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申请书 > 入学申请书 >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八篇)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八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一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度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二

带你了解真正的-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并称刘柳。与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1]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和,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s("content_relate");

【带你了解真正的-刘禹锡】相关文章:

刘禹锡的名言09-25

刘禹锡的名句02-23

刘禹锡的任性06-16

刘禹锡的诗作 为什么刘禹锡被称为“诗豪”11-28

刘禹锡《乌衣巷》02-21

刘禹锡诗论06-15

刘禹锡:蜗居06-14

解读刘禹锡03-14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07-30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三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

13.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

14.江隈:江湾。

15.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16.谗言:毁谤的话。

17.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18.漉:水慢慢地渗下。

19.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

20.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四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

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 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 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和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有《刘梦得文集》。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刘禹锡秋风引原文及赏析05-14

刘禹锡:秋风引原文注释及赏析10-20

刘禹锡《秋风引》赏析09-04

刘禹锡《秋风引》译文及全诗赏析12-28

关于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10-17

秋风引的唐诗鉴赏11-15

刘禹锡描写秋天的诗 《秋风引》赏析10-17

《始闻秋风》刘禹锡唐诗鉴赏10-29

李商隐的《银河吹笙》原文及诗歌鉴赏10-19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五

八月十五夜玩月 刘禹锡

导语: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中秋节,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关于中秋的诗篇《八月十五夜玩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八月十五夜玩月》,欢迎阅读!

《八月十五夜玩月》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此诗主要描绘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s("content_relate");

【八月十五夜玩月 刘禹锡】相关文章:

刘禹锡诗词:八月十五夜玩月12-16

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11-15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翻译及赏析08-31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全词翻译赏析09-02

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07-21

杜甫《十六夜玩月》翻译赏析09-06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词翻译及鉴赏09-02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词赏析09-04

唐诗诗词鉴赏-《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01-04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12-26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六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译文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刘禹锡浪淘沙的译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s("content_relate");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七

《与歌者米嘉荣》刘禹锡唐诗鉴赏

刘禹锡

唱得《凉州》意外声,

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

好染髭须事后生。

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大约是本诗的初稿。《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凉州》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民歌,由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

可见,《凉州》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

《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

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后二句,笔锋一转,突出题旨。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被时人视作“宰相之器”的刘禹锡,由于政见不同而遭贬逐或投闲置散。如果要争取进用,就得放弃自己正确的政见,这不就象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染髭须”去“事后生”吗?刘禹锡反对“时世轻先辈”,却奉劝人们“染髭须事后生”,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含着泪水的笑意,而自隐藏着讽刺的锋芒。

这种手法,即所谓“正言若反”,于正中见反,于平和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说,有急切直率之嫌;反说,有尖锐泼辣之忌。只有这种正反结合的“正言若反”,可以化尖锐泼辣为含蓄蕴藉,化急切直率为委婉淳厚,使诗意更为隽永深长。

s("content_relate");

【 《与歌者米嘉荣》刘禹锡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唐诗鉴赏05-31

刘禹锡的《与歌者米嘉荣》05-20

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翻译赏析01-19

《与歌者何戡》刘禹锡唐诗鉴赏06-05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06-03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06-01

《柳枝词》刘禹锡唐诗鉴赏06-01

《台城》刘禹锡唐诗鉴赏05-31

《顺阳歌》刘禹锡鉴赏02-24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八

刘禹锡散文研究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一生以其诗歌创作闻名于世,而刘禹锡在散文创作上也很有建树。

