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 顾旧知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二、 学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作者是怎么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默读第一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男孩的句子想想。

  2、学生反馈。(抓住“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等词)

  3、小男孩神秘兮兮的,可“我”态度怎样?为什么“我”不以为然?

  4、当“我”开始知道苹果里有“秘密”后,心情如何?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说一说。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奇感。

  6、为什么“我”先前没发现这个“秘密”?小男孩是怎么切苹果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说。

  7、小组里切苹果,不要一齐切,先切一个,观察后再切,再观察后接着切,然后汇报情况: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

  8、讨论: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9、指导感情朗读1-4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这件事,作者的收获仅仅是知道了苹果里有“五角星”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

  2、学生反馈,重点理解:

  (1)、为什么说这个图案有魅力?

  (2)、什么是创造力?

  1、联系历史故事或身边的事,说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例子:

  (1)、大禹治水。

  (2)、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卖报,不是卖一份收一份的钱,而是给候车室的人每人塞一份,回头再收钱。

  (3)、霍英东搞房地产,改变常规思维,先定房,收预金,再建房。

  (4)、一场篮球赛,保加利亚对捷克斯洛伐克,球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至少需赢5分才不输球,可比赛仅剩8秒,保加利亚仅领先2分。这时,保加利亚队员没有攻对方篮下,而是直奔己方篮下,将球扣进,平局!从而赢得加时赛,最后赢得比赛。

  三、 总结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般人 小男孩

  切苹果 顶部切到底部 横切 创造力

  思维方式 循规蹈矩 打破常规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本文可以分为几段。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

  ①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②当小男孩向“我”显示他的新本领时,“我”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体会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

  (3)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的新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1)实物演示,讨论交流。

  结合理解“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我”想到了什么?

  板书:横切苹果

  (2)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疏”、“循规蹈矩”等词语的意思。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①“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③“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出示有关创造力的名言警句。

  6、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一些例子,如:水陆两用汽车、热电风扇等。

  五、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并讲给身边的人听。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突然想到这一句话。鲁班发明锯,是受把自己手拉破的那根茅草的启发,其实那根茅草早就躺在那里,一定也拉过许多人的手。事实上,世界上无数个发明都有着原型启发,都有着一刹那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就是因为许多人少了那么一点,就与创造发明擦肩而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访问团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调查研究那里的教育。当时的教育总监告诉访问团成员,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及其竞争,所以这个州的考试一直在全美倒数第一,但这个州的每年专利申请数却一直是全美第一,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发明创造。苏教版选择这篇文章,是通过母语的学习,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是告诉学生苹果星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断”的方式来发现。

  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同样不大,也是一个“小”字。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 “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 “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情景描述: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苹果里的五角星》   

  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生1:词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词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所以特别吸引人。   

  生2: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3: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4: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师: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师: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   

  分析与反思: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第五自然段,也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觉得这段话中,“魅力”这个词不太好理解。而就本课学习而言,如果孩子不能真实地理解这个词,就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通过小组讨论学习。   听了学生的一系列回答,我觉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五角星”的魅力,或者说是创造力的魅力。于是我想请学生谈谈为什么拦腰切苹果的人那么少,大家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于是我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从顶部切到底部美观、公平,人们习惯了也就这么做了。是啊,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一定的思维定式。假如有人掉到水缸里,我们的常规思维的把他从水缸里拉出来,使人脱离水。但几百年前,就有司马光“砸缸救人”,使水脱离人,成功地救出了他的伙伴。可见,古时候的就可以打破常规,救人脱险,那么我们就更责无旁贷了。   那么什么是打破常规,什么叫创造力呢?“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即换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充满友好、民主的教学氛围,往往能培养出智慧超群、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学生。允许学生提意见,创设一种民主气氛。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不要以为学生提意见,甚至否定我们的观点,是轻视我们,觉得有损我们的尊严和威信。最有威信和最受学生尊敬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最能以自己的美好言行为学生指引成长道路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这一点,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民主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如如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学生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能拘于唯一的回答。   

