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市场的逻辑读书笔记

市场的逻辑读书笔记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市场的逻辑读书笔记

微信扫码分享

市场的逻辑读书笔记

【篇一:《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这一本书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的完美诠释,也是对市

场经济的捍卫。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

戏规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作者独具慧眼,从一个全

新的角度分析了市场经济的正确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在中国确立

市场经济的道路是艰难的,经过重重阻挠,尤其面临“在社会主义的中

国可不可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质疑。用事实说话。中国改革开放三

十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各个领域取得的举世瞩

目的成就证明了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

的伟大。不管走何种道路,人民吃饱了,穿暖了,有幸福感了,它就是好路,就是正确的道路。但综合我国的国情,在中国建立完全的市场是十

分艰难的。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社会阶层的复杂,各利益群体的特殊性,政治问题的不可调和性等等,都导致了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艰巨性。我认为中国需要,并且迫切需要一次更深层次的改革。中国的问

题不是一个“中国特色”就可以回答和解决的,同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同

是遵循人类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什么中国就会产生其它国家从

没有过的问题呢?这真的需要中国当代领导集体乃至国人的思考。

要想让市场经济造福国人,必须要一个懂市场经济的领导集体来领

导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的问题,

在我党以及特权阶层内部进行改革和调和进而使更加完备的市场制

度得以推行下去,从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是极其迫切的,否则,在全球市场经济的角逐中中国必将打场败仗!

【篇二: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一)

在阅读《市场的逻辑》时,在学术尚未自由的现实下,张维迎敢说

敢做的精神令我钦佩。他提出的市场逻辑与此前阅读过的奥地利经

济学派其他作者大体上是相同的,即应该由市场决定经济活动行为,国家所做的调控只会越调越乱。

其中,对我有启发性的就是关于利润的描述。利润简而言之,就是

产品排除了工资、地租方面留给企业家的部分。简而言之,书中概

括出了利润的三个来源:第一是风险,也就是不确定性,具有高瞻

远瞩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能够有机会赢得高额利润;第二是创新,不一定就是高科技、高技术人们常说的创新,而是企业能够通过自

我改进,以更少的投入有更大的产出,可以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

管理上的;第三就是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

信任,也就是委托与代理问题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企业的建

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提供可以追究的责任源头,出问题了能够找

到负责人,能够解决,而企业若能在市场上赢得很好的信任就树立

了品牌,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溢价能够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因而,

我们看出,企业家拿到了利润部分与工人的工资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工人只负责履行劳动合同(当然,若在这种雇佣关系中较高

的公司管理层可能占有一定的股份,这与普通工人不同,应该加入

企业家的队伍),对公司的盈亏不服责任,除了绩效激励外,对公

司的生死存亡与信誉等并无直接关系;与工人相对的是企业家,之

所以有企业家精神,强调的是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努力开拓创新的

精神,企业家拿到的是扣除地租、工资外的利润,而利润本身具有

的不确定性,激励着企业家监督工人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完成企业

效益趋向最大化。正是由于这种性质,企业家与工人不同,工人有

着明显的休假与劳动时间分配,而企业家面临的是种种不确定性,

因而是将生活与工作无法分开的一批人。在中国,尤为如此——由

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与不健全,企业家们不仅要面对无数市场带

来的信息作出生产函数定位,更要用足够多的功夫与政府打交道——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而政府官员犹如企业中的雇员,由于是要

求对集体负责,最终导致不对任何人负责,因此更多的追求在位期

间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对权力的运用挟持资源,寻求企业的利润分成——这导致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相对于西方拥有发达市场经济的国

家而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讨好政府人员,而这又是一种不确定的

增加源,而这种不确定本身并不能增进社会福利,毕竟有很大一笔

钱被政府拿去,即使是最优企业最后拿到了资源,也产生了不必要

的折算。

在创新上,需要的更是企业的推动,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家高层不仅与政府、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有一定的

