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一

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3、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日军侵华的相关视频)

卢沟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爱国将士们拿起枪杆子,将一颗颗子弹射入敌人胸膛,以此来抗击苦难;那么爱国诗人们能做什么呢?他们拿起笔杆子,用诗篇来铭记中华民族的苦难!

二、知人论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艾青满怀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者”的激情,从杭州来到武汉。又“从武汉到山西临汾,从临汾到西安,又折回武汉”。他在战争烽火连天的土地上一路辗转奔波。诗人一方面为高涨的抗战热潮所鼓舞,另一方面却又为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而忧郁。1937年12月28日夜,天色晦暗,彤云密布,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即将降临。此情此景,诗人难以抑制的悲哀忧郁的感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著名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三、初读:感受诗情——初识苦难

学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解读意象——体会苦难

1、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

2、小组合作探究: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分析人物生存环境、动作、神态、肖像、生存状态。

(学生分四组合作探究,时间限定3分钟。)

小组讨论后,师生交流完成。

北方农夫:大雪、丛林、赶马车、戴着皮帽、冒着大雪、刻满皱纹、痛苦、憔悴 ——无可去之处

南方少妇:雪夜、河流、破烂的乌篷船、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受尽侮辱、家毁夫亡——无安身之所

无数母亲:寒冷的雪夜、破屋、蜷伏、异邦人、无助、绝望 ——无归宿之地

无数垦殖者:雪夜、草原、失去家畜、失去田地、拥挤在污巷、绝望、饥馑、颤抖——无生存之根

(学生朗读穿插其中)

3、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四个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诗人选择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有北有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个体有群体。诗人通过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来写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由于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他们无可去之处,无安身之所,无归宿之地,无生存之根,他们境遇悲凉凄楚,是当时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也正是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4、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形象生存中国是怎样的中国?诗人是怎样描绘的?

提示:分析意象——雪、风

当时的中华大地处于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正如“雪落在中国的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也是对当时中华大地惨遭战乱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

5、小组讨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表达与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从情感表达上,这两句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从篇章结构上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五、三读:感受体会——苦难的背后

诗人不仅以意象传情,也提到了自己,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章节。

1、学生读4、5节。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三句话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诗人不仅看到了广大农民的苦难,而且还把自己的命运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个人的苦难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农人的后裔”说明他是苦难的见证者,“流浪与监禁”说明他也是苦难受害者。

2、师生品读第12节。

要点:诗人不仅是苦难的见证者,苦难的受害者,还是苦难的担当者。

六、规律总结

品读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加强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掌握手法,分析诗歌意象;品读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七、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任选角度进行探究。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二

作者简介。

艾青 (1910--1996) ,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北方》、 ( 向太阳 ) 、 ( 黎明的通知》等诗集。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1937 年 9 月,艾青经人介绍来到杭州蕙兰女子中学任国文和美术教师。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一切都按呆板的教条和规定行事。艾青并不愿意在这里久留。 “七·七”芦沟桥抗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但是在杭州,有些民众处于一种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安闲”状态,对于小市民的“恐日病”,艾青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鄙夷。 11 月中,侵华日军已从金山卫登陆。杭州危在旦夕。学校里已没有学生来上课了。艾青只好辞别蕙兰女子中学,借了盘费离开杭州回到了金华故乡。在老家只呆了很短的时间,艾青就带着妻子张竹如一起出走。他们打算从金华乘火车经南昌去武汉。艾青在金华车站候车室和月台上看到从前方撤下来的许多伤兵。他们有的燃着稻草取暖,有的摇头叹气。艾青等人挤上了要开往南昌的列车。当火车在寂静的黑夜向前奔驰时,艾青随着铁轮转轧的有节律的声响而展开了思绪:漫长的行程和广袤的土地,使他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与骄傲”,甚至连这黑夜也带给他“一种家教的情感”, “纯朴地愿望着祖国能早日从少数人的自私与顽固的枷锁里解脱”;当听着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车窗外传来儿童们所唱的“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时,他感到这歌声“传出·了中国的悲哀与对于解放的遥远的呼叫”,这歌声在他的眼前“描出了一幅在冰天雪地中的东北义勇军行军的美丽的图画” ( 见艾青《西行》一文,载 1937 年 12 月出版的《七月》第一集第五期 ) 。经过几天的颠簸,艾青终于来到了抗日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武汉。

