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六篇)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六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一

一、故事导入。首先我给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一分钟的故事,讲完后,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一分钟的宝贵,然后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以“一分钟”为突破口,提问导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差,教学时,我进行了适时地引导:课文讲谁(元元)——(怎么样)一分钟,结果——,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又以“为什么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详细讲述课文主要内容,引出上学路上发生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是元元迟到的原因,也是朗读的重点。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以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 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教学中,引导的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受一定的限制,朗读的能力及激情都不够,有待训练和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续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想想看,今天元元还会迟到吗?他会怎么做呢?请你接着往下写)由于前面学生已经阅读理解得比较到位,所以在续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在续编课文的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时间。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二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与此同时,图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学生纷纷猜疑起来,如果在这里我再向学生作一下介绍就更好了。

在这次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字词得教学中,节奏不够紧凑,花的时间过多。生字组词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先组词,学生不能组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词应该将词语板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着生字读词语,有一定的难度。

2、课前准备没有做好,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并不是很顺畅,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孩子也是嗑嗑巴巴的,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

我想,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让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愉悦地上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三

ok3w_ads("s005");

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内容:3年级上册第8单元。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统计初步知识在低年段已经涉及,但“可能性”的内容对3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对不确定事件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通过猜测——实验——推理过程感悟不确定事件结果的可能性,在统计得出的实验数据基础上验证这些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将统计的知识与可能性的教学紧密结合是本单元的一个亮点。实验中,一些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分析:

3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学,通过亲身体会领悟,将不确定事件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我执教的学生身处农村,。他们接触的信息少,眼界不够开阔。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在摸棋子的游戏中,初步体验身边一些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口头表达、逻辑推理、动手操作等能力,尝试进行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对一些可能性事件的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与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以及我所执教的学生的特点,具体制订了以上的目标。】

教学用具:课件,盒子,黑、白棋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主题情境是“抽签表演节目)

师: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法选择场地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教材呈现的主题情境是“抽签表演节目”, 这样教材的主题情境学生就感觉到了。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活动一:通过摸棋子(6白),体验“一定”“不可能”。

出示盒子,告知学生里面装的是棋子,让学生摸棋子,并记录。(指学生读活动要求。)

汇报小组内统计出的数据,提问为什么摸出的都是白色的,为什么没有黑色的,为什么没有绿色的。请学生猜一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有学生猜到盒子里都是白棋子。最后把盒子中棋子颜色进行公示,表扬和肯定学生通过记录结果进行的大胆猜测。

(板书:一定不可能)

【设计意图:教材中例1是直接呈现了盒子里棋子的颜色,改变了呈现方式,在学生摸棋子前,没有预先告知棋子的颜色。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通过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初步体验一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活动二:通过摸棋子(3黑3白),体验“可能”。

继续活动,取出活动一中的棋子,重新向里面放入3个黑色棋子3个白色棋子。小组合作完成,按照要求,组内同学一起猜测,轮流摸棋子,摸完棋子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摸到这种颜色棋子的原因。教师巡视、参与各组操作,适时规范学生的描述语言。当组内成员都摸过棋子后,选取一组作汇报。

问题:任意摸一次会摸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会摸出白(黑)颜色的棋子,能否摸出绿颜色的棋子,为什么?

在这里可能会有小概率事件产生,即:摸了6次,都是同一种颜色,这时教师及时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进行多次实验。渗透虽然概率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但是实验的结果不等于就是概率。

(板书:可能。)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给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也知道了盒子中的棋子颜色决定了摸出的颜色。这里采取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描述事物的语言,进一步巩固“不可能”。】

三、层次练习,拓展提升

基础部分:

我会选择:请选择“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并说一说你选择的依据。

地球每天( )都在转动。

10岁的小华,从出生到现在( )没吃过一点东西。

本地区3天后()会下雨。

太阳()从西边升起。

吃饭的时候,人()用左手使筷子。

人( )会长生不老。

【设计意图:此处练习是教材中的例二,由于前面两次活动学生已经体验到了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将例2调整为基础练习。通过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例,加深对上面知识的理解。这里我替换了“每天都有人出生”,我执教的学生没办法作相应的调查。】

迅速裁断:利用本节课已学的知识判断对错。

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

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班一定会赢。

( )

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睡觉。( )

