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5篇)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5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5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一

幼儿期的个性发展是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处在学前期的儿童需要教师、家长等成人的正确引导,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因此,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必要的一课。

一、从身边做起,让孩子明确责任感

二、让家长明确培养幼儿责任心的重要性

三、榜样示范,让孩子形成责任感

四、教师、家长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

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例如,孩子的手帕脏了,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洗。如果孩子碰到了困难,家长可以用语言在旁边指导,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地做完。如果孩子任务完成的效果不好,那么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批评,而要多和孩子进行讨论,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所在,这样让孩子有兴趣完成以后家长所交代的任务;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孩子在一起玩玩具,一个孩子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玩具弄坏了,那么作为家长要让他明白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并且帮助孩子承担起责任,可以陪他一起去买玩具赔偿给另一个孩子并且向他道歉,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这是自己的过失,要勇于承担责任;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事情要自始自终,不能虎头蛇尾;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这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的开始。

总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关键是要让孩子在家里、在幼儿园都要有实践的机会,使家长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使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形成合力,这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语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华东华工学院出版社.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二

家庭对社会的影响论文

【摘 要】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家庭、学校都承载着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的义务与责任,而家庭是幼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条件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影响;家园合作

幼儿社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涉及到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卫生学等有关教育专业知识。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立足于培养幼儿在人群中应有的健康的心理态度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基本社会群体,多为有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它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它还是儿童最早的教育场所,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在家庭里,儿童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等。国内外研究证明,儿童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整个一生,而学龄前期又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尽管儿童在一定年龄之后要上幼儿园和小学,家庭的作用随之稍稍减弱,但是由于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依然较长,且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是先家庭后幼儿园、学校,所以家庭还是对儿童发生着更为重要的、主导的影响。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从身体素质和成长速度上来看已经大大好于从前,但是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孩子存在着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来自于哪里呢?相当一部分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家庭影响而来。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便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因此,我认为每个孩子在最初进入到的这个“小社会”所受到的教育是会影响幼儿今后进入“大社会”的一种态度和发展。下面针对现代家庭状况的一些特点,来对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1、家庭中影响幼儿社会发展的因素

每一个家庭都代表着社会的一个小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虽然相互有血缘关系,但却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素养,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1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与教育方式

不同家长在教育幼儿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换言之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不同。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即:权威性、独断型、娇纵型和忽视型。

1.1.1权威性。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较乐观积极,对孩子的要求与愿望能进行反应,尊重孩子,接纳孩子提出的意见和观点,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也能直接指出。这种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数独立性强,遇事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善于思考解决问题,乐意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1.1.2独断型。这类家长也属于高控制,但从情感上有明显不同。时常表现出对孩子缺乏热情,偏向于拒绝否定孩子,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父母往往会让孩子无条件地遵循它们制定的各种规矩,一旦不如他们意必将严厉惩罚,对孩子缺少耐心与交流。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主动性较差,胆怯心理较重,所以不善与人交往。

1.1.3娇纵型。这类家长几乎能接受孩子提出的所有条件,缺乏适度的控制,他们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表示出很淡漠,对孩子没有要求,甚至可以一味的迁就于孩子。这类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慢慢会表现出攻击性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受约束,缺乏责任感。

1.1.4忽视型。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又缺少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对孩子缺少最起码的关注,更有甚者表现出对孩子的厌恶。这种孩子的内心是很自卑的,自我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容易对人产生敌意,很容易犯错。

1.2家庭生活方式

这里提到的家庭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现今社会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都大大得到了改善,可要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必定是过着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生活。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知道为他人付出。相反,比较重视精神生活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目的首先就是不同的,他们愿意主动帮助别人,为人谦虚友善,懂得回报社会,在他们的引导下的孩子必然会继承这些好的精神品质。

1.3家庭成员的构成

1.3.1单亲家庭。现今社会中单亲家庭屡见不鲜,夫妻间因为什么原因离的婚、离婚后孩子的归属问题、父母对孩子在父母情感的导向性问题上对孩子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力。现在有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抑郁、自闭等症状,很多都是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破裂。

1.3.2老少家庭。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祖孙三代”这种家庭的问题在于老少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相差甚远,必定会在生活中产生矛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出现不一致时,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如果两代人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家庭氛围,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受阻。

2、家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2.1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温床”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首先进入的环境就是家庭,正是通过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家庭成员的正确引导与教育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能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的社会人。

2.2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最初的“根基”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为幼儿今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里基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家庭在幼儿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文化素养较高的父母心胸相对比较开阔,对人对事的态度表现的也会温和委婉一些,会使幼儿变得遇事相对冷静,有自己的见解。

2.3家庭教育对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社会学习起着重大作用

幼儿从出生开始又近三年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所有的生活经验、行为习惯以及简单的知识技能都是从家庭成员的身上习得的,那么,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的幼儿,通常能为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势必会利于幼儿三岁入园的过渡时期,幼儿会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接纳除家庭成员以外的人,顺利地完成进入第二个社会群体的过渡。反之,幼儿是在放纵型或被忽视型的家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和家长都会经历一个很“痛苦”地时期,孩子多数会表现出对他人强烈的排斥,不愿与人交流。

3、家园合作完成幼儿社会教育

幼儿到了适龄入托的年龄,同时接受家庭与幼儿园两种环境的影响,家长和幼儿教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只有双方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对幼儿进行一致的社会教育。通过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幼儿园教师才可熟悉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家长也应主动向老师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知道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与同伴相处的现状。

家园合作除了能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这种行为对幼儿本身更具有意义。家园一致的教育,能使幼儿从中得到安全感,学习到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增强了他们生存的信心和勇气。

4、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更显得尤为重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家庭教育环节中也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孩子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为幼儿顺利的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2]《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2期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三

浅谈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论文

环境是幼儿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幼儿的生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在今天,人们把一直所重视的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被誉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不仅影响幼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让幼儿与产生环境互动效应,从而在环境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下面我结合我班在室内环境创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一谈我个人的所做、所思、所想!

1、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首先,在色彩上应以色彩艳丽的纯色为主。单纯的色泽会令纯洁的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飘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这些单纯、源于自然的色彩,容易和幼儿产生共鸣、易于幼儿欣赏、借鉴、理解和表现。在为幼儿创造色彩对比、跳跃的同时,应考虑画面的整体美,采用较大浅色块支撑,可使画面既有局部美的变化又有整体协调感,能解决幼儿园一堵墙面内容多、色调不易统一的问题,在环境更艺术化造型上,应以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稚拙、简洁的美最能吸引幼儿,会令他们产生更多的关注,简洁的美术造型,让注意不持久的幼儿较快的感知。设计的作品在造型上如有一些出彩之处:一些幽默、活脱的细节,例如大眼睛的卡通人物、各种人物化的事物,都会令幼儿瞪着双眼,久久不愿离去。同时由于造型概括、简洁,绘画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易行,更适用于幼儿园布置环境内容多、更换周期快的现状。内容上,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环境。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我们的教室室内外环境处处都是幼儿作品,还有幼儿活动、演出的照片,教师的儿童画等。这些作品被幼儿所熟悉,色彩鲜艳,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幼儿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2、根据美的规律创设环境,发挥环境的美化作用。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首先应是一个美的天地,要注重给幼儿美的体验和熏陶。这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美感的需要,而且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感受、熏陶和发现。我们不想让孩子们成为“美盲”,因此我们努力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幼儿园气氛,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觉系统,指导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说,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刺激,通过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热爱。

3、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增强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参与性。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去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墙面环境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将向幼儿传递一个对其终身成长都极为重要的信息:“我们能影响自己的生活!我们的力量能使环境发生改变!”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在墙面环境创设方面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坚持师生共同讨论主题,共同设置布局,真正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为了保证环境的教育性,让环境的每一部分都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根据我们的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实施的需要,在创设班级环境中,为了满足教育的需求,除了美观之外,我们更多的考虑环境与课程的统一性和教育性,把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渗透在环境创设中。例如:在《有趣的动物》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们把教室后面的大主题墙布置成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翠绿的树木、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再加上随着课程的进行,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添加的各种小动物,组成了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孩子们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故事、知识,看着自己亲自参与布置的墙壁,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日益增强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己创编出了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并在彼此的交流谈话中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动物的知识。

4、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利用废旧材料创设操作性强的活动区。

没有一定的场所和材料,幼儿便没有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而他们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去获得经验、发展认知能力,因而可以说活动区是一种必备的“硬件”。它是孩子课程活动的一种延伸,在活动区中孩子们可以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课程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此外,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例如: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在勾践区幼儿能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的花盆里的泥土,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感知活动,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等成份,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可供孩子进行多种组合的材料除了现在玩具市场上较多的建构材料外,更多的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幼儿喜欢的材料,同时,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例如我们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本土资源,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投放了各种适合编制的材料:蒲草、芦苇、麻绳等,让幼儿在玩各种编织游戏的同时,不仅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对自己家乡的一些特产、风土人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增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义尤为重要。如何达到让墙壁说话、使墙壁环境更好的服务于幼儿发展的目的?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将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墙面环境。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四

法制安全教育对家庭和幼儿园的重要性论文

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安全是天,是我们老师首先的责任,而在生活中,总是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一些事件,让我们心生痛惜,也正是如此,让我们更加觉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从小培养幼儿的法律意识,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幼儿成长道路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还可促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知法、懂法,并能够依法办事,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身体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和谐美满,充满阳光和快乐!

