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一

记得有一个微博说:当你睁开眼睛抱怨又要上班的时候,你应该想到自己还有班上,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虽然教师工作具有连续性、反复性,难免陷入思维的僵化与懈怠,一届学生送完了下一届还是这个讲法,这个设计,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自己也没有了上课的激情。所以更应当像百丈禅师一样“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要让今天的日子不是昨天的重复。珍惜目前所拥有的这份受人尊重的职业,把看似简单的重复做的有声有色。把真知灼见放到对于课文的解读中,放到班级工作的管理中。和学生同行,把激情和创新放到学生的生命里,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活力。彼此享受相处的幸福。

朱熹的解释一语见地:“主一无适便是敬。”想来惭愧,这几天读书,看似是读了,但却心猿意马,读过之后再看还是觉得陌生。生活琐事充斥在大脑中,自己不能做到心无旁骛。更谈不上多圆满了。所以反思之后需要有行动。想《庄子》中佝偻丈人学习,任天地再大,万物再多,眼中只有我的书本才行。也曾经因为身边的朋友亲人所从事的工作高薪报酬,一时间动摇了自己对讲台的坚守。曾正文说的:“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岂不是说的我这种人吗?

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乐以忘忧”是人类理想的生活。真的是心向往之。然正如梁公所说:“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 不再客观的事。”心态决定成败,如果说教师的职业会让人产生倦怠,为何不能从那一个个有生命的学生那里寻到做教师的快乐呢?想想课堂上因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或出乎意料的想法,而欣喜若狂。课堂上和学生经历了高峰体验之后的淋漓畅快,而激动不已……还有什么苦可以言呢,身在其中,全情投入,专心致志感受中华文字、世界文明的博大与绚烂,学生挥洒青春,我们奉献青春,何苦之有呢?

正如梁启超说: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既然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作为教师给应该用自己的专注成就自己的学生,也成就自己的事业。最终生活职业的快乐,人生的快乐。感谢梁启超!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二

ok3w_ads("s005");

摘要:梁启超在1896年将关注点转移到中国的法学上来,拉近了当时中国与现代法学的距离,对于整个国家法学发展和法律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梁启超当时倡导的法学理念,正是中国现代法学的萌芽,可以说梁启超就是中国现代法学领域的开拓者,他的言论和文章,标志着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现代法学;兴起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梁启超这个名字留下了光辉的印记,他涉猎的领域不仅局限于政治、法律,他的文章在当时的时代中引起了一股热烈的思想浪潮。在他的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成就集中于中国法学的发展,他为了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献出了一生的精力。他的思想在今天依旧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一、梁启超法治的萌芽思想

梁启超在当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停滞的时候明确提出了法治观念,这就是他影响中国现代法学的起点。梁启超借鉴了西方的法学思想,同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而且在吸收和继承的过程中保留了健全、科学的法治思想,摒弃了一些在政治领域缺乏实际效果的思想。

首先,梁启超说明了法学的发展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將法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让人们认识到发展现代法学的重要性。然后,他主要论证了现代法学思想的的益处:法学的发展、法制的完善可以使国家国泰民安,上到君主的权力,下到百姓的义务都需要制度的约束。一个由明确法律体制治理下的政治体系是可以长久维系发展的。还有,梁启超提出了发展法学思想对于当时国家的动乱和腐败都有一定的遏制作用,法制可以约束官员的权力。中国当时官吏腐败的原因就是民间缺乏有效的约束体系,导致当时整个国家官僚阶级出现大面积腐败现象。法制还可以有效地保障人们的权利,可以确保人民生活发展的稳定,结束当时民间动乱频发的现象;还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可以增强国民对于法学思想的接受程度,进而维护国家政体的稳定性,让国家法制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存在的作用和价值。

二、梁启超法学思想的大致构成

梁启超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法学思想时,面临着当时中国混乱不堪的社会现象,使他在将外国法学思想的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疑惑。他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从最开始的君主立宪制到共和制度,他在不同时期下的思想主张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这也反映出当时梁启超思想的不成熟。而当时康有为就批评梁启超思想易受外界干扰,缺乏对当下制度的明确思考。

