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白杨》练习

《白杨》练习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白杨》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白杨》练习(通用13篇)

《白杨》练习 篇1

  1、从本课课文中摘抄描写戈壁滩和白杨树的词语,再从课外搜集一些。

  戈壁滩:                        

  白杨树:                        

  2、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狂风卷着沙土袭来时,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    )

  (2)你不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家也会理解你。

  (    )

  (3)老师在我的头上用手轻轻地按着并来回移动时,我总觉得那是妈妈的手。                (    )

  (4)戈壁滩上的一行白杨树高耸直立,清秀美丽,非常引人注意。                     (    )

  3、选字填空。

  彻 砌 沏

  碗 婉 惋

  魄 愧 魂

  彻砌沏  彻 砌 沏

  碗 婉 惋

  魄 愧 魂

  碗 婉 惋  魄 愧 魂

  (  )底     (  )惜      惭(  )    

  (  )茶     (  )约     体(  )

  (  )墙     饭(  )     灵(  )

  3、先按照课文原文填空,然后回答: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

  车窗外是茫茫的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都是      。

  “茫茫”的意思是           ,从“茫茫”可以看出戈壁  的特点;从“没有……没有……也没有……”可以看出戈壁   到了极点;天和地“浑黄一体”说明戈壁气候    。这两句话写白杨树生长环境      ,是为了衬托白杨       

  的特点。

《白杨》练习 篇2

  1 读拼写词语:

  qīng xī    yǔ sǎn    fǔ mō   

  ﹙   ﹚   ﹙    ﹚ ﹙   ﹚

  jiè shào    biān jiāng   xiǎnlòu

  ﹙  ﹚   ﹙    ﹚  ﹙   ﹚ 

  2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 ,不管(     ),它总是 (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 身边,(   ) 正迎着风沙 (   )。      

  3 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4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白杨》练习 篇3

  《白杨》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新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白杨的品质和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的有关句子。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媒体: 课件、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案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你们查阅了我国大西北的有关资料,能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生:作简单介绍

  师:就在这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戈壁滩上却到处可以看到一个个高大挺拔的身影,那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白杨》。

  二、放课件欣赏《白杨》这篇课文

  同学们边欣赏课文,边思考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三、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生: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隔壁滩上的白杨。

  师:一棵棵平凡的白杨树为什么会如此打动父子们的心,请自由1-14自然段,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自己再把爸爸的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师:指名汇报。(出示投影:爸爸说的三句话)

  生1(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直  高大 ) 追问:还从哪看出白杨树的直、高大这个特点?请读一读有关句子。(体会兄妹俩的对话,指名读兄妹的对话)

  (师追问:第二句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请你换成地方说一说。(出示投影:需要它,他就很快地在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沙漠、草原、河边、城市、高山、戈壁……)

  第三句学生体会、读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

  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投影:风沙四起,白杨;大雪纷飞,   ;数月干旱,白杨  ;洪水浸泡,白杨 。你体会出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板书:坚强不屈或顽强不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爸爸,你会怎样介绍白杨树呢?再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爸爸介绍白杨这段话。读出白杨的这种精神品质来。指名学生读。同学们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指名学生背诵。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呢?

  师:引读第16,17,自然段。

  师: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看画面思考。(看课件:反映大戈壁恶劣环境的课件)这就是白杨生长的环境,

  师:这仅仅是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吗?(这也是爸爸及千千万万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出示当年建设者垦荒的照片)师:这张照片是当年垦荒时建设者的合影,他们就是凭着一把铁锹和一把锄头在大荒漠中开荒种地,建设边疆。两个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爸爸表白自己的心。可是学到这里你们是否理解了了爸爸的心思呢?学生讨论。再展示课件——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师:经过建设者们的建设,如今的新疆已成为一座花园式的城市。此时你想对建设者说些什么?

  师:经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我们也多了些知识,教师接着读完这段话(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在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再让我们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像白杨一样的新疆建设者们,师领读最后一段。师:我们确实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具有白杨品质的人,让我们再齐背爸爸的话

  四、1、同学们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的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需要千千万万颗小白杨在那里扎根成长,建设边疆,再过十几年,你们将成为国家的大白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拿起笔来写一句自己心里的话,或写一句诗,与大家交流一下,一定会很开心的。学生在激动地氛围中写出自己心中的诗。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心里话、或诗文。

  在小白杨的歌曲声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白杨(建设者)

  直、高大

  坚强不屈

  适应性强

  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案例及反思

  谢上小学  樊秀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父亲说的话,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重点】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体会爸爸说的话,体会父亲崇高的品质。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的特点

  2、这样高大的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

  外形           内在

  高            坚强

  大           不软弱

  挺           也不动摇

  秀

  环境    恶劣

  评析:通过复习,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新授

  1、是啊,在那荒凉的沙漠中,白杨依然长得那样高大挺秀,他就像卫士一样为铁路挡风雨、遮风沙,把自己的根扎在边疆,它在边疆建设者的心中形象更为高大,它是这样形容白杨的: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爸爸的话)

  (1)学生齐读父亲说的话;

  (2)指导学生读出敬佩之情;

  (3)这位父亲的职业是什么?他工作的环境又如何?

