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经典演讲 >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7篇)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7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7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一

系 别: 计算机系

班 级: 通信0803

姓 名: 朱回

学 号: 20xx08002315

20xx年7 月5 日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 调查目的

掌握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湖南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湖南科技学

院校园内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

三、调查时间:20xx年6月26至6月28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见附一)

五、调查结果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论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7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 经济收入 b 个人发展机会 c 专业知识的应用 d 工作的稳定性 e 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f 其它

8您认为怎样找工作最有效? 您会通过何种方式就业? (最多选三项) a 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 b 在就业网站投放简历 c招聘会现场 d 由学校推荐 e 通过熟人介绍 f 寄发自荐材料 g 其它

9 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最多选三项) a 专业技能 b 对单位的忠诚度 c综合素质 d 逻辑思维能力

e 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f 沟通能力与亲和力 g 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h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

1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总量减少

b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c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d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e 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11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b 沟通协调能力 c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 相关工作或学习经验 e 专业知识和技能 f 其它

12您能接受的月收入水平是

a 800-1000元 b 1001-1500元 c 1501-1800元 d 1801-20xx元 e 20xx-2500元 f 2501-3000元 g 3000元以上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二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要积极探索专题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策略,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满足当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需求,构建起科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实现专题教学的全面创新,适应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 实效性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xxx形势与政策xxx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3-5.

[2]王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9,(2):136-138.

[3]陈雪,周汉杰.打造高校xxx形势与政策xxx课专题化教学精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7):30-31.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7-8.

[5]赵华安.专题讲座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升[j].高教学刊,2017,(6):42-44.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多项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和全方位落实的基础上,2012年的就业形势保持着总体的稳定性。展望2013年,就业工作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将会更趋复杂,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不断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就业的影响将不断凸显,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来全面促进我国的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

(一)总体形势:十年奠基,局势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法律的逐步健全等等,这些都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但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基础上,在一系列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下,2012年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大规模返乡现象。其中今年1—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较快,城镇新增就业918万,还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从调查的600多户企业看,企业用工规模保持稳定,用工总量与去年比基本持平,没有出现普遍性的规模裁员现象。同时根据对20个省的调查,6、7月份返乡农民工数量虽然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返乡的现象。

(二)面临挑战: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内部压力不容小觑

从国外环境来看,2012年的情况可谓不容乐观。受欧债危机影响持续渗透、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增速回落、全球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加大等影响,2012年低迷震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使得外部消费需求下降,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这些给我国就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具体来说,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使得外部需求疲弱,影响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进而造成这些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尤其是一些国家大选临近,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也更加明显,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进一步加剧,这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而对就业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国别不断增加,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渐增多,而且新贸易摩擦案件的预警信息不断,严重影响国外进口商和我国出口企业的信心。

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造成结构性、周期性、失衡性的失业。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新的就业机会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一部分不符合现实需求的岗位也不可避免地消失,在转岗的过程中,劳动力技能的发展与新岗位需求的匹配将不能做到无缝衔接,因此摩擦性失业现象也会经常存在。

2012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就业的规划,这些规划不仅从整体上为“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发展奠定了方向,而且很好地指引了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加上“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等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全方位落实,2012年的就业工作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

(一)政府举措:多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

1、《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2012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式颁布,这是第一个促进就业的部级专项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所做出的重要部署,是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该规划围绕“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在全面分析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及组织实施保障,这是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都将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这也意味着“就业优先”有了硬约束。

2、《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其中在劳动就业方面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社会保障作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保护机制,不仅在解除劳动者之忧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2012年6月1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正式颁布,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人群就业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就业工作。不仅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还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并且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同时继续做好对复员转业军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人群的就业工作。

(二)取得成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是实行积极就业政策九年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20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低于4.6%的控制目标。这些目标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良好开局,也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10周年、就业促进法出台5周年,在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等多项政策措施综合推进的基础上,2012年整体就业局势取得了稳定的成效。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三季度新闻会上的数据显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43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113%。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这一系列的数字显示,我国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已见成果。

(一)形势展望:多矛盾交织、多压力并存,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需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从国外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势必会对我国的就业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增速趋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交织,这些都增大了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难度。

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就业促进法将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规定,到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启动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不断丰富着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这是做好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根本保证。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把发挥市场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步改善,劳动者素质在不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也是做好2013年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根据形势分析,预计2013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保持稳定,目标900万人可以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目标也将保持在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应该也会保持稳定,全年能完成120万人的目标,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则应尽量控制在4.5%以内。

(二)战略任务:为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而努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要做好这项民生工作,就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确立就业优先战略,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

1、全面促进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2、全面促进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3、全面促进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四

ok3w_ads("s005");

摘要:2011年初以来的中东动荡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它与全球金融危机一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政府除尊重有关中东国家人民的自主选择权外,还应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继续推进中东地区稳定,加强对地区形势和中东各国政情的深入研究,建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长期能源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国同中东地区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

