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 最新项脊轩志精品课件(优秀17篇)

最新项脊轩志精品课件(优秀17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项脊轩志精品课件(优秀17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一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二、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2)古人评价

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黄宗羲   

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 「清」方苞

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乃其最高淡之处也。

——「清」吴德旋

二、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课下练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二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

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平。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选择授课内容,确定授课重点,不可能把教师知道的全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只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选择性的讲授。

我觉得,备教材要比备学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学生却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很难因势利导,这样对学生是一种挫伤;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疑问将无言以答,这样对教师一种打击;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这对课堂时间是一种浪费。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可以不顾学生,恰恰相反,课堂的教学绝对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这是最重要的。备教材是前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则是关键。而教学的艺术,正是在这样不可预知中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凝滞。

所以,我想,所谓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

对于特级教师的课,如果几年前我听到“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话,我可能会相信,并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级教师的课也有人说不好,何况是你?但现在的感觉却不一样了。在自己也开过一些公开课后深深地感受到凭一节课就来判定一个老师的好坏那是不够恰当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学生的状态、师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响一节课。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而优秀的老师决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他把这课文当成是整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某节课中,他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引导学生读,而另一节课可能会深挖细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经末梢。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教学思想,不了解他的整体教学设计,而对他的某一个环节中的处理可能不以为然。正如我们看到一座花园,如果一看到枯枝败叶就判断它的残破,而没有想到这些枯枝败叶正是营养花木的养料,这是错误的。

在一些课堂上,作秀成为了一种时髦。课堂的活跃、教师的风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却很少有人去顾问这种表演之后还留下什么。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现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彩纷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时候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为深思奋笔疾书……

语文教学可以看成是一项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还要复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和知识点的网络更要精心构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积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教学思想再运用到实际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王国。

所以我想,所谓教学艺术,它首先是对教材通盘熟悉的前提下,明确每一册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完成教学目标。这正像是一位画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学系统),那么无论是条幅还是长卷(具体的教学内容)他都能根据材料(学生的实际表现)自如的进行创作。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三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四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归有光,________(朝代)散文家,著有《       》

(二)实词含义

1、顾视无可置者

2、余稍微修葺

3、室试洞然

4、旧时栏楯

5、偃仰啸歌

6、冥然兀坐

7、万籁有声

8、珊珊可爱

9、客逾庖而宴

10、凡再变矣

11、乳二世

12、先妣抚之甚厚

13、某所,而母立于兹

14、呱呱而泣

15、大母过余曰

16、余扃牖而居

17、后五年,吾妻来归

吾妻归宁

(三)虚词用法

1、迨诸父异爨

2、往往而是

3、某所,而母立于兹

4、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5、吾儿,久不见若影

6、何竟日默默至此

7、大类女郎也

8、比去,以手阖门

9、顷之,持一象笏至

10、故尝为厨

1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2、殆有神护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课内外名句

1、投我以桃,___________。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诗经》)

2、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3、博学而笃行,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6、度德而处之,______________。(《左传》)

7、知者不惑,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10、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五)翻译训练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 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她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角度点拨:①动人的情感无须惊天动地,平平常常才是真;②生活就是由点点滴滴的琐事组成;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五

承德县一中 张永俊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二、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四、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顾、稍、置、去、归”等。理解和掌握“每、然”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中的第三点,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六、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 设计: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虽然,有大约二十年的时间我没有再品读这篇精美的散文,但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肥胖的、慈爱的身影,每到此时,便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是啊,亲情就是植物体渗出的汁液,看起来微乎其微,其实,那是爱的博大,那是心的折射。我敢说,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再来感悟一下那份浓浓的眷恋情。

2、找学生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3、齐读课文

4、品读课文并找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情感”的句子,组织学生品位其中的美感。(本课的核心)

5、布置作业 :⑴ 制学习卡片①归有光②《项脊轩志》;⑵ “顾、稍、置、去、归”多义情况整理(利用《古代常用字字典》)⑶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情况

2、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①归有光②《项脊轩志》;检查总结“顾、稍、置、去、归”等此的多义性

3、让背诵较好的同学说一说其背诵的“窍门”教师适当总结

4、媒体展示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领悟“怀念之情”充溢在“细小琐事”之中的妙处

5、小结: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清新的道路。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恰恰是这个评价的最好证明,本文是作者饱含人生苦难沧桑之后,用血和泪铸就一篇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千古名文。

八、课堂机智处理

1、早读任务必须抓好,否则,难以达到预想效果

2、导语 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要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不能找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因为读出笑话就破坏了这节课的气氛)。

4、学生找句子时,要求有分析,注意语言的严密性。较好的予以表扬,激发大家都动起来,这是本课(第一课时)的高潮。

5、可以把学生整理的好的卡片予以展示,以此鼓励

6、对比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性以便于综合

7、处理练习册中的《寒花葬志》,回味本文的精妙之处

欢迎大家批评 谢谢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六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七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5`)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八

第一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

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

(生动手准备)

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

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生10:算。也算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师:好。另一类散文是历史散文。比如《春秋》《左传》《国语》。大家说《战国策》算不算?

