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语言自然朴素,风格清新爽朗。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实录,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著阅读栏目。

1、过渡,引入第二教学环节(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你能读懂它吗?)

2、自由分组,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自由分组,讨论讨论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组内交流,做好笔录。

4、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师引导: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鹊儿在动,从枝上飞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鹊儿没有霜满天的哀伤,它难道能关闭着歌咙?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觉得那是细语呢喃;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师引导: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师引导: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师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夜的雨飘零而下,作者不由地加快了脚下的步伐,这也许是大雨来临之前的先兆,他是否在急着寻找一个避雨地场所呢?可是这野岭之上,哪里有人家,哪里可以找到大雨来临时的避雨的港湾?他的心里是否着急了呢?嘿,走运了溪桥,路儿忽然一转,还是那家茅店,还是那座社庙,竟都还在,竟于心焦之时出现在作者的眼前,他内心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5、教师小结,范读。(是啊,多美的黄沙岭,多美的夜色!我也仿佛与诗人一样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设计意图:读懂词,不仅仅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1、提出要求:读透。(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配乐读。(感受感受词人夜行黄沙道中的场景)

3、听读。(请闭上眼睛,和着音乐,一起与诗人辛弃疾走进这美妙的夜色,听一听,你能从中听到什么?)

4、学生交流。(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5、教师引导。(略)

6、展示。(可以是诵,可以是写,也可以是演)

师:词中尽管写的是我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从这里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你能把词人这种喜悦与爱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换句话说,诗词读透了,也就等同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根据具体的词句,感受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3、指导学生掌握词的学习方法,能开展课外拓展性的阅读。

一、复习导入

(出示书籍《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

宋词的代表词人中有一位豪放派的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哪一首词?

你对辛弃疾有怎样的印象?

请你快速浏览《课外拓展阅读》中对辛弃疾的简介,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词人?

让我们带着对辛弃疾的印象来学习《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看到词牌名“西江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请你用心读好课题。

二、初读正音

自读

你认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请给大家提个醒。

三、疏通词句

你对词句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

你能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结合介绍补充、调换等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

四、质疑解惑

学到这里,你对整首词还有什么问题?

全班讨论解疑

五、领悟意境

假如我是辛弃疾的朋友,你是辛弃疾,我想请教你几个问题:

1、你在岭上、岭下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面对这片稻田,你为什么微笑?

3、你被贬乡间,按理说应该心情愁闷,为什么在你的眼中一切这样美丽?

全班讨论

六、感情朗读

把你的感受带进词中,通过朗读传达你的感情。

齐读,指名读,范读,朗诵。

七、总结方法

走近词人—初读正音—理解语句—质疑问难—领悟意境—朗读背诵

八、拓展阅读

教师背诵辛弃疾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材料《辛弃疾的词》

s("content_relate");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实录】相关文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05-0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实录11-2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10-1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10-0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10-2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10-19

小学语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10-27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及点评10-2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名师课堂实录11-26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二

苏轼《西江月》 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西江月》 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2、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新凉:一作“秋凉”。

4、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5、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6、贱:质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中秋作于儋州“。两书作者均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作于黄州的中秋”。吕观仁在《苏轼词注》中,直接用《黄州中秋》作标题。《宋词精华苏轼词选集》只提供一个注释: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s("content_relate");

【苏轼《西江月》 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西江月·梅花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09-02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03-24

苏轼《昭君怨》原文翻译及赏析09-06

西江月·顷在黄州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苏轼《西江月·送别》翻译赏析09-03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01-24

花影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9-26

苏轼晁错论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苏轼《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03-11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三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原文及赏析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

⑶铅华:铅粉、脂粉。

⑷“青烟翠雾”二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饰,皆为妇女的头饰。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⑸争如:怎如、倒不如。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s("content_relate");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西江月原文及赏析10-19

挽文山丞相 / 挽文丞相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诉衷情·宝月山作原文及赏析10-1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王孙圉论楚宝原文赏析09-24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流莺》原文及赏析12-24

《寒食》原文及赏析12-11

情诗原文及赏析11-24

《闺怨》原文及赏析11-20

s("download_bottom");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四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

意境。

(二)、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词、默写词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

2、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生: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

师: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回答下半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

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学生自读词。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2)、简介诗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是作者罢官回乡时所作。

(3)、交流讨论:说说词中描写了那些事物?