  二、多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的意见多加肯定和表扬。允许学生提意见,实际上也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问才有创新。当老师的切不可因为学生提意见,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勃然大怒起来,那样会打击学生的锐气,甚至会使他们从此再也不敢提意见了。开通、明智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学生向你提出不同观点的意见,你应该:聆听、接受或者表扬,而且饶有兴趣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会认为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他是受人尊重的。这种尊重给他一种自我价值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如同本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回家也去试了,不过却没有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他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意见多加肯定。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一点,创造之路并非处处铺满鲜花,其间肯定是布满荆棘的。所以打破常规有时也会失败。但如果不尝试的话,我们永远都不能取得成功,就像一些发明家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完成那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发明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正视实践路上的点点滴滴,说不定下次发现另一个“五角星”的人就是你。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和要求:

  1、 理解课文

  2、 通过关键词,理解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ppt

  一、 读题,感受“魅力”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听说,有人已经回家迫不及待地切过了,为什么想切?(想看看那五角星)

  3、这苹果梨的五角星吸引了你,或者说它具有很大的魅力。(板书:魅力)

  4、找出文中含有“魅力”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使我深有感触地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自己读,有什么疑问?

  过渡: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小男孩。

  二、 学习第一部分

  1、 出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1) 一起读

  (2) 从文中哪些词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3) 小结

  过渡:今天,他又带来了什么新本领?(切苹果)

  他今天来到我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他的新发现,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

  2、 出示对话

  (1) 自由读,想想人物的表情、心理,多读多感受

  (2) 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相机出示:神秘、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平静

  (3) 作者为什么会淡淡地说:我知道里面有什么?心理会怎么想呢?

  小结:不就是苹果核吗?还这么神秘?

  (4) 可是小男孩并没有因为“我”的平淡而阻止他显示本领,他却说……(引读)

  (5) 此时他说话时心里是怎样的?(自信)

  (6) 再读对话

  过渡:读到这儿,这苹果究竟是怎么切的呢?到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3、 学习切法

  (1) 理解了吗? 会切吗?谁来给我们切一切?(学生切)

  (2) 你有什么发现?理解拦腰切、横切面

  (3) 你切到了五角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4) 小男孩跟你一样很自豪,带上你此时的心情读一读(出示: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

  (5) 除了他的语言体现了他自豪的心理,再读读,还有什么能够体现他当时是自豪的、兴奋的、骄傲的心情?

  (6) 最后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再读读他们的对话

  4、 出示第四自然段

  (1) 刚才不以为然的我,此时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小节,体会作者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书上把它们圈画出来

  (2) 交流(惊奇、感叹不已)

  (3) 如果把这种心情读书来就更好了,指导朗读

  (4) 他惊奇感叹的是什么?我们之前怎么没有想到呢?理解“循规蹈矩”、“生疏”?循规蹈矩的切法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都循规蹈矩地切呢?

  学生猜测原因:习惯、平均、安全、好看……

  (5) 小结

  (6) 让我们再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三、明理

  1、这鲜为人知的图案仅仅吸引了小男孩吗?还吸引了谁?(理解还吸引了小作者写下了这片文章、还吸引了我们每一个读者……)

  2、刚刚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在文中也有体现,找出来读一读

  3、你们回家后会怎么做?(

  4、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呢?学生回答

  5、 什么是创造力呢?

  那么往大处说呢?(交流)小结: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延伸

  在我们同学们熟悉的故事中,也有许多是体现创造力的故事,有哪些呢?

  (司马光砸缸、田忌赛马……)

  这些故事中,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                )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感觉到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话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故事浅显而蕴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一定会被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的魅力所吸引,乐于阅读与学习。对文章中的难点,亦可通过引导与探究有进一步

  的领悟。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并采用动手实践加强体验。

  教具准备:以小组数为总数的经过反复打死结的细绳(结均打于同一位置),一个苹果。

  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可由萝卜、山药等切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课前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为课文理解埋下伏笔。

  将准备好的绳结以小组分发,要求学生于1分钟内打开。

  共同想办法解绳结。

  学生在1分钟内无法完全解开绳结。

  教师留下悬念:上课后解决。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苹果里的五角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浏览或默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的故事。

  2、“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研读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课前悬念。

  (切题导疑)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你是怎么理解的?

  (逐步引导)

  a、“魅力”一词的含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哪里?

