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五篇)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一

这天凌晨,村里一如既往地安静,漆黑的星空泛出暗蓝的薄纱,笼罩了整个村子,村里的人心情都很压抑,然而,并不是因为这黯然无光的天空,而是对战场上的丈夫、儿子、哥哥、弟弟的思念……

忽然,村口的狗吠了起来,有人向村里赶来。突然的犬吠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村民,各种浑然杂声,村民纷纷开了门缝,接着一窥究竟。人影越来越清晰,大概六七个人,几个推着两驾木车。终于,看得清来人了,见是从战场回来的里人,村民才大呼欢喜出门迎接,只是当他们走近之时,他们的心情又再度消沉,哀怨……就在木车上,是几具遗体,有些人活着从战场上回来了,但也有的,战死沙场,运回家的,只剩一副冰冷的空壳。公鸡啼鸣,夜空渐亮,暗淡无色的光撒播在每一个面孔上,既照出了欣喜,也照出了悲痛……每个见不到盼望已久的人的村民,都哆哆嗦嗦地走到木车前,用颤抖的`手掀起盖在遗体上的红布,不,那本是白的,鲜血染红了粗麻白布,映入一双双湿润泛红的泪框,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看到期盼的亲人就躺在面前,有的泣不成声,有的哭天抢地,也有的精神溃败了……有些人等来了亲人,而有的被战争夺走了亲人。在街上,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悲伤的气息深深地包裹住村子,从战场活着回来的,见了家人,心情本该高高兴兴,却只是略撅嘴角,接着滚热的泪珠撒落而下……

黎明悄无声息地接近,艳阳高照在村庄之上,此前此景,所有人都希望只是一个梦,但愿梦醒后,一切又恢复原来那样。当初,在战场上,一群热血青年为国家奋勇作战,他们无所畏惧,只是渴望与家人团聚,一个平凡简单的愿望,一个诚真的誓言——一定活着回去,见我们的

s("content_relate");

【余光高三作文】相关文章:

历史将记住余光中高二作文11-14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10-07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800字-初中读后感作文12-21

高三作文走进高三01-02

高三与江湖高三作文06-09

高三的足迹高三作文06-15

高三叙事作文:高三09-18

高三絮语高三作文06-02

高三作文:我的烦恼_高三作文04-22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二

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意象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的丰富营养来滋润、培植乡愁情感,塑造了深刻独特的乡愁意象。

乡愁是人类对故土热烈挚爱的情感体验和反映。余光中以《乡愁》为代表的系列乡愁诗作,奠定了他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乡愁诗人地位和形象。同时,他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的丰富营养来滋润、培植乡愁情感,塑造了深刻独特的乡愁意象,从而引起亿万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中国古典诗歌是十分富于内涵意象的。传统诗歌的意象具有把事物特征和情感特征建构起来的特点,这表现在两方面,有显性的,即直接的具体形象,有隐性的,即含蓄的抽象形象。试析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如下:

《乡愁》的意象十分简单——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但是,正是这些简单的具体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沉重、浑厚、哀伤、苦闷的乡愁情怀氛围。乡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一种内在情感。但是,诗人却通过“邮票”这个载体把思乡的内在情感外化为形象可感的意象。这样,“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就把母子间虽有着深厚感情而不能朝夕相处的原因直接地交待出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由于对母亲的思念而不能直接相见,从而需要使用邮票来传递情感。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反映诗人小时候便远别母亲而长时间母子异地相隔的痛苦无奈的事实。同样,在诗人长大后,“船票”这个载体承载着饱受“爱情”煎熬的意象,其原因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行文至此,我们虽然知道诗人“邮票”、“船票”的直接意象和引起他乡愁的原因,但却还没明白造成这种因果关系的本源或说深层原因。直到后来,“坟墓”意象的出现,陡地把“邮票”和“船票”的意象综合化而升华为全诗的核心,从而,把亲情和爱情的悲剧、个人命运的悲剧推向顶点,使全诗的感情进入高潮。面对着“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民族悲剧,终于,诗人在这人生最痛楚的时刻,毅然直接抛出了以往千言万语,欲语还休的“海峡”意象:“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是引起诗人数十年人生和亿万中华儿女乡愁共鸣的根本原因。

《春天,遂想起》作于1962年4月,其主题表现的是对江南的浓浓乡愁。诗里的直接意象就是回忆少年时生活在江南的各种动人情景:采桑叶、捉蜻蜓,太湖滨与众表妹结伴偕游……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幸福岁月的怀念。接着写那许多表妹老了,就连自己亲爱的母亲也已谢世而去……通过这些意象,使诗人从心底里泛起一层厚似一层的乡愁情感。