任期。这促使企业家像创政绩的官员一般,只在自己的任期上通过

数量的增长,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让国有企业去创新,即

使是拥有雄厚的资本也是不现实的——创新带来的的也是不确定的

利润,即使是能够推动企业发展,最终也是上缴到国家不归企业家

个人所有,而一旦失败,企业家的职位就出现风险,而国有企业家

就是靠着自身职位才能获得资源,若失去职位,造成的后果比创新

的收益将大出很多,因此国有企业家往往是风险规避者。而在民营

企业中,由于产权相对完善,企业家能够取得风险带来的收益将其

内化,因此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具有胆识的企业家会不断推动创新

并监督手下员工参与创新中来最终取得企业的发展与无意识而为之

的社会福利增进。而文中特别提出了对垄断的看法,也就是大企业

推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企业有雄厚的资本与承担风险的能力,我们要是反垄断仅仅是打击在市场份额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企业,

那不仅不利于公平原则,也将有能力创新的市场主体打压下去了。

所以反垄断反对的不应该是有能力的大企业,而是进入壁垒,其他的

中小企业也参与到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增加大企业自身的危机感推

动创新。而大企业产生的创新成果长期来看也是无意识的推动了其

他企业的进步,比如先进的制作工艺、创新的管理方法,如同搭便

车原理,小企业实质上可以从大企业创造的成果中汲取力量。

而关于塑造企业形象的品牌也是企业赢得品牌溢价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市场上,如果我们无法追溯到卖家的源头,买卖双方实际上

是一种一次性的博弈。责任不可追究必然会造成市场交易中的巨大

障碍。因此,商品生产依托企业的模式建立,企业的品牌便是建立

消费者信心的源头之一。当企业与消费者的重复博弈建立时,能够

满足消费者效用更多的企业品牌会在竞争中胜出,而相对劣质的产

品及其厂商会面临淘汰的命运。在这种进程下,优胜劣汰的法则会

推动着市场经济不断优化。所以这也折射出中国国有企业一个弊端——企业品牌不倒或者说国家为其代言,由于垄断性限制外来企业

的竞争,即使在低效的情况下也能依附软预算而求得生存,低效的

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优胜劣汰的逻辑相违背,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明白了利益的三个来源,发现与利益最为相关的便是企业家。书中

提到了一个企业家人才的提法,就是一类有着突出能力与胆识的人(一般这种人还是天生就有这种才能),这种人无论在政界还是商

界都会有足够强大的成功力量。

针对这一点,我还是存疑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的能力是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在于所谓的术业有专攻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

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而这些领域随着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细化,甚

至同一个领域都能分成上百个工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企业家

人才与政界精英混同是有问题的,毕竟作为政府机构,面临的决策

面与信息更为宏观,涉及到的各个利益集体更为多元化,而且政府

自身无法创造利润的特点与企业具有显著区别。

当然,企业家人才的提法也是具有创建性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

企业家人才流动的分析:在市场发育相对健全的环境下,作为企业

家人才能够在有更多利益空间的商界从事活动,也就是有能力的人

都纷纷从商;而在市场发育不健全的时候,极端的就是计划经济,

这时候企业家人才从事商业活动不仅违法要被打压,而且极低的社

会地位会将企业家人才赶往政府机构,大量冗繁的机构重叠与低效,使企业家人才要么被束缚在农村转不了户籍,要么在政府这个唯一

能进行合法生产活动的机构里通过关系、权斗取得政治地位,经济

增长陷于迟缓。所以企业家人才流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我们

指明了资源在市场与政府间所谓的双轨制的运行状况——企业家人

才向哪个领域流动,就说明哪个领域在经济运行中更具分量。

但是对于张所提出的,渐进式改革在实际操作上还是有所问题的。

张提出了两个适应市场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一个是到2023年

司法独立,2038年民主选举制度建立,描述了这两个过程的必要性,却没有进行太多的可行性分析,而根据他提出的经济领域的渐进式

改革过程中更是有一定问题。首先他提到了改革面临的难题就是,

改革因为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而受到强烈抵触,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经验以大赦等方式对原先利益集团的收益

