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申请书 > 申请书写作 >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八篇)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八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一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心亭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道尽头,便步入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习俗,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云云。”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二

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黄帝陵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黄帝陵导游词范文,欢迎参考!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 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近代有孙中山、蒋介石、毛主席、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宋楚瑜、何厚铧等爱国人士。

20xx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三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中华儿女共同关注的的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隆重举行。早饭后,我早早的就打开了电视机,观看拜祖大典的现场直播。

轩辕故里人山人海,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和新郑*一起共同祭拜我们共同的祖先,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进入拜祖大典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黄帝高大的雕像,巍然端坐在轩辕丘前面,雕像前摆满了花篮;来宾们一个个都佩戴者黄丝巾,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广场上有一颗金灿灿的祈福树,一群少女身着漂亮的裙子在翩翩起舞,画面美极了。

上午9时50分,拜祖仪式正式开始:全场肃立,鸣放盛世礼*21响,在庄严地乐曲声中,来宾们向黄帝像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全场人员和来宾共同向轩辕黄帝施礼祭拜,表情凝重,令人动容。

接下来是“乐舞敬拜”环节。参加舞蹈的演员头戴金*高冠,身穿大红镶金的华服翩翩起舞,向轩辕黄帝表达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的无限崇敬和感激之情。

最后,有来之*,*,*和*的4名少年儿童走上拜祖台,放飞手中洁白的和平鸽,几百只和平鸽腾空而起,飞上蓝天,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拜祖大典仪式结束了,我的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我不由自主的呼喊道:“中华民族万岁!世界和平万岁!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四

黄帝陵参观记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的美称,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年初一,我们迎着微凉的雪花,来到了黄帝陵。

黄帝陵前区气势恢宏,约有10000平方米的广场的地面上,选用了5000多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轩辕桥用花岩石料砌成,轩辕桥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的湖名为印池,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添加了无限的灵气。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止的寓意。登上庙院门前,向远处望去,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

入庙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柏树苍劲挺拨,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叠叠,像一个巨大的绿伞。

柏树北端为祭祀广场,广场内香火鼎盛,广场的两侧有石钟和石鼎,石钟和石鼎两侧,画着龙的旗迎风飘扬。

祭祀广场北端为轩辕庙,轩辕庙中央的屋顶上面有一个圆形的缺口,缺口下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

轩辕庙北端为一个隧道,穿过隧道就看到了一条小路,小路旁的林子为民族同心林,林子里的树千姿百态,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山峰耸立,有的如巨龙盘绕。

出了民族同心林,我看见一个休息广场,坐在休息广场上,望着弯弯曲曲的路,我望而却步。可当我想回去的时候,想起了爸爸说的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了小路,看见了深藏在桥山中的黄帝陵冢,陵冢前面有一个祭亭,飞檐翘起,气宇轩昂。

参观完了,回望黄帝陵,心里感慨万分,黄帝陵古柏苍翠,庄严肃穆,民族之魂,中华儿女之根。我们只有奋发有为才不愧于中华儿女。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五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xx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20xx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

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20xx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政府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六

ok3w_ads("s005");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知的通假字)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别本作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黃;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腨的通假字)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相关热词搜索:黄帝内经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七

《内经》性命双修的真实含义

《内经》是黄帝和老师的对话,核心问题也要通过一种斋戒的方式,不仅是持斋,而且要控制自己的俗欲,没有私心杂念的状态才能得到。下面是《内经》性命双修的真实含义,一起来看一下吧。

万物有道产生,道中幻化阴阳,人体的小宇宙与天体相对应,天体对应人体,天体的十方八极对应人体的十方八极,性命合一结为舍利子,舍利子就是合十。八极为八卦的运作原理,在身体内部的阴阳转换规则,也就是发动人体发动机开启,八卦玄转。人体内部十方是指性五行和命五行。所谓“性命”,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古人的经验,惟有“性命双修”才能达成身心健康、平衡发展、幸福祥和的人生境界。否则,“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修命不修性,犹有家财无主柄”。意思是说,即使你有很高的学问,如果不注重身体健康,整天病恹恹的,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与之相反,如果你身体很壮实,却不学无术,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浑浑噩噩地在人世间走一遭。

性为阳,五行是指精神魂魄意,又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即明心见性或称之为修心,从德字上理解为仁义礼志信;

命为阴,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又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即慧命或称之为修身,从身体层面人体的一切规律都分阴阳,具体地讲:从整体上划分,人体内部发动机是阳,身体是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左面为阳右面为阴;后面为阳,前面为阴。