但梁启超的思想中也明确的提到几点:宪法是国家最基础的法律,政治体系需要依靠宪法来维系,没有宪法不足以立国;梁启超还着重说明了国会的作用,他提出国会的设立会对政治体制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国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体系先进性的指标;他还推崇政党流派,提出两方不同理念的政党的竞争下会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决议起到论证作用。而政党争执的出发点都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上述观点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起到了促进作用,实为中国法治思想现代化的开端。

三、梁启超法治思想的地位

梁启超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梁启超实际上在法学领域并无绝对的话语权,所以我们看待梁启超时并不能将其推向法学创始人或是权威专家这一身份。但不可否认,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评价梁启超在中国法学史上的地位。

梁启超对于法学的推行就是为了国家未来的法制建设,而法学的发展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或群体通过长期实践来发展的,是有目的有秩序地加强思想层面的法学理念,它是一定社会或群体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内部成员自我要求、外部作用影响的。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是靠个体的思想境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一个人在法学层面上有所造诣,需要抵御当时各种混乱的思想浪潮的侵袭。

梁启超所倡导的法学思想与当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相悖,在当时并没有及时地应用于实践。但在后来的国家发展中,使国家法制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有效减少了社会负面现象。梁启超当时提出的思想不仅是对国家陈腐体制有力的挑战,还给予了当时国民思想上的洗礼,对近代法学的兴起打开了大门。在中国现代法学中,我们对于梁启超的思想还是存在认同和保留两个层面。虽然其思想深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改变国家政治体制的阶段,但他还是为我们法学的发展和理论探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梁启超在当时那个思想流派繁杂的年代能够在众多的观点中总结和归纳出对中国法治有实际意义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将自己的构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结合并付诸实践,不论其利弊多少,他的思想都是勇于革新的表现。而事实也证明,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今,梁启超都为我们未来法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拉近了当时中国与现代法学的距离。其思想可以称作中国现代法学的萌芽,甚至可以说梁启超就是中国现代法学领域的开拓者。对此,我们应该留有敬意。

参考文献:

[1]程燎原.法治比以立宪政体盾其后:从商鞅难题到梁启超方案[j].南京大学学报,2014(02):17-19.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新星出版社,2005(06):69-70.

[3]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07):11.

作者简介:

蔺洪塬(2001年—),男,汉族,辽宁丹东人,团员,研究方向:法学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法学兴起梁启超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致梁启超》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或得则吾生,不或则吾灭。

——徐志摩《致梁启超》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怕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致梁启超》

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

——徐志摩《致梁启超》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

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怕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1、 这心里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徐志摩 《康河晚照即景》

2、 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样深刻。 ——徐志摩

3、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徐志摩

4、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 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 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 《再别康桥》

5、 起一座虹桥,指点着永恒的逍遥,在嘹亮的歌声里消纳了无穷的苦厄。 ——徐志摩 《拜献》

6、 我对你说着什么话才好 好像我所有的话全都说完了 又像是什么话都没说 ——徐志摩

7、 你爱我,究竟是怎样的爱法? ——徐志摩

8、 我的墨池中,有落红点点。 ——徐志摩

9、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徐志摩 《沙扬娜拉》

10、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 《再别康桥》

11、 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 ——徐志摩 《致梁启超》

12、 于茫茫人海间寻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13、 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 太阳为我照上了二十几个年头, 我只是个孩子,认不认识半点愁; 忽然有一天——我又爱又恨那一天—— 我心坎里痒齐齐的有些不连牵, 那是我这 一辈子第一 次的上当, 有人说是受伤——你摸摸我的胸膛—— 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 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徐志摩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14、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徐志摩 《志摩的诗》

15、 你要真镇定,须向狂风暴雨的底里求去。 你要真和谐,须向混沌的底里求去。 你要真平安,须向大变乱,大革命的底里求去。 你要真幸福,须向痛苦里尝去。 你要真实在,须向真空虚里悟去。 你要真生命 ,须向最危 险的方向访去。 你要真天堂,须向地狱里守去。 ——徐志摩 《夜 六篇》

16、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争取,非特求免凶残之痛苦,实求良善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17、 与你牵手的手指, 夜里 独自合十。 ——徐志摩

18、 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 了灵魂,收 获了残忍。 ——徐志摩

19、 说什么已过往,骷髅的磷光。 ——徐志摩

20、 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徐志摩 《印度洋上的秋思》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四

ok3w_ads("s005");

摘要粱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他认为中国如欲变法图强,必须培养人才,欲培养人才,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为此他提出了变科举、开学校、重师范、兴女学、改革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主张,对清末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改革思想意义

