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七上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七上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七上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七上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一、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背景:本课主要学习秦汉时期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学生通过课本、电视、网络及其它方式,对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了解不深入,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也比较模糊。为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前我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材料,以备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辩证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点评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教师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让一名学生介绍白马寺的由来,由此引出佛教的传入,从而导入新课。

点评:这样安排是让学生明白文化现象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要与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分析。在介绍白马寺由来的时候,我提前安排好一个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她绘声绘色的讲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授新课

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教师先提出问题:佛教起源于何地,是何时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教义是什么?当时的中国除了佛教还有什么其他宗教吗?它兴起于什么时间?创始人是谁?教义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以上几个问题读课文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

(2)学生分组讨论:佛教、道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提示:传播原因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教义加以分析;影响方面让学生重点举例说出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讨论后,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宗教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并以列表方式投影总结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点评:我在讲课时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为了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我把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原因与影响放到一起让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两点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是当我提问“为什么说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有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有的学生能举例说明,也有很多学生答不上来或说不清楚,这说明学生积累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后,提问: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读教材后,师生共同总结《史记》的史学价值)。

(2)分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他在写《史记》过程中表现出的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后,教师归纳。

点评: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很多学生都能踊跃发言,效果很好。学生们对司马迁精神的理解都挺深刻,但对《史记》价值的理解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介绍,我想如果我为学生准备《史记》中部分精彩片断让学生欣赏,会更有助于学生对《史记》史学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上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