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

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

【#心得体会# 导语】春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到90年代的在探索中成长壮大,至新世纪的日趋成熟,接受考验。固定的收视时间,相对稳定的节目形态,有助于观众产生收视惯性。春节联欢晚会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春晚模式”。以下是金笔头网心得体会频道整理的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金笔头网。

【篇一】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


  除夕夜万家团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与观众见面。喜气洋洋、欢乐吉祥的基调与新春佳节温馨的气氛相呼应,将祝福与欢乐送进千家万户。

  这是走过35个春秋的央视春晚,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个央视春晚。节目形式与题材虽各不相同,节目精神却高度统一,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新时代赞歌。

  歌曲《赞赞新时代》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新时代,日新月异绽放漫天的光彩”,愿大地生机青山绿水常在,愿大中国成为我们实现梦想的辽阔舞台;

  故宫“网红”单霁翔院长亲自站台、张国立做国宝介绍人,讲述了巨幅画作《丝路山水地图》流落国外、如今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动人故事,这是中国“丝绸之路”的文物,更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历史见证;

  杂技《沙场砺兵》以象征手法展示了过去一年军队的变革发展,国防力量空前提振的成就,使力量型杂技节目获得全新的精神意蕴和艺术风采;

  《幸福新起点》站在当下,对未来继续建设好祖国表明了决心和信心;《我和2035有个约》寓意着举国上下正在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努力……

  除了内容表达上体现我国在新时代方位上、在新思想引领下的“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新目标、新征程”,这次央视春晚还通过舞台表现形式的突破与创新,融入大量“国际元素”,激荡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上演无人机、无人艇、无人车大秀,展现了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出的科技硕果;

  央视春晚历第一个中非演员联合出演的小品《同喜同乐》,生动表现了中非人民友谊,中国援建铁路对非洲发展的深刻影响;

  俄、意、英、美、法等众多国际一流歌唱家与中国音乐家同台高唱《我爱你中国》,熟悉的旋律,不同的演绎,余音绕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8年央视春晚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主线,把年味儿做浓、把家国情做深、把幸福感做足、把新希望做强,让我们在“全民大联欢、普天同喜庆”的欢乐祥和中,感受新时代的气息,抒发新时代的豪情。

  “新时代的号角中再一次出发,歌声和汗水一路挥洒;中国梦的旗帜下再一次出发,追梦的人们雄姿英发。”让我们乘着新时代的春风,迎着万里长风,向着梦想出发!

【篇二】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


  除夕夜播出的央视xx春晚,不仅主打“家庭收视”概念,更设置了四个外景分会场。而整场晚会大量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的“混搭”,东西南北各地民俗文化符号的涌入,让这场春晚显得年味儿十足。华阴老腔一声吼,震撼了全场,唱得气势磅礴,唱得观众热血沸腾;唱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也唱出了非遗文化的生机与气场。

  其实,在整个春晚舞台,非遗元素不胜枚举,比如歌手萨顶顶演唱歌曲时,云南彝族舞蹈演员所带来的海菜腔和跳菜舞就是非遗。据介绍,海菜腔是滇南四大腔之首,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跳菜舞,是云南南涧县境内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和增加喜悦气氛而跳的一种风俗礼仪性舞蹈。他们极富地方特色,又富有生命力。

  非遗元素的融入,彰显了古老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正如萨顶顶接受采访时所称:“感谢来自云南南涧的跳菜团队、‘花腰歌舞’的团队,这两个团队在这个节目中表现出了民族的文化和自豪感,这一点特别重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春晚在以往节目编排的基础上,创新性的融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巧妙地与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相结合,让全球观众能够欣赏并了解到中华大地优秀的传统文化。

  非遗上春晚,具有多重内涵。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保留了中华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的痕迹与活力,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尊重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保护老祖宗筚路蓝缕的历史胎记,也是传承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智慧与才华。

  作为全国民众一道不可或缺的“年夜饭”,端上非遗这道菜,显得不仅不违和,更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不难想象那种场景,当彝族人看到本民族的海菜腔和跳菜舞,一定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而其他民族的同胞,同样不会生疏,而是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

  央视春晚受众多,影响大。非遗上春晚,可程度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国的非遗不仅在中国留下美名,在全世界都会引来关注。众所周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文化遗产。作家冯骥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冯骥才担忧:“就目前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第二轮破坏。”诚然,文化遗产国宝,是国粹,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必须善待的好东西,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座宝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深处。我们在致以敬意和温情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使之焕发风采。在春晚这个大舞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毫无生气的老古董,还融入了现代文明气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春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显然更有未来。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果把传统文化比喻称奔腾不息的漫长河流,那么今天我们致力于保护好非遗,通过各种场合尊重和传扬非遗,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窥一斑而知全豹,非遗上春晚,令人欣慰,值得拍手称快。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将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还能创造更美好的精神家园。

【篇三】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


  截至20xx年即壬午xx的春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举办了整整xx届。正如大家都已认识到的那样,由的电视媒体所承载的这台晚会,已然与“吃饺子”和“放鞭炮”一样,具有了节日民俗的文化意味。