一、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首先从环境点出发,让幼儿在文明、礼貌、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例如在以前小班幼儿刚刚入园的时候,考虑到小班孩子小、处于难分辨是非的年龄阶段,所以我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交朋友、讲礼貌、齐分享等温馨的氛围,让幼儿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或许离他们很遥远但又贴近生活的文明、法制教育,在家长和幼儿的心理上都能得到安抚,同时,也让家长充分的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在一个新的集体中生活,不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也不能任其撒娇、赌气,而是要真正地融入集体,走进集体。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加深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幼儿谈论、分析,最后让幼儿去认同某些事情哪些地方不对,应该怎样去做等,这样就会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大班的一节语言课《警察与司机》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然后说一说自己或家人有没有违反过交通规则,最后再去引导幼儿了解违反交通规则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的危害,同时我还会收集很多相关的视频或者课件进行情境性的教育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乏味的活动也变得生动、实在。更令我们欣慰的是,有的幼儿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开车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时间的紧急而违反交通规则,现在觉得那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回家后一定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讲一讲,而且还会监督爸爸妈妈不要这样做,我相信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言语、也是以身作则的一种教育,更相信通过这种种的活动,不仅仅让幼儿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幼儿周围的人去遵守社会规则。

三、在自主性游戏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在自主性游戏中,我们常会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生成一些区域或者角色,让幼儿把实际的生活带到游戏之后,成为生活的一个缩影,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游戏中的警察和司机的角色,那是家长开放日的一次游戏,“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全心全意地、认真负责地做记录,解决问题,有的.小朋友可能因为爸爸妈妈今天在班级看活动,就会表现的“霸道”了一些,不听警察的指挥,“警察”和“司机”还争吵了起来,当然我也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了游戏之中,并进行了指导,幼儿的爸爸妈妈也在其中充当着“法官”,虽然“警察”没有争赢“司机”,但“司机”的爸爸妈妈很公正,也过来为“警察”鸣不平了,于是我建议把“司机”在游戏中的罚单、造成的一些“事故”等用记录和拍照的形式收集起来,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一个总结和讨论,通过“警察”“司机”的对话,以及一些“证据”,鲜活的再现了游戏的一幕幕,也让幼儿、家长更深刻地了解到:“公道、公正、公平”才是处理事情的真谛。也是我们现在这个法制社会的原则。增强了幼儿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四、在一日生活的细节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幼儿在园的每一分钟,我们就有一份责任,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欢快的游戏,我们也常会因此而回想到自己的童年,为了保证让幼儿在园安全无恙,能够学到更多的本领,一些细节的注意事项就要求我们老师更加地有耐心、信心、用心。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繁琐复杂,哪怕是做操、游戏、喝水、吃饭、入厕等都要时时注意,因此,我们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些班级规则,比如入厕的时候不能推挤小朋友,以防摔跤;比如吃饭的时候要安静、比如上下楼梯不要推挤自己的小伙伴等等,制定了这些规则之后,还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掌握规则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绘画、想象的技能,让初步的规则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于法制教育之中。因此,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可以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形成良好的人格服务。加强幼儿家庭法制教育,可以让他们明辨是非,分辨善恶美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还必须从家长开始,只有家长知法、守法,才能增强对其子女进行家庭法制教育的意识、责任。当我们在为孩子的兴趣班而烦恼的时候、当我们在享受着现在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想一想,我们又做了些什么?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注重细节、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法制安全教育?也只有让孩子去爱社会、爱生活、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制法规,才能有机地融入知识、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体。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五

社会节目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研究论文

社会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的总称,是指与基层人们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并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对社会大众有巨大影响的一种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自身不断的进化,取自身之精华、去自身之糟粕而形成。社会文化作为一种工具,不但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更可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可以巩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然而社会文化的发展却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非正常的价值观导致经济高速发展与滞后的文化发展之间产生矛盾。在当今社会,如何保证社会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尽管有新兴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的竞争,但其作为人们生活中传播媒介霸主的地位在短时间内仍不会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广大受众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电视节目作为电视传播的基本单位,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对国民的电视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视节目还是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有效手段,是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的重要工具,为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国的媒体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追求电视事业的大力发展,他们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对构建和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中国电视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这些媒体工作者中,老梁以及他的品牌节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老梁本名**,是著名的媒体评论人,代表节目有《体育评书》、《老梁说天下》、《老梁故事汇》、《老梁看电视》、《老梁看电影》、《天天五味瓶》、《老梁观世界》等。老梁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尖锐的语言而著称,擅长用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品评事物和剖析重点要闻,展现了其精辟的分析能力和独到的归纳能力。由于老梁自身的特点不适合做普通评论节目,于是老梁自己组建团队制作多档电视特别节目,所制作的`电视特别节目往往以各类特别事件作为内容载体,以特别策划、精心编排为特征,使外表与普通节目没有太大区别的节目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渐渐成为粉丝们拥戴的热门节目。

老梁电视节目不同于普通评论性节目的关键,在于其准确的定位。它既没有“百家讲坛”那样的学术要求,又通过老梁自身的博学和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使节目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既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又比一般的娱乐性节目更有内涵。相对来讲,老梁的电视节目还通俗易懂、生动明快、灵活多样,它与普通脱口秀节目不同,老梁的电视节目加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犀利的语言,有深度但不深奥,用娱乐评说的方式承载了传统的文化。

更难能宝贵的是,老梁的表达历来以真话、实话、痛快话为主,其电视节目敢于揭示社会阴暗面,敢于说他人不敢说之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节目就是通过媒体展现个人的观点从而引发社会民众去思考,在传达一个特定事件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

老梁的电视节目从神侃体育到闲话日常生活,从畅谈时世到感悟艺术,街头巷尾、瓜田李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涉猎范围极广,展现着博古通今、博闻强识、引人入胜的意境,更借助对社会现象真、善、美的分析,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观众在节目中找到理性、现实乃至哲学的思考方式,以一种能够更加平和、更加先进的思考方法去面对生活,这无疑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引导社会大众理解社会并最终达到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有益尝试,不仅大大提升了节目形象、扩大了电视节目的公信力,更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乐观地看到,老梁电视节目开创了通过电视节目弘扬积极主流价值观进而渐渐起到促进社会文化提升的先河,今后,各种大众媒体在选题制作等各方面筹备策划节目时,均可以借鉴这一成功模式,以进一步地深入剖析大众精神所需,提升社会文化所需,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深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六

关于对大班三名幼儿进行矫治的研究论文

在幼儿大班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增长和提高,还要对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进行矫治,使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并结合运动来增强身体素质,使幼儿的身心能够共同发展。本文针对大班中三名不同情况的幼儿进行矫治,通过运用膳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研究对象:营养不良儿童欢欢、肥胖儿童乐乐、生长缓慢儿童豆豆。矫治计划和措施:

一、营养不良儿童欢欢的矫治计划和措施

营养不良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仅让幼儿身体增长缓慢,还会对他们的智力发育有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针对幼儿营养不良要进行及早干预和矫治,促使幼儿的健康发展。欢欢是一名瘦弱的小女孩,经常感冒发烧。在幼儿园中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同时进餐时吃得很少。在对欢欢进行矫治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大班带班教师和保育员重点关注欢欢在园中的生活、饮食 对她进行细心周到的照顾,让欢欢放松心情,积极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增加教师对她的了解。同时,教师需要每隔两周对欢欢的饮食和身体情况进行一次观察,并登记下来,作为矫治的依据。

2.在幼儿园中,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需要带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 在对欢欢进行矫治过程中,要引导她加强体育锻炼,用丰富多彩的.锻炼方式来吸引她的注意力,使欢欢对运动产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锻炼身体中去,增强身体素质。