关 键 词:中东形势;中东剧变;中国中东政策;阿拉伯世界

作者简介:姚匡乙,中国前驻土耳其大使(北京100701)。

文章编号:1673-5161(2011)04-0003-05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初以来,中东地区形势急剧动荡,从突尼斯总统被迫仓皇出走,到埃及总统黯然下台;从西方国家以“人道主义干涉”为由,对利比亚狂轰滥炸、激化利比亚内战局势,到也门反对派持续发动争斗,萨利赫政权风雨飘摇;从巴林发生流血冲突,到叙利亚暴力对抗急剧扩大,阿萨德政权处境艰难……这场政治风暴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它与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一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纷繁复杂,各国情况不尽相同,究其根本,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僵硬、改革缓慢,严重滞后于当今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广大民众革新求变与谋求民族复兴的愿望所引发。这场动荡虽掺有部落和教派冲突因素,甚至有分裂主义、极端宗教势力和恐怖主义乘机作乱,但就总体而言,是一场民众自下而上自发的社会变革运动,是长期累积的综合矛盾的总爆发。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一定发展,但成果未能惠及广大民众,高物价与高失业率是阿拉伯国家的普遍现象。据统计,突尼斯失业率为20%,其中中青年失业率高达30%;石油富国沙特的失业率竟然也达30%;不足3亿人口的阿拉伯世界贫困人口达9000万。[1]这种状况与权贵富豪穷奢极侈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政治体制僵化导致经济发展滞缓和腐败滋生,世界上仅存的一批君主国多集中在阿拉伯世界,老人统治、子承父业和权力垄断在阿拉伯国家是普遍现象,如穆巴拉克、卡扎菲和萨利赫等人在位时间达三四十年,政治体制缺乏生机。老人统治必然使国家政治生活丧失活力,权力的垄断与有效监督和制衡的缺失必然导致系统性的高度腐败。从漫长的历史角度看,中东地区是各种矛盾交错密集之地,既有历史形成的民族、宗教和教派间的宿怨,又有现实利益引发的大国争斗。自二战结束以来,从数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东地区战事纷扰,几无和平与安宁。地区诸多热点问题往往由大国主宰和操弄,阿拉伯国家处于被控制的地位。长期战乱不仅使该地区国家难以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而且整个地区在加速转型的国际体系中被整体边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长期致力于追求阿拉伯民族复兴的社会精英和广大民众强烈的屈辱感和失落感。因此,这场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广大阿拉伯民众对本地区长期动荡之因所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痛苦反思,也是他们在追求民族复兴、探索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一次新尝试。

中东地区的动荡仍在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插手使形势更加复杂,其走向和结局尚不明朗,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总体来看,这场动荡对阿拉伯各国和中东地区形势带来重大冲击,该地区政治生态和政治格局发生重要变化。

中东地区将进入持续动荡的新时期。在动荡中谋求变革,在变革中寻求稳定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埃及、突尼斯、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国反对派通过示威游行甚至武力手段推翻或企图推翻长期执政的旧政权。所谓“破旧立新”,破旧容易,立新则异常困难。目前起事者内部各种势力混杂,多元思潮并存,只是暂时集合在反对旧政权的旗帜之下,如若执政,歧见将日趋明显。基于伊斯兰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包括伊斯兰思潮在内各种思潮的碰撞和兴亡,其历史和现实表明,新秩序的建立是艰难体系转型过程中中东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传统的伊斯兰势力、亲西方民主势力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势力必展开博弈,填补旧政权留下的政治真空,其结局难以预料。从长远看,阿拉伯国家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应能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但必将经历一个长期反复与曲折、甚至充满动荡的过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阿拉伯国家不可能接受美国旨意,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势力在此次动荡中相对低调,有意淡化其宗教色彩,但这并不表明它们放弃参与国家政治的新进程。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已成立政党,准备在未来的大选中夺取40%~50%议席,这是一个重要信号。[2]中东地区一直受打压的伊斯兰主义势力会利用此轮政局动荡,特别是西方的强力干涉,激发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卷土重来。政局持续动荡也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空间,美国击毙本•拉登恐将进一步刺激“基地组织”的复仇情绪,伊拉克、也门和北非的“基地组织”活动有可能再度活跃。

阿拉伯国家间的分歧和矛盾加深,阿拉伯世界再次分化和受到削弱,地区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阿盟成员国对动荡意见严重分歧、反应迟缓、态度摇摆,成员国各行其是,原定于2011年3月在伊拉克召开的峰会迟迟未能举行,阿盟在这场危机中几乎完全被边缘化。与此同时,沙特和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相对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为保障自身安全,果断出兵镇压巴林什叶派反政府骚乱;在利比亚问题上,为防止“祸水东移”,部分阿拉伯国家在西方国家的诱压下,同意安理会在利设立禁飞区,支持利反政府武装攻打卡扎菲政权军队,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通过缺席逃票的方式促成会议通过制裁叙利亚的议案;海合会还积极调解也门的冲突。海合会在这轮危机中异乎寻常的动作表明:阿拉伯世界的重心正在进一步东移,加之土耳其和伊朗的地区影响力持续上升,这些都加速了中东地区权势的转移和新政治格局的形成。阿拉伯各国自顾倾向将进一步深化,彼此的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弥合,阿拉伯世界在国际体系中的整体地位将进一步下降。

西方国家出于各自利益,竭力介入中东地区的动荡。与以往不同,美国在推行“价值观外交”和“人道主义干涉”上,对实施对象、施加力度、采用方式和方法等明显带有一定的选择性。这在对待巴林和利比亚的动荡中得到证明,前者是美第五舰队的驻地和确保海湾安全的前哨,对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美默许海合会出兵帮助巴林政府平定反叛;后者则是美的宿敌,美坚定地要求推翻卡扎菲政权,在“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帜下对利狂轰滥炸。即使在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美也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手段,即以多边主义替代单边行动,牵头并大力推进与法英等国合作;强调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参与的重要性,以制造“广泛国际联盟”的印象,规避“讨伐伊斯兰世界”的嫌疑;游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为对利行动披上“合法外衣”;改由法英等国充当先锋并发挥领导作用,美则退居后台,担当后援;实施“以利制利”,大力支持利反对派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美国在推行干涉主义时更注意“巧实力”的运用。这种有选择的出手和有限度的行动反映了在当前国际体系加速转型、力量对比朝着不利于西方的背景下,美已无力直接出兵发动一场新的战争。从中也反映美既怕乱,又想乱中取利的“赌徒心理”,美国对当前扑朔迷离中东乱局的前景,特别是对具有战略支点意义的叙利亚、也门等国反对派的组成和未来政策难以把握,因而行动较为谨慎。从总体来看,美国在这次动荡中采取了现实主义政策,奥巴马政府虽坚持民主价值的原则,但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利益,美国干涉该地区动荡的目的是确保地区格局的演变朝着有利于美的方向发展,保障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后,继续保持对该地区的控制,扫除其战略东移的障碍。但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西方国家的插手与干涉可能最终会得不偿失,阿拉伯民众普遍存在强烈的反美反西方情绪,这种情绪不可能因此轮动荡而弱化;西方国家的干涉对阿拉伯民众造成新的挫败感,又进一步刺激了阿拉伯民族情绪。阿拉伯国家的任何政权势必要顾及这一民众情绪,在政策取向上与美拉开距离,如埃及新政权撮合巴勒斯坦法塔赫和哈马斯达成内部和解,永久性地开放通往加沙的通道以及采取实际行动向伊朗示好[3],显示其正逐步调整穆巴拉克时期的对外政策。

