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

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

微信扫码分享

【#心得体会# 导语】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随着创作环境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探索与创新。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三个阶段,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金笔头网心得体会频道整理的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金笔头网。

【篇一】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农历20xx年即将到来,央视一年一度的春晚也将与我们见面。

  看过80、90年代春晚的观众可能对当时舞台布景印象比较深刻,整个春晚现场只有几百平米,观众不多,舞台面积不大,几乎没有什么灯光舞美,只有一些可以闪烁的彩色灯泡。随着技术进步和节目形式的多样化,春晚也从单一的舞美、灯光、音响,跨入了多媒体形态,诸如大型的LED、全息投影等技术。之前的小舞台已经满足不了丰富多变的艺术形式,春晚近些年的演播厅达1800平方米,现场可以容纳1000位观众,可谓是十足的小舞台变成大舞台。

  在节目形式上,央视春晚也从单一的节目形态向多样化的节目形态进行了较大的跨越。《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节目涌现的草根明星越来越多地登上春晚舞台。西单女孩从一个在地下通道卖艺的草根歌手,参加了《我要上春晚》节目并登上了2011年的央视春晚舞台。而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官方微博也曾透露,春晚征集的节目“不限类型,不限形式”,只要足够精彩、足够创意就有机会出现在春晚舞台。同时,微博中也公布了官方电子邮箱。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报名参加,并有机会登上春晚舞台。春晚真正从以艺术家为主要演艺人员的“小舞台”到全民都可以参与的“大舞台”。

  央视春晚从1983年开办到今年,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除了舞台和节目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外,还有就是30多年来它广受国人的关注,它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在全国的影响力颇为巨大,这30多年春晚串联成的记忆更是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珍藏。自然而然,春晚从一种晚会形式衍变成为了大家的一道团圆“年夜饭”,就像过年陪着父母妻儿一样,春晚也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乐此不疲的一年又一年地陪伴我们迎接新年钟声,陪伴无数家庭包饺子、吃年夜饭、放鞭炮。现在的春晚,无论你是海外游子还是守卫边疆的战士,在大年三十晚上8点,它总能让你感觉到中国的年味。

  因此,我们对春晚不必太苛求,它只是一顿文化的“年夜饭”。一顿年夜饭,我们真是为了吃饭而过年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否定。没错,我们是为了团圆,为了过年才会团聚在一起,一起去吃年夜饭。我想每年的年夜饭有突破,有创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春晚毕竟是一个已经吃了34年的“年夜饭”,它不是一道菜,它是一桌菜,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晚“菜单”,要想年年有创意、场场有突破,要想让每一名观众都满意,似乎很难。但既然是年夜饭,我们可能更在意的是与家人的团聚,这远远要大于年夜饭的味道。春晚,更多的是当我们家人欢声笑语,一起相聚的时候耳畔的那份陪伴。对春晚和它的艺术、节目形式我们应该更从容面对,因为每当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春晚的钟声响起时,才真正知道春晚的那份不依不舍,年年陪伴的亲情和年味,依旧是那么浓!

【篇二】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


  春晚,是年夜饭里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除夕夜,一家人准时观看春晚,不仅让过年有了更强的仪式感,其不断丰富的节目内容、不断创新的表演形式,加上媒介传播技术的进一步革新,以及灯光舞美的科技加持,也让春晚更有新意、更具活力、更接地气、更显真情,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表达着人们对家庭、亲人、朋友乃至对国家的真挚情感。

  春晚是亲情的守候。年少时,我们身在故乡,心却总想着踏向远方;现如今,我们身在异乡,却总在无数个夜晚梦回亲人身旁。如今归家,陪着父母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这才有了家与年的感觉。无论是歌曲舞蹈的精彩炫目,还是相声小品的笑料“包袱”,抑或是杂技魔术的眼花缭乱……电视机里热热闹闹,电视机前阖家团圆,都是一种幸福。陪着父母妻儿享受一年中难得的悠闲时光,听他们唠一唠身边的家长里短,与他们讲一讲一年的收获和新年的愿望,这样的其乐融融,是春节里最美最温馨的幸福图景。