当然,如同《乡愁》里的四种简单意象一样,这里的少年时代生活在江南的种种意象,是直接而具体的。但是,纵观余光中的乡愁系列诗作,它们的意象内涵还有更深层的隐性的抽象性,从而成为诗人“乡愁”的真正皈依所在。

同样,余光中怀念故土的《民歌》,风、沙、鱼、龙、醒、梦、哭、笑组成了一系列具体可感的情感意象,层层递进,抒发了诗人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休戚相关的爱国情怀。在《乡愁四韵》里,跃入人们眼帘的是“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具体的意象,从而激发起对中华民族的的深深爱恋。

《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递进性是指全诗使用排比式结构而使得它们的意象内涵一层层深化。抽象性是指它们意象间的隐性内涵:“邮票”意象涵蕴着的是诗人忧愁的情感,它暗示着造成最为亲密的母亲不能直接相见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陆和台湾政治上的睽隔;“船票”暗示随着岁月的增长,乡愁的睽隔也日益沉重;“坟墓”暗示乡愁因长时间的睽隔而化为永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从而,全诗抒发了诗人深沉、凝重、哀伤、苦闷的乡愁情怀,表达了热切渴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流淌着炎黄子孙沸腾的热血因子,因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情怀,引起亿万中华儿女的无限共鸣。

《春天,遂想起》的意象抽象性主要体现在“唐诗里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乾隆皇帝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喊我,在海峡这边/那边”。这些意象都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诗人由怀念江南而引出乡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从而抒发了对祖国——中华民族的统一的强烈渴盼情怀——“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

在《乡愁四韵》里,诗人依次选取了“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了他长期被沸腾的热血烧痛而难以忘怀的浓浓乡愁。“长江水”暗喻祖国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抚慰、滋润着远方的游子;“海棠红”则是诗人把乡愁的烧痛,说成是海棠红一样沸腾的热血所烧伤——“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其抽象性就是完整的祖国领土的意思,隐喻着渴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乡愁愿望;“雪花白”隐喻游子对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拳拳挚爱之情;“腊梅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因而,全诗以简洁的意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骨肉相连的永恒情怀。“乡愁”也成为游子(台湾)对母亲(大陆)的永恒思念情怀。

总之,余光中的乡愁始终是浓酽如酒般煎熬痛楚了数十年,酒如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在这人生数十年的乡愁等待中,黑发变白发,乡愁化为坟墓。虽然,母亲对游子的眷顾情怀永远没有改变,“喊我/在海峡这边/那边”,但却因为“一湾浅浅的海峡”而直至现在无法改变“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痛楚事实。余光中乡愁系列诗作意象简洁明了,形象地寄寓了诗人的乡愁情感,但也意蕴丰富,含蓄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睽隔是造成乡愁的根本原因,进而抒发了渴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s("content_relate");

【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意象】相关文章: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08-27

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10-24

余光中的诗歌《乡愁》10-29

余光中诗歌乡愁11-11

乡愁余光中诗歌09-25

余光中《乡愁》诗歌07-18

余光中诗歌《乡愁》08-23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是什么08-26

诗歌乡愁余光中教案09-13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三

余光中乡愁优质赏析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以下是小编带来余光中乡愁优质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1]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夜

寄一片红叶的典故,给你

从南方最南的半岛

从黑湿的雨树下无端捡回来

婴拳那样一只小巴掌

怎么握得了秋的空旷?

锈红蚀碧的叶面上

点点印着冻斑,冷锋过境

啮下了犀利的齿痕

雨渍犹湿,就拈向灯光

讶主流贯支流多细致的纹路

惑人如半透明的秘图

最长的隔水书,最短

何须多说,秋已说得够斑斓

风吹浪远,你在最远的浪外

误了岁末的空邮,倦了青鸟

寄你,一片红叶的轻巧

岛形的一片叶,我们的岛

点点花纹,岛上的山系

纤纤叶茎,岛上的河谱

缩地千里有仙术

基隆三寸到屏东

望不尽的青烟蓝水,宛若在其中

s("content_relate");

【余光中乡愁优质赏析】相关文章:

乡愁余光中 赏析05-27

余光中 乡愁赏析11-27

乡愁 余光中赏析11-27

乡愁 余光中 赏析12-20

乡愁余光中赏析10-31

赏析余光中乡愁12-08

赏析乡愁 余光中07-25

余光中《乡愁》赏析11-14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12-13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四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五

余光中 幼稚的“现代病”

自从现代诗论战迄今,已经一年半了。由于现代诗人们不断地创作、译介与解释,现代诗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学府、文协、刊物、广播电台,及其他社会组织已经开始重视这头文坛的黑羊了。我们还不能说,现代诗业已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至少接受它的读者在不断增加,而反对它的人们也不敢张口便骂,否认它是一种学问,一种高深的艺术了。

