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最新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优质3篇)

最新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优质3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优质3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篇一

余秋雨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篇二

之前听语文老师说过,我们的文笔还太过嫩,像初历尘世的无知小儿,当时不太肯承认。直到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叫沧桑,什么叫苍老,才懂得,文化的那一份厚重感。

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认为很成熟的文章,才发现竟显得如此苍白。的确,是苍白,而且是苍白得无处可躲。曾以为可以意气风发谈苏东坡,可以大恣赞扬都江堰,可以怒斥清代文字狱。但余秋雨一篇《黄州突围》,便是所有对苏东坡的言谈批判黯然失色,《山庄背影》《宁古塔》将知识分子的灾难与艰苦写的一览无遗。文化苦旅阐述的是一种平实,却将文化的那种厚重感一一还原。捧着这本书,心里还有着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一开始读,有点读不下去,因为读得不是很懂。开篇的两篇是《牌坊》《寺庙》,讲了尼姑庵与吴山庙的故事,故事我看懂了,但老觉得有一种隐含的、难懂的在里面,我可能还不懂。让我突然喜欢上这本书的开始,是读到《信客》这一篇。信客带给我一种震撼,人性的感悟。简简单单的俩字,联系着一边是没了家的男人,一边是没了男人的家。他们承担着艰辛,生命危险、怀疑、猜忌、污蔑,他们本可以不必承受这些,但,为了他人,为了远行者与远行者的家,他们义无反顾的当起了信客,接受着多少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们不会后悔。这种人性的无私付出,剧烈的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感受到一种厚重,做人的厚重。

《人生之旅》写的是令人钦佩的文化名人,但我看到的,是灵魂,是文化是人性是那高贵的灵魂。这种厚重,精神的厚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与体现,是一种压人心扉的厚重。

看完这本书,文化被摧毁的心酸,文人被压迫的凄楚,让我不禁沉思:“怎样做人,怎样传承和重建这厚重的文化?”这句话,一直锁在我的心里,时时拷问着我的灵魂。这一刻起,兴许我也不会再肤浅地乱谈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厚重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厚重起来……

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篇2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篇三

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最新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优质3篇)相关文章:

最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怎么写

最新文化培训心得体会800字(18篇)

最新文化企业培树工作计划(十九篇)

最新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4篇(优秀(4篇))

最新文化传承的高考怎么写(六篇)

最新文化活动实施方案设计(7篇)

最新文化旅游局工作总结(十四篇)

最新文化传播公司经营范围案例 文化传播公司经营范围(4篇)

最新文化建设的领导讲话(5篇)

最新文化艺术节设计方案(7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00字(优质3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xindetihui/dushuxinde/1686955266199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