生11:当然算。

师:它反映的是战国的历史,但是成书于西汉,笼统的说,可以归到先秦散文里。我要着重说的还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嬴政的一封信。针对秦王嬴政将其他各诸侯国的人才驱逐出境,发表了广揽贤才为秦国服务的主张,非常华美。鲁迅都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但是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写的,我们也可以将它归到先秦散文一类。

师:二、汉魏六朝散文。这阶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发展体式,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等。历史散文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政论散文呢,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另外还诞生出一种诗歌与散文结合的一类散文,叫赋,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但内容上大都记述皇家生活,“劝百而讽一”,赞美一百处,最后提一条建议:园林固然美丽,皇帝您老人家出游,也别忘了保护龙体之类。所以现实感差了一些。不过当时写大赋的文人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前三位大赋都写得很大。张衡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小赋篇幅虽小,但是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六朝散文主要以书信、奏章、辞赋为主。我们学过的有《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写过《洛神赋》,其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神步履轻盈,身材婀娜之美。南朝被称过“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别赋》一开头就来一句非常煽情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笔一旦失去,再也写不出美丽的散文里。还有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任务,他叫嵇康。在我们看的《遥远的绝响》里,曾记述过嵇康写过一封比较有名的书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涛绝交,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趣,自己不跟他来往了,却把儿子交托给他抚养。山涛也欣然应允。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吧。

师:说得比较累了。还要不要讲下去了?

生:要!

师:隋王朝与秦朝一样短命,文学上总把它附着在强大的唐王朝一起来说。隋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转型期。我们看初唐的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时,大概有个印象,内容是有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华丽,这是宫廷文学的作风。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振作起来,极力批判六朝以来形成的绮丽虚弱的文风,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声若洪钟,振聋发聩。他们的文章说是“古文”,其实是自己的创造,自由而实在,韩愈的《师说》多有现实意义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还有“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清新,现实,暗含讥刺,却又体现为人请命的深沉。真君子也!杜牧这人比较有才华,《阿房宫赋》说是写历史,何尝不是他早已觉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觉的表现呢。这是第三阶段。

师:第四阶段是宋代散文。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决形式与内容之间脱离的关系。欧阳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义文风,他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时,就明确宣布“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类的话,使“西昆派”无处遁形。实际上,欧阳修、苏轼等人散文眼光很宽广,取法范围也很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不过相较于韩柳的散文,可以感觉到北宋几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强度及语言张力是有所减退的。宋代理学兴起,在程朱看来,无论韩柳还是欧苏,尽管他们标榜儒道,却还是文人气过重,他们的文学追求仍然有害于道。随着理学渐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师:最后说明清散文。受到唐宋散文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散文基本上规唐仿宋,但复古中不断孕育变化。明代散文与诗歌相似,走过了一个类似马鞍形的发展历程。明初散文比较繁盛,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高启和方孝孺等,《明史》本传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是历来学子必读篇目。文中写他求学的时候要跑几十里路,在大雪天达到馆舍的时候,脚已经失去知觉,别人用温水浇灌,才复苏。问老师问题是要看老师脸色的。你们现在呢?老师基本上是你们奴隶了。刘基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军师了,他的一篇《卖柑者言》极有讽刺意义,直指当权者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以至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随后是“台阁体”盛行近百年,明代散文步入低潮。直至明代中叶,文坛酝酿着新变。先是李东阳为盟主的“茶陵派”,继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又将复古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为晚明狂士之文和晚明小品文的出现作好准备。另有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以“性灵说”为核心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一格”,文章清新洒丽,但也过于俚俗肤浅,之后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力倡“幽情”“别绪”,企图另辟蹊径。但他们又被后代正统文人讥为亡国之音。不管如何,晚明小品文以其清俊灵巧、富有情韵和具有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除了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外,还有徐渭、王思任、陈继儒、张岱等都是小品文的重要作家。清代散文也分三个时期:先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等的学者散文,接着是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后期以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提倡“新文体”,为“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曾国藩的家书,看看他的文章究竟与哪一派有联系。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谈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进化历程。理解散文怎么来的,曾有过哪些主张、哪些样式、哪些手法,对我们学写散文是很有帮助的。还需要大家多读一些古代优秀散文篇章。上节课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课文内容可以用‘一间破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来概括,说说自己的理解。”现在来检查一下——

生1: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在第二段上写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的是自己死去的亲人有三个: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好,没什么异议吧?

生2:我觉得题目不好,怀念的应该有四个女人,还有一个“老妪”。

师:那是不是还有叔叔伯伯一些人呢?我想站在思念的角度上,怀念应该如第一个同学说的祖母、母亲和妻子。是吧?

师: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好吧?

生:啊?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简单了,内容太少了,考试过不了关的。

师:同学们真是好孩子啊。一篇文章只知道写了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善解其中味,才算是真正的消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慢慢品味品味。怎么品味呢?还是从内容开始——

师:一间破屋,是怎样的一间破屋?

生3:是一间狭窄的下雨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的破屋。

师:是狭窄还是狭小?

生3:狭小。

师:怎么看出它狭小?

生3:“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相当于现在10个平方,只能一个人住。所以很小。

师:下雨漏下的是雨水,不下雨的时候漏下的是尘泥。连放一张桌子东挪西挪,狼狈不堪。一个读书人的书斋简陋如此。你们家里像这样吗?

生:不!

师:珍惜啊。归有光没有掩饰家境的清寒,也不是哭穷。这么一写,不仅写出小屋特点,读来也很有情趣。

师:除了小、漏,两个特点,还有没有小屋修葺前其他特点了?

生4:老。说了小屋的历史有百年之久。另外还有暗。因为门朝北开,光线不充足,中午后就昏暗了。

师:好。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是怎么样的?

生5:问题解决了。不漏了,通过放一堵墙来反射日光,也亮了……

师:打断一下,什么样的墙?

