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

微信扫码分享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一

2. 却说那白鹿书院内,孩子在钱可通的稀奇百怪的各种玩艺攻势下,玩得乐不思蜀。

3. 根本就是依靠潜规则上位,最终高丽虹成为洪家少奶奶,早早退出娱乐圈,乐不思蜀。

4. 浩大的天籁之音仿佛姁姁湑流湝湝萦纡,倒映出灵魂的华韵,琅嬛嘉讯,和气翔洽,让人艳羡陶醉,绮思虹缤,云蒸霞蔚,乐不思蜀。

5. 我来找你啊,有这么漂亮的美女陪着,你乐不思蜀。

6. 20xx溧水梅花节3月开幕以来,引来游客蜂拥而至,赏梅花,摘草莓,品农家美食,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市民游客乐不思蜀。

7. 秋谷高风,珠泉印月,难怪张积中寓居博山,大有乐不思蜀之意了。

8. 虽说不敢破荤戒酒戒,但是有好的素菜、茶水食用,有美貌姑娘旁边伺候,还是让两个道士乐不思蜀。

9. 刘弈这么一揉,就有些乐不思蜀了。

10. 慕容倩看杨易这段时间玩的有些乐不思蜀,提醒杨易并不是没有事情做。

11. 钟万仇沉迷几女之间,旦旦而伐,颇有几分乐不思蜀的味道。

12. 岛上古迹累累,景致多多,那唐代的井、晋代的佛、宋代的碑、元代的帖,古宅旧寺,奇树异草,沉淀着三山岛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使他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13. 这一年来梓安一边修练一边还有木青儿这个小美女每天朝夕相伴,日子过的悠哉悠哉滴,有点乐不思蜀了。

14. 江辰以百发百中的几率,接连钓出了十几个娃娃,程菲忙的乐不思蜀,麻袋大的帽子里都装的满满的,手上还抱着几个,掌声喝彩几乎没断过。

15. 真正边上乐不思蜀捡装备的龙枭看到龙灵往后丢个东西立刻扑上去将那个金色圈环捡起,“拿到了。

16. 见这大江碧水绿波,清醇爽身,再加上两岸旖旎的山水风光,就有一点乐不思蜀了。

17. 那青年并没有看浮生,乐不思蜀的逗着挑逗着那只半人高的土狗。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二

ok3w_ads("s005");

提 要:《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叙述了古蜀国远古时期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五帝”史,在其卷末的“总结”中,提到古蜀先贤:大禹,黄帝所婚之女,彭祖。《华阳国志》没有对他们详细记载。其实,他们都是在中国远古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大禹是中华民族“立国始祖”;嫘祖是我国桑蚕文化的发明家;彭祖是中国神话传说的长寿仙人。

关键词:华阳国志,古蜀先贤,大禹,嫘祖,彭祖,王乔

由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比较详细地叙述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自成书以来,《华阳国志》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对于古代西南的研究,无论古今学者,都把《华阳国志》作为重要的史料。

《华阳国志》的卷三是“蜀志”。“蜀志”依据《蜀王本纪》的记载,叙述了古蜀国的远古历史:蚕丛开国至禅位开明,其间经历了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五代,蚕丛“始称王”,“杜宇称帝”,以及开明王朝事迹和秦灭开明王朝事也即是古蜀国灭亡事。但是,古蜀国的远古历史,决非只有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五帝”,诚如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蜀王本纪》为汉代人所记蜀人传说,只得如此三四著名之酋长,非能列举其世系……”[1] 应该说,在古蜀历史上,还有一些很有名望的古蜀先贤,《华阳国志》虽然也提到了,却并没有去详细记载。

“蜀志”最后仿“太史公曰”的总结,有如下一段话:

撰曰:蜀之为邦,则天文,井络辉其上;地理,则岷嶓镇其域;五岳,则华山表其阳;四渎,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女。显族,大贤,彭祖育其山;列仙,王乔升其冈。而宝鼎辉光于中流,离龙、仁虎跃乎渊陵。开辟及汉,国富民殷,府腐谷帛,家蕴畜积。《雅》《颂》之声,充塞天衢,《中穆》之咏,侔乎《二南》。蕃衍三州,土广万里,方之九区,于斯为盛。固乾坤之灵囿,先王之所经纬也。[2]

在这段话中,提到的蜀中先贤就有:大禹,黄帝所婚之女,彭祖,王乔。在这四人中,除中国道教崇奉的神仙王乔是汉代人外,其余三人都是在中国远古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也是《华阳国志》未详述的古蜀先贤。