  查词典

  自主研读课文,搜寻有效信息;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a、词典中“魅力”一词的含意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1)小男孩儿急于显示他新学的本领;(2)“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并将继续传下去;(3)这种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

  c、“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追问d、“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

  再次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并能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

  c、因与众不同、“鲜为人知”,才有魅力。

  d、因公平起见、遵循习惯、懒于思考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大部分人的“循规蹈矩”,少了创新意识。

  e、相信大家对“循规蹈矩”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大家对“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不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呢?

  自读自悟

  结合实际,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不“循规蹈矩”,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结决课前悬疑:用剪刀从结中心一剪,绳结开了。

  看着老师打开绳结,恍然大悟。

  三、回味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加深体验,读出感情。

  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读出情感变化。

  四、实践拓展:

  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创新”一词有更深的体会。

  组织活动,引导展示。

  将自己带来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割,切出不同的平面图形。

  (每个长方体只能切一刀。)

  可截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平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五、小结。

  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魅力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用合作探究、实物演示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板书课题。

  3.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疏”是翘舌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

  “秘”读mì;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

  ①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②当小男孩向“我”显示他的新本领时,“我”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体会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

  (3)、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的新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1)、实物演示,讨论交流。

  结合理解“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我”想到了什么?

  板书:横切苹果

  (2)、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疏”、“循规蹈矩”等词语的意思。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①“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③“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 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 中受到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打破教师习以为常三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常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便于操作,简约而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1、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三是删去了和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如国标本教材已删去课题中五角星上的双引号。本节课,教师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修改的意图?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教学比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一节课中,我们所教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就是苹果里只是藏着“五角星”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想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精讲精练,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的空间。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知。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言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没有忽视字词的训练。如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体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导上,突出易读错的多音字,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字形的教学,重点提示易错笔画,这有助于强化记忆,消灭错别字。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学生描红,及时巩固所学的汉字。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仍不能忘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习惯培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细微之处见真情。对词语的理解上,则随课文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谴词造句。如“魅力”一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美景、运动、游乐项目”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准确使用“魅力”一词。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活”是拨通基本教法的金钥匙,是教学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灵活的教法也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正是因为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们才会被老经验束缚,进而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由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的机会,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才会产生了新的冲动:横切梨子会出现什么图案?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哪些收获?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兴奋点已不仅仅停留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上。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不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灵活的教法还表现在适时、适度地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第4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充。学生在对比两种不同切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第二课时的补充阅读和练习,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

  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内化文本式的有序表达训练,同时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2)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以观实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为这是本次校级大语文组第一次专题研讨课的主题。

  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随后,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渐渐地,教学实施也如我设想的那样越来越顺利——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铺垫式的说话训练、点拨式的写话训练,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尴尬局面。带着种种猜测,我找来我四(1)班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读了课题,你觉得怎样?”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课题很有意思,然后让他们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种有意思。谁知,回答令我瞠目结舌:有的说,课题很有创意。有的说,起名字的作者真了不起,怎么会想到起这个课题的。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可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执教者本人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

  第一次预设:一、由题导入,激趣畅谈: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你们觉得题目怎样?(有意思)那我们就再大声地读读课题,要读得有意思。3、 通过上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由此产生了哪些想法?[设计意图:在激趣的基础上,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是作为精读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同时为后面的预设教学作好渗透;]

  第二次预设:(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感觉?(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齐读一下课题吧!) [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导入简洁自然。]

  “新课导入环节”预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年级组黄静静老师还真诚地建议我,说“老师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说实在话,当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准备让全体孩子每人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可考虑到种种原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于是黄静静老师、曹雨花老师还有我,我们三人一致否决了这种设想。接下来,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烦,决定上课时自己切苹果。而且采取“拦腰切苹果”的方式,课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鲜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个担心——万一拦腰切苹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办?现在,黄静静老师居然提议我,还是指名让学生切,这可真让我为难。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却“私心”的顾忌——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吧,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也许就是一个教学资源。

  纵观整节课,除了课堂实施细节再注意点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再商议的了。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的指导,可谓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我的这节课,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趣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则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想想真觉得好笑,差点“聪明反被聪明误”。捕捉到这一失误,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通过上学期语文期末抽测,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清晰”、“果然”、“魅力”这几个词,再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的预设渗透的调控也往往是和谐交织在一起的。