“七·七”芦沟桥抗战的炮声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表现了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但是国民党右派集团中的一小撮汉奸亲日派,却在积极勾结日寇,妄图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断送抗战的大好形势。艾青敏感地“在战争中看到了阴影。看见了危机”, “看见了汪精卫的动作与表情,与一个像发自播音筒里的没有生命的语言,他的那颗被包裹在肋骨里的、早已腐烂了的心” ( 见艾青《为了胜利——三午来创作的一个报告》一文,载 1941 年 1 月重庆出版的《抗战文艺》 ) 。于是,在 12 月 28 日阴冷的夜晚,艾青“以悲哀浸融在那些冰凉的碎片一起”,写成了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一诗。写这首诗的夜晚,艾青预感到要下雪,于是他在诗中展开了有关的想像——雪的草原、雪夜的河流、冒雪走出林间的马车夫等等。第二天,果然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艾青对一个朋友说: “今天这场雪是为我下的。”这位朋友却说: “你这个人自我中心太厉害了,连天都听你指挥。”他不晓得诗人是有预感的。

此诗发表于 1938 年 1 月出版的《七月》第一集第二期。

(2) 基本解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雪落神州,寒凝大地。诗中展开了一幅苍茫旷远,悲凉凄楚的意境。看那北方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走在林间的农夫 “刻满痛苦的皱纹的脸”,看那南方的乌篷船里被暴戾的敌人夺去丈夫和家庭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忡忡的忧心,看那雪夜的草原上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们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诗人通过这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逼真地体现了上述的主题,令人深切感受到: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 ”

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诗人把雪夜的“风”描写和比喻成一个“太悲哀的老妇”,她“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把敌人强占的土地描写成“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悲惋而凝重的诗句多次重唱于诗节之中;在一些诗行的末尾,又恰当地用了感叹词“呀”、 “啊”等,真是令人读之欲泪、闻之心酸。 这首诗还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诗人在写农民经受战争的苦痛和“岁月的艰辛”之后这样写道: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这就把作者——“农人的后裔”与广大农民苦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在诗的结尾,诗人又用“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 ”这样的诗行向苦难中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抗战初期一曲民族的悲歌,写尽了我们中华民族胸中的块垒,步履的艰辛 ! 的确,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 ”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三

雪到底长什么样?没有人能肯定的回答。

——前记

雪落在地上,给大地添了一件棉衣,它是洁白的、温暖的小丫头。下雪的时候世界静悄悄的。纷纷扬扬的雪洒满了整个世界。那深一处,浅一处的地方就是她走过的脚印,她浅笑的声音就藏在雪花里。这个世界有了它,冬天也显的不那么冷了。

雪落在树枝上,轻轻贴着树枝,大树左右伸展的枝干不再是空落落的。这让它在冬日里浮躁的心,渐渐平息下来。雪就靠在树枝上,待日中时,她就又轻飘飘的落到褐色的大地上,消失不见了。可雪与大树约定好了,每个冬日的早晨,她就会再回到大树身上,陪它度过沉默的早晨。

雪轻轻地笑着,她近乎透明的身影从地表的小水洼里一跃而出,她在空中舞蹈,一支《何以歌》跳尽她在凡间的快乐。三月的阳光托送着她离开,冬会在上任第一天再接她回来。

等到那个时候,雪又不一样了。

——后记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四

描写雪的古诗之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s("content_relate");

【描写雪的古诗之夜雪】相关文章:

