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六篇)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六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一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背等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一、从《清明》导入

1、齐背《清明》。

2、回忆学法。

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清明》这首诗的?

(1)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理解诗意。

(3)认真赏读,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表演读、交流。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走进古诗

1、简介作者。(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学生初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初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各自试着朗读《江畔独步寻花》。

2、听录音带,划出节奏。

3、投影播放文中插图,并配以朗读录音,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品读《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

2、同桌或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诗意。

3、全班交流

(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在游春。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那浅红色的桃花呢?

五、感悟春光美

1、学习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

2、把这美丽的春景图画一画。

《清明》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二

松花江畔赛龙舟初中生作文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在这一天里,人们除了吃粽子,和雄黄酒,系五彩线,挂艾草,带香包,还有赛龙舟呢。

今年的`端午节松花江上热闹极了,人山人海。哦,原来一年一度的赛龙舟开始了。我们还是来晚了,根本看不到松花江,我左蹦右跳仍然看不见,我和爸爸只好挤了进去,过了一会儿,但我回头的时候,我吓了一大跳,后面的人群早已成为密不透风的“人墙”。又过了一会儿,比赛开始了,随着一声枪声响,我的心也跟着激动起来,只见那整装待发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又如脱缰野马,争先恐后地出发了。

看!那只黄色的龙舟一出发,就一马当先,先给对手一个“下马威”,瞧!那橙色的龙舟刚超过别人,就又被绿色的龙舟反超了。人们都不禁为橙色的龙舟加油鼓劲,我也跟着大家喊:“加油,加油”!心里也跟着紧张起来,还有几个观众连防护栏都挤坏了。这时,红色的龙舟超过绿色龙舟又和黄色龙舟并列,黄色龙舟眼看就被超过了,我又开始为黄色龙舟着急,只见黄色龙舟的队员一起大声喊着号子,奋勇向前终于又领先了……

比赛结果终于出来了,黄色的龙舟第一,红色的龙舟第二,绿色的龙舟和橙色的龙舟并列第三。江岸上的欢呼声,喝彩声不断,不管是哪一队的队员都满脸笑容,开心地向人群挥手。看见他们开心的笑容,我也被感染了,也开心地笑了,我想这就是赛龙舟的魅力吧。我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也来参加松花江上赛龙舟。

这就是端午节带给我们节日气氛的赛龙舟。它让我们懂得了奋勇向前,勇夺第一的比赛精神,让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比一比,赛一赛吧。

s("content_relate");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三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后两句着力写桃花,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四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注释】

1.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人名。花满蹊,指花多得已经占满了小路。

2.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3.寻花:找到花仔细欣赏。

4.蹊(xī):小路。

5.娇:可爱的。

6.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7.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8. 江畔:江边。

9.恰恰: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赏析】

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定居成都西郊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诗人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诗人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这首绝句,仿佛把读者也带入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诗人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更使诗人陶然神往。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读者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s("content_relate");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相关文章: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鉴赏2篇07-17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08-31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词鉴赏2篇10-29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唐诗鉴赏11-02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杜甫翻译赏析09-05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言绝句句其七》诗词翻译赏析09-01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唐诗原文及鉴赏11-07

杜甫的诗:花鸭12-08

杜甫《赠花卿》诗词鉴赏09-27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09-02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五

本课是第3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结合单元主题“花”选编了两首描写春花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所见。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等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另外学生生活在市区,对繁花似锦的景象印象不深,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利用好图画,唤起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回忆和向往。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配乐范读古诗)

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课件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繁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1)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3、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怜:爱惜。

(6)汇报小结。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4、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屐齿/

印/

苍苔,小扣/

柴扉/

久/

不开。

春色/

满园/

关/

不住,一枝/

红杏/

出/

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观察书上插图)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们观赏到这美景时心情怎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你们的心情。(可吟诗、画画、习作等)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翻译”,最好是字字落实,有的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前两个是基本要求,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的走进诗人的世界,揣摩诗人的心境,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第一,要借助图画、音乐来创设和渲染情境,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把学生带入诗的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第二,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到的内容,说说《游园不值》中描绘的景象,注意说出感受到的诗人当时的心情。以求真正领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只有进入意境,才能有感情地朗读。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六