鱼不可能在天上飞。

( )

沙果树上长葡萄。

( )

【设计意图:列举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以基础性的练习巩固本课的新知,适合于全体学生。尤其是,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白可能性事件的结果跟人的主观愿望无关。】

理论提升部分: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你身边的例子,并告诉同学们你判断的依据。

【设计意图:教学中,为学生预留的时间不足,再授课时让学生充分地说,一方面鼓励学生完整地叙述,一方面纠正因为主观意愿而产生的“可能性”。在充分的练习中,将身边感性的不确定事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一步巩固新知。】

发散提高部分:

按要求涂颜色。(要想任意摸出的球符合要求,盒子里的球是什么颜色?)

选取典型作展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其余的同学之间相互说涂色根据,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再利用本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中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巧助唐僧。

话说唐僧师徒4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非常高兴。在庆功宴上,唐僧对徒弟们说:“这漫长的取经路上,3位徒弟保护师父都很有功,为师准备了人参果、蟠桃和西瓜来奖赏你们。”这时,孙悟空说:“我最喜欢吃蟠桃了,我要在我的袋子里任意拿一颗,都能拿到蟠桃。”沙和尚说:“我最不喜欢吃人参果了,其他的无所谓。”猪八戒说:“我最喜欢吃了,要求不高,只要能吃到西瓜就行了。”唐僧听到这里犯难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小朋友们,你能帮帮唐僧分一分这些奖品吗?怎么才能使他的徒弟们都满意呢?

选取个别小组作汇报,说设计思路,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须要把具体事例抽象出来,再作处理。本练习采取小组合作完成,在组内研究时,达到学生互助,锻炼学生相互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可能”事件的不同设计方案也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大小”埋下伏笔。】

四、自我评价,总结全课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谈谈自己的收获,也可以评价自己在本堂课上的表现。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知识,只要认真留心,就会有新的发现。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预习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有助于学生扫清学习障碍,缩短学习新知的心理距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预习,把学生自己能看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少讲,甚至不讲,从而腾出时间集中精力功克重难点,使学生把重难点吃得更透。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给学生预留前置性作业,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和不解带到课堂上,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学生预习后,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从容、顺利地解决,增加了表现的机会;一些疑问、困惑等问题,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重点攻关,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尝试和探究的空间。

教材分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的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加减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简单计算的理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分数的简单计算》,即课本99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

《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前置性作业设计意图:我们已经对学生进行了近一年的预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预习意识和能力,他们在预习中能够比较准确的抓住学习的重点,并通过看书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给学生预留了前置性作业,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和不解带到课堂上来。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们集中精力深入探讨他们困惑的问题,进而学生也会对自己困惑的问题加倍关注。

教学设计(红色字为第三次备课)

一、汇报预习,引入新知。

同学们,课前大家对《分数的简单计算》进行了预习,大家预习的怎么样啊,那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情况吧。

(1、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课上先让学生对课前的前置性作业进行回顾,把预习中学会的知识和遇到的疑问、不解先带到小组内交流,有的疑问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不带到全班交流,解决不了的再放到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合作探究,深度思维

(一)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1、学生汇报预习收获:(预设)

师:谁来给大家订正一下你们的预习作业啊?

(订正预习题的答案。)

师:你们做对了吗?通过预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通过预习,我学会了怎样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生2:通过预习,我知道了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所以就是3/8。所以2/8+1/8=3/8。

生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

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呢!

2、学生提出疑问。

师: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1:为什么5分之2加5分之2等于5分之4呢?

生2:分子可以相加,为什么分母不能相加呢?

……

【设计意图】1、教师课前要先浏览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整理收集学生预习中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教师认为的难点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不认为的重点,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2、学生提出的困惑,就是学生的难点,也就是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深入探究,解决疑问

1、探究加法:

师:我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分母不能相加?”下面,我们就结合1/4+2/4=?这道题来研究一下。

师:你可以用你手中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1)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进行汇报:

师:你是怎么想的?谁能把你想得过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1:(学生边说边展示)我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先涂上一块,就是1/4,加上2/4,就是涂上2块,那就是3块了。这3块还是占这个正方形的3/4,所以分母不变。

生2:我也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先涂上1个1/4,再涂上2个1/4,合起来就是3个1/4,所以1/4+2/4=3/4,所以分母不相加。你们听懂了吗?[小精灵儿童网

师:都听懂了吗?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师:请看这儿:(播放课件)

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1个1/4加上2个1/4,就是3个1/4,所以就是3/4,所以分母不变。(板书:1/4+2/4=3/4)

2、学生探究减法:

师:那减法呢?你能以3/6-2/6= 为例,讲一讲吗?你也可以借助图来说一说。

老师出示教具:

(绿色方框可以拿走。)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6,3个1/6减2个1/6,是1个1/6,就是1/6,所以分母还是6。大家听懂了吗?