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中和集》、《性命圭旨》、《天仙金丹心法》、《天仙正理直论》、《金仙证论》等书都有关于“性命双修”的论述。

《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大师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可谓既深刻,又生动。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

性与命的统一

既然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命是指人的生命,那么很显然,对人的生存来说,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命与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必须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一旦没有了生命,人就变成一具死尸,人也就随之死亡;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精神意识,没有精神意识,人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生命存在,其生活最多像动物一样,当然也谈不上作为人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和精神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道教看来,作为人,不仅要有形气所表现的生命,而且要有精神意识所表现的性,他是生命与精神意识即命与性的统一体,这就像人不仅要有形、气、神,而且是形、气、神的统一体一样。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人更应该重视性命双修,因为现代社会相当数量的人,性与命两个方面都出现严重的病态,如不加以解决,将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心性生命即精神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缺乏信仰和理想,趋向功利实用和短期行为,生活日益浅薄化和狭隘化。形体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面的病态主要是环境恶化、不良嗜好以及过度享受造成生理损害、生命力脆弱和恶性疾病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固然要靠环境改善,同时也要靠人的主观修炼,并且去改造环境。若多数人懂得并且去努力实践性命双修,人生与社会的健康化进程会大大加快。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时并重。不但要追求强壮体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这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性命圭旨》的说法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以生理变化心理,以心理变化生理。体弱多病者先从命功入手,炼精化气,去病健身,然后心神安定,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提高精神境界。心理脆弱或行为不良者,则先从性功入手,炼己筑基,排除私心杂念,调整平衡,提高追求层次,开拓心胸情怀,然后配合服药和炼气,性能得到良好的效验。性功与命功可以在不同时候有不同侧重,但要互相带动,共同长进。

性命双修要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内丹家有“初关、中关、上关”之说,有“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之说,有“先摄心修性,次炼化精气修命,最后粉碎虚空”之说,要不出初级、中级、高级三大阶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无论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还是气血的调适、体质的强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学苦练,长期坚持,不断体悟和反省,才能渐入佳境。当然渐中有顿,这是自然得来,不可强求。

在公元前1世纪,当世界还处于天命、巫术等封建迷信笼罩之中时,《内经》就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的观点。有学者将《内经》和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希波克拉底是公元前4团一公元前355年时代的古希腊名医,由于其光辉成就,被中世纪医学界推崇为“医学之父”,可见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将《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相比,有两方面相似:两者著作的时代相差不远,它们的编辑性质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再从两者的具体内容相比,《内经》认为,凡疾病都有致病的原因,或六淫,或七情,没有什么神秘的;希氏在《论圣病》中认为,疾病有它的自然原因而与鬼神无关。《内经》在对人体进行“解剖而视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认识到人体内血液是流行不止的,“夫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肯定了心与血脉的关系,血液是循环运行的,“血出而射者”为动脉血,“黑而浊者”为静脉血,“清而半为汁者”为血清;希氏还不知道血液是流动的,至于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在16世纪。《内经》依照五脏对疾病进行分类,在欧洲医学史上疾病按器官分类是从2世纪罗马的盖仑开始的。希氏从体液学说将人分为多血质、粘液质、黄胆质、黑胆质四种类型。《内经》采用阴阳五行的方法从体型肥瘦、年龄壮幼、性格刚柔勇怯、心理气质等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远比希氏体液学说的分类详尽确切。《内经》对于脉搏的观察,发明了用健康人的呼吸测定脉搏的速度。《内经》为后世制订了一整套极具实践价值的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始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所发明的针刺疗法至今仍显示出极大的科学价值。这些均为西方医学史所不可比拟的。

遗憾的是,《内经》的医学成就尚未写进世界医学史,但是《内经》的学术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不可低估。我们确信,随着中医学走向世界,《内经》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s("content_relate");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您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青石建筑叫汉阙,是黄帝故里景区的大门。阙高17.08米,其形为蜂腰形子母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

新郑做为黄帝的故里故都,史有明载,地有确迹,代有传述,世所认同。史有所载指的是,战国《竹书纪年》、汉代《史记周本记》和晋朝《帝王世纪》等历代史籍,均说黄帝是古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生于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地有确迹指的是,目前新郑仍保留着黄帝文化遗迹多达30多处,如黄帝屯兵洞、黄帝饮马泉、轩辕庙、嫘祖洞、避暑宫等。代有所传指的是,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自古及今,世代相传,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黄帝的传说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新郑得天独厚的黄帝文化旅游资源。另外,新郑一带现存有从唐代至民国的13通碑刻,记述了新郑是有熊国、轩辕丘、轩辕故里及黄帝在新郑一带活动的史实,这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众多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说:“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国和少典氏之国,经《史记》记载,两千多年来史无疑义。”