3.在欢欢进程过程中,纠正她的不良饮食习惯 鼓励欢欢把自己的饭菜都吃完,并根据她的身体情况酌量增加。通过教师的引导,使欢欢摆脱厌食、挑食的毛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欢欢的情况,保育员要关注她每天饮食的摄入量,并记录下来。

4. 教师要对欢欢在园内的睡眠情况进行重点照顾,防止她有踢被的现象 让欢欢在园内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使她在学习和运动时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欢欢是否有出汗的现象,及时根据天气和运动强度来增减衣物,防止她出现感冒、发烧的状况。

5.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把在学校对欢欢矫治的计划和措施向家长介绍,使他们了解营养不良对幼儿的影响,重视在家庭中对欢欢的引导,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二、肥胖儿童乐乐的矫治计划与措施

乐乐是一个体重比同龄小朋友重得多的幼儿。他喜欢吃甜食、肉类等高热量的食物,而且食量很大。在纠正乐乐的过程中,需要控制他的食量,让他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并通过运动进行减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

1.带班教师要加强乐乐的户外运动时间,让他加强体育锻炼 在开始进入干预和纠正时,先让乐乐从强度小的运动开始,随着他适应能力的增强,逐步加大运动强度。在锻炼过程中,也可分几个时间段进行。

2.在为乐乐制定运动量和运动锻炼项目时,要从幼儿的特点出发 采用丰富活泼的运动形式,调动他进行运动的积极性。肥胖儿童由于自身活动不便,不愿意进行运用,尤其是强度较大的运动,他们会在疲劳和枯燥的运动中失去信心。根据幼儿的特点,教师要为乐乐制定一些有利于促使体能消耗的运动方式,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例如,让乐乐和幼儿比赛推小车,教师在他取得胜利时对他进行表扬,使乐乐对运动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把体重降下来。

3.在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乐乐运动时的心情和对运动的兴趣,还要时刻关注他的身体情况 在运动之后及时进行心率的检测,保证运动强度在幼儿接受范围内,有效实现减重的目的。

4.在进餐期间,保育员要对乐乐的饮食情况进行关注和干预 使乐乐在保持基本体能的情况下逐渐减少饮食量,指导身体恢复健康状况。

5.按时对乐乐的体重进行检测 以检验矫治的效果,并为下一步的矫治计划提供依据。

6. 多和乐乐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家长重视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乐乐体重的影响,在家长的配合下使乐乐改掉多吃高热量食物的习惯,让他多吃蔬菜水果,促使身体健康发展。

三、生长缓慢儿童豆豆的矫治计划与措施豆豆是一个矮小的幼儿,和同龄小朋友相比,他的个头很低。在对豆豆的矫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把豆豆生长迟缓的原因向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重视豆豆的生长情况。同时在园内,带班教师和保育员要对豆豆进行精心照顾。

2.增加营养菜 要求豆豆在家进餐时,家长多给予吃富含维生素a及含钙丰富的食物。例如,动物的肝脏、鱼类、海产品、奶油和鸡蛋等。含钙多的食物有奶制品、豆类食品、河海鲜、禽蛋等。在充足营养的供应下,能够使豆豆加快生长。

3.引导豆豆加强体育锻炼 多做牵拉运动,机械刺激骨骼生长。例如,牵拉运动、投球、摸高跳、游泳等,有利于身高增长。

4.保证豆豆的睡眠 在园内午休睡眠时间不少于2小时,在家不少于10小时,并敦促豆豆及家长,晚上最迟在十点以前就寝,以促进生长激素的最佳分泌时间。通过对这三名儿童的矫治,在学校和家长的干预下,这三名幼儿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幼儿园中更加活泼,能和其他幼儿进行友好的交流,并在学习和游戏中充满了自信。

总结:

随着幼儿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和家长要继续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喜欢上运动,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七

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要有一个相应的环境。

幼儿性格发展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个长期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家庭,同伴,教师的行为,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都会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而家庭常常会被认为是幼儿发展中社会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瑞典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的心理性格发展是在抚育者的不断强化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一强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姆玲德(baumrind,1967)经过对幼儿为时4周的行为观察,确定了教养方式与幼儿的行为相关,包姆玲德确定了行为模式极不相同的三类儿童:积极―友好型、冲突―急躁型、冲动―攻击型。发现了不同幼儿性格与其家庭的教养行为类型是相关的.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取决于抚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方式.

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多年,也认为幼儿的性格与家庭教养存在一定的关联,积极地、安全的家庭教养会形成幼儿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而消极地、不稳定的家庭教养则会形成幼儿自卑消极、内向孤僻的性格。现根据幼儿父母是否亲自承担教养责任,将教养方式分为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和非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我们据父母是否离异而将家庭分为健全型家庭和残缺型家庭。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八

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邓容,一个4岁的小女孩,聪明机灵,她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我是从中班开始带这个孩子的,她在幼儿园几乎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跳起舞来有板有眼,她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小姑娘自小由父母自己教养,而且由于父母相对较年长(父亲36岁,母亲34岁)的缘故,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幼儿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

可以这样认为,与威望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

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原来,妈妈在未给她商量就报那么多兴趣班的同时,还给她定下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不准和男孩子玩!所以孩子在玩时总想着这条规定,所以不敢开开心心,自由自在,二是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向妈妈汇报当天所学的英语知识(孩子所在英语班),妈妈是不问出来决不罢休,因为是初接触英语,而且说英语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孩子总是不能令妈妈满意,于是孩子形成一种上学时的无形压力----怕错,所以不说,继而发展成为你问我,我干脆不理的局面,性格趋向自闭。

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

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

我带过这样一个3岁的孩子叫周宝,孩子很机灵的样子,特别是脑后留了一撮胎毛,缠上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十分惹人喜爱。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睡在地上打滚;吃饭时,站在桌子上踢碗;睡觉时,钻到床底下拆床板;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时时刻刻发生。刚开始来到幼儿园时,还有一些收敛,可是,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我简直是拿他没了办法,因为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只要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来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

我和他妈妈谈了几次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一切全是家里惯坏的,他家里有个上中学的哥哥,在目前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里,能有一个哥哥应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父母认为家里除了他,其他都是大人了,所以只要他说什么,大家全都顺从他,加上母亲没上班,专门照顾他,自然又多了许多的宠爱。

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

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4、父母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独生子女,所以一般都会在家庭当中具有相当重的地位,被父母忽视的情况好象不会发生。

然而,我却接触过这样一个小孩子叫王鹏,妈妈早年下海自己开了一个小商店,爸爸是一名工程师,家里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在外,妈妈又特别爱打麻将。有一次,孩子饿了,要吃饭,妈妈又正在麻将桌上不想下来,拿出十元钱,对他说,自已买去,我看到孩子哭丧着脸,拿着那十元钱,悻悻地走了。而且,因为麻将,妈妈经常将他一个人关在家里自已玩。

等到妈妈忽然意识到孩子怎么变得不爱讲话了,不爱理人了,那时候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了,到读初二时,孩子已无心读书,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思,于是每天泡吧打游戏,他没有朋友,只有游戏,所以当爸爸因为读书的问题发生争执时,他居然选择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独”字--孤独,他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关心和爱护,而王鹏则是因长期有不受父母重视,被父母忽视情感的需要,形成一种内向自闭的性格。

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自卑,无爱心,自我封闭。二>残缺型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离异的越来越多,于是也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许多的不同的教养方式,离异无可厚非,而它只能给孩子一个单亲的家庭教养,对孩子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上的不同,对幼儿心理在同伴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异常行为,所以当爹又当妈的家长,必然会比健全家庭付出更多的努力.

