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7篇)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7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7篇)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一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jiāng liú wǎn zhuǎn rào fāng diàn ,yuè zhào huā lín jiē sì xiàn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kōng lǐ liú shuāng bú jiào fēi ,tīng shàng bái shā kàn bú j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jiāng tiān yī sè wú xiān chén ,jiǎo jiǎo kōng zhōng gū yuè lún。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jiāng pàn hé rén chū jiàn yuè?jiāng yuè hé nián chū zhào rén?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rén shēng dài dài wú qióng yǐ ,jiāng yuè nián nián wàng xiàng sì。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bú zhī jiāng yuè dài hé rén ,dàn jiàn zhǎng jiāng sòng liú shu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bái yún yī piàn qù yōu yōu ,qīng fēng pǔ shàng bú shèng chóu。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shuí jiā jīn yè biǎn zhōu zǐ?hé chù xiàng sī míng yuè lóu?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kě lián lóu shàng yuè pái huái ,yīng zhào lí rén zhuāng jìng tái。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yù hù lián zhōng juàn bú qù ,dǎo yī zhēn shàng fú hái lái。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cǐ shí xiàng wàng bú xiàng wén ,yuàn zhú yuè huá liú zhào jūn。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hóng yàn zhǎng fēi guāng bú dù ,yú lóng qián yuè shuǐ chéng wén。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zuó yè xián tán mèng luò huā ,kě lián chūn bàn bú hái ji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jiāng shuǐ liú chūn qù yù jìn ,jiāng tán luò yuè fù xī xié。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xié yuè chén chén cáng hǎi wù ,jié shí xiāo xiāng wú xiàn lù。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bú zhī chéng yuè jǐ rén guī ,luò yuè yáo qíng mǎn jiāng shù。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二

课题 古代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

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三

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盖全唐”。

假期里,我背完了这首诗,反复诵读,静心体味,我深深地喜爱上了它。她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空灵奇丽的景色,抒发诚挚微忧的思乡之情,探索了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她的美醉人心脾,如梦如幻,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杰作。

首先,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五种景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吸引着我们置身其中去闻,去摸,去看,去听,去感受那浓郁的诗情画意,去探寻那奇妙的艺术境界。

其次,诗篇韵脚分明,节奏清晰。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转韵,共九段,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另外,诗人还给我们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壮丽景象,勾勒出一幅绚烂美丽的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浩浩荡荡,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同时又立体展开─一 一轮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景象壮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闪耀千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地照耀之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生的田野,月色流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洗去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仿佛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诗篇不仅画面美,还蕴含着深远的意境。清明空灵的天地,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浮想联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联系人生,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久长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将诗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然后,诗人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引出了百姓的离愁别绪。“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发出了这样的设问,引出了一种相思,两地离愁。“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描绘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乡之情。

最后几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乡呢?“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着自己的温暖家园。

读这首诗,宛若倾听一支优美的交响乐,让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去对话。她是一曲深邃的、优美的、生动的、空灵辽阔的千古绝唱!她是一篇纯美的、恬雅的、壮丽的、富有哲理的辉煌诗篇!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春江花月夜》最大特点是全篇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且全是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展开。此时风格清丽、笔调优美,全诗四句一换韵,共九韵,每一韵形成一个小段落,段落间的转折自然和谐,铺叙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没有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江天”两句写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的思索。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不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情韵袅袅,摇曳生姿,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以及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此诗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完美地体现了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誉。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

s("content_relate");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相关文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作特点11-26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09-0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09-04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08-31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10-2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10-28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0-29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09-10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09-18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五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

导语:怎么朗诵《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要想朗诵得好就得把握住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原文和技巧。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朗诵技巧:

主要是要营造一种静谧而优美的意境,另外要处理好感情的起伏。四句一节,境随情生。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背景音乐:可选用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二《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近代当《夕》由琵琶改成民乐合奏后。而恰好与张若虚的诗的意境吻合,故易名为《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

1.要自信,重情感。

2.要自然,不能做作。要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没有领会作者的情感,就很容易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3.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s("content_relate");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相关文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06-23

春江花月夜朗诵技巧张若虚05-10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05-10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05-10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04-1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04-1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04-1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赏析01-1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书法06-23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六