从汉阙至轩辕桥区间,沿中轴线宽十八米的红黄花岗岩甬道东西两侧,东区矗立着1996年在市博物馆后韩国宗庙遗址发掘出的战国时用于观测天文时移的日圭。西区安放有铜制黄帝指南车,车上的铜人始终面向南方。

春秋时期《国语·晋语》里记载说,当年有熊国君少典娶有蟜氏为妻,生下黄帝在姬水,所以黄帝就又以姬为姓。我们眼前的这座桥是姬水河轩辕桥,于2002年新郑市委市政府在故里祠前建桥挖基时,恰巧发掘出一座明代古桥,正与新桥相重合,于是就形成如今这桥下有桥的奇观。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刻有“隆庆四年许州造砖户王仲”字样,即公元1570年所建,后因地理变化,古桥被沉埋地下整整439年!围绕这座古桥还有一段故事呢,那是明隆庆二年,宰相高拱回老家来此拜祖时,因这里是条河,不小心被摔了一跤,许州知府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为了巴结当朝宰相,也为了造福当地百姓,于是就建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轩辕桥,由此说明古人和今人息息相通。

您看到的这两个憨态可掬的石熊,是黄帝故里的镇祠之兽。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把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地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立有这对石熊。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黄帝故里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它始建于汉代,历代都有修复,明清时期多次被修复,大体保留明清时期的建制,至今大殿和东西配殿的山墙上仍保留着古人为修复黄帝故里所立的功德碑刻,乾隆29年8月重修大殿碑刻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

请随我步入故里祠正殿瞻仰始祖轩辕黄帝。这里供奉的是轩辕黄帝。这是黄帝故里第一尊黄帝像,是老年金身塑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黄帝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用了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据汉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黄帝在此演兵历练、屯兵训兽、访贤问道、融炎帝、战蚩尤,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织衣裳,创文字、定历律,定都有熊,划野分州,封官司职,封三公(风后、天老、五圣)、拜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置史官(苍颉、沮涌),设左右太监,监于万国。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甘肃,北达河北逐鹿,南抵长江,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有熊国都新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被史学家称为“中华第一古都”。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后,采用由各部落图腾组合而成的龙图腾,作为有熊国的族徽和旗帜。它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寓意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黄帝一生共有三大功绩。一、他缔造了中华民族。5000年前,黄帝征战天下,统一万国氏族部落,融天下为一家,开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二、他奠基了中国版图。国学大师钱穆在《黄帝的故事》中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帝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有万国氏族部落,为了争夺土地、财物或人口等,他们经常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黄帝通过融炎帝战蚩尤,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三、他肇启了中华文明。一是肇造物质文明。黄帝时期发明犁耕、凿井灌溉,种桑养蚕等,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解决了族民的吃饭问题;发明丝绸、冠冕、衣裳,解决了穿衣问题;发明舟车、指南车,解决了交通问题;发明灶具、甑、盘、熟食等,其他日常用具应有尽有。黄帝时代的这些发明创造,虽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享用。二是肇造政治文明。包括黄帝的哲学思想、社会理想,建立国家体制、治国方略和构建大同和谐社会等等。三是肇造精神文明。主要有文字、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音乐、绘画、诗歌、医药、姓氏、铸鼎等。黄帝无论是肇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或精神文明,其最终目标是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所以,后人尊崇轩辕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和主流,它所具有包容性、创新性、和谐性、团结性、统一性,这是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黄帝的自强不息、坚韧力持、创造创新、包容万物、和谐和平、共同发展的民族品德和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繁荣昌盛。

在东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他的夫人,她美丽漂亮,聪明睿智,不但协助黄帝治家理政有方,而且在我国上古时代最早开始养蚕织丝,被后人尊为“先蚕娘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代表。西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第四位夫人嫫母,这位娘娘相貌丑陋,却聪慧异常、才智超群,是黄帝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是她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织布工具“织机”,后人尊她为“先织娘娘”。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敬香还愿。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孙中山先生亲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更昭示出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为纪念轩辕黄帝,自古以来,许多历史名人来此拜谒始祖黄帝,春秋时期名相子产,就每年率官员到此祭拜,并且形成例制,明代宰相高拱也常常到轩辕丘前,叩首跪拜,敬献虔诚。当年主持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曾到此拜谒始祖黄帝,至今黄帝故里还留存有林则徐拜祖纪念碑。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通用(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shenqingshu/shenqingshuxiezuo/1685473965146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