石清,4岁,爸妈很早就离异,从小随妈妈生活,妈妈很爱她,把她当成一个精神的寄托,只要一有空就尽量的陪他,给他全身心的爱,给他买漂亮的衣服,给他买高档的玩具,但妈妈是某一公司的高级职员,工作压力非常大,并无多少时间来照顾她,小姑娘很懂事,她聪明,乖巧,然而性格过于内向,不爱讲话,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情感。

虽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我所接触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都较健全型家庭的孩子在更多的异常行为,孩子的性格里或多或少的都有存在有自卑,内向的成分,目前离婚对儿童的性格影响也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单亲教养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内向,不合群。

二、非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由爷爷奶奶教养的幼儿的性格形成情况

一般来讲,此类幼儿的性格都相对而言比较内向,娇弱。

“隔代养”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为父母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将全部的教养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想着就这么一个宝贝,这责任也真是大呀,所以怕孩子挨饿了,受冻了,受伤了,被人欺负了,于是呵护有加,关爱倍至。加之久别的父母因觉得不曾带孩子,心里多少总觉得该弥补点什么,所以每次见面都会疼爱一番,给孩子增加许多特殊感。

所以这类孩子一般胆小,娇气,较自私,动作发展较同龄孩子差,群体生活中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而且没有协作精神。

二>、由保姆单独教养的幼儿的性格形成情况:

李若,5岁,爸爸妈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一直由保姆单独教养。她平时不多话,也很少笑,遇到需要自已决择的事情经常呆呆地看着你,不知所措的样子。因为大多数这类孩子经常不在父母身边,大事小事都是由保姆说了算,而保姆一般为了省事,都会对孩子的行动进行主观性的安排,孩子一般也是绝对服从,所以孩子没有自主权,也不会得到一些应有的情感上的尊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自卑的`性格。

此类幼儿一般独立性较强,善于察言观色,但都比较自卑,不太敢表达自已的意愿。

综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的教养环境对幼儿性格成长的重大影响。尽管还不能确定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性格之间的因果联系,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我不敢独断哪一种教养方式为最佳方式,但它们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却真实存在,美国心理学家诺尔希曾说过: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然而怎样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健全的家庭环境,提供最佳的教养方式呢?笔者认为,虽然家庭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幼儿的性格,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养方式,只要我们作为孩子的抚育者和教养者,我们都能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我想也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性格发展:

1、关心孩子并对孩子的需要作出良好的反应;

2、对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一贯地、坚决地坚持这些要求,不对儿童的吵闹让步;

3、使孩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让日常事件和周围环境都可以预测;

4、让儿童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

5、倾听孩子的观点,将父母的要求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解释,尽量避免强迫和模糊不清的要求,避免只靠权力作决定,让儿童注意他的行动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以及对他与别人关系的影响。

6、尽量让孩子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

7、对孩子好的行为表示热情,注意和赞扬。

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九

探析国内国外对年龄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论文

摘 要:首先指出国内社会语言学教程在年龄与语言变异研究上面的不足,理论上表现为对显象时间、真实时间、年龄级差等概念缺乏介绍,实践上表现为缺乏趋向研究和选定研究。然后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做了搜集,重点译介了penelope eckert的age as a sociolinguistic variable.最后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指出老年人群体语言变异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年龄 变量。

一、国内社会语言学教程和研究对年龄的处理。

总体来讲,国内社会语言学教程和研究对年龄这个变量处理有简单化的现象。自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147)介绍了“显象时间”(apparent time)、“真实时间”(real time)、年龄级差(age grading)等概念后,就笔者所见,只有陈松岑(:199)再次提到了这些概念,并介绍了国外和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国内许多社会语言学教程都没提到这些概念,如郭熙(1999)、戴庆厦(1993)、游汝杰只是多以儿童、青年、老年这样传统的划分法来处理年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处理不利于社会语言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因为社会语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仅需要知道代际差异,更需要掌握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它们是语言变化的反应,还是仅仅在显象时间上的变异。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民族学的渊源极其密切,很多学者在没有接触到社会语言学之前就是从事方言研究或民族学研究的。因此某些材料,或许从方言学、民族学的角度看是有意义的,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却不具备普遍意义;另一方面,要反应真实时间的变化,需要进行趋向(trend)研究或选定(panel)研究,而这种研究时间跨度大,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需要相当的理论水平。因而,教科书上的不足亦是我国客观研究现状使然。

二、国外对年龄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年龄作为一个社会语言学变量,是任何社会语言学研究都离不开的。不过单独对年龄作为一个社会语言学变量的探讨还是非常少见的,而这样的工作是必要的,如同笛卡尔那样逐个用理性检验传统的观念与概念一样。上世纪80年代相关的研究成果是age and anthropologicaltheory,限于资料的局限,我们只介绍penelope eckert(1997)。

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工作者有必要区分语言在显象时间上的变异与真实时间的变化。penelope eckert(1997)在文中第一部分就提到解决这样的分歧涉及到一些根本的语言学争议:说话人的语言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在人生路上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嵌入人生阶段和人生事件中?年龄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诸如阶层、性别、民族这样的社会学变量发生互动?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理解语言人生路径(linguistic life course)。接着他解释到语言是为数不多的例行纳入社区研究的`社会学变量之一,但还没有从人生路程视角上来看变异的专项研究。和性别一样,年龄是凭借其社会性而不是生物身份与变异发生关联的,所以对作为社会语言学变量的年龄的研究需要我们关注年龄与年龄增长的本质和社会性。

在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调查显象时间和现实时间语言变异的基本研究材料、方法以及研究现状。要提供现实时间证据,需要把显象时间变异和语言早期阶段一般材料结合起来,比如用古老记录、地理证据、需要研究的方言之解释把当代数据语境化。现实时间证据的有效性和解释力大小在于反映不同时间的标本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比性,比较项关系多密切?当然社区研究的在某一时间的重复是最好的证据,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稀少。自从拉波夫1966年纽约市调查后,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重复研究了,不过更多的还是趋向研究。

第三部分主要谈不同概念意义上的年龄。对变异的社区研究绝大多数依赖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 age)来给言语者分组。但是,(人的)社会化、生理成长并不和实际年龄同步进行。当实际年龄基于日历时间把年龄设置为同质连续体,实际上年龄被镶嵌了各色各样的人生标志,它们不一定是均匀分布在人生历程中的。我们经常是用一些普通的人生阶段的事情来解释行为的,比如第一天上学,第一天退休,第一次来经血,掉了第一颗牙,生了第一个孩子,等等。虽然实际年龄与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是近似的关系,但在工业社会中它被赋予了优先地位。的确,家庭身份、机构身份和生理成熟被用来作为实际年龄的标志,而非相反。然而在一些传统上不使用实际年龄的社会中,相反的情况也成立。跨文化年龄系统的差异有着重要的社会语言学含义。举个例子,某一社会以十年为一段来分,而这十年看成相对静止、孤立的状态。而在年龄等级社会中,个人前进要依照人生发展的标志。年龄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也是跨文化不同的。比如,成人年龄对男女来讲就不同。工业社会中的民族差异将不同年龄系统并置于单一个社区中,所以我们不能必然地指望实际年龄与社会年龄整齐地对应,即使在同一个言语社区中也是如此。既然,人生路线的许多方面都是基于阶层的,那工业社会中的阶层差异也涉及年龄系统的不同。举例来讲,工人阶级步入早期成人阶段就要比中产阶级早一些。还有重要的一点需要认识到:中年视角主宰整个社会研究。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中年偏见:对儿童的研究聚焦在社会化进程上,对青少年和年轻人则聚焦在学习成人角色上,对老人的研究则聚焦在成人能力的丧失上。因此,只有中年人生阶段处于发展视线之外;只有中年人在使用成熟的语言,而不是在学习或丧失语言。这样的偏见忽视了特定年龄的语言使用和相互解释。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发展视角(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这种视角认识到发展是伴随一生的。生命就是关于变化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各有其道。每一人生阶段的语言在对应的那一个时间段都有其社会意义。

