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8篇)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8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8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一

导读:《钱氏家训》是2010年线装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仲超,图书的内容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氏家训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中国江南一带,有一个大家族:钱氏家族,堪称近代望族。钱家后裔在江浙地区分布甚广,我们熟知的三钱:钱学森属杭州钱氏,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建是其堂侄;钱三强乃湖州钱氏,其父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钱玄同;钱伟长则是无锡钱氏,与钱钟书同宗,都称国学大师钱穆为叔叔。钱氏家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鏐(852——932)的后嗣。近代以来,钱氏家族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遍布于世界各地,横跨各界各领域。除上述三钱外,诸如钱其琛、钱俊瑞、钱正英、钱复、钱基博、钱文钟等均系钱门。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人们都惊异于钱氏家族的才华,什么原因让这个家族如此枝繁叶茂,又硕果累累。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吴越王钱鏐贯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特别是他在统治区内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闸,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只往来。人称“海龙王”。在位四十年,战争很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其后的钱氏三代五王,都在祖上治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变革,成了五代时期最为富有的国度。赵匡胤吞并所有藩国,统一中原后,就把目光转到了吴越国上。他想挥师南下,统一中国。钱鏐的孙子钱弘俶遵循了祖训,带着全族三千余人赶赴开封,面见宋太祖,俯首称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纳土归宋事件。富饶美丽的江南河山,避免了一次血雨腥风的践踏。钱弘俶委曲求全的举措,让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统一。钱氏家族也得以保全宗脉,江南百姓更得以免遭战争之苦,这无疑是出于钱鏐和钱弘俶的睿智选择,安宁了一方。由北宋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将“赵”姓排在第一位;将“钱”姓排为第二,都是因为当年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所做的'抉择。

吴越国三代五王,尤以开国钱鏐、归宋钱弘俶功德卓著。特别是钱弘俶,他不比一般的亡国之君,没有陈叔宝的荒淫,没有李后主的懦弱。但只有他在北宋未发一兵一卒之时,纳土归宋。有如此君王,乃吴越百姓之福。我们习惯于歌颂那些誓与国家共存亡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但这个钱弘俶的功德确实还要大得多。请注意,吴越王始终未称帝,一直臣服于当时北方中央政府,从后晋、后汉到后周,只是当时诸朝力量不足以统一。所以吴越归宋不存在民族的问题,不能把钱弘俶等同于一般的投降派。历史上没有几个政治人物是主动走下舞台的,即便知道大势已去,也要倾国之力,号召军民以保家卫国之名做殊死之搏。有气节的战死沙场,无气节的做了安乐侯。如不存在民族侵略的前提,这种抗争的实质是利用老百姓的感情捍卫一家之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讲,钱弘俶其德大焉,他以钱氏一家之利换取吴越免受生灵涂炭,百姓依然安居乐业,功德不可谓为不厚。

钱氏立国,本因时逢乱世,民不聊生。钱鏐为保家园打出了一个吴越国。这位活了八十一岁的国王临终留下遗言: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由此可见,钱弘俶的选择也是遵循了祖上的遗训,钱鏐高瞻远瞩,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告诫后人以民为贵,休为一家之社稷而动干戈。

钱氏功德之伟,历代帝王谁能与之比肩。其后裔繁茂,人杰辈出,乃祖上之阴功也。搜得《钱氏家训》(钱鏐著),其中不仅是教化之语,亦颇多人生智慧,愿天下人多多学习。

【原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翻译】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规律和正义,言行举止都应不愧对圣贤教诲。

【注释】(1)心术:居心,用心。(2)得罪:冒犯,违背。(3) 天地:天和地,自然社会的主宰,代表规律和正义。(4)无愧于:不愧对。(5)圣贤:圣人和贤人,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人。这里指圣贤教诲。

【原文】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翻译】曾子“一日三省”的教诲不要忘记,程子用以自警的“四箴”应当珍存。

【注释】(1)曾子之三省:曾子“一日三省”的自我修养主张。《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每天都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方面自我反省,以提升德行修养。(2)程子之四箴:宋代大儒程颐的自警之作《四箴》。孔子曾对颜渊谈克己复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程颐撰文阐发孔子四句箴言以自警,分“视、听、言、动”四则。(3)佩:佩戴,意思是珍存以作警示。

【原文】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翻译】要求自己不能够不谨慎严格,面对财物不能够不清廉耿介。

【注释】(1)持躬:律己,要求自己。(2)廉介:清廉耿介。耿介,正直而有骨气。

【原文】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翻译】处理事务不能够没有魄力,起心动念必须要宽容厚道。

【注释】(1)决断:有魄力。(2)存心:打算,居心。

【原文】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翻译】只知往前走的处境会越来越狭窄,懂得回头看的见识会越来越宽。

【注释】(1)地步:处境。(2)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原文】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翻译】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注释】(1)手段:本领,能耐。(2)脚跟:立定脚跟,形容站得稳、不动摇。也写作“脚根”。

