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报告(通用14篇)

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报告(通用14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报告(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一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二

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

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作为班主任,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入学教育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新生入学后,教师不必急于上课,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下学校,让他们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看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上课?怎样读书?怎样做游戏的。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学校,知道学习也是很有趣的。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在讲课时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去强化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使小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到学有所用,教师在讲入学教育第一课时,可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浅显的让学生自己说,稍难的老师加以指导,最后老师总结使学生懂得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家庭,包括汉,满,回,苗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的祖国很伟大,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我们的少年儿童是在和平的环境里幸福成长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把我们的大家庭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实现理想从小就必须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然后联系实际,鼓励小朋友自己发言,我们为什么上学,长大了干什么?现在应该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低年级儿童的行为可塑性非常强,此时的行为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有着不凡的影响;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段,那学生的好习惯很难养成。所以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及时规范其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语言文明、爱护公物、不乱动别人东西、不乱扔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生活上,引导其养成不乱花钱、少吃零食、爱惜粮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习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去观察学生,通过一些细节去了解学生。有针对的、反复的去强调去引导。如要保持正确的坐、立、读书、写字等姿势,并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编成儿歌加以巩固。如:看书写字,注意姿势,不弯不曲,离书一尺,坐得端正,预防近视。” 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三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自然科学,课本里的有些内容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减少,与之相对应,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掌握或许就不会特别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学生学到的一些知识无法得到实践和验证,这些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或素养,这也给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已开展素质教育二十余年,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和改进,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四

《爱的教育》这本书一共有10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年的记事,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间还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真实的“每月故事”。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细微的小事,记述了师生之情,父子挚爱和朋友之谊,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用最平实的方式,轻轻地扣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我要说:“爱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你我,温暖了大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感受爱,就是拽着阳光飞。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学生们共度了这难忘的四十分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

课堂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才会有那用心体会之后的精彩发言。

宋思莹:“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意外事件》,勇敢的洛贝谛为了不让一个陌生孩子被马车撞倒,他毅然冲向马车,救出了孩子,而他却被马车压伤了腿。醒来之后他的第一句话竟是问他的书包呢?而丝毫不关心自己的伤势。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不顾一切,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她的发言道出了一个小学生的心声。

杨帅:“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小抄写匠》,裘里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稿子,睡不好觉,还要承受父亲的误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爱父母,爱他的家,这让我感动。”从孩子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学生对爱有自己的见解,大家认识到了世间的爱是无处不在的,爱是美好的情感,它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在我们周围,如空气般不可缺少。我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心灵,就是在拽着阳光飞。

二、注重了读书方法的渗透。

我校一直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进行阅读学习,更重要的是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大量的经典名著。例如:去年寒假,我就要求学生读《爱的教育》、《西游记》这两本书。平时的教学中每月我也结合教学内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然后举行读书汇报会,了解读书情况,落实读书活动。这些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向学生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终生受益。

《爱的教育》这节汇报课上,同样,我告诉学生要了解一本没有读过的书我们要去读序言,从序言中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像写人的这类书,读完之后我们要掩卷深思: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打动自己的细节;点评人物;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的。相信通过这节读书汇报课,学生会学有所获!

三、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中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同时,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当学生谈到生活中的爱的故事时,会各抒己见,有的谈到母爱而落泪的王加奇,谈到自己与朋友互助的张瑞宴……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大家发自内心的语言都是:真爱无声!正像古人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发言的精彩让我吃惊,仔细想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整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大家都在拽着阳光飞!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五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

比如,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就应该做到实处。

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另外,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个别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比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六

1、高三没分三类班,从而导致班级学生参差不齐,整体性很差,这导致历史复习课既要兼顾尖子生,又要照顾学困生,以致课堂教学进度慢;

2、学生的主动性很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主要表现在问问题的学生少,大部分学生喜欢坐在教室里聊天或者做作业。针对这届学生的特殊性,如何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还得从“有效”二字入手。何谓“有效”?对高三历史复习课而言,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考出最好的成绩。

