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精选12篇)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纸船。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板书:纸船。)

  2、出示风筝的图片。这个呢?生答:风筝。“筝”和“风”交朋友的时候读轻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读一声。(指导“筝”的读音)这纸船和风筝之间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板书: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PPT出示: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学生自由练读。

  师:“扎风筝”,这个字在这里读zā,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zā。它也读zhā,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ā,比如扎针。

  a、小组开火车领读第一行。

  b、指名读第二行

  c、同桌练习读、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d、区分飘、漂

  师:都是piāo,怎么不一样呢?找出文中带“漂”、“飘”的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不同。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3、开火车分段读文。

  三、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PPT播课文的范读动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师:你们看小熊多开心啊。看到它快乐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

  师:看到小熊的风筝,松鼠的心情如何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读第5自然段。比赛读出惊喜、快乐的语气。

  3、学习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就是这纸船和这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多少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7~10自然段。)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觉如何?生答难过、失落等。

  师:他们和好了吗?齐读最后一段。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松鼠与小熊和好后兴奋、激动的心情。

  四、感情升华

  1、师:同学们都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

  2、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3、学生写话。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看清、记清“做事的步骤好人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玩”的过程和方法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一、课文大意回顾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个自然段,一起感受了小朋友们做风筝时的快乐。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生:放风筝!)那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朗读感悟

  1、放风筝

  1)步骤(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动词)

  对比,体会孩子们放风筝娴熟(出示):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天空中翩翩飞舞着。

  对比:我们来到广场上开始放风筝,一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牵线,风筝一下子飞上了天空。风筝飞得好高啊!

  师:这两种哪种写得好?为什么?(生汇报)

  师:第一种写法中,写清楚了放风筝必须的.动作步骤:“托、牵”是准备,“放”是开始,“一紧一松”是让风筝升空的必备动作,牵线人飞快地跑,才能让风筝在空中飘,并且飞去起来。

  2)感受快乐

  师:你们合作地很棒,看!这只写着小伙伴们的名字,叫“幸福鸟”的风筝,它飞起来了,越飞越高!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第奔跑”

  师:他们会喊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幸福鸟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越飞越高,你能为大家读出这越来越浓的快乐吗?

  (指名读,评议指导、齐读)

  师:村里的人看到了说什么?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指名读,评议指导)

  2、找风筝

  师: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更快乐的呢!

  课件出示:“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师: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风筝吹走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汇报: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此时,孩子们会呼唤着什么呢?(生1:幸福鸟,你快回来!生2:……)

  你能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吗?

  (指名读)

  师: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能留住“幸福鸟”,风筝没了怎么办?

  出示第五段: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齐读6—8自然段)

  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就结束了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生:汇报)

  师: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吗?

  出示:文章中作者描写心情的词句。

  快活:心理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

  更快活: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

  着急、伤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师:你也试着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看谁能写得具体、生动。

  (学生写作,展示评议)

  总结: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大家的心,但是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的是什么?(生:快乐、幸福)

  三、作业

  习作:回家继续完成续写,并修改。

  板书设计

  做风筝:快乐

  放风筝:更快乐

  找风筝:伤心、着急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3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2、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3、通过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愿,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放飞美丽的风筝。

  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注意事项如下:

  活动安排:

  8:30——8:40在朝阳公园北门集中

  8:40——8:50提出制作风筝的要求

  8:50——10:30鼓励幼儿与家长自由大胆设计风筝

  10:30——11:00家长把孩子的心愿记录下来,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放飞风筝。

  11:00结束活动、幼儿由各家长送至幼儿园午餐。

  爱心提示:

  1、请家长带一盒笔(水彩笔或油画棒均可,老师会带水粉)。

  2、请家长给孩子穿适量的衣服、轻便的鞋子。带适量的水和食物,自带摄像机或照相机。

  3.5月12日早上8:30准时在朝阳公园北门集中。

  4、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合作、互助、分享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5、教育孩子爱护环境,不攀折花草树木。

  6、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不攀爬栏杆,不在河边逗留、玩耍。

  7、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请各家庭在活动结束时清理自己的垃圾,并教育孩子不能随便扔垃圾。

  8.11点左右结束活动,活动后自行安排活动,没有特殊要求。

  9、请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安全。

  10、参加家长人数不受限制。

  11、活动中,以孩子绘画为主,家长参与绘画前、用色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12、重点:设计的画面,要讲求对称,家长必要时要做指导。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4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我给学生营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实地抓住了阅读这一环节。第一节课基本上用来朗读,既有听课文录音朗读,又有指名学生朗读,还有自由读、齐读、赛读等,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2.其次,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谈对课文的理解,我认真倾听,所以学生发言踊跃。文章丰富的蕴含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学生们发掘出来的,很好地实现了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3.再次,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理解,对文中表现的亲情的理解,对文中一些语意晦涩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不拿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允许答案多元,这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许多学生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和谐,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激趣导入,诱发活力。在上课开始,以“小朋友,你们在课余生活的快乐是什么?可是我们的贾平凹爷爷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到位。“找风筝”的过程讲解朗读不够,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最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文章结尾,发散学生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接着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谈感受。然后交流思考:如果我放风筝时风筝断了、丢了会有怎样的心情?最后拓展延伸: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5

