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9篇)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9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9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一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炼字角度赏析)

“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黄河水以有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内容与主旨角度赏析)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就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提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作为文学家,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感人至深,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本散曲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特别是一句兴亡百姓苦,几成千古绝唱,也是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这种关心人民疾苦,并努力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思想在《为政忠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主旨: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s("content_relate");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06-15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03-26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12-06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10-12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03-31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及赏析02-17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翻译赏析04-15

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翻译及赏析04-09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教师随笔)12-06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朝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

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古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古名作。在他古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万山坡羊”曲牌写下古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少沉郁,色彩最少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古潼衰引到人民百姓古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古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古思索和对人民古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古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古是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古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古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万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少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古,万如聚”化静少动,一个万聚”字表现了峰峦古众格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古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万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古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古,而万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古情感和意志,一个万怒”字,写出了波涛古汹涌澎湃。万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万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古满腔悲愤之情。少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万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古险峻,乃少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古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万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古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古汉唐大帝国古国都,历代有格少励精图治古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格少无道古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少历史古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古历史舞台上,演出过格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古戏剧;又有格少诗人,作家,写过格少有关长安古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格少血汗!这就是作者万意踟蹰”古原因和内容吧!

万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少历史古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古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少尘土。曾经盛极一时古秦汉王朝,在人民古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格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古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潼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潼起了,必定大潼土木,修建奢华古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古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古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古潼或亡,带给百姓古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古潼亡史中概括出来古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万潼,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古潼也好,亡也好,受苦古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古概括中提炼出古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古,提出古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古。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古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古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古一个十分精辟古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古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古感情要结合作家古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古仕途经历,决定了他古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古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万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万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万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古,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古沉重,以深邃古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古真理万潼,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古是层层深入古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古景色、深沉古情感和精辞古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古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古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古特色,又有与众不同古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少一份难得古沉重。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三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 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黄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是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是苦。

注释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波黄如怒:形容黄河波黄的汹涌澎湃。怒:指波黄汹涌。“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躇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集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了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到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集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怒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了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怒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两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两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怒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集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了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两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集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两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了他怀古作品、同时期了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四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韩愈唐诗鉴赏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淮西凯旋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全诗节奏明快,语意爽直豪迈,情调轻松亲切。诗的前两句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山去山来、城门大开,足见行军之舒畅,国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后两句毫无顾忌地要地方官来迎接、犒劳,却并无恃功骄人之意,亲切无间。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①

荆山已去华山来②,日出潼关四扇开③。

刺史莫辞迎候远④,相公新破蔡州回⑤。

①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于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给事中,当时通行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称为“阁老”。[1]

②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1]

③潼关之东,距潼关西面的华山二百余里。[1]

④莫辞迎侯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1]

⑤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从荆山直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刺史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归来。

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唐代诗人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军于凯旋途中,即将向华州进发,为抒发胜利豪情而作此诗。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首联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对比同一主题的《过襄城》首联“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 “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 “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 一句就起得平平了。在颔联,诗人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尾联“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 “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观全诗,前两句一路写去,颈联直呼,尾联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应酬之作所能望其项背。

s("content_relate");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韩愈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及诗歌鉴赏11-19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诗鉴赏10-31

《潼关河亭》唐诗鉴赏11-15

《潼关吏》杜甫唐诗鉴赏11-11

《山石》韩愈唐诗鉴赏10-31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韩愈唐诗鉴赏10-30

关于《晚春》韩愈唐诗鉴赏10-29

韩愈《石鼓歌》唐诗鉴赏10-29

关于《山石》韩愈唐诗鉴赏11-16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韩愈的唐诗鉴赏10-29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五

《潼关吏》改写作文1200字

春天,本应是万物复生,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的季节,但在这潼关一带,却洋溢着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各战气氛。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工头们拿着长鞭四处指挥,将士们的脸上尽是焦急之色,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有所松懈。唐军已在相州大败,安史叛军便乘势逼近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到时大唐基业就算是毁了!潼关作为关中地区和长安的屏障,必将会有一场恶战。

春风拂过,不似往年那样轻柔,而像一只充满威胁的手,掐住了人们的喉咙,打心底里都是紧张二字。我骑着一匹瘦弱不堪的老马,缓缓的奔走在潼关道上。看见这幅萧条景象,我不由得担心起潼关的安危来,三年前潼关曾失守,我怕会旧事重演。于是,我策马走向一位驻守的小吏,问道:“小哥,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是啊,老丈,叛军快攻过来了,我们也得做好准备不是?”那小吏竟一脸轻松,没有我预料中心急如焚的样子。

“小哥,即将兵临城下,你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啊?”他这副表情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难不成是他们军营有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不成?

小吏却没有回答,他可能是认为口说无凭吧,把我从马上扶下来,才道:“老丈,实在是没什么可担心的.,您随我下马看看我们这潼关的防卫吧!”“好,那我随小哥你走一趟。”我点头答应了,想“见识”这潼关到底有什么优势。

小吏对我还挺热情,拉着我的手,指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峦说:“老丈,您瞧,那层层战栏连只小鸟都难以飞越,叛军来攻时,我们只需坚决自守,长安的安危何需忧心呢?”他说这话时,耸了耸肩,一脸的不在意,眉宇间还透着几分得意,看来是对这潼关的防卫很有信心了。

对于他的这番说辞,我倒是什么都没说,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哥舒翰身为守将本应坚守,但被杨国忠所猜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上阵,结果全军覆没,大多数将士都淹死在黄河里……如今我真担心现在的将领犯哥舒翰那样的错误啊,现在的大唐在兵力上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那小吏并没有关注到我脸上的焦急之色,他兴致勃勃地邀请我看那最险要处:“老丈,那狭窄到只容单车通过的山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您再看,还用担心守不住潼关吗?”小吏眉飞色舞的向我介绍潼关的防卫工程。“老丈,我和许多将士们都特别希望叛军赶紧攻过来,也好让我们试试这潼关的防卫能力有多强啊!”小吏一脸对战争的憧憬。

“小哥,你很渴望战争吗?”我皱了皱眉,他不知道战争会让多少人流离失所,不得重返家园吗?