不追究,往后再不给这些人利益了,若实在在短期也会有所损失,

那就进行补偿。这里的问题就是:随着改革长时间的渐进,在此过

程中既得利益者的力量会不会增大?即使没有,在这一过程中产生

的新的利益日后如何划分?即使没有新利益的产生,在以后不能持

续享有原先利益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既得利益者不做长远规划赞成

慢慢改?激励机制是什么?若补偿,如何平复社会上大多数认为自

己在发展中没有共享成果的人的反抗?补偿的衡量标准时什么?会

不会又陷入不透明的寻租环节?因此,我认为,如果渐进改革不得

不面临的是一个越改越难改的可能。中央每年都会发出改革的号召,在市场的推动下,有新的问题产生,中央可能就问题提出点具有很

大自由裁量权听上去有感染力的改革方案,人民情绪就有所平复,

问题就到这了,风头一过可能就又回到老路上来。因此改革都是在

原有问题的积累上进行的小改进,在政府不放手的情况下,小改进

对于不断累积的问题不会有太大的改观。而更别谈会触及在当前经

济活动中可以凭借资源占有与许可拿大头的政府放权给司法、立法

领域了。所以书中的渐进改革在实际操作中是困难的。

点评:从这篇读书笔记可以感到,你在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了,中国

的改革开饭就是将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但这转轨的代价多大

似乎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如果你能更深入认识一下公有制加计

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状况与政治荒诞,你就知道了。但市场经济的到

来与运行,那可是多么不可思议呀!怎样起步,又怎么发展,其中

又出现了哪些越来越多来自市场本身与政治、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那可是数不胜数,但这一切的一切,你能说不是市场经济代替计划

经济的一个可怕的代价吗?也应如此,认识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

济本身,还是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滑坡、政治特权、国企弄断、人权侵犯,几乎都与这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紧密而全面的

联系。既如此,先认识何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再看中国是在什么背

景下出现市场经济,现实的约束条件怎样导致今日中国的市场经济

发展形成了的怪异与畸形,进一步分析这一经济发展进一步演化的

趋势与结果--导致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结果,就能有一个十分

清醒的认识了。所以,继续看原理性的经济学,继而看制度经济学,再看发展经济学,那么你的这方面的能力与功底就非常扎实了。以

此为基础,再去阅读政治学、法学,你的多元化能力与知识就形成了。于此,自己将来选择什么职业,从事什么奋斗,都自不待说了。--梁老师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二)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

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

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什么

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

拜读了张维迎同志写的这篇好文章,受益匪浅。文章从四个方面,

潜移默化地拟真了我国与世界经济市场的逻辑。

市场中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重点谈三个概念:企业、利润和

企业家。这三个概念是理解市场经济的关键。

中国有137053.69万人。每个人都生产自己的商品,到市场上去卖,谁能信得过谁?换一种说法,如果把市场上所有商品的商标都去掉,你敢买什么东西?可能敢买土豆、大米、水果这些最简单的商品。

像汽车、电脑、矿泉水、投影仪这些质量和功能不容易辨别的东西,你敢买吗?你不敢,市场上99%的商品你都不敢买。

那怎么办?有一个办法。我们把13亿人分成不同的组,比如说分

成30个组,上海人、河北人、山东人、陕西人、北京人,等等。有

了这个分组之后,我们虽然不认识每个人,但我们知道这是上海人,那是广东人,这就可以作出某种判断。企业就类似社会的分组,每

个企业有自己的一个名字,谁骗了我们,我们可以追诉他,或者他

这次骗了我,下次就不买他的东西,他就要完蛋。当社会划分为企

业的时候,每个企业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我们才能建立

信任。如果没有企业,每个人只从事个体生产,做不到这一点。

企业何以使得我们可以相互信任?答案与所有权配置和利润有关。

比如一个企业由1万人组成,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所有者。这个企业每年的收入是1亿,1万人平分,每人拿1万块钱。这样似乎很公平,但想一想,如果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如果要求人人都

负责任,结果可能是大家都不负责任。

现实中,企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分配责任,即一部分人承担过失责任,另一部分人承担严格责任。承担过失责任的人拿合同收入,即,如果他没有迟到早退,没有旷工,没有违反工作规定,干了一个月,到月底一定要领到工资,这就是员工。另一部分人,即老板,要承

担严格责任——或者叫剩余责任。用一个通俗的说法,什么叫雇员?别人没有发现你的错误,你就没有责任,这就叫雇员。什么叫老板?你没有发现别人的错误,那么所有的错误都是你的,这就是老板。