第四部分一开始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变异研究的现状:越是年龄大的阶段,其研究程度越低。虽然关于变异与年龄的关系集中在一组人生阶段上: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却只有成人被视为不需要成人照顾和关照的人生阶段,因而独立性作为青少年和老年的重要方面也就不奇怪了。对儿童早期变异的定量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开始的。robert在费城对三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和作为其模型的长辈语言一样,早期儿童语言呈现固有的变异性。三岁儿童在对稳定的社会语言学变量(如-ing,t/d省略)和反映进行中的变化的当地变异模式(如费城短/a/的高化)的使用中显示了变异。labov发现了年龄分别是四岁、六岁、七岁的三名儿童的语言里发现了存在于t/d省略和-ing中的制约条件。还有大量证据表明一定年龄之后一些模式不可能被习得。儿童可能在发展出语言制约性之前学习到一定变体的一些社会功能,他们可能偶尔应用这些变体,或许一些特定的词汇项是作为清醒的标志来使用的。也可能在将一些变体付诸社会使用之前,他们先发展出精细的语言限制条件来。既然在某一方言中不同变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而儿童可能对各个变体的意识时间不一,我们不建议将单一变体作为整个系统的标记来取证。青少年时期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来讲是特殊的人生阶段。具有特殊社会语言学意义的是,在青少年阶段,正步入成人的人们在通常情况下不承担成人角色,而在教育机构里脱离成人圈子。在高中以及高校主要的综合机构里,大量象征性活动发生在这样一个需要丰富的语言创新的语境中。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创新是一群同龄人构建的圈内差异以及区别于儿童和成人的差异。如果说青少年是推动语言变异的人生阶段,那么成人阶段便是趋向于保守的阶段。许多研究证明成人比年轻人趋向于保守的规律性。这种保守性已被归因于工作单位对标准语的要求。用同样的方法,社会网络研究发现了使用口语变体与参加地方社会组织的关系。labov所说的交叉模式很可能是过渡群体同时参与地方社会组织和标准语言机构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来自现实时间研究的不大普遍的证据。paunonen在芬兰的发现显示:女性从成人早期步入中年时,在/d/的使用上变得更加标准化,但其他女人从中年步入老年时,这方面的标准化降低了。他把这种不同归因于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然而,可以期待在年轻女性与老年妇女之间,该结论的真实性更高。另一方面,老年妇女摆脱了家务,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许多妇女因为要抚养孩子,需要特别注意语言规范。labov曾指出母亲在灌输儿童标准语言的角色。如果真是如此,那大家可以认为抚养儿童对妇女而言构成了一个标准语言场所,正如同家庭之外的工作单位那样。简言之,成人阶段在变异研究方面呈现为一片广袤的荒原。与逐岁研究的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相对照,成人阶段被作为一个多多少少是同质的年龄群体来对待。目前尚无尝试用主要人生转变如家庭身份、工作身份或退休等来取代位学年龄范畴(eticage categories)的研究。的确,虽然有人断言人们在退休之后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其保守性,但这一点还没有得到明确的验证。老年人构成一个异质群体,其成员持续减少。labov的研究发现当老年人失去了对权力关系的关注后,其语言行为似乎放松开来了,该研究基于一些表示老年人言语保守性与略年轻后辈相比而减弱的证据。另一方面,许多老人失去了权力,他们身体虚弱了,手头拮据了,从工作单位的退出也丧失了大量的影响力。加之,作为一个年龄群体,其数量在减少,这样带来群体影响力的减弱。edwards解释了临近底特律的一个内城的60岁以里、60岁以外的人们的两个不同。年龄只是对与那些60岁开外(包括60)的老人而言是重要的变量,该老年群体使用变体aave的比例比另外一个群体高。划分这两大年龄群体的一个重要社会不同在于社会网络:更老的那个群体当地社会网络比例大。

三、结语。

本文主要在揭示国内社会语言学对年龄变量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译介了penelope eckert(1997)。其中有一些地方不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有待我们做实际调查研究。比如,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总体人口结构逐渐步入老年型结构。另外从世界范围看,老年群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基础最薄弱的。因此,国家社会建设和本学科发展都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的语言关注和研究。这方面,国外已经起步了,我们亟需拓宽思路,结合老年学成果进行社会语言学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eckert, as a sociolinguistic variable[j].the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151-167.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十

家庭亲子关系对学生个性成长影响的研究论文

摘要:亲子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跨越了心理学与教育学两个领域,是一种融合性课题。家庭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性格培养都相当重要。,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部还专门为家庭亲子关系提出了《家庭亲子关系对学生个性成长影响的研究》这一科研立项,意图从科学的角度去探析我国家庭亲子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家庭亲子关系;个性;评价;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个人的幼年开始,亲子关系就已经开始在影响人的性格成长与发展了,而到了青少年性格塑造与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亲子关系更是具有着极强的人格塑造性,直接决定了人性格的发展趋向。

一、亲子关系与学生个性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它对孩子的心理与个性发展都具有决定性,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对孩子所带来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smetana认为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单方面的完全决定亲子关系的发展走向,如果家庭中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那么亲子冲突就会较少,冲突的强度也不会很强;如果家庭中是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亲子方面的激烈冲突而且也会很频繁。所以我国心理学者王美萍就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及青少年的性格发展与塑造[1]。

(一)性别决定亲子关系

在我国的一项亲子关系调查中显示,女儿与父母发生亲子冲突的比率远远超过儿子,这一比例大约占到7:3。这一调查指出了女儿更容易造成家庭的亲子冲突,并且分析还指出,在我国子女与母亲的关系要远亲近过与父亲的关系,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二)家庭经济地位

德国家庭教育学者shek在曾经做出过这样的一项研究结果,他认为家庭经济地位极易影响亲子关系,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经济地位高的父亲与子女的关系要远远好于经济地位低的父亲,而母子关系的差异在经济地位中所表现的却并不明显。另外,父母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与职业背景,甚至包括家庭规模与形态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特别是对人在童年早期的影响最大。

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个性成长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个性成长与父母的行为举止,对他们的诉求反馈都有关系。换言之,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做出良好的回馈与引导,那么孩子的个性就会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上海某初中的学生问卷调查,简要的了解了他们在家庭中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现状。

(一)关于父母对子女意见的采纳

关于父母对子女日常中所提出意见的采纳,是影响亲子关系最为显著的一项要素。在对上海某中学的1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如果父母与孩子产生意见分歧,有14%的家长会尊重并接纳子女的意见,有86%的家长则选择不接受也不采纳。这一比例是相当悬殊的,这说明我国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上还趋于传统上的权威管教,他们无法去接受与子女之间存在教育与交流上的平等地位。实际上,对于意见的采纳与否并不是主要,最主要的是它对于子女的性格成长与逻辑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父母对子女的了解

父母对子女的`了解是亲子关系回归分析中的一个重点。在同样的100名中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10.8%的中学生认为父母完全了解自己。

这一比例相当可怜,家长与子女共处同一屋檐下,却不了解自己的子女。这种相互的不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传统的词汇来表达,那就是“代沟”。亲子关系如果存在代沟,自然无法进行顺利的发展。中学生个性正值成长期,变化会非常快。如果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关心,他们的个性成长走向就会出现偏差,孤立甚至是极端,所以才会有亲子关系随初中学年增加而逐渐下降的反比例现象,到了初三阶段,本来融洽的亲子关系却可能演变为亲子冲突,这在青少年心理学中叫做“叛逆”。这种叛逆的心理是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深层次表白,是青春期性发育成熟与第二性征出现的表现。所以当他们因为一些事情难以启齿又陷入自我琢磨的孤独之中时,父母应该主动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应该针对子女的个性特点与内心感受,静下心来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进行沟通,在获得子女信任的同时,也增进了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

总结: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在亲子关系这一层面的实践探索与改善还并不到位,许多青少年的个性成长虽然受到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但其发展的路线却令人担忧。所以说为人父母,应该尽到一份对孩子的责任,这些责任并不单纯来自于对孩子的赡养与物质上的满足,它还包括了精神层面,那就是对亲子关系的处理,就像《家庭亲子关系对学生个性成长影响的研究》中所强调的,要帮助孩子缓解在青春期成长阶段的负面情绪与压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为他们的个性成长塑造一个健康的、完美的、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白丽英,叶一舵.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1):45-49.

[2] 王倩倩.中学生亲子间心理距离及改善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3-5.

[3] 周畅.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深圳市y中学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19-21.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十一

对幼儿园自闭症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探讨论文

在幼儿园的幼儿当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那就是自闭症幼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于自闭症幼儿,教师要在幼儿园教学当中,就进行早期的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幼儿逐渐走出自闭,因此,根据自闭症幼儿的日常表现,从交际行为和情感沟通等方面进行心理教育。

幼儿产生自闭症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行为出现障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认知,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幼儿进行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其将心态转正。现如今,有许多的科研学者对自闭症患儿进行了心理学干预研究,主要是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的理论对患儿进行教育,或者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帮助患儿纠正行为。

一、幼儿自闭症的日常表现

1.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幼儿的自闭症情况就是产生孤独感,与群体不合,因此,缺少与他们交往或者沟通的能力。有许多的幼儿自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上述的特征,表现为对父母不亲近,当亲人对其呼唤的时候,没有反应,也不喜欢他人接触自己,当他人表现出要拥抱他的行为时,他会做出抵抗。同时,自闭症幼儿在一定的程度上,无法对亲人和陌生人做出清晰的划分,也不会主动地去接触其他幼儿,缺少交往技能,也不会与他人进行对视,这些都是自闭症的表现。从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回避他人的视线这点看,自闭症幼儿看人一般不会用固定的眼光,看人时用斜视或者是余光等等。

2.言语发育受到损害

自闭症幼儿出现语言障碍的几率十分高,一旦受到损害那将是一种全面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常常表现出沉默,一般不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由于语言使用受限,能够表达的词汇十分的有限,更甚者终生都不会利用语言表达。(2)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损害,只有当他人与患儿交流的时候,必须回答的时候才会提出维护语,或者常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自言自语,也有幼儿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词语运用不灵活,颠倒使用代词,使人不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3)语言表达十分刻板,并且不断地重复,或者是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4)说出的语句语调不一致,表现为节奏上的障碍。(5)受到自我刺激,常常发出尖叫声,发出他人完全听不懂的话。(6)除语言交流外,无法再使用其他性质的交流。

