩子是基于对孩子的爱,而反复三次换孩子表面看来有各种理由,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孩子的爱,而失去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所无法承受的,这一句“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说出父母真实的想法,表现父母伟大的爱。3.对孩子真诚、无私、不能割舍的爱。开始财主夫人对于这对夫妻几次三番换孩子是有看法的,但每次换孩子的理由,都让人无法拒绝,尤其是最后一次,夫妻哭着要回女儿的那段对白,深深打动了财主夫人,让她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是任何金钱无法换取的。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主题的认识,还有学生对于亲情的感情升华。答案虽可以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父母的爱是伟大,有了这种爱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中考真题演练的这七道题目分别考查人物心理描写能力,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对文章句子的感受体验,结构把握分析,整体理解能力,修辞的表达效果,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记叙文能力的综合考查。第5题考心理,甲处表现焦虑,乙处表现惊喜,可选用同义词填写。第6题母亲的“怒”是因“我”打碎花瓶,“喜”是因“我”诚实可爱,抓住这两点即可。第7题可从诚实、心眼好、理解父母、读书自觉等方面概括“我”的特点。第8题须扣住父母给予“我”的爱的句子,再作分析,既有客观要求,又有主观发挥。第9题中的过渡段是全文的第4自然段,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第10题对“桥”的喻义把握可结合全文理解为父母温厚的爱。结尾在表达上生动形象地强调了父母之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第11题可列出要点概括:(1)“我”因故受伤昏迷(起因)。(2)父母的声音叫唤把“我”拉回鸟语花香的世界(经过)。(3)“我”刻苦读书,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结果)。详写的作用是突出了父母温厚的爱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这一中心。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7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 漱户内海 (    )        2.han(    ) 馆       3. 舱 (      ) 房     

  4. 奉还 (         )      5. 犹 yu(   )        6. sang(      ) 门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 吩咐 (           )           2. 犹豫 (    ) 

  3. 留恋 (         )          4. 悲伤 (    ) 

  三、根据词义填写相应的词语 

  1. 美好的举止姿态。 (    )     

  2. 形容简陋或过于俭朴而显得不体面。 (     ) 

  3. 按照原数还给人家。 (        )     

  4. ( 衣服 ) 破烂。 (       ) 

  5. 拿不定主意。 (    )     

  6. 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        ) 

  7. 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    ) 

  四、解释下到成语 , 并用它们造旬 

  1. 无精打采 : 

  造句 : 

  2. 失魂落魄 : 

  造句 :  

  五、仿照下列旬式 , 用上加点词 , 再写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  

  1. 例句 : 到了她家的孩子 , 不仅能够过好日子 , 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 , 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 100元 , 作为酬谢。 

  仿句 : 

  2. 例句 :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 , 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仿句 : 

  3. 例句 : 是我不对 , 老实说, 我虽然没有孩子 , 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 , 而且也羡慕你 

  仿句 : 

  六、阅读课文 , 探究下列问题 

  1. 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 , 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 ? 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文先写贫穷父母答应给贵妇人孩子 , 后来又一个个要回,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 \' 当爹妈的心 \', 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 , 用一两句话写出 \' 那位父亲 \' 和他妻子的心理。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送走长子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次子换长子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要回女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 , 说说结尾 \'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 句中的 \' 终于 \' 两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巩固 

  ①当轮船驶出濑户内海 , 航行于广阔的海面的时候 , 在甲板上的人群中 , 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岁左右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②与此时对照的是, 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 , 他衣衫褴褛 , 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他带着三个孩子 , 最大的男孩有七八岁。孩子们的长相都很聪明可爱 , 但是身上的衣 服却相当破旧。 

  ③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她唤过一名女佣 , 低声吩咐了一番后 , 女佣便来到那位父亲的跟前说 \' 孩子这么多 , 真有福气啊 !\' 

  ④ \' 谢谢。他们下边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呢。像我们这样的穷人 , 因为有孩子日子就是苦。说起来怪难为情的 , 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 , 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 , 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儿干呢。 \' 

  ⑤ \' 方才你说的如果确实是实际情况 , 我就想跟你说说相求的事了。我的东家是函馆的财主 , 在一家大公司当总经理 , 日子过得很富足。但是只有一件事不如人意 : 年过四十还没有孩子。我家太太方才叫我来跟你说说 , 能不能送一个孩子给她。到了她家的孩子 , 不仅能够过好日子 , 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 , 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 , 作为酬谢。 \' 

