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免费论文 > 论文写作 >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五篇)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一

摘要 根据生化理论,探讨了bod5与cod的相关机理,并推导出反映两者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表明bod5与cod呈线性相关。

文中还推导出可以作为评价废水可生化性的基本公式。

根据苏州河实测资料建立了不同断面的一系列bod5与cod的关系式,相关系数平均为;通过多条回归线的比较(即统计检验),说明回归方程组是稳定的,可用同一公式描述整条河流的bod5与cod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般含溶解性有机物的废水,其bod5与cod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4.发现、发明型学术论文

叙述科技领域某一发现或发明的学术论文,其摘要的结构格式及其写作内容应为:某事物的发现或发明表明了什么,以及其现象、本质、特征及运动规律,或者其性能、特点、原理及应用条件、范围、前景等等。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二

x同学的学位论文,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覆盖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是当前cad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意义下的cad技术着重于辅助产品的详细设计和绘图输出,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以图形单元作为产品设计资讯的载体,通过运动分析、功能映射、变型设计、关联设计等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面地融入产品概念设计过程,取得了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1.将零件结构划分为零件、功能结构和基因单元三个层次,以功能结构为单位组织基因单元,有利于实现基于功能的零件概念设计。

2.提出了产品骨架单元的提取方法,通过插入、删除、替代、分解、整合、克隆、派生等多种骨架单元置换手段,在保持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变型设计。与传统的基于尺寸的产品参数化设计不同,上述变形设计能导致产品结构的变化,因而为创新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cad手段。骨架单元表示完整地体现了该结构与产品中其他结构的约束关系。在保证产品中各结构单元有序性、一致性的前提下,减少了所附加大数据量,有利于在概念设计中,对设计方案反复进行斟酌与修改。

3.在关联设计中,归纳总结了五种关联的约束模型,为详细设计阶段自动生成导出单元提供了设计依据。

4.以图形单元置换、叠代技术为核心,构造了单元化产品信息建模原型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mcadds系统,并在冲剪机床设计xjd型转辙机传统系统设计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5.论文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特别是在运用cad技术辅助产品的变型设计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方面有重要突破。本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建议提交答辩。

从某种角度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既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评价,也反映了评阅人综合水平。既反映了评阅人的学术水平,也反映了评阅人的写作文风。它属于应用写作中一种专业应用文写作,值得我们研究。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三

1、引言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它形式。

2、定义

2、3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理论*或观测*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它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打字。可以用不褪*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

4、编写格式

4、2报告、论文的构成

封面、封二(学术论文不必要)

题名页

序或前言(必要时)

摘要

前置部分关键词

目次页(必要时)

*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

符号、标志、缩略语、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

名词等注释表(必要时)

引言

正文

主体部分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表

附录部分(必要时)

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

结尾部分(必要时)索引

封三、封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四

2019年学术论文的详细格式

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具有说理性、创见性、逻辑性、科学性的特点,其格式(即一定的规格式样)与说明、描写、记叙等其他文体的文章有很大不同。为了便于学术论文所报道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收集、储存、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国家有关部门对其格式发布实施了一些规范,主要有3个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1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17)。对于这些国家标准,不少作者了解得不多或者理解的不全面、准确,以至于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1、概念。题名又称题目、标题,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是反映一篇学术论文研究范围、论点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常言说看书先看皮(书名),看文先看题(标题),其重要性可概括为一句话“题好一半文”。一般学术论文不需要副题名,但是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论文分册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

2、基本类型。论文题名一般表现为以下3种基本类型:一是揭示研究范围的题名。如《论审计质量的概念》,它只反映论文研究的范围,而不表达出论文的观点。二是揭示课题主旨或论点的题名。如《审计质量之“用户”满意论》,这种标题直接反映作者的主张,即论文的论点。三是兼有主题、副题的题名,既反映论文的研究范围又反映论点。如《审计质量概念研究——审计质量之“用户”满意论》。副题名必须是进一步补充说明主题,防止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常用题名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谈、浅谈、浅议、刍议、浅析)(问题)》;《 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之我见、管见)》;《 (问题)探讨(初探、之我见、管见)》;《关于(对)(问题)的问题探讨(几点认识、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题名中,介词“关于”和“对”不可连用,只能用其一。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五

论大气的大学

摘要:“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关键词:大气;大学;大学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5-0007-06

收稿日期:2013-06-18

“大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为:“大的气度,大的气势(名);气度大,气势大(形);大方,不俗气(形)”[1]。“大气”除了名词意义上的“空气”、“气体”等意思之外,还包含有“气质”、“气节”、“气魄”、“气概”、“气势”、“气量”、“气度”、“气氛”(在大学主要指学风、氛围)等词义。那么,“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呢?

