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微信扫码分享

【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
时  间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使用石、木、骨具,“耒耜” 大禹治水
商  周 出现青铜制品,但很少用于农业 
春秋战国 铁农具代替了过去石制、骨制工具 芍(que)陂(bei)、都江堰
西  汉 犁壁、铁犁牛耕推广 漕渠、白渠、坎儿井
东 汉  汉明帝时王景治黄
曹  魏 翻车 
唐 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筒车(灌溉用)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进步: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生产方式(组织模式):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组织模式)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产生时间:春秋
(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私有土地制度的出现
(3)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等
(5)评价
稳定;分散、封闭、落后(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脆弱(如果遭遇社会动乱、豪强兼并,或遇到旱涝灾害)。
积极: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① 消极: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④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06页)
2.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概念、原因、特点见《完全解读》107页知识要点5)
表现:①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② 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代田法;  ③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④ 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古代农业发展与兴修水利密切相关。(水利兴修的必要性和重大成就)

4.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略)
(2)发展的条件:
① 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学案】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