江月待我,河山待我。

我读《春江花月夜》时心里有一片旷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领悟了几分“以孤篇盖全唐”的气势,只是品着张若虚笔下消失不见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潋滟,花在夜色中悄然而开。我以为这是中国千年诗歌史上最华美的一章,你看这些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它们仿佛等着我的到来。这时候,盛唐气象就这样在面前铺展开来。

唐人似乎永远有我们不可及的风度,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隐现在他们的笔下。以后没有一个朝代像唐人一样满篇壮丽山河,也没有谁像唐人一样不著一字“我”,却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的边上是不是站着志气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长安高楼一声长笛是不是有赵嘏相倚?你听见那浣衣女子划舟拨开莲丛的笑声里有王摩诘的兴致了吗?。

自然与“我”的存在,几乎可称是唐诗最动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仿佛生来有一种自信,似乎山河众多美景,从冥冥远古至今就是在等着我的到来,这也许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概,可我更愿意相信,唐人这种关乎宇宙意识的美学认知,其实也是源于与自然灵契相合。

登山则情漫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川湖海,从一开始便能触发人心中最隐秘的震动。我与自然同在,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令人抛弃社会与世俗寻归自我的真实。山林与岁月同寿,我在山林,便与时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与日月同辉。

我实在是羡慕极了唐人与山水这样紧密的关系。自然由于唐人的存在,已经快成了盛唐的代号——海上生明月,阳春召烟景。这样的亲密与自豪,实在是久违了。

我记得玄武湖人满为患的呻吟,也听过钟山不堪重负的叹息。自然在当代人的'印象里,到底淡褪成阴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没有人有几分张若虚的豪气,能写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为待我。现代人仿佛从山水画意里抽身而去了,山河沦为景点,到处有我在,却再没有那一颗颗与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没有了那独笙幽篁的身影,没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迈,连柳子厚恐怕也无法对现今的西山讲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时大抵已经结束了。

然而岁月还在,江月仍待。

也许有一日,可赴山河旧约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七

春江花月夜独舞赏析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独舞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古典女子独舞

编导:栗承廉

编曲:诸信恩根据同名古曲改编

首演:1957年

主演:陈爱莲

团体:北京舞蹈学校

《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乐曲表现夕阳西下时人们在箫鼓伴奏下轻歌曼舞和摇归舟的动人景象。而舞蹈编导者则给这首乐曲以新的解释,并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形象。

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对着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像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舞蹈创作演出的成功,除了编导栗承廉具有较深的中国古典舞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能力外,还与表演者陈爱莲出色地驾驭中国古典舞风韵,动律细腻、深情地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开的。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这个舞蹈作品收人彩色舞台艺术片《百凤朝阳》中。196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由陈爱莲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获得舞蹈比赛古典舞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该作品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有一段对于舞蹈的精辟论述:“‘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的舞姿。”,对于中国传统舞蹈的这一论断,其根据不在形而在质。首先,中国传统舞蹈以其飞舞跃动的势态,集中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宇宙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艺术观念。中国古代艺术推崇“气韵生动”,主张虚实相生,力图建构静穆与飞动辩证统一的艺术时空,将空间导向无限,将时间引人无穷。“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境界具象化、肉身化。那种深不可测、玄而又玄的哲思妙境,最终由舞蹈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来,所以此处宗先生才把舞称作一切艺术的“具象化、肉身化”。傅毅《舞赋》中讲:“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田两者都强调,当所要表达的感情特别浓烈时,唯有舞蹈才能胜任。舞蹈之所以具有抒情的优势,是因为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人的形体动作与人的感情之间呈现为内外表里的直接对应关系,其中形体动作的节奏变化和内心情绪的节奏变化是同构的。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乐舞理论也普遍地认识到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乐记·乐象篇》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阮籍《乐论》云:“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闻之以采章,昭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咸之以太和。”班固《白虎通·礼乐篇》云:“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朱载梢《乐律全书·吕律精义》说:“《诗》序曰: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以上对舞蹈的解释和论述都意在说明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用语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达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外物触发出来的。