  学生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

  (1)再次朗读父亲说的话。

  (2)从父亲和白杨的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父亲的工作环境和白杨的生长环境是一样的,但父亲和白杨一样,没有在恶劣的环境下退缩,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明白其实父亲对白杨的赞美,实际是对边疆工作者的敬佩。

  引导学生回答:父亲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其实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相机板书

  3、是啊,多么伟大的一位边疆建设者啊!真为他感到骄傲,同学们,他的孩子们能不能感受到父亲对边疆的这种热忱?不,他们还小,引导学生读出(他们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

  (1)学生齐读这段话

  (2)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

  评析: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有更深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去感悟父亲的心,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个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4、是啊,孩子们不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新疆的荒凉、环境的恶劣,也不知道父亲的伟大,同学们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带他的孩子去边疆呢?引导学生回答:扎根边疆。

  评析:这一问题设计,一是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心愿。二是让学生再次感悟这位父亲的伟大与无私。

  5、学生分小组朗读13—16自然段,思考:

  这位父亲的心愿,能实现吗?为什么?

  在列车前进的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再次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父亲在沉思什么

  三、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想同学们心中有不少的感慨,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

  四、根据板书,理解借物喻人

  借  物                        喻  人

  建设边疆

  扎根边疆

  表白

  板书设计          

  外在             内在

  高              坚强

  大             不软弱

  挺             也不动摇

  秀

  环 境 恶劣

  评析: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一目了然,全文紧紧围绕白杨的特点进行描写,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实上是在写像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也就理解了。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到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边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讲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文章含蓄携咏,耐人寻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鼓励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动手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统一答案,只要他们能结合实际讲出自己的见解,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读中感悟和思考。例如: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学生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边疆的环境恶劣,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像白杨一样坚守边疆,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父亲带他们去边疆读书的真正目的……我对他们的答案及时肯定,及时表扬了他们,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样,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边读边思。答案要有创新,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要经历积极思维。例如:父亲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能,因为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右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有人说,能,因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的精神,会向白杨学习。有人说,能,因为他们有一位伟大无私的父亲……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也层出不穷,让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在井井有条的教学程序,在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下,教学任务圆满完成,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扬、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

  2、问题设计紧密,一环扣一环,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展开教学,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

  4、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让学生对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有初步的了解。

  5、抓住了核心问题,突出问题,突破难点。

  教学是一件不完美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我存在以下几个遗憾:

  1、整个教学设计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

  2、教学时对学生牵得太紧,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

  3、文中有一个句式练说,“不管……不管……总是……”我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4、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没有脱离文本,根据学生现在的实际展开拓展,例如:可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在课堂上,朗读训练的力度不够,没有让学生读出韵味,对学生的朗读缺少评价。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完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白杨》练习 篇4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孩子

《白杨》练习 篇5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杨》教学反思,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杨》教学反思,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白杨》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教学设计的反思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

  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我抓住了如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及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

  二、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三、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了功夫。因为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了根基。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

  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我抓住了如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及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

  二、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三、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了功夫。因为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了根基。

《白杨》练习 篇6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白杨》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分析人物言语,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在读中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期望。

  4.练习背诵课文中的片断。

  教学重点:

  在读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言语,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15课,齐读课题——白杨。

  二、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白杨、爸爸

  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浏览课文,找出哪一自然段直接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14自然段)

  2.出示第14自然段,默读此段,提出问题。

  板书有价值的问题:介绍白杨?爸爸表白?

  “我”不理解什么?又理解了什么?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①抓住字词,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②分析人物语言、神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③试着把你领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4.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定教)

  (一)课文介绍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从第13自然段得知:白杨树很直,很高大,哪里需要它,就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它总是那么坚强……也不动摇。

  板书:坚强、不动摇。

  A.请二名同学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B.指导朗读,读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从(1—3)自然段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A.读一读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句子。

  B.谁还了解关于大戈壁,大沙漠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C.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树依然生长得那样高大挺秀,一种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呢?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1—3自然段。

  D.指名读一读——评一评——再读一读。

  (二)爸爸表白了什么?

  A.读一读17自然段,体会爸爸的思想。

  B.概括爸爸的表白内容:爸爸想让孩子也像白杨一样,不软弱,不动摇,哪里需要就在哪扎根,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像白杨一样保卫祖国的边疆。

  C.指导朗读。(读出字里行间饱含着的爸爸的殷切希望)

  (三)小结:

  白杨树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软弱,不动摇,爸爸也像白杨一样,坚强的扎根在边疆的建设中,作者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是因为他们都是戈壁滩上的卫士,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无限的真情,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同时,也鼓励同学们试着用一用这种写作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孩子们不理解什么?又理解了什么?

  A.先自由发言,再把文中相关内容读一读。

  B.试着填写表格。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

  他们不晓得:为什么自愿去?是怎样工作的?

  你的理解:为祖国边疆的繁荣、富强

  他们只晓得:爸爸接他们去那里读中学……

  他们不晓得:为什么接他们去?