中东地区形势动荡之初,情况十分复杂且不确定因素很多,为此中国政府采取冷静观察、谨慎应对的方针,除通过各种场合呼吁有关国家各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尽快使局势稳定下来,尊重有关国家人民自主选择权外,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护中国海外劳工生命安全上。2011年2月以来,利比亚局势持续恶化,中国政府自2月22日~3月5日动用海、陆、空力量,开展了自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有组织撤离本国公民的行动,从利共撤回35860名中国公民。[4]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向政局动荡的埃及和突尼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向埃及提供了100万美元,向突尼斯提供3030万人民币和200万美元的人道援助。[5]2011年3月以来,利比亚内战发展迅猛,应阿盟的要求,安理会举行磋商,并于3月18日通过有关在利设立禁飞区的决议,中国投了弃权票,并表示对决议部分内容有严重困难。[6]中国投弃权票主要考虑到阿盟和非盟的要求,着眼于保护无辜平民的生命安全,但西方国家利用这一决议对利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使利比亚形势更趋复杂与严峻。为此,胡锦涛主席3月30日在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时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利比亚局势的立场,表示中方认为安理会就利比亚局势通过决议目的是制止暴力和保护平民,如果军事行动殃及无辜,只会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危机,实则违背安理会决议的初衷;各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都应受到尊重,不赞成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对话等和平手段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出路;强调最近一些国家和地区组织为解决利比亚危机提出了不乏建设性的主张和建议,应予以积极回应,给和平以机会,这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可缓解当前利比亚紧张局势的政治努力,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寻求和平解决问题,避免更多平民伤亡,使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稳定。中国这些原则立场受到许多国家的肯定和欢迎。

中国与中东地区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迅猛发展。中东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重要而又特殊的板块,中东地区在政治上是中国的重要依托,在经济上是中国能源供应、商品出口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市场,在安全上是中国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确保西部安全的重要屏障。中东国家也普遍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中东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愿望日趋强烈。基于双方牢固的友谊和扎实的合作基础,目前的动荡不会影响中国与中东的传统友好关系,未来中东的政局变化也不会从根本改变双方长期合作的基本态势。目前中东地区形势动荡还在发展过程中并有可能长期化,中国应趋利扬善、顺势而为,进一步做好对该地区的工作。

要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外交思想和理念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国同中东国家的关系中,中国正是恪守这一原则才赢得该地区国家和人民的尊敬和赞扬,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才得到蓬勃发展。在当前该地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中国更要坚持这一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外来干涉,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主动,创造并深入拓展与各力量派别的接触空间,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中东各国的务实合作。

维护地区稳定符合国际和地区各国的利益,也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应与中东国家和组织,如埃及、土耳其、沙特、海合会与阿盟等就此开展磋商,同时也要加强与俄罗斯的协调,以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形象。在维护地区稳定上,中美也有利益交集,中国也应与美探讨相关议题,但具体政策上应与美拉开距离。

加强对地区形势和中东各国政情的深入研究,特别要关注中东各国权力转移和内外政策的变化,做出科学性、前瞻性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尽早做出新时期中国对该地区工作规划。对有关国家出现的新政权要尽早建立关系,在巩固原有合作基础上发展新的合作。

建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中东地区是中国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的重要市场,仅利比亚一国,涉及中国大型项目就有50个,合同金额188亿美元。[7]利比亚的动荡使中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如该地区持续动荡,势必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大损失,影响中国企业在该地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此有必要由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建立针对中东地区投资环境风险的评估机制,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供企业参考。

制定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长期能源规划。中国对该地区油气的依赖日趋严重,2010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达1.14亿吨,占总进口量的47.4%,如加上伊朗原油则占中国进口总量的56.7%。[8]当前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但中东地区形势动荡和人为炒作导致油价飙升,推高了食品等系列商品的价格上扬,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如动荡进一步蔓延,波及海湾产油国、曼德海峡、亚丁湾甚至霍尔木斯海峡,不仅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也将直接影响中国原油的供应和石油通道的安全。为此应通盘研究中国长期的能源战略,把重点转移到节能和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实施油气来源多样化和大力增加国家油气储备上来,以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中东国家面临社会转型问题,如何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社会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是它们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中国可加强同中东国家在这方面的交流,鼓励它们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除政府部门外,还可通过政党、立法部门甚至民间智库来开展交流,以提升中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

进一步推进中国同中东地区经贸务实合作。要为后动荡时代的双边经贸关系预先做好准备,既要规避风险,又要积极进取,可采用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或第三方合作开拓市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市场换资源”和“基础建设换资源”等经贸政策。要尽早完成与海合会建立自贸区的谈判;“中阿合作论坛”应建立经济合作基金;要充分利用海合会自贸区和“中阿合作论坛”这两个平台,发展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促成双方真正成为政治上相互信赖、经济上彼此依靠的战略合作伙伴。

[ 参考文献 ]

[1] 马晓霖. 阿拉伯世纪剧变启示录[m]. 国际先驱导报, 2011-04-09.

[2] 李来房, 冯康. 新闻分析: 穆兄会政党能否主导埃及未来政治[m]. 新华社, 2011-05-01.

[3] 崔向升. 军舰32年来首次驶过苏伊士运河: 伊朗“试水”埃及新政权[n]. 青年参考, 2011-02-25.

[4] 谭晶晶, 等. 我国35860名在利人员回国 撤离行动圆满结束[n]. 新华社, 2011-03-06.

[5] 中国向突尼斯、埃及提供5000万元紧急人道援助[eb/ol].[2011-03-19].

/gn/2011/03-19/.

[6] 白洁, 顾震球. 安理会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中国投弃权票[n]. 新华社, 2011-03-19.

[7] 冷新宇. 中国在利比亚大型项目千余亿 损失由纳税人承担[n]. 中国经济周刊, 2011-05-24.