  又是一年春节时,又到一年除夕夜,愿所有人都能顺利抵达,围坐在餐桌前尽享团聚的喜与乐,举杯共迎充满希望的又一年。

【篇三】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


  尽管春晚如今被很多人戏谑地称为“春节吐槽晚会”,但它仍是多数中国人在除夕夜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尤其在传统年俗日渐式微的语境下,春晚已是与年夜饭同等重要的年味载体,观看春晚则已成为仪式感的新年俗。厘清这一层利害关系便不难看出,那些呼吁“取消春晚”的声音是不理性的。这档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晚会,远未到被彻底抛弃的时候,它最需要的是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春晚总是偏爱大红大紫的色调,善用气势恢宏的元素,其形制与基调自诞生起就带有物质匮乏时代的清晰烙印。这档晚会在中国文艺界享有无可匹敌的地位,但这反过来又降低它感知文艺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春晚的问题在于,它试图用一种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艺术表达,来满足全国观众已经变化的文化需求。随着文艺产品日趋丰富和多元,固步自封的春晚遭吐槽完全在情理之中。

  最近关于春晚的新闻渐渐多了起来,我印象最深的一则新闻是说,首次执导春晚的冯小刚前不久当着审查节目的领导发了一次火,他说“你们不能否认我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判断”。这种让有些人听起来很刺耳的话,大概只有冯小刚敢说。但不得不说的是,这句话不偏不倚地道出了春晚为何越来越“难看”的关键原因——春晚是一群文艺工作者合力呈现的文艺晚会,如果不尊重艺术规律怎么行?

  我们都知道春晚的全称是“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赋予了这档晚会辞旧迎新的含义,“联欢”为这档晚会定下了欢乐祥和的基调,“晚会”二字则强调其本质是一次文艺演出。可现如今,从主持人说的每句话每个字,到每个节目可能引发的解读和联想,再到演员出场顺序、现场机位安排,春晚都被高度符号化、仪式化甚至政治化了。春晚要改革,的出路是回归“春节联欢晚会”的初衷。

  与其他晚会相比,春晚在各方面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原本没有理由办得不好看。但实际情况是,不仅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春晚审美疲劳,就连一些曾长期活跃在春晚舞台的老演员,也都对春晚失去了兴趣。每年都听到不少人抱怨,说春晚已经很难再让观众乐起来,其实原因就在于春晚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没能聚拢一批能够贡献高质量节目的演艺人才,没能摸准观众的“笑点”。

  春晚如何回归“春节联欢晚会”的初衷?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艺术指导艺术。即使春晚不是总导演的“私人订制”,也不完全是“大众订制”,而是某种“国家订制”,但只要多一些改革和开放意识,少一些违逆艺术规律的桎梏,春晚依然有从观众的吐槽声中突围的可能。有个摆在眼前的成功范例是,同样在央视平台播出的《中国好歌曲》,就因为在每个环节都是以艺术规律当指挥棒,最终赢得了收视率、口碑的多赢,甚至比某些娱乐大台的王牌节目还要受欢迎。

  还有一点,那些握着春晚指挥棒的人和部门,对于“联欢”的理解可以更“与时俱进”一些。举个简单的例子,春晚要表现春节所需要的欢乐祥和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张灯结彩”“英雄赞歌”“天耀中华”等一听名字就乏善可陈的节目来呈现。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文艺娱乐的要求已经“进化”到了比较高的阶段,如果春晚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如何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好评?

  春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再特殊也是以“春节联欢晚会”的形式呈现的,艺术自始至终都是起关键作用的指挥棒。如果积弊重重的春晚能够回归初衷,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让束缚导演和演员的手链脚铐再少一些,春晚遭遇的吐槽势必会少很多,而观众们也更能从全家一起看春晚中品味出更浓郁的年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欣赏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