  你的理解:从小扎根在那里适应那里的恶劣环境认识边疆,长大为边疆做贡献。

  他们只晓得:他们先坐汽车,再坐火车……

  他们不晓得:这么远的新疆是什么样的?

  你的理解:过去的新疆是荒凉的大戈壁,环境恶劣。现在的新疆也很美丽、富饶。

  又晓得:在通向新疆的路旁,有许多高大的白杨树。

  不晓得:许许多多的白杨树代表了什么?

  你的理解:建设者

  C.根据提示,试着背一背15—16自然段。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了白杨的生长环境及特点,明白了爸爸所表白的心声,还帮助孩子们解释了一些他们不晓得的问题,收获很大。

  老师也提出了2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1.课文中两次写到爸爸的沉思,爸爸会沉思什么?

  2.课文中两次写到爸爸的微笑,一样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这些问题。

《白杨》练习 篇8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白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管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管……不管”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管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管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己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管……不管”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帮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相机板书: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沉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成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仅自己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白自己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在座的三十棵“小白杨” 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板书设计:

  白杨: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无私奉献

  爸爸: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课后反思:

  这节课能做到的有几个方面:1、课前所预设的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具体呈现。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而对于自己了解的事物也才能感兴趣。本篇课文中所讲到的白杨的生长的环境——戈壁滩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因此,本节课运用了媒体手段展示了戈壁滩的景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了戈壁滩的印象,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渴望进一步了解白杨的冲动。3、品词析句,以读悟情,并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让学生理解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抓住了 “从来” “直” “哪儿”等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品味,以读悟情,带着感情朗读。4、搭好“脚手架”,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系。介绍白杨的目的在于歌颂驻扎边疆的建设者,因此,教学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好白杨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点由物及人,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部分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白杨》练习 篇10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种树,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白杨。

  师:这是一种生长在东北和大沙漠里的树,我们南京的孩子可能不太熟悉它。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吧!这就是白杨树。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白杨树。

  生:我看到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无论怎样大的风都不能把它吹断。

  生:我的感觉从下面往上看,白杨树高耸入云,像一个巨人一样。

  生:我觉得白杨树非常的青翠,非常的茂盛。

  师:在你们的眼中,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树。在西去新疆的列车上,有一位爸爸,他是怎样向他的孩子介绍白杨树的,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来读。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得真好,特别是“粗壮”这个词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我们发现,我们对白杨树的认识远没有这位父亲来得深刻。那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坐上西行的列车,一起看一看白杨,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圈划下来,读完了还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始读。

  (生自读课文,读完后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了一遍课文,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白杨》,那作者是不是就真的只想写白杨呢?

  生:不是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想通过白杨写自己对儿女的感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白杨有一种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应该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生:书上写了,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一方面是赞扬白杨树,另一方面是赞扬在新疆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多么的辛苦。

  师:你想得真多,说明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课外的知识很丰富。同学们再想想,课文有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呢?

  生: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课文里有一段话,(生读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抓这些特殊段落,进行学习。在这里,作者好像是在写白杨,但是又像是在写其他的更深的东西,除了写白杨树,还在写什么呢?

  生:写的是“爸爸”。

  师: 同学们,写白杨也是为了写“爸爸”,谁知道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手法?

  生:以物写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物喻人的方法。

  师:挺不错的,我们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挺好。作者是以物喻人,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说是托物喻人。

  课文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对整个文章的脉络已经很清晰了,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三个标题给课文快速地分段。来,试试看。

  (生读文,交流)

  …………

  师:咱们每读一遍书,都要有一遍的收获,都要有一遍的发现。好,刚才大家读书时,自己勾画了许多词,读书时还要学会提出新的疑问,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学到更多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大家画下来的词句。好,读书咱们就读到这儿了。

  …………

  师:课后,大家还要看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家就能走进“爸爸”的生活背景,走进新疆建设兵团,就能读懂课文的第三部分了,也能知道作者是如何托物喻人的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1、重视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程老师的教学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形式和富于变化的方法,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场面随处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白杨树的图画,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南京学生留心观察过白杨树的学生不多,因竞赛的特殊原因,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的时间有限;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三是将学生对白杨树的直观感受和作者的评价进行对比,为感悟文章中心做了铺垫。看图说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机渗透表达方法。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选入课本的文章,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教师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借物喻人的写法,而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表露的内容向隐藏的内容分析开掘,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就能在自主阅读和习作中迁移运用。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一节课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的开始,教师激发学生课外探究欲望,不仅仅是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程老师下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关注“阅读链接”的任务,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前后的联系,关注课内外的收获,引发学生更多地思考,也为进一步学好课文打下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将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白杨》练习 篇11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探幽览胜,渐入佳境——《白杨》课堂教学评析

  桃源县教研室 文力欤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生活在内地江南水乡的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不少老师教学本文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成功地运用了“引疑推导法”,即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刘老师首先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刘老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念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老师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引疑推导法”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此外,还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了发展,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白杨》练习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白杨》练习 篇1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白杨》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