[8] 李德林, 廖宗魁. 中东动荡的中国之鉴[n]. 证券市场周刊, 2011-04-02.

the middle eastern upheaval and china’s middle east policy

yaokuangyi

abstractmiddle eastern turmoil has almost swept the entire arab world since early 2011. lik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t has also exerte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eastern and global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spects people’s right to choose the road of their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besides that,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non-interference in internal affair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in middle east, to strengthen the in-depth study of region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of middle east countries, to establish the foreign investment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o develop china’s long-term middle eastern energy planning, and to further promote sino-middle eastern economic and trade pragmatic cooperation.

key wordsmiddle eastern situation; middle eastern upheaval; china’s middle east policy; arab world

(责任编辑:钮松)

相关热词搜索:中东剧变中国形势政策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五

【摘要】xxx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xxx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xxx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xxx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关键词】xxx政策统一和平发展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xxx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xxx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xxx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xxx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xxx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xxx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xxx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xxx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解决xxx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xxx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xxx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xxx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xxx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xxx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xxx同胞之所想,急xxx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xxx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xxx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xxx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六

ok3w_ads("s005");

国际贸易形势调查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2015年,受有效需求普遍不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全球贸易持续低迷、/reports/金融市场频繁震荡等不利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发达经济体总体温和复苏,但基础并不牢固。美国、英国相对较好,全年分别增长2.4%和2.2%,受贸易低迷等因素拖累,美国四季度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1.4%,增速较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欧元区全年增长1.6%,较2014年提高0.7个百分点;日本经济仍陷低迷,全年仅增长0.5%,四季度再度出现萎缩。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连续第五年放缓且严重分化,部分国家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外储下降、汇市动荡相互作用的共振现象。中国和印度仍然保持高增长;巴西和俄罗斯出现严重衰退,年度增长下降幅度均超过3.0%;中东地区经济保持增长,但油价下跌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部分国家产生冲击;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增速明显下滑,其中尼日利亚经济仅增长2.7%,大幅下滑3.6个百分点。国际货币/reports/基金组织统计显示,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1%,为2009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9%,高出2014年0.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0%,低于2014年0.6个百分点。进入2016年,全球经济呈现企稳迹象,金融市场信心回升,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多数主要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小幅升值,但实体经济依然脆弱,市场需求依旧低迷,宏观政策效力减弱,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局面难有根本改观。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放缓,美国经济好于其他发达国家,但一季度企业/reports/投资、出口、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表现不佳,gdp环比折年率仅增长0.5%,;欧元区政府负债率已开始下降,债务危机风险减小,但难民潮、英国脱欧公投等问题增加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日本经济政策效应衰减,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减弱。新兴经济体总体反弹乏力,巴西、俄罗斯等国工业产值萎缩,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3.2%,高于2015年0.1个百分点,延续弱势复苏格局。发达国家增长1.9%,与2015年持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1%,高于2015年0.1个百分点。表1 2014-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单位:%?2014201520162017世界经济3.5发达国家2.0美国2.5欧元区1.6英国2.2日本0.00.50.5-0.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4.64.04.14.6俄罗斯0.6-3.7-1.80.8中国6.2印度7.5巴西0.1-3.8-3.80.0南非1.2注:2016和2017为预测值。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6年4月。受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需求不振影响,2015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疲软。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5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8%,连续第四年低于3%,并且连续第四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贸易额从2014年的19万亿美元大幅下降13%至16.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出口量增长2.6%,进口量增长4.5%,其中欧洲成为2015年全球贸易亮点,拉动全球进口量增长1.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增长3.3%,进口量增长0.2%,其中亚洲出口量增长3.1%,进口量增长1.8%。表22014-2017年世界贸易增长趋势?单位:%?2014201520162017世界货物贸易量3.6出口:发达国家3.8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3.3进口:发达国家4.1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3.1注:2016年和2017年为预测值。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快讯》,2016年4月。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展望美国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2.4%,与2014年持平。其中,个人消费增长3.1%,为经济增长贡献2.11个百分点;私人投资增长4.9%,政府支出和投资增长0.7%,分别为经济增长贡献0.82和0.13个百分点;贸易逆差创四年来新高,拖累经济下滑0.64个百分点,为近年之最;企业盈利下滑3.2%,为2008年危机以来首次下滑。2016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局不利,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仅增长0.5%,增速创2014年二季度以来新低。企业批发库存下降,利润增长乏力,消费者信心不断走低,表明经济仍存在隐忧。但近期,美国经济的积极迹象有所增多。3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2.2%,创四年半新高,基本摆脱通缩风险。非农业新增就业21.5万人,小幅好于预期;失业率为5%,预计年底进一步降至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预计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2.4%,较上次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与过去两年实际增速持平。美联储预计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2.2%。欧元区2015年,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进一步缓和,劳动力市场和信贷市场有所改善,但内部需求动力不足,加上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难民危机发酵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持续低迷。201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1.6%,其中德国增长1.7%,法国增长1.2%,意大利增长0.8%,希腊则继续下降。国际油价下跌和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趋缓加大欧元区通缩压力,2015年欧元区通胀水平仅为0.6%,远远低于欧央行2%的目标。进入2016年,欧元区部分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零售市场低速增长,消费者信心依旧低迷,通缩风险挥之不去,复苏的可持续性仍然存在变数。受油价下跌影响,2月物价年率下降0.2%,自2015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值,3月份也仅为零增长。市场预计,欧洲央行为实现2%的通胀目标,可能将采取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包括进一步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目前为-0.3%)以及扩大每月600亿欧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1.5%,略低于2015年。日本2015年日本经济增长0.5%,较2014年略有好转。国内需求增长停滞,其中民间需求下降0.1%,特别是民间最终消费需求下降1.3%,公共需求增长0.4%。在日元小幅升值的情况下,日本出口仍增长2.7%,进口增长0.2%。宽松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刺激效应减弱,日经指数2015财年(截至2016年3月31日)收盘价5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跌,跌幅为13%。进入2016年,日本经济主要指标表现疲弱,经济前景不乐观。特别是一季度,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6.6%,成为全球升值幅度最大的货币之一,可能对今后一段时期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已难有更大作为。财政政策方面,继续提高消费税虽有望一定程度上缓解日本庞大的公共债务,但同时也将挫伤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内需不足问题进一步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日本经济增长0.5%,与2015年持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01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连续第五年下滑。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进口急剧下降、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外部金融条件收紧、资本流入减少及货币进一步贬值,使得新兴经济体风险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全年经济增长4%,为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6.6%,仍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印度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2015财年gdp增长7.6%,为5年来最高水平。油价暴跌使得印度进口支出大幅下降,提高了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购买力,拉动印度gdp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拉美多数国家经济保持增长,但巴西经济萎缩3.8%,为上世纪90年代来以来最严重衰退,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连续7个季度下降,家庭消费支出连续4个季度下降。俄罗斯经济继续衰退,全年下降3.7%。进入2016年,得益于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资本外流减少,汇率总体趋于稳定。一季度,新兴市场的股票、债券和汇率均出现多年来的最大涨幅。但若美联储进一步加息,新兴经济体外部环境的改善可能逆转,特别是大宗商品出口可能再度下滑,对经济增长构成阻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主要商品出口国和地区经济增速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中东地区2016年经济增速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3.1%,俄罗斯2016年经济增速预期下调0.8个点至-1.8%,巴西2016年经济增速下调0.3个百分点至-3.8%的新低。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油出口国经济仅增长2%。三、中国对外经济形势2016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贸易额进一步下跌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大力落实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积极效果逐步开始显现。一季度,中国进出口累计有所下降,但3月份以来出现向好迹象,贸易条件继续改善,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不断提升。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52144.3亿元人民币,下降5.9%。其中,出口30123.1亿元人民币,下降4.2%;进口22021.2亿元人民币,下降8.2%;贸易顺差8101.9亿元人民币,扩大8.5%。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8021.4亿美元,下降11.3%。其中,出口4639.3亿美元,下降9.6%;进口3382.1亿美元,下降13.5%;贸易顺差1257.3亿美元,扩大2.8%。外贸出口先降后升 一季度,中国出口和进口跌幅均较去年有所扩大。但分月度看,3月当月出口由负转正,增长11.5%(以美元计价,下同),是2015年7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进口降幅逐月收窄,前3个月进口降幅分别为19.1%、13.8%和7.6%。3月当月出口回升既得益于中国政府陆续出台的多项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效力释放,也得益于一大批进出口企业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受春节因素影响,2015年3月份出口基数偏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2016年3月出口增速。图1图2(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好于整体一季度,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959.4亿美元,下降6.6%,降幅低于整体出口3个百分点。3月当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87.7亿美元,增长33.4%,拉动当月出口增长5.0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下降9.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7.8%,但集成电路出口增长16.3%。3月当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7.2%和2.0%。图3(三)民营企业活力迸发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3099.2亿美元,仅下降1.7%,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8.6%,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3.3%,进口增长1.1%,增速分别高于整体出口和进口6.3和14.6个百分点。国有和外资企业进出口下降较多,其中国有企业进出口1235.1亿美元,外资企业进出口3687.1亿美元,分别下降21.7%和14.4%。图4四、对国际贸易的看法1、基于产品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国内出口企业不断增多,对于老外这无疑是一大好事,选择性更大,他们拿单到处放风,导致出口企业为了接单而相互进行拼价格,不断打价格战,因此大家的利润都变低了。另一方面这两年出口形势不好,订单量减少。而国内人力成本上涨,物料价格上涨,企业基本处于微利状态,相互竞争压力特别大。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的距离在变小,外贸也变得越来越透明。