师:谁还想说?

生答略:

师小结:也就是3个1/6减去2个1/6,还剩1个1/6,所以3/6-2/6=1/6。(板书:3/6-2/6=1/6。)

(三)总结:看来我们在做分母相同的题时,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刚才那几个有疑问的同学,现在明白了吗?

我发现同学们很会学习,不仅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真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在课前做的前置性作业为引子,结合分数的意义,利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分数计算形象化,渗透算理,提炼算法,为后面分数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四)理解提升:

老师这儿还有道很有趣的题呢,你们想做吗?

师:仔细看图,能列个算式并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生:1+2=3

师:还可以怎样填?

生:10+20=30.

师:一个正方形表示1个10,3个正方形就是3个10。还可以怎样想呢?

师:100+200=300,行吗?1个百加2个百是3个百。

生:……

师: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那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你觉的还可以怎样填呢?

生:1/6+2/6=3/6。

师: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

生:1/6。

……

师:这样填行不行(课件演示)

等于多少啊?

生:3/4。

师:(出示课件)1/8+2/8=?,可以吗?1/10+2/10=? 1/100+2/100=?

……

小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和整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有着相同的地方,整数是把几个一和几个一,或者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等等,分数是把几个几分之一和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减,,它们的计数单位没有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整数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在计算单位不变的基础上,把计算单位的个位进行了相加减,从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三、宽泛练习,巩固新知

1、下面我们就来做几组练习题吧。

2/7+3/7= 3/5+1/5= 1/2+1/2=

4/5-2/5= 6/7-4/7= 1-1/4=

通过做题,你们遇到问题了吗?

生1:1-1/4=,我不会做。

师:谁会做?谁能上来给大家讲一讲?也可以借助画图来说明。

生2:可以把1看成4/4,4/4-1/4=,就好做了。

师: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3:为什么把1看成4/4啊?

生2:因为减1/4,所以把1看成4/4。

师:好像有的同学还不大明白,谁能借助画图给大家讲一讲啊?

生4:这是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那4份就是它的4/4,减去1个1/4,还剩3个1/4,就是3/4,所以把1看成4/4。

学生画图:

师:这回明白了吗?

师:1-1/5=?

生:等于4/5。

师:1看成了几分之几?

生:5/5。

师:为什么给不看成4/4。

生:因为减得的是1/5,所以看成5/5。

师:1-2/6=,把1看成几分之几啊?

生:看成6/6。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是不是减数的分母是几,就把1看成几分之几啊?

生:是。

你们很会思考问题,看来这一组题也没有难倒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这组题目,又一次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使教学内容又一次具有了挑战性,富有思辨价值。学生们的再一次讨论,验证,进而解决问题,生生之间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了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改写成4/4,5/5……,即根据减数分母的情况来定。

2、用数学。

一块蛋糕,小东吃了4/8,小红吃了3/8,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

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啊?分别是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做。

生1:4/8+3/8=7/8,8/8-7/8=1/8。

师:8/8指的是什么啊?

生1:8/8指的是这个蛋糕,减去他们吃的7/8,就剩1/8。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1-7/8=1/8。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可以把这个蛋糕看成1,用1减他们吃的7/8,就剩1/8。所以1-7/8=1/8。

师:这两种做法行吗?

生:行。

师:你们做对了吗?还有不明白的吗?

四、回顾知识,总结反思

通过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课上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我们学会了《分数的简单计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一天呀,猪八戒收到一张请柬,他打开一看: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第二天,天还没亮,猪八戒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忙忙赶往瑶池赴宴。可

是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七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可以怎样修改?