  实例一(朗读感悟和谐共生、品词析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渗透训练):1、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切苹果的两种方法。(1)、一位学生用通常的切法来切,另一位学生用小男孩的切法来切,切好后放于实物投影仪上。(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看到了什么? (1)、五角星看得清楚吗?(2)、师点拨:“看得很清楚”、“看得十分清楚”我们就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清晰”。3、过渡语:难怪作者要惊呼——相机出示课件5齐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1)、能不能给“清晰”找个近义词?那文中为什么不用“清楚”这个词呢?(2)、指导造句:你们平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说:“某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某某说话清晰。)4、(下面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出示课件6对比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1)、联系上下文体会“果然”。(2)、(师评价语):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那通过上面一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3)、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4)、听了某某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5)、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实例二(朗读感悟和谐共生的渗透训练):1、(师过渡语):是呀,难怪作者也有这种新奇的感觉,让我们再次与作者分享这份惊喜。2、超接链结到课件2指名读: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3、听了某某的朗读,你们分享到作者的这份惊喜了吗?(最好请班级中读得好的学生读,起到正面引领的功效。)4、你们认为他哪儿读得特别好?为什么?(结合感悟“却从未见过”、“更没想到”,作者新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5、那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实例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1、作者对这件事最深的感触是——相机出示课件8齐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2、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样解释的?(能吸引人的力量)3、那你们能不能再次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句话中“魅力”的理解。(如学生对要求不太懂,可进一步点拨:也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确吸引人、魅力大。)

  3、总结过渡:是的,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这个秘密传给你们大家后,你们还会传给……这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  (板书:魅力)

  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同时,通过年级组成员的交流,也第一次让我享受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那种久违的喜悦,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二次预设及实践反思——

  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执教是在本班实施教学,所以3月19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满怀信心地实施了校级第一次专题研讨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以后,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我感觉学生参与的活跃气氛远没有在四(2)班那么浓。各位老师评课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焦急地询问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李春俊老师时,他笑眯眯地说:“你这节课,当然有效啦,而且是相当的有效。你看,语言文字训练多扎实呀!”“可是,我总感觉课堂热烈气氛不如在曹雨花老师班上执教的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询问到。这时,李老师郑重其事地点拨到:“一节课,不能只盯着外显性,还应关注内隐性。比如你那个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也许有些学生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怎么会说呢?还有,有些学生不说,不代表他不会,也许他认为自己这个不值一题,后面的写话训练也证明学生其实已懂了。关键是第一个说话者,发言就不是那么精彩,从某一方面来说,没有激起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斗志——我的例子一定比你精彩。……”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我心里不由为自己片面狭隘的思维而汗颜。同时,我又反思性地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觉得我这节课,学生参与气氛不是那么十分热烈,是否与下午教学效果不如上午好有关。另外,下午都是体育、音乐什么的课,现在我占了他们的课(执教老师这周暂时调不开来课),他们是否不愿意呢?我上课时,就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从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中,我又深深体会到课堂实施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较为有趣的是,在学生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中,结果还真出现了预想中的尴尬局面——采用拦腰切苹果的女同学李星,一连切了三个苹果才切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这是我不想遇到的局面,更是李星同学没有预料到的。好在上课前,我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时,我记得李星拦腰切开第一个苹果时,傻眼了。她的表情告诉我——“呀,怎么没有五角星?”,于是在听课老师自然流露的笑意中,我坦然地说道:“看来,这与苹果的形状有关。”接下来,李星小心翼翼地拦腰切开了第二个苹果,结果更令她大失所望——她的表情充满了焦虑。我适时解嘲道:“真令人着急,可是谁更着急呀!没关系,咱接着切!”第三次,李星拦腰终于切到了一个五角星,她也舒心地叹了一口气。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尤其对于李星同学。于是,我也欣喜地“趁热打铁”——“同学们,看来成功不是这么轻易就可以得来的。”就这样,一场意外风波“化险为夷”了。看来,“意外”也并不是总那么可怕,相信这个意外至少一定会珍藏在李星同学与我的内心深处,回味无穷。

  从课堂实施有效性角度来说,这节课可谓是高效的。但从大家的评课中,我也敏锐地意识到:这节课如果再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充满好奇心的角度去渗透,这能很好地促进同龄孩子创造的萌芽——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基础。当然创造,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点如果加以渗透,则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