因此大道君觉得你必须在某一个细分的领域,拿出有特色的东西,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所以要求业务员对某个细分行业的知识必须要非常专业。只有你足够专业,海外买家才会足够相信你,而不会因为各种外部原因失去合作机会。2、基于外贸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大道君发现做外贸越来越不需要专业的国际贸易知识。以前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fob,cif,fcl,lcl这些基本的国际贸易名词,别人会笑掉大牙。但是今天你会发现很多客户也不知道这些名词,因为他们或许是第一次开始从中国采购,或许是小型客户,以前只是从当地的批发商那里拿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他们才有机会直接接触中国的供应商。他们甚至有点“傻”,不知道什么是fob,甚至还没搞很清楚本国的进口税率是多少,但是却已经把全款打到了你的账户上。他们最喜欢的报价单不是fob,也不是cif,而是你直白地告诉他,我把货物door to door送到你仓库门口去的报价,因为这样太好理解了。而对于现代物流来说,这没什么困难的,只要你说出来具体地址,货代就能给你一个报价。3、出口模式的简化传统上出口的模式是:工厂》外贸公司》拿佣金的中间商》进口商或批发商》终端客户或零售商店。今天这个模式已经简化到:工厂》贸易商》终端客户或零售商店。以往国外的进口商或批发商可能是我们的客户,但是今天他们正在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在试图绕开外贸公司直接找到工厂。

从理论上来说工厂直接到零售商店是可能的,但是实际操作上是行不通的,因为现代商业中的中间商,不仅仅是简单的从事贸易流程,还有品牌、文化、专业、售后等增值服务。所以外贸公司要从传统的等着客户下订单的思维习惯,转变为创造订单,引导终端客户消费。

相关热词搜索:党风廉政形势分析形势分析国际贸易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七

ok3w_ads("s005");

论文标题: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论文作者 丛明

论文关键词 经济形势/重要转机/经济政策,论文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1452,论文页数 34~40,43页2000年2000月论文网 /paper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出现了重要转机。一种看法认为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拐点”还没有出现;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当前经济形势的好转是根本性的,“拐点”已经出现。为保持我国经济持发展大,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总的力度不能放松,将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扩张政策,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作出调整。

一、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重要转机

今年6月14日,朱róng@①基总理在全国政协举办的“21 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严峻和复杂的考验,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出现了重要转机:经济增长加快,效益明显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城乡消费稳中趋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继续增加。这些表明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前进。”这个重要判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个重要转机的主要标志是:

第一,经济增长加快。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 %(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8.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了0.6 个百分点,与去年年末相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呈加快增长的态势。

这表明,从199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1992 年增长基数最高,为14.1%,从1993年开始分别为13.2%、12.6%、9. 0%、9.8%、8.5%、7.8%、7.1%),今年可以得到扭转。因为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基数比较低,不到7%,只要今年下半年增长7%左右,全年就可达到7.5%。据有关专家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达到7.5%~8%。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走出谷底。

