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最新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如何写

最新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如何写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如何写一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最新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如何写二

《题西林壁》引发的感悟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引发的感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脍炙人口而富含哲理的宋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本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在西林寺壁上所题的一首哲理诗。把哲理诗作为考题,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一种,而诗是比较难懂的一种材料。考生首先要读懂、读准该诗,然后提取诗意,再把尚在朦胧、模糊中的诗意用明确的语言概括成一个观点,再把该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主题(或话题),综合考虑为文的诸多要素,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见,在为文的长链中,准确提取诗意是关键的环节。

该诗有何诗意呢?从字面上看,第一、二句重在“看”字,写看到庐山表面的样子(“岭”和“峰”)和观山的初步感受(“各不同”);第三句重在“识”字,表达探究“真面目”的愿望(“真面目”与“假面目”相对,即庐山“表面” 的样子和观山“初步”的感受);第四句重在“缘”字,写“不识”“真面目”的缘由——身在此山中。

所以,从整体上讲,本诗写“在山中”与 “真面目”的关系,主要诗意是“处在山中”不利于认识山的“真面目”。由此引申,考生可以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以写圈外与圈内、宏观与微观、个体与整体、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等,下面潘炯心同学的《我们其实很幸福》一文就属此类。

当然,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以反其意而写,写“安然处在山中”享受“山中”“圈内”之乐,写享受局部之美,写小天地之妙,写局外人的隔膜,写“非我”的外人的无知和身外的无意义,写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等。

也可以综合考虑,写“内”与“外”、宏观与微观、大与小的各自的利弊与长短,写“内”与“外”的结合,写既入得其内又出得其外等,黄阅智同学的《入得其内,出乎其外》一文就属此类。

从局部上看,第一句“横”和“侧”写看的角度,第二句“远”和“近”写看的距离,“高”和“低”写看的位置,第四句“山中”与暗含的对立面“山外”写看的视角,所以考生可以写看庐山的角度、远近、位置、视角等与认知庐山“真面目”的关系,可以写换位思考、距离产生美、位置决定视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

但不管写什么,都要和“认知”某事物的“真面目”有关,而不能脱开如何认知某事物真面目的话题而谈角度、距离、位置、视角等,否则就脱离了该材料,就失去了感悟和联想的针对性了。比如,有考生写“要从不同角度看寂寞”,本来是扣住了原材料中的“角度”了,但若全文都在谈“寂寞”,那话题就转移到了“寂寞”上了,而“寂寞”就和原诗相去甚远了,这样写就不是题目所要求的读完这首诗引发的“感悟和联想”了,那与苏轼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允许就这首诗而谈“寂寞”,那也应该允许就这首诗谈“快乐”“幸福”“教育”“苦难”“困难”等,那大量的套题作文就会出现,命题者会同意吗?真实写作的同学会同意吗?这样公平吗?所以脱离该材料而谈角度、距离、位置、视角等任何话题,谈得越完整,越偏题,越暴露出套题的痕迹。

另外,文中不必一再强调“要”或“不要”怎样,比如要认识自己,要理性面对,不要坐井观天,不要有惯性思维等,而要把笔力集中在“如何xxxx”上,比如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理性面对、如何才不坐井观天、如何才能脱开惯性思维等,这样才和原诗的诗意紧密内切,才具有说服力,才有深入论述的价值。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黄阅智[福州一中]

王国维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个结论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中,如果真正做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八个字,那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入乎其内,我们便能够认识事物更多的细节,对其本质了若指掌。托尔斯泰前后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探访法庭、监狱,与贵族、农民、官僚、罪犯等各领域的人交谈,终于写就《复活》这一不朽的著作。正是由于有这种严谨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来“入乎其内”,作家才深刻地认识到沙俄统治的罪恶,才写下了如此振聋发聩的.篇章。由此可见,若不能“入乎其内”,我们对真理的追寻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徒劳之举;若不能“入乎其内”,我们就很难对生活产生真正的感性认识。