描写雪的古诗欣赏11-29

描写冬天雪的古诗08-15

描写雪的经典古诗11-04

描写雪的古诗摘抄11-04

描写雪压枝头的古诗11-21

描写雪的古诗句带翻译11-29

描写雪的古诗有哪些呢08-08

描写雪的古诗名句大全08-02

描写雪的古诗词积累11-29

江雪古诗05-27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五

那段爱遗落在春季诗歌

转眼已十数年,过去的点点滴滴,时常在脑海中浮现。

那久远的记忆,或许遥不可及。每每想来徒增心中愁绪。

思念一点一点剥夺着心中那仅有的回忆。

不经意间,时光从指尖流逝。

那一汪春水却不在激起涟漪。

爱,便遗落在那年春季。

也许我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誓言,也许我们没有日久天长的爱恋。

但那一瞬间,朦朦胧胧的感觉,却在心底升起起。

曾经,月照倩影,春风徐徐的我们漫步在无人的小径。

夜色,深掩娇容,柳絮随风翩翩的舞蹈在告别着春季。

而我们在那时也将要分别在茫茫的天际。

时光已流逝。春季还在继续。

那朵红花也不是我戴在你的发迹。

而今,我却时常在梦里,将你揽在怀里。

遗憾也留在了那个春季。

今天的我们在不同的港湾,都有着不同的回忆。

时光不能倒流,而思念却随着记忆回到过去。

也许我们能相聚,但相聚却遥遥无期。

分别时的言语也淡忘在那个春季。今天的你,或许不能将我记起。

我却每天写着关于你的日记。

s("content_relate");

【那段爱遗落在春季诗歌】相关文章:

我的爱,散落在天涯诗歌07-04

雪埋葬了那段爱诗歌07-13

青春落在纸上诗歌09-25

雪落在期许诗歌07-21

落在纸上的光阴诗歌12-30

春华遗梦诗歌10-05

拾遗诗歌07-20

那段青春诗歌12-08

遗落在冬天的尽头诗歌04-21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六

《落在故土的雪》阅读理解及答案

许俊文

同样的雪。落在故土上和落在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许多年来,人在他乡的我,虽然每年都要经历一两场或大或小的雪,但能够在记忆里保存下来的,还是故乡的雪。

其实,满打满算,我在皖东那个叫豆村的地方只生活了十九年,除去有了记忆之前的蒙昧期,所经历的降雪,也不过十几场而已。可那些极易融化的精灵,在我的心中却像高大的乔木。扎在泥土下的根已很深很深了。每当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面对它们时,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

故土的雪。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年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收拾家中的杂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字,皱巴巴的一方宣纸上。用浓墨写着“观雪参禅”四个柳体字,一看便知是家父的手迹。运笔中多次出现颤抖与停顿,那是因为书写者年迈力衰,手指不听使唤的见证。

记得童年的下雪天,父亲不用下地干活。他用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教我在九宫格上学书。在他宽厚大手的控制下,我一笔一划地用黑墨将红字填满。父亲的手温暖有力,一页纸写完后,他的体温进入我瘦小的身体,使我冰凉的手也渐渐暖和起来。父亲说,雪天练字,练就的是耐心和毅力,有了这两样东西,不愁以后没一碗饭吃。除了种地。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毛笔字。平时农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下了雪,才能摸一摸那管久违的毛笔。那时候买不起宣纸,父亲就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为了节省用纸,他总是先用淡墨写小字,再用浓墨写大字,一张草纸,最后被写烂了才舍得丢掉。

早年的冬天,过年时总要落一场雪,否则,年味就要寡淡许多。落雪的日子,便是父亲的节日。他从集镇上买回一大卷红纸,那多半是他动用了家中浇薄的过年费。但父亲高兴。他将落满灰尘的木桌擦拭干净,移到敞亮的门口,对着门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书写春联,我则守在一旁给他研磨。雪落无声,平时唧唧嘎嘎的鸡鸭们都龟缩于院落的一隅,天地突然遁入虚静。此时的父亲会将双手放在树蔸火上烘一烘,然后下意识地搓几下,因手茧太厚,发出砂纸打磨器物嚓啦、嚓啦的响声。暖过手,他抓起濡墨的毛笔,笔锋像将落未落的鸟儿一样,在裁好的红纸上方不停地盘旋着,待胸中积攒了足够的静气,才肯落笔运腕。我弄不清父亲写字之前为啥要如此的迟疑不决,母亲说,你小孩子哪里懂,写坏了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呢。