经济增长加快主要是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拉动的。1~7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1.4%,是三年来的最高增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3。而工业增长加快,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拉动:一是国有工业生产加快;二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主要是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微机、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等电子信息通信业;三是工业品出口增势强劲,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第二,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利润成倍增长。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622亿元(创90年代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1倍;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03亿元,同比增长2.1倍。前不久,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讲,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也出现了重大转机。据最新统计,6599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1997年底的亏损面为39.1%)中,已有3463户实现脱困,占52. 2 (亏损面降至不足20%)。从地区看,已有22个省区市实现净盈利,净亏损减少到 8个。从行业看,14个重点工业行业中,除煤炭、军工外,都实现盈利。

第三,财政税收大幅增长。1~7月全国税收收入71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251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受企业效益增加、股市活跃、外贸增势强劲等因素影响,国内增值税(增长18.5%)、企业所得税(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25.7%)、进口税收(代征增值税、 消费税增长36.3%,关税增长22.3%)和证券交易印花税(增长81.1%,已完成全年计划的160.3%)均较大幅度增长, 这四类税收增加额占全部税收增加额的80%以上。

第四,需求开始转旺。被誉为需求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正全面回升。出口需求:1~7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5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3%,其中出口、进口同比增长分别为35.8%和36.8%,累计贸易顺差144亿美元。

出口加快主要得益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目前祖国大陆出口的最大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除美国外,这些都是经济恢复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消费需求: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845亿元,同比增长10.0%,增幅加快。其中5 月份出现了“假日经济”这一中国特有的消费经济现象。7月份还出现了“夏日消费”特征。因7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炎热,各种应季的防暑降温商品,如凉席、防晒霜、游泳衣、风扇、空调、啤酒、饮料的销售大幅度增长。投资需求:1~7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达938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增长12.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9%)增长7. 4%,更新改造投资(占18.5%)增长22.5%,房地产投资(占25.6%)增长24.1%。

第五,物价下降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1~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2%,其中7月份上涨0.5%。

消费价格已经结束了两年多的负增长。上半年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也转为正增长, 结束了长达3年多的负增长局面。目前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7月为-1. 8%)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仍为负增长,但降幅比去年同期均缩小了。按国际惯例,反映物价基本走势主要是看消费价格,我国过去是用商品零售价格,现在已经改过来了。

二、怎样看待这个重要转机

在承认上述基本事实的前提下,怎样理解这个重要转机?也就是说,经济形势好转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根本性的?即经济形势是否出现“拐点”?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看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基本有两种看法:一种持谨慎态度,认为只是出现了“亮点”,“拐点”还没有出现;一种持乐观态度,认为“拐点”已经出现了。

持第一种看法的同志认为,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转机”不等于“转折”,是否出现“拐点”还要再观察。主要理由是:

1.需求因素。出口:今年我国出口的增长率肯定是前高后低(去年前低后高),再说,美国经济有泡沫,日本经济回升比较慢,世界经济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包括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议论已见诸舆论,随时都有可能对我出口造成冲击。消费:传统的消费已经基本饱和,新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住房、汽车消费受制于购买力(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广大中低收入者还消费不起),加上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未完全到位,对居民心理预期支出的压力还比较大,抑制了即期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投资:投资中的主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仍然比较慢,1~7月仅增长7.4%, 表明投资后劲不足。

2.供给因素。一般工农业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传统产业的发展余地不大了,而要短期改变结构失衡现象是不可能的,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3.通货紧缩趋势没有完全消除。物价回升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国际上一些主要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的,如石油(已由一年多以前约10美元/桶涨到现在约30美元/桶)、钢材、有色金属、纸浆、棉花、食糖等,有些产品国际价格上涨,进口减少,国内需求相应增加,促使价格回升。国内一般工农业产品价格仍呈下降之势,如前面讲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7月为-1.8%。

消费价格反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季节性因素,如鲜菜价格上涨(上半年上涨12.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3个百分点)等。还有一部分服务价格是政府调价的结果(如交通、房租、水电、汽油价上调等),影响消费价格上涨1.74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7%,影响消费价格上涨0.46个百分点。剔除国际因素、 季节性因素、政府调价因素,消费价格的自然走势仍为负增长,因为基本工农业产品是过剩的。现在家电产品频频降价销售,甚至出现“跳楼价”,如一些品牌的29寸平面直角彩电,只卖1800元左右,顾客要排队过夜等候购买。

4.经济周期是否出现“拐点”尚待观察。“拐点”是就经济周期的变化而言的,通常在经济增长率持续几年下滑后,又连续几年上升,其回升的第一年可称为“拐点”。如果明年经济增长率又下来,即使今年增长加快,也不能称为“拐点”。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国债投资拉动,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对明后两年经济增长趋势还很难预料。加上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低于7.5%, 又是一个前高后低呈下滑的态势,对明后年经济增长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种看法认为,当前经济形势的好转是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

为什么说经济形势的好转是根本性的?主要不是看速度,如果看速度,上半年增长8.2%,比较高,今年经济增长肯定超过去年, 出现“拐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速度过高,容易造成经济过热,未必是好事。对形势好转的判断,主要是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速度只能建立在质量和效益好转的基础之上。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比较慢,有基数大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质量和效益比较好,其速度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增长3%~4%,就很高了。同样的速度,效益好的,表明资源耗费少,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得到实惠。而判断质量和效益的好转,主要是看两点:一是看企业效益,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效益,如果说去年带有一定的恢复性,今年则是实质性的提高。企业效益好转还反映了供给面的改善,即经济回升不完全是短期的需求因素带来的。二是看财政收入,因为财政收入的增加,是国民经济运行好转的综合反映。这两点,在讲经济形势好转的标志时谈到了。形势好转的原因有:

1.中央多年来采取大力度的、综合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从1998 年下半年开始, 连续实施三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共发生3100亿元建设国债,连同配套资金一道,共投入约1 万亿元资金用于国债建设项目,建成了一大批公路、铁路、水利、电信、粮库、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优化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将起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电信业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世界第3 位(在美、加之后,但不久会超过加拿大)。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在扩大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增加消费、促进出口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增加城镇职工工资,提高低收入居民的补助,调高出口退税率等。在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还进一步发挥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从1996年5 月以来,中央银行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

