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微信扫码分享

【#心得体会# 导语】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是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过去在端午节,有很多传统的庆祝仪式,如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扔灾、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这里面承载着很多的文化及精神内容。以下是金笔头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供大家的阅读。

【篇一】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精神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今天,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在端午节我们同样可以有更多仪式感,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细品时序更替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篇二】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怎样让端午节传承好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摆脱只见“粽子”、不见“屈原”的尴尬?笔者认为,节日的仪式感非常重要。我们之所以需要节日,是因为它是形塑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过去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氛围浓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相关的仪式活动。比如说,以前中国人重大节日一定要祭拜祖先,宏大的场面、庄重的氛围,能够增加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因此,比把传统节日设定为“假日”更重要的,是如何恢复、设置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仪式。今天,我们过有意义的端午节,不妨举办各种以爱国为主题的集体活动,比如组织诗歌朗诵、故事比赛等,让传统节日多一点时代的积极元素。

  另一方面,重塑“家”的概念非常要紧。如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代生活的节奏不知比古代快了多少倍,但家的观念也在消解、弱化。然而,家始终是我们幸福温暖的港湾,始终是牵着风筝飞的那根线。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每天都会碰上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个时候,在灵魂深处最渴望的就是家的温暖。端午节,一个激荡着家国情怀的节日,不正是让无处安放灵魂的游子,重新寻回归家之路的载体吗?当节俗被时代改变,节日的内涵就需要我们用新的形式来不断激活。端午节,游子们不妨回家看看父母,和长辈们一起祭奠先人,带着晚辈一起包粽子,参观历史景点,给他们讲讲屈原投江的故事。或许,在快速扩张的城市和飞速发展的科技映衬下,这些“家庭琐事”显得很平凡,但传统节日本身的价值内核不正在于此吗?

  端午节如此,其他传统节日亦如此。“路漫漫其修远兮”,真心希望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不只是作为一个标本,尘封在档案馆、博物馆的橱窗里,都不只是一个“浮在空中”的图腾,而是成为我们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契机,重新绽放曾经的生机与活力。

【篇三】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又到一年端午时,记忆里故乡手工粽的清香尚在,龙舟竞渡的呐喊声还在回响,然而一切似模糊的剪影。尤其在城市里,端午民俗活动渐行渐远,端午文化味越来越淡。不少大踏步迈向明天的人们,无意关注端午的真容和真意。

  端午的记忆有人不再拾起,有人却从未走近。端午节前夕,一位专家关于端午节的倡议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这位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譬如端午节这天,发短信不应互祝“端午快乐”,但可以说:“端午安康。”

  一个词汇的变换,许多人也许不愿如此较真。可端午的起源是什么,与其他节日的区别在哪里,应该怎样过,却越来越鲜有人深究。只看到流水线上的粽子品种越来越多,推销力度越来越大,端午节似乎沦为一个“舌尖上的节日”、一场商业的盛宴。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人们常常说,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从何而来?应该说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令人欣慰的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有人遗忘的同时,仍有人在坚守。近年来每逢端午,包粽子、龙舟赛、端午诗会等传统特色活动都会在湖北秭归屈原故里上演。与秭归一样,不少地方今年也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一节日。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清正高洁,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人们在重温屈原的爱国情怀中培育爱国精神,在弘扬先贤的爱国情操中树立远大理想。

  传统节日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端午文化也以互联网+的方式呈现。有关端午节起源、风俗、诗词欣赏的漫画、图解、趣味游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了解端午知识,体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形式支撑就应该这样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

  弘扬传统文化,要系统梳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亲子教育;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课程加强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社会上则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如此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方可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年以后人们回望时,那片精神的栖息地才不会消失。

【篇四】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艾叶清香、粽子馨香、米酒醇香,再加上馥郁的香囊,端午节是一个芬芳扑鼻的节日,而众香之中,一缕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人文情怀与思念,更加幽香、历久弥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到夏历五月初五,无数中国人都会想起那位奇服高冠、戴长剑佩珠玉,行吟于荆楚大地之上的诗人,吟诵他的千古绝唱。

  我国端午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不论学者考古发现的不同起源,也不说各地风俗的大同小异,只看互联网上的“甜咸大战”,就可知晓一二。但是,纪念屈原,是全体华人公认的端午源头。

  屈原在文学树起了一座丰碑,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浪漫瑰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同时,屈原还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树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注重内心修行,诗人高洁的人品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对国家兴亡安危的关注,让屈原的爱国情怀一直为世人所尊崇。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而屹立不倒、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的家国情怀,而屈原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国情怀。

  粽香四溢、佳期正浓之时,我们更需要弘扬先贤之家国情怀,品味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不忘拳拳赤子初心,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昼夜不息中,分担我们脚下这块热土的忧愁,分享她的欢乐,唱响节日的颂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端午节的收获和感受范本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