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最新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6篇)

最新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6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6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篇一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绵绵:延续不断,形容草也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宿昔:指昨夜。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媚:爱。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河边的草又返青了,绵绵不尽地思念远征的丈夫。相隔遥远,思念又有何用,只能在梦中相见。梦见丈夫在我身旁,醒来才知仍在远方。在远方飘忽不定,辗转不得相见。桑树枯了,天已凉了,连大海也知道冷意。人家各自相聚相爱,谁又来问候安慰我呢?忽然有客从远方来,捎来丈夫制成鱼形的书信,急忙叫儿子打开信封,从中取出书信,恭敬地跪地读信,急于知道信中写些什么?首先嘱咐注意饮食冷暖,随后倾诉无尽的思念。

【】这两句一般都解释成,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枯桑且知天风,海水且知天寒,远行的丈夫竟会不知道家中的妻子对他的思念吗?

这两句也可解释成:诗中妇人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如今,春去秋来,岁月轮转,眼看天风拂吹,桑枯叶落,水冷天寒,伊人不归,年复一年,更加深内心的凄冷和对伊人的思念。原诗下二句:“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别人家的丈夫入门来,一家和和乐乐,相与嘘寒问暖,惟独自己,独守空房,冷落凄清,无人可相安慰。如今,看着天风的吹拂,落叶的飘落,海水的变寒;岁月飘忽,岁月虚度,触景生情,倍添内心的寂寞凄寒。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历代乐府歌词的名著,是我们研究乐府的最重要的典籍。是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所收作品以汉魏至隋唐的乐府诗为主,全书共100卷。编者郭茂倩。南宋初期人。祖籍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生卒年及经历难以确考。

《乐府诗集》一书,在编辑上有显著的优点;各类歌曲都有总序,每曲都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和歌辞的起源、发展均有考订。在编次上,古辞列在前面,历代模拟作品依次列在后面。尤其是集中还收录了先秦至唐末的一些民间歌谣,由于汉代一度撤销乐府,中断采风,民间歌谣已流传不多。《乐府诗集》中的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古代诗歌的发展及民歌对诗歌的影响便更显得弥足珍贵。另外,集中所收,诸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吴歌》、《子夜歌》等作品,皆成了脸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

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5、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如诗中所写她家有人归来和自已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全诗只有100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使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饮马长城窟行〉是首可以入乐的「乐府诗」,作者的名字已不可考,但从所述内容看来,可知是属于「民间乐府」,时代应该是在五言诗发展已相当成熟的汉末。

这首诗中的「行」根据元稹乐府古题序解释,乃是诗的体例之一。又诗体明辨曰:「步骤驰骋,疏而不滞曰行。」可见这样的诗体有行走顺畅,不受阻碍之意,同时也意味著前往某地旅行,或朝某个方向行进的畅通过程。

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

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是比喻自己凄苦的景况,同时也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乐中,不肯为她捎个信。

最后一段是情节的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这样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国传统妇女「闺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是乐府诗中最广为传送的「闺怨诗」。

顺便一提的是,三国时代另有陈琳所作同名诗〈饮马长城窟行〉,内容却大异其趣。那首诗形式上是采对话方式,内容则描写了筑城徭役带给人民的深重痛苦,比较具社会写实的'意义。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篇二

[魏晋]陈琳

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

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

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

贱妾何能久自全?

【1】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长城窟,长城侧畔的泉眼。窟,泉窟,泉眼。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

【2】慎莫:恳请语气,千万不要。慎,小心,千万,这里是告诫的语气。

【3】稽留:滞留,阻留,指延长服役期限。

【4】太原:秦郡名,约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这句是役夫们对长城吏说的话。

【5】官作:官府的工程,指筑城任务而言。

【6】程:期限。

【7】筑:夯类等筑土工具。

【8】谐汝声:喊齐你们打夯的号子。这是长城吏不耐烦地回答太原卒们的话。

【9】宁当:宁愿,情愿。

【10】格斗:搏斗。

【11】怫(fú)郁:烦闷,憋着气。

【12】连连:形容长而连绵不断的样子。

【13】健少:健壮的年轻人。

【14】内舍:指戍卒的家中。

【15】寡妇:指役夫们的妻子,古时凡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皆可称为寡妇。

【16】事:侍奉。

【17】姑嫜(zhāng):婆婆和公公。

【18】故夫子:旧日的丈夫。以上三句是役夫给家中妻子信中所说的话。

【19】报书:回信。

【20】鄙:粗野,浅薄,不通情理。这是役夫的妻子回答役夫的话。

【21】他家子:犹言别人家女子,这里指自己的妻子。这是戍卒在解释他让妻子改嫁的苦衷。

【22】举:本义指古代给初生婴儿的洗沐礼,后世一般用为“抚养”之义。

【23】哺:喂养。

【24】脯:干肉,腊肉。

【25】撑拄:支架。骸骨相互撑拄,可见死人之多。以上四句是化用秦时民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26】结发:指十五岁,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用笄结发,表示成年。