一、中华民族“立国始祖”:大禹

“禹”是中国远古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被敬称为“大禹”。《史记》的第二篇是《夏本纪》,它其实就是大禹的专纪。在《华阳国志》“蜀志”的“汶山郡”中有:“郡西百里。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神灵祐之。”[3]

“禹”名文命,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公认大禹是伟大的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的立国始祖。记载于史书和流传于民间的大禹的丰功伟绩,折射出大禹近乎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并因之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楷模。他在治水中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后世子孙的崇敬和传颂。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说“禹”是蜀地羌人、生于石纽的古人很多,最早的应该是孟子。《史记集解》引晋人皇甫谧的话说:“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4]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说“禹兴于西羌”;陆贾在《新语·术事》中说“大禹出于西羌”;桓宽在《盐铁论》中说“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等等。不过,最有分量的证据是《蜀王本纪》的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5]

二、我国桑蚕文化的发明家:嫘祖

嫘祖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最早的领导人——轩辕黄帝的元配妻子。相传她是我国桑蚕文化的发明家;实现部落联盟、中华民族大统一的政治家;攻心为上、以帛化干戈的军事家;嫁娶相媒、通婚建家的改革家;爱护人民、初始文明的教育家及“和平使者”。她是与炎帝、黄帝同时代的中华民族祖先中的女性代表。她还是与川西北有着若干联系的古蜀文化的代表人物。

《史记》明确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6] 此外,传为大禹、伯益所作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大戴礼记·帝系》载:“黄帝……娶于西陵之子,谓之嫘祖氏。”《路史·后纪》说:“黄帝之妃西陵氏女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为先蚕。”《纲鉴易知录》说:“西陵氏之女嫘祖……始教民养蚕,治丝蚕以供衣服……故后世祀为先蚕。”众多记载,均说嫘祖为黄帝正妻,本为西陵之女。

“西陵”在哪里?翻检史籍及诸地志书,学术界所称引的与嫘祖西陵氏有关的地方共五处,它们是:今湖北宜昌、湖北黄冈西北、湖北浠水、四川茂县叠溪和四川盐亭。

四川盐亭发现有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个完整界碑,碑上刻有五十多行类似文字的符号,与西安半坡遗址彩陶符号相类似。盐亭县高灯镇龙盘村蚕丝山下的祖家湾,世代传为嫘祖墓地。1998年在这里的古墓石壁上发现了模糊的图案,经专家考证,为《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归墟扶桑值班图》。这些都为嫘祖出生在盐亭提供了旁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是对世界文化的一个极大的贡献。对这一贡献,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论点即是“嫘祖始蚕”,即是说,嫘祖创导了养蚕、缫丝,使纺织成为中国女性的专业。

关于嫘祖驯养家蚕、治丝织绸之事,自西周以迄近世,代代相承,循而未改。在先秦时,嫘祖已被普遍尊为蚕丝始祖,西周王室即有祭先蚕也是祭祀嫘祖的活动;到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嫘祖始蚕”的记载多了起来,仿效西周制度祭先蚕西陵嫘祖的活动也有所增多。

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有《蚕经》,其书虽已佚,但在元代王帧的《农书》中多处引用,如:“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盖黄帝制作衣裳因此始也”;“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这是嫘祖拥有蚕丝技术发明权的最确切证明。

嫘祖最早是作“纝祖”。“纝”字的本义即包含着始蚕、治丝、织绸等内涵,而“祖”的名称则有起源和始祖的意义。因此,“纝祖”的本义就是蚕桑丝绸之祖。

《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557年—581年)尊嫘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

唐代著名韬略家、唐玄宗时梓州隐士、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为盐亭撰有《嫘祖圣地》碑志,记有比较完整的祭“先蚕”嫘祖的历史。其文说:“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南巡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信哉,女圣嫘祖诞生之地矣!泐石铭碑,以诫后世,集首创之大成……”

以上资料充分表明,“嫘祖始蚕”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传说。

先秦史籍既称“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可见嫘祖名义来于她未嫁黄帝之前。那么,嫘祖发明桑蚕家养,缫丝织绢制衣,任西陵酋长、西蜀联盟首领,即当在西陵氏国之时。马骕《绎史》引《黄帝内传》称:“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这条材料表明,中原在“蚕神献蚕”之前,是没蚕丝的,即是说,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是在未嫁黄帝以前的事。由于她与黄帝的结合,以后又长期随黄帝巡行天下,其子孙遍布各地,从而把养蚕缫丝技术推向了中原,甚至推向了欧亚。

