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2023年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2篇)

2023年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2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2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

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

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

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

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

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

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呵呵~~这一切的源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

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

8)×3.14=50×3.14=157 ;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通

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们教师也不要拘泥于算。

4、启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可以使学生把正确结果的范围框定,对于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计算,容易发现问题。如:1.2×1.2×3.14×6=271.296,估算:1×1×3×6=1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在18左右,而现在271.296偏离正确的结果太远了,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结果应该是27.1296。当然,如果真的为学生的兴趣考虑的话,可以使用计算器。但是由于考试的“紧箍咒”,又有几个老师能够如此洒脱与超然呢?

我不能做到绝对的超然,但我也努力了!呵呵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圆柱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因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我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情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课堂的最后,合作制作一个储蓄罐。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后,在展开操作。同学们一起动手动脑,合作的去探索,去创造。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如同学们通过摸口袋中的'物体后,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马上又让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圆柱的基本特征。意图和思路都是正确的,但问题的提出不是很清晰和明确,给孩子们的发现带来了不便,发现什么呢?如果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改成“圆柱也有它的特征,看看谁能先发现它的特征?”就更加准确些了。

又如,在同学们观察课件:把圆柱沿着其中的一条高展开后,形成了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马上让同学们通过观察说出:长方形和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教学的实施不如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梳理思路再进行汇报,来得更好些等等。

总之,我从这堂课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自己,完善了自己,使我受益颇丰!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在本次活动中,我设想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的的自主探究来认识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在头脑中建构圆柱体的基本形体概念,为此,我必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活动。于是,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动画形象,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的热情,接着,提供多种圆柱体的操作材料,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的方式去亲自体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然后集中学生进行反馈与

总结

,再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圆形的纸片对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进行大小的比较,再集中学生进行谈话,最终得出圆柱体的总体外形特征。

圆柱的组成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而总结出。两个底面是两个圆,并且大小一样。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基础。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判断生活中见过的物品形状是否为圆柱体,再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相似于圆柱体的物品。

本节课存在的优点是创设了合适的环境供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并且融入了课件的使用,让课堂氛围“热闹”起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师生关系能够得到和谐发展。最后的延伸活动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感受探索的'乐趣。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四:

1、以活动为基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 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 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 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正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 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开始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后来的操作比较验证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 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2、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 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知个性,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

三、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放得不够,上完以后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习新知,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圆柱体,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它的侧面?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五: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学习立体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知识仅仅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习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对于立体图形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实物,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

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探究,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两个底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道开放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还不够,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

总之,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学习立体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知识仅仅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习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对于立体图形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实物,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探究,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两个底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道开放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还不够,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

总之,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七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

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

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

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

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

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八

在本次活动中,我设想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的的自主探究来认识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在头脑中建构圆柱体的基本形体概念,为此,我必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活动。于是,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动画形象,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的热情,接着,提供多种圆柱体的操作材料,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的方式去亲自体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然后集中学生进行反馈与

总结

,再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圆形的纸片对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进行大小的比较,再集中学生进行谈话,最终得出圆柱体的总体外形特征。

圆柱的组成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而总结出。两个底面是两个圆,并且大小一样。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基础。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判断生活中见过的物品形状是否为圆柱体,再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相似于圆柱体的物品。

本节课存在的优点是创设了合适的环境供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并且融入了课件的使用,让课堂氛围“热闹”起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师生关系能够得到和谐发展。最后的延伸活动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感受探索的'乐趣。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四:

1、以活动为基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 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 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 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正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 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开始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后来的操作比较验证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 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2、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 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知个性,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

三、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放得不够,上完以后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习新知,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圆柱体,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它的侧面?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五: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九

学习立体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知识仅仅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习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对于立体图形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实物,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

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探究,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两个底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道开放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还不够,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

总之,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

在今天《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的教学活动中,主要让幼儿感受它们的基本特征及不同点,并寻找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的相似物。

在认识球体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了皮球,孩子们都一口同声的说:“圆形。”为了区别圆形和球体的差别,我出示了圆形的纸片,并有意转动皮球与纸片,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观察,了解球体的一个特征:圆形纸片从有的方向是扁的,而皮球无论从什么方向都是圆的。通过让幼儿操作圆形纸片和弹珠,感受原来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形纸片不可以。

幼儿还初步的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在认识圆柱体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圆柱体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的第一个特征:知道了圆柱体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圆形一样大。圆柱体不是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并通过摆一摆、放一放,从各个角度感受在不同摆放状态下的圆柱体。在找一找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时,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班级里的地球仪是球体。”有的说:“日光灯是圆柱体的。”有的说:“大厅的柱子是圆柱体的。”还有的说:“垃圾桶也是圆柱体的。”……我结合课件还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圆柱体和球体,拓展幼儿的思维。在幼儿操作练习巩固的环节中,我出示一些圆锥体、正方体等形状的常见物品,引导幼儿区别它们之前的.不同,大多数的孩子可以正确的区分出来。从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幼儿大致已经掌握的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

在今天的活动中,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我总结的太多,应该尝试让幼儿自己总结,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短了,可以适当的在操作环节,躲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一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但是这些都是感性的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在导入新课时,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同学们你们今天带来了圆柱体吗?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我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自己带来的圆柱、比一比同学带来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认为我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我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在研究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相等”这个词来表叙是否准确?立刻就有学生说应用“完全相同”来表叙,因为完全相同与相等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时我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还有个曲面,“这个曲面到底是个什么样?你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这一问又把学生带入对圆柱侧面的探究中去了。这时有学生说将圆柱上的包装纸剪开就知道了,这时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带来的圆柱体大多没有包装纸,怎么办?这也是教学预设中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头天特意布置让学生找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这时,我临时将动手操作分为两种,一是将包装纸剪开看一看侧面是个什么样,另一个是给自己带的圆柱体做个包装纸。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在我和学生的交流时,我有了很惊喜的发现,做包装纸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比、量,发现了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而直接剪开包装纸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发现,这就说明了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接近于本质的东西。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我做了一些处理。在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还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本中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形态,老师若在课中做到了,教学水平可见不是一般了,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课前不进行特别处理还当堂还真找不出这么多的形状,特别是不规则的那种,学生干嘛要把包装纸那样歪歪扭扭的剪下来呢?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非要逼着学生剪出四种图形确实没有多大意思,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的展示了这四种形状以及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二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

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呵呵~~这一切的源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

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

8)×3.14=50×3.14=157 ;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通

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们教师也不要拘泥于算。

4、启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可以使学生把正确结果的范围框定,对于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计算,容易发现问题。如:1.2×1.2×3.14×6=271.296,估算:1×1×3×6=1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在18左右,而现在271.296偏离正确的结果太远了,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结果应该是27.1296。当然,如果真的为学生的兴趣考虑的话,可以使用计算器。但是由于考试的“紧箍咒”,又有几个老师能够如此洒脱与超然呢?

我不能做到绝对的超然,但我也努力了!呵呵

2023年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2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2023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2023年创业计划书范文简短(六篇)

2023年圣诞节晚会主持词和结束词 圣诞晚会主持人词(通用8篇)

2023年初三地理教材 初三地理 人教版(五篇)

2023年名著《老人与海》读书心得100字五篇(优质)

公司办公室年度工作计划2023

2023年影楼劳动合同 影楼入职合同(十五篇)

2023年提升职位申请书 辞去职位申请书(六篇)

2023党员转正思想汇报范文1500字

2023年设计师助理的工作总结 设计师助理的工作总结和计划(3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2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heji/1687926447219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