2、学生带着情感再齐读词。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多媒体煽情:媒体展示夏日夜景。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2、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引导想象:(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3)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1、齐读词

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感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词。

1、选词中的一句话,用画笔画出来。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记叙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下面是课文的课文教学实录,以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六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原文赏析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此词作于山谷贬谪黔州之后。词中以作者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企图借酒浇愁的意念和及时行乐的狂放旷达胸怀。全词感慨世事人生,带有诙谐玩世的情趣,又使人触摸到作者内心的隐痛,读来意味无穷。

开头两句“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破空而来。以议论破题,一扫传统词的绸缪婉转调。这一对仗句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是他阅历过人世沧桑以后产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后”的形式出之,颇有出奇制胜之妙与诙谐玩世之趣。它们分别化用了韩愈的两句诗——韩愈《遣兴》云:“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又《赠郑兵曹》云:“当今贤俊皆周行,君何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韩愈的两句诗经过他的组织,竟成为一联工整的对偶,足见点化之妙。

“远山横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态。“远山横黛”指眉毛。《西京杂记》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又,汉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见伶玄《赵飞燕外传》。“秋波”则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绘出一幅黛色远山傍水而卧的美景,引起人们对女子眉眼盈盈的联想。“远山”与“秋波”文人的笔下已被用得烂熟,而着一“蘸”字则光彩顿生,境界全出。尽管有宾客、歌女劝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饮,而见笑于人,故上片以“不饮旁人笑我”作结。

下片由“不饮”转为“劝饮”,起因为对花伤春。“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前句写群花凋零,好似一个病躯瘦弱之人,“等闲”,意谓“无端”,显然这写的`是暮春花残之时。后句写春愁撩人,无处排遣,“遮拦”即“排遣”之意。所谓“春愁”不光是指伤春意绪,而有着更深的意蕴,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经历中所积淀下的牢骚抑郁、愁闷不平的总和。所以接下来说:“杯行到手莫留残。”还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吧!这一句也是化用韩愈《赠郑兵曹》中的诗句,而“留残”则又本于庚信六言诗《舞媚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为“不思”、“不想”,多用为反辞,犹云“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说何不思月斜人散后,无复会饮之乐乎。

这首词字面上明白如话,实际上处处巧用成语典故,语言颇多转折,故而深刻地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愁闷抑郁。

s("content_relate");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西江月·梅花原文及赏析12-28

西江月·送别原文及赏析10-16

《西江月·梅花》原文及赏析08-25

西江月 遣兴原文及赏析08-18

西江月·遣兴原文及赏析08-17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01-28

西江月·梅花原文及赏析10-15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及赏析11-03

西江月·遣兴原文翻译及赏析03-29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七

夏天的夜晚,词人辛弃疾吃过了晚饭,便走出了大院,想趁着夏夜的大好时光散步。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农田边。半青半黄德稻田在微风中摇曳着好像在跟路过的人们弯腰作揖呢!

远处,天边那皎洁的如同碧玉般的明月渐渐地爬上了树梢,正在枝头上栖息的喜鹊被吓了一跳,连忙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只剩下了一串串扑闪翅膀的“刷刷”声喜鹊们惊慌失措的“唧唧”声。和煦的带着丝丝凉意的晚风伴随着隐隐约约的蝉鸣声传到了辛弃疾的耳朵里,悠扬悦耳。

近处,在稻花的香气里,农民们在一起谈笑风生,倾谈着丰收的年景,各个笑逐颜开。他们的耳边也传来了一阵阵青蛙“呱呱”的叫声,好像也在庆祝丰收年似的。辛弃疾不由自主得露出了笑容。他已完全沉醉在了这和谐温馨的气氛中。

突然,天空中轻云漂浮,闪闪发光的星星被半黑半白的云朵遮挡得时隐时现,转眼间下起了牛毛细雨。辛弃疾这才回过神来,急切地从小桥上过溪想去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去哪儿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眼前。

回家后,辛弃疾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八

ok3w_ads("s005");

管菁芸

年少從来追梦,岁残已觉忘情。三分愚钝一分明,忧乐皆由我定。

脚底漫寻云阔,心头似得潮平。步虚渐懒向高层。何处不成风景?

相关热词搜索:感怀西江月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句解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溪头 一作:溪桥)

【句解】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s("content_relate");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句解】相关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句解10-0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句解及习题09-0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句解与赏析01-2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08-0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文11-2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文11-1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品读06-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复习06-0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01-2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精)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609571151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