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七篇)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七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七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一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二

10月3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逍遥津公园。虽然动物“搬家”了,但是景色还是秀丽宜人的嘛!

那里的车站挤满了人,车子排着长队着急的的按着喇叭,好像在说“快点嘛,再等下去花都泄了”,哎!真讨厌!

穿过了拥挤的马路,我们终于来到了逍遥津公园的大门口。挤进去后,才看到里面也如此,人山人海。我踮起脚来,看到了一块巨大的黑布,那是什么?妈妈告诉我“小笨蛋,那是人的头”,我再仔细一看,一下子恍然大悟!

抬起头来,是一棵棵百年老树,让整个公园绿树成荫;边上的小花,把整个公园包围在花香之中。中间的标志物--松树矗立在那里,好像在给我们指路。

穿过了“多人区”我们来到了划船的'地方。这里的的人很多,这里的景色也很美好,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人们乱丢垃圾,绿草坪变成了“白纸坪”。由于这里的队排的太长,船又没了,所以没多呆。然后,我们来到了儿童乐园,滑滑梯到没什么人,可旁边的的“章鱼”,人都排到外面来了!

看样玩是指不上了。于是我们来到了大草坪,这里有的人在铺塑料布,准备好好野餐一顿;有的拿着水枪打水仗,还有的,组织了一个“小乐队”在自娱自乐呢!

哎!我们要走了,不过告诉大家,“环保,就是生命”!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三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题记

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无论你再走多远,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原来出发的目的。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四

ok3w_ads("s005");

夏存

画家以图像说话,用图像表达。图像的抽象与具象不是一个绘画的形式问题,而是怎样去看待世界的问题。画家申凡的绘画艺术在抽象形式上求简、求朴,不断创新,而在抽象内容上则越益哲思化和玄学化,从而力求在“大道至简”的层次上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审美虽然是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认识都有差异,但是艺术带给人们的美感却又包含了某种共同的内容,这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康德因此说艺术是“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

当然这种“自由”既立足于现实,合乎现实的规律性,又超乎现实,实现主体目的性的自由。艺术家只有在这种自由状态下的创作才能真切地传达自己对于天地自然、社会与生命的感悟。上海著名的抽象画艺术家申凡就是这样一位以他特有的艺术语言努力追求自由表达的艺术家。申凡的抽象艺术作品,不仅让人体会到画家在构图、结构、线条、材料方面独特的形式美感,更让人感受到他那超然于物外、逍遥于内心的自由境界与态度。

申凡生于1952年,早年的经历与同龄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从小跟随姑妈住在江阴,10岁后才回到上海,中学未毕业就遭遇了“文革”,并成为一名知识青年去了崇明农场。6年后回城在一个研究所谋到一份机械制图的工作,这才算与图画有了点关系。正是这点关系,激活了他从小喜爱画画的天性。在工作之余,他一面在高校艺术专业加紧进修,一面便充满热情地开始他的创作实践。最早尝试的是传统的水墨作品,当然还很讲究写实和造型。但是很快他就对自己的画法感到不满,觉得它们在表现方式上太过直白,甚至有点放肆和张扬;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无法用这种方法展现出来。他想到了借用水墨材料的交融特性在画布上开创一种新的“制作”的画法。他把颜料涂在用作底板的画布上,趁它没有干时,拓印到宽幅的皮纸上,这种独创的“绘画”方式需要多次反复覆盖,有时候做得不好还需要不断调整。这等于是把水墨的“用笔”和油画的“叠加”结合在一起了。其画面效果是传统绘画所无法得到的。更关键的还在于,他把具象的形体都凝缩成为一条条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充满了整个画面,它们好似活泼游动着的精灵,充满着随机性、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但同时却又完全在被掌控之中。这很符合申凡当时的感觉,他第一次看着自己的作品有了一种释放的感觉。于是他按照这种方法画出了他的第一批抽象画作品,给它们取名为《黑白惑》。