丁学良在《什么是一流大学》一文中谈到:“大学,大家都知道,英文是university,这个字的字根是univers,意思是无所不包、普遍。这个字根引申出了好几个字,大学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是universe,‘宇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学的含义本身应该是,最尽可能的广泛,最尽可能的普遍。”接着他又说:“讲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我认为另外一个字,和大学的字是一个字根、一个意思的,就是universallistic,它的意思是‘普遍主义的’。大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种普遍主义的机构。”[2]无论是“无所不包”、“广泛”、“普遍”,还是“宇宙”、“普遍主义的”,这几个词都与“大气”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甚至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等同。也就是说,大学,从根本上说,它就应该是“大气”的。

从我国古代《大学》来考查,“大气”也与“大学之道”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作为“孔氏之遗书”,开篇即阐明了大学之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所谓“大人”,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大人”。孟子尝说乐正子是善人,是信人,又解释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3]。这里所谓的“赤子之心者”、“充实而有光辉”,均无不蕴含“大气”之要义:“赤子之心者”,必是“大气”之人;“充实而有光辉”,此乃“大气”之形。“明明德”、“亲民”(“亲”,按朱子注,同“新”,下同)、“止于至善”之大学三纲领,强调的是“大人”通过个人自身“去除欲望”、“去旧为新”、最终超越自我而达到“至圣之人”的目标,体现的是“大学”通过帮助“大人”去欲而后彰显其美好品德,推己及人,普及天下,成就内圣外王之理想,从而实现“大学”“止于至善”的无限追求之最高理想。可以说,“大人”若无“大气”,难以“明明德”,难以“亲民”,更难以达至“至善”;“大学”若无“大气”,则难以培养出“大气”之“大人”,难以造就真正的“圣人”,最终难以达到大学之最高境界。接下来,《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一步强调了成就“大气”之“大人”乃至“圣人”的具体要求和规范性约束,尤其注重渐进式的“内圣外王”之道。因此可以说,“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

《大学》虽然是古代儒家的思想,但作为中国人文世界的精神土壤,对国家、民族、个人而言,其价值非同一般。中国现代大学虽然并非发轫于中国本土,乃源于西方,但现代大学的理想和古代大学的理想却有着内在相通之处。王岳川指出:“现代大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古代中国的大学则主要强调对内在道德心性的开发和完善,二者有所区别。这一侧重内心完善的大学教育与现代大学并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4]大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大气”作为古代中国大学之道的最内在的要求,同样对于当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换言之,大学必需“大气”。

那么,大学怎样才能做到“大气”呢?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称得上“大气的大学”呢?

一、价值取向上:超凡脱俗的“大气节”

大学是产生真理、传播真理的重要场所。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就是作为真理、权威、正义的代名词,大学是“掌舵者”、“动力站”、“引路者”、“社会领袖”等赞誉不绝于耳。大学的这种崇高的荣誉源于千百年来大学自身对于这种“精神”、“品格”、“气节”的坚守,源于大学对于人类文明、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源于大学对社会现实中负面的、丑恶的、庸俗的事物和现象的批判。“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5]。大学对时代产生的第一种力量是,它作为产生真理、传播真理的重要场所,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知识理性进而成为影响时代的基本力量。如果大学失去了对真理和理性的坚守,大学也就失却了其超凡脱俗的“气节”。毋庸置疑,大学除了需坚守自身最基本的知识理性外,还应通过自身的批判力量去影响时代。批判性是大学精神最具生命力的因素,是大学精神中最该有的题中之义。真正大气的大学应该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有敢为人先的批判性,不能因为丧失社会批判的话语权而选择集体沉默。