可是,就在现代诗开始在文坛站住了脚时,部分的现代诗人却不幸患上了幼稚的“现代病”,以为必须一切现代化,非现代不乐,而又误解了现代精神。这种“现代病”日见猖獗,除了现代诗,似乎现代小说也呈此现象。

“现代病”是心理变态的“排他狂”(monomaniac)之一种征象。表现在艺术观上面,便是绝对的反传统,而事实上却不知不觉地追随欧洲刚死的传统。表现在人生观上面,便是绝对的反价值、反道德,绝对的虚无与自渎。最戏剧化的一点便是:这种心理癌症的患者非但甘之若饴,乐之不疲,而且希望健康的人也与他们绝症共患,同病相怜,否则,别人就不够现代。

这一批病人,在堂堂皇皇的现代诗论战期间,从不肯上前线。但是,等到蓝星诗社孤军奋斗而将现代诗的国防巩固之后,便日呈活跃了。他们虽然怯于御外,却勇于内战。长篇大论,似乎头头是道,而半属拾人唾余。他们最严重的错误,便是(自以为)对于传统的彻底否定。一个作家要是不了解传统,或者,更加危险,不了解传统而要反传统,那他必然会受到传统的惩罚。所谓传统,不过是一个民族的先人的最耐久、最优秀的智慧的结晶,流在后人的血管里,出入于后人的呼吸系统之中。我们能够登报和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却无法改变父亲给我们的血型,否则我们一定死亡。

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现代病”患者往往拜了师父,却不认师祖。他们会对艾略特五体投地,而完全不认得影响艾略特的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他们会因道听途说而断定奥登是一位现代大诗人,而从未听说过奥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他们认为落伍的格律诗之一的)ballad。至于里尔克写了一大卷十四行诗,庞德、杰佛斯、路易斯、佛洛斯特、汤默斯等等都利用过传统的格律诗,则是他们所不知或者不愿研究的。现代音乐最重要的大师史特拉夫斯基,曾经乞援于18世纪的古典音乐。现代艺术最博大的巨人毕加索,曾经咀嚼希腊的雕刻和罗马的壁画为新的营养。艾略特的创作,像杜甫的一样,几乎要做到“无字无来历”。现代文艺的这些“师父”莫不了解、尊重且利用传统,只有这批“现代病”的患者,这些现代诗的“师兄们”,耻于讨论传统。

传统是精深而博大的。它是一个雪球,要你不断地努力向前推进,始能愈滚愈大;保守派的错误,在于认为它是一块冰,而手手相传的结果,它便愈化愈小了。向许多不同的传统学习,化腐朽为神奇,点顽铁成纯金,不盲目吸收,不盲目排斥,乃所以接触传统的正道。接触面愈广,愈能免于偏激与浅陋。惜乎“现代病”的患者只接触一种传统(例如30年前的超现实主义)而排斥其他传统,复强他人与之同病。

这种幼稚的“现代病”还有一个并发症。那便是反映在生活上的虚无态度,复自虚无的生活状态产生虚无的诗,如是恶性循环不已。没有读过海明威的原文,他们学会了“迷途的一代”(lostgeneration)那种否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否定道德与社会的姿态;流动酒会,集体调情,自我放逐,作咖啡馆的游牧民族,文化界的生番,生活的逃兵,而自命为现代,自命为反传统。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和这种样子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这种“观念中毒”(见《蓝星诗页》张健先生的论文)已经到了荒谬的程度。根据“现代病”的逻辑,道德是无聊的,当然女子的性道德也是无聊的。可是,当你问他,如果你和他的妻子私奔,他是否毫不在乎时,我想,他的“好汉精神”就会动摇的.。

在这种并发症的发烧状态下,他们会高呼“生活第一,创作第二”的口号,文学原是生活的反映或表现,可是如果以为这种“现代病”就是全部的生活,或且引为逃避生活及创作的藉口,那就是自欺欺人。诗人的身份证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生活,尤其不是这种虚无的不生不死,艾略特做过生活刻板的银行职员,杰佛斯隐居在太平洋岸的石屋里,麦克利希做过很久的“官”,狄瑾荪几乎没有诗友;这些“清醒”而且“正常”的生活,何损于他们的成为“现代诗人”?目前的情形是:现代诗人已成为一种廉价的合群动物,他们蔑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可是既无古典主义的含蓄与清醒,也缺乏浪漫主义的性灵与热烈,他们只是表演不冷不热的虚无,刻意求工而且十分认真地表演着虚无。

在这岛上的每一个现代诗人都认识了其他的现代诗人(或准诗人,伪诗人)的时候,我们要求诗人们保持一点伟大的孤独感。一点个人的精神生活;要求他们保持点尊严,把握点价值,而且,在彻底反传统(或者被传统彻底消灭)之前,多认识一点传统。

s("content_relate");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余光中《乡愁》赏析简短(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654713153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