尽管中国古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然而嫘祖却受到了自西周以来直至清朝这样延续几千年,几乎是不间断的崇拜和祭祀。这种尊敬不仅仅来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黎民百姓,还来自高高在上的封建朝廷。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崇敬而非对权势的畏惧。可以说,嫘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受到如此礼遇的女性。

三、中国神话传说的长寿仙人:彭祖

《华阳国志》“蜀志”的“犍为郡”中有:“彭祖家其彭濛。”《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说:“彭祖,王子年《拾遗记》云姓钱名铿,古仙人之长寿者。《郡国志》注引《益州记》曰:武阳县‘有彭祖冢,上有彭祖祠’。《元和志》:‘彭亡城,亦曰平无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7]

关于彭祖的生平简历,《大戴礼记·虞载德篇》说,老彭与仲虺并列,为商初功臣;又说彭祖在商初已有672岁,至商代中宗(即太戊王)时逝世,活了803岁。彭祖一生不求功名利禄,只求逍遥自在,这方面的事例不少。相传公元前1600年,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彭武、彭夷就隐居在福建名山碧水之间,住于幔亭峰下,茹芝饮瀑,遁迹养生。

据《武夷山志》记载:彭祖隐居武夷山时,教人开垦荒地,种植粮棉、花果、茶叶,挖井取水。在福建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彭祖与儿子的遗迹尚存,有坟墓和石碑。武夷山现已为国家级旅游圣地。彭祖隐居于闽,后为避战乱,再度隐居于四川名山(今彭山县)至仙逝。后人将其居住的山命名为长寿山(也叫彭山),并在此设立彭山县。彭山遗迹有彭祖墓园、彭祖墓、彭祖祠、彭祖仙室。当地竖有石雕的寿星彭祖肖像,并陈列八卦图案。彭山县人民上至政府官员下至一般百姓历年都到此庆祝彭祖寿星节。从上述遗迹证明彭祖确实仙逝于此地。而彭祖故乡徐州原先只有彭婆墓,没有彭祖墓,这也说明彭祖归老于四川彭山。

又一说彭祖寿高880岁,有人认为这是古时彭山一带“小花甲计岁法”的结果。小花甲计岁法源于“六十甲子日”,就是古代所传六十个星宿神挨次值日一圈的时间。民间崇拜上天星宿,凡人寿命皆与星宿对应,便以六十个星宿神轮流值日一周的时间为一岁。如是,则彭祖实际寿数当合140岁。

《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8]“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因此,“彭祖”有可能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史记》还记载有彭姓氏族被封国于大彭等地。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诸国:大彭、豕韦、诸稽。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就明确说明了这种情况。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氏国存在的年限;但对于彭祖善于养生的种种传说历代并无异议。可以推想,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以此而名闻于世,于是逐渐生出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布于后世。这样来看,彭祖这个氏族或可说是上古时代一个有代表性的著名长寿家族。

作为商代人物的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道家将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晋代医学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还特别为彭祖立传。据说君王派人向彭祖求道,他只说:“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遭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丧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晚年定居犍为郡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病故后葬于此,碑撰“商大贤墓”。

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注释:

[1] [2] [3] [7](晋)常璩撰,任乃强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第216—217页,第190页,第174页。

[4](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裴骃“集解”,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37页。

[5](明)郑朴辑《蜀王本纪》,转自《大禹史料汇集》,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05—106页。

[6](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页。

[8](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87页。

作者:成都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先贤详述华阳国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三

《蜀鄙二僧》同步练习

《蜀鄙二僧》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蜀之鄙( ) 子何恃( )而往 贫者语( )于富者 一瓶一钵(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

(2)蜀之鄙有二僧 之: 鄙:

(3)吾欲之南海 之: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之: 顾:

4.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请加以说明:

(1)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

今义:

(2)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

今义:

(3)子何恃而往

古义:

今义: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

今义:

5.下面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蜀之(的)鄙 买舟(将船买下来)而下

b.越(过了)明年 犹(还、尚且)未能也

c.子何恃(凭借、倚仗)而往 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

d.欲买舟而下(顺流而下) 西蜀之去(到、往)南海

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

b、蜀之鄙有二僧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西蜀之去南海

7.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 ) 快去快回( )

(2)明年:越明年( ) 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 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

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 )

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

第二部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数年: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自:

15、选文第一段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6.下列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过了第二年(到第三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的边境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人很穷,另一人很有钱。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从西蜀去南海,不知道要走几千里呀。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应如同四川边境的和尚。