1、唐朝时,有位诗人生在战乱历经磨难,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擅用七律、排律忧黎民,忧天下;有位诗人晚年“飘泊西南”,臆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任一腔喜悦随风潜入;有位诗人立于草堂赏早春,听两个黄鹂鸣翠柳,望一行白鹭上青天,把递进的豪情隐藏;有位诗人和李白齐名“李杜”,他忧国忧民直面战乱后由盛而衰的现实,用沉郁顿挫的风格记录历史,他就是——

2、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就再次和他一起同行吧!

1、指着事先写好的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对课题的说法有什么疑问吗?

1、大家带着疑问自由读诗。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读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 自由读,开始。

2、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3、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好。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4、老师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去那个莺

歌蝶舞的地方 。

5、同学们,睁开眼睛。在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很好,请看大屏幕,诗中的景物花、蝶、莺是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其中有什么奇妙之处呢?让我们随着诗人慢慢前行,边赏边品吧!

1、出示:“黄四娘家花满蹊,”谁来读第一句?这句中点明了什么?(寻花的地点)地点在哪儿?(黄四娘家附近的小路上。)

你怎么知道是在小路上?(注释上写着“蹊:小路。”)什么样的小路?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花)什么样的花?此刻,你就是杜甫,明媚的阳光下,你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惊叹、赞美)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一句吧!

2、出示:“千朵万朵压枝低。”自由读第二句?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是啊,让我不由得感慨:出示“花真多呀,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指名读

你们能像我这样说一说吗?

出示:“花真 啊, !”(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

(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那里的花多、花美,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

读出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吧!

3、孩子们,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是呀,

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4、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男同学读这一句。这一句中写了什么景物?蝶儿在做什么啊?如果我是杜甫,你是蝶儿,你会怎么对杜甫说呢?

对话:杜甫:蝶儿啊,你为什么在这儿飞来飞去啊?

蝶儿:

蝶儿:先生啊,你为什么 ?

杜甫: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是呀!蝴蝶在花丛中时而起,时而落,时而左,时而右。)

看来,鲜艳芬芳的春花不仅吸引了蝴蝶,让彩蝶蹁跹不舍离开,也让诗人因此留连忘返。真是“留连——(戏蝶时时舞。)”

5、出示:“自在娇莺恰恰啼。”女同学读这一句。这一句提到了什么景物?黄莺正在做什么呢?如果你是杜甫,你会对黄莺怎么说?

对话:杜甫:黄莺啊,

黄莺:

听到黄莺的鸣叫,诗人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的。由此可见,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欢愉)确实是“自在——(娇莺恰恰啼。)”

6、岷江岸边,春光无限。鲜艳芬芳的春花醉了蝴蝶,迷了黄莺,也留了诗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吧!齐读:(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五)指导吟诵。

1、同学们,《江畔独步寻花 》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无边的欢乐,那么你们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2、听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色彩浓丽的意境之中了,你们的思绪也随着那莺歌蝶舞飞到了迷人的岷江边了。

看,小路弯弯,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芬芳四散。杜甫独步西郊,不禁高兴地吟道――全 词 (学生齐读)

看,彩蝶蹁跹,留连不去;听,黄莺啼啭,娇柔轻软。杜甫独步西郊,不禁欢快地吟道――全 词 (学生齐读)

这就是独步寻花时那陶醉的杜甫,这就是独步寻花时杜甫的陶醉。

(六)拓展

1、同学们,读到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诗题,齐读诗题。读了诗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裘马清狂, 漫游吴越,曾期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仕途失意,忧国忧民,曾愤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乱被俘,历尽艰苦,曾伤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辞官赴蜀,辗转流亡,曾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

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3、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要江畔寻花了吗?(战乱中哀鸿遍野、满目疮痍,难得见到这如画的美景。诗人更没心情去寻找这

种美景。)诗人寻找的仅仅是花吗?(他寻找的是一份远离战乱的安宁与和谐。)

4、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心中久违的欣慰与欢愉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江畔独步寻花的诗(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485507146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