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热门16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热门16篇)

白云滩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热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

篇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 欲狂 放歌 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快 喜 狂 爱国

篇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蓟、涕、襄”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一)杜甫是孩子们很熟悉的诗人,我们以前都读过他的哪些诗?(《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

(二)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抽读古诗,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再读古诗,读准诗句的节奏

三、理解诗句意思。

(一)通过找诗中的地名,让生更多的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1、这首诗很特别,它里面出现了好多的地名,请孩子们将诗句中出现的地名圈出来。(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2、这些地名都在哪些地方呢?

(二)找出诗中古今变化很大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1、河北河南与我们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是不一样的2、请孩子们找出诗中哪些词与今天的意思不同。3、引导学生理解“涕泪、衣裳、妻子、青春”的意思,并读准多音字“裳”。4、借助理解的字词理解句意后,再读古诗。

(三)抓住“喜”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1、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或者词,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喜)2、默读古诗,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诗人“喜”的词句。3、诗人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诗人既然被称为“诗史”,那就让我们从作者的诗里寻找答案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人写于公元757年的《春望》,写于公元759年的《石壕吏》,写于公元761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交流:你从这几首诗里读出了些什么?这个时候,诗人听到了蓟北收复的消息,兴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古诗。

四、拓展安史之乱平复后,诗人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读一读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两首古诗《登岳阳楼》《登高》,思考:从这两首古诗里,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孩子们自己下来以后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篇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

三、悟诗情。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

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读这两句诗。

漫卷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可是爱书如命的,可是此时却是随意地卷起自已的书,他想干什么?他想收拾行装,回家啊。读三四两句诗

放歌引吭高歌

纵酒开怀畅饮

还乡青春作伴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

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

出示补充材料: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补充课外资料:

如果你就是那乳下孙,如果你就是那个征战的男儿,如果你就是那个妻子,如果你就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如今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

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

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

篇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篇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

下课!

篇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2、通过紧扣字词、吟咏诵读等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3、经由本诗走近杜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歌。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喜欲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从“读准字音、读有节奏”两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四联,体验“喜欲狂”

(一)紧扣字词,感受“怎样狂”

诗中的哪些字词写出了杜甫的“喜欲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二)知人论世,解读“为什么狂”

杜甫为什么会如此“喜欲狂”?补充杜甫的其他诗句进一步了解。

(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摘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摘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吟咏诵读,表现“喜欲狂”

1、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有节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喜欲狂”之情。

四、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

篇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襄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材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称他为诗圣,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也被推崇为“诗史“。猜出来他是谁了吧?有关杜甫,谁对他还有进一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回忆学诗的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示儿》,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学的?这首诗我们也按这样的步骤先读再结合注释来解释再来有感情的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2、读诗。

a、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抽读,注意停顿。

c、再读。

3、理解诗意。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懂作者的感情,读到作者的心中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交流解释的方法。就按照同学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

a、流诗意。

聪明的孩子谁来展示你们的才华,读懂那句就说那句。

b、生说诗意,随机指导单个字的意思:妻子、涕泪、喜欲狂、青春、漫卷。

c、说整首诗的意思。

d、同桌两个人对着说说诗意。

4、感悟作者的感情。

a、诗意理解了,大家有没有读懂作者的感情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如果说《示儿》这首诗以悲做基调,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那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

b、学生交流。

c、大家知道为什么杜甫这么高兴吗?

d、师出示收集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e、出示杜甫回乡的线路图,了解杜甫的家乡住址及流落他乡的住址。

f、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喜欲狂“了吗?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位杜甫,谁来描述一下?

g、进一步加上动作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5、两诗比较进一步感悟感情。

同学们回想一下《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对,这两首诗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陆游临终叮嘱儿子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是爱国之情,而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的激动和欣喜,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面受战乱之苦。

三、拓展。

推荐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让学生读,进一步感悟杜甫的爱国感情。

四、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收蓟北——喜欲狂

涕泪、漫卷诗书……爱国之情。

篇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平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平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

篇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十二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古诗两首》。这首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热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但要深刻体会杜甫喜人民之喜,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首诗歌教学,因此师生,学生的对话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让学生从独自品味到交流评析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在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出诗中潜藏的内蕴。还能通过吟诵,诵出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并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体会,升华感受。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从对诗的评价入题,直接了当。结合诗题的意思,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示儿》,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落实了课后思考题。为高屋建瓴的领会《古诗两首》人文性所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调。)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课前预习,主动搜集资料,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有了阅读期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Y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连接杜甫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写经典名句,运用对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到放声歌唱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

中唐杜甫(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篇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诗的内容。

2、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教学模式:“互动―民主”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收”的意思。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教师正音,指导读通顺,尝试背诵

三、再读,明诗意。

1、小组研讨,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弄懂诗句的意思。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四、细读,悟诗情。

1、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感觉到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2、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

(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结合课前老师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学生谈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即可。)

3、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出示: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战争的烽火已接连燃了三个月,我是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两黄金啊!我心绪烦愁,白发越搔越短,几乎是已经无法插住簪子了。)

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谈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生活颠沛流离,苦盼家书,思乡之情等。)

4、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呀!七年, 26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那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

指导朗读前两句,从中明白了什么?(诗人的喜极而泣、悲喜交加)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喜欲狂呢?