央行还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增加再贷款等措施,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在不断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增加贷款投放,搞好金融服务。近年来实施的货币政策力度也相当大,对刺激经济回升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为今后治理通货紧缩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2.加快了经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因为今年是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最后一年。近两三年来,在经济增长外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内受通货紧缩趋势的影响下,中央并没有放慢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而是继续按照原定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推进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还大力推进财税、金融、社会保障、住房、科技、教育、政府机构等各项体制的改革,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由于不断地推进改革,以改革作为动力,同时重视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使经济增长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3.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对传统工业加快了调整步伐,淘汰了一大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管理混乱的企业,特别是治理“五小”,使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如煤炭、钢铁、制糖等行业今年以来生产下降或低增,但价格不同程度回升,效益开始好转;同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取得进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均获得发展。

4.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今年一季度增长5.0%), 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一季度增长0.7%),东南亚、 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已先期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一季度韩国增长12.8%、新加坡增长9.1%、 马来西亚增长11.7%、泰国增长5.2%、印尼增长3.2%),祖国大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受其影响,我外贸增长迅猛,进而通过外需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和需求的增加,一些主要国际产品(如石油、有色金属、棉花、食糖等)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应产品价格的上涨或回升,刺激了这些行业的生产,增加了效益。

5.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持续动因仍然存在。首先,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西部大开发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潜力,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源。其次,中国加入wto 在即,加入以后,将会出现对外开放新的高潮。一方面将大量引进外资,加快国内经济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使“两个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外需。

总起来看,经济形势好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因素:一是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结果;二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三是内生因素的作用,如体制性改革、结构调整、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等。

尽管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根本性好转的趋势,但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1)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近几年农业丰收,出现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已持续三年下降,1997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下降4.5%,1998年下降8%,1999年下降12.2%,农民收入因价格下降而增长缓慢,按可比价格计算,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4.0%,今年上半年仅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7%)。

农民收入短期难有明显增加:一是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余地不大,农民仍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压力;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农民收入在短期内难有明显增长,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减收因素,如一些劣质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范围;三是来源于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余地也不大,乡镇企业总体上不太景气,农民工素质普遍较差,只能干些粗活,报酬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广大农村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制约了消费的稳固回升。(2 )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今年6月末,全国城镇从业人员20070多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40多万人,但比去年底减少940多万人。一季度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60多万人,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截止5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8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33万人,比去年底增加30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和推算(按国际通行的失业定义: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报酬的工作,当前有就业可能,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上半年我国城镇失业人员为1096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8%。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总失业人数的增加,也制约了消费的稳定增长。(3 )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50%;产值中,第三产业占3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0 %以上的水平, 也低于同一发展水平国家40%~50%水平。产品结构:全社会一般的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但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能力又显不足。如钢材,我国产量已突破1亿吨,总量供大于求, 但一些真正需要的品种又供不应求,每年不得不进口1000多万吨钢材,支付几十亿美元外汇。这表明传统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地区结构:地区发展差距还在拉大。

三、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总的力度不能放松,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扩张政策,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作出调整。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为保持和加大国债投资的力度, 今年年中还要增发500亿元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环保、技术改造、国家储备粮库以及京津周围沙源治理工程和天然林草场保护建设等方面。如果中断投资,就会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货币政策:在继续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经济增长:如国债配套贷款的投放;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发放;扩大对居民买房、教育、购车和大件商品的消费信贷业务;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在有效遏制通货紧缩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的反弹。

(二)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

一是要增加公务员(包括吃“皇粮”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公务员工资偏低,不利于廉政建设。在财政增收的情况下,可考虑拿出一定的财力增加公务员的工资,增加对城镇低收入人员的补助,进一步增加消费。

二是要营造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居民对轿车、住房、电信及信息服务和旅游消费的扩大,抓紧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目前汽车消费中各种价外收费占到了30%~40%;住房消费领域商品房住宅价格过高,房地产二级市场手续繁杂;电信消费中价格的限制性因素较多;等等。所以,要取消对购买轿车的一切不合理收费,破除地方保护措施;要适当降低商品房价格,继续实行建设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发展一定数量的廉价房,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继续搞好电信资费的结构性调整,进一步降低长话费、上网费、农村电信资费,移动电话由双向收费改为单向收费,减少基本电信资费种类;加强重点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增辟新的旅游路线和景点,提高服务质量;适当延长假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使“假日经济”由集中消费变为均衡消费。

三是要调节高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 目前城镇居民中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家庭收入的42%,而收入较低的20%的家庭仅占全部家庭收入的6.5%,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要将调节高收入的钱用来补助低收入者,扩大总体消费需求。因此,要面向社会高收入阶层和高消费领域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力争年内开征遗产税;对餐饮业、旅馆业、娱乐业等特殊消费行为,在征收营业税的基础上加征消费税;按一定比例征收个人所得税附加等;修订《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等税法。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积极做好加入wto的应对准备工作。

抓紧清理和修订现行涉外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在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要逐步取消对外商给予的超国民待遇政策;同时研究利用wto 规则允许的保护性措施和开放过渡期。加入wto以后, 政府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要逐步减低或取消,但我们可采取相应的其他措施,如行业协会干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等有效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是努力扩大出口。要落实和稳定扩大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近期不会采取汇率贬值以扩大出口的政策。

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制定有关到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等鼓励措施和监管制度。

四是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逃汇、套汇、骗汇、骗税和反走私的斗争。

(四)农业政策的核心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增加农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1.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对粮食形势要有个基本估计。今年夏粮将减产220亿斤,主要原因:一是调减种植面积减产119亿斤,占54%;二是因北方发生大面积旱灾,全国4.4 亿亩夏粮有2. 1 亿亩绝收或减产,5000 万亩遭受蝗灾,共减产101亿斤,占46%;三是农民抗旱的积极性不高,因粮食价格低迷抗旱成本高,不合算。尽管夏粮减产,但因夏粮占全年产量不足1/4,对整个粮食供大于求格局影响不大。目前国有库存粮食5000多亿斤,加上农民自己存粮,大体上有1万亿斤, 相当于全国一年的产量,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防止和忽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倾向。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是缺粮的国家。当前粮多,解决12亿人吃饱肚子的问题,是了不起的成就。形势好,若政策失误,比如通过价格误导,农民都不种粮了,形势就会发生逆转。为保护农民利益,关键是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实现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如果不敞开收购或压级压价收购,就会出现农民“卖粮难”,私商乘虚而入,又偷漏税,销价低于国有粮店,“三项政策”难以落实,农民利益就会受损。所以,在收购环节必须按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可按质论价,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彻底垄断粮源,严禁私商进入收购环节。解决粮多的根本办法,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优质品种;二是做好粮食转化和深加工。