  风  筝

  教学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三、了解鲁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四、朗读课文并感知: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b、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事;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c.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 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五、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六、问题探究

  ㈠范读1、2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惊异和悲哀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3、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㈡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我:不许放 毁风筝 )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 “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

  ㈢1、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2、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6、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7、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㈣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七)理解主旨: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小结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八、布置练习: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6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O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

  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

  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r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

  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

  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

  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

  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

  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

  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

  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

  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

  得到发展。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7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三册20、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大家可真精神,看图片(出示“我会读”)一起读吧,多好听的声音啊,像银铃一样,那就用同样的声音读课题吧!(板书20、纸船和风筝)我发现有的同学知道“风筝”的“筝”字该读成轻声,课题读的这么好,课文一定读得更棒!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不认识的字去请教书上的大枫叶,读不懂的句子把它划下来。(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二、感悟新知:

  1、品句。

  有这样的几个句子比较难读。(幻灯出示)

  ①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②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③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④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1)小组交流读。

  (2)展示读。想读哪句就读哪句。

  2、识字。

  过渡: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多高兴啊,因为这些字就是我们要学的生字,通过自学就读的这么好啊,你是怎么认识的呢?在小组里交流,把你的好办法推荐给其他人。

  (1)小组交流。

  (2)说说你的好办法。(土里不能长东西,坏。土下小羊没有腰,幸。每天头上带草帽,莓。示字旁边一口田,福。)还有很多小朋友想推荐他的好办法。

  (3)我们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大家呢!拿出你的识字卡片,读一个摆在桌面上。全部读完同桌之间“你指我认”。

  (4)游戏:老师要带你们去动物园去认识一些新朋友。有调皮的松鼠、漂亮的公鸡、可爱的小兔……但他们现在都有一个新的名字了,他们正等着我们去认识他们呢?看看谁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听清老师的要求: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来指认动物,其他的同学举出相同的卡片,读得准,举得对的字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玩了。(生指认,其他同学跟读。)

  (5)重点讲解“抓和扎”。“抓”是翘舌音,“扎”不能读成“zhā”。动物园里只剩下两个动物没有朋友了,看上去他们多伤心啊!听他们在说什么呢,噢他们在说:“谁发现我们有什么不同吗?”(生各抒己见)大家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的不同,他们又有说什么呢?“不知道小朋友能把字写得漂亮吗?”(出示我会写)(生写字,师纠正姿势)同学们写的可真漂亮啊!(指导写抓和扎)这两个小动物可真高兴啊!他们也该成为我们的朋友了。如果让小熊成为我们的朋友他一定会(乐坏了)!

  3、读文。

  看看谁觉得能读好。(幻灯出示)

  我能读好: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1)指生读。(评读)

  (2)小熊的表情怎么样?(师示小熊图)(乐坏了)

  (3)从山上的小溪里意外的飘下来了事纸船,小熊他怎么能不乐坏了呢?再看小松鼠又是怎样的表情?(出示松鼠和风筝图)(也乐坏了)(师边说边画)。

  (4)谁能读好: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5)大家都乐了,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读,想读哪段就读哪段。送去祝福的人乐坏了,收到祝福的人也乐坏了,是啊,这纸船和风筝给他们俩送去了多少幸福和快乐。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生一起读: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过渡: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朗读:可是有一天——小溪里)

  (6)你们想象老师这样读吗?就从“可是有一天——小溪里”体会你读了有什么感受?(生自由读)(说感受:感动、要流泪、难过、为他们的和好高兴)。

  (7)读词:漂流、飘荡(师出示词语卡片)

  ①找个小朋友贴到黑板上去,想一想贴到哪最合适呢?(生贴)

  ②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贴?

  ③(幻灯出示)红字:“漂流的纸船、飘荡的风筝”谁能读得美,真美啊!但这么美的东西却不见了。(生齐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读完你是什么心情?(难过)

  (8)展示读给大家听听。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9)连起来读,师读美好的部分,生接读。

  大家都在为小熊和松鼠高兴着、感动着。

  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在会心里默默地说一句话,他会对小熊说什么呢?(生自由说)

  三、总结深化。

  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又成了好朋友,他们高兴的唱啊、跳啊,快乐的歌声回荡在山上山下,幸福的感觉滋润着心田,让我们手拉手永远成为好朋友,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生唱找朋友)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

  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基础过关

  1、给生字注音: 天穹

  女娲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膝盖

  连翘花

  2、字形我能辨(选择正确的字。)慈(详 祥)