老板没有权利在消费者面前由于自己没有犯错误而要求收入,而工

人可以在老板面前因为自己没有犯错误而要求收入,这就是老板和

雇员的区别。

老板拿的是利润,承担的是对消费者的责任。利润是收入剔除成本

的剩余,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所以它是一种激励机制。一

个企业生产产品,我不认识里面的生产工人,为什么要信任他?是

因为有人承担剩余责任。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餐馆的老板,厨

师洗菜不干净,有人吃了拉肚子住院,你必须负责。利润作为一种

获取收入的方式,使企业所有者承担剩余责任、严格责任,任何一

个员工犯的错误老板都要承担,因此,老板必须认真监督和规范员工的行为。这样,顾客才可以放心地购买企业的产品。

进一步讲,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包括企业供应商犯的错误,企业老板也得承担责任。比如说你买了一个品牌的计算机,计算机的某一个零件,如屏幕、芯片、风扇出了问题,甚至是电池爆炸了,要承担责任的,首先是计算机厂商,而不是零部件的供应商。换句话说,一个品牌企业,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面前立了一个军令状,打保票说,你买我的东西,出了问题我负责。这样,才有大家可以信赖的市场,才有了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才有了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

所以我说,市场经济是一种责任制度,利润是一种考核方式。市场通过企业这一组织形态划分核算单位,通过利润追溯责任,从而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谈市场经济,绝对不要忘了企业家。只从价格的角度,不能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但非常遗憾,过去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里,都没有企业家的地位。熊彼特曾批评,经济学家所谈的经济成长,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没有出场。拿利润的人是企业家,他承担着为整个社会组织、生产并且监督其他人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企业家,不是指特定的某个人,是指行为的功能。是说在市场经济当中,有这样一类人,起着这样一个作用。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喜欢企业家,不重视利润,与不接受市场经济,是同一回事

例如人民币汇率…截止12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连续第六个交易日出现跌停,不少报道渲染下跌趋势为三年首见,不仅引发对于资本外逃以及人民币贬值的惶恐,境内中国被做空之声四起,境外不乏呛声操纵汇率。

尽管如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特别是配套金融改革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不能小觑。因为改革之后,不仅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会大幅下降,短期资本流动以及人民币币值稳定都难以通过过去的行政手段进行及时的调整。因此如何选择金融改革的具体秩序和操作方法,以及如何使用适当的监管措施都是下一步改革应当思考的重点。

虽然自己是医生,对于市场经济是不熟悉的。是个门外汉,通过读书会的学习。初步了解一些市场经济体制规律与常识。

同时自己也是个股民,由于盲目相信媒体评论家的谎言。使自己输

了不少钱,所以只有踏踏实实,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看准经济方向盘,才能管好自己口袋里的人民币不缩水。

塘桥街道肢残人协会张志彪

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利益——《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三)

抱着一股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张维迎教授的《市场的逻辑》一书,说是书,其实是由若干篇文章组成的文集,但不得不说这是一

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兼备理论和现实意义,特别适合有一定的经济

学基础的同学阅读。当然,对于那些对于经济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

也很值得推荐,因为相对来说文章的理论基础较为浅显,主要采用

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现实世界,拓展我们对现实世界,特别

是中国近30年市场经济的认识,但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才能

对作者观点有更好的理解。对于我本人来说,《市场的逻辑》一书

解答了学习经济学的若干困惑。言归正传,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正如书名一样——市场的逻辑,本书也是按照对市场认识的逻辑精

选了作者这些年

【篇三: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工程管理学院曹一然101279002

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序言,就发现这是一本序言写的很好的一本书。

在序言中几乎就涵盖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一些理念。看懂了序言就

相当与看懂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了。我罗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

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

就只研究这些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在

其中,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交易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现

代社会中的许多金融交易也是如此,比如股票,就是不同时间,和

不同盈亏状况(空间)下的价值交换。其次则是价值的问题,中国

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生产出的现实的

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来说,证券之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不

具有价值。而实际上,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

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的存在

的意义。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

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满足感。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

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些花了很多时间金钱而生产出的没有多大

实际用处的东西,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就像计划经

济时期生产出的许多东西。所以,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

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再者,作者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

和对社会的影响,一级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首先,在任何时期,

金融交易都是存在,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

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认为在古代是没有金融交易的

说法是不成立的。在农业社会时期,甚至于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

产力的极度低下,单个个体在这个世上生存是又很大风险的,因为

个人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能力还是极其低的,所以,就会产生人以

族群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在

族群内部,人们有困难的时候,比如今天没有打到猎物,没有食物

吃的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是自然的。但别人的帮助不是无

偿的,你应该在下次别人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给予回馈,这就形成

了一个金融交易。或者说,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族中不分你我,有的只是长辈和晚辈,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