生5:院子四周的墙,墙上应该刷白石灰的。

师:就叫“粉墙”了。好,关键问题解决了,但是小、老没法解决,还是给人阴森、陈旧的感觉。

生6:不是。他在小屋前种上一些树,美化了环境。所以,小和老的局限也没有了。作者的心情很高兴的。白天读书应该比较舒服,惬意,晚上,特别是月圆的晚上,景色也很美。

师:说的好。写三五之夜的景色注意到了动静结合,别有清雅。来读一下。“三五”——

(生齐读)

师:老师一直想啊,老师自己的房子也小,但是精神生活丰富,这物质上简陋也就荡然无存了,正是应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学生呈鄙视状)

师:这一段大概就是写第二段的“喜”了,那作为过渡段的第二节,又引出下文的“悲”。主要悲在什么地方?

生7:失去亲人。

生8:还有分家。

师:说到分家,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想当年,我们弟兄三人分家,姐姐嘛,按农村的规矩,已经是人家的人,就不参与财产的分割了。那天晚上,我爸爸召集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严肃过。爸爸语调沉重,说:“你们都成家了,不能在合一起过了。自己都要有小家庭。今天就把分家的事情说一下。”我问:“爸,在一起不是很好吗?”爸爸说:“傻孩子,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嘛。说是分家,实际上家里也没啥分的,两间楼房,老大、老二每人一间,你呢,在外地,就不需要了。田地呢,都是老大和老二的,每人一半。最重要的是债务啊。老大老二结婚的时候都借了不少钱,老大是五千,老二是两万五。造房子的债还欠外边一万三。这些是不是老大老二两个人来分摊?”大哥说好。大嫂跳出来,说:“不公平啊。我们还我们结婚的那五千,他们的自己来。”二嫂立即回应:“我们结婚的时候钱都不值钱了。再讲,你结婚时花的还不是全家的钱吗?”二哥拉过二嫂的胳膊,让他不要说。我当时真想跳出来说,所有的债务都归我,但是我确实没有那么多钱,现在购房贷款还没多少呢。父亲说:“好了,这样吧,所有债务除以三,分别由老大、老二和我们承担。老三没花什么钱,也没得什么。就这样吧。”大家都不做声。于是我把记录的文案让他们一一签字。第二天就是分农具,修建厨房。父母也搬出了楼房,住到那堆放杂物的小屋去了。跟书上说的“异爨”后的“鸡栖于厅”情景多么相似啊。想起这个,我都不想回家去探亲了。

生9:那说明你不孝!

师:为什么?

生9:你应该把父母接到你这里来住啊!

师:他们来住过一段时间,说很不习惯,比如进家后换拖鞋,再比如有时我们吃快餐,他们就说这一盒居然要十块,你这败家子!后来自己买菜又说这青菜居然还要五毛,家里的连五分都卖不出去。后来他们就走了。所以还是你们现在好啊,独生子女以后不存在分家的的悲伤了。

师:我是因这篇文章而感动啊,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会被其中的细节感动了?

生10:我觉得最后写枇杷树,睹物思人,怀念妻子,我觉得很凄惨。我那次到外婆家,外公已经不在世,看着他的遗像,我都要哭的。现在文章这么写,树越是有生命,越是茂盛,作者就越想念啊。

生11:祖母来说的几话,对发奋读书的归有光充满关心。想想,我妈妈天天跟我说学生,我还觉得她唠叨。不应该啊。

师:能有这样的感悟、唤醒,很好。

生12: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归有光母亲为什么不跟自己孩子一起睡觉呢?而把孩子交一个老太婆带呢?

师:大家怎么看?

生13:大概她身边还有孩子的。

师:这推断有点道理。据说归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归母就是因后来节育手术不当而死的。死的那年,归有光才八岁啊。母亲隔门相问,老妪作答,一方面看出老妪心有坏恩,另一方面归有光听到这里,也引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是一片模糊,但是我想在归有光心里一定是最美丽的!

(学生鼓掌)

生14:我觉得祖母拿象笏来,是给了归有光读书的压力。这样做不好。

生15:我们现在学习压力也很大。

师:那要看怎么对待这压力。归有光没有抱怨,相反是把它看作是激励。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他这种调节心态的本领啊?

(下课)

师:该说还有很多,但是我说一句这篇文章对我们写散文的启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事可以打动别人,关键在于自己首先感动。下一节处理这课的相关练习。

东方雪自评: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觉有以下不足:

一是学生文章读得还不熟。

二是字词解释还不到位。

三是如何把以小见大手法迁移到写作中来还需要探讨。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九

南邮吴江学院 语文教研室 张月明

摘要:明代归有光写有一批家庭琐事类散文,与前代“大业”散文、史传散文和哲学类散文大异其趣。如何教学这类散文,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归有光 辨主旨 品细节 明手法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 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他们往往出现在市井小说中、戏剧文学中,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冲击了散文创作,促使散文向小说学习,而完成这种转向的第一人恐怕正是归有光了。归有光把母亲、妻子甚至婢女寒花这些市井细民,平民百姓写入散文,并且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言行归入笔下,一变严肃庄重的散文面孔为轻松活泼,自由洒脱的面容。同时,归有光大胆借鉴了小说常用的白描,细节刻画人物等手法。使散文更接近广大民众,更为人民所喜爱和接受。这种转变对当时和后人的启发和影响都很大,稍后的袁宏道、张岱等人又把它发展为刻画市井细民的群像及细民风俗生活的描写。三十年代中国散文文学领域兴起了一场小品文运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文作家,象林语堂、周作人、冰心、梁实秋等,尤其是梁实秋,写下《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谈吃》、《雅舍怀旧》等一系列小品散文,凡朋友聚会、品茗聊天、下棋娱乐、无不入文,笔下生情,语中藏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赢得广泛的读者群,真正达到“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这正是发扬归氏散文风格的结果。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二〉能力训练1、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2、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三〉德育渗透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重点难点]1、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2、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学法引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2、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1、介绍作者及唐宋派。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二〉1、导入新课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教师范读

4、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长号(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墙(yuán)        栖息(qī)       阖门(hé)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6、练习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分析结构。

2.       分析细节描写。

〈二〉       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       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3.       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三〉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一

邱龙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二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

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

(生动手准备)

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

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生10:算。也算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师:好。另一类散文是历史散文。比如《春秋》《左传》《国语》。大家说《战国策》算不算?