大学必须追求独立的个性,坚持自己的发展之路,而不应盲从,不应随波逐流。一所大气的大学应当有“无论世事怎样瞬息万变,人们如何浮躁地追潮逐浪,它有一种任凭举世中风狂走,我自卓然独处的孤傲和镇定”[6]的气概。在20世纪战争期间,美国政府曾下令凡是反战者一律不准领取奖学金的资助,惟独耶鲁大学不为所动,冒着失去联邦政府的大笔资助基金的风险,继续以申请者的学业成绩作为获取奖学金的惟一标准。当时的耶鲁校长也因为坚持了大学的良心和独立而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又如柏来图在《理想国》所言:一切伟大的事物都矗立在暴风雨之中。一所大气的大学还必然具有坚韧的品质,必然经得起磨难、受得了苦困、始终坚守信念。当年的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条件极其简陋、面临民族危难之际,能够造就一批大师、大家,成就其在中国教育史上伟大的历史地位,就在于西南联大具有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概,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为办校宗旨,“自觉承担起民族精神象征的重任,以刚毅、坚韧、持久的努力,沉溺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保持民族文化创造的火力,成为xxx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坚守与文化抵抗’的堡垒”[6]。西南联大虽然生于战火之中,却成为中国大学办学历史中的璀璨明星,向世人彰显了中国人可以办好大学。正是大学的这份民族气节,才使大学有了更大作为和更广阔前景的根基。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学总是去迎合政府、市场、社会的需求,导致“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人云亦云的现象严重,高校趋于同质化,缺少个性和特色。应该说,过分追求功利,是大学办学之大忌。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为良训!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盲目攀比,追求“大而全”,寄希望于“上规模、上层次”,追捧毫无实际意义的所谓“大学排名”,不能不说是与“大学之道”背道而驰的。如此办学,不仅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教育资源的无形浪费,而且也会使大学失去自我和个性,办不出特色和水平。诚如刘铁芳所说:“我们今日遭遇的存在问题就是存在的平庸化,我们把自己交付给潮流,也就意味着我们拥有自我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7]。大学应当坚守大学的独立品质和个性气质,它不因种种诱惑或利益,也不因种种挑衅和威胁而放弃对自身独立性的捍卫与追逐。如果大学完全成为社会的奴隶,而丧失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那么大学无异于失却了其生命。

大学应当成为大学精神的守望者,坚守大学超凡脱俗的“气节”,坚贞不屈地走大学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社会责任上:志存高远的“大气魄”

“志当存高远”,这个道理毋容置疑,大学也不例外。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在“超凡脱俗”、超脱于社会现实的同时,又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服务于社会现实乃至引导、示范和提升社会的责任。为此,大学应当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保持“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勇气,担当“创新思想,引领社会”的责任。这样的大学,才是有“气魄”的大学,才不愧为大气的大学!

在现代社会里,大学应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枯宁吉姆曾在1967年提出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的职能外还有“社会领袖”,即“造就公众心灵”的职能。他认为“大学是美国生活中最崇高、最少腐败的机构……没有什么机构能担当起大学的职能,没有什么机构能够占据这个大学已长久地注入了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响的位置”[8]。因此,大学的大气在于其知识创新与精神守候上成为“社会领袖”,她是人类社会新知识的发源地、新技术的创造者、新思想的倡导者、新文化的推动者,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人类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诚如xxx所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9]。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担当着这种“仰望星空”者的角色,理应站在时代前沿,敢为人先,不断追求卓越,引领社会前行。

大学要承担起引领社会的责任,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而创新,首要的就是必须孕育新的思想。“大学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产生思想的……大学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是通过思想观念的引导、人才的输送、科学技术的传播、规则的示范、决策的参与等来实现的”[10]。而其中,大学孕育新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远比其他功能更重要。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就是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的,它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早已被历史所证明。当前中国的大学虽然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撑和卓越贡献,但是我们当今大学的发展却始终有一个不能打破的“瓶颈”,这便是创新能力不足。“钱学森之问”就是对当前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匮乏的追问。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这是当代大学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思想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孕育创新思想,大学只有进入这种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改造社会的职能。”[10]勇于创新,体现的就是大学的一种“气魄”;只有拥有这样的“气魄”,大学才称得上“大气”。