中图分类号:j401文献标识码:a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其教育著作几乎收录在此书中,包括《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他通过教育引导国人放眼世界,给近代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全新的视野。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引领和促进了近代教育改革进程,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废除科举和八股考试,设立新式学堂

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爱国志士纷纷寻求救国良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中国。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1)

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曾起过积极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封建政体的基础,是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普及人民教育的桎梏,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及核心。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后,废除科举和八股成为维新变法的突破口。1898年5月中旬,梁启超发动当时在京应试的举人一百多人,联合上《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指出:

“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皆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2)

因为八股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于“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3)接受八股教育之人“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物,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妇女无以助其夫”;(4)少数八股楷法的佼佼者“不通古今中外之故,政治专门之业”,(5)科举制度还严重地摧残人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人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所以他极力主张改革科举,强烈要求皇上“特下明诏”,“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帖试,推行经济六科,以养人才而御外侮”。(6)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乡会试及童生岁科向用四书文者,改试策论。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并没有抛弃传统教育的精英色彩。但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摧毁了封建主义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一场大革命,使我国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并为我国近代学校制度的迅速诞生创造了条件。

梁启超认为国民素质决定民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学校教育作为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根本,废除了八股应试教育后,必须迅速成立新式学校,“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开学校”成为梁启超推行人才战略思想的首要环节。

l896年,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系列文章约60篇,大部分讲的是兴学校育人才。他慧眼观世界,指出:

“近百年间,欧罗巴之众,高加索之族,借制器以灭国,借通商以辟地,于是全球十九,归其统辖,智之强也。世界之运,由乱而近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7)

而开民智的途径就是设立新式学校,“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8)

发表《变法通议》的同时,梁启超通过妻兄李端在中国首倡成立京师大学堂及地方各级学堂。1896年6月l2日内阁大学士、刑部侍郎李端上《请推广学校折》,引起朝廷的特别关注。上书两个月后,京师大学堂进入筹办阶段。1898年秋,京师大学堂开始招生,并于京师五城添设小学堂。从此,新式学堂开始兴起。1901年停科举,改书院为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等,国内新式学堂逐步发展起来。

梁启超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等措施,顺应时代潮流,切中时弊,反映了其兴学育才、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加速了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的封建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

二实行儿童教育改革

梁启超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尤其重视儿童教育。他专门写了《论幼学》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论述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9)“欲救天下,自学究始。”(10)基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时中国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梁启超倡导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首先,他主张初等教育阶段要实行义务教育。“今中国不欲兴学而已,苟欲兴学,则必自以政府干涉之力强行小学制度始。”(11)要政府强行推行义务教育,“既以造就国民为目的,则不可不举全国之子弟而悉教之。故各国通制,及年不学,罪其父母。盖子弟者一国所公有,非父母所能独私也。然国家学制未定,使民何所适才从?故必用此法,先使学校普及,然后教育可以普及”。(12)

其次,通过对中外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提出了对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他批评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中国的教学“未尝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辨训,未尝造句,而即强之为文”,同时“不妄施扑教,使无脑气,且养其廉耻也”。(13)“知其必不能解,而犹然授之,是区支其子弟,使以学为苦而疾其师也”,(14)即苦口呆读,必求背诵,不重理解,而且体罚学生,有背于教育规律。

梁启超对西方国家优秀的儿童教学法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他认为西方学校的教学是:

“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学浅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必教以算,百业所必用也。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且使人人可为兵也。”(15)

西人授课时数“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按照西方教学法培养儿童“用力少而畜德多,数岁之功。而毕世受其用也”。(16)

中国的儿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西方相比,弊端凸显。因此,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儿童教育,提倡为孩子创办新式学校,提出合乎教育科学原理的教学观点。如:教育内容要丰富多采,教育方法要适合儿童年龄特征,教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小就教儿童自然科学知识,开阔儿童的知识面;从小就教儿童外语,儿童容易学会;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采用演戏法、说鼓词、歌谣、音乐等儿童乐知、乐闻、易上口、易索解、无厌苦的形式进行教学,且“不妄施扑教”,教育儿童要“导之以理,抚之以术”等。