【27】行:句中助词,如同现代汉语的“来”。

【28】慊慊(qiàn):空虚苦闷的样子,这里指两地思念。

【29】关:牵连。

【30】久自全:长久地保全自己。自全,独自活着。以上四句是说,自从和你结婚以来,我就一直痛苦地关心着你。你在边地所受的苦楚我是明白的,如果你要死了,我自己又何必再长久地苟活下去呢?这是役夫的妻子回答役夫的话。

秦王朝驱使千万名役卒修筑万里长城,残酷而无节制,使无数民众被折磨至死。这段历史,曾激起后代许多诗人的愤怒和感伤。而直接摹写长城造成民间痛苦的诗篇,陈琳这一首,就现存的作品来说,要算是最早的。

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诗的首句着题,也可以说点出环境特征,第二句以“水寒伤马骨”,渲染边地苦寒,则难以久留的思归之心已在言外。这个开头既简捷又含蓄。下文便是蕴含之意的坦露,一位役卒终于忍无可忍地对监管修筑长城的官吏说:到了服役期满,请千万不要延误我们太原役卒的归期。从这个请求中,可以看出其归心之切,也透露了“稽留”乃往日常有之事,甚至眼前已经看到又将“稽留”的迹象,若不如此,岂敢凭空道来。所以钟惺“怨甚”(《古诗归》二字评这句话,是很能发掘这话中之话的。官吏回答说:官府的事自有期限,举起手中的夯和着号子快干吧!一派官腔,也是话中有话。只此两句,气焰、嘴脸,如在眼前。那役卒看此情景,听此言语,也愤愤地回敬了两句:男子汉宁可刀来剑去战死疆场,怎能这样窝窝囊囊,遥遥无期地做苦役呢!以上“三层往复之辞,第一层用明点,下二层皆用暗递,为久筑难归立案,文势一顿”(张荫嘉《古诗赏析》)。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如此“官作”,何时竣工?再加上如此官吏,更是归期无望。也正因这样,才造成“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古时凡妇人独居者,皆可称“寡妇”。两个“多”字,强调地概括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境遇。这四句诗,不脱不粘,似是剧中的“旁白”,巧妙地将希望转至绝望,由个别推向一般,由“健少”而连及“内舍”,从而大大地开拓了作品反映的生活面。这对于了解人物的思想活动,乃其所产生的现实基础,对于勾连上下内容,都是很重要的。

“作书与内舍”,便是上述思想的延伸。“便嫁”三句,是那位役卒的寄书之辞。首先劝其“嫁”,而后交代她好好侍奉新的公婆,这无疑是希望她能得到新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最后还恳求她能常常念起往日丈夫(即役卒自己)。第一句,明确果断;二三两句,又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其善良的心地,与难忘的情爱。这矛盾的语言藏着归期无日、必死边地的绝望。藏而不露,亦是为了体贴对方。“书”中三句,第一句为主,后两句则是以此为前提而生发出来的。所以妻子”报书往边地“,便抓住主旨,直指丈夫出言粗俗无理,“今”字暗示往日不曾如此。语嗔情坚,其心自见,一语道尽,余皆无须赘言。“身在”六句,上役卒再次寄书,就自己的“出语”,与妻子的指责,作进一步解释。头两句说自己身在祸难之中,为什么还要留住别人家的子女(指其妻)受苦呢?接着四句是化用秦时民歌――“生男慎勿举(养育),生女哺(喂食)用脯(干肉)。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用意是以群体的命运,暗示自己的“祸难”,自己的结局。因此,前言虽“鄙”,亦出无奈,其情之苦,其心之善,郭不可察,何况其妻呢!妻子也确实理解了,感动了,这从再次报书中可以看出。她说:我自从与你成婚,随后你就服役边地,这种日子当然令人失望怨恨,但是,情愿相连,两地一心,这始终不变的。如今明知你在边地受苦,我又岂能久于人间!虽己以死相许,但对丈夫的结局终不忍直言,只以“苦”字代之,既回肠九曲,又言辞得体。