资品;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这种金融交

易安排下,交易寸头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同时,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血缘之外、或者说是与血缘网络并

行的互助结盟组织,其结盟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对上帝、耶稣的

共同信仰。教会和家族累死,一方面起到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也

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成员间的情感和

非物质交流,给成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

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之

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

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

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换言之,金

融交易和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差别,商品交易往往是现货、现金的

交易,所以交易双方素不相识也问题不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

现货加以,而是价值跨期支付,所以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

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现代股票、债券、基金

市场等,是伴随着现代法治制度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支持

陌生人间交易的各种法律体系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各种外部化

的金融证券市场;反之,金融交易在陌生人之间的深化进程,也带

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法治要求,促进了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意义上,人际间的金融交易的范围不同,对社会的文化价值

体系、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会不同。这就

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都立足于血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儒

家文化也不例外。这在接下来的具体叙述中会谈到。这是从社会的

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

最后则是金融发展和国家建设间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崛起论从

金融的角度解释是行不通的,而关于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界的崛起历史,从金融的角度则有不一样的解读,这个等会也会谈到。简单来说,西方(欧洲)的崛起不是因为大量得金银掠夺,也叫原始资本

的积累,而是因为战争对钱的需求而促使以国债借贷的融资模式不

断发展创新,带动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形成以法治制度为支持的金

融融资市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强大。可以说,

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

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

以上则是序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本书的思想基础,也是我对本书思

想的一些理解吧。

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

首先,为什么中国的钱变多了?

首先要解释下什么是钱。这里的钱不仅仅是指货币,而是指财富。

国家的四大财富的核心资本源,指,第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个人和家庭的未来

收入流,第四是政府的未来收入。“钱多了”是指这些东西(资本)

变多了。中国二十几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中国的社会产业结构,使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金融市场

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举例说,股票市场的发

展使上市的企业从股票市场上吸取了大量的资本,使企业未来收入

资本化,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的流动性。其中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发

展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从1998年,土地开始以两种方式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工业建设,

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虽然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改变,都是国

家的,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其二是

房地产的商品化使房产可以拿来作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

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收入作

金融资本化,包含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的资本化。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百姓未来的劳动收入的资本化打

开了大门。

对比下美国,为什么美国“更有钱”。因为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化程度

最高的一个国家。高度的金融化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金融资本供给,有了这么多流通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对外投资、个人创业所需

要的资本也不成问题。美国更有钱是因为其把资产“钱化”和“资本化”的能力十分强大。而且,美国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

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这是美国经济和其他国家最大

的不同。

第二,为什么中国人有钱了却不感到富有?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之前说过,过去中国的金融交易主要

靠隐形的血缘体系进行,而现在靠亲情的隐形交易正逐渐被显性的

金融市场所代替。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

以来金融市场,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家族家庭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也促使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

一蹴而就,许多金融产品也没有完全发展到位,所以中国人会对未

来感到不安。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的时期,大中城市的人们主要靠

保险等金融产品来保障未来生活;在小城市和农村,人们主要还是

靠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庭养子防老;而在金融市场还不发达的中

小城市,人们两边都挨不着,从而产生不安。

第三,关于西方的兴起,是靠掠夺的银子吗?

这个很有意思。

以往大家都会有个普遍的认识,就是西方式靠掠夺金银财富(所谓

原始资本的积累)而崛起的。但这个带来一个问题,十六世纪从美

洲大量掠夺回金银的西班牙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却逐渐衰落,而当时

比较孱弱的英国却在十七十八世纪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首先来看,当时西班牙掠夺回银子干了什么呢?由王室主持的殖民

掠夺为西班牙带来了巨额的金银财富,供皇室挥霍。同时,大西洋

贸易的权利始终由王室和权贵阶层所垄断,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没有

机会参与海外发财,限制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无论如何,

这些金银使西班牙从十六世纪中期到1640年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于1580年征服葡萄牙。但好景不长,1640年葡萄牙独立,西班牙开始

衰败,一直到最后一个独裁者——弗朗哥将军在1975年去世之后,

才结束长达三个多世纪的专制和连续不断的战争。西班牙是最后一

个走出专制的西欧国家。换句话说,掠夺来金银出了挥霍之外,只

能使人和社会懒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与当时中国的情

况有些类似。

再来看当时的英国是怎么发展的。1215年通过了《自用大宪章》的

英国则不同,它是由民间自发参加大西洋贸易,而不是靠王室出资。十六世纪,英国人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成功也蠢蠢欲动。但在当时,民间冒险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需要的资本哪里来?既