  (映 印)像

  强(壮 状)

  枯(燥 躁)(仰 昂)望

  (决 绝)不肯

  (健 建)壮

  3.词义我能懂。(我会通过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词语。) 厚道

  倘若

  酸涩

  注视舒展仰仗

  4、填上合适的字。

  不自主

  扶直上

  年过半

  无量

  起舞

  气喘

  5、填上合适的词

  的风筝

  的圆木棍

  工艺品

  的右腿的感情

  的笑

  的冬季

  的快意

  二、读课文

  1、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2、读课文8、9两节填空。

  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

  b.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 飘)上心头。理由:

  c.他脸上(浮 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理由:

  7、本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请你在文中找出运用下面描写方法的句子。

  ①外貌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1、出示画面(人们在春天放风筝),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2、听读后质疑,解疑。(出示:为什么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3、体悟情感,指导朗读。

  (1)教师读1、2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2)有感情地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感悟。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

  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

  (三)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段落。

  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

  (板书:才华横溢)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⑷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

  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

  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

  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板书: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

  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的刘老师。

  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三、拓展延伸 主题升华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课件出示他文集中的话,学生齐读: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总序》 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还是时刻陪伴着作者的心。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刘老师 深情上课 才华横溢

  认真倾听 关爱学生

  放风筝 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10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小编在这整理了《风筝》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风筝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①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

  ② 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在地下,(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风筝》参考答案: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

  6、发挥想象,小兄弟的风筝被“我”踏扁后,他心里会怎么想?

  (二)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阅读题目:

  7、“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8、“我”极力去讨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9、课文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0、文章一再渲染“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是针对什么说的?应该怎样理解?

  《风筝》阅读答案:

  1、B、C、F

  2、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和经营。

  3、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4、用“惊惶” “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过与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5、不行。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6、我只感到一阵抽心的疼痛,我辛苦制作的风筝就这样被毁了,所有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伤心难过全涌上心头,几乎使我站立不稳,但我能说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那是我的兄长,可是哥哥,我心里的痛苦你能明白吗?

  7、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8、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痛心情。

  9、“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0、首先这是对自然环境的实写,二月的北京,确实是严冬;同时,也有对社会环境的感受,喻指自己所处现实的社会环境黑暗冷酷。作者一方面渲染残冬的寒威,一方面追忆故乡美好的春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能自主地积累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用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教学安排

  1、 激情: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风筝》,也写了一群孩子的童年生活。齐读课题。

  课文中围绕风筝写了我们童年的哪些事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出示:

  芦塘 憧憬 依然 凌空飞起

  歇不下来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翩翩起舞

  垂头丧气 田埂 磨坊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什么?

  4、反馈相机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读通2-8小节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2、重点学习村、丧

  (三)课后作业

  1、读流利课文,对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并查一。

  2、 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有感情地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 积累有关风筝的诗句及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安排

  (一)回顾字词及课文内容

  1、听写生字词,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根据板书,回顾全文整体内容

  (二)细读探究全文

  1、出示探究专题: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有什么不同的心情?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用 划出来并读一读。

  2、做风筝(学习第2小节)

  ⑴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快乐

  a.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理解憧憬。

  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谁能想象一下?(从中理解憧憬)

  b.出示: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依然

  风筝做好了,可什么也不像,我们并没因此而伤心,反而给它取名字,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是那样地快乐。(从中理解依然)

  ⑵指导朗读

  ⑶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希望与憧憬,在于自己动手做风筝的过程。

  3、放风筝(学习第3小节)

  ⑴汇报交流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乐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我们在空旷的田野上,拽着风筝边跑边叫,会喊叫些什么?(感受快乐与自豪)

  ⑵小结:看着自己的风筝越飞越高是多么自豪呀,原来放风筝的快乐是与同伴一起玩,一起分享呀。

  ⑶指导朗读

  4、找风筝(学习④-⑧小节)

  ⑴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失望、期待

  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当高高的风筝断了,飞了,找不到了,你会怎样?(体会难受、失望)

  ⑵我们是否因此而一直难受着?(学习⑥-⑧小节)

  是呀我们不甘心,觉得一定能找到风筝。

  ⑶指导读断线的风筝飞走时的难受,及希望找到风筝的不同心情。

  5、总结,带读第1小节

  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难怪做风筝、放风筝是我们童年生活中最难忘、快乐的记忆。

  齐读第1小节

  (三)拓展

  交流搜集到有关风筝的资料

  1、风筝的别称:木鸢、纸鸢

  风筝之都:潍坊

  2、朗诵清代诗人的高鼎的诗《村居》,有能力的学生还可积累宋代寇准的诗《纸鸢》。

  3、交流、摘抄文中喜欢的词、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外和父母或者同学去放放风筝,写下自己的放风筝经过或者体会。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 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

  毁

  我 风筝

  情

  严厉 自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筝》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