本诗采取了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手法,诗中既有广阔的图景,更有具体细腻的描绘,两者相互引发,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筑怨兴徭九千里”,所酿成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悲剧,显示了作者驾御题材的能力。诗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均以对话的手法逐步展开,而对话的形式又巧于变化,这一点是深得前人称赞的。谭元春说:“问答时藏时露,渡关不觉为妙”(《古诗归》)。沈德潜说:“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诗源》)。不仅如此,语言也很有特色,役卒对差吏的刚毅、愤慨之词,和对妻子那种恩爱难断、又不得不断的寄语,都表现了感情的复杂性,和性格的丰富性;妻子那一番委婉缠绵而又斩钉截铁的话语,则写出了她纯洁坚贞的深情;就是那差吏不多的两句话,也活画出其可憎的面目。如此“奇作”的出现,除了作者的才华与技巧之外,似乎还应该指出,它与诗人对当时连年战乱、“人民死丧略尽”的现实的了解,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本诗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略的。

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篇三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yǐn mǎ zhǎng chéng kū ,shuǐ hán shāng mǎ gǔ 。

wǎng wèi zhǎng chéng lì ,shèn mò jī liú tài yuán zú !

guān zuò zì yǒu chéng ,jǔ zhù xié rǔ shēng !

nán ér níng dāng gé dòu sǐ ,hé néng fú yù zhù zhǎng chéng 。

zhǎng chéng hé lián lián ,lián lián sān qiān lǐ 。

biān chéng duō jiàn shǎo ,nèi shě duō guǎ fù 。

zuò shū yǔ nèi shě ,biàn jià mò liú zhù 。

shàn dài xīn gū zhāng ,shí shí niàn wǒ gù fū zǐ !

bào shū wǎng biān dì ,jun1 jīn chū yǔ yī hé bǐ ?

shēn zài huò nán zhōng ,hé wéi jī liú tā jiā zǐ ?

shēng nán shèn mò jǔ ,shēng nǚ bǔ yòng pú 。

jun1 dú bú jiàn zhǎng chéng xià ,sǐ rén hái gǔ xiàng chēng zhǔ 。

jié fā háng shì jun1 ,qiè qiè xīn yì guān 。

míng zhī biān dì kǔ ,jiàn qiè hé néng jiǔ zì qu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本诗用乐府旧题,以秦代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的史实为背景,通过筑城役卒夫妻对话,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地深深牵挂,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语言简洁生动,真挚感人。

第一层(1—8句),写筑城役卒与长城吏的对话: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让马饮水,只得到那长城下山石间的泉眼,那里的水是那么的冰冷,以致都伤及到了马的骨头里。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一位筑城役卒跑去对监修长城的官吏恳求说:你们千万不要长时间的滞留我们这些来自太原的役卒啊!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监修长城的官吏说:官府的工程自有一定的期限,哪能由你们说了算!赶紧拿起工具,大家一起唱打夯的号子,尽力干活去吧!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筑城役卒心里想:男子汉大丈夫,宁愿上战场在与敌人的厮杀中为国捐躯,怎么能够满怀郁闷地一天天地修筑长城呢?

第二层(9—12句),过渡段,承上启下: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长城啊长城,是那么的蜿蜒曲折,它一直连绵了三千里远。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边城多的是健壮的年轻男人,家中大多只剩下独居的女人了。

第三层(13—28句)写筑城役卒与妻子的书信对话: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这位筑城役卒写信给在家的妻子说:你赶紧趁年轻改嫁吧,不必留在家里等了。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你要好好服侍新的公公婆婆,也要时时想念着原来的丈夫啊!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妻子在送往边地的信中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你这时候还说出这么浅薄的话来?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筑城役卒回信说:我自己处在祸难当中,也许今生我们再也没有团圆的可能了,为什么要去拖累别人家的女儿呢?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将来如果你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去养育他;如果生下女孩,就用干肉精心地抚养她吧!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你难道没看见长城的下面,死人尸骨累累,重重叠叠地相互支撑着,堆积在一块吗?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妻子回信说:我自从结婚嫁给你,就一直伺候着你,对你身在边地,心里虽然充满了哀怨,可时时牵挂着你啊。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现在我明明知道在边地筑城是那么地艰苦,我又怎么能够自私地图谋长久地保全自己呢?