生11:当然算。

师:它反映的是战国的历史,但是成书于西汉,笼统的说,可以归到先秦散文里。我要着重说的还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嬴政的一封信。针对秦王嬴政将其他各诸侯国的人才驱逐出境,发表了广揽贤才为秦国服务的主张,非常华美。鲁迅都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但是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写的,我们也可以将它归到先秦散文一类。

师:二、汉魏六朝散文。这阶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发展体式,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等。历史散文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政论散文呢,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另外还诞生出一种诗歌与散文结合的一类散文,叫赋,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但内容上大都记述皇家生活,“劝百而讽一”,赞美一百处,最后提一条建议:园林固然美丽,皇帝您老人家出游,也别忘了保护龙体之类。所以现实感差了一些。不过当时写大赋的文人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前三位大赋都写得很大。张衡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小赋篇幅虽小,但是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六朝散文主要以书信、奏章、辞赋为主。我们学过的有《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写过《洛神赋》,其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神步履轻盈,身材婀娜之美。南朝被称过“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别赋》一开头就来一句非常煽情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笔一旦失去,再也写不出美丽的散文里。还有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任务,他叫嵇康。在我们看的《遥远的绝响》里,曾记述过嵇康写过一封比较有名的书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涛绝交,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趣,自己不跟他来往了,却把儿子交托给他抚养。山涛也欣然应允。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吧。

师:说得比较累了。还要不要讲下去了?

生:要!

师:隋王朝与秦朝一样短命,文学上总把它附着在强大的唐王朝一起来说。隋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转型期。我们看初唐的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时,大概有个印象,内容是有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华丽,这是宫廷文学的作风。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振作起来,极力批判六朝以来形成的绮丽虚弱的文风,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声若洪钟,振聋发聩。他们的文章说是“古文”,其实是自己的创造,自由而实在,韩愈的《师说》多有现实意义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还有“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清新,现实,暗含讥刺,却又体现为人请命的深沉。真君子也!杜牧这人比较有才华,《阿房宫赋》说是写历史,何尝不是他早已觉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觉的表现呢。这是第三阶段。

师:第四阶段是宋代散文。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决形式与内容之间脱离的关系。欧阳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义文风,他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时,就明确宣布“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类的话,使“西昆派”无处遁形。实际上,欧阳修、苏轼等人散文眼光很宽广,取法范围也很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不过相较于韩柳的散文,可以感觉到北宋几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强度及语言张力是有所减退的。宋代理学兴起,在程朱看来,无论韩柳还是欧苏,尽管他们标榜儒道,却还是文人气过重,他们的文学追求仍然有害于道。随着理学渐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师:最后说明清散文。受到唐宋散文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散文基本上规唐仿宋,但复古中不断孕育变化。明代散文与诗歌相似,走过了一个类似马鞍形的发展历程。明初散文比较繁盛,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高启和方孝孺等,《明史》本传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是历来学子必读篇目。文中写他求学的时候要跑几十里路,在大雪天达到馆舍的时候,脚已经失去知觉,别人用温水浇灌,才复苏。问老师问题是要看老师脸色的。你们现在呢?老师基本上是你们奴隶了。刘基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军师了,他的一篇《卖柑者言》极有讽刺意义,直指当权者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以至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随后是“台阁体”盛行近百年,明代散文步入低潮。直至明代中叶,文坛酝酿着新变。先是李东阳为盟主的“茶陵派”,继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又将复古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为晚明狂士之文和晚明小品文的出现作好准备。另有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以“性灵说”为核心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一格”,文章清新洒丽,但也过于俚俗肤浅,之后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力倡“幽情”“别绪”,企图另辟蹊径。但他们又被后代正统文人讥为亡国之音。不管如何,晚明小品文以其清俊灵巧、富有情韵和具有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除了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外,还有徐渭、王思任、陈继儒、张岱等都是小品文的重要作家。清代散文也分三个时期:先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等的学者散文,接着是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后期以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提倡“新文体”,为“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曾国藩的家书,看看他的文章究竟与哪一派有联系。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7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11:45am

文学史吗?

顶部

董隆 发表于: 2004/11/28 03:03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1/28 11:0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课时

……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导入  课文需要这么长时间啊!东方兄,是不是讲散文史呀。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39pm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谈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进化历程。理解散文怎么来的,曾有过哪些主张、哪些样式、哪些手法,对我们学写散文是很有帮助的。还需要大家多读一些古代优秀散文篇章。上节课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课文内容可以用‘一间破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来概括,说说自己的理解。”现在来检查一下——

生1: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在第二段上写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的是自己死去的亲人有三个: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好,没什么异议吧?

生2:我觉得题目不好,怀念的应该有四个女人,还有一个“老妪”。

师:那是不是还有叔叔伯伯一些人呢?我想站在思念的角度上,怀念应该如第一个同学说的祖母、母亲和妻子。是吧?

师: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好吧?

生:啊?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简单了,内容太少了,考试过不了关的。

师:同学们真是好孩子啊。一篇文章只知道写了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善解其中味,才算是真正的消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慢慢品味品味。怎么品味呢?还是从内容开始——

师:一间破屋,是怎样的一间破屋?

生3:是一间狭窄的下雨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的破屋。

师:是狭窄还是狭小?

生3:狭小。

师:怎么看出它狭小?