2.通过减负增加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实行单一的农业税)。目前已在安徽省进行试点,各省区选择几个县(市)进行试点。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精简乡镇干部。各项建设事业要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先后顺序。严禁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

3.发展小城镇经济。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好时机。中国有12亿多人口,农民近9亿,占70%多。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

如果农民都集中在种植业上,很难普遍富起来,

但农民都涌向大中城市也不行,因为城市就业压力已经非常大。有效措施是发展小城镇经济,将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土地适当集中,让种植能手搞规模经营,可产生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政府要研究探索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动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积聚(乡镇企业布局不要分散),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限制,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经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确保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

今年是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最后一年。目前国务院确定的“三大杀手锏”已进入实质性发挥作用阶段,对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债权转股权。主要是对前几年建成的,一些特别困难的,几乎没有什么资本金,完全靠银行贷款搞建设,资产负债率高,但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国有工业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国有商业企业也进行债权转股权的试点。银行将这部分债权转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这些企业欠银行的钱,变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看,公司可派代表参加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公司可将股权向境内外转让,前提是保持国家控股或一定的持股比例,也可让企业回购股权。从企业来看,企业原来所欠利息就不收了,这样可明显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大大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许多企业会因此减亏甚至扭亏为盈。企业有了盈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可参与分红。国家有关部门同意第一批580户企业实行债转股,总额度为4050亿元。中央已确定了1万亿元的债转股规模,将分期分批进行。

第二,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一个投资省,见效快,有利于防止重复建设,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要利用当前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集中必要力量,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装备制造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去年下半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由中央财政增发600 亿元国债,除一部分继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拿出153 亿元用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其中90亿元用于贴息,其余63亿元用于充实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资本金。今年中央财政又拿出165 亿元继续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及贴息。今后技术改造的国债贴息政策范围要拓宽,不仅面向国有企业,还应面向非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以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

第三,直接融资。(1)鼓励企业进行股票、债券融资。

国有企业间接融资的比重偏高,过于依赖银行的贷款,使资产负债率畸高,负担重,不利于搞活国有企业。因此,要积极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资本金,降低资产负债率。为此,要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在保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出售一部分国有股。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去融资。目前我国已有48家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累计筹集外资138 亿美元。(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到资本市场去融资, 必须赋予企业应有的投资自主权,为此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以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主体多元、风险约束、市场导向、间接调控为特征的投融资体制。核心是确立企业法人的投资主体地位,形成责权利统一的约束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除社会性、公益性项目外,不再直接投资于盈利性项目。凡是有收益的投资项目都应由企业投资,由它们承担风险和享有投资回报。政府对于盈利性项目的投资,应当通过国有持股的企业法人来进行。企业法人享有完全的投资自主权,并遵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地区发展规划,自主决定其所投资的任何项目的立项和开工,同时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必须强调,当前要特别重视抓好安全生产。今年以来,一些重大、恶性事故频仍。据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局长闪淳昌在第二届中国安全生产论坛会议上说,目前全国各类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每年1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

其中最严重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天死亡 250人。其次是工业战线,其中煤矿事故居高不下,死亡人数约1万人。今年是管理年,抓好安全生产, 是落实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六)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最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在着力落实当前“三条社会保障线”和“两个确保”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快向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着手建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是要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改革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过渡。实行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简称“新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简称“老人”)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简称“中人”),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医疗保障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人”个人帐户是空的,“中人”个人帐户的资金很少。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医疗保障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

那么,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有多大?以养老金缺口为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突破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30年进入最高峰状态,达22%,退休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将达47%。1999年底,全国有2984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2864万人,占96%。预计今后5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将增加到4000万人。1999 年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达165亿元, 如果扣除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后,因结构性收不抵支形成的硬缺口近1890亿元。今后二三十年内,由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好,一些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比较困难,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过渡,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据有关部门测算,假定“老人”、“中人”仍实行老办法,“新人”实行新办法(即个人帐户做成实帐),到2030年,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支缺口将达到15000 亿元左右。2030年以后,“老人”、“中人”基本不复存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转将自求平衡。

改革措施:(1)扩大覆盖面,提高征缴率。

目前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仅仅覆盖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要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制订新的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重点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所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都要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缴的

应依法处理。(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

近两年,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1998年支出965亿元, 约占财政支出的9%;1999年支出达1280亿元,约占财政支出的10%。

尽管各级政府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相比,仍然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各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将企业亏损补贴、压缩的部分事业性支出,以及直接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等,用于社会保障支出,逐步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目前的10%提高到15%。(3)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包括对国有股权变现所得(如结合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让更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上市,通过一级市场发行股票套现,通过二级市场回购配售国有股变现等),对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以及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4)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

可考虑由中央财政向国家银行发行专项长期国债,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将来可通过有选择地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等方式来偿还。(5 )将现行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这是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筹措方式的根本出路,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去年年初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实行“三费合征”,即可以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需要研究制订《社会保障条例》,对社会保障税税率、税基、纳税对象、征收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这样有利于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征缴率,降低征收成本,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七)“十五”规划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的主题是发展,主线是结构。

发展是硬道理,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目前的发展已到了结构调整的阶段,不调整结构,发展就没有出路。因此,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发展。

结构调整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继续压缩和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包括关闭“五小”,兼并、破产一批落后企业,调整企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能力,包括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小城镇经济。

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放在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能力上,重中之重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们必要有几个“杀手锏”,如载人宇宙飞船、核潜艇、基因技术等,但从我国国情来看,我们难以倾其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要把有限的财力,重点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其意义:(1 )工业增长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 )工业可吸纳一大批熟练劳动力;(3)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 实际上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重在应用上;(4 )对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调整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技术进步的基础就是教育和人才,要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体制创新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如企业结构调整要与所有制改革结合起来;科技进步要与科技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铁换失为容

相关热词搜索: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中国形势政策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本(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yanjianggao/jingdianyanjiang/1685366788142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