再次,梁启超认为现有教材非常落伍迂腐,“非尽取天下之学究而再教之不可,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17)主张改革儿童教育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建议为儿童编辑一套七种蒙学书籍,包括:识字书、文法书、歌诀书、问答书、书部书、门径书、名物书,并对以上书各应包括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说明。还专为8—l2岁儿童拟出一张教学程序表。梁启超是近代最早提倡各科教材教法的教育家。

梁启超关于儿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儿童教育改革思想,虽然现在看来许多已成为常识,但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对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们今天正在施行的教育改革及中小学“减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倡导妇女教育

梁启超认为妇女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把“女学”与“强国”联系在一起: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18)

所以“欲强国必由女学”。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发表《论女学》一文,这是中国近代较早倡导妇女教育的专论之一。其后他又撰写了《倡设女学堂启》和《上海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妇女教育的主张。

首先,梁启超指出中国人才缺乏、民智不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广大妇女不读书,而不学的原因是男女不平等,女子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古训的束缚,“必封其耳目,缚其手足,冻其筋骨,塞其学词之涂,绝其治身之路,非不才也,压力使然也”。(19)从”男女平权“的立场出发,梁启超积极提倡兴办女学,妇女不仅可以受教育,而且可以与男子一样接受同等的教育。

其次,梁启超阐发了发展妇女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开展妇女教育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从经济的角度看,女子如接受教育,可变“分利”为“生利”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减轻男子的负担,使家庭和国家都能富强起来;

第二,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知书才能达理;

第三,有利于培养、教育下一代,“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20)说明早期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步骤;

第四,从胎教优生的角度看,妇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21)

再次,梁启超认为发展妇女教育必须从破除女子缠足陋习、给妇女行动自由开始,提倡妇女解放。“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22)1897年6月,他与反对缠足的进步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不缠足会”,“使会中同志可以互通婚姻,无所顾虑。庶几流风渐广,革此浇风”。(23)同时,他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说这是“祸天下之道”,造成妇女愚昧无知。他认为妇女不应该深居闺阁,足不出户,乃至孤陋寡闻,而应该“师友讲习,以开其智,中外游历,以增其才,数者相辅,然后学乃成”。(24)

最后,为了兴国智民,梁启超主张仿照美国、日本,创办女学。他说:“西方全盛之国,莫美若;东方新兴之国,莫日本若。”(25)他认为凡男子可学的,妇女亦可以学。“国中所宜讲者,惟农商医律格致制造等事;国人无男无女,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而无或能或不能之别,故女学与男学必结合。”(26)他认为接受教育是妇女应有的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提出女子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1898年,梁启超在上海积极参与了中国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的筹办,这是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他在《倡设女学堂启》中对妇女学堂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附《女学堂试办略章》于后。在《论女学》中,梁启超介绍了日本女学开设的十三科,即:一修身,二教育,三国语,四汉文,五历史,六地理,七数学,八理科,九家事,十习字,十一图画,十二音乐,十三体操,为中国女学的创办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梁启超从男女平权思想出发,极力倡导兴办女学,提倡妇女解放的进步思想,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充斥的清末,无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开拓了时代的新风气,有利地推动了政府对妇女教育的改革。此后中国掀起了一股自办女校的高潮,打破了中国没有妇女教育的历史,为妇女教育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妇女教育状况仍然存在问题,女性的文盲率超出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低于男性,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依旧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和追求的目标,这一切都使得梁启超的妇女教育思想及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首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提出设立师范教育的教育家。1896年,他发表《论师范》一文,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认为合格的教师是兴学校、养人才的先决条件,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居于关键性的地位,而当时中国师资匮乏、师范不兴。他认为要变法兴学,必须培养出一批通古达今、学贯中西的教人之人。

首先,梁启超对当时新、旧学堂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弊端:

(一)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孤陋寡闻、素质低下,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不知五洲、不识八星之人”,(27)更不了解西学的最基本常识。

(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也存在多种缺点:语言不通,翻译转述费时,强半失真;外国教习幼学于国外,所以教法不同,往往事倍功半;外国教习长于西学,于中学向无所知,其所以为者,专在西学,忽视中学;外国教习,不专一国,各用所习,事杂言庞,不能一致;“西人教习,既不适于用,而所领薪俸,又恒倍于华人”。(28)