生3:“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相当于现在10个平方,只能一个人住。所以很小。

师:下雨漏下的是雨水,不下雨的时候漏下的是尘泥。连放一张桌子东挪西挪,狼狈不堪。一个读书人的书斋简陋如此。你们家里像这样吗?

生:不!

师:珍惜啊。归有光没有掩饰家境的清寒,也不是哭穷。这么一写,不仅写出小屋特点,读来也很有情趣。

师:除了小、漏,两个特点,还有没有小屋修葺前其他特点了?

生4:老。说了小屋的历史有百年之久。另外还有暗。因为门朝北开,光线不充足,中午后就昏暗了。

师:好。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是怎么样的?

生5:问题解决了。不漏了,通过放一堵墙来反射日光,也亮了……

师:打断一下,什么样的墙?

生5:院子四周的墙,墙上应该刷白石灰的。

师:就叫“粉墙”了。好,关键问题解决了,但是小、老没法解决,还是给人阴森、陈旧的感觉。

生6:不是。他在小屋前种上一些树,美化了环境。所以,小和老的局限也没有了。作者的心情很高兴的。白天读书应该比较舒服,惬意,晚上,特别是月圆的晚上,景色也很美。

师:说的好。写三五之夜的景色注意到了动静结合,别有清雅。来读一下。“三五”——

(生齐读)

师:老师一直想啊,老师自己的房子也小,但是精神生活丰富,这物质上简陋也就荡然无存了,正是应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学生呈鄙视状)

师:这一段大概就是写第二段的“喜”了,那作为过渡段的第二节,又引出下文的“悲”。主要悲在什么地方?

生7:失去亲人。

生8:还有分家。

师:说到分家,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想当年,我们弟兄三人分家,姐姐嘛,按农村的规矩,已经是人家的人,就不参与财产的分割了。那天晚上,我爸爸召集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严肃过。爸爸语调沉重,说:“你们都成家了,不能在合一起过了。自己都要有小家庭。今天就把分家的事情说一下。”我问:“爸,在一起不是很好吗?”爸爸说:“傻孩子,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嘛。说是分家,实际上家里也没啥分的,两间楼房,老大、老二每人一间,你呢,在外地,就不需要了。田地呢,都是老大和老二的,每人一半。最重要的是债务啊。老大老二结婚的时候都借了不少钱,老大是五千,老二是两万五。造房子的债还欠外边一万三。这些是不是老大老二两个人来分摊?”大哥说好。大嫂跳出来,说:“不公平啊。我们还我们结婚的那五千,他们的自己来。”二嫂立即回应:“我们结婚的时候钱都不值钱了。再讲,你结婚时花的还不是全家的钱吗?”二哥拉过二嫂的胳膊,让他不要说。我当时真想跳出来说,所有的债务都归我,但是我确实没有那么多钱,现在购房贷款还没多少呢。父亲说:“好了,这样吧,所有债务除以三,分别由老大、老二和我们承担。老三没花什么钱,也没得什么。就这样吧。”大家都不做声。于是我把记录的文案让他们一一签字。第二天就是分农具,修建厨房。父母也搬出了楼房,住到那堆放杂物的小屋去了。跟书上说的“异爨”后的“鸡栖于厅”情景多么相似啊。想起这个,我都不想回家去探亲了。

生9:那说明你不孝!

师:为什么?

生9:你应该把父母接到你这里来住啊!

师:他们来住过一段时间,说很不习惯,比如进家后换拖鞋,再比如有时我们吃快餐,他们就说这一盒居然要十块,你这败家子!后来自己买菜又说这青菜居然还要五毛,家里的连五分都卖不出去。后来他们就走了。所以还是你们现在好啊,独生子女以后不存在分家的的悲伤了。

师:我是因这篇文章而感动啊,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会被其中的细节感动了?

生10:我觉得最后写枇杷树,睹物思人,怀念妻子,我觉得很凄惨。我那次到外婆家,外公已经不在世,看着他的遗像,我都要哭的。现在文章这么写,树越是有生命,越是茂盛,作者就越想念啊。

生11:祖母来说的几话,对发奋读书的归有光充满关心。想想,我妈妈天天跟我说学生,我还觉得她唠叨。不应该啊。

师:能有这样的感悟、唤醒,很好。

生12: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归有光母亲为什么不跟自己孩子一起睡觉呢?而把孩子交一个老太婆带呢?

师:大家怎么看?

生13:大概她身边还有孩子的。

师:这推断有点道理。据说归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归母就是因后来节育手术不当而死的。死的那年,归有光才八岁啊。母亲隔门相问,老妪作答,一方面看出老妪心有坏恩,另一方面归有光听到这里,也引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是一片模糊,但是我想在归有光心里一定是最美丽的!

(学生鼓掌)

生14:我觉得祖母拿象笏来,是给了归有光读书的压力。这样做不好。

生15:我们现在学习压力也很大。

师:那要看怎么对待这压力。归有光没有抱怨,相反是把它看作是激励。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他这种调节心态的本领啊?

(下课)

师:该说还有很多,但是我说一句这篇文章对我们写散文的启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事可以打动别人,关键在于自己首先感动。下一节处理这课的相关练习。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1pm

第三课时的内容就是书后习题,主要是词语。还有一本配套练习上的。不再详述。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觉有以下不足:

一是学生文章读得还不熟。

二是字词解释还不到位。

三是如何把以小见大手法迁移到写作中来还需要探讨。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5pm

关于第一课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课文,但是我觉得应该把散文的沿革说清楚了。我们的课堂上缺少文学史、现代汉语等课程的必要的概述,学生所学知识很少能成结构的。这是个问题。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1/28 06:37pm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开开心心 发表于: 2004/11/28 06:49p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1/28 06:37pm 发表的内容: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07:17pm

看来东方老师上课也在变啊,不是一味的狂灌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7:25pm

第二课时开始分析文章结构,同时有学生质疑和老师反驳。而后老师谈感受,接着反问学生的感受,由此展开讨论,这课堂的流程是比较顺畅的。

东方的这堂课给我启发很大。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望东方再多传几个。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谢谢楼上几位.老实说,上这课前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教案,没有什么适合自己的.于是就在心里盘算,自己上.到现在我的教案都没写好,也不想写了.

