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7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7篇

法兰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7篇

微信扫码分享

老师在教学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而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对老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五年级语文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金笔头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有计划读书的重要性

2、结合课文介绍的“读书计划的制定”和“读书计划的执行”两部分内容领悟总分的写法。

3、初步学会制定读书计划。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都读过哪些书呢?

2、课外书种类繁多,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读书效率,得到读书的最佳效果呢?我们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16 读书要有计划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读书为什么要订计划?怎样制定读书计划?怎样执行读书计划?)

二、自学课文

1、过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①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学习小组长组织学习。

②读通课文,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讨论学习收获并相机指导。

(1)相机板书:读书计划

①书名

②计划时间

③每日进度

(2)你能读懂《明日歌》的意思吗?(有人考证这首诗应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次子文嘉所作。大意是:过了明日,还有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总是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鼓励督促人们抓紧时间读书的古诗或者是名言警句?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明“读书要有计划”这个问题的?画出段落中总述的语句。(先讲了读书要订计划,再讲了读书计划要切合实际,然后讲计划制定后要认真执行。)

2、所画的句子和其他的句子之间什么关系?(总分)

3、引读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

五、制定读书计划

1、就自己最近打算阅读的一本书,订一个读书计划。

2、交流读书计划。

六、布置作业

布置语文课外活动:举办班级读书心得汇报交流会,交流自己是怎样按计划读书的,或谈谈自己在读书方面的一些收获(可以是谈话形式,可以用相声、小品、朗诵等表演形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2、学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鲸的生活习性,学习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

一、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板书:鲸jing)

出示投影:

你们看,这就是鲸。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鲸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

⑴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读音。

⑵ 说说你在预习时,发现哪些字,词容易写错或读错。

⑶ 说说你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

2、指明分节读课文。

3、理清脉络:

说说每节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4、教师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每人画一条鲸。

第二课时

一、听说训练

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听一遍,第二句听两遍,再分别请若干学生练说。)

老师把这两句话写在了大屏幕上。(媒体出示)请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二、讲读第一段

是的,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到底有多大呢?

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圈画有关词句。

(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鲸很大很大,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你觉得哪一句话意思更明确读第二句,琢磨一下怎么读才能读出鲸的大。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列数字。)

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说明鲸很大呢?(其它各句)

师生小结:

(投影出示画面。)

根据投影,师生一起说第一段重点内容。这里,作者把我们并不熟悉的鲸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大象,大肥猪等进行比较,这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三、讲读第二段

这里,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都是为了说明鲸的特点:大。(板书:大)这

很大很大的鲸就生活在海洋里,因为形体象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呢?

自由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请你概括地说说鲸变成鱼的样子必须有哪几个条件?

1、很长很长的年代。

2、环境变化,器官退化。

四、引读第三段

鲸生活在海洋里,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另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这是须鲸和齿鲸最大的区别。

1、自学第四段:

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读第四段,然后分小小组讨论。并试着用“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填空

句式媒体出示)的句式汇报你的自学结果。

2、汇报自学结果:

⑴ 吃食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食量大,吃食速度快;不同点是吃的食物不同,方法也不同。指明1~2位学生上台演示须鲸吃食进程的抽拉式投影片。

⑵ 呼吸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用肺呼吸,换气时都有喷潮现象;不同点是喷潮的水柱各不相同。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哪一头是须鲸,哪一头是齿鲸,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相机揭示另一说明事物的方法:打比方。

⑶ 睡觉方面:

方法相同,请同学们画一画鲸睡觉时的样子,选择2位同学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议一议:他们画的对吗?

⑷ 生长方面:

相同点是胎生,生长速度快,寿命很长。说说这段中主要用到了今天学到过的哪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3、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创设说话情境:

假如我国捕获的那头四万公斤重的鲸被运送到常州,陈列在动物园里,来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你能给他们当一回解说员吗?根据你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你平时看到的知识,同桌先练说,再指名上台表演。

六、布置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一种(或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

【教学体会】

《鲸》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有些枯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了这几点:

一、变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异的事物,所以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将鲸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醒目的颜色,鲜明的对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不再只是简单的句子了,而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学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只要提出恰当的自学要求,学生就能主动叩开知识的大门。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以“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以“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的句式练说,使每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而且这一问题又照顾到全体学生,一般同学能从文中字面上找到答案,还有一些优秀生则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进一步概括,这样便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学时都能摘到“果子”了。

三、变简单刺激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更能增强学习的效率。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听,说外,还安排让学生看,画,思,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多角度地刺激了学生感官,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所以在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解说员时,学生兴趣浓浓,争着上台表演。其实,学生的解说就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这比老师生硬地总结内容生动多了,也巧妙多了。

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

2、 根据学生家庭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走进她的美丽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吧!

板书课题 7*桂花雨

二、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 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 重点品味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 “总是”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相机指导)

齐读。

五、品读体会

1、 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指名说。

3、 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

4、 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5、 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2) 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6、 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7、 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的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8、 指名说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的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9、 而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 小结。(板书 香 思 乡 浓)

六、学生总结。(感情朗读)

七、布置作业

1、 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诵,抄写下来。

2、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词语,积累“譬如”等词语,积累名人名言。

2、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

3、阅读短文《火箭为什么能飞行》。

4、习作: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篇习作。

5、学写毛笔字“歧”跑”“站”。

教学难点:

1、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运用。

2、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要大胆、合理。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语海拾贝以及自主阅读部分。

教具准备:

1、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火箭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再强调。

字音:“譬”读作“bì”,不是“bì”;“善”“属”“鼠”“罩”“质”“宙”是卷舌音,“啬”“藻”索”是平舌音。

4、学生再读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

5、学生动笔抄写要求写下写的词语,教师巡视辅导。

6、用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二、金钥匙

1、指名读文中的语段。

2、指名反馈:金钥匙中为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说明事物的时候,可以运比较、列数字等方法)

3、教师以文中的句子为例,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好处。(更加地形象、生动)

4、教师小结:我们在介绍某些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5、练习:运用比较,列数字等方法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学校或学校的大操场。

三、名人名言

1、学生自由读,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

2、教师出示下列字词,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耐心 才智 淳朴 谦逊

3、学生再读。

4、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每句活给我们的启示。

5、指名反馈。

6、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名人名言言浯简洁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科学,时常怀有—颗好奇心、耐心,谦逊地待人待事。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熟读成诵。

8、所说你平时还积累了哪些名人名言,最欣赏哪一句。

四、自主阅读

1、教师展示火箭升空、飞行的图片或者录像。

2、教师导:同学们,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看着火箭升空、飞行,你们有什么疑惑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人胆质疑)

3、教师小结: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子解一下火箭为什么能飞行。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火箭为什么能飞行?

5、指名反馈。(气体同样也有反冲作用,火箭就是靠燃气的反冲作用前进的。燃气向下喷的时候,火箭就向上升) 。

6、教师引导:同学们,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从中受到启发)

7、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问题说清楚的呢?(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借助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推理、说明)

8、学生选择自己员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科举就是这样神奇,科学家不仅发明了飞机、火箭,还把人类送上了月球。同学们把自己对事物的好奇心作为起点:不断地努力,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