  通过这节课,大家普遍认识到: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就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哪怕是一点,就一点训练到位,切忌训练点 “蜻蜓点水”式的到处飞,这样只能使教学浮于表面。

  的确,课堂是历练的舞台,课堂是反思的摇篮,课堂是成长的沃土。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一些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正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所说,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教材一起去探个究竟!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发现、创造”为主题展开。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从而告诉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二)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初读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同时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

  (2)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四)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五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该段结尾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理解其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突破法进行教学,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及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以“魅力”为催化剂,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质疑激趣、联系生活、画画说说、品品读读等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语感、理解、表达、朗读等方面将会得到有效的促进。

  三、说教学过程

  实施教学时,我将采取五个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其步骤依次是:

  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

  二、由句扣词,联系生活;

  三、比较做法,初悟“创造”;

  四、读悟魅力,深悟“创造”;

  五、活用板书,名言励志。

  第一个环节“由题导入,质疑激趣”其实就是复习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简洁方式——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题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次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同时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

  在第二个环节“由句扣词,联系生活”的教学中,我紧跟着第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渡:对于苹果里的五角星,作者也觉得特别新奇,因此他有这样的一番想法——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循规蹈矩”一词的意思并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做法属于“循规蹈矩”的做法?

  【设计意图: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激活生活经验,同时作为实施后续读悟环节的“药引子”。】

  第三个环节是“比较做法,初悟创造”。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循规蹈矩”与“不循规蹈矩”不同做法的相关语句,并以苹果示意图指名让学生用红粉笔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接下来,借交流评议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切法的其他不同说法。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这两种不同的切法。弄清楚了两种不同的切法,我就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句子:“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这个句子为载体,进行品词品句及朗读训练。接下来稍作小结后,相机进行有序表达的训练,即“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这个词。”学生有序表达的基础上,再出示文中相关语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说上面的教学环节是铺垫,那下面的环节则能有效渗透,引导学生初悟创造。我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相机引导渗透“不循规蹈矩切苹果,也就是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结果。”

  【设计意图: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同时初步感悟“创造”。】

  因为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而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在“读悟魅力,深悟创造”这一环节以“魅力”为催化剂,逐步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首先我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魅力”的理解,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教师举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学生自由练说的基础上,教师追问:“那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渗透:创造力,往大处说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并以亲身经历进一步促思,以写话交流进一步促悟,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最后一个环节“活用板书,名言励志”,我将借助板书,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齐读三则有关“创造”的名言,以此为基础,再激情谈话励志。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依据: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5课。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即事悟理,明白真谛。

  2、设计理念: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3、思路提要:悬疑——感受——悟理——迁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创新”故事一个,“创新”名言两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故事引入。(此处应选择通过创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故事素材)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回答或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3、集体讨论课文层次。(按叙述与议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三、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述质疑引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通过熟悉课文,我们认识了两位小朋友,一个大点,一个小点。说实话,老师对他们都挺喜欢,不过,如果让作选择,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此处会出现两种情况,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为精读课文铺平道路。)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那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同学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3)这次他又要显示一个新本领,他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出神秘的语气)

  2、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男同学认真听,想想他这次带来的新本领是什么?

  (2)指名回答。那么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的呢,同学们到第三自然段去找找,有哪些动词?(着重探讨“举”字内涵)

  (3)从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男孩,而“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导分角色朗读)

  (4)在“我”看见小男孩显示的新本领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圈画)

  (5)“我”是那样惊喜万分,激动不已,那小男孩到底是怎样切苹果的?怎样是拦腰切?怎样是通常的切法?谁来示范一下?(黑板上画苹果,学生来“切”)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真的是太神奇了!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作者在看到这一切以后,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想法。

  (2)“魅力”表现在哪里?(抓住三个“传”理解)

  (3)怎么理解“创造力”?(分别从“小处说”和“大处说”来讨论,此处是本课的难点)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是的,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那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拦腰切苹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因为好看,人们看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明创造;因为方便,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少了思考……)

  2、再读课文。

  四、作业。

  1、我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打破常规去发现身边的秘密)

  2、搜集几条与创新有关的名言。(先展示两条这样的名言)