《黑白惑》的成功,固然使申凡在上海画坛崭露头角,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意义却是《黑白惑》使他对画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当人们把他看作上海画坛上最早探索抽象艺术的画家之一时。他对“抽象”的理解与众不同:抽象不是单纯地抽取形式而丢掉内容,更不是所谓的没落、空虚的精神表征,抽象是一种强调内在主体性的精神态度,是作者把客观物象转变为主观心象即心灵图式的过程,因而抽象艺术本质上也是画家无所羁绊地面向世界、超越世界的一种自由的表达。正是从更加贴近人的内心世界的角度,申凡认为,抽象艺术承载的内容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其实,中国自古就有“立象尽意”的传统,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图像具有“书”和“言”都无法企及的表达功能。这里的“象”狭义地说是指《周易》八卦的图像符号,这些以阴阳两爻为基础构成的抽象的符号,千百年来却一直被看作具有“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的丰富内容和深邃哲理。申凡对抽象艺术的认识显然不是从传统而是從他对“黑白惑”的实践中领悟到的,但从中却可以见到,两者有着某种一致性,并且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深厚的底蕴。理解了申凡的抽象理念,那么对他的《黑白惑》作品就不觉困惑了。我们会将视觉最大限度地停留在作品提供的纯粹平面上,所有的线条和色块都成为有独立意义的表情符号,它们把我们引向画家内心隐秘的天地,在那里想象力追随着画家的发现而建构起新的各自不同的审美空间。

如果说《黑白惑》创作只是申凡在抽象艺术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那么此后二十年申凡又走出了他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并把抽象艺术的诠释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说,就是他从2000年开始的《山水》系列和从2014年开始的《标点》系列的创作。

“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常见的主题,文人们常以山水的巍峨峻拔、辽阔清澈来托物言志,但在申凡的笔下,山水成了一个符号化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反思。他用平面化的语言,采用单色平涂,使图像笼罩在一种遥远记忆的氛围之中。山峦的层叠,水波的起伏,都为流逝的时间渐渐地磨平,成为一条条直线,山川的细节都被时间所淘尽,剩下的就是简无可简的符号化的山水。申凡让山水之“形”退入画后,留给画面的形下之“物”越少,那么关于山水的形上之“思”就越凸显出来,这就是画家关于人与天地、自然乃至人与自己的思考:古代天人合一式的自然固然已经消失,人类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同样难以安身立命,人类怎样走出自己的宿命而相互依存于天地之间?申凡符号化的山水对于永恒性与无限性的思考,以及充满玄学式的静穆素朴之美,无不昭示了这一时代共同的渴望与焦虑。

《山水》系列中有一件作品与上述“山水”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2006年创作的《山水—纪念黄宾虹》,这是一件灯光装置艺术,它有10米宽,5米高,画面用2520根不同形状的灯管构成霓虹灯造型,模拟神奇、美丽的自然,每根灯管都受琴声的控制。琴声每一响,便亮起一根霓虹灯,犹似画家落下一笔,霓虹灯管的长度、角度和方向决定琴声的音高和音量,并根据线条的形状以及霓虹灯的运行速度和特性设计音色变化。这件作品构思精巧,除了借用当代艺术新潮的装置元素和数字技术外,更重要的意义就如作品名字所示,是对黄宾虹艺术精神的纪念与追寻。黄宾虹作为当代山水画大师,晚年以独创的黑、密、厚、重的笔墨表达他对山水的独特理解,他洗尽铅华,将黑、白两色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黄宾虹的艺术精神给了申凡强烈的震撼,以至于可以说,申凡的抽象艺术观正是对黄宾虹素朴和简朴之道的开悟所致。从《黑白惑》到《山水》系列,申凡努力贯彻着这种精神,而《山水—纪念黄宾虹》以新潮的装置艺术点明主题,强调了黄宾虹的艺术精神与创新的完美统一,毫无疑问这是申凡创作中少有的神来之笔。

2014年申凡开始了《标点》系列的创作。如果说《山水》系列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那么,《标点》系列则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人类的历史文化。在申凡看来,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文字当然成了书写历史的主要工具,但是文字书写的历史与这个真正的历史实体是一致的吗?文字既然是工具,它既可以传真,也可以说谎,制造种种谬误。对此,艺术家的语言是图像,他要用图像追寻历史的真实,要直观历史而对文字有所超越,这势必要在更高的历史视点下把历史文字向图像转化。申凡的构思可谓独出机杼:他以报纸为底本,切掉报纸上所有的图片,用不同的颜料把一段一段的文字涂抹掉,这样文字成了杂色的图像,那些纯粹形式性的标点,反倒成为连接色块与色块的主角。这种转化的意义在于,文字的能指功能被解除了,它的所指成为图像的一部分,图像成了直观的历史。《标点》系列把申凡的抽象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上可见,申凡迈向抽象艺术的第二步与第三步,一方面在抽象形式上求简求朴,不断创新,另一反面也在抽象内容上则越益哲思化和玄学化,从而力求在“大道至简”的层次上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此高标的求索之路,固然需要艺术家的定力、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像黄宾虹那种生命不息,变法求新不止的精神。即便如此,对申凡的评价也仍然会见仁见智,不尽一致。有评论就把申凡定义为一个“向内”寻找的艺术家,“只是固守在自身的范围中”“从不指涉世界以及世界的观念,只是指涉自身”。然而,我们从《山水》系列与《标点》系列看到,无论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还是对社会历史的思考,指涉的恰恰都是一个巨大的外部世界,它联结与影响着每个个体的命运,却从不为之左右、驾驭。也许,这一回虔诚的申凡是以他独有的语言与这个世界对话,他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除了敬仰、敬畏之外,还有那么一点他眼中的真相。