19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它与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时法。(揭示课题:记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猪八戒赴宴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1.电视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8:00? 金色童年

11:15 七巧板

12:00 儿童英语

13:00 六一剧场

17:00 动画城

17:30 中国动画

20:30 银河剧场

提问: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转换成生活中的时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种时刻。

2.比较两种记时法

(1)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

(普通:前面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用1-12这12个数表示时刻)

(24时:用1-24共24个数表示时刻)

分别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你为什么起名叫24时记时法,不叫25时或26时呢?

(2)两种记时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中午1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为什么相差12小时呢?

【播放课件】夜里12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整体感受到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

(3)你喜欢哪种记时法?(清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分成两组辩论)

小结:其实,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旨在让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巩固

1.24时→普通

看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普通记时法来表示吗?

a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

b火车票南通→南京 王老师到南京开会,他准备乘坐从南通开往南京的火车,他下午几点前到南通火车站比较合适?

2.普通→24时

小组内相互出题。

a每人在作业纸上出一道题。

b同桌先商量一下正确答案。

谁愿意来考考老师?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反应比老师快?

3.你知道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3时)

4.判断

(1)丁丁:19时,我在吃早饭。(? )

(2)玲玲:我每天6:40~7:00读英语。(? )

(3)冬冬:今天3时,我们班与三(2)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

【设计意图】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四、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

【播放课件】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

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3时到1时这段时间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然后依次是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

——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例2、例3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组合、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有兴趣去数学乐园玩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广角》中的问题,共同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搭配、组合、排列方法

1、尝试搭配:今天是聪聪小朋友的生日,家人为她准备了生日晚会,但是她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

聪聪有2件上衣,3件下装,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动手利用学具摆一摆。

(2)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

4、观察比较

学生总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

5、掌握方法:

1

9、7、3我们可以用它们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卡片,动手做做看,师巡视,并参与小组活动。

2

3

1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如下:如果每2个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2

3

?

?

12个小朋友,有几种可能?

2

3

4

5

64个小朋友每个人都想和聪聪、明明各照一张,一共能照多少张?

1

2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会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及挂图

学生准备: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讲故事:(教师边叙述故事边出示课件)。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三幅图中饼干数量的变化,及狗兄弟可分得的饼干个数。

第一天,狗兄弟到超市购买4个饼干,狗兄弟平均可分得几个;第二天,狗兄弟到超市购买2个饼干,狗兄弟平均可分得几个;第三天,狗兄弟到超市购买1个饼干,那么狗兄弟平均可分多少呢?小朋友们你能帮它们分分吗?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饼干平均分。

(1)把4个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个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1)

(3)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生动的故事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用手势不能表示出结果时,就自然的引出了分数。这一学习过程自然又流畅,学生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积极的创造分数,体会了分数的优越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1/2,会写会读1/2。

1、讨论: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教师板书:平均分

2、思考: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饼干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在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读的时候,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4、得出结论: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5、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长方形,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

2、认识1/4

要得到一个饼干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干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你能折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分数各部分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1/2的认识是理解其它分数的一个基础,我以1/2的认识为突破口,采用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学生折纸创造分数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知。

三、拓展与应用

完成第93页“做一做”1.2等题。

设计意图:最后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觉中将课堂引伸至课外,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先获得感性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四、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自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谈谈收获,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学习新知成功的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平均分

相关热词搜索: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书上册人教版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四

(一)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以及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

(三)[教学重点]

电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用对比法讲解电压。

(五)[教具]

支架,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伏打电池,小电珠,开关,导线。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电灯为什么会亮?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因为有电流通过。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怎样才能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作持续不断地定向移动呢?

必须有电压。

(二)新课教学

1.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电压,先了解水压的作用。

取两个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内装一定量的水,用支架固定,使a瓶中水位比b瓶水位高得多。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在原图上根据需要逐步添画,最后完成的图如图1所示。

这套装置的名称是什么?

连通器。

若把阀门k打开会有什么现象?

水由a流向b。

是什么原因使水由a流向b?

因为两瓶水位不同,hachbd,有高度差。(1)任取一液片e受到的压强papb,在压强差pa-pb的作用下,小液片e向d移动,所以整个装置中形成由a向b的水流。若在f处装一架小水轮机,则水流对水轮机做功使它转动。但水流无法持久工作下去。当a、b两液面高度相同时,水流停止,水轮机也停止转动。这是因为压强差消失,水位差不存在了。

为了保持它的压强差(即水位差的存在)怎么办?