  生活在这个以电视传媒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社会,一个电视频道在一种特殊时刻所播放的一台文艺节目,成为凝结这个时代人们年节心理的一种文化符号,似乎是一个奇迹,细想却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正是对于这样一台电视晚会,人们的认识和期许,与晚会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精神,确乎存在着较大的反差。晚会本身的备受关注,与人们对晚会永无休止的更高期望,包括历届晚会之后纷至沓来不乏苛刻的种种批评,都证明着这台晚会的无比重要与极其难办。可年年难办还得年年必办,否则老百姓不会答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乎社会审美而不止于艺术审美的理论问题,即应当怎样理解和看待这台晚会。给这台极为特殊的电视文艺晚会以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基本说法,从而在准确定位其美学身份的基础上,促使其更好地为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年节服务。

  xx年来,每年春节一过,有关“春节联欢晚会”的品评议论,也会纷至沓来。这应当说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好事情,说明大众对于这道精神年夜饭的关注与需求,的确到了非常普遍的程度。但对其品评议论,有许多却超出了对于一台联欢晚会的要求。概其要略,就是众口难调。

  问题的症结,主要还不是对晚会本身节目质量的要求,而是牵涉到晚会节目由形式到内容的“花色”所构成的包括节目的取舍标准与审美尺度。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审美情趣,特别是怀有不同联欢晚会理念的亿万观众,这的确是一个矛盾复杂的棘手问题。由于没有对这样一台性质特殊的联欢晚会相对一致的美学定位,所以,议论的话题不免杂蔓,评判的标准难免参差,从而常常使得热心的关注失却实际的意义。

  春节联欢晚会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名称本身即已定位了形式的属性。那就是,作为一台文艺晚会或者说艺术展演,它首先是为着“联欢”的,而且是为“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年节服务的。“晚会”之前的“春节”与“联欢”两个限定语汇,基本上廓清了这台展演的基本美学特征。换言之,在“春节”期间进行节庆性的“联欢”是它的终极目的,而借“晚会”的形式、假以艺术的内容,不过是年节庆典的一个“支点”、现代年俗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其在具体的形式构成上,与通常我们所欣赏到的各种内涵相对单纯正统的艺术展演有所不同。由此而论,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是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期间,通过电视传媒为中华民族进行节庆联欢而特别搭造的具有特殊目的与意义的艺术展演舞台;是古老的传统年节借现代传媒生发出来的一枝民俗文化之花。

  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

  这就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演制作,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命题作文”的性质。主题的一定性,使得整个晚会由形式、内容到风格、特征,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特殊约定。比如在节目的内容上,要求健康向上、喜庆吉祥;在节目的形式上,那些短小精悍易于整合的艺术品类包括歌舞、杂技、曲艺中的相声、戏剧中的小品等等,成为主要的选择对象;而在风格的取舍上,活泼热闹、风趣幽默的节目,自然属于创演制作的主要追求。至于交响音乐、芭蕾舞剧、长篇评书、整台大戏等等,由于晚会容量的时限性和联欢手段的多样性需求,便很难涵纳进来。

  题旨的确定性无疑造就了春节联欢晚会的特殊品格,同时也限制了节目创演的挥洒空间。除少数题材相对恒定且创作比较杰出的优秀之作外,更多的节目注定只能是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无法成为超越时空可以继续传承的艺术经典。道理很简单,“量体裁衣”的应时之作和“命题作文”的应景答卷,使得节目的内涵过于实在而离正常的艺术创演距离较远。

  因此,我们只能说,联欢就是联欢。营造的氛围尽可以宽松,演出的语境也不于沉重。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评判,不能像对纯粹的艺术展演那样去要求,而只能按照联欢晚会的特殊标准去衡量。比如许多演员离开本行的“反串”表演,一些当红名人的业余“客串”,均是联欢的性质使然。晚会播出之前在编导操作上的秘而不宣,同样是其作为精神“年夜饭”与节日“礼品盒”的需要,不宜随便公开而需保持一份神秘一点新鲜。而许多当年或者当下出名走红的演艺人员加盟担纲、献艺助兴,更属正常的取舍选择。但不能因此而将能否在春节联欢晚会露脸,作为衡量一个演员艺术水准的主要或者惟一尺度;而在晚会上演出的节目,同样不能作为判断一个演员甚至一门艺术当下水平的主要或者惟一尺度。因为,除了适宜联欢晚会的一些舞台表演形式及其艺术家之外,更多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基于种种原因,是无法也不可能通过这个晚会全部展示出来的。质言之,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评价与判断,不能只循着艺术审美的惟一路径与尺度。

  那么,春节联欢晚会的美学身份,除了是一种借助艺术手段的节庆联欢,还有什么其他的属性呢?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同时也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在运用艺术展示的手段进行娱乐联欢的同时,或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的题材内容,或引入与当年的成就与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士如科技英才、体育明星、抗洪英雄、劳动模范包括海外学子、驻外人员乃至世界政要等等祝福拜年,已然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与清理盘点,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与普遍愿望,包括国际友人的良好祝福,集中地予以展览、宣示和传递。在营造辞旧迎新欢乐氛围的同时,也契合着电视荧屏前亿万观众的节庆心理,激发着大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用艺术的展示点染年节的同时,也用审美的祈愿来宣示情怀、昭告理想。在这样一种将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愿望及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异常热烈而又激情澎湃的节庆语境里,春节联欢晚会与其说是一台主题确定的特殊节目,毋宁说是一个使得思想与情感加快传递、精神与理想高速交流的技术平台:东西南北中,广袤的国土,56个亲如一家的民族家庭,以春节的名义,在艺术与节庆的审美互动中,构成了一道传统年关的特殊风景。从而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年节仅限于家庭式团聚和亲情式祝福的庆典模式;借电视传媒,扩大并提升了年节团圆的节庆境界。每到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台明星荟萃的文艺节目呢,实质上它是一次借助现代传媒与电视手段,宣示、交流和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手段和精神审美纽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1年央视春晚观后感范文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