3.心理行为十分刻板

自闭症幼儿对于周边的环境有十分刻板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在环境内会进行重复的固定行为,利用特殊的动作来表现自己,这些都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幼儿对生活模式的要求也很高,每天必须要进行固定的生活,不仅是对生活环境的刻板要求,连同家居的摆放位置,每日的固定饭菜,以及移动时必须走固定的路线等等,若是环境一旦发生细小的改变,他都可能表现得十分焦虑,或是十分的愤怒。自闭症幼儿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内专注地玩游戏,例如,不断地摆弄积木或者将一部电影反反复复地看许多遍。对于正常幼儿喜欢观看的动画片,患儿则表现的毫无兴趣。

4.智力和认知上的缺陷

自闭症幼儿与同龄的正常幼儿相比,反应力相对比较迟钝,只有少数的幼儿在智力发育上能够接上正常儿童的标准,但在某一个特殊的领域上,可能会超越正常同龄儿童做出较高的反应水平。例如,有些患儿对于机械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这方面的记忆能力较强。还有患儿对于同龄儿童阅读较为困难的书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虽说能够掌握更多的词汇,但是却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二、对幼儿进行心理干预策略

1.干预幼儿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的幼儿在开展语言学习之前一般都是利用非语言的手段来进行交流的,但是自闭症幼儿在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时候,常常使用那些十分原始的、常人无法理解的动作来进行沟通。因此,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自闭症幼儿的这些行为定位为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满足其交流沟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对自闭症幼儿进行训练的时候,要着重对其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培训,纠正他们的行为。例如,教导患儿在表达的.时候用摇头或者点头的姿势表达自己的需求,利用指点来表示自己想要什么或是想表达什么,或是做出其他的一些交际行为以达到象征性的作用。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患儿的动作训练上,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帮助幼儿可以通过指示动作将自身与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信息交换的过程,促进患儿发展认知能力。

2.共同注意能力训练

自闭症幼儿在共同注意上存在极大的问题,他并不能够充分地发现他人注视点的不同并做出调整,也不能同时地关注二者以上的事物。因此,在进行早期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对自闭症幼儿的注意点进行关注,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发出指令后,要帮助患儿进行注意力的引导,确认注意力的集中。首先要训练的内容就是让患儿对事物保持共同注意。例如,在大厅的中央放置一把椅子,让患儿共同注意,然后听从教师的指令,当教师下达“坐下”的指令后,就立马执行。

3.社会性情感的沟通训练

自闭症幼儿在社会性情感上存在缺陷,因此,社会交往才会显得十分困难,因此,在患儿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就十分的淡漠,极其容易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反应,面部表情十分的僵硬,动作机械化,因此,我们需要开展情感沟通训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患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并且要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避免其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总之,本文主要对如何对幼儿园自闭症幼儿进行心理教育进行研究,通过简要的分析找出帮助自闭症幼儿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共同注意能力、社会性情感沟通能力,希望对自闭症幼儿有所帮助。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十二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论文

本文主要研究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立竿见影的也有有“潜伏”的。研究这个课题主要是为了对拥有不同个性和社会行为的幼儿在心理学教育上做一个分析,为即将为人父或已为人父的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每一位幼儿都能构建一个健全人格。

一、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关于社会性发展,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大同小异,总体来讲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国外的rice教授主要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性发展,强调同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角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国内张文新教授更强调年龄对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性发展会随着幼儿年龄而发生变化。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二、父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在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感过程中,父亲比母亲影响作用更大。父亲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行为差别较大,而母亲没那么明显,因此父亲在幼儿性别角色认同中起更重要作用。例如,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

此外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还跟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

2.对社会情感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情感包括自我意识、依恋和嫉妒等,以依恋为例,父亲在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我意识是幼儿认识社会的前提,标志着幼儿进入自我发展阶段。一般来讲,幼儿自我意识最早产生于1岁,他开始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在此期间幼儿通过自己的摸索和父母给予的强化对自我意识逐渐完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陷入瓶颈,将通过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来完善自我认识。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阶段,幼儿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达到自我完善。

这一阶段中如果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幼儿的自我认识是不完善的,为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3.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幼儿从母亲那学到情感能力,从父亲那里学与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其次,父亲比母亲更强状、有力,幼儿从父亲那里得到更多安全感,同时幼儿崇拜强者的心理,会无意识影响幼儿社交活动中模仿父亲。有研究进一步证明,虽然父亲角色缺失,幼儿仍能与母亲建立良好关系,但与会限制其他的人际关系。

三、父亲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树立父亲意识,参与幼儿生活

过于强调“母子”关系论,忽略父亲的影响,是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常有的思维定势或者说思维误区,尤其是在乳幼儿期。然而,现在的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中,父亲已经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和育儿的过程中,与幼儿的家庭互动现象十分普遍。“父子”交往关系在这现实中,对于我们考虑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时,就变得不可忽视。

玩伴是父亲在幼儿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即父子关系更多是通过游戏进行实现的。幼儿在与父亲的游戏过程中,好奇、信心和勇气得到发展强化。其次,父亲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亲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成长。这就要求父亲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关注幼儿特点和社会环境

动态的互动师父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发生的主要过程,互动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父亲,还受到幼儿自身特点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能力和性格等。尤其是当女儿进入青春期以后,父亲更加要注意互动交流的方法、场合,我们认为这一阶段,通过母亲对女儿产生影响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如果一味对幼儿强行施加影响,反而会事倍功半。

此外,父亲对幼儿的影响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借助社会力量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影响,尤其是自身存在较大局限的父亲,可以寻求社会或学校的帮助可以有效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当提供相关公益课堂,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落到实处,以便父子之间有效相处和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3.明确父母分工,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

父亲与母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二者对幼儿的影响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共同对幼儿产生影响。协调一致教育理念成为了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如果夫妻因关系不和,而固执己见以至于独自行事,不进行配合,那么育儿工作将难以进行。因此,父亲和母亲步调一致与否是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幼儿实现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另外,父亲和母亲都会有自己的不足,这时只有父母双方相互补足,协调共进,这样家庭才会有生气,才能促进和完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十三

关于不同分享物不同情境对幼儿分享形式影响的研究论文

分享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从而让孩子与他人形成良性的互动。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有利于幼儿和社会未来的发展。

而在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里,关于不同分享物和分享情境对分享行为影响的考察不够全面,这些又对分享行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分享物不同,分享行为不一定相同;情境不同,其行为也会受影响。

因此,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探讨,以丰富幼儿分享行为的理论研究,使成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被试

运用方便抽样法,随机抽取 151 名 3~6 岁的幼儿作为被试,其中,小班(3~4 岁)为 44 名,男 24 名、女 20 名;中班(4~5 岁)为 52 名,男 24 名、女 28 名;大班(5~6 岁)为 55 名,男28 名、女 27 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自变量为分享物(非耐用品、耐用品)和社会复合体(互动、关系、群体),因变量是分享形式。具体为 2×3 的混合设计,其中,分享物为被试内变量,社会复合体为被试间变量。为了消除分享物呈现顺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采取拉丁方设计来平衡。

(三)研究材料

分享物:非耐用品为 6 块饼干,耐用品为 6 块彩泥。分享物是在综合考虑了分享物本身的价值、新奇程度、分享者对其喜好程度、无性别偏向后选择的;而分享物数量上的选择是考虑到 3~6 岁幼儿对数量的认知和分享策略的多样性(有均分的可能)。三张有字的卡片、一根绳子。

(四)研究程序

主试由研究者担任。第一步,让被试获取分享物。让被试通过正确再认已学汉字而获得饼干(或通过跳高摸绳成功而获得彩泥)。这是为了让被试感觉分享物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从而提高分享物对于分享者的价值。指导语:“×××,今天跟老师一起做个游戏,要是你做得好,老师就给你小奖品(就是分享物)。”本环节的任务设定让被试都能获得分享物。随后的指导语是:“这是饼干(或彩泥),是对你刚才认字(或摸到绳子)的奖励,现在这些饼干(或彩泥)就是你的了,你说了算,你可以自己吃(或捏),也可以给别的小朋友吃(或捏),也可以不给别的小朋友吃(或捏)。” 第二步,让被试进入三种情境之一。三种情境有互动的(与另一个随机选取的不认识的幼儿自由活动)、关系的(与另一个随机选取的熟悉的幼儿自由活动)、群体的(由被试平时所在的非正式团体中的 2 人所组成的集合体)。指导语:“这是另一个班的小朋友(或这是你们班的小朋友,或他们是你的好朋友),你们在这自由活动一会吧!”第三步,让他们自由活动 5 分钟,观察被试分享行为的形式,按照已经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记录。在评分有异议时,对个别幼儿进行访谈,从而降低自己的主观推论。同时,以摄录的方式记录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按照同样步骤让同一被试实施另一种物品。