然从民间融资,那如何吸引大量民间投资者呢。于是股份制和有限

责任制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金融制度开始大力发展。比如后几

个世纪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在这时成立。这种“以股份有限责任公

司从民间融资,然后由民间经营外贸”的模式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

的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形式

上的保证。再者,这也间接导致或是影响了政治结构,使得人民的

权利逐渐增大,加强了民间和王室的利益冲突,激发两者间的矛盾,促使光荣革命,和君主共和制的建立。

总的来说,国家的繁荣靠的是制度,而不是掠夺,这就是西班牙和

英国的区别。

第四,英国盛世靠的是海外贸易,美国靠的是科技创新,前者需要

的是以债务、银行和保险为代表的进入支持,而后者需要的以股票

为代表的风险资本。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呢?

先来看英国和美国金融特点的差异。英国和美国的各种金融市场的

运行都是靠的投资,准确的说是人们的“投机”性的投资,投机是人

之常情,也好似各种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正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创新”,所以就有风险。去做有高风险的事情就要有投机精神。“投机”

不仅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精神,而且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

富创造的必要动力。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

仅包括投机,还有它活跃的股票文化。

那英国为什么没有像美国一样发展出如此的股票市场呢。实际上,

英国本是有机会实现美国式的股市资本主义的。在英国股票交易从1555年就开始了,十七世纪末股票交易在伦敦越来越火,到1720

年“南海股票泡沫”到达顶峰。股票对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来说还

是新鲜的金融产品,所以各个方面的监管和配套法律还不到位。股

市泡沫的出现,使英国人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加快配套法律体系的

建设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二是,限制股票的发展,稳定市场。很不幸,或许是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人害怕了,他们选择了后者。那次

股票泡沫使英国通过决议要求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法案,

从根本上扼杀了英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沉闷了130余年,到1850

后才逐渐复苏,相当于把以股权文化为中心的创新经济留给了后来

的美国。

与英国不同,以股市为特色的美国金融则是因科技创新而兴起的。

最初是交通运输技术。在1860年后美国证券市场交易多数是铁路公

司股票,从这点来看,正是因为当时这么多人非理性的对铁路股票

的狂热,才使美国的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变成真正的股

票市场。接下来就是贝尔的电话发明,以及之后的电力技术。十九

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j.p.摩根进入华尔街,把美国证券公司

的销售能力和投行理念提高到新的层次,他的最大贡

献是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得证券经纪上升到包括行业、企业整

合的策划与融资全套服务,他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之后,

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股市都是一波波不断的股市狂潮史,其背后,都是一个个创造财富的故事,同时也一波波地把美国股市推向

成熟。使她的定价和融资能力达到多方位的深化。

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市场呢?这个接下的部分再来说。

第二部分金融的逻辑

这部分就我就说一个问题,就是金融制度和治国之道间的关系。

纵观历史,朝代更替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落寞。而

现代金融技术使得现代国家难以重复过去几个世纪就改朝换代的规律,这说明,金融技术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是有积极作用的。

很明显的看一下清朝后期的情况。

不管是宋、明、清朝,各朝都有一种规律,从新建一个朝代的时候

都是国库储蓄丰盛,随后递减,再吃紧,最后赤字不可收拾,最后

导致改朝换代。至于其中的原因,权力失控和贪污腐败肯定是其制

度性根源,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理财策略以及金融技术落后的原因。

从统治者角度来说,治理财政无外乎两种方法,一是“节流”,二是“开源”。“节流”的意思就是先往国库里多存钱,越多越好。“开源”

的意思就是事先尽可能发展国力,不仅把到手的钱都花完用于发展,而且要尽量透支未来收入来发展。第一种就是朝代时期一般所采用的,而第二种就是中国过去二十几年和美国历年选择的策略。

十九世纪末,晚清时期,国家财政结余达到760万两,就是说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又在日本威胁的情况下,朝廷不仅不想办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而一心放在“节流”上,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他国家继续衰退。