刘禹锡的散文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其传世的近千余首诗文中,文的创作近三百篇,占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刘氏的散文在议论方面,大都说理透辟,论证充足,词锋犀利,雄健流畅,记叙与描写方面又能做到文情并茂,生动感人。正如柳宗元所说刘禹锡的散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除一些应酬公文之外,不管是长篇巨论或精简短小的作品,多数意味深厚,引人人胜。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刘禹锡的散文研究还只是一些单篇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995年唐骥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略论》[1],1998年马来西亚学者林水�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成就》[2],2007年章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式风潮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3],以及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苏文根的硕士毕业论文《刘禹锡散文研究》[4]。而这些论文从刘禹锡散文的风格、思想、成就方面论述刘禹锡散文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综合历代大家和当前学者对于刘禹锡诗文的研究,目前对于刘禹锡散文的发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刘禹锡生平年谱的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子葵在《南风》上发表的《刘禹锡》对其生平作了系年,之后对于刘禹锡生平的研究开始深入,1960年敬堂发表了《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1963年又出版了《刘禹锡年谱(简编)》,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卞孝萱先生编著的《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生平经历和大部分诗作作了系年,由此掀起了对于刘禹锡编年研究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相关论文,如吴在庆《卞著刘禹锡年谱辨补》[5]等文。此外,近年来在所出版的刘禹锡文集,全集,评传等著作中逐渐将刘禹锡生平年谱附录,进一步完善了刘禹锡年谱的编辑考察,如2003年由陶敏、陶红雨编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6]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综合历年来对于刘禹锡年谱的编校整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刘禹锡的籍贯、家世和年龄上,其争议的原因在于史料记载的差异,首先,对于刘禹锡的籍贯,《旧唐书》本传称为“彭城人”,而《新唐书》本传则称:“自言系出中山。”彭城在今江苏徐州,而中山则是今天的河北唐县,由此引发籍贯的争议。其次,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自称系出“汉中山靖王刘胜”,后有以胡姓“刘亮”为七代祖,前后不一,而产生矛盾。再次,关于刘禹锡的年龄,《旧唐书》本传称“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而《新唐书》本传则称“卒于七十二”由于记载的不同而一度引起学者的论战。

刘禹锡一生为官,历经数朝,宦海沉浮,期间和大量文人、政客有交往,而对于刘禹锡交游情况的考察除了依据刘禹锡年谱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论文论及,如卞孝萱的《刘禹锡交游新考》[7],瞿蜕园的`《刘禹锡交游录》[8]以及一些单篇论文,这些研究将刘禹锡的交友活动主要集中在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韩愈、武元衡、令狐楚、裴度等人身上。

柳宗元与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被看做是与刘禹锡交游最为紧密的人,研究二者的文章也最多,从现有期刊上来看,相关论文十余篇,如卞孝萱《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张春山《珠联璧合两知己――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陈琼光《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等,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汪政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更是在刘禹锡与柳宗元的交游的基础上将二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研究,从中展现相同贬谪经历给刘柳二人带来的影响。

此外,刘禹锡与韩愈的关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在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中,感人至深的将韩愈的一生加以颂扬,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卞孝萱的《刘禹锡与韩愈――刘禹锡的交游之一》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等,都从史诗的角度探求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对于刘禹锡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主要集中在千古名篇《陋室铭》上,因为此文在《文苑英华》和《唐文萃》上都没有收录,前代各种版本的刘集也没有收录,仅见于清人所编《古文观止》,所以后人对其著作权提出异议。反对之声首先来自卞孝萱,他在1963年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提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做,1979年于北山引用北宋释智圆《闲居编》中的材料,也认为此非刘氏所出。赞同《陋室铭》为刘禹锡所做的主要以吴汝煜为代表,吴汝煜在他的《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提出,虽然《陋室铭》不见于前代各本刘集,但他以刻石和碑帖的形式流传,其可靠程度决不再本集之下,并从《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刘禹锡的经历和诗歌作品找出根据加以佐证。一时间,学界对于《陋室铭》的真伪以及归属问题展开的激烈的讨论。而随着《陋室铭》真伪问题的产生和升温,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对于《陋室铭》中“陋室”所在地的考辨,但是上述这些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尚难定案。

除了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外,刘禹锡的一些诗歌也存在作者归属的问题,如《杨柳枝》等。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散文研究】相关文章:

刘禹锡散文的研究06-16

刘禹锡诗歌研究05-15

刘禹锡的散文特色07-20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06-09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06-20

刘禹锡《乌衣巷》02-21

刘禹锡诗论06-15

刘禹锡:蜗居06-14

解读刘禹锡03-1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刘禹锡《浪淘沙》怎么写(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shenqingshu/ruxue/1685512453147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