  3、查资料:是谁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附: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为镇公开课准备的,老师们的评课使我深有感受。首先是应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与单项彰显。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缺一不可,但前面的目标最终是为情感目标服务的。其次是更深切地体会到“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本文内容简单,蕴涵道理,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就该让他到生活中去运用体会了。最后是“放”与“不放”截然不同。很多时候老师不敢放手给学生,怕收不回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的活动。实际上,当我们都相对自由了,很多火种就会燃烧起来。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要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体验,体现其主动发展,发展其创造力。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我大胆尝试,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其动手体验发挥创造力发现新事物的过程,以及体验将创造力所发现的新事物大胆运用到生活中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

  1.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学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说己的感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动手实践的方法”学习第四、五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目标: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要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考虑问题常常要换种方法,换个角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朗读的依据。

  2.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要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考虑问题常常要换种方法,换个角度。

  教学策略和学法设计:

  1.《苹果里的五角星》讲的是美国小男孩用创造力发现了新事物,我在教学时设计拓展,让学生将小男孩发挥创造力发现的新事物运用到了生活中。

  2.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准备每人一只苹果,一把小刀。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你们知道的四大发明吗?谁来介绍一下?{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

  2.其实任何发明起初都源于对事物的主动探索和发明者的善于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个美国小孩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和四大发明一样伟大!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大开眼界。

  二、复习生字(多媒体动画“送苹果”的形式,激发兴趣)

  瞧不起横切拦腰生疏幼儿园图案感触五角星鲜为人知清晰循规蹈矩

  三、新授

  (一)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习第三段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可爱、好奇心强、乐于与人交往的小男孩,他几乎每天都向我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1.默读第三段,思考:

  ①这一次,他又带来了什么新本领?

  ②这种新本领新在哪?

  2.演示比较理解:“通常人切苹果的方法”和“小男孩拦腰切的方法”(板书:拦腰切)

  ①与众不同的做法,有什么新发现?(板书:苹果核像五角星。目的:引出“清晰”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后用“清晰”造句。)

  ②从小男孩显示新本领的语言和动作中你读懂了什么?(目的:让学生学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说己的感悟。)

  ③指:谁能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现出来?——屏示/指/

  ④:你们听出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说出你的理由吗?还可以给我提提建议吗?(目的: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朗读的依据。)

  3.齐读第三段。

  (二)用“动手实践的方法”学习第四、五段

  A、动手体验:学生自由切苹果。(体验创造力能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1.创设采访情景,理解“循规蹈矩”

  ①谁来说说,通过自由切苹果你有什么新发现?

  ②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会这样“拦腰切”?(照课本——这是你的好奇心)

  ③如果没看课本,你平时是怎么切苹果的?你怎么知道这样切?(大人说的或平时习惯)

  ④像这样别人怎么说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说怎么做,这就叫“循规蹈矩”。

  2.启发思考,理解“创造力”

  ①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循规蹈矩的还能发现苹果里隐藏的五角星吗?为什么?

  ②同学们,那怎样才能做到不循规蹈矩呢?

  教师:用别人没做的方法再换一种切法

  ③自由读最后一段,“换一种切法”叫什么呢?{板书:创造力}

  ④人的创造力是什么?请你在课文中勾画出句子。

  学生汇报,教师: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也就是让我们换种新的方法或变个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可以提出来?(“魅力”:查字典理解意思;找出文中句子理解,仿造造句。)

  4.拓展:举例说一说创造力在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

  教师:其实创造力的运用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B、动手体验:制作精美果盘(体验运用创造力发现的新事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的过程)。

  1.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运用我们刚才在苹果里发现的五角星制作一个精美的果盘,让后排老师的眼睛亮起来、口水流出来——这就是创造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2.轻松的音乐声中,学生动手体验。

  3.展示学生作品,让其介绍创作意图。(目的:提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让孩子在交流中学习。学生智慧的光芒在闪烁,正是他们创造力大胆运用的体现。)

  四、畅谈收获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收获?