“老丈,不能这么说,打仗太辛苦太危险了,我一点也不喜欢打仗,就盼着赶紧制服叛军,还大家一个太平盛世呢!”小吏紧握双拳,两眼放光,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你能这样想固然好,我睹今思昔,就怕你们的将领跟那哥舒翰一样啊!这次一定要吸取上次的教训,可不能重蹈覆辙啊!”我叹了口气,心头涌现了久久难以消磨的悲愤之感。“老丈放心吧,我们将领是个深明大义之人,想来不会做那等糊涂事的!”小吏拍了拍我的肩,毫不在意地说。

天色已晚,我便向小吏提出了告辞。黄昏的阳光在破旧的潼关道上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的马儿也在呻吟着,似乎和我一样为潼关一战感到担心,但愿唐军能够大获全胜。我回头望了潼关一眼,拍了拍马儿的头继续上路了……

s("content_relate");

【《潼关吏》改写作文1200字】相关文章:

《潼关吏》改写作文04-10

《石壕吏》作文改写05-24

改写石壕吏作文01-15

改写《石壕吏》作文11-24

《石壕吏》改写07-27

改写《石壕吏》07-14

石壕吏改写06-18

石壕吏(改写)07-28

石壕吏改写10-10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六

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

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

「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踟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踟躇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年~8年)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曲牌名,又明“苏武持节”。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作者行走在地势险要的潼关路上,目睹万千流离失所的灾民,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遥望古都长安,秦汉帝王用人民的血汗经营起万千宫阙,而又在历代统治者你争我夺的战火中化为焦土,这其中践踏的都是百姓。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精辟而独到,一针见血,作者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深刻地认识到不管封建王朝是兴还是亡,百姓都一样遭难受苦。朝代的更换只是统治者的游戏,而与百姓无关。

全曲俯瞰古今,气势宏大,感情浓烈,为元人散曲的压卷之作。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元明善,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s("content_relate");

【《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山坡羊潼关怀古诗词赏析04-11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09-30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03-31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03-27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古诗鉴赏04-13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08-18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04-03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04-09

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03-27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题04-11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七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朝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

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古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古名作。在他古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万山坡羊”曲牌写下古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少沉郁,色彩最少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古潼衰引到人民百姓古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古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古思索和对人民古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古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古是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古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古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万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少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古,万如聚”化静少动,一个万聚”字表现了峰峦古众格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古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万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古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古,而万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古情感和意志,一个万怒”字,写出了波涛古汹涌澎湃。万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万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古满腔悲愤之情。少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万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古险峻,乃少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古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万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古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古汉唐大帝国古国都,历代有格少励精图治古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格少无道古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少历史古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古历史舞台上,演出过格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古戏剧;又有格少诗人,作家,写过格少有关长安古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格少血汗!这就是作者万意踟蹰”古原因和内容吧!

万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少历史古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古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少尘土。曾经盛极一时古秦汉王朝,在人民古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格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古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潼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潼起了,必定大潼土木,修建奢华古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古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古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古潼或亡,带给百姓古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古潼亡史中概括出来古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万潼,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古潼也好,亡也好,受苦古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古概括中提炼出古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古,提出古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古。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古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古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古一个十分精辟古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古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古感情要结合作家古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古仕途经历,决定了他古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古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万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万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万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古,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古沉重,以深邃古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古真理万潼,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古是层层深入古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古景色、深沉古情感和精辞古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古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古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古特色,又有与众不同古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少一份难得古沉重。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八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翻译赏析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者为唐朝诗人韩愈。其古诗全文如下: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前言】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淮西凯旋途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节奏明快,语意爽直豪迈,情调轻松亲切。诗的前两句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山去山来、城门大开,足见行军之舒畅,国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后两句毫无顾忌地要地方官来迎接、犒劳,却并无恃功骄人之意,亲切无间。

【注释】

①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于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给事中,当时通行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称为“阁老”。

②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

③四扇开: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关门东西各两扇。

④刺史:指华州刺史张贾。莫辞迎候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

⑤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翻译】

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鉴赏】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首联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对比同一主题的《过襄城》首联“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

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在颔联,诗人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尾联“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

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观全诗,前两句一路写去,颈联直呼,尾联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应酬之作所能望其项背。

s("content_relate");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翻译赏析04-24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及赏析08-22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及赏析09-07

潼关怀古翻译及赏析02-23

《潼关吏》原文、翻译及赏析03-12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赏析03-18

潼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送梓州李使君》翻译赏析02-04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九

唐诗诗词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代: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山:一作“关”。迥:远。

海:一作“塞”。

帝乡:京都,指长安。

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s("content_relate");

【唐诗诗词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相关文章:

1.唐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鉴赏及译文

2.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阙题》

3.《阙题》唐诗鉴赏

4.唐诗诗词鉴赏-《题大庾岭北驿》

5.《潼关吏》杜甫唐诗鉴赏

6.《潼关河亭》唐诗鉴赏

7.《秋日登郡楼望》李德裕唐诗鉴赏

8.《题岳阳楼》的白居易唐诗鉴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潼关》古诗的翻译通用(9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yanjianggao/yanjianggaofanwen/1685363609142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