【原文】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翻译】能够改正过错天地就不再生气,能够安守本分鬼神也无可奈何。

【注释】(1)无权:没有权利,无可奈何。意思是不能把人怎么样。

【原文】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翻译】熟读古书才会根基深厚,了解历史才能谈吐不凡。

【注释】(1)经传:原指经典古书和解释经典的书籍。也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2)根柢:树木的根,比喻事业或学业的基础。(3)史鉴:能作为借鉴的历史事实。(4)议论:谈论,谈吐。(5)伟:才识卓越。

【原文】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翻译】擅长写作才能有丰富著作,蓄养道德才能有大的福报。

【注释】(1)能:擅长,善于。(2)蓄:蓄养。(3)厚:大,指回报。

【原文】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翻译】想要营造幸福美好的家庭,必须建立适当妥善的规矩。

【原文】

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翻译】里里外外的街道房屋要整齐干净,长幼之间的顺序伦理要谨慎严格。

【注释】(1)闾:本意是里巷的门,这里指街道房屋。(2)尊卑:身份的高低,在家里主要指长辈和晚辈的区别。

【原文】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翻译】对父母叔伯要孝敬承欢,对妯娌兄弟要和睦友爱。

【注释】(1)欢愉:欢乐愉快,指的是使父母叔伯欢乐愉快,即承欢。

【原文】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翻译】祖先虽然年代久远,祭祀也应该虔诚;子孙即便头脑愚笨,也必须读书学习。

【注释】(1)祖宗:对始祖及先辈中有功德者的尊称。(2)诗书:本义指《诗经》和《尚书》,后常泛指书籍。

【原文】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翻译】娶媳妇要找品德美好的女子,不要贪图嫁妆;嫁姑娘要选才德出众的女婿,不要羡慕富贵。

【注释】(1)淑女:品德美好的女子。(2)计:计算,打算。这里指贪图。(3)妆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代指嫁妆。

【原文】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翻译】家庭富足时要帮助家族中人,设立免费的学校和共有的田地;年景饥荒时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米。

【注释】(1)提携:扶持,帮助。(2)宗族:家族。(3)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4)公田:这里应指家族共有的田地。(5)仁浆义粟:施舍给人的钱米。

【原文】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翻译】把勤劳节俭当做根本,一定会丰衣足食;用忠实厚道传承家业,就能够源远流长。

【注释】(1)自必:必然。(2)亨:pēnɡ,通“烹”,本意是煮(饭、菜、茶),这里指饭菜,指代衣食家用。

【原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翻译】用诚信结交朋友,把恩惠遍及乡邻。

【原文】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翻译】救济寡妇怜惜孤儿,尊敬老人关心小孩。

【注释】(1)恤:xù,怜悯,救济。(2)矜:怜悯,怜惜。(3)寡: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4) 孤:孤儿,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

【原文】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翻译】救济受灾的人民接济紧急的需要,为人排除危难化解矛盾纠纷。

【注释】(1)周急:接济急需救济的人。(2)解纷:解决纠纷。

【原文】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翻译】架桥铺路方便人们行走,开河造船帮助人们通渡。

【原文】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翻译】兴办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免费学校,建立存贮粮食用以救济饥荒的民间粮仓。

【注释】(1)积谷:储存粮食。(2)社仓:古代一种民办粮仓,不特指某个粮仓,而是一种储粮制度。一般没有专门的仓库而在祠堂庙宇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用于救济。

【原文】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翻译】个人成见要全部去除,公众利益要全面提倡。

【注释】(1)私见:个人成见。(2)铲除:连根除去,消灭干净。(3)概行:一律施行。

【原文】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翻译】不要看见利益就动心谋取,不要见人才高就心生嫉妒。

【原文】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翻译】小人固然应该疏远,但一定不能公然成为仇敌;君子固然应该亲近,也不能失去原则一味追随。

【原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翻译】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

【原文】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翻译】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仇敌一样去剪除蠹虫。

【注释】(1)蠹:dù,蠹虫,咬器物的虫子,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

【原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翻译】管理属下要严格,体恤百姓要宽厚。

【注释】(1)驭役:管理属下。驭,驾驭,差遣。役,旧时供使唤的人,可译作“属下”。

【原文】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翻译】官员如能用一分心力,百姓就能得十分利益;君王如肯受一点辛苦,百姓就能得万倍的恩惠。

【注释】(1)著意:用心。(2)上:君王。

【原文】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翻译】利益得在自己一人就不去谋取,得在天下百姓就一定谋取;利益得在当前一时当然也要谋取,得在千秋万代更要谋取。

(补述:台湾政坛元老钱复出现在2009年的博熬论坛上,温家宝总理接见时就引用了此条祖训来作为开场白。温家宝说:“我了解杭州的钱王祠有钱氏家训,其中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与中山先生常引用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同一道理。”)

【原文】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翻译】才智出众的人能使国家强盛,不过是汇集了大家的智慧;极端无知的人会败坏国家大事,只因为总喜欢自以为是。