梁启超认为中国缺少合格的教师,每年花费巨资“养无量数至粗极陋之西人”,“由前之说,此吾国数百年积弱之根原;由后之说,则数十年来变法之所以无效也”。(29)中国急需兴办学校,但如聘上述两类人做教习,“是欲开民智而适以愚之,欲使民强而适以弱之也”。(30)

其次,梁启超阐述了师范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他从开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阐发了师范教育的紧迫性;从变法和国家学术发展水平的需要出发,充分肯定了师范教育的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师资的重要性:

“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萎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31)

他指出师范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32)

再次,梁启超对师范学堂的设置方法和教学内容也提出了一些有开创性的建议。关于师范学堂的设置,他认为应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主张参照日本寻常师范的规则,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略依其制而损益之”。具体的做法是: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师范生的知识能力提高了,采用考试递升的办法来挑选可以担任中学堂和大学堂的教习。关于师范学堂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诸国言语,这些内容“皆以深知其意,能以授人为主义”,目的是使师范生掌握广博的知识,能通古今达中西,能有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三年之后,其可以中教习之选者,每县必有一人……十年之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33)

师范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师范教育,旨在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救国图强要求的新教师,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素质的师资队伍,既弥补师资的不足,又从西方列强手中夺回教育权。19世纪末,国人还未意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而梁启超却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并大力倡导,这在当时是一种远见卓识,而且至今仍对师范教育的改革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教师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发展的永恒需要。

五结语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丰富而深刻,远不是上述所列内容能够涵盖的,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论述的目的,一方面旨在说明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的主流是进步的、爱国的,作用是积极的,对清末的教育改革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教育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内容。正如现代学者所评价:“梁启超堪称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34)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教育改革的思想逐渐在教育领域及较高阶层形成共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办好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仍然是振兴中华的重要举措,梁启超的人才强国、教育为本思想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无庸讳言,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不可避免的会打下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不可能认识到只有在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其教育改革思想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我们对此不应过分苛求梁启超,重要的是挖掘其思想精华,以便更好的为现实的教育改革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注释:

(1)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2)(3)(4)(5)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6)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7)(8) 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15)(13)(14)(16)(17)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 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表》,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36年。

(18)(19)(22) (24)(25)(26)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一》,中华书局,1978年。

(21)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3) 梁启超:《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饮冰室合集·文集二》,中华书局,1978年。

(27)(28)(29)(30)(32)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31)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饮冰室合集·文集一》,中华书局,1978年。

(33)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4) 黄敏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文献:

[1]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11月。

[3] 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4] 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5]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张建新,女,1961—,贵州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工作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改革意义思想梁启超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五

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对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六

ok3w_ads("s005");

序一

狭间在直树教授主编的《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中文本,是我期待已久的一本书,也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者都值得一读的。

谁都知道,中国思想界在近代经历了空前剧烈的变动,它的突出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相碰撞而引起一系列深刻变化。这场思想大变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汹涌奔腾,谁也阻挡不住的潮流,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后开始的。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戍政变记》)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许许多多原来麻木不仁以至盲目自大的中国人产生一种新的觉悟,认识到再也不能死抱着祖宗留下的旧有那一套继续生活下去,必须有一个大的改变。他们如饥似渴地尽力从国外汲取新的知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

那时候,在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普及新知识、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方面,也许没有谁的贡献能够同梁启超相比。他那时介绍的西学几乎无所不包,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哲学、教育、罗学、文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等方面。这正适应看当时中国人渴求获得新知识的需要。严复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西学传播者,但他的译书“理深文奥,读者不易”。梁启超的文章却明白畅达,对人有着一股特殊的吸引力。他自己说:“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清代学术概诠》)这些话并没有夸张。它对中国思想界带来的巨大冲击,无论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都称得上前所未有,深深地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有如狭间直树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在上一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过渡的文明史转型时期,他却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如果对这个时期的梁启超没有深刻的了解,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发生的这场大变动也就很难有完整而真切的把握。