可以在a、b间装置一架小水泵p,不断地把b中的水抽向a中,保持a、b间的水位差。这样小水轮机f就可连续转动。它们之间的水压形成持续不断的水流。

由式可见: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而流动的水可以做功。

2.电压形成了电流

演示:取一个伏打电池,把它的两个极板分别与小灯泡相连,当开关闭合,小电珠发光。表明有电流通过。

演示后,教师边讲、边画。最后板书。

伏打电池的正极a板(铜板)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它是高电位。负极b板(锌板)聚有大量负电荷,它是低电位,a、b两板间存在有电位差,即电压。这个电压使得正电荷由正极向负极移动,负电荷由负极向正极移动(金属导体则属于后一种情况)。这样电路中的自由电荷由b向a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小灯泡发光(电流做了功)。如果负极锌板上的多余的自由电子全部移到了正极铜板上和正电荷中和完毕,电路中就不再有电流了,小灯泡也停止发光。但是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正极、负极各自始终保持有大量的正电荷及负电荷,使电路两端始终有一定的电压,电路中就有了持续电流存在。所以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电源保持(提供)了电压,电压形成了电流。

由此可知,电压是使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则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

不同的水泵可以使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压,不同的电源在电路两端产生的电压也不相同。

电压用u表示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简称伏。另有比伏特大或小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

1千伏(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

1毫伏(mv)=1000微伏(μv) 需熟记的有几种电压:

1节干电池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电压为2v,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

其他见教科书第75页图6-4。

(三)巩固新课

提问:电压的作用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填写教科书第75页练习。

2.观察了解你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但要注意安全)。

(七)[板书设计]

由此可知: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

由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压的符号u

电压的国际单位:伏特(v)

1千伏(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

1毫伏(mv)=1000微伏(μv)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五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 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 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 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 到荷花池。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 。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 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

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 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荷花冒出来的心情怎么样?

(三)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3.荷 花

荷花 半开 全开 含苞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六

人教版旧高中必修2第5单元作文:给自己一个台阶

不管是做事情还是说话,我们都应该给自己一个台阶,关于内容详情如下。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在无意或有意间触碰到别人或是被别人为难,这时候我们就得给自己找个台阶。

一次,德国诗人歌德在花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走过的小路与一位批评家相遇了。

“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道。

“我恰好相反”,说完歌德便笑着退到了路边。

这个短短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呢?我们都佩服歌德的智慧,但是更让我们佩服的是诗人歌德的心境,因为他给了自己一个台阶走下去。而批评家却相反。

诗人和批评家的相遇其实只是一次无期而遇,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批评家一样,总是高高在上,总是认为自己了不起,总是不会懂得谦让,最后我们却找不到让自己下去的台阶了。

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的确演绎着一个独特的角色,那就是自己。但是,既然是生活这个大舞台,就不会只是一个人的世界,因此我们就应该懂得谦卑,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给自己找个台阶。

前几天和哥哥坐车回家,他的一位同事和妻子闹了别扭,打电话也不见人接,于是哥哥说:“为什么不找个台阶走下去呢,何必骑在虎背上下也下不去,这样不是你站得高,而是给自己断了后路啊!”我顿时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的确,不管是做事情还是说话,我们都应该给自己一个台阶。

一道台阶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人行方便,有时候也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通道。台阶往往是从下而上,我们只想过走上去,而忘了还要下来。在人生着个舞台上,我们不仅要一道走路的台阶,也需要一道心灵的台阶。如果我们总是站在那个高高在上的地点,忽视了别人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被抛弃在那个“高高”的地方,陪伴着自己的就只会是寂寞和孤独。

歌德的那一笑一退就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台阶,不仅不失面子,也还深刻地讽刺了那个批评家。我哥哥的那个同事听了我哥哥的话后回家就直接给妻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后来就恢复了原来的幸福家庭。

其实,每个人的独特也犹如一颗悬浮在液体里的微粒,难免会受到冲撞或冲撞到别人,只要在心灵深处给自己一个台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情调,也不会给对方带来伤害。因此,台阶不是总往上爬,很多时候,我们还得用它走下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如何写人教版初一数学期末试卷(推荐)(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557928149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