(五)数据统计本研究中将分享的形式分为自发性的分享、诱发的分享、被动的分享、不赞同(包括诱发失败和被动反抗)与无,并从5 至 1赋值。然后,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分享形式影响因素的基本描述被试内变量分享物(非耐用品、耐用品)和被试间变量社会复合体(群体、关系、互动)在分享形式上的平均数、标准差、人数如表 1所示。

(二)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对分享形式的影响以组内变量分享物,组间变量社会复合体、年龄和性别为自变量,以分享形式为因变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如表 2所示。从表 2 可以看出,社会复合体和性别两个因素对幼儿分享形式的交互作用较大,统计学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2,133)=3.347(p<0.05)。而分享物和社会复合体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和年龄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和性别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复合体和年龄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年龄和性别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和年龄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和性别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年龄和性别三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复合体、年龄和性别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年龄和性别四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社会复合体对分享形式有显著影响,f(2,133)=4.614(p<0.05),而不同的分享物、年龄和性别在分享形式方面的主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这说明社会复合体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非常明显,分享物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不大。

(三)社会复合体、性别与分享形式的简单效应检验由于社会复合体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133)=3.347(p<0.05),所以对这两因素做简单效应检验。简单效应的结果表明,性别在社会复合体上的差异为:在社会复合体的.关系水平上,性别之间差异显著,f(1,133)=4.094(p<0.05),为女孩分享形式的得分高于男孩,也就是说,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分享物品时的主动性更强。而在社会复合体的群体和互动水平上,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133)=1.934(p=0.167)和 f(1,133)=2.132(p=0.147)。社会复合体在性别上的差异为:对于男孩来说,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33)=5.855(p<0.01),群体水平中的幼儿在分享形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互动水平中幼儿的得分,在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的交往情境中幼儿分享形式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群体、关系、互动,具体来说,男孩在群体情境下更容易表现出主动性,而在互动情境下的主动性较弱。对于女孩来说,不同社会复合体之间差异不显著,f(2,133)=1.982(p=0.142)。

三、讨论

(一)分享物对分享形式的影响不显著从分享物对分享形式的影响来看,虽然幼儿在分享非耐用品时分享形式的平均得分低于分享耐用品时的得分,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可见,分享物的差别不是影响分享形式的主要因素。幼儿不会根据物品特性的不同来决定是表现出强主动性,还是表现出弱主动性。然而,从不同分享物在形式上的平均数可以看出幼儿分享耐用品时的主动性更强,但是从分享物的标准差可以看出幼儿分享非耐用品时主动性的表现上差别更大。本研究在分享物这项自变量上采用的是被试内设计,这样在考察分享物对分享形式的影响时就可以较好地控制被试本身的人格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此可见,不同的分享物还是对分享形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f(1,133)=2.113(f>1)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社会复合体和性别对分享形式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由于社会复合体和性别对因变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所以应该把两个自变量结合起来看。在关系这种社会复合体中,性别之间差异显著,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分享物品时的主动性更强。这可能是因为男女儿童游戏伙伴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前阶段的男孩更喜欢结成两人以上的群体一起玩,女孩则更喜欢在两个人之间交往。这样,女孩对交往人数的偏好而使得社会复合体对分享形式的作用降低。然而,对于男孩来说,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中的幼儿在分享形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在互动水平中幼儿的得分。这说明男孩分享行为的主动性受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的影响。男孩在互动水平的主动性较弱可能是因为男孩比较粗心,对别人的需求不敏感,并且由于彼此都陌生,潜在的接受者也不会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而在群体水平中的主动性较强可能是因为即使男孩开始时没有意识到,可是由于彼此已经形成了非正式小团体,相互之间很熟悉,潜在接受者的主动性就会很强,继而物品持有者就会知道其他幼儿的想法而提高主动性。

(三)分享形式的年龄差异不显著虽然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长的孩子会比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并不会使各年龄段幼儿的分享形式呈显著差异。这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虽然逐步习得了要主动分享,但是他们对事物的归属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抗。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分享形式却没有显著的变化。四、结论社会复合体和性别对分享形式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性别在社会复合体上的差异为:在关系水平中,女孩分享形式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在群体和互动水平中,性别没有显著差异。社会复合体在性别上的差异为:对于男孩来说,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中的得分显著高于互动水平,在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的交往情境中幼儿分享形式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群体、关系、互动,对于女孩来说,不同社会复合体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分享物、年龄对分享形式的主效应不显著。

四、教育建议

由于社会复合体的不同水平―――互动、关系、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和所遵守的交往模式不同,幼儿的分享形式在群体社会复合体水平表现出较高得分,关系水平次之,而互动水平的得分较低。因而,成人可以首先在群体水平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过渡到关系水平,最后到互动水平,尤其是男孩子。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扩大幼儿的分享范围。对于女孩子,成人最好以关系水平为切入点来培养她们的分享形式。

分享物的耐用性方面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培养幼儿分享主动性时,我们不用过多地考虑分享物耐用性的作用。

虽然分享形式的年龄差异不显著,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背后的原因―――主动分享与事物归属意识的对抗,培养幼儿关注其他人的需要,知道一起玩也很有趣,感受一块吃更香甜,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十四

结合幼儿心理浅谈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论文

本文由幼儿心理出发,以建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设计师通过分析研究幼儿心理,得出的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并以小见大,引发关于建筑心理学在日常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的思考,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 。

一、浅析儿童心理及行为

我们都知道,儿童处于三 ~ 五岁时正是年龄特征非常显著地一个阶段,既然幼儿园是主要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提供活动和教育场地,设计者就应该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在已有的形象之上,创造出与原有形象相关的新的形象的一种能力三 ~五岁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并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 所以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注意力、想象力,并且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

2、模仿心理

学龄前儿童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很多动作 声音,模仿能力被认为是儿童的一种本能,设计者如果抓住儿童这样的心理,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

3、好动心理

活动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儿童天生就是好动的 精力充沛的, 在游玩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由于以往幼儿园常常注重儿童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得儿童经常出现胆小、懦弱、喜欢依赖成人、缺乏勇气和自信的现象。

二、国内幼儿园现状

国内幼儿园目前采取的教育模式普遍忽视个体差异和幼儿发展需要,过分注重儿童智力方面的开发而忽略非智力因素( 如: 自信心的培养 自理能力的建立 身体素质等) ,同时采取所谓 贵族幼儿园 导致一位难求 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农村儿童的入园率极低,这里面有经费投入不足 教学资源紧缺的原因,也有很多人为原因。

三、幼儿园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首先,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 到底什么才是幼儿园? 幼儿园的概念真的只是如字面上所解释的那样简单吗?德国的学者早在1837 年就提出了一个对于幼儿园的新定义幼儿园是孩子们的花园,上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 幼儿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玩耍使儿童获取更多的信息, 学会与人相处, 逐渐在社会中学会认识自己, 挖掘更多自身的潜力,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给幼儿园下一个这样的定义, 归根结底 幼儿园 正是为了创造性的玩耍所提供的一个 场地因此儿童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那么在设计 幼儿园 这个玩耍空间时, 我们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设计呢?

