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微信扫码分享

第24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第24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旧有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考生看榜图》,质疑此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简要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必须进行变革。从而引而新内容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了解中国近代后期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3.了解近代后期进步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自学指导:
自学要求: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出基本的知识点,自学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同学之间补充完善,完成自学任务。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京师大学堂》、鲁迅、《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应的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1.我国近代前期的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2.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什么?
3.完成下表:
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 作品
 
 
 
 
 
 
 
 
教师要充分利用“温故知新” 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如提出“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当时有哪些著名的新式学堂、’“它们新在何处呢?” 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科举考试恢复八股文,这给教育事业带来什么危害呢?”弄清了这个问题,社会各界进步人土,纷纷呼吁废科举、兴学校,就不讲自明了。迫于形势,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自然顺理成章。建议教师对《奏定学堂章程》给一个明确的评价。《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但是,它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如经学,课时最多,仍然是立足于做官。这是它的局限性。另外,教师还需说明的一点是,19xx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废除的时间起点是19xx年。
2.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然后指出: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历史赋予民国时期文化的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是高奏主旋律的。教师可以选择课本上任何一位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代表作,重点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揭示其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激励人民英勇奋斗的巨大号召力,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启发学生效法教师,选择课本上另外一位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去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