我恪守:文本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只要能在文本里找到老师,找到学生,找到对方,这就够了.

小师妹说,你这样上,基础知识会被忽略.这话很有道理,所以得上第三课时.第一课时实际上是整个第六单元明清散文的导语 .不是这课专门搞的东西,本想半节课说掉的,谁知道搞了一节课.就算第一课时了.

我现在对课时没了感觉,至多是对一篇课文.

斑竹说罐,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学生确实不知道,那只能罐,是不是,你能启发什么呢?学生可能知道的,让他说,自己再补充.比如说小屋是什么样的小屋,学生说不全的,只能自己补出来,不一定要再找人说了,浪费时间.老师一说,学生思路也清楚的.我在想,现在我们教学生课堂对话,他们到大学是不是很不适应呢,郁闷.

边城与毓君都高抬了.这篇文章的细节还没有深入下去,比如想象,就根本没有.三五之夜可以说上一段想象作文的.但实在没时间了.有的遗憾只能到其他文章分析里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39pm

我说的是实话,就是你对文本的处理很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对文章细节的把握,结构的把握。

我现在上课有时候是没有让学生分析结构的,这到底好不好,我还在思考。

但就你的这堂课看,对某些细节的把握还是很能启发学生的。

确实,你和我都没注意字词的分析,其实对学生来说,文言字词还是很重要的。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44pm

一有时间我就整理,如果高二老师每人弄一课,也就差不多了,呵呵,有点偷懒的意思了。

结构上,我倒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就是按照课文顺序一路下来,至多心里知道了课文分那两部分。连文学常识都没讲,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1pm

“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这也是我担心的。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2pm

希望更多老师参与探讨。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三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 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  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5`)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2、断句练习日过午/已昏鸡/栖于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五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4.感受亲情

5.理清思路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

1.诵读全文,理清思路(局部思路   全文思路)

2.背诵第一   二自然段

3.掌握并积累几个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 有 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明代:

字: 号: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

被誉为:“明文第一” ﹑ “今之欧阳修”

2.作品简介:

项脊轩 :注解①

志:注解①

其它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三)品读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自读全文:

提出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抄写在一张纸上)

朗读第一二段:

朗读第三四五段:

(四)  集体朗读第一段,协作完成下列问题

1. 你认为该段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

平缓  亲切

2.  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何特点?作者嫌弃它吗?

特点: 小 旧 破 漏 暗

感情: 喜爱

3.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如何了?

不漏

不暗  ( 亮 )

幽雅(美 )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试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受.

4.思考并讨论: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

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句.

(五)  理清思路,背诵第一段.

思路:

(六) 背诵练习:

理解记忆:根据写作思路练习

(七) 练习

1.课本108页第一题的1和2小题。

2.课本第二、三题。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六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项脊轩志精品课件篇十七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

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

(生动手准备)

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

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生10:算。也算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师:好。另一类散文是历史散文。比如《春秋》《左传》《国语》。大家说《战国策》算不算?

生11:当然算。

师:它反映的是战国的历史,但是成书于西汉,笼统的说,可以归到先秦散文里。我要着重说的还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嬴政的一封信。针对秦王嬴政将其他各诸侯国的人才驱逐出境,发表了广揽贤才为秦国服务的主张,非常华美。鲁迅都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但是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写的,我们也可以将它归到先秦散文一类。

师:二、汉魏六朝散文。这阶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发展体式,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等。历史散文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政论散文呢,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另外还诞生出一种诗歌与散文结合的一类散文,叫赋,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但内容上大都记述皇家生活,“劝百而讽一”,赞美一百处,最后提一条建议:园林固然美丽,皇帝您老人家出游,也别忘了保护龙体之类。所以现实感差了一些。不过当时写大赋的文人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前三位大赋都写得很大。张衡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小赋篇幅虽小,但是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六朝散文主要以书信、奏章、辞赋为主。我们学过的有《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写过《洛神赋》,其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神步履轻盈,身材婀娜之美。南朝被称过“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别赋》一开头就来一句非常煽情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笔一旦失去,再也写不出美丽的散文里。还有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任务,他叫嵇康。在我们看的《遥远的绝响》里,曾记述过嵇康写过一封比较有名的书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涛绝交,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趣,自己不跟他来往了,却把儿子交托给他抚养。山涛也欣然应允。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吧。

师:说得比较累了。还要不要讲下去了?

生:要!