方法、对策:

1、个别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充分使用历史指导意见和教辅数据,认真、独立备课,完善和补充文本中讲解不到位之处,梳理文本线索,同时,利用历史组三位历史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优势,不定期开展对文本中的疑难点和个别特殊试题的积极讨论,通过讨论,大家拓展了知识面、理清了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

2、主导地位与主题地位的结合

积极发挥自身在高三复习课中的作用,针对相对枯燥的高三复习课,创设课堂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强化学法指导,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当然,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在历史试卷、习题讲评课上,为此,笔者经常使用学生“说题”的方法,针对错题、难题,让学生来说“考查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来落实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掌握解题方法。

3、听写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为落实基础知识,坚持做到每个专题复习完后听写一次,对不通过的个别学生要求重听,直到通过为止。听写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同时兼顾边边角角的小字部分。同时,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对多问问题的学生全班性表扬,以此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尝试,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七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发展的,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应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学习生活,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才会生气勃勃。

班上有几位同学语文成绩很好,口齿伶俐,性格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而有几位同学语文成绩较差,胆子很小,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但也比较聪明。

平常上课我提出问题,总是担心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表达不清,回答问题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总喜欢叫到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发言时口若悬河,不断赢得阵阵喝采;偶或叫到成绩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语文就是没有那几位同学伶俐,显得有些木讷,招来其他同学的窃窃私语,或一阵嬉笑。对于他们的回答,我对不同学生的评价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表达清楚,语言明晰的精彩报以赞许的微笑,对表达不清的回答鼓励补充,虽然多次看到孩子坐下时有些失望,但也没觉得自己对他们有什么不公。

有一次,我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开展了敞开心扉向老师写句心理话的活动,一个孩子写道:我不太听话,得不到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表扬,因为我课上发言和作业都没有小宇做得好。这个学生其实也很聪明,就是不太认真罢了。我忽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不呆饶恕的错误,我伤害了一颗颗幼小的心,我决定要让这部分学生得到掌声,得到表扬。

上课时,我就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尹怀灿同学发言,总会有些不完备之处,然后叫语言表达较差的邓林同学补充,就会使整个答案更详尽,老师就说把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合起来更好了。于是,语言较差的孩子博得了喝彩、表扬、掌声分享给表达较差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回答有些不准确,但我对他们的表扬,其实是善意的谎言,只不过是为了帮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想起那一次对优等生的表扬时,同时又表扬了发言较差的孩子,对表扬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我善意的谎言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渐渐地他们思维明晰了,能大胆地举手发言,作业也认真多了,对语文也有兴趣了。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映,进入积极思维之中。语文教学得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养学习语文的热情。

1、情境渲染,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老师能在学生学习新课之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登堂入室,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常用故事、谜语、观看影像资料、看图、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歌曲、叙述文中重要情节等形式引入新课学习,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巧设活动,激起兴趣

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与深刻的感受,身临其境与隔岸观火就是不一样。活动的形式有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辨一辨、游戏、实地采访、参观、亲自操作等。比如我在教学《一个都不少》时,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我就采用了演一演情节,先告诉学生想扮演谁,要读好这种动物的语言,做好动作,儿童都想来当演员,得到奖励。于是,教室里六种小动物,连同一个马老师乐开了花,读的读,背的背,颠的颠,躺的躺。一会勹,老师选定主持人,学生评委,再现了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动人情景。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满足心理成就感

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更何况年幼的孩子。语文课教学应多缎带孩子们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心理成就感。胜利产生兴趣,失败挫伤进取心。我们老师应蹲下身去,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评价,去理解,看到孩子们的优点,赏识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那次教学《游子吟》,教学完毕,让孩子们体会母亲的爱。我进行美文赏析,要求孩子们写小诗赞母亲。

读诗:

妈妈的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我说你知道妈妈的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八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活动时间长,情况也比较复杂。无论教师怎样注意,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平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你不能怎样,你不该怎样”,如此反复的强调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可不,尽管老师强调校园里不能打闹,可是事故还是不断的在发生。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很多时候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时刻不忘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的一切行为都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再者就是在班上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谈话活动“我身边的危险”,看图讲述“谁对谁不对”,让学生主动获取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求助方法,树立了安全意识。同时,应该与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例如:利用听故事,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每天开门、关门时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门框上,出入教室有序的走,以及早操、入厕等生活各环节的安全警示,并请学生们相互监督,定期评选出班内的平安小卫士。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渗透,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小学生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校园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交通事故、楼道踩踏、食物中毒、

溺水身亡??这些安全事故每天都在吞噬着“祖国的花朵”。每一年有多少可爱的生命因为意外伤害事故而受到了多么无情的摧残。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对如何处理好教育活动与学生人身安全的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需要一个支点也需要一个平衡点,我们也常常困惑于此。

今天当我们的教育倡导着教育活动生活化、情景化时,我们力求把孩子带到真实的世界中,让他们真实的去感知世界、体验生活,这就意味着要放开成人的庇护,让他们自由的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保障学生的安全和为了使孩子学生自主地成长,活动中不可缺少一定的冒险性”结合起来呢?例如游戏,它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现今教学经常用的教学形式。但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户外的中,则可能造成意外的事故。所以,教师在活动前或活动中有效的规则约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仅仅为了安全,完全避免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或一味的降低游戏的难度,也是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日本有教育学家指出:“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冒险性,如果没有,孩子无法真正形成回避危险的能力”。 安全一直以来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抓、常教,但有时有会出现一些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我认为不能在老师的强烈管理中控制孩子的安全,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了解,我应该怎样来注意安全,怎样来保护好自己。对于学生的安全,学校是责无旁贷,那么学生呢?他们仅仅只是被害人么?不!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在学校。我们都知道,学生受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一般我们都认为有三种力量

在让学生受到教育,1、学校 2、社会 3、家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安全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们在学校平安地度过一天,我会感到松了一口气。主题活动也好,生活中有机渗透也好,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九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十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

比如,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就应该做到实处。

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另外,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个别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比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一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自然科学,课本里的有些内容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减少,与之相对应,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掌握或许就不会特别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学生学到的一些知识无法得到实践和验证,这些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或素养,这也给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已开展素质教育二十余年,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和改进,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二

《爱的教育》这本书一共有10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年的记事,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间还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真实的“每月故事”。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细微的小事,记述了师生之情,父子挚爱和朋友之谊,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用最平实的方式,轻轻地扣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我要说:“爱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你我,温暖了大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感受爱,就是拽着阳光飞。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学生们共度了这难忘的四十分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

课堂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才会有那用心体会之后的精彩发言。

宋思莹:“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意外事件》,勇敢的洛贝谛为了不让一个陌生孩子被马车撞倒,他毅然冲向马车,救出了孩子,而他却被马车压伤了腿。醒来之后他的第一句话竟是问他的书包呢?而丝毫不关心自己的伤势。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不顾一切,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她的发言道出了一个小学生的心声。

杨帅:“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小抄写匠》,裘里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稿子,睡不好觉,还要承受父亲的误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爱父母,爱他的家,这让我感动。”从孩子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学生对爱有自己的见解,大家认识到了世间的爱是无处不在的,爱是美好的情感,它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在我们周围,如空气般不可缺少。我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心灵,就是在拽着阳光飞。

二、注重了读书方法的渗透。

我校一直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进行阅读学习,更重要的是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大量的经典名著。例如:去年寒假,我就要求学生读《爱的教育》、《西游记》这两本书。平时的教学中每月我也结合教学内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然后举行读书汇报会,了解读书情况,落实读书活动。这些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向学生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终生受益。

《爱的教育》这节汇报课上,同样,我告诉学生要了解一本没有读过的书我们要去读序言,从序言中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像写人的这类书,读完之后我们要掩卷深思: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打动自己的细节;点评人物;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的。相信通过这节读书汇报课,学生会学有所获!