【注释】(1)大智: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人。(2)大愚:极端无知,极端无知的人。(3)自用:自以为是。《中庸》记载孔子曾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原文】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翻译】即便聪颖明智,也要以愚笨自处;即便功高盖世,也要以辞让自处;即便勇猛无双,也要以胆怯自处;即便富有天下,也要以谦恭自处。

【注释】(1)此句均为孔子之语,引自《孔子家语·三恕第九》。(2)被:覆盖。(3)四海:全国,天下。(4)此句中所言,都是大智、大功、大勇、大富,但要做到大智如愚、大功若无、大勇若怯、富而好礼,这既是有德行的表现,也是自我保护的智慧。

【原文】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翻译】朝廷中,要把培养刚正气节作为首要;普天下,要把培养元气生机作为根本。

【注释】(1)庙堂:朝廷。(2)元气: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原文】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翻译】抓住生财根本努力节约开支国家就会富足,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家就会强大,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国家就会昌盛,与邻邦交往信守道义国家就会安定。

【注释】(1)务本节用:抓住生财根本尽量节约开支,即开源节流。务本:古代经济以农为本,务本就是搞好耕织根本,努力创造财富。节用: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出自《荀子·成相篇》,原文是“务本节用财无极”。(2)进贤使能:举荐贤者,任用能人。进,推荐、选拔。使,任用。贤,有道德。能,有才能。也叫“进贤任能”,出自《礼记·大传》,原文是“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3)有道:有道义,守道义。

s("content_relate");

【钱氏家训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季氏原文及翻译

2.《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3.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4.《曾国藩家训》原文及翻译

5.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6.曾国藩家训原文及翻译

7.赵氏孤儿原文及翻译

8.王氏门风原文及翻译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二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夫子 相:辅佐 b.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c.陈力就列 就:担任 d.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 为:呢,助词 b.危而不持 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 则:就,连词 d.是谁之过与 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 (过:责备)(3分)

17.b (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s("content_relate");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07-06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04-02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06-22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07-01

季氏将伐颛臾12-29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3篇04-08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练习和答案08-25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05-26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1-17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三

伐檀原文及赏析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1、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2、寘:同“置”,放置。

3、干:水边。

4、涟:即澜。

5、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6、稼(jià):播种。

7、穑(sè):收获。

8、胡:为什么。

9、禾:谷物。

10、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11、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12、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13、县(xuán):通“悬”,悬挂。

14、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15、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16、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17、辐:车轮上的辐条。

18、直:水流的直波。

19、亿:通“束”。

20、瞻:向前或向上看。

21、特:三岁大兽。

22、漘(chún):水边。

23、沦:小波纹。

24、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25、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s("content_relate");

【伐檀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09-24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赏析09-24

《流莺》原文及赏析12-24

《寒食》原文及赏析12-11

情诗原文及赏析11-24

《闺怨》原文及赏析11-20

东山原文及赏析11-20

苔原文及赏析10-22

《山中》原文及赏析10-22

《野望》原文及赏析10-18

s("download_bottom");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四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shè)稷( 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

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一说为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wèi)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今属临沂市柏林镇)。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拜见。于:引出对象,无意。

3、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们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在苏教版中,是“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故:假如,如果

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7、安:使……安定。

28、相:(xiàng)辅佐。

29、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穷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百姓太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季氏篇的名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s("content_relate");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12-29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07-20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1-17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05-26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2-29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04-02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06-22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07-06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03-17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五

目的要求: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进入新课:

1. 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 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 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 分析课文。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 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接下来,“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6. 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一生翻译全文。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六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新授课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s("content_relate");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12-29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05-26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07-20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教学设计12-07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教学设计12-07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07-29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设计10-31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七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夫子 相:辅佐 b.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c.陈力就列 就:担任 d.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 为:呢,助词 b.危而不持 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 则:就,连词 d.是谁之过与 之:的,助词

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1.b (过:责备)(3分)

2.b (而:却,连词)(3分)

3.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4.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5.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八

齐之国氏大富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基础,这并不是吓唬人。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下面整理了齐之国氏大富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4.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3分)

(1)喻其为盗之言 喻:(2)遂逾垣凿室 逾:(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2分)

译文: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

译文:

17.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14.(1)喻:明白。(2)逾:越过。(3)殖:种植。(3分,每题1分)

15.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分 )

16.(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2分,“及”“亡”各1分)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3分,“若”“获罪”、倒装句式各1分)

17.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1分)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1分)

【附文言文翻译】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 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

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它们)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s("content_relate");

【齐之国氏大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04-07

《富不易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7-16

《乳母费氏》阅读答案附翻译11-21

季氏富于周公的阅读答案11-21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阅读答案06-26

《齐景公出猎》阅读题一及答案12-18

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阅读答案11-03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阅读答案03-26

《永某氏之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7-16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3篇04-08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推荐)(8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479143146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