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篇四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之时。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炀帝杨广率军百万,亲征辽东时所作。此次用兵,于当年八月无功而还。

早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篇五

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远道不可思〕这是句反话,意思是人在远方,相思徒劳无益,所以“不可思”。

〔宿昔〕昨夜。

〔展转〕他乡作客的人行踪不定。也有人认为是反复的意思,指自己反复思量。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无叶的枯桑也能感觉到风的吹动,海水虽然不冻,也能知道天气的寒冷。言外之意,难道我不知道自己的相思之苦吗?这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媚〕爱悦。

〔谁肯相为言〕有谁肯为我捎封信呢?言,问讯。又译作“谁肯来安慰一些我呢”也通。

〔双鲤鱼〕放书信的函,用两块木板做成,一底一盖,刻成鱼的形状。

〔烹鲤鱼〕指打开书函,这样说是为了用语生动。〔尺素书〕即书简。素,生绢,古人在上面写字。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坐在脚后跟上。如果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了。

〔上言〕前边说。“下言”就是后边说

河边青草连绵,引起我无尽的思念。思念那远方的良人,可是这一份相思却无从获得宽慰。我只有在梦中才能与他相会,梦里他分明在我身边,而好梦乍醒才知他依旧远在异乡。异乡是那么遥远,他的行踪又漂泊无定,想要见面真是难之又难。枯桑虽无枝叶也能感受到北风的凛冽,海水虽不结冰也能感觉到天气的严寒。只见别人各自回家欢聚,谁肯对我稍加安慰?有个客人打从远方而来,带给我一封信。赶紧叫小孩把信函拆开,里面有块一尺长、用白绢裁成的信笺。我伸直了腰跪着读信。信里到底写些什么呢?开头叮咛要好好地保重身体,结尾诉说他永远的思念。

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篇六

[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摐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关。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1、选自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张掖时。隋炀帝率大军从京城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历时半年之久。因为西部自古自然条件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这次西巡,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大业八年(612),隋炀帝率军百万,亲征辽东时所作。此次用兵,于当年八月无功而还。

2、横漠: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

3、“岂台”两句意思是说:并不是我的才能,而是祖辈们世代经营的结果。

4、兹:此。生:百姓。这两句是说:定下这次远征之策,是为了统一国家,消除战乱,让广大百姓长期安居乐业,永世太平。

5、讵(jù):表示反问的副词,岂。惮(dàn):怕,畏惧。焦思:忧愁焦虑。上京:即京城。这两句是说:我哪里敢惧怕劳苦焦虑而在京城高枕无忧地享乐呢?

6、北河:河名。黄河由甘肃流向河套,至阴山南麓,分为南北二河,北边一河称北河。《汉书·武帝纪》载:武帝曾于元封元年“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武节: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诏:“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

7、戎旌:军旗。

8、出没:时隐时现。

9、超忽:旷远的样子。

10、摐(chuāng)金:,通“撞”,打击。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指挥行阵。

11、鸣鼓:击鼓。军队用以振奋士气,发起进攻。

12、关山:指关塞险隘,崇山峻岭。

13、乘空:即凌空,耸立空中。这两句是说:送军用物资的马匹在边道上快速奔跑,空中燃起了战争的烽火。

14、候: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侦察敌情的小吏。

15、天山:山名,即祁连山,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这里泛指边塞。

16、高关: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史记·匈奴列传》载:战国时,赵武灵王自代旁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水经注·河水》谓山下有长城,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举望若阙,故名。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汉卫青率十万人击匈奴,败右贤王于此。

17、释兵:放下武器,比喻平息战争。振旅:即整顿部队。古代军队胜利归来谓之振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没有军事行动,我们也振奋士气。

18、要荒: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这句诗的大意是:使远方俯首称臣。

19、饮至:古代国君外出,临行必告于宗庙,返回也必告于宗庙。对从者有所慰劳,集群官共饮,谓之“饮至”。清庙:即宗庙、太庙,取其清静肃穆之意。这两句诗是说:待战事结束,凯旋了,将告祭宗庙,设宴庆功,慰劳战士,赏赐功臣。

隋朝边塞诗虽数量不多,但因是六朝浮靡文风向盛唐之音的转型时期,在文体、文风、格律和题材上,都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杨广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诗颂扬了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认为长城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万世安宁的保障。

作者身为帝王,对修筑长城予以完全肯定并极力称颂,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风硬朗大气,尤以出巡场景的渲染铺写为佳:山川萦绕,莽原浩瀚,军旅逶迤,金钲鼙鼓,马啸人欢。威武雄阔的景象,在诗中宛然可见。这也反映了隋炀帝急于建功的心情,盼望自己能超越秦皇汉武。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常为后人称道。贞观二年(628)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句,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非常高。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击节叫好。他还把隋代旧宫廷里的乐官请来,将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这首《饮马长城窟行》诗句的大气磅礴,与隋炀帝个人和隋朝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令人叹惋不已。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饮马长城窟行的译文(6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5878591166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