三、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中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同时,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当学生谈到生活中的爱的故事时,会各抒己见,有的谈到母爱而落泪的王加奇,谈到自己与朋友互助的张瑞宴……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大家发自内心的语言都是:真爱无声!正像古人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发言的精彩让我吃惊,仔细想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整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大家都在拽着阳光飞!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三

午餐后,我们让孩子们看图书,可是问题出现了,阳阳哭着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书被别人拿走了……”没过一会儿,娜娜也跑来告状某某小朋友抢走了她的书。我们无数次的告诉孩子书本是大家一起分享的,可是效果一直不好,矛盾总是会出现。

中午,我拿出了一本色彩鲜艳的绘本,假装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眼尖的家家看见了,连忙跑过来问道,“老师,你在看什么啊?”说话间,好几个孩子都拥了上来,他们都被我的绘本给吸引了。子涵很想翻开我的绘本自己看看,很可惜被我阻止了。子涵急了,“老师,给我看看嘛……”还有几个孩子也说道,“我们也想看……”我故意趾高气扬地说道,“不给你们看!”“那我问你借!看着孩子们渴望看到绘本的样子,我故意说,“如果我不借给你们看,你们心里怎样想的呢?”“你不给我们看,我们不开心。”“我也不高兴!”于是我说道,“那你们从家里带来的书本如果不借给别的小朋友看,他们会开心吗?”经我那么一问,孩子们议论开了,阳阳说,“书本需要一起分享。”宝宝也说我带来的书本给其他小朋友一起看。

看着孩子们互相分享书籍,我的心里很高兴,同时也对孩子们的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1、分享是幼儿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对幼儿来说,分享就是不能独占,是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容易产生被剥夺的感受。所以经常出现孩子们不肯把书籍借给别人看的情况。

2、幼儿需要通过实践体验,使分享成为自愿的行动。通过一个实践体验,让孩子们知道了分享的重要意义。

相信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的孩子会把更多的东西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教育教学反思报告篇十四

1、高三没分三类班,从而导致班级学生参差不齐,整体性很差,这导致历史复习课既要兼顾尖子生,又要照顾学困生,以致课堂教学进度慢;

2、学生的主动性很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主要表现在问问题的学生少,大部分学生喜欢坐在教室里聊天或者做作业。针对这届学生的特殊性,如何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还得从“有效”二字入手。何谓“有效”?对高三历史复习课而言,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考出最好的成绩。

方法、对策:

1、个别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充分使用历史指导意见和教辅数据,认真、独立备课,完善和补充文本中讲解不到位之处,梳理文本线索,同时,利用历史组三位历史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优势,不定期开展对文本中的疑难点和个别特殊试题的积极讨论,通过讨论,大家拓展了知识面、理清了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

2、主导地位与主题地位的结合

积极发挥自身在高三复习课中的作用,针对相对枯燥的高三复习课,创设课堂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强化学法指导,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当然,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在历史试卷、习题讲评课上,为此,笔者经常使用学生“说题”的方法,针对错题、难题,让学生来说“考查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来落实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掌握解题方法。

3、听写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为落实基础知识,坚持做到每个专题复习完后听写一次,对不通过的个别学生要求重听,直到通过为止。听写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同时兼顾边边角角的小字部分。同时,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对多问问题的学生全班性表扬,以此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尝试,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报告(通用14篇)相关文章:

2023深圳一模物理科目试卷及答案

2023年大学生寒假计划书范文模板(精)(9篇)

2023年对退休老师的祝福语言 对老退休教师的祝福语(三篇)

三分钟开学典礼讲话稿2023

2023年迎接重阳节活动方案怎么写

2023年班主任评语:你是同学们的好榜样范本(二篇)

2023年财务月份工作总结 财务人员月工作总结(六篇)

2023年全国普通话成绩查询入口及证书验证查询系统怎么写(四篇)

2023年内科护理心得体会(3篇)

2023卫生院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教育教学反思报告(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heji/1687607941213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