5抓住“喜欲狂”体会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1)、从哪可以看出作者“喜欲狂”?

(2)、学生自由体会。

(3)、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创设情景,引导想象:杜甫放歌纵酒的情形,更加形象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D、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想象情境。

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而杜甫的感觉与我们的感觉截然不同,齐读最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觉。(归心似箭、喜欲狂)

指导朗读:这时候,诗人身在剑外,而心早已飞回到洛阳,这叫他怎能不“喜欲狂”呢?读出这种感觉?

五、补充《春望》,深化中心。

作为一代诗圣,杜甫仅仅是在为自己能够还乡而喜欲狂吗?

1、出示《春望》

读读这首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从中感受到什么?(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读懂《春望》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杜甫还乡心切,更为国家统一而喜。)

齐读全诗。

3、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大都是沉郁、悲愤之作,唯独这首诗是一首欢快之作。不管是悲之切,还是喜之狂,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背诵全诗。

篇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篇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古诗是汉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丰,言少意深,具有与生俱来的模糊性、灵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为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古诗这一特点和优势,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悟和欣赏水平。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一段真实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力求通过对话使学生学会品词析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对话,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自主吟诵中加深对古诗意境的体验;通过对话,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闪现出创新的火花;通过对话,使学生陶冶性情,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篇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顺

1、欣赏配乐范读。

2、师: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略。

篇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

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谁来说说?

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习诗文。请看要求:

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近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

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

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生读“喜欲狂” )

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

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

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一起去读懂古诗,到诗句中去寻找这问题的答案。

①、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的同

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举手请教。)

②、在诗中找出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③、在诗中找出诗人“喜欲狂”有哪些表现?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答疑解难。

五、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一)、交流诗句的意思(每人交流一句)

(二)、交流一下,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①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蓟北是怎样失去的呢?有谁知道?(简介“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中,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去了解一下。(播放古诗及诗意)

师:(指课件地图)诗人流落在剑外,河南诗人的家乡,“蓟北”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生: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杜甫等这一天,等了7年了。20xx多个日日夜夜,杜甫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收复蓟北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板书:听)

②从“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忧愁没了所以“喜欲狂”。(师板书:看)

师:“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妻子愁什么?孩子愁什么?(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师: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有感情地读这句话?(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心声。谁再读,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再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一起来读。(生齐读)

③从“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了,所以“喜欲狂”。

师:回家路上除了明媚的春光做伴,还有谁与诗人做伴。(老婆和子女、同乡、做伴。

生:师:是啊!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也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他的喜不仅为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瞧,作者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谁知道?(板书:想)(从巴峡到巫峡,经襄阳到洛阳。)

师:(指课件地图)巴峡出发地,巫峡必经之路,顺流而下到湖北襄阳,直奔故乡洛阳。真所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但在作者眼里远吗?

生(齐):不远。

师:他哪里是坐船呀?“穿、下、向”三个动作就到了,简直坐的是………(生自由答:飞机、火箭……)

师:李白曾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想“千里洛阳……”

生:(齐)一日还。

师:这种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归心似箭)

师:练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点名读)再读,读出杜甫的归心似箭!

让我们一起用语言送杜甫回家。(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总结:听到收复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怎能不欣喜欲狂呢?(擦去黑板上的问号。)

师:作者“喜欲狂”时的表现你从课文中看到了吗?(涕泪、漫卷、放歌、纵酒)

⑴引导涕泪

师:这是什么泪?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指名学生读)

⑵指导漫卷

师:(板书:漫卷)“漫卷”的意思是…(胡乱、随意地卷起)

师: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生:喜欲狂)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⑶引导放歌、纵酒。

师:他是普通的唱歌吗?“他是普通的喝酒吗?”

师:当时的诗人已是52岁高龄了,但他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就像一位年轻人。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的狂放!

师:诗人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

悲喜交集的杜甫,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蓟北这一喜讯让作者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我们一起去聆听他的心声。(视频范读)

师:(配乐)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层峦叠翠、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喜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返回离别了7年的家乡,他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生读)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诗人在诗中为国而喜,为民而喜,爱国爱民。师:这浓浓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感动了在坐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些诗句铭记在心吧!

生:(自由练习背诵诗句3分钟)

师:配乐齐诵

七、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这首爱国诗背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也像诗人杜甫一样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像这样爱国诗人和诗篇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像、请同学们在课外选学1—2首,继续体会诗人那浓浓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从小做一个爱国的孩子。

篇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篇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热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