师:隋王朝与秦朝一样短命,文学上总把它附着在强大的唐王朝一起来说。隋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转型期。我们看初唐的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时,大概有个印象,内容是有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华丽,这是宫廷文学的作风。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振作起来,极力批判六朝以来形成的绮丽虚弱的文风,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声若洪钟,振聋发聩。他们的文章说是“古文”,其实是自己的创造,自由而实在,韩愈的《师说》多有现实意义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还有“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清新,现实,暗含讥刺,却又体现为人请命的深沉。真君子也!杜牧这人比较有才华,《阿房宫赋》说是写历史,何尝不是他早已觉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觉的表现呢。这是第三阶段。

师:第四阶段是宋代散文。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决形式与内容之间脱离的关系。欧阳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义文风,他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时,就明确宣布“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类的话,使“西昆派”无处遁形。实际上,欧阳修、苏轼等人散文眼光很宽广,取法范围也很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不过相较于韩柳的散文,可以感觉到北宋几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强度及语言张力是有所减退的。宋代理学兴起,在程朱看来,无论韩柳还是欧苏,尽管他们标榜儒道,却还是文人气过重,他们的文学追求仍然有害于道。随着理学渐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师:最后说明清散文。受到唐宋散文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散文基本上规唐仿宋,但复古中不断孕育变化。明代散文与诗歌相似,走过了一个类似马鞍形的发展历程。明初散文比较繁盛,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高启和方孝孺等,《明史》本传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是历来学子必读篇目。文中写他求学的时候要跑几十里路,在大雪天达到馆舍的时候,脚已经失去知觉,别人用温水浇灌,才复苏。问老师问题是要看老师脸色的。你们现在呢?老师基本上是你们奴隶了。刘基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军师了,他的一篇《卖柑者言》极有讽刺意义,直指当权者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以至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随后是“台阁体”盛行近百年,明代散文步入低潮。直至明代中叶,文坛酝酿着新变。先是李东阳为盟主的“茶陵派”,继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又将复古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为晚明狂士之文和晚明小品文的出现作好准备。另有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以“性灵说”为核心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一格”,文章清新洒丽,但也过于俚俗肤浅,之后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力倡“幽情”“别绪”,企图另辟蹊径。但他们又被后代正统文人讥为亡国之音。不管如何,晚明小品文以其清俊灵巧、富有情韵和具有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除了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外,还有徐渭、王思任、陈继儒、张岱等都是小品文的重要作家。清代散文也分三个时期:先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等的学者散文,接着是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后期以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提倡“新文体”,为“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曾国藩的家书,看看他的文章究竟与哪一派有联系。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7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11:45am

文学史吗?

顶部

董隆 发表于: 2004/11/28 03:03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1/28 11:0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课时

……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导入  课文需要这么长时间啊!东方兄,是不是讲散文史呀。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39pm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谈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进化历程。理解散文怎么来的,曾有过哪些主张、哪些样式、哪些手法,对我们学写散文是很有帮助的。还需要大家多读一些古代优秀散文篇章。上节课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课文内容可以用‘一间破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来概括,说说自己的理解。”现在来检查一下——

生1: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在第二段上写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的是自己死去的亲人有三个: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好,没什么异议吧?

生2:我觉得题目不好,怀念的应该有四个女人,还有一个“老妪”。

师:那是不是还有叔叔伯伯一些人呢?我想站在思念的角度上,怀念应该如第一个同学说的祖母、母亲和妻子。是吧?

师: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好吧?

生:啊?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简单了,内容太少了,考试过不了关的。

师:同学们真是好孩子啊。一篇文章只知道写了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善解其中味,才算是真正的消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慢慢品味品味。怎么品味呢?还是从内容开始——

师:一间破屋,是怎样的一间破屋?

生3:是一间狭窄的下雨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的破屋。

师:是狭窄还是狭小?

生3:狭小。

师:怎么看出它狭小?

生3:“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相当于现在10个平方,只能一个人住。所以很小。

师:下雨漏下的是雨水,不下雨的时候漏下的是尘泥。连放一张桌子东挪西挪,狼狈不堪。一个读书人的书斋简陋如此。你们家里像这样吗?

生:不!

师:珍惜啊。归有光没有掩饰家境的清寒,也不是哭穷。这么一写,不仅写出小屋特点,读来也很有情趣。

师:除了小、漏,两个特点,还有没有小屋修葺前其他特点了?

生4:老。说了小屋的历史有百年之久。另外还有暗。因为门朝北开,光线不充足,中午后就昏暗了。

师:好。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是怎么样的?

生5:问题解决了。不漏了,通过放一堵墙来反射日光,也亮了……

师:打断一下,什么样的墙?

生5:院子四周的墙,墙上应该刷白石灰的。

师:就叫“粉墙”了。好,关键问题解决了,但是小、老没法解决,还是给人阴森、陈旧的感觉。

生6:不是。他在小屋前种上一些树,美化了环境。所以,小和老的局限也没有了。作者的心情很高兴的。白天读书应该比较舒服,惬意,晚上,特别是月圆的晚上,景色也很美。

师:说的好。写三五之夜的景色注意到了动静结合,别有清雅。来读一下。“三五”——

(生齐读)

师:老师一直想啊,老师自己的房子也小,但是精神生活丰富,这物质上简陋也就荡然无存了,正是应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学生呈鄙视状)

师:这一段大概就是写第二段的“喜”了,那作为过渡段的第二节,又引出下文的“悲”。主要悲在什么地方?

生7:失去亲人。

生8:还有分家。

师:说到分家,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想当年,我们弟兄三人分家,姐姐嘛,按农村的规矩,已经是人家的人,就不参与财产的分割了。那天晚上,我爸爸召集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严肃过。爸爸语调沉重,说:“你们都成家了,不能在合一起过了。自己都要有小家庭。今天就把分家的事情说一下。”我问:“爸,在一起不是很好吗?”爸爸说:“傻孩子,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嘛。说是分家,实际上家里也没啥分的,两间楼房,老大、老二每人一间,你呢,在外地,就不需要了。田地呢,都是老大和老二的,每人一半。最重要的是债务啊。老大老二结婚的时候都借了不少钱,老大是五千,老二是两万五。造房子的债还欠外边一万三。这些是不是老大老二两个人来分摊?”大哥说好。大嫂跳出来,说:“不公平啊。我们还我们结婚的那五千,他们的自己来。”二嫂立即回应:“我们结婚的时候钱都不值钱了。再讲,你结婚时花的还不是全家的钱吗?”二哥拉过二嫂的胳膊,让他不要说。我当时真想跳出来说,所有的债务都归我,但是我确实没有那么多钱,现在购房贷款还没多少呢。父亲说:“好了,这样吧,所有债务除以三,分别由老大、老二和我们承担。老三没花什么钱,也没得什么。就这样吧。”大家都不做声。于是我把记录的文案让他们一一签字。第二天就是分农具,修建厨房。父母也搬出了楼房,住到那堆放杂物的小屋去了。跟书上说的“异爨”后的“鸡栖于厅”情景多么相似啊。想起这个,我都不想回家去探亲了。

生9:那说明你不孝!