17.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d.表明贫僧有信心,不畏困难的精神。

18.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表示的语气。

a.反问 b.感叹 c.疑问 d.肯定 e.加强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

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③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19.文中两个“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

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0、南郭处士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2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2、齐泯王听吹竽,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2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蜀鄙二僧》答案

1.《白鹤堂文集》彭端淑 2.略 3.(1)告诉、说(2)的;边境(3)到(4)助词,无实义;难道 4.(1)古义是边境,今义是品质低劣或轻蔑(2)古义是告诉,读yù;今义是话或语言,读音是yǔ(3)古义是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是指儿子。(4)古义是反而、难道;今义是看或照管、注意 5.c 6.d 7.(1)距离;到……去(2)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 8、略 9.物质条件 10.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意近即可) 11.在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做,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任何事情都能做成。(意近即可) 12.d 13.贫僧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自己条件好得多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意近即可) 14.多年;从 15.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意在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16、b 17、a 18、①c②b③e④a 19、不完全一样。前一个是询问,意在了解情况;后一个表感叹,意在指出毫无可能。 20、为了生存。 21、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没有察觉到。 22、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23、略

s("content_relate");

【《蜀鄙二僧》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蜀鄙二僧》学案及练习题05-28

《蜀鄙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27

蜀僧说课稿11-04

蜀僧说课稿2篇11-11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赏析06-01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赏析09-05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原文注释11-0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同步练习11-19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四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 畚:______________

②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__

③帝感其诚 感:______________

④越明年 越: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2.d

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a

5.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五

《听蜀僧濬弹琴》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蜀僧濬弹琴》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唐代〕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

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①蜀:今四川西部。

②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③峨嵋:山名,在今四川峨嵋县南。

④客心:尘俗之念。

⑤流水:指琴曲的音乐效果。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

⑥挥手:指弹琴。

⑦壑:山谷。

⑧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⑨暮:暮色。

⑩暗:笼罩。

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此诗是李白描写音乐的名篇,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和彼此间情感的交流。开头两句,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空灵蕴藉。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诗人寄籍的故乡,以奏《凤求凰》而流传后世的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诗中一开始就联想到他那有名的绿绮琴,听名僧弹琴倍加激动,让读者也沉浸在悠扬的意境之中。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乃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期间所作。裴斐《李白年谱简编》也从其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s("content_relate");

【《听蜀僧濬弹琴》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听蜀僧濬弹琴的原文及译文赏析06-19

听蜀僧濬弹琴阅读训练附答案06-11

《听蜀僧浚弹琴》原文及翻译07-22

用典自然,清新扑面--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赏析(网友来稿)12-06

唐诗赏析听蜀僧浚弹琴10-27

听蜀僧浚弹琴翻译及赏析02-20

蜀之鄙有二僧原文译文06-12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译03-17

蜀鄙二僧原文翻译04-15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译03-08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六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赏析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①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乱。

②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③下兵:出兵。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

④轘(huan,二声)辕、缑(gou,四声)氏:当时的两个军事要地。

⑤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⑥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有桀纣之乱:以夏桀商纣之乱喻指巴蜀之乱。当时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苴与巴国交好,而巴与蜀为敌国。于是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

⑧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这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交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文章先列张仪的观点。首先,张仪认为伐韩可分三步:第一,亲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缑氏山的出口,挡住屯留的通道;第二,由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牵制韩军,秦军乘机直逼二周郊外,声讨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第三,拥九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其次,张仪驳司马错伐蜀之论。认为蜀地偏远,劳师乏众,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创建王业的关键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离成功之业太远,不宜采用。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然后也分三步论证伐蜀的理由。第一,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王业的三条件,即地广物丰,兵强民富,博德广施。而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宜从易处着手,增强国力;第二,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用兵不伤众,取其地可广域富民,道义上还可获得禁暴平乱之名,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不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第三,伐韩不可行。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故伐蜀是为上策。

两人观点迥异,但从论辩中可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诸如魏,韩是否同秦国友善,是否愿出兵牵制韩军;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是否臣服,均是不可知因素。司马错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既能发展壮大自己,又能在舆论上站住脚。

s("content_relate");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01-30

《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01-30

送二兄入蜀原文及赏析01-16

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01-31

运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01-27

送二兄入蜀原文翻译及赏析01-16

《采桑子·当时错》原文翻译及赏析02-04

听蜀僧浚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2-08

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8-20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原文及赏析07-16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蜀之鄙有二僧翻译怎么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yanjianggao/yanjianggaofanwen/16855827051503380.html