但是,梁启超并不懂得西文。他向中国人介绍的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都经过日本的中间媒介。他说严复翻译的西方名著“半属旧籍,去时势颇远”(《清代学术概论》),而他自己并不能阅读西方书籍和报刊文章,无法直接了解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他所知道的,其实只是经过日本学者选择和译介过来的东西,其中自然包含着日本学者自己的印记。明治时代,日本社会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动,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思想界异常活跃,译介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既多且快,并且往往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彼此间展开热烈的争论。这些,自然都会对留居日本、密切注视着日本一切的梁启超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文章中的内容,有些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创见,只是用他那支“条理明晰”、“常带情感”的笔,对日本出版物中流行的看法加以概括和复述罢了。他所思考的问题,不少正是当时日本思想界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有时梁启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发生陡然变化,也常同当时日本思想界的争论和变化直接有关。他接受德国学者伯伦智理的国家学说,是由于读了吾妻兵治翻译的《国家论》,尽管伯伦智理的学说在那时的日本已失去影响,但作为日本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知识积累,而又恰恰适合梁启超的现实政治需要,仍对他起了不小作用,而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梁启超这样说:他到日本后,“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三十自述》)。他年说的“思想为之一变”,正是置身日本、体验并吸收了明治时代文化的结果。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如果不了解当时日本思想界的种种状况,便无法了解梁启超是在一种怎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生活,也不能真正明白梁启超当时是怎样“变”的,为什么会这样“变”。

这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节点,但对中国学者说来,研究它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梁启超在日本受到的思想影响,不仅来自一些日本著名学者的著作,而且来自当时流行的为数众多的学校教科书、讲义和杂志文章,以及日本社会中已视为常识的普遍观念。梁启超有些很有影响的文章,甚至就是直接把日本教科书、文章的内容译成中文,而又根据中国的现实需要和他的理解有所报益,并增加一些自己的议论。面对范围如引广泛的研究对象,对中国学者说来,就更不易下手,十分需要得到日本学者的帮助。

我早就知道,在狭间直树教授主持下,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在进行对梁启超的共同研究,主题就是“西方近代思想的输入与明治时代的日本”,参加者包括关西地区许多研究机构和团体的学者,历达四年之久。1998年,我应京都大学的邀请,到人文科学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工作了半年,那时,梁启超的研讨班结束还不久,研究文集正在编辑中。我在人文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的书架上看到,整整几排都是梁启超当年曾经阅读过的日文书籍和杂志。许多明治时代的图书杂志即便日本也已不易觅得,他们化了很大力气,从国会图书馆等处的藏书中找到后复印装钉成册,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坐在这里,仿佛就置身于一百年前梁启超的图书室内。我既对他们这种研究环境感到羡慕,又对他们这种研究精神深感钦佩。

现在,这个研究所讨论的论文已经结集出版,并被译成中文准备在中国出版。我有幸在发稿前能光睹为快,获益良多。论文集中许多文章细致地剖析梁启超的言论同吉田松阴、福泽谕吉、加藤弘之、井上哲次郎、井上圆了、德富苏峰、浮田和民、志贺吉昂、■崎正治等人的著作以及当时日本流行的种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许多文章对梁启超在日本期间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勾勒出清晰的脉络线索,并且提出不少很有见解的看法。十多篇文章相互间各有分工和侧重,涉及的不仅有梁启超的社会政治思想、并且包括他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宗教思想等等,综合超来,构成一幅相当完整的全景式图画,这也许正是“共同研究”带来的显著优势。认真地读一读这些文章,就像狭间直树教授所说的那样:“也许大家可以理解到日本明治时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近代文明史的转型是如何密切地关连。“它不仅回答了我许多原先不明白的问题,并且帮助我扩大了眼界,进一步认识到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时不能不努力了解其他有关国家的思想文化史,认识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极端重要性。

狭间直树教授嘱咐我为本书的中文本写几句话。写下这些,只能说是自己读完这部书稿后的一些初步感受。

序二

日本京都大学狭间直树教授主持的《梁启超:西方近代思想的接纳与明治日本》计书大功告成,同步以日文及中文发行,值得庆贺。狭间教授要我为中文版本写一篇短序,我感到非常荣幸。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同时代的思想家几无出其右者。但是历史学家对梁氏的研究虽然不足,数十年来称得上有所认识的著作,屈指可数。为什么没有较多的学者投入,原因固然不很简单,最基本的,恐怕还是梁氏的思想渊源没有得到深入的分析。梁氏的思想有其阶段性,可以简单割分为流亡日本及其前后三个时期。流亡之前,他受康有为的影响,已有不少讨论,但他在日本14年期间,受西洋及日本学术文化的影响,直到京都研究成果推出之前,我们的了解可谓皮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梁启超在日本读过些什么样的书?他自己说:到达日本之后,学术界朝气蓬勃,出版品琳琅满目,“如行山荫道上,应接不暇”,从前在国内患无书可读,在日本则可读的书太多。读日文书数月之后,“思想为之一变”。梁启超读和文著作,受日本学者的影响,这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日本学者能够深入探讨。我们苦等数十年,终于有京都梁启超研究成果的问世,十分令人兴奋。