出乎其外,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其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甚至能够另辟蹊径,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许多科学家之所以提出了创新学说,正是因为他们跳出了旧有理论的桎梏,敢于走向一条新路。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顺利,也要归功于革命家们冲破资产阶级不成熟的反抗思想,从更高的思想角度来诠释革命的意义。没有了“出乎其外”,我们便无法看清事物的全局特性;没有了“出乎其外”,我们就难以从历史的束缚中挣脱。

“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看似语意相对,实则毫无矛盾。若不“入乎其内”深入探究过一个事物,想要“出乎其外”也只是无稽之谈;而若能“出乎其外”,站在外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也对“入乎其内”大有裨益。片面赞美一个举动反对另一个举动,就如同热爱鸡蛋的美味却反对养鸡一样愚蠢。

入乎其内,看清事物的微小之处;出乎其外,把握事物的总体印象。只有二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我们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永远只在山内行走,或是永远只在山外打转,你就将永远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悲剧之中。

两面结合,立意稳妥;一面一例,结构齐整,一目了然。文章结构完整,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不过,在事例方面,“托尔斯泰”一例比“社会主义革命”一例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用先进思想战胜了落后思想来论证“出乎其外”不十分妥当。 (王兆芳)

我们其实很幸福 潘炯心[福州一中]

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觉得庐山风景平淡无奇,那是因为我们身处此山,所以看不清它的雄伟和美丽。于是一边走一边在内心向往衡山的绝壁、泰山的青松、华山的云海……

生活中亦是如此。很多人只在自己的生活中绕圈子,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少了一些激情和美丽、感动和幸福,只羡慕别人的幸福。那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所以看不到自己的幸福所在。如果能跳脱自己狭小的世界,去看看周围的风景和人,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好的风景,你可能感叹:“其实我也很幸福。”

约翰·库提斯在出生时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而且没有双腿。小时候他的生活过得很艰难,生活中充满了周遭人鄙夷的眼神和自己的泪水。但是他的母亲告诉他,这个世界比他悲惨的人还有很多,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痛苦,其实即使没有双腿也能做很多事。约翰受到鼓舞,奋发向上,最终成了一名趴在讲台上演讲的演说家。他用自己的遭遇激励着周围的人。他说过:“看看我今天的生活,我可以这么快乐,你们其实也能很幸福。”

如果只在自己的生活中反复寻找,就会像庐山上的旅行者一样,被雾气迷住双眼,一边抱怨景致不佳,一边想着另一座山上的人是多么幸福。只有从庐山走出来,从外面看它,我们才能发现庐山上的风景其实也很迷人。庐山,代表了每一个人小小的世界。它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让我们身处其中,变得迷茫和失落。只有离开庐山,跳出自己的生活,暂时把自己当作局外人,看看自己和别人,才会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美好和幸福,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句:“其实我很幸福。”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的残疾是一个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局限的基础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刘易斯不能跑得更快,和我的不能跑是一样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不称心如意的事情,有些甚至令人感到痛苦绝望,但那些事其实就像是庐山的雾气,遮蔽了生活本有的幸福。我们只要勇敢地、有智慧地拨开这层雾气,超越这个局限,就能体会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的生活,走出去看看周遭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生活的美好。

请暂时走出庐山,当我们再次走进庐山时,便可以对自己说:“庐山其实很壮美,我们其实很幸福。”

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多看看周围,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的生活。文章立意鲜明、准确。约翰·库提斯的例子很感人,史铁生的话很深刻,“庐山的雾气”的比喻很有文采。文章没有离开材料空谈,而是时时处处用“庐山”和“庐山的雾”来比喻,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s("content_relate");

【《题西林壁》引发的感悟】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阅读感悟11-15

题西林壁题的诗意11-13

题西林壁说课稿11-04

题西林壁改写10-26

《题西林壁》古诗10-13

古诗题西林壁07-28

题西林壁注释11-13

题西林壁(苏轼)06-24

《题西林壁》说课稿11-21

《题西林壁》赏析11-15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heji/1685594574150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