作者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相关热词搜索:逍遥图像表达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五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六

《逍遥游》(节选)导学案

第三课时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一、要点探究

1.“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2.《逍遥游(节选)》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巩固

1.下列名句文言句式不同类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b.彼且奚适也?

c.《齐谐》者,志怪也。d.彼且恶乎待哉?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b.天之苍苍,其色正邪?意思是,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彭祖是如今独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d.奚以知其然也?意思是:知道它是怎样的呢?

3.选出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课文第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南冥者,天池也”,写鲲鹏之大,第二层到“亦若是则已矣”,写鲲鹏与世间生物都是凭借外力活动的,第三层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写强大的外力的作用,第四层到该段结束,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b.第一段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阐明了大凡事物的活动都“有所待”的原理。

c.课文第三段用了类比法、举例法、对比法,层层深入,论证了只有“无所待”才能成为“至人”的观点。

d.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尽管他吸收神活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但还是保留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7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而控于地而已矣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a.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b.其负大翼也无力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是何言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相”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b.相见常日稀

c.儿已薄禄相 d.乐桓子相赵文子

7.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扶摇”,意在说明什么?下面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鲲鹏借助风力,高飞万里。b.突出鲲鹏的气势。

c.突出鲲鹏的逍遥。d.说明鲲鹏是有所待而不逍遥不自由的。

庄子的逍遥世界

鲍鹏山

庄子是个过苦日子的“天仙”

我们今天谈的人物是被人称之为“天仙”的人物——庄子。《庄子》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到底怎么谈,谈哪些问题,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情,因为内容太多。庄子的著作在先秦诸子里面除了韩非子以外,是最多的,而且他的思想的深度更是在诸子里面也算是最难懂的一位。我们今天就这么漫谈一下,主题就是从他的《逍遥游》《齐物论》说起。

庄子是一个战国时期了不起的思想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很辉煌的时期,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有个观点,他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面,人类奠定了自己文明的基础,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就是古希腊的时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在中国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我们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先秦的思想家有很多,庄子是其中特别有特色的一个,他跟其他的诸子相比有他自己很独特的生活的习惯、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思想。那么庄子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庄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过苦日子的人,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苦。

虽然先秦诸子不得志,但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好。比如孔子,我们从《论语》上看得出,孔子的生活非常讲究,在饮食上特别讲究精细,你可以想一下,在饮食上特别讲究精细的人至少不会担心生活问题。孟子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孟子比孔子过得还要好。孟子在齐国,齐宣王那个地方,拿的是相当于部长的工资。孟子的派头非常大,上街的时候有马车,相当于现在的轿车,后面还有数十辆马车跟着。

可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庄子过的是什么日子?完全不一样。庄子是战国时期惟一一个衣食不济过苦日子的人,他的日子苦到什么程度?我们这里有几条庄子自己的记载。

有一次庄子去见梁惠王,穿的居然是布,就是麻布,而且还是打了补丁的,他的鞋子也坏了,用一根绳子绑在脚上,这就可以看出庄子的贫穷。梁惠王说,先生,你怎么弄得这么狼狈?庄子说,我这叫贫穷,这不叫狼狈。

庄子家里穷,向别人借粮食,向谁借呢?监河侯。我估计可能是负责黄河水利工程的人,搞工程的人我们知道,一定有钱。监河侯说,现在没有,你等一等,等我税收拿上来以后,我给你借300斤,这显然是拖延战术,不愿意借。我们能理解监河侯,借给庄子肯定是还不起的,但庄子是一个绝顶的天才,他编出了一个故事来。他说:我在向你借钱的路上,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东张西望看了半天没有人,后来看到路上的车辙里有一条小鱼在喊我,说我快渴死了,你要救我。我说等我到吴越去,请吴越的国王挖条运河来救你。鱼说,那个时候你只能到卖鱼的市场去找我,因为我已经成鱼干了。他就讽刺了监河侯。

我们从这些故事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是庄子太穷了。那么你说庄子为什么如此穷苦呢?孟子过得很好,为什么他不可以呢?这跟庄子本人的生活态度有关,他不愿意和这些诸侯合作,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