师:为什么?

生9:你应该把父母接到你这里来住啊!

师:他们来住过一段时间,说很不习惯,比如进家后换拖鞋,再比如有时我们吃快餐,他们就说这一盒居然要十块,你这败家子!后来自己买菜又说这青菜居然还要五毛,家里的连五分都卖不出去。后来他们就走了。所以还是你们现在好啊,独生子女以后不存在分家的的悲伤了。

师:我是因这篇文章而感动啊,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会被其中的细节感动了?

生10:我觉得最后写枇杷树,睹物思人,怀念妻子,我觉得很凄惨。我那次到外婆家,外公已经不在世,看着他的遗像,我都要哭的。现在文章这么写,树越是有生命,越是茂盛,作者就越想念啊。

生11:祖母来说的几话,对发奋读书的归有光充满关心。想想,我妈妈天天跟我说学生,我还觉得她唠叨。不应该啊。

师:能有这样的感悟、唤醒,很好。

生12: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归有光母亲为什么不跟自己孩子一起睡觉呢?而把孩子交一个老太婆带呢?

师:大家怎么看?

生13:大概她身边还有孩子的。

师:这推断有点道理。据说归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归母就是因后来节育手术不当而死的。死的那年,归有光才八岁啊。母亲隔门相问,老妪作答,一方面看出老妪心有坏恩,另一方面归有光听到这里,也引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是一片模糊,但是我想在归有光心里一定是最美丽的!

(学生鼓掌)

生14:我觉得祖母拿象笏来,是给了归有光读书的压力。这样做不好。

生15:我们现在学习压力也很大。

师:那要看怎么对待这压力。归有光没有抱怨,相反是把它看作是激励。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他这种调节心态的本领啊?

(下课)

师:该说还有很多,但是我说一句这篇文章对我们写散文的启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事可以打动别人,关键在于自己首先感动。下一节处理这课的相关练习。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1pm

第三课时的内容就是书后习题,主要是词语。还有一本配套练习上的。不再详述。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觉有以下不足:

一是学生文章读得还不熟。

二是字词解释还不到位。

三是如何把以小见大手法迁移到写作中来还需要探讨。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5pm

关于第一课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课文,但是我觉得应该把散文的沿革说清楚了。我们的课堂上缺少文学史、现代汉语等课程的必要的概述,学生所学知识很少能成结构的。这是个问题。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1/28 06:37pm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开开心心 发表于: 2004/11/28 06:49p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1/28 06:37pm 发表的内容: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07:17pm

看来东方老师上课也在变啊,不是一味的狂灌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7:25pm

第二课时开始分析文章结构,同时有学生质疑和老师反驳。而后老师谈感受,接着反问学生的感受,由此展开讨论,这课堂的流程是比较顺畅的。

东方的这堂课给我启发很大。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望东方再多传几个。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谢谢楼上几位.老实说,上这课前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教案,没有什么适合自己的.于是就在心里盘算,自己上.到现在我的教案都没写好,也不想写了.

我恪守:文本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只要能在文本里找到老师,找到学生,找到对方,这就够了.

小师妹说,你这样上,基础知识会被忽略.这话很有道理,所以得上第三课时.第一课时实际上是整个第六单元明清散文的导语 .不是这课专门搞的东西,本想半节课说掉的,谁知道搞了一节课.就算第一课时了.

我现在对课时没了感觉,至多是对一篇课文.

斑竹说罐,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学生确实不知道,那只能罐,是不是,你能启发什么呢?学生可能知道的,让他说,自己再补充.比如说小屋是什么样的小屋,学生说不全的,只能自己补出来,不一定要再找人说了,浪费时间.老师一说,学生思路也清楚的.我在想,现在我们教学生课堂对话,他们到大学是不是很不适应呢,郁闷.

边城与毓君都高抬了.这篇文章的细节还没有深入下去,比如想象,就根本没有.三五之夜可以说上一段想象作文的.但实在没时间了.有的遗憾只能到其他文章分析里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39pm

我说的是实话,就是你对文本的处理很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对文章细节的把握,结构的把握。

我现在上课有时候是没有让学生分析结构的,这到底好不好,我还在思考。

但就你的这堂课看,对某些细节的把握还是很能启发学生的。

确实,你和我都没注意字词的分析,其实对学生来说,文言字词还是很重要的。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44pm

一有时间我就整理,如果高二老师每人弄一课,也就差不多了,呵呵,有点偷懒的意思了。

结构上,我倒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就是按照课文顺序一路下来,至多心里知道了课文分那两部分。连文学常识都没讲,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1pm

“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这也是我担心的。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2pm

希望更多老师参与探讨。

最新项脊轩志精品课件(优秀17篇)相关文章:

最新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实用12篇)

最新项脊轩志教学反思简短(六篇)

最新项脊轩志导入语(十五篇)

最新项脊轩志精品课件(优秀17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项脊轩志精品课件(优秀1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xindetihui/xuexixinde/1687944689220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