  2.教师:生活中如果我们考虑问题也换种方法,换个角度,同样也会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惊喜。

  板书设计:5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苹果核像五角星

  创造力

  练习设计: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动画“送苹果”的形式复习生词,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用“清晰”“魅力”进行说话练习,反馈对词语的理解。

  3.用抓关键词的读书方法体会文本感情,练习朗读。

  4.利用在苹果里发现的五角星,动手制作精美果盘,体验运用创造力发现的新事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介绍自己拼盘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知识: 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情意: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词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揭示课题后齐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 激发兴趣。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题

  (1) 给课文自然段写上序号。

  (2)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 检查自学

  (1) 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下列生字:循,案。

  (2) 解释词语,学生试答,教师确定。

  4、 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5、 齐读课文 。 自由轻声按要求读课文。

  读读下面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清晰 生疏 循规蹈矩 感触

  魅力 图案 鲜为人知 创造力 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读生字,认清字形、笔顺。

  2、检查其他生字掌握情况。

  3、进行扩词练习。按要求描红,仿影、临写。

  认真完成书写练习。注意卷面整洁,把生字写得整齐、漂亮。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文后练习3中的8个词语,同时指名二人上黑板听写,师生评议

  2、指名读课文。 听写后自行核对订正。 复习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

  3、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这里用两个“ 新”有什么含义?且等下文后再谈。

  4、第2自然段里“我”是怎么回答小男孩的? 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我惊奇了,请读第3、4自然 段。 读读,想想;讨论交流。

  小男孩是常客,却差不多每天带来新闻、新本领,可见得是常来常新,怪招人喜爱的。

  这说明“我”觉得问题太简单了,苹果里面当然是苹果核了,还会有什么别的东西吗?所以“我”瞧着小男孩平静地回答。 提问,朗读。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课文。体会小男孩的招人喜爱。

  二、第3、4自然段

  1、 指名读

  2、第3自然段开头两句写小男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第三句话写“我”看到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和众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第四句写小男孩有什么表现?说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一句体现了小男孩的新本领? 第4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小结:谁能说说第1-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4、齐读第1—4自然段。 学生读,思考;

  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理解重点词语;

  讨论理解;

  这4个自然段里小男孩的话该怎么读?“我”说的话和“我”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该怎么读?

  指名读,评议,齐读, 指导学习领悟农民对乡戏的喜爱。三、指导自学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 这个自然段里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指的是什么?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意思?这一句该怎么读?

  3、 第二句到第四句说的是“我”的感触。第二句中“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人的创造力是什么呢?课文是怎么来说的?“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呢?

  4、第5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 齐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读书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

  学生朗读,认真听,作评价。 领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新奇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3、用“清晰、魅力“两个词语各造一句,写在作业本上。 朗读,读出感情。做作业。 完成作业巩固练习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常客 显示新本领 拦腰横切

  17 苹果里的 { 清晰看出 从未见过 更没想到 } 创造力

  “五角星” 深有感触 有魅力 传秘密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一、故事引题。

  1、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2、生:喜欢。

  3、师: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4、生:生学习。

  5、师: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6、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7、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生自由阅读课文)

  2、师: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1、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生练切)

  2、师: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3、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4、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5、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生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亿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生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生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6、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生读自悟)

  四、研究研究。

  1、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学生们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苹果里的五角星”,回车后,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这个人是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此时我问:“你知道他的儿子叫什么的吗?”学生继续上网查找结果没有找到答案。虽然没有找到,但孩子们仍然是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阅读欣赏中领略到这个孩子的创造力。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有着下面的说法:

  生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生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生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生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2、师:(此时的我坐不住了,我的灵感来了,我大声说)亲爱地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一、读一读下列词语,把它们组合成五对反义词,抄写下来。

  幼儿    生疏    显示    司空见惯    标新立异

  熟悉    隐藏    成人    循规蹈矩    鲜为人知

  (幼儿)--(成人)     (生疏)--(熟悉)

  (显示)--(隐藏)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标新立异)--(循规蹈矩)

  二、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1.(因为)大多数人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方法切苹果,(所以)他们从没有见过隐藏在苹果中的"五角星"。

  2.我(虽然)不知道谁是第一个找到苹果中的"五角星"的,(但是)这图案的魅力却使我深深触动。

  3.(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玩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三、查字典,并答题。

  1."鲜为人知"的"鲜"是少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组成下列词语:寡廉鲜耻、鲜见。