京都计书是一个由十五位学者组成的集体计书(team work)。他们得母语文字及研究环境(原始资料)的方便,达到了预期的成果。我自己曾经主持过集体计书,体会过共同研究的优点和缺点。集体计书通常是研究范围较为广阔的主题,有宽展的视野,可以得到涵蓄层面的结论,这是长处。但集体计书不容易整合,前后难于连贯,有时甚至于流于各说各话,这是缺点。京都梁启超研究充分发挥了集体计书的优点,避免了缺点。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令人激赏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完善的计书和组织,整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史学家和相关科系的学者,经常举办小型讨论会,交换意见,互相切磋。四年计书执行期间,名闻遐过,还在法国的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ere)教授与美国传果(joshua a. fogel) 教授也来参加,增色不少。我读尽全书,觉得各篇论文均有所发现,为前人所未见及,是一个空前的研究成果,对梁启超研究是一个突破。

诚如书名所示,本书主旨在研究梁氏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通过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化完成的。在日本吸引西方近代思想,有如在一家日本大师傅所经管的西餐馆吃牛排,经过消化吸收,变成热能,产生力量,牛排可以发生一定的热能,大师傅的烹饪手法和所加的佐料,虽然不会改变牛排的本质,但可以左右食用者的味觉,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梁启超通过日本大师傅所获得的西方知识,受明治文化的影响,应予重视。这是本书的架构。的确,梁启超读了不少日文翻译的西方著作,也读了许多日本学者关于西方知识的著作。那时的翻译,不像今天要求十分谨严,难免错误,或武断其意。学者们的著作取材西方思想家的原典,也不一定遵守原意。为了适合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或改头换面亦是有的。梁启超在吸收接纳的过程中,很难判断翻译或著作与原典的距离,往往囫囵吞枣地就接受了。梁氏所得的知识,再经过自己的转化,变成所需要的“热能”,难免又有所改动或武断之处。本书对于梁氏吸纳新知的过程有很细腻的描写。

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梁启超思想的重要内涵都讨论到了。例如“新民说”是怎样来的,自由、权利与国家的关系如何,从革命到立志的由来,儒家思想、佛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传记思想等, 均一一论列。以新发现的资料充实他们的议论和解释,发前人所未发,见解新颖而甚平实。例如结论中说:就其思想型态而言,梁启超是一个史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人们并不在意他有什么原创性的思惟,但不能不感激他从日本转化过来的知识,使中国人的蒙昧行到启迪。这一类的见解,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本书值得一读。

京都学派为我们解决了梁启超在日本的迷思,本书无疑是梁启超研究的里程碑,往后便是我们进一 步研究和了解,盼望海内外还有更多学者投入,推动新的计书。■

相关热词搜索:明治日本梁启超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七

1、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出清代顾炎武语型出梁启超

3、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4、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中)梁启超

5、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6、梁启超“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7、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致梁启超》"

8、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9、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

10、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清.梁启超

11、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12、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梁启超"

13、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梁启超

14、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中)梁启超

15、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梁启超

16、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17、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19、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梁启超

20、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21、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22、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23、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梁启超

24、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

25、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这样说道。的确,中国的未来就属于我们,辉煌的成就已是过去,关键的是未来!

26、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7、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梁启超

28、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

29、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清梁启超《谭嗣同》)

30、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

31、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梁启超

32、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中国

33、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梁启超

34、如果您喜欢《梁启超的名言》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噢!

35、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36、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37、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38、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出处"

39、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40、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八

(1)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梁启超 [成败名言]

(2)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梁启超 [成败名言]

(3)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成败名言]

(4)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梁启超 [成败名言]

(5)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 [教育名言]

(6)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梁启超 [科学名言]

(7)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人格名言]

(8)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人格名言]

(9)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梁启超 [人生名言]

(10)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 [人生名言]

(11)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人生名言]

(12)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梁启超 [理想名言]

(13)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梁启超 [爱情名言]

(14)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梁启超 [智慧名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精)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509643147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