  ⑥ \' 这可得谢谢啦…… \' 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 , 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最后 , 他告诉女佣 , 这事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⑦那天傍晚 , 当轮船航行在相模滩的海面上的时候 , 那男人和他的妻子一起 , 带着他们的长子来到那位妇人的舱房。他们说 \' 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  

  1. 找出描写贵妇人和穷男人外貌的句子 , 填写在横线上。 

  贵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穷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样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女佣向家人陈述 \' 东家 \' 有哪三个优厚条件领养一个孩子 ? 为什么穷人却十分犹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六段中加点词 \' 这事 \' 中的 \' 这 \' 指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写作训练 

  收集并编撰一则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 , 不少于600字 , 题目自拟。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8

  父爱不如母爱那样体贴入微,随处可见,他一般是埋在心底,只有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出来;他的严厉有时是恨铁不成钢,当你做出成绩的时候他会欣然一笑。小编整理了《父母的心》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父母的心

  当轮船驶出濑户内海,航行于广阔的海面的时候,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岁左右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男孩有七八岁。孩子们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

  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她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了一番后,女佣便来到那位父亲的跟前说:孩子这么多,真有福气啊!

  谢谢。他们下边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呢。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因为有孩子日子就更苦。说起来怪难为情的,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儿干呢。

  方才你说的如果确实是实际情况,我就想跟你说说相求的事了。我的东家是函馆的财主,在一家大公司当总经理,日子过得很富足。但是只有一件事不如人意:年过四十还没有孩子。我家太太方才叫我来跟你说说,能不能送一个孩子给她。到了她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

  这可得谢谢啦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最后,他告诉女佣,这事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那天傍晚,当轮船航行在相模滩的海面上的时候,那男人和他的妻子一起,带着他们的长子来到那位妇人的舱房。他们说: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结果自然是按口头约定,对方付了一百元钱。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地走出了舱房。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晨,船在绕着房总半岛转的时候,不知什么缘故,那位父亲牵着五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他说: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当然行!财主夫人高高兴兴地同意了。

  可是,当天傍晚,孩子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了,她很不好意思地说:简直没法跟您说,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况且,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得不得了。能不能答应我们这个女孩子把他换下来?

  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起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父母的心》阅读题目:

  18.本文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9.本文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0.谈谈你对文中贵妇人的认识。(3分)

  答:

  21.本文在情节安排上跌宕起伏,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

  22.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人生感悟?(3分)

  答:

  《父母的心》参考答案:

  18.(3分)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的条件,终不愿意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有人家。(意思对即可)

  19.(3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为情节的展开张本。(意思对即可)

  20.(3分)通情达理,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爱心。(言之成理即可)

  21.(3分)吸引读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22.(3分)言之成理即可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7),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五、积累

  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学生互相交流。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写作特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七、布置作业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 人物 顺序 表情 理由 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 夫妻二人 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贫穷 付钱

  第二天早上 父亲 二子 无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 妻子 女儿 不好意思 婆婆太大了 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 夫妻二人 全要回 痛苦 太小冷酷 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 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篇21

  执教:祝畅红

  教学目标 :

  能由一波三折的故事及与中国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比较中去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能发出身边的爱的故事。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儿子是不是她不爱儿子了?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导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父母的心,怎么解释?

  2.创设情境:请你大声朗读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作出补充:

  父母的心是 ,因为……

  [学生读课文,整理自身观点,全班交流]

  3.归纳: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之心

  二.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内容

  过渡:在课前我们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片片断,影片非常感人,但与文章不同的是,妈妈送走了小强,课前老师布置了思考题:妈妈送走小强,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谈谈你的看法。现在请你将自己的思考亮出来。

  [学生将课前思考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归纳:妈妈送走小强也是出于对小强的爱

  2. 组织辩论:

  过渡:

  老师就有疑惑了,要请大家为老师解疑: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出示要求]

  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总结评价: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小强的妈妈忍痛送走小强,无一不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投影:口头小创作:爱是……

  三.拓展:发掘生活中的真爱

  1.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与大家分享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的爱。

  2.拓展: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请你来谈谈。

  课后学习:

  将生活中的爱的故事形成文字,做在周记本上。

  板书设计 :

  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之心 送

  爱是……

  送走小强也是对小强的爱 不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