父亲每写毕一幅,就让我铺在地面上,他抱着手臂端详再三,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此刻脸上流露出少有的笑容,然后呵一呵冻僵的手接着写。我家的草房子本来就不大,随着春联越写越多,我只能踮着脚尖在间隙间穿来穿去。看着地面上铺展着横一条、竖一条红红的春联,的确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我就在这亲切、温馨的感觉里悄悄送走了自己的童年。

春联写好后,父亲叫我陪他给乡亲们送去。我们父子二人怀抱着红彤彤的春联,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上一二里雪路。看到全村大门上都是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很骄傲。许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感觉那条送春联的雪路,若能够长一点,该多好啊!

转眼之间,父亲就衰老了。几年前他患了中风,出行全靠着一张轮椅。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喜欢雪。听姐姐说,降了雪,父亲会摇着轮椅在小院里转来转去的。

去年夏天,我把父亲接到城市。他发现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沓宣纸时,怯怯地问。能匀出几张给我么?为了让父亲过把用宣纸写字的瘾,我为其铺纸研磨,可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够不着书案,我只好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实现他写字的愿望。这一次,我们父子的位置已发生了转换。此时父亲的手也已变得软弱无力,连一只极轻的毛笔都拿捏不稳,我只得从其身后伸出援手,握住他瘦骨嶙峋的手。父亲将孤悬的笔锋停在半空,迟迟不肯落笔,也许他是担心自己不听使唤的手,糟蹋了那一张好纸。后来,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催促下,他似乎是鼓足了勇气,才写下“观雪参禅”四个字。

然而,当时并没有雪。

父亲在写这四个字时,是不是也想起当年豆村的雪呢?看见父亲抖抖索索写字的样子,我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幅墨迹了。

离年根很近的一个黄昏,天气阴沉,有一种“晚来天欲雪”的征兆,我翻出快雪时晴帖》,聚精会神地练了起来。写毕,看到未接听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姐姐显得很慌乱,说父亲吃午饭时还好好的,去买写春联的红纸,路上摔了一跤过世了……

下葬的前一天夜里,天空落下庚申年的第一场雪。好厚的.雪呀,把豆青山上的松枝都压弯了。我踏着积雪来到山坡上,伫立在父亲的墓前,我仿佛看见,一茬接着一茬的生命,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来来去去……

(有删改)

4. 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父亲的爱与怀念。

b. 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第六段运用比喻等手法,详细刻画了父亲写字的情态,不难看出父亲写字时的郑重。

c. “浇薄的过年费”“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可见童年时作者家庭的清贫,更加凸显了父亲送春联的热情友善。

d. 本文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置换位置的两次写字,蕴含着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5. 如何理解第二段中“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文章主要是回忆父亲,为什么题目却叫“落在故土的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d d项错在“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这句。阅读全文可知,原文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父亲的形象,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采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5. ①与“故乡的雪”形成对比②说明故乡的雪在作者心中与异乡的雪不同,其他的雪只是雪,而故乡的雪有着更为深邃的含义。

6. ①文中对父亲的回忆主要和写字有关,而写字、送春联等都与下雪有关,同时父亲也非常喜欢雪。②以“落在故土的雪”为题,表明在作者心中,雪、故乡和父亲是紧密相连的。③这样的题目也更方便作者抒发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s("content_relate");

【《落在故土的雪》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1-29

阅读理解及答案08-17

背影阅读理解及答案02-26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12-13

《筷子》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7-20

雨中的阅读理解及答案12-13

《鸟》节选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7-24

天才之路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7-22

家徽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7-22

《进城的蝈蝈》阅读理解及答案07-19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推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评析通用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635076152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