1、点滴空间设计

幼儿园建筑主要由生活用房 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组成, 其中儿童主要使用的是生活用房,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该具备宽敞 安全 整洁 明亮的特点, 设计中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 应为儿童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玩耍的环境 所以, 在设计生活用房( 包括活动室 卧室 餐厅音体室 卫生间 浴室 衣帽间 晨检室 医务室等) 时要特别注意空间的形式 比例 尺度的拿捏, 以及多样化的公与私 动与静 内与外 污与洁的空间 此外, 应该在活动室的基础上, 在室内给儿童设置较宽敞的公共活动场所, 避免狭窄和拥挤 例如设置宽敞的采光中庭 从概念上来说, 幼儿园需要具有如住宅一样的起居室 客厅 餐厅这样的较公共的开放的空间, 同时也应该具有卧室 浴室这样较私密较封闭的空间,这样不同的空间适合儿童们的不稳定的大小群体。

不管是公共空间还是私密空间, 幼儿园的空间设计需要一定的秩序性, 也就是说, 首先, 需要功能分区明确, 使儿童的活动简单有序的进行并且做到互不干扰 其次, 儿童的移动流线要清晰明确, 设计者需要提供给儿童一条直接的路线, 这样便于儿童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 并且要保证流线要短, 不要过长; 要直接, 避免蜿蜒曲折。

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就是玩耍, 那么为了满足儿童的探索心理, 幼儿园的空间不宜匀质, 应该满足儿童不同群体的这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空间规模的分配应该灵活一些, 做到大小不一 错落有致 最好能够按照儿童玩耍的不同项目和功能来决定空间的分配, 例如: 唱歌 表演 玩积木 玩沙坑 种植植物 捉迷藏 阅读等。

最后一点, 也是国内幼儿园设计比较缺乏的一点, 就是儿童个体差异的注重和培养 我认为, 应该在幼儿园中增设一些场地或小空间, 这些场地和空间, 是为一些喜欢独处 喜欢安静的孩子准备的 这些孩子在幼儿园中往往被老师忽视, 个体的不到重视 在现代幼儿园中, 应该对这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重视起来, 为他们创造一些给他们 躲避享受孤独 安静思考 的空间。

2、周围环境设计

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 幼儿园可以是一个供儿童活动游憩并伴有启蒙教学功能的“园子”。老子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 就是指出人与自然与万物是共生的, 人类是离不开自然的 然而现当代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是非常少的, 整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 与电子产品为伴, 而家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很少带孩子去接触自然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 如果我们将幼儿园的课堂与自然对接, 我相信将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受, 而且更加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 设计者可以将自然更多的引入室内, 或者干脆设计 自然教室 在设置建筑小品时也应考虑与自然的紧密相连 建筑本身是可以教育人的, 一个幼儿园自然环境设计的好, 那么在这里的小朋友们相当于多了一位 大自然 的老师 美好的大自然本身就具有刺激儿童大脑细胞的作用, 这样不仅可以是儿童大脑的兴奋度得以提高 注意力得以集中, 还可以使儿童的情感得到很好地抒发, 不良的情绪得到释放, 从而挖掘儿童更大的潜力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所学校, 是一所让儿童学习知识 增长见识 体验大自然的广阔胸怀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和得天独厚的美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中, 儿童所学习到的远远大于老师所给与的, 这是大自然母亲的恩赐。

3、色彩设计

幼儿园中的色彩应该适应儿童身心的成长, 做到色彩既丰富又协调, 色彩和谐统一 , 繁而不烦, 艳而不厌 现在的国内幼儿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设计者认为, 幼儿园的色彩越多越美, 越丰富越好, 出来的效果往往千篇 一律, 花哨 庸俗 无序 设计者不注重色彩对儿童心里的影响, 这样虽然色彩艳丽, 但并不能给儿童的身心起到一个好的引导和指引世间万物是和谐平衡的 有规律可循的统一体, 任何事物的生成发展 运动 存在都是在一定的规律下进行的, 色彩亦然 幼儿园要教会孩子使用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幼儿园画面本身的色彩就必须是有韵律 有美感 有系统的。

四、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科, 而当这个人是特殊的人群, 比如我们今天所涉及到的幼儿, 情况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具有多样性 复杂性 随机性, 故而要求我们从特定的角度去分析特殊的人群 我在文章中谈及幼儿园设计时, 基本都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但我们与幼儿的思维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单凭经验性的东西是无法做出优秀建筑的, 所以只有当我们充分分析了幼儿心理并与建筑心理学进行结合, 从此点上出发, 处处体现出建筑的人性化特征, 营造出适宜于幼儿的建筑尺度, 才能成功的建成优秀的幼儿建筑 同样的道理可以运用在其他的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建筑中, 如养老院 福利院医院 学校等。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篇十五

幼儿园放羊式游戏对幼儿的培养论文

案例:

小班教师在组织“玩皮球”游戏。老师组织孩子们围成一圈做好,拿出一个皮球推向明明,让明明推过来;老师又把皮球推向琪琪,让琪琪再推过来。在球来回滚动中,其他孩子兴奋地用手挡球,有的孩子用脚踢球。老师开始制止孩子的犯规行为,孩子们安静下来,老师选明明当班长,让明明传球。这时,孩子们又开始抱球﹑挡球﹑踢球,老师又出面制止。反复几次,圈上的孩子有的开始说悄悄话,有的孩子开始玩拍手游戏,有的孩子开始心不在焉??疲于应付的老师只好说:“现在小朋友们开始自由活动。”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很快找到伙伴们玩各自的小游戏。老师无奈地说:“费劲的组织游戏,还不如让孩子‘放羊’效果好。”

一、为什么幼儿感觉“放羊”好

3岁左右的幼儿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极为迅速,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放羊”时,幼儿不仅可以自由的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来满足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对幼儿来说,游戏的目的就在于好玩。在自由活动中,他们没有刻意要达到目标,没有外在的强制性目的,也不一定追求某种结果,所以幼儿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在游戏中他们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没有“惩罚”在等待,因而幼儿总处于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所以相对于教师控制下的游戏,幼儿自然喜欢“放羊”式的自由活动多一些。

二、为什么老师认为“放羊”好

3岁左右的幼儿活泼好动,情绪性强,自制力差,特别是在游戏中更难控制自己。所以教师在组织游戏时,首先考虑的是幼儿的安全因素、教育功能,为此教师一般选择那些运动量小、相对安静的、便于控制的游戏。但往往由于外部控制较多,幼儿反而失去对游戏的兴趣。而在“放羊”时,教师们发现,幼儿在随意打闹、互相追逐中,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得到了增强;在游戏的争执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在与同伴分工、合作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们还发现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放羊”时,活泼开朗的一面。孩子们玩得开心、专注、投入,而且持续时间长,教师也落得“清闲”。由此教师认为“放羊”不错。

三、“放羊”对幼儿有怎样的影响

(一)不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放羊”使幼儿可以随心所欲的玩耍,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较少,他们没有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经常按自己的意愿玩耍。若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他们很难树立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导致行为没有目的性,坚持性差,自由散漫,这样不仅不利于幼儿积极的认识、理解并内化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准则,也不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二)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就心理发展特点来说,三岁左右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期”,他们往往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而这种心理状态时常会在自由活动中凸现出来(如攻击性、自私、退缩、不文明举止等),若教师对孩子反映出来的问题听之任之,一味地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只能放纵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造成他们自我意识的膨胀。这样既不利于幼儿消极情绪的疏导,也不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建立,更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

(三)不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放羊”时,由于幼儿缺乏教师有效地指导,使得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游戏情节的停滞或缓慢发展,幼儿难以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去,幼儿处于消极游戏状态,就不会用心去感知、观察游戏用的玩具和游戏的同伴,更不会创造地去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幼儿在“放羊”时,不断变换、中断游戏玩法,攻击性行为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放羊”状态不仅没有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阻碍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怎样组织游戏效果好

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在游戏中的作用。教师要正视自己在游戏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对游戏的有效参与,可以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场可以抚慰、支持、帮助幼儿,并让幼儿感到他们的游戏是有价值的活动。此外,幼儿还可以通过观察教师参与的游戏学会材料的新玩法,懂得游戏的规则,学习如何与伙伴友好共处,知道怎样让游戏活动持续的较长久,而且,教师的正面评价,可以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愉快、成功的情绪,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

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角色定位。作为游戏的组织者,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游戏,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玩皮球”游戏: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猜出后,玩“找一找”游戏,幼儿从不同的地方找到皮球后自由玩球,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去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促进游戏的不断深入。如,踢球、拍球、运球、推球等,而不是指手画脚安排幼儿按教师的意愿游戏,控制游戏的形式和进程。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对游戏的控制是一种隐形的控制。而不是显性的,是以不干涉幼儿游戏的进行为前提的。

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探索、表现、创造的空间。幼儿游戏时的快乐氛围,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的结果,是游戏 “假想”特点在游戏中的体现。教师不能因为是游戏就随意去破坏这种氛围,否则会使游戏索然无味。如,当幼儿把球当做自己的“宝宝”抱在怀里游戏时,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呵护他的“宝宝”,与他的“宝宝”一起玩耍。而不能从幼儿手中拿过球去教幼儿怎样拍球。

总之,幼儿在游戏中想象、探索、表现、创造的时候,也是幼儿自主性极大提高和体现的时候,是游戏的功能正在实现的时候,所以教师应给予尊重、鼓励,只有教师用幼儿的眼光看待游戏,用幼儿的心态参与游戏,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才能体会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5篇)相关文章: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5篇)

2023年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1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lunwen/biyeluwen/16864483391868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