至于“开源”,一种方法就是增加赋税,一次征收大量得赋税,来解决财政危机,但这“赋税休克疗法”又可能导致人民起义,带来更严重的政治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还有一种“开源”的方法就是发行长期债券,期限越长越好,就可以把一次性的大开支平摊到未来很多年上,大大减轻任何单年的支付压力。很明显,一次性征收100亿的税和发行100亿的无期债券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对社会冲击也是不一样的。

来分析下原因。

把钱存进国库实际上是扼杀了其本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流通能力,这这些金银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不是资本。那为什么过去的朝代普遍选择这样做呢。把国家看成是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发布债券进行融资,而他的投资项目也有一定的回报率。在过去,因为商品市场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都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如果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小于国债利率,那么还不如把钱存入国库。所以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就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所以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所以在如今的中国,建立完善健全的制度则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第三部分金融危机的逻辑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第一,先来看一下金融危机的原因吧。

金融危机首先发于次贷危机。在1938年半政府机构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简称fannie mac)成立,开创了住房按揭贷款的模式,鼓励人们把未来的收入流做抵押,用于今天的按揭进行购房。实际上,资金的提供方是银行,而最终的贷款方是老百姓。在这中间,则是众多类似于fannie mac和一个证券代理机构(简称ginnie mac)的中间机构,一环套一环的委

托代理关系,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得娭毑贷款的风险不再由银行和fannie mac承担,而是通过证券化细分,分

摊到全球千千万万个资本市场投资者手中,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全球

证券金融体系。

过去七十年,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多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社会提供了

巨大的购房资金,其贡献很大。但是,也带来的结构性的问题,尤

其是这一条长长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资金的最终提供方和最

终使用方的距离太远,中间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这就是这个次贷危机在结构上的原因。

第二,美国的借贷的消费模式对中国的启迪。

美国借贷的消费模式的起点则是缝纫机创新的经营模式。十九世纪

五十年代,缝纫机是第一个走进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产品,但是当

时每个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而一台缝纫机却要65到150

美元,起初只有少数富裕的家庭才能买得起缝纫机这样的奢侈品。

为了让缝纫机的销量增加,1855年,当时最大的缝纫机公司

i.m.singer就改变了营销模式,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这种想法看似简单,执行之后,使该公司1876年销售了26

万台缝纫机,是其他所有缝纫机公司的总和。这就是借贷消费模式

的开始。到1920年末,借贷消费、“先买后付”已经普及到美国各种

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而借贷消费这种消费意识,从一开始

的被社会道德舆论抵制到当时逐渐被美国社会接受认可,以至于现

在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和每个人的心中。

实际上借贷的消费模式也是一种合理分配消费能力的方式。在一般

人20岁左右的时候是其收入最少而开支最大的时期,而在其退休之

时则是其收入最大而开支最小的时期,如果能把未来的用不完的收

入用在缺钱的今天,则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

当今,这种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是当今中国需要借鉴和引用的,

在之前中国经济都是投资驱动型的模式,所以中国只能依赖于制造

业和出口市场,只能依靠外部的需求来发展经济,而实际上,靠内

部需求的经济模式才是当今金融经济模式的主流方向。中国应该也

正在不断朝着这方面发展。

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

这部分,主要研究现在中国发展不健全,或者说是畸形的股票市场。第一,先来看看中国现在股票市场的一些问题。

首先,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往往不为人知,股民不能及时得到上市

公司的准确信息,而往往被“噪音和虚假信息”所干扰。其次有相当

的一部分人利用并不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操纵信息,传播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再者,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不能有效地把这些人绳之以法。最后则是没有很好的文化环境,像美国的股票市场中产生了一个个的财富奇迹,而带动了美国的社会文化效应。

第二,看一下这些问题的原因。

先来看一下股票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情况。中国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的股份于1872年公开交易,到1950年证券市场全面停止时,中国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但是这些金融发展在1950年到1980年见则完全停止,完全丢失了七八十年的发展经验和知识。虽然在1990年之后开始恢复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业至今还是完全由国家垄断,使它们难以显出这些市场应有的本性。结果是证券市场基本上只为国企服务,而且在有钱的投资者和需要资本的企业之间任然偶多条难以蒯越的鸿沟。——我想,pe可能正是近年来发展的跨越这条鸿沟的途径吧。——

除了历史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法律。

市场的逻辑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市场的逻辑读书笔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市场的逻辑读书笔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heji/10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