我们怎样去理解庄子的文章

我们了解了庄子的生存状况,才能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看《庄子》,翻开书就是《逍遥游》,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绝对自由”。庄子用的词是“无待”。待就是“恃”,就是凭借、依赖。无待就是无恃,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什么叫绝对自由呢?如何才能做到绝对自由呢?当一个人无所凭借的时候他就绝对自由了。

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一切我们所依赖的都是有局限的。包括知识、经验、常识,凡是我们依赖的都是有局限的,假如我们就依赖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的局限性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庄子有时候反对知识,他讲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这个世界是无限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所以你应靠德行、靠良知、靠心灵,因为世界无限,而知识有限。有限的知识就变成我们的局限了。甚至更糟糕的,我们看起来是在依赖物质,实际上物质控制了我们。

在《逍遥游》里,庄子还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大之辨。庄子的《逍遥游》写了一些很大的东西,比如大鹏,翅膀上千里。有的老师说庄子胡说八道,但庄子认为你进入我的文章就必须抛弃知识,抛弃经验,因为经验和知识是有局限性的。

这里就有个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庄子的思想里没有小大区别,没有黑白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甚至活和死都没有区别。

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等都是有局限的,这是小。但是庄子有没有嘲笑这个小呢?没有,因为这个小客观存在,无须嘲笑。但同时相应的世界和宇宙是无限的,是大。这两者之间没有大区别,没有高低区别。但是假如我们一定要用很狂妄的、自信的、有限的知识判断无限的世界,那就像用管子看天一样。管子不可笑,我们的知识不可笑,我们用管子看天的时候就可笑了。所以庄子认为没有“小大之辨”,只有“小 大用之辨”。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的生活总是有局限的,你的官职不一定很大,你的地位不一定很重要,但是问题是我们可以做“大人”。

“道赋人权”是庄子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在庄子看来,万物来自于道。既然万物都是来自于道,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自足的,自我满足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自我完善的,我们都来自于道,我们都有理由存在。都有根据存在,我们每个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德的,合道的,所以谁也没有权利否定我们的存在,抹煞我们的存在,谁也没有权利强迫我们改变自己。所以我说这就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道赋人权”。这是“小大之辨”体现出来的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为自由确定了自然法的根据。

西方的人权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提出的,“人权宣言”的第一条讲到了人人都有天赋的人权,是不可剥夺的。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庄子没有明白人权这个词,但是他的思想可以非常合乎逻辑地自然推导这样的结论,道赋人权,因为每个人都是来自于道。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都来自于道,你有权,我也有权。这是庄子最重要的现代价值——道赋人权。

每个个体都有它自己的德,这个德跟现在讲的道德不是一回事,道是宇宙万物整体的规律,就叫“道”。什么是德?德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自身的特点,这是德。

那么既然每一个个体的德都来自于道,所以必须尊重这个个体,尊重这个个体的个性,那么自然就得出一个结论,自由。什么叫自由?倒过来读,由自不由他,我存在,我吃什么,由我自己决定。秋毫之末大小不是泰山来决定,是由秋毫之末来决定,由自就是自由。

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看法,在中国的古代文化里面,在先秦诸子里面,最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就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教我们怎样重新认识世界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庄子认为真正的、科学的观物的方法是以道观之,无物贵贱。我们知道有贵有贱,但有这样的贵贱观就会导致歧视,导致我跟某些群体、某些阶级、某些特殊人的歧视。

我们知道读历史不是为了读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能为当下生活提供价值的学问是一钱不值的学问。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庄子?因为在中国的今天,歧视的现象无处不在,甚至人们都已经习惯了。《齐物论》既有齐物还有齐论,庄子认为天下的言论也是平等的。这个思想很了不起,天下的言论、天下的思想也是平等的,天下的观念也是平等的。哲人的思想往往有雷霆万钧般的力量,没有康德的思想就没有法国大革命,没有马克思的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没有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所以思想的力量,不可估量。

我们为什么讲《齐物论》?庄子试图告诉我们什么?试图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我们自身是有限的,既然世界是无限的,我们自身是有限的,我们推导出的真理并不一定在自己这里。于是我们就要想着给不同的思想和持不同见解的人以宽容和尊敬。到了这个时候,庄子讲的不仅仅是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七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3、形体硕大无比的鹏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请学生翻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6、“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后文与之是怎样联系的?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7、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和学鸠果真是无拘束吗?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承上和启下?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3、那么是不是“小智”“小年”就有所“待”而“大智”“大年”就能无所“待”?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4、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5、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运用了两组对比加以说明,还有历史史实证明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6、“汤之问棘”的话语侧重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哪句话上?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习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推荐)(七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614202151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