由唐代张若虚创作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为世人描绘了春江夜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淞淞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通过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把对人间纯洁的爱情讴歌,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邀远的意境。其文本的流传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启迪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上世纪50年代,由诗作改编,栗承廉编导、陈爱莲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获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时隔50年之后,由王伟、李馨创作的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从另一角度对这一流传千年之久的乐府诗进行了当代人的诊释,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自然意趣的追求。作品突出的表现是在意境的营造上,整个作品恰似一幅古代山水画,从静态的画面中复活,展现出灵动、幽静、气韵生动的景象,从而上升到一种更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文学到舞蹈的转化,是由语言文字转向非语言文字的舞姿形态上。按苏珊·朗格的观点,它们所创造的都是一种“幻象”,但为什么作为视像艺术的舞蹈,其“幻象”比文学的“幻象”更容易激发受众呢?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们所使用的媒体即文字语言和舞蹈语言的不同特点所致。舞蹈虽然不如文字那样具有超强的叙述功能,不像文字的意义所指那样清晰,故有“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一说,但文字语言作为媒介在叙述场景、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通过读者的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字所塑造的,只能是一种想象性空间,它的形象也只能存活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想象活动中。

在王伟、李馨创作的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中,更加突出了当代人对诗乐舞的重新阐释。扇是舞蹈动作的主要承载者和表现者。无论是扇舞本身的'动作,还是道具的象征意义,都具有传统舞蹈虚实相间的美学特征。时而是高山流水,时而是潺潺清泉,时而是空谷幽灵,时而是徘恻缠绵……其中不断流淌的是水,它是生命的源泉,孕育万物,启迪人的心智。舞蹈的高潮部分,随着激荡澎湃的琴音旋律,借助扇子来加强舞蹈动作的圆转回旋。扇面飘舞,回旋翻飞,缭乱萦回,呈现出的是流畅的曲线,使圆转的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动人。舞者手中的扇子有如翻滚揣急的浪花,迅速地开合与收放,似一浪高过一浪,这与开始部分的那种萧然、恬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给人一种“蓄之已久、其没必谏”的视觉冲击。

在舞蹈中的环境选择上,编导采用了最具冲淡雅致特色的中国水墨画,布置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这是通过肢体语言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淡蓝色朦胧的灯光,象征生生不息的江水的绸缎,扇叶轻轻舞动,舞姿徐缓宁静,伴随着幽深、静穆的古琴声徐徐传来,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悠远缥缈、天地氰氯的山水画卷。在现代这样一个强调高速、高效的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作品意境中的那种空灵与幽静,带给人的是内心深处无尽的安逸与释怀。

在音乐的运用上,编导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乐伴奏,更加凸现了中国古典音乐深邃的意境。随着环境的展开,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旋律或低,或高,或疾,或徐,或轻拢慢捻,或快弹连拨。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中的顿悟,各种自然情景均溶入人的主观感受。人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心境与宇宙意象的互衬相映中仿佛返璞归真,回到了自己的灵魂家园。

这部作品的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相互应和。意境、意蕴是静态的阴柔之美,属于阳刚之美的体势、脉络、形式语汇是动态的。二者的关系是以动示静,以体势、脉络、形式语汇来构筑、表现和暗示意蕴、意境,也就是在整体的哲学意味、情感氛围、情绪趣味上追求宇宙感的静意,而在体势、脉络、形式语汇等形式因素上追求生命的飞动。实际上,静态的哲学意味、整体的情感氛围中仍然流淌着舞的光韵和气韵,飞动舞蹈的形式语汇中渗透着沉着含蓄的静味。

艺术作品总是一定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上的结晶,有什么样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追求。古典舞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是成功的,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发扬上,还体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化的思考。它是通过对诗歌的抽象化语言转化成舞蹈的视觉性语言,对舞蹈审美精神所进行的深层解读。

s("content_relate");

【春江花月夜独舞赏析】相关文章:

烟的独舞散文02-12

独舞爱情诗歌08-25

《春江花月夜》唐诗赏析01-04

《春江花月夜词》赏析09-01

《春江花月夜》诗赏析12-29

古诗春江花月夜赏析11-11

春江花月夜美文赏析11-10

《春江花月夜》诗歌赏析11-09

春江花月夜诗歌赏析11-09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精)(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393466143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