  2."循规蹈矩"是遵守规矩的意思。它在文中具体指的是按常人习惯,竖着切苹果的做法,而与之相反的做法是横着将苹果拦腰一切两半。

  四、阅读。

  老师,我要自己画画

  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做自己的标准或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努力从自然事物中学习,他们就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有个小男孩要去上学了。他的年纪这么小,学校看起来却是那么大。小男孩发现进了校门口,便是他的教室时,他觉得高兴。因为,这样学校看起来不再那么巨大。

  一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她说:"今天,我们来学画画。"那小男孩心想:好哇!我喜欢画画。

  他会画许多东西,如:狮子和老虎,小鸡或母牛,火车以及船儿……他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了起来。

  但是,老师说:"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都专心看着他。老师又说:"现在,我们来学画花。"小男孩心里高兴:我喜欢画花儿。他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但此时,老师又打断大家:"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    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然后说:"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小男孩看着老师画的花,又看看自己画的,他比较喜欢自己画的。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另一天,小男孩进入教室,老师说:"今天,我们用黏土来做东西。"男孩心想:好棒,他喜欢玩黏土。他会用黏上做许多东西:蛇和雪人,大象及老鼠,汽车……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盘子。"男孩心想:嗯,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但老师说:"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做。"她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然后说:"你们可以照着做了。"小男孩看着老师做的盘子,又看看自己的。他实在比较喜欢自己的,但他不能说,而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再照着老师的方法做。那是个深底的盘子。

  很快的,小男孩学会等着、看着,仿效老师,做相同的事。

  很快的,他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一天,男孩全家人要搬到其他城市,他只得转学到其他学校。

  这所学校甚至更大,教室也不在校门口边,现在,他要爬楼梯,沿着长廊走上好长一段才能到达教室。

  第一天上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画。"男孩想:真好!他等着老师教他怎么做,但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沿着教室走。老师来到男孩身边,问:"你不想画吗?"

  "我很喜欢啊!今天我们要画什么?"

  "我不知道,让你们自由发挥。"

  "那,我应该怎样画呢?"

  "随你喜欢。"老师回答。

  "可以用任何颜色吗?"

  老师对着他说:"如果每个人都画相同的图案,用一样的颜色。我怎么分辨是谁画的呢?"

  于是,小男孩开始。

  小男孩喜欢这个新学校,即使教室不在校门口边。

  1.文章中两个"很快的"说明了在不长的时间里,小男孩适应了。

  2.小男孩喜欢新学校的原因是(c)

  a.这所学校更大,教室不在校门口边。

  b.老师教学态度很和蔼。

  c.他可以用粉红色、橙色、蓝色画出自己的小花。

  d.他要爬上楼梯,沿着长廊走上好长一段才能到达教室。

  3.他对自己的老师在教学上有些什么要求?不妨在这里写上一段话。

  我希望老师多教我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方法,我还希望,每当我出错的时候,老师耐心教我想办法而不是叫我订正。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给课文划分段落,了解段落大意,以下内容是《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3)教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3)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

  (1)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2)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3)“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4)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

  1.造句。①魅力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小男孩特殊的切苹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简案)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师生接说:课文讲述的是一位( )把在( )学到的( )展示给“我”看,使“我”从中受到启发的事。

  二、依据质疑,研读课文

  1、 题目上为什么加“引号”(上节课学生的质疑)

  2、 学生围绕“苹果核”和“图案”和“五角星”进行讨论。(明白三概念之间的关系)

  3、 围绕三概念研读课文1-3小节。

  1) 小男孩与我的对话(朗读训练,理解:鲜为人知)

  2) 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实物演示理解:拦腰、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4、 紧扣“魅力”,理解“创造力”研读第4小节。

  1) 依据文中“……”的变换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体会“魅力”所在。

  2) 读文,感悟,揭示中心词“创造力”

  3)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 )的方法。

  4)简介韩国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小时侯卖报纸的故事

  扩散思维训练:创造力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

  5)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引发: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或听过像这样的例子吗?)

  创造力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

  (教师点拨引导:这些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我们常规方法不一样,因此我们说“创造力”就是——)

  6)激发创造兴趣:出示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的人的个人资料——美国迪 恩 帕金斯的儿子

  (教师诱发:听过介绍,同学们心里没什么感想?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

  5、教师总结全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