大学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不能靠“喊口号”来实现,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筹划,务实进取地追求卓越,不断奋斗和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当前中国的大学,使命是崇高的,办学志向大都是高远的。在国家“211”、“985”、“2011”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导引下,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大学都在努力朝着“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等目标奋进,形势喜人。然而,这其中也不乏有不自量力、盲目追求、好高骛远之大学。这种“一窝蜂”追求“大而全”、上水平的“快速成名”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却是不可取的。北大原校长许智宏就认为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人始终心比天高,举国上下信誓旦旦要争取在2020年前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再次暴露无遗。殊不知,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想什么时候建成就能什么时候建成的,更不是自封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得到世界的公认,需要经过大学自身长期的脚踏实地的奋斗。没有志存高远的“气魄”,没有“当仁不让,全力竞争”的意识,没有脚踏实地的进取心,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那么,中国大学的“一流梦”永远只能置之高阁。

三、组份构成上:兼容并蓄的“大气量”

“兼容并蓄”意即“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这意味着,大学无论在办学理念、思想源泉、精神力量,还是在办学政策机制、学术氛围、文化机制等组份构成上,必须具有“兼容并蓄”的“大气量”。“兼容并蓄”体现的就是包含“自由”、“开放”、“多元”、“包容”等理念的一种“大气”;体现在大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中,就是倡导学术上的自由、观念上的开放、办学定位与文化机制上的多元卓越,从而保持大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生态环境。

在大学办学定位与文化机制上实现多元、卓越,也是体现现代大学兼容并蓄的重要内涵。王冀生指出:“‘多元卓越’是新发展,要求我国大学既要坚持多元发展,又要努力追求卓越。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从大学办学来看,多元卓越指的是既要用大学办学的多样化去应对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每所大学都要通过竞争实现科学定位,努力办出各自的特色,又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奋斗;从文化发展来看,多元卓越指的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学术自由和文化机制作为维持大学活力的源泉,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和交融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在研究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高深学术,并把理性和学术价值作为大学应当追求的基本价值,以创建中国特色的先进大学文化为核心和重点全面推进我国大学创新。”[13]可见,大学只有坚持“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才能适应大学办学的多样化需求,在竞争中实现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大学只有具有“兼容并蓄”的“气量”,才能容许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和交融,才能使大学文化保持活力源泉,也才有可能使大学走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的泥潭,进而推进大学的创新与发展。

四、领导决策上:恢弘广阔的“大气度”

时势造英雄,英雄引领时代。在中国近现代大学建立与发展的初期,曾涌现出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新型大学,其成就无不与当时执掌这批大学的杰出校长有着直接的关系。1912年以后,以蔡元培、梅贻琦为杰出代表的新一代大师以其“学贯中西”之大家风范,倡导“教育救国”之崇高理想,在我国积极传播以“学术自由,融入社会,通识教育,多元开放”为核心的欧美大学理念,成就了北大、清华等一大批知名近现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眭依凡认为:“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除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外,一个不能被我们忽视的经验是:办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大学校长”[14]。剑桥大学原副校长阿什比曾经说过,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战略规划、大学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决策人。因此,一所大气的大学离不开具有“大家之气”的大学校长。大学校长必定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官僚权力的行使者。作为引领大学发展的一校之长,必须具有恢弘广阔的“大气度”,在大学决策、治理过程中彰显“大气”,方可引领大学成为大气的大学。

梅贻琦指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他这里主要是强调“大师”的重要性,而并没有否认“大楼”的必要性。其实,一所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楼泛指大学的硬件要求,大师泛指大学的智识要求,而“大气”则是大学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只有做到“大气”,大学方可卓然耸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参考文献

[2] 丁学良.什么是一流大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2(4):36-41.

[3] 蒋伯潜.四书读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5.

[4] 王岳川.《大学》的当代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9(2):192-200.

[5]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如何写学术论文格式